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 人际交往
第十章 人际关系
第十章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
人际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可以测量的。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简单地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着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
其中,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情感因素指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感情上的好恶程度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因素则是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
在这三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及稳定程度,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际关系的内涵,有必要了解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以及它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体性。
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
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
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的情感。
在第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自己所希望的、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方则是自己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容忍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生产关系是其他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际交往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人际交往的名词解释心理学人际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它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的交往,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学技巧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解释。
1.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下,人际交往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之间的信息处理过程。
每个个体都通过感知、注意和记忆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言行举止。
我们通过信号和非语言信息来获取对方的内在状态,这些信息可以是面部表情、语气、姿势等。
个体会选择性地接收、处理和保持与自身价值观和期待相关的信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存在误解和误读。
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交往可以被视为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彼此认同、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基础上。
我们通过互动来构建自我概念,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
社会认同和互动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社会集体中,这种认同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方式。
3. 情感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还可以通过情感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解释。
情感是我们与他人相互关联和交流的核心要素。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表达和接收各种情感,这些情感可以是喜悦、愤怒、恐惧等。
通过情感的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情绪共鸣和心理安慰。
同时,情感也可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度、亲近程度和亲密感。
4.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还可以通过人格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解释。
人格是个体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互动模式。
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五大人格维度进行分类,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会对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人际交往是一门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心理学提供了多个角度来解释人际交往的本质和机制。
认知心理学可帮助我们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处理过程,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交往中的认同和互动关系,情感心理学则关注交往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而人格心理学则分析了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差异和特质。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件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结词
研究对象和内容
详细描述
人际交往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认知、情感交流、沟通方式、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 等方面,涵盖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互 动。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重要性
详细描述:人际交往心理学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社会而言,人际交往是社会凝聚力和合作的基础,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 发展。
有效沟通
通过清晰、准确、礼貌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 沟通,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建立信任
通过诚实、守信和透明的方式建立和维护信任关 系,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发展趋势
文化交融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模式。
多元化和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际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 的趋势,人们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价 值观。
STEP 02
情绪共鸣
STEP 01
情绪表达与沟通
情绪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 沟通工具,通过表情、语 气和肢体语言传达情感, 影响人际关系。
STEP 03
情绪调节
在人际关系中,个体需要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 免情绪过度反应对关系造 成负面影响。
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寻找 情感共鸣,共享积极情绪 能够拉近彼此距离,建立 良好关系。
表达技巧
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 求,避免使用攻击性或指责性的语 言。
反馈技巧
及时、具体地给予对方反馈,让对 方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促进双 方的理解和沟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
是交往双方表现自我和传达信息的外显行为方式,如语言、 举止、表情、手势和眼神等。
第8 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第十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人际交往具有符合其知识层次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些特点。
1 强烈的交往愿望
2 渴望平等的交往关系
3
交往注重情感
4 多种多样的交往方式
5
独立的交往意识
2
友善地微笑。微笑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表达了一个人的愉悦、欢乐、幸福。
3
注意目光接触。目光接触是非语言沟通中的主要信息通道。
4
人际距离的把握。一般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① 亲密带(0~0.5米)② 个人距
离带(0.5~1.25米)③ 社会带(1.25~3.5米)④ 公共带(3.5~7.5米)
5
辅助语言的运用。辅助语言又称副语言,是指说话时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
易产生相互之间的吸引力。
(四)相互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彼此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之上的。
第 10 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第十章 (五)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人际交往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外在形 象、个人能力和个性品质等。
1.外在形象
2.个人能力
一个月过去了,小敏发现预科生们普遍对她有敌意,如故意不给她开门、故意大声说话影响 她看书或睡觉、假装听不见她的问话,甚至团结起来攻击她的某些行为。渐渐地,小敏觉得寝室 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就连那3位本科生对她也爱理不理的。她感到很难受,在寝室找不到一点爱 与归属的感觉。小敏的情绪糟糕到了极点,但她依然觉得:我有什么错?难道不是因为高中没好 好学习才上的预科吗,这是事实,为什么不能说呢?
00031心理学第十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复习资料
00031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十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1.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①本能:人际交往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②合群需要: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内心紧张焦虑时,他们更倾向寻求他人伴同。
③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
2【单选、简答】人际需要三维理论:(1)舒茨认为,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①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②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③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2)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分为六种:3.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认为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收获或逃避惩罚,并且人们希望能够以最小代价来获得最大收益。
4.人际沟通:【单选、简答】(1)概念: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人际关系。
(2)功能:促进相互了解,协调社会生活,使人们行为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平衡。
(3)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4)类型:①言语沟通: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②非言语沟通: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表情、眼行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等。
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在效果上互相补充。
5.人际吸引的条件:【单选、简答】(1)相似性与互补性:①相似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②互补性:有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的人。
第十讲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
第十讲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一种交流方式,而心理学原则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所遵循的一些心理规律和原则。
了解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学原则。
首先,了解他人需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人们在交往中通常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注,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尽量多倾听,多问问题,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和理解。
其次,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人们在交流中常常会遇到误解、言语不当等问题,因此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首先,要尽量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避免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的表达。
其次,在倾听他人时,要用心去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主观臆断和误解。
另外,要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手段,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
此外,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待遇平等,因此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观点和意见,避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他人。
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尽量避免过度干涉和侵犯他人的权益。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重礼貌和谦和的态度,避免使用侮辱性或挑衅性言辞。
此外,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会有各种情感需求,包括得到认可、表达内心的痛苦或喜悦等。
因此,要学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同时,在与他人交往时,也要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的情感表达,给予关心和支持。
最后,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交流和合作。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建立互信的基础,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避免言而无信的行为。
同时,也要学会信任他人,给予他人必要的信任和自由度。
总结起来,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包括了解他人需求、有效的沟通、尊重他人、积极表达情感和信任。
当我们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名词解释心理学
人际交往名词解释心理学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人际交往这个事儿!人际交往啊,就像是一场
奇妙的冒险之旅!你想想看,这不就跟咱小时候玩过家家似的嘛,大
家凑在一起,扮演各种角色,互动往来。
比如说,在学校里和同学聊
天打闹,那就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表现呀!
人际交往可不只是简单的说话聊天哦,它包含了好多好多方面呢!
就像一棵大树,有各种各样的枝枝叶叶。
比如说信任,那就是这棵大
树粗壮的树干,要是没有信任,这棵树可就摇摇欲坠啦!再比如理解,这就像是给大树提供养分的土壤,能让关系茁壮成长。
咱再打个比方,人际交往就像一场足球比赛,每个人都是场上的球员。
你得和队友配合默契吧,不然怎么能进球得分呢?这配合不就是
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和协作嘛!而且,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也会遇到
困难和挑战,就像球场上的对手会拼命阻拦你一样。
但咱可不能怕呀,得勇敢面对,想办法去突破!
你看,和朋友闹矛盾了,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部分呀!这时候就
需要咱去主动沟通,化解矛盾,而不是躲起来不理人。
这不就跟修修
补补足球场上的漏洞一样嘛!而且,人际交往还能给咱带来好多好处呢,比如让咱心情愉快,不孤单。
当你有了烦心事,找朋友倾诉倾诉,是不是感觉心里舒服多了?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魅力呀!
人际交往真的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就像给黑白的画添上了鲜艳的色彩。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呀!所以呀,我们都要好好去经营我们的人际交往,让它像美丽的花朵一样绽放!。
心理学人际交往教案
心理学人际交往教案教案标题:心理学人际交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对人际交往的研究,学习并应用相关的理论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本教案共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作业。
一、导入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或者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兴趣。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人际交往的挑战?"或者分享一个自己的人际交往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人际交往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人际交往的概念和重要性。
可以引用心理学专家的定义,如"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互动和联系的过程"。
还可以讲解人际交往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2.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接下来,教师可以介绍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
例如:- 尊重他人- 倾听和表达- 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 解决冲突的技巧3. 人际交往的障碍和解决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人际交往中的挑战,教师应该讲解一些常见的交际障碍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例如:社交焦虑、人际冲突、沟通障碍等。
4. 情绪智力与人际交往情绪智力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这个部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情绪智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发展情绪智力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练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境演绎,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个具体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 观察和反思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人的人际交往行为,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际交往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作业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人际交往经验的心得体会,或者观察并分析一段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沟通。
心理学人际交往
心理学人际交往
中的分类?
1. 角色层面的交往:这种交往在角色的层面上表现出间接和泛化的性质,这也是两个特定的角色有一个共通的舞台,即上司和下属、母亲和孩子、男朋友和女朋友之间的共同参与。
2. 个体层面交往:这种交往在个别个体层面上表现出个体特征,包括每个人的性格、情绪、思维方式、能力和责任感等,其特点是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
3. 关系层面的交往:这种交往在关系层面上表现出一种对另一方的认可和尊重,它强调的是双方的亲密程度,这也是一种基于信任和依靠的关系形式,包括伴侣关系、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等。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一章1、人际交往的概念: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级别最低安全需要。
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1.人际沟通概念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心理学人际交往
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还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二、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1. 情绪管理有效的情绪管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质量,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
因此,学会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2. 沟通技巧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沟通技巧。
如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它表明对对方的尊重和理解。
此外,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善于解读他人的非言语表达也都是重要的沟通技巧。
3. 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心理学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交技能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的训练方法和策略,以帮助人们改善社交技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成功率。
三、人际交往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 冲突管理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心理学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者逃避。
正确的冲突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成熟和理性地解决问题,从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
心理学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加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不同的人际交往场合。
3. 理解他人心理学教我们尝试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和体会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的理解和共情可以打破人际交往中的隔阂,建立更加真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四、心理学人际交往的启示心理学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人际交往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社交活动,它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通过运用心理学提供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一章1、人际交往的概念:指人与她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它就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1)人际认知,就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包括自我认知、对她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就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3)人际行为,就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级别最低安全需要。
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1、人际沟通概念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与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叫信息交流,指的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与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一章第一节一、.我国古代的人性学说(1)性善论,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2)性恶论,代表人物:荀子(3)性无善无恶(代表人物告子)、有善有恶论,(代表人物:世硕)二、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一)、人际交往的实质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必定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结果和积淀,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二)现代人际交往的特点:1、临时性2、互益性3、不完整性4、短暂性5、选择性三、人际交往的类型(了解)(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类交往是在具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家庭和家族内部进行的,血缘性的人际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交往。
(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在生活于共同地域中的人们之间进行的。
由于共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习惯,使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形成共同的感情和性格,交往相对密切。
(三)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在由共同的职业、行业、专业、事业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之间进行的。
业缘性的人际交往在整个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
(四)以趣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起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共同的观念,包括人们被此之间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一致的看法,这会使人感到能够相互理解而乐于交往。
另一方面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人们由于趣味相投而乐于交往。
四、人际交往的结构(一)静态结构(1)交际主体,是指从事交际活动的人即交际双方。
(2)交际手段,即交际媒介,是指交际过程中运载和传播交际主体的信息的系统。
(3)交际情境,是交际活动发生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
(二)动态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交际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二是交际活动的形成过程第二节一、人类的亲合倾向(一)为什么我们需要和别人在一起1、人类对孤独的反应(沙赫特)2、理想水平说(赫布)3、二因说(沙赫特)4、社会比较说(费斯汀格)人类对孤独的反应长期的孤独会使人感到恐惧、害怕、焦虑、以后这种感觉会消失,接着出现一段平静的适应期。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人际交往》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十章人际交往知识点汇总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条件(一)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
(二)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
(三)信息接受者要适宜的心理准备。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
(一)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
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二)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模式四、人际交往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掌握特点)(一)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二)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类: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三)根据对他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四)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态度可以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 2.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3.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六、人际交往的意义。
(一)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三)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四)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人际认知一、什么是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内在特征)。
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与沟通
在持续的互动中,人们逐渐建立起 情感纽带,形成亲密、信任和承诺, 从而进一步巩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亲密关系
通常指家庭成员、挚友或恋人之间的 关系,具有高度的情感支持和亲密感。
友谊关系
基于共同兴趣和活动而建立的关系, 通常具有轻松、愉快和互助的特点。
同事关系
在工作场所中建立的合作关系,强调 相互尊重、协作和支持。
社交关系
为了满足社交需求而建立的关系,如 参加社交活动或加入俱乐部,通常具 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真诚与信任
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是关键, 通过诚实、透明和开放的沟通
来建立信任。
尊重与包容
尊重对方的观点、需求和感受 ,包容彼此的差异,有助于减 少冲突和误解。
有效沟通
明确、具体、及时的沟通有助 于解决误会和问题,增强彼此 的理解与支持。
沟通障碍与解决
语言障碍
信息传递障碍
由于语言差异或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沟通 障碍,可通过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 和翻译等方式解决。
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遗漏、误解或扭曲 导致的障碍,可通过重复、确认和澄清等 方式解决。
情感障碍
组织障碍
由于情绪、心理或态度问题导致的沟通障 碍,可通过倾听、理解和调整态度等方式 解决。
05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解决
冲突的产生与类型
01
沟通障碍
由于信息传递不准确、沟通双方理 解不一致,导致冲突产生。
资源争夺
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争夺,可能导致 利益冲突。
03
02
目标差异
个体或团体间的目标不一致,导致 行动方向和方式冲突。
角色冲突
个体或团体间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或 相互矛盾,引发冲突。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这些交流和互动所产生的影响。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和沟通方式,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如何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一个理论是交往归因理论。
它认为人们面对的情境和事件,会影响他们对别人行为的解释。
如果别人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不愉快或难以接受的,我们很容易将其归因于别人的内在因素,如个性、价值观等。
而如果行为对我们来说是愉快或可以接受的,我们则往往将其归因于环境或外在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往往更容易给负面的行为下定论,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理解别人的行为的动机和背景非常重要,这可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关系。
第二个理论是互惠原则。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回应。
如果一个人采取良好的行为,其他人倾向于采取同等或更好的行为。
这种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形成了积极的互动,促进了人际交往中的善意和信任。
第三个理论是沟通模式。
沟通模式是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交流的方式。
有五种基本的沟通模式: 攻击、撤退、合作、妥协和竞争。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标,每个沟通模式都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有时竞争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其他情况下,合作可能更好。
理解这些模式并考虑什么时候采用哪种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促进更好的关系。
除了理论外,还有一些实践经验。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人际交往。
首先,要倾听。
倾听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常常被忽视的技能。
它指的是真正关心和理解别人的话并回应它们。
倾听是一种能建立信任和关系的技能,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人,并避免误解和冲突。
第二,保持开放态度。
保持开放态度意味着接受并理解别人的观点,即使它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不同。
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判断别人,并且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动机。
第三,表达感情和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表达情感和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表达感情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对方。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十章 人际交往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No Man Is An Island ——约翰·多恩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单项
人 际 关 系 的 状 态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项注意
双向注意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相互作用水平 低
高
情相 感互 融依 合赖
共 同 的 心 理 领 域
•20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深度的评价
❖ 社会渗透理论 认为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面特征, 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
人是社会性动物,交往是人的本能
第十章 人际交往
02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3
第十章 人际交往
第一02节 人际交往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社交困惑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 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信息 沟通和物质交换的动态活动过程。
•28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社交困惑
3.情绪左右沟通
•29
4.技巧的缺乏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社交困惑
5.网络依赖
•30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社交困惑
我们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源于英文Social Network Service,指通过建立公共的网络 平台帮助注册用户间建立网络联系的互联网服务。如微信、豆瓣、微博 等,国外的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人际交往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条件
(一)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
(二)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
(三)信息接受者要适宜的心理准备。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
(一)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
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二)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模式
四、人际交往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掌握特点)(一)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二)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类: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三)根据对他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四)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
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态度可以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 2.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 3.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六、人际交往的意义。
(一)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三)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四)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人际认知
一、什么是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内在特征)。
二、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
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如健康、胖瘦等)、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
(二)对他人人际的认知,主要对象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
会角色的认知等。
三、人际印象
(一)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
1.一致性倾向。
2.评价的中心性。
即评价维度(好—坏)、力量维度(强—弱)、活动维度(积极—消极)。
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维度。
3.核心特性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单/空给概念名词解释给现象找归属)
1.首因效应。
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2.近因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
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它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面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4.定势效应。
它是指当认识他认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
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
5.投射效应。
它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
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加强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6.正性偏差。
它是指人们对让人的判断往往具有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
7.刻板效应。
它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
统的看法。
(先有刻板效应,再有定势效应,先刻板,依据它再定势效应)。
四、人际认知的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空)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
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只有在三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负性事件发生时,三是发生对个体很重
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2.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
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0;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原则产生(惊异的)感觉。
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动(无奈)。
3.凯利的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
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2.自利偏差。
它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
自己,如能力、努力等,而否认或者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
第三节人际吸引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和(物质交换)的过程。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爱或爱情。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多选)(单选)(给解释找归属)
(一)强化原则。
(二)社会交换原则。
(三)连接原则。
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原则。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三、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熟悉。
(二)个人特征。
1.才能。
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人通常不是最受喜欢的人,
如果别人的才能使人们可望不可及,则会产生心理压力。
2.外貌。
3.人格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三)相似与互补
(四)爱情
第四节人际交往的态度与技能
一、良好人际交往的态度(多选)。
(一)尊重。
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
等的。
(二)宽容。
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三)真诚。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四)理解。
(五)给予爱。
二、人际交往的技能。
(了解)。
(一)语言艺术
(二)非语言艺术
第五节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多/简)。
进入中学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小学生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交往的实质上看,既有感情定向感,又有目的定向性。
(一)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
中学生人际交往目的更突出,具有摆脱依赖性、独立性增强的特点。
(二)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
1.注意自我形象。
2.常把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当成一种束缚。
3.十分需要伙伴与友谊,以补偿失去的对父母的依赖。
4.渴望独立、显示自我是中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趋向关系性交往。
1.中学生自我主体性评价的进一步增强。
2.中学生交往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的同时,又有了很强的目的性。
3.不少学生把对自己发展有帮助、有益作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
(四)喜欢与异性交往。
男女生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开始喜欢一起学习、娱乐,性意识朦胧,带
有一些神秘色彩。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一)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二)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
(三)发展社会能力。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信心理(多选)
1.自卑。
2.自负。
3.猜疑。
4.随意。
5.逆反。
6.自私。
7.嫉妒。
8.支配。
9.此外,害羞、封闭、恐惧、孤僻、敌视、刻板等心理也影响着中学生正常的
人际交往。
四、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讲究一定的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对待同学朋友。
1.平等互助。
2.悦纳他人。
3.真诚待人。
4.主动认错。
5.频繁交往。
(二)对待父母老师。
1.尊敬。
2.理解。
3.沟通。
(三)对待异性朋友
1.健康、文明。
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
3.保持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