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重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3f5679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b.png)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1. 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关系、尊师重道、崇尚礼仪等特点。
2.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道德修养。
第三节:道家文化与道家思想1. 道家文化的特点:道家文化注重个体的修养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由与自然。
2.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道、阴阳、五行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平衡。
第四节:佛教文化与佛教思想1. 佛教文化的特点:佛教文化强调慈悲与智慧,崇尚修行与解脱。
2. 佛教思想的核心观念: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是佛教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生的苦、空、无常与涅槃。
第五节: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1.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注重表达情感与审美意境。
2. 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生活。
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1.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贴春联、包饺子、赏月、放鞭炮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典型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第七节:中国传统医药与养生1. 中国传统医药的特点: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调理。
2. 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养生功法、饮食调理、起居调节等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强调身心健康与长寿。
第八节: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中国文化要略部分整理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部分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025542958fb770bf78a557c.png)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总论(一)何为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含义。
如:汉代认为是与武治相对的,文教治理国家的手段。
唐代孔颖达认为是指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文化”一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栽培,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所以西方“文化”的含义包涵了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之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更加宽泛。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定义到“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核心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和改造者。
人在受到文化约束的同时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终成果。
文化层次分为四个:一、物质文化层: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二、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了解中国文化必要性:中国人也要认识和改造自己1.我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2.我们不容易认识自己3.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文化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是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品性即精神。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8e6e14a6c30c2259019ea2.png)
版权申明《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整理》的作者是上海大学11级对外汉语班的陈永辉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商业用途由于整理仓促,其中难免有错别字或其他错误,还请见谅!如有疑问,请自行翻阅本整理的参考书目。
本整理参考书目为: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8月第3版《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整理》由陈永辉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3.四大盆地:塔里木、准格尔、柴达木、四川4.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黄河、长江5.中国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6.第一次奠定中国版图的基础的朝代:秦朝7.西藏中国的版图的朝代:元朝8.明代设__ 努尔干都司_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9.从秦汉到隋代实行__郡县制__,从唐宋到辽金实行__道路制__,元明清三代实行__行省制__。
10.汉武帝将郡国分为__十三刺史部__,属于监察性质,不是行政区域,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11.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_ 府_,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__都督府__,在边疆地区设_ 都护府__。
12.元代初年,以__中书省__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__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直立人。
__北京猿人 _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2.从_ 新石器时代 _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3.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__仰韶文化__,又称__ 彩陶文化___4.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_ 龙山文化__,又称__ 黑陶文化__5.古文明起源四大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北方和东北文化流域区6.__黄河流域文化区__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7.历代王朝崇祀的三皇:伏羲、神农、黄帝8.春秋战国以后才有“三皇五帝”的称呼。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421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a.png)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2f83108c5da50e2524d7fc1.png)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2d9e88bce2f0066f433222a.png)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文化要略电子书(打印版)
![中国文化要略电子书(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6e4b85fd0a79563c1e72e9.png)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d8a3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66.png)
standard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archives and information. Investee 4. insist on the logistics, will be around strong strong reforms, cadres of service management. Office workers is to be for this, deepen reform,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continuously meet the cadres of the organs function properly and the need for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One is to enhance the logistical support capability.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making full use of social power,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market mechanisms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logistic services. Adhere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a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trolley management systems,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s, security systems, such as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financial, material, and logistical services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rack. Secondly, we should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investment, improving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organs; overall civilization create an activit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greening, lighting, purification, flowers, landscaping, Office workers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work and life. Third, to improve staff welfare. To in policy allows of range within, trying to for Office cadres workers solution housing, and couples separation, and children employment, aspects of actual difficult provides help, has conditions of place and units, also should appropriate to increased cadres workers of welfare, real do "career left people, feelings left people, appropriate treatment left people", let General Office staff in pay hard efforts of while, feel organization of warm, get due of affordable. Investee 5. insist on the team, will focus on stimulating vitality who care and respect for people. To Office cadres for the cut ... Learning style,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and workers. Attention to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actively carry out regular wholesome recreational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6684f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0.png)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受到了历史、地理、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以下是中国文化要点的略知识点总结。
一、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1. 先民文化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民时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先民主要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他们的生存方式以狩猎为主,同时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
先民使用石器等生活工具,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2. 夏、商、周三代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分别负责了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距今约4000年。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距今约3700年。
在商代,我国开始使用青铜器,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新时代。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距今约2800年,由于周文化的多样性,加上华夏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后,中国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3. 秦汉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期之一。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对文化事业的创新,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阶段之一。
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1. 仁爱仁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从思想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仁爱始终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2. 中庸之道中庸是“诚”、“中”、“致远”的统一。
中庸有宽容之意,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3. 和谐和谐是中华文化永恒的主题,它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三、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1. 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逐像表现,中国画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77cb689b6648d7c1c746b6.png)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汉硕复习资料,院校选择,扣,二期起,四儿领,七八一把。
(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4.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5.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6.姓氏最初的区别:(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8.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9.姓氏的主要来源:(1)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2)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3)国名:齐、鲁、燕、韩等;(4)地名:西门、南宫、东郭等;(5)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6)职业:屠、陶、乐、卜等;(7)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8)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9)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10)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11)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
10.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
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
![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ad6f0952d380eb62946de7.png)
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汉硕备考交流~扣 ~一二九八三六七零四五第二节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1、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2、中国至迟在唐代就开始发现了火药。
宋代开始生产火药武器。
3、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空间形式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发明了指南针。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南宋发明了罗盘。
元代有了专为海上航行而编制的由针位标示的航线——罗盘针路。
4、纸的发明是人类文字载体的一次革命。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西汉初期的麻纸。
说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完成了造纸技术的重大革新。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
5、唐宋时期,造纸业有了重大进展,成为誉满天下的名纸的有宣纸蜀纸歙纸苏纸池纸等。
6、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新纪元。
晋代有了墨拓技术,随代有了雕版印刷。
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元代发明的锡活字和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明代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铅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根本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为欧州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极有力的武器,从而为近代科学从中世纪欧州的漫长黑夜中腾飞,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1、唐宋时期,造纸业有了重大进展,成为誉满天下的名纸的有(ABCDE)A宣纸B蜀纸C 歙纸D苏纸E池纸(此题较偏,没把握就全选)2、2001年江苏卷: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1、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着相同的思维定式和精神特质,也因此具备了统一的走向、特征和形态。
2、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征:一是实用性。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069ff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7.png)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实用版】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中国文化的特色民俗
三、中国文化的诗词歌赋
四、中国文化的琴棋书画
五、中国文化的锦绣河山
六、中国文化的美食文化
正文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主要涉及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特色民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锦绣河山和美食文化等方面。
首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
从黄帝神农时代开始,历经了各个朝代的变迁,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其次,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特色民俗。
各地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春节的烟花、饺子,端午节的龙舟、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等,这些民俗活动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中国文化的诗词歌赋是世界文化瑰宝。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众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独特的才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琴棋书画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古琴、围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成为了东方文化的象征。
中国的锦绣河山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从五岳三山到江河湖海,从塞外草原到南国水乡,中国的大好河山为文人墨客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中国美食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各具特色,川菜、湘菜、粤菜等菜系,各有其独特的味道和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1df917964bcf84b9d57b5a.png)
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
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一](https://img.taocdn.com/s3/m/2e56217c83d049649a665844.png)
①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②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③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④刘徽《九章算数》,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并运用割园术,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刘九极割园)⑤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西方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⑥战国时代,两大‘显学”=儒学与墨家⑦母系氏族: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⑧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⑨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⑩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1(1)记忆考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u)亥(3)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 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描述古代柬埔寨13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14 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15 四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16 西方汉学的三大名著:《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杂纂》17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18 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政府编撰的《新修本草》19 周代服饰有尊卑之分,具体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20 善本三性:因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物性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学术资料性印刷考究,转帖精美的=艺术代表性21 中国古代乐器:吹,拉,弹,打四类22 中国四大名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23 中医所说的五脏;心,肝,脾,肺,肾24 清代官藏藏书阁内廷四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宫外三阁:文汇阁楼,文宗阁,文澜阁(汇总了=汇宗澜)25 古希腊文化圈包括的国家:希腊,马其顿,意大利26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e49bb2fe910ef12d2af9e71f.png)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
B、汉语中“文化”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文化”一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 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文化” 最早出现在我国汉代。刘向《说苑·指武 指武》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汉代。刘向《说苑 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 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涵义和特点
A 中国文化
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表的土 地上创造的文化。 地上创造的文化。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涵义和特点
B 中国
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 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 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第四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A、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的 、 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如专制制度、等级观 如专制制度、 宗法思想、 念、宗法思想、人治 传统之类。 传统之类。 如待人接物的礼教规 范和为人处世的不敢 为天下先的保守原则 等等
第四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B、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 、 成分,则要善于辩证地扬弃, 成分,则要善于辩证地扬弃,要以时 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 继承。 继承。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
1、以德养性为安身立命之本 。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
2、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cd13e985daef5ef7ba0d3cf3.png)
1. 中国农耕文化很早就产生了,其代表如经考古发现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省渑池县出土的仰韶文化。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汉代为西域都护府。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反映出荀子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4.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天人感应论”说。
5.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
6.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7. 中国古代按照《礼记·昏义》的规定,婚礼程序被称为“六礼”。
8. 北魏时期,在山西的大同修建了云冈石窟,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影响。
9. 15世纪产生的格鲁派,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的一派。
10. 据《考工记》记载,周代宫室已经出现前殿后寝的建筑制度。
11. 秦代以后,“囿”改为“苑”,合称“苑囿”。
这种称法,一直沿用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清朝,皇家园林仍被称作“御苑”。
12.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们非常注重记录、总结饮食经验、种类和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就记载了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并在烹调技艺上提出了很多见解。
13. 辛弃疾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写的是元宵节的情景。
14. 秦代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15. 唐朝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成为律宗始祖。
16. 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17. 历史上,并称“三王”的是:夏禹、商汤、周武王。
18. 初唐的四大书法家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褚遂良。
19. 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始于隋代。
20. 《搜神记》为晋代出现的志怪小说,主要记录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21. 中国戏剧发展到元朝时,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了。
自此,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拜月亭》《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优秀剧目,作者分别是:关汉卿、汤显祖、洪升、孔尚任。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核心版)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核心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384a2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2.png)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核心版)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核心版)概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庞大的文化之一。
它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音乐、风俗惯等。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点,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等时期。
这些时期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礼仪之邦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
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体现了尊重、谦虚和亲和的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孝顺、忠诚和谦虚。
4. 中华美食中国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
中国菜肴具有独特的口味、色香味俱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
5.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农业俗,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音乐与艺术中国音乐和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和二胡等乐器为主,充满着古朴而华美的韵味。
中国绘画、雕塑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点,从起源、礼仪、儒家思想、中华美食、传统节日到音乐与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档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更深入探索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答:1 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张与创造,提供了足够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2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3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答: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氏”的产生比“姓”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答: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
以国邑为姓。
以官职为姓(司马迁)。
以排行次第为氏。
以爵号、谥号为氏。
以居住地为氏。
以职业技能为氏。
以事为氏。
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
中国人的“名”与“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答:名与字的关系: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
老庄思想1、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老庄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著《道德经》(即《老子》)。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
老庄思想具有自然主义色彩,对儒家思想采取了批判立场。
强调:“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庄子,名周,《庄子》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汉代经学1、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等。
2、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又称“六艺”(六艺有两种解释,还有一种是礼、乐、射、御、书、数.魏晋玄学1、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旨。
“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2、玄学的实际内涵: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它所探求的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企图透过宇宙万有的现象,直接探求其本体和本性。
宇宙的本体是“无”。
3、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理学的形成应当说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已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
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因而在北宋初年便有胡瑗和孙复,他们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实开“理学”先河。
理学的形成应当说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变化。
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儒道思想为什么可以互补?两种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什么影响?答: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个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阴阳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只会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三大崇拜:1、祖先崇拜2、鬼魂崇拜的产生是因为先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将继续生活在幽冥之界。
3、原始宗教: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宗教的产生,以神灵观念为标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哲学的影响2.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佛教既承袭了印度佛教戒律中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等道德价值取向,从而丰富了中华道德规范:一是孝道论,二是慈悲观,三是善恶观,四是因果报应3.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4.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影响也很广泛。
5.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音乐。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道教的某些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因而对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某种贡献。
如炼丹,实开中国冶炼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先河,火药的发明与利用即与此有关;采药治病,促进了中国医药的发展。
其次是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今天气功、巫术、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其养生理论仍是当今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2)的设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
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可说是源远流长。
简述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答:(一)西周以前:(1)原始时期的教育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
教育并没有被分化。
(2)夏商的学校1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3战国时期的教育:典型代表:稷下学宫4秦代的教育:书同文,车同轨5汉代教育: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设国子学 2、设分科大学刘宋设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7隋唐时期的教育: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②完善放假制度:8宋代:书院9元代: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 10明代教育的发展: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学校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2、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11清代教育: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转型.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书院中的“讲会”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
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度的特点:一、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二、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人才,而是看重文才;三、他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
四、他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贱,官重泯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春秋战国以前,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春秋以前:“客卿制”,汉代: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察举和征辟(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
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
(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什么是科举?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答: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从采用考试方法选拔管理。
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一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
科举制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因为它彻底破除了魏晋以来以门阀高下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制度,打破了由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制度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并由此壮大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成为此后千余年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