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_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安排在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经典散文,名家名作,因此,学好《故都的秋》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征以及表现手法有很大的作用。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于是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三、学生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对散文已有所接触,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适当引导,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来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散文鉴赏的一般规律。

四、重点难点: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六、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为此,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诵读感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总结评价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

2、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赞美北方秋景的深刻内涵。

3、通过本文与老舍《想北平》的比较,初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之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人颂秋、悲秋的诗词名句→学生对“秋”的感受?→郁达夫《故都的秋》二、课文研读1、本文描写了“故都的秋”的几个画面?久违故都品秋花槐树落蕊知秋至秋蝉处处低吟唱秋雨过后人叹凉枣儿微黄是清秋2、作家描绘上述景致,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既不按时间顺序、也不按空间顺序,是无序的,各种景致的排列顺序并不必然。

体现了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神”何在?3、作家写北国的秋天,为何不写湖光山色的颐和园,不写负有盛名的香山红叶,而独独选用冷色调,描绘最最平常的景致呢?插入: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郁达夫3岁丧父,早年留学日本,10年的海外生涯又使他饱受屈辱,这就形成了他抑郁、善感的气质,在他的一些作品,如处女作《沉沦》,既有反帝爱国的热情,也有孤独、颓废的情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国难当头,此时,他的老母亲又惨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郁先生陷入了深深的国恨家愁之中。

本文写于1934年,是作家因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政治迫害(反动派杀害“左联”柔石等五为青年之后,又向郁达夫发出了警告)而由上海移居杭州的第二年,这次移居,成了他自己所说的“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的转折点,他心中有深深的悲凉、寂寞之感,企图从山水自然中寻求一丝解脱,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认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然而实际上却只能是求而不得。

注意: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课文主要通过对故都五幅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课文文辞优美,情感真挚。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赏析秋景,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秋景,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1.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无情,但睹物思人,寓情于景,面对秋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抒发不同的情,便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感概,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歌。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

今天,让一起来欣赏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

2.介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 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

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设计意图】用诗句导入本文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进入文本情景,并回忆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文本的写作手法、情感解读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并带着问题疏通文意。

1.作者认为故都的秋给人整体感觉是什么?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感情基调2.对故都的秋,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幅秋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叹凉秋果全盛3.请找出能够直接表达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过渡: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明确:不是。

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学生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提问: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

(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提问: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小结: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

(板书:味)三、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过渡:那么,北国之秋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使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秋景。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讲解
总 课 时
2课时
本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徜徉在秋韵里,看着秋色、听着秋声,往往会引发人们无限的感慨;秋天,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不同的心态对秋有不同的感悟。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对生命的旷达和乐观;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就了一代伟人的雄心和壮志;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传递出了无尽的思念。今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是什么样的情思?
3.“秋蝉悲鸣”图:
能听见处处蝉鸣声,写出静;秋蝉衰弱的声音给人悲凉之感。
秋风骤起,寒蝉就再也无力长鸣了,偶尔有几声短促的凄厉叫声,悲吟着自己生命的消歇。也预示着愁苦的心情。 秋天里寒蝉凄切的鸣叫声,确切地说,就是深秋万物肃杀的一曲悲歌。
历朝历代的骚人墨客,旅人怨妇,潦倒的官绅,受迫害的“罪人”,都曾经被这凄凉的蝉声触动起悲秋的情怀。
能够从画面中感知秋意。
明确:
1.写景的角度(之一)
2:景与情的关系。
了解客观景物带有主观感情的原因。
课堂小结
本课时有三个任务点:
1.本课时通过品味五幅秋景图,感知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2.掌握描写景物可以从声、色和味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地地描写。
3.客观景物带有主观感情的不仅与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还与文化影响、个人的气质、人生经历有关。
科目
语文
年 级
高一
授课教师
课题
故都的秋
时间
课标要求
阅读散文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3.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我的故都”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3.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

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

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本文通过描绘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五幅图画来表现古都“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想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情感,从中也流露出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情绪。

就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有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能够准确说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征。

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理解文中抽象的形象和难以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难点:揣摩和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和悲凉、伤感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流程(一)导入秋,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字眼,总是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惊艳我们的时光,吸引文人墨客的目光。

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感受到的是秋的壮丽;杜甫登高,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的是秋的悲凉;王维山居,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受到的是秋的惬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何特点,抒发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散文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之间“形散”与“神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

3、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向往、眷念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起疑引思下,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分析情感与景物的辩证关系过程中,发现自然世界、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真善美。

2、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意图过程中,激发对今天强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珍爱之情。

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一、课文导入(一)说秋天:直观感知1、请同学们谈谈秋天的认识。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记得的关于秋天的诗句。

(二)比秋天:对比分析1、悲秋。

1)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战国·宋玉《九辩》)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2、颂秋。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三)问秋天:理解概括1、核心问题:同一个描写对象——秋天,为什么感情色彩截然不同?2、引导理解:在景物的选择与语言的描写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作者的境遇与心情。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剖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 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睁开想像的翅膀,领会大自然,感觉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地。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点的散文,表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凄凉”,描述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经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景)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满地交融在一同。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行忽略,所以,持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虑。

二、学生学习状况剖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课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要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课对象是民办一般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才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觉过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线,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一定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检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逗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足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盛情境,培育学生拥有安静的、适合采取美的事物的气度。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育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课着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己一般话过二甲及善于朗诵的优势,创建优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

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故都的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秋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秋天的特别之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如何描绘故都北京的秋天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故都的秋》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作者的语言表达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家对秋天描绘的差异,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理解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了解故都北京秋天的同时,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文章中的一个自然景物描写,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郁达夫的笔触,写一段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教师可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字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整体与局部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段落大意逐步过渡到全文主旨的把握。
-针对文学鉴赏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意。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和欣赏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秋天的感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3、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清、静、悲凉。

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

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
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

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

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具体做法:
当堂做。

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

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