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5圆1圆的认识第1课时圆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圆的认识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圆的认识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7-58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直观的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圆这个平面图形与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有显著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由此,教学将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

因为无论是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还是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升。

(二)核心能力借助实际操作活动认识圆、画圆,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一定的画图技能和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会用圆规正确的画圆。

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2.通过画、折、量、观察等操作活动认识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习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能正确的用圆规画圆。

(五)学习难点深刻理解圆的特征(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圆的认识》教学课件,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剪刀,铅笔、直尺、圆规等作图工具。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收集生活中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或照片。

(二)课堂设计1. 谈话导入师: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大家想欣赏一下吗?从这些图片中你能找到什么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吗?PPT展示图片师: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圆?(学生列举回答。

)生活中到处都是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圆这种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2.问题探究(1)利用素材,尝试画圆师: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预设:①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②用线绕固定点旋转画圆;③用圆规……学生交流画圆的想法,学生会提出实物画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有一定的局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1)一、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基本概念,了解圆的定义。

2.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学会用尺规作图方法画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本质特征和定义。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认识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内容:–准备课件、黑板笔、圆规、量角器等教学工具。

–熟悉圆相关知识点,准备相关教学案例。

2.学生备课内容:–准备文具和课本,预习圆的定义和运算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学习:–通过展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物品,引导学生讨论圆的特征。

2.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本质。

–讲解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提出圆周率的概念。

3.案例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计算几个简单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让学生回答几个关于圆的问题,巩固前一节课的知识。

2.学习内容:–讲解如何使用尺规作图方法画圆,引导学生实际操作。

3.实际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用尺规作图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

五、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圆的定义和性质对于之后学习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圆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布置练习册上关于圆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安排,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圆的定义;
–能够区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
–能够画圆并测量圆的直径和半径。

2.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知,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圆的直径和半径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1.圆的直径和半径的测量;
2.图形的绘制。

四、教学过程
A. Warm-up
•引导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并引出圆的形状及特点。

B. Presentation
1.第一步:出示几个圆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圆的特点;
2.第二步:引入圆的定义,讲解圆的定义,并引出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
3.第三步:通过互动问答,帮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和相关术语。

C. Practice
1.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圆;
2.让学生测量所画圆的直径和半径;
3.学生自主练习,画出多个圆并测量。

D. Consolidation
•总结今天的内容,巩固圆的定义、直径、半径的概念。

E. Homework
•布置练习作业:画出三个圆,并测量其直径和半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圆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在后续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拓展相关实践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 圆的认识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 圆的认识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概念,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相关术语:半径、直径、圆心;3.能够用圆规画圆及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4.了解圆的性质: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等弧对应的圆周长相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圆的定义和相关术语的掌握;2. 用圆规画圆及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

难点: 1. 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的概念理解; 2. 等弧对应的圆周长相等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圆形物体,例如硬币、橙子等,让学生感受到圆形的形状,引出圆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到一个确定点的距离等于一个已知正常数的点的集合。

将圆的定义呈现给学生,并进行解释。

2.圆的相关术语:半径、直径、圆心。

分别解释这三个概念,并展示图示让学生更好理解。

3. 练习1.让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测量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引导学生掌握圆的测量方法。

2.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

4. 深化1.圆的性质: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等弧对应的圆周长相等的概念。

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圆的概念、相关术语和性质。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认真学习,掌握好数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自主练习画圆及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3.思考圆的性质,尝试证明等圆周长对应的弧相等的性质。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圆的定义、相关术语和性质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圆形,掌握圆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圆的其他性质,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1《圆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1《圆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1《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半径和直径等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有一定的认知。

但圆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能够画出一个确定的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特征。

2.难点:对圆的概念的理解,圆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圆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实物、圆规、直尺、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圆的模型、圆规、直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圆的特征。

进而提问:“你们知道圆是如何定义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圆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概念。

2.教师通过圆的模型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

操练(10分钟)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讲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己尝试画一个圆,并测量其半径和直径。

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圆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教师进行点评。

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圆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第一节“圆的认识”。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性质,学会使用圆规画圆,并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知道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术语。

2. 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如圆的半径相等、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圆规画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使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 圆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圆规的使用方法。

3. 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圆规、圆模型、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圆规、直尺、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圆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术语。

3. 活动一: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活动二:让学生观察圆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半径相等、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性质。

5. 应用环节:让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1. 圆的认识2. 内容: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圆规的使用方法圆的应用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对圆的认识。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圆,思考圆的性质,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动手操作、观察、应用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圆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圆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直观演示:使用多媒体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让学生在视觉上形成直观印象。

动手操作:让学生使用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圆,并标注出半径、直径和圆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圆性质的理解。

2024年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1课时 圆的认识》教学课件

2024年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1课时 圆的认识》教学课件

量一量
同一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所有 的直径都相等,直 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就确 定了。 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知识点4:利用圆设计图案
用圆可以设计许多漂亮的图案。下面的图形就 是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画出来的。
请你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义务教育(2024年)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5单元 圆 教学课件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5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情境导入
圆是常见的图 形,生活中许 多物体都给我 们以圆的形象。
……
探究新知 知识点1:圆的认识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这把三角尺上 正好有个圆。
我用茶杯盖画。
r
o d
巩固运用
(教材P58 练习十三T2)
1.看图填空。
3 cm
O
d =_6__c_m__
6 cm
O
r =_3__c_m__
O
10cm
d =_1_0__c_m_
O
高3.5 cm
r =__3_._5_c_m__
2.利用圆规和三角尺,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 段叫作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线段叫作直径。
知识点3:圆的特征
自主探究: 用圆规画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剪下来,沿着直 径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会有什么发现?
折一折
把圆沿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 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画一画
一个圆里的半径有无数条, 直径有无数条。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教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今天要讲的是5.1圆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人教版》,今天要讲的章节是第五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圆心、半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圆规、直尺、彩色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和作业纸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圆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2. 讲解圆的定义: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解释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是一个闭合的曲线,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3. 讲解圆心、半径:我会用圆规在圆上标出一个点,然后解释这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是半径。

4. 讲解圆的周长:我会给出圆的周长公式C=2πr,解释公式中的π是圆周率,r是圆的半径。

然后我会用一个具体的圆来演示如何测量周长。

5. 讲解圆的面积:我会给出圆的面积公式A=πr²,解释公式中的π是圆周率,r是圆的半径。

然后我会用一个具体的圆来演示如何测量面积。

6.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看着黑板,我逐步讲解解题过程。

7.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拿出练习本,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然后我会挑选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公式,以及一些重要的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圆,并标出它的圆心和半径。

2. 用圆的周长公式C=2πr,计算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

3. 用圆的面积公式A=πr²,计算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的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得比较好,但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些模糊。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5.1圆的认识。

我们将从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四个方面来展开学习。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圆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绳子。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圆形物体,比如一个硬币,问学生们是否认识它,并引导他们观察这个圆形物体的特点。

2. 圆的定义:接着,我会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解释圆的定义:圆是一个平面上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我会让学生们用圆规和直尺尝试画出自己的圆,并测量圆的直径和半径。

3. 圆的性质:然后,我会讲解圆的性质,比如圆的对称性、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会用公式和实例进行讲解,并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

4. 圆的周长和面积:5.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出一道例题,比如“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解答,并解释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发放练习本,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个圆形花园的直径是20米,求这个花园的周长和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的定义:平面上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圆的性质:对称性、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周长=2πr,面积=πr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圆的直径是12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2. 一个圆形花园的直径是30米,求这个花园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1. 周长=2πr=2×3.14×6=37.68厘米,面积=πr²=3.14×6²=113.04平方厘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1 圆的认识人教版 (1)在教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之前,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并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的1.2节,即《圆的认识》。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形的实物模型、圆规、直尺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笔记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将知识点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有关圆的定义、特征、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练习题。

例如,计算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为:周长=31.4厘米,面积=78.5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圆的认识的知识。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测量和计算学校操场的周长和面积。

通过这样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我相信学生能够在本节课中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圆的特征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理解圆的特征,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

这对于后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圆:1.圆的认识:第1课时 圆的认识(1)》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圆:1.圆的认识:第1课时 圆的认识(1)》教案

5 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理解圆周率“π”,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会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教学指导】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工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

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圆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5.1《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半径和直径等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为后续学习圆的面积、圆周率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有了基础。

但学生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可能对圆的定义、特征等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圆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画圆,了解圆的特征。

(2)掌握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

(3)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会用圆规画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难点: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圆的特点。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知识。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圆,操作实践,增强对圆的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探究圆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物品,如圆形的贴纸、圆珠笔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如圆的定义、特征、半径和直径的演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你们知道这个形状叫什么吗?”从而引出圆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圆的认识。

我们将会学习圆的定义、特点、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了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大家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圆形教具和一些实际物品,如硬币、瓶盖等,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硬币,让大家观察硬币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硬币是一个圆形。

2. 圆的定义:我会给出圆的定义,即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叫做圆。

3. 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会解释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4. 实例讲解:我会用实际的硬币和瓶盖等物品,让大家观察和测量它们的直径和半径,加深大家对圆的性质的理解。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大家测量身边的物品的直径和半径,巩固所学知识。

6. 圆的应用:我会给大家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让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的定义: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圆的直径: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线段圆的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测量身边的一个圆形物品,记录下它的直径和半径。

答案:例如,我测量了一个硬币,直径是2厘米,半径是1厘米。

2.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假设圆的直径是10厘米,那么周长是31.4厘米,面积是78.5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圆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家在实例测量和问题解决方面表现出色。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1)》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1)》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1)》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圆的形状,了解圆的性质。

2.能够正确使用圆的相关专有名词。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进行解决。

二、教具准备1.墙上贴有圆形的图片。

2.学生课桌上发放圆规、圆规和圆规的知识卡片。

三、教学内容1. 圆的认识1.1 认识圆的形状:圆是一个没有顶点、边的几何图形。

1.2 认识圆的专有名词:圆心、半径、直径。

1.3 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

1.4 利用圆规、圆规研究圆的性质。

2. 圆形问题解决2.1 使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2 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圆的形状并用手指指向圆的中心,引导学生讨论圆的形状和特点。

2. 学习2.1 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让学生用手把圆规的尖端放在圆心,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2 分发圆规和圆规的知识卡片,让学生通过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来加深认识。

3. 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圆形问题,强化所学知识。

五、课堂讨论学生就圆的性质、半径、直径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中与圆相关的题目。

2.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可以应用圆的知识?七、扩展内容利用科学实验或故事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圆的应用领域,如圆形建筑、圆形器具等。

八、小结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基本性质,并展示学生对圆的认识。

九、反馈询问学生对圆的认识是否更加深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是《圆的认识(1)》的教案内容,请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教学实施。

祝愿教学顺利!。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圆-第1课时圆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圆-第1课时圆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圆-第1课时圆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的第1课时《圆的认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新授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圆的特征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圆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圆的特征和性质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理解圆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了解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圆的特征。

2.难点:圆的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圆的形象认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的模型、图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进行直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圆形的。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的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征,并提问:你们认为圆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圆是一个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5.1圆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5.1圆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5.1圆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我今天要讲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5.1圆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圆的认识。

我们会通过学习这一节,了解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圆形的物品,比如硬币、瓶盖等,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形状。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纸张,让学生们能够动手画出圆,并测量其直径和半径。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引入课题,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这些圆形的特征。

接着,我会讲解圆的定义,以及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然后,我会教授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圆的定义,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自己的笔画出一个圆,并测量其直径和半径,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如果学生们掌握得比较好,我会给他们拓展一些更深入的知识,比如圆的性质和应用。

如果学生们掌握得不够好,我会考虑重新讲解一些概念,并给学生们更多的练习机会。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它们是圆的定义,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的定义是理解圆的所有特征的基础。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比如硬币、瓶盖等,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形状,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圆形的特征。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 圆的认识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 圆的认识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 1 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圆的概念,了解圆的性质,能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认识和理解圆的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认识圆的性质。

2.引导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和理解圆的性质。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圆形的物品,如硬币、圆桌、圆形的玩具等,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圆。

2.准备一些关于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PPT,用于讲解和展示。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圆形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圆。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圆的特点,从而引出圆的概念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练习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关于圆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第1课时 圆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第1课时 圆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圆-第1课时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什么是圆;–能够辨认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 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圆; - 帮助学生认识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难点: - 让学生把握圆形的定义和特征。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规、圆规;–圆形的实物模型。

2.教学环境准备:–教室黑板、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今天我们要学习“圆”。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圆,你们知道什么是圆吗?2. 讲授(15分钟)1)什么是圆? - 圆是几何图形中的一种,由一个固定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圆的特征: - 圆的边界称为圆周; - 圆心是圆的中心点; - 圆的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点在圆上的线段; - 圆的半径是从圆心到圆周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且长度相等。

3. 示例与练习(20分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单元,跟着我一起做练习。

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2)找到圆的中心点,测量半径的长度。

3)请你们自己尝试画一个直径为8厘米的圆。

4. 小结与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主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展示自己画的圆形。

同时,教师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圆的问题。

5. 作业布置请同学回家后复习今天所学内容,并按要求做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圆的概念和特征,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加深了对圆的理解。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圆的定义理解还不够清晰,需要在后续课堂中多进行巩固和练习。

同时,在引导学生绘制圆形图案时,也发现部分学生的绘图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更多绘图练习来提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圆这一几何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1. 题型一:圆的定义和特征
题目:请给出圆的定义,并描述圆的特征。
答案:圆的定义:圆是一个平面上的所有点,到某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
圆的特征:圆有一个中心点,称为圆心;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半径;圆上有无数个点,圆的边界称为圆周;圆的直径是连接圆上任意两点且通过圆心的线段,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实时互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圆的绘制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实物模型:采用圆形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形状和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圆的面积计算:学生难以理解圆的面积公式A=πr²中的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如何准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3)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难以将圆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理解圆在实际中的应用。
(4)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圆的三维形状,难以画出给定半径的圆。
(5)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难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释和分析圆的相关问题,如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
6.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创作,如绘制关于圆的画作、制作关于圆的手工制品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7. 推荐学生参加数学讲座或研讨会,邀请数学专家或学者分享圆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8. 提供与圆相关的数学游戏或 puzzle,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重点题型整理
(5)互动式教学:运用互动式教学设备,如智能黑板等,进行实时教学展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上册5圆:5 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的基础上学习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的认识等知识,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

研究曲线图形时,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升。

通过对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以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学习。

主题图呈现了自然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为学习提供了生活素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

再让学生通过剪、折、画、量等活动认识圆。

而在教学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都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化曲为直”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得出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圆的认识以及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习本单元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后面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好基础。

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知道圆的特征。

但是在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跟前面用到的方法有显著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由此,教学将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适当加以指导和启发。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能力。

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拼一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求圆的周长,“绕一圈量”“放在直尺上滚”时,教师在对“绕”“滚”的方法进行指导的同时,要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讨论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些方法都是将一个未曾学过的曲线图形的长度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线段的长度,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将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再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后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圆与长方形,发现形变的过程中面积不变,再通过寻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等积变换思想。

3.合理用好生活素材,凸显其教学价值。

因为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所以研究圆的时候,学习材料可以从生活中来,研究得到的结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合理用好生活素材,把这些素材作为引发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生感悟的有效载体。

1.圆的认识第1课时圆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57~58,完成教科书P60“练习十三”中第4题。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圆规,剪刀。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向,以旧引新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学情预设】学生可以说很多学过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那么,这些图形你见过吗?【学情预设】学生已经认识过圆,所以很容易说出这些图形是圆。

师:对,这些图形都是圆。

现在我们来研究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1.初步感知,认识表象。

师:我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都是圆。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都有圆。

【教学提示】学生容易将圆与球混淆,学生举例时,一定要具体化。

让学生认识到圆是一个平面图形。

◎教学笔记【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2.用实物画圆,初步感知圆。

师:你们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学生自主画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用身边的圆形物体,如茶杯盖、三角尺上的圆洞画圆,也可能用圆规画圆。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画出的圆。

师:我想画一个更大或更小的圆,用这些实物可以吗?【学情预设】学生可以体验到实物只能画出固定大小的圆,不能随意变化。

由于学生有一些经验,会有学生说出,可以用圆规画出任意大小的圆。

师:我们原来都是用直尺、三角尺画图形,这次为什么不用这些学具画圆?【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三角尺、直尺画出的线都是直的,而圆的边是弯曲的”,也可能会说用直尺、三角尺无法画出圆。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圆的“边线”是“弯”的,体会圆的特征。

归纳: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板书)3.用圆规画圆,体验画法。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圆规,确实。

画圆要用到专门的工具——圆规。

(1)教师介绍圆规。

教师出示圆规,配合课件演示介绍圆规各部分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刚才已经有少数同学用圆规画出了一个圆,现在请同学们都拿出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的?4.展示交流,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1)展示学生画得比较规范的圆,归纳画法。

师:都画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结合学生的交流,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出示课件)【教学提示】也有少数学生会用圆规画圆,但是此处只是展示实物画出的圆。

◎教学笔记(2)展示画得不是很规范的圆,辨析讨论,规范画圆的时要注意的地方。

将学生画得不规范的圆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看这个圆,画得好吗?师:想一想,在画的过程中,他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其他同学猜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由画圆的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原因。

【学情预设】可能是带针尖的脚没有固定,也可能是两脚间的距离在画的过程中没有固定。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3)规范画圆的步骤。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板书:(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

(4)对比分析,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①认识圆心。

展示学生画出的几个不同的圆。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画出的圆,仔细观察,这些圆有什么不同?【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大小不同,但是不一定能说出位置不同。

师:都是画圆,为什么会画到不同的纸上?【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发现,圆规的针尖在不同的地方,圆就画在不同的地方。

教师揭示: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板书:圆心O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②认识半径和直径。

师:继续观察,都是用圆规画出的圆,为什么这些圆大小会不同呢?启发学生发现,两脚间的距离不同,画出的圆的大小就不同。

师生归纳: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一般用字母r表示。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板书:半径r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介绍:这两条在同一直线上的半径合起来是一条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教学提示】要加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指导。

◎教学笔记③完善纠正,在圆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师:请刚才画得不规范的同学再画一个规范的圆,都在自己画好的圆上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三、动手操作,认识圆各部分间的关系1.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圆心的特点。

师:同学们,把你们刚才画的圆剪下来,将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

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折痕相交于圆心。

每条折痕将圆分成了相同的两部分。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动手操作,认识直径半径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同的两部分,这些折痕是圆的什么?【学情预设】根据前面的知识,有的学生会说这些折痕是直径,有的学生会说这些折痕是半径。

师:说一说,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得不规范,就让其他学生完善补充,在逐步规范中体会半径、直径的意义。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归纳半径的意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板书: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直径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根据折痕知道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都相等;有的学生能根据圆规画圆时两脚间的距离不变推导出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只有少数的学生会用尺子量一量。

知道了半径的条数和特征,学生一般都能推理出直径的条数和特征。

结合学生的交流,师小结并板书: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

师:我们再沿着直径折一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提示】要引导学生发现每条折痕将圆分成了相同的两部分,感受圆的对称性。

【教学提示】不一定要求学生测量,如果学生能推理得出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也行。

◎教学笔记【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谈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圆的基本概念。

3.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讨论并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学生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测量得来的。

预设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小结: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板书:d=2r r=2d【设计意图】教师指导性的提问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深度思考问题。

4.理解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圆内的线段,看看直径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直径是半径的2倍,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圆内的线段,有些是经过圆心的,还有一些是不经过圆心的。

经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得出:同一圆内,直径是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