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董晓

2013-3-18 10:03:39 来源:《国外文学》(京)2010年2期第40~47页

【作者简介】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契诃夫戏剧精神和艺术风格对20世纪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戏剧艺术风格方面体现为对淡化戏剧冲突和营造舞台抒情氛围的追求。契诃夫的静态戏剧包含了他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种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接受的程度。20世纪许多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风格,并在充分领会契诃夫静态戏剧所包含的荒诞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了他的喜剧精神。

【关键词】契诃夫/静态戏剧/荒诞性/喜剧精神

作为跨世纪剧作家,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将其尊为“艺术之父”;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等人从契诃夫戏剧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等人受契诃夫的启发,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曹禺更是因契诃夫而完成了自身艺术风格的转型。凡此种种,都是契诃夫之影响的明证。

自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多幕剧《伊凡诺夫》开始,契诃夫的戏剧便呈现出独特的静态性美学特征。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等

代表了契诃夫戏剧艺术最高境界的剧作中,这种静态性更加明显。可以说,在契诃夫戏剧创作历程中,静态性的获得是其戏剧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海鸥》首演的失败到后来被人们接受,表明了人们对契诃夫新的戏剧风格的接受,而契诃夫则正是欲以其静态的戏剧,改变俄国人固有的戏剧审美习惯,实现其戏剧艺术的创新。

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表现在人物行动的阻滞、对话交流的隔阂、言语的停顿以及人物行动之环境背景的抒情氛围的烘托等方面。

人物行动的阻滞是契诃夫戏剧呈静态状的最显在的因素。《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这几部代表剧作中,均鲜明地呈现出人物行动的阻滞性。在这几部作品中,剧作家没有提供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致使人们难以梳理出一个连贯统一的戏剧事件;人物的动作大都没有能够形成这个行动所指向的结果,如叶尔米洛夫所言,“契诃夫剧作不仅缺乏外部的变化,而且仿佛否定变化,有意强调出生活过程的不变性。”①《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的第一幕与第四幕仿佛构成了一个圆圈,第四幕重又回到了第一幕的场景,人物均显示出原先的心境,似乎其间什么也未曾发生过,苏联戏剧理论家津格尔曼认为:“圆圈式的模式乃是契诃夫喜欢运用的戏剧动作结构方式。”②这种圆圈式模式的戏剧动作结构,造成了人物行动的不断的被阻滞,从而向观众展示了人物动作的无结果性,如当代俄罗斯学者波洛茨卡娅所言,“契诃夫剧本中的冲突最后是以独特的方式解决的,即什么都没有真正解决,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他原先的样子。”③这凸显了整个舞台的静态性。

人物行动的阻滞在契诃夫戏剧中往往与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联系在一起。契诃夫戏剧中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加剧了人物行动的延缓与停滞,并相

应地减弱了舞台的动态性,增强了其静态的显现。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人物时常各说其事,而事件的进展便在人物间语言的种种阻隔中延缓下来,呈现出趋于静态的特征。

停顿是契诃夫戏剧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契诃夫之所以在其剧作中无数次刻意使用这个提示语,自然是为了让观众充分体味人物之间丰富的情感潜流,而从显在的舞台呈现这个角度来看,契诃夫剧本中频繁出现的人物言语的停顿的确起到了加强舞台静态性特质的功能。譬如,契诃夫剧本里众多的停顿或者对正在宣泄的情感、正在引向高潮的情绪起到平抑作用,以此来缓解情绪的高涨抑或情绪间对立的激化,延缓戏剧冲突进展的节奏,或者起到了情绪的转化作用,将人物之间对话的紧张感破坏掉,从而也舒缓了矛盾的激化。

人们时常论及契诃夫戏剧的抒情行特征。在契诃夫戏剧中,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是与动作的阻滞、事件演进节奏的舒缓相配合的。飘散着淡淡的哀愁的抒情气氛烘托出舞台的忧郁情调,使被不断阻滞的行动与冲突在某一的时空中停滞下来,与剧作家忧郁的抒情相交融,为观众提供更为深广的感受的空间与时间,增强了观众对戏剧的静态体验。

自19世纪末以来,静态化是戏剧发展的一个趋势。易卜生作为19世纪末欧洲剧坛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戏剧创作中已经开始显示出从动态向静态演化的苗头。如果说他创作中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社会支柱》等作品还具有比较明显的动态性的话,那么在其后期创作的《野鸭》中,静态性特征已初见端倪。契诃夫当年对易卜生的否定主要源自两人不同的戏剧观,但他对易卜生的否定主要是针对那几部社会问题剧的。其实,易卜生晚期戏剧创作的变化已经与后来契诃夫的戏剧观念相差无几了,这正说明了从晚期的易卜生到契

诃夫所显示出的戏剧发展方向与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进入20世纪后,这一趋势更加鲜明。20世纪剧作家创造性地借鉴了契诃夫静态戏剧的表现方法,在自身戏剧创作中自觉地追求静态性的艺术特质。譬如,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戏剧创作的演变显示出向静态化的转变。如果说《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等作品的戏剧冲突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点的话,那么到了《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其戏剧冲突的静态化特征已相当明显,剧作家更加致力于对静态化之下人的内心世界微妙变化的细腻捕捉。

20世纪中叶产生的荒诞派戏剧则更具静态化特质。波洛茨卡娅认为:“荒诞派将契诃夫戏剧动作的缓慢发展到极致。”④这正体现了契诃夫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美国戏剧史家皮特·斯托维尔说:“‘安静’场面的艺术处理是杰姆逊和契诃夫作为印象主义大师的共同之处。这一点后来在贝克特那里得到发展。”

⑤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以毫无逻辑联系的只言片语支撑起整部戏的结构,其静态性特质非常显著;尤奈斯库的《椅子》、《秃头歌女》也几乎取消了所有外在的戏剧动作,突显出舞台的静态性。

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等人同样受到契诃夫静态戏剧美学风格的影响。论及曹禺对契诃夫的接受,人们惯常总会提及曹禺在创作完《雷雨》之后心态的变化:“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我用的过分……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一点东西,想敲碎了我从前拾得的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为深刻的。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⑥曹禺这番话说明他从易卜生走向契诃夫的着眼点在于对戏剧动作和冲突的表达方式、即对戏剧静态化的认同。于是,诚如学术界已经指出的那样,曹禺在《日出》里摈弃了《雷雨》的结构形式,开始向静态戏剧演变,

从《日出》到《北京人》,曹禺渐渐完成了他的艺术风格的转型。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戏剧动作的静态性的增强是非常显著的。标志着曹禺艺术风格转型完成之作《北京人》之所以被认为最具契诃夫风格,与该剧静态的舞台呈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北京人》的确成功地借鉴了契诃夫戏剧平淡悠远的静态化艺术特色。同样,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也弱化了紧张的戏剧动作,渲染了忧郁的抒情氛围,体现出契诃夫艺术风格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弱化了外在的戏剧动作,从而缓解了紧张显在的戏剧冲突。这是契诃夫戏剧观念的体现。他说过:“人们吃饭,仅仅是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⑦这段话体现了契诃夫对欧洲传统戏剧过于张扬外部冲突的反感。于是,在《海鸥》里,特里勃列夫与母亲的冲突虽然有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情愫,但最终在对艺术的体悟中消解,没有发展成《哈姆雷特》式的激情,而特里勃列夫的自杀也被放在了幕后;《万尼亚舅舅》中万尼亚与老教授的冲突也最终消融在平淡的庄园生活之中;《三姊妹》里姑嫂间的对抗始终被三姊妹对未来和莫斯科的徒然向往抑制着;小说《决斗》里,真正的决斗也终未到来。契诃夫静态性的作品中,人与人的对抗减弱了。

契诃夫刻意淡化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紧张冲突,以此为人们感受戏剧中人与人内心的紧张冲突、感受平静的生活画面里人的内心的微澜提供了深广的空间。《万尼亚舅舅》中,庄园里的生活表面上是缺乏事件冲突的,即使万尼亚对老教授的不满,即使是他愤怒之下举枪向教授射击,也终未形成一场真正有结果的事件的冲突。但在表面缺乏事件冲突的平淡的日常生活画面里,万尼亚与教授之妻叶莲娜、阿斯特罗夫医生与叶莲娜、阿斯特罗夫与万尼亚之侄女索尼娅、索尼娅与叶

莲娜、叶莲娜与丈夫老教授、万尼亚与老教授之间,却自始至终进行着极其丰富的细微的情感交流与冲突。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事件之间的对抗转向人物内心情感的细微的冲突,这是契诃夫将戏剧舞台静态化、去动作化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一理念对20世纪的戏剧影响甚大。

尤金·奥尼尔早期的戏剧中,外在的冲突及其强烈。主人公罗伯特与他的哥哥以及露斯之间的爱情纠葛成为戏剧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在他晚期的代表作《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中,外在的事件冲突消退了,突显的是深度的心理剖析。表面平静的家庭生活情景下暗藏着内心涌动的洪流,剧作家对人与人之间心灵碰撞的揭示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奥尼尔创作的这一显著变化在20世纪戏剧发展史上颇有典型意义。

中国现代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亦显示出这一趋势。夏衍受契诃夫艺术风格的影响,其剧作《上海屋檐下》淡化了戏剧的外在冲突,消除了突兀离奇的情节。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之间本该得到紧张表现的关系被淡化处理了,剧作家潜入到人物内心世界,透过五家小市民那平庸的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人的丰富的潜流。曹禺的《雷雨》中那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戏剧冲突表现方式在《北京人》中为淡淡的忧郁抒情氛围中人物之间内心情感的细微碰撞所替代。曾文清与愫方之间难以名状的情感交流恰因外在戏剧动作的缺位而更加丰富了。

契诃夫淡化戏剧冲突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将戏剧内在的冲突引向更加深刻的层面,即更具形而上色彩和抒情哲理意味的人与环境、人与时间的冲突。这是契诃夫戏剧静态性特征的更为本质的意义所在。而戏剧冲突的这一转化是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发展的重要贡献。诚如童道明先生所言,“契诃夫之所以比19世纪末曾经较他更出名的同行(易卜生)更有资格充当新戏剧的前驱人物,就因

为正是契诃夫在世界戏剧史上第一个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⑧在《樱桃园》这部戏中,樱桃园固然富有诗意,但它的失去是必然的,女主人朗涅芙斯卡娅固然懂得美,但她终究无法挽救庄园。在人与环境、时间的对抗中,人是渺小的,正如《万尼亚舅舅》中万尼亚和索尼娅注定要在乡间默默劳作,阿斯特罗夫医生注定要与孤独为伴,正如《三姊妹》中充满幻想的三姊妹注定无法回到莫斯科。契诃夫静态戏剧突出了人在时间与环境面前的无可作为。在《樱桃园》里,剧作家不是为庄园的消失而忧郁,而是为人无法去阻止这消失而忧郁。人类的进步竟以美的失落为代价,这就是人类的命运,这就是人与时间和环境相冲突的必然结果。从契诃夫的静态戏剧中可以品出他对人的荒诞的生存状况的忧虑。

20世纪中叶的荒诞派戏剧家对契诃夫戏剧静态性的自觉追求恰恰与他们对契诃夫戏剧所隐含“荒诞性”的理解联系在一起,即从契诃夫戏剧中读出了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荒诞派戏剧家以前所未有的悲凉、绝望的心境面对当代世界,他们所欲表现的,正是人类面对无法操控的命运时的无奈与绝望。尤奈斯库在谈到《樱桃园》对他的启发时说:“《樱桃园》揭示的真正的主题和真实性的内容并不是某个社会的崩溃、瓦解或衰亡,确切地讲,是这些人物在时间长河中的衰亡,是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消亡,而这种消亡对整个历史来说才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要被时间所消灭。”⑨应该说,尤奈斯库对《樱桃园》的感受更接近于契诃夫的本意。荒诞派戏剧家将契诃夫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无奈感受延续至对20世纪人类生存境遇更加冷酷的反思当中:在尤奈斯库的《椅子》里,可以体悟到人生的探索追求的徒劳性;在《秃头歌女》中,契诃夫戏剧里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更加荒诞化地表现为语言交际的彻底失败、人与人沟通的彻底无望。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可以看到当代人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的一无所知,可以窥视到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贝克

特将契诃夫的《三姊妹》中的等待主题更加抽象化、形而上地表现为人对主宰其命运的时间的无奈,如罗伯·吉尔曼所言,“等待,即生活,本来就没有意义。”⑩荒诞派戏剧家以荒诞的形式,将时间统治下人的行动的意义彻底地消解掉,其间包含着对当年契诃夫忧郁无奈之感的当代回应。

同样受到契诃夫戏剧风格的影响,中国现代剧作家却难以在这一层面上与契诃夫产生共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西方荒诞派戏剧家相比,中国现代剧作家对契诃夫的理解与接受更多地是倾向于戏剧表现的艺术手段,而契诃夫戏剧中那体现了荒诞意识的忧郁,却基本没有在中国现代剧作家那里得到展现。以曹禺的《北京人》为例,愫方的形象常常被中国学者视为曹禺笔下的三姊妹或者索尼娅。然而,愫方的光明结局与三姊妹和索尼娅的无奈境遇之间又有着多么大的区别!愫方的形象从艺术上讲塑造得很成功,但曹禺由此显示出的乐观憧憬与契诃夫的冷酷严峻的无奈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契诃夫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荒诞性体悟在《北京人》中是感受不到的。这是一个遗憾,但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一个政治的,同时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局限。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剧作家自觉借鉴、接受契诃夫影响的时代。然而,那个时代中国历史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总体趋势(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却决定了中国现代剧作家难以真正地去体验荒诞意识。

论及这种影响,人们往往将其局限在戏剧冲突的淡化、舞台氛围的抒情诗化等风格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所谓“潜台词”、“停顿”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不过,契诃夫对这些艺术风格和手段的运用是为了喜剧性的生成。喜剧精神乃是其戏剧艺术世界最根本的特质。文学影响的研究不仅要揭示风格的影响,更应探究风格

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的艺术精神。只有观照内在艺术精神,方能更准确地认识产生影响的根本因素。就曹禺而言,标志着艺术风格转型完成之作《北京人》之所以被认为最具契诃夫风格,固然因其忧郁抒情的特点,但抒情背后却又显出喜剧性特质。曾浩、曾思懿、江泰等人物所固有的滑稽性与曹禺嘲弄的眼光形成该戏内在的喜剧性。该剧因此而成为曹禺最具喜剧性的作品。这证明,真正的影响之源是契诃夫的喜剧精神。笔者以为,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的影响,其本质在于其喜剧精神。

契诃夫的喜剧精神是独特的,否则也不会有所谓“契诃夫之谜”和《樱桃园》的“体裁之谜”了。

《樱桃园》是部喜剧,但绝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对其喜剧性的理解必须联系到该剧对传统喜剧观念的继承与超越,联系到近百年来现代喜剧观念的发展与深化。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德·皮斯在论《樱桃园》时指出:“眼泪与笑紧密相连。契诃夫将行动置于笑和眼泪犹如刀刃的交界上。但他不想在两者中求中立,他要使同情和怜悯在喜剧性中增强,或者使喜剧性在哭中加强”。(11)就是说,契诃夫在《樱桃园》中表现出来的喜剧观强调对悲痛的喜剧化表达。因此,他的喜剧世界具有典型的悲喜剧性。对人生悲苦的喜剧式观照,这确是《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这些代表了契诃夫戏剧创作最高境界的作品最本质的艺术观念。这些悲喜剧作品中饱含着深刻内敛的幽默。契诃夫的文学生涯是从发表幽默故事开始的。不过,外显的幽默并未具有内敛的幽默那独特的内涵。只是当幽默与忧郁相结合,将幽默的天赋与对人生的无奈感受相交融时,才会深化、发展成契诃夫式独特的内敛的幽默。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以及小说《带阁楼的房子》、《带狗的女人》、《套中人》、《姚内奇》等契诃夫这些代表作中均包含着这种体现了对生活之本

质的喜剧式观照的幽默精神。这种幽默反映了作家的冷酷。这种冷酷则体现了他眼光的深邃:明察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这种幽默使作品超越了外在滑稽闹剧性而获得了深刻的喜剧性。

悲喜剧并非悲剧与喜剧的叠加,并非滑稽因素与悲剧式体悟的混合。悲喜剧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而不是介乎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混血儿”,它从本质上深刻体现了喜剧精神。自17世纪意大利戏剧家瓜里尼首创悲喜剧之后,它作为喜剧的一种特殊形态,在19世纪末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新型喜剧精神之体现,悲喜剧始终伴随着人类对生活的荒诞体验和无奈感受的不断深化。意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更深地认识契诃夫艺术世界的本质所在,以及契诃夫对包括中国现代话剧在内的20世纪戏剧的根本影响。悲喜剧的产生有其合理的缘由:既然人们意识到,喜剧所产生的笑并不应当总是轻松愉快的,换言之,喜剧诗人并不该只是去观照生活中那些轻松愉快的方面,那么,如何以喜剧的方式去审美地表达生活中可悲的、忧伤的方面,便成为喜剧作家新的任务。19世纪中叶以后,在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现代生活复杂性的认识愈加深刻,传统喜剧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中喜剧与悲剧泾渭分明的界限渐渐模糊,诚如存在主义哲人克尔凯郭尔所言,“喜剧与悲剧在无穷的极点上相交——即在人类经验的两个极端上相交。”(12)人们意识到,正是在对痛苦的审美观照中,在笑与深刻的痛苦相交融时,喜剧才会获得新生。由此,悲喜剧艺术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英国当代戏剧理论家怀利·辛菲尔所指出的,“喜剧正是建立在双重机会、双重价值之上……喜剧时常与悲剧的行动轨迹重合,而又不失其自主性。相反,喜剧凭借自己的资格,大胆地、不合逻辑地向一些传统中只属于悲剧的价值提出了挑战。”(13)这种与悲剧的融合,正是现代喜剧精神对传统喜剧观的深化。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这一现代喜剧精神的生成。

20世纪悲喜剧的发展与人类自身对世界的荒诞体验的加深有密切关系。早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戈蒂叶就说过:“喜剧本身就是一种荒诞的逻辑。”(14)这句话表明了现代喜剧精神与荒诞意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基于人类自身的荒诞体验之上的喜剧精神,在20世纪中叶的荒诞派戏剧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荒诞派戏剧将悲喜剧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契诃夫戏剧中那独特的内敛的幽默极端地化作绝望的冷笑。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认为,喜剧甚至比正剧还会使人哭得厉害,这种对喜剧的理解将契诃夫戏剧中的忧郁延伸至更加极端、激烈的程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荒诞派剧作家会自觉地汲取来自契诃夫戏剧的艺术养分。将契诃夫这位带有象征主义意味的写实主义作家与荒诞派戏剧联系起来,似乎颇为“荒诞”。其实,崇尚写实风格的契诃夫与荒诞派戏剧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契诃夫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忧患意识,引起了荒诞派剧作家的共鸣。这种影响因美学理念的差异而变得更为巨大。正是契诃夫对喜剧艺术观念之深化所作的贡献成为影响荒诞派戏剧的焦点。贝克特、尤奈斯库、阿尔比、阿达莫夫等人都从契诃夫的悲喜剧中得到帮助。

契诃夫戏剧所显现出的对传统的喜剧与悲剧之界限的模糊化倾向随着20世纪文学荒诞意识的加强而变得愈加明显,在荒诞派戏剧中显得尤为突出。尤奈斯库所说的“滑稽性的就是悲剧性的”正表达了对悲喜融合的要求。这种悲喜交融并不是去消解掉双方,而是将传统的喜剧精神通过悲与喜的现代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世界的不可把握性,荒诞派戏剧家将契诃夫喜剧精神的冷酷性发展到极致,直视人类面对荒诞生活的无奈。尤奈斯库认为:“只有无可解决的事物,才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才具有深刻的喜剧性,”“由于喜剧就是荒诞的直观,我便

觉得它比悲剧更为绝望。喜剧不提供出路。”(15)这种强烈的反乌托邦理念需要作家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和更高的理性眼光。在这种更高理性的眼光里,过去的理性“被本身变质为庞大的不合理的真实”。(16)而一旦艺术家具有了这样的主体气质,他就能以喜剧的而不是悲剧的眼光看待荒诞而虚无的令人沮丧的当代世界,他就能感受到,人的悲剧都是带有嘲弄性的。尤奈斯库认为:“对现代批判精神而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完全严肃地对待。”(17)以笑的姿态直面残酷人生的荒诞性,便可将绝望之情归于平静,缓解因对世界的荒诞感受而产生的焦虑与不安,从而获得一种宁静感。这种宁静感是剧作家以其主体意识战胜和超越荒诞现实的结果。惟有具备超脱精神,才会有荒诞意识,这是荒诞派艺术具有喜剧性的根本原因。正是在剧作家主体精神的彰显中,荒诞派戏剧体现了与传统喜剧精神的一致性,即马克思所说的“理性的幽默高于理性的激情”。(18)意识到荒诞并取笑之,就必须成为这种荒诞的主人。这便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凸显——荒诞体悟中彰显出来的主体精神。在这种主体性之观照下,荒诞派剧作中的人物大都具有了某种“外位性”。观众与之无法认同,剧作家使观众从外面而不是据其本人的观念来看待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情。这就使荒诞派剧作无论其题材是多么地阴郁悲凉,却都呈现出喜剧性特质。荒诞派剧作家将契诃夫戏剧中就已隐含了的这种喜剧精神与人类对存在的荒诞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喜剧精神的生成显然离不开契诃夫式的忧郁喜剧的熏染。而在《等待戈多》里,贝克特将《樱桃园》中主人公面对厄运时那滑稽的“无畏”所包含的对命运的超越更冷峻地表现为主人公“掩住挫折,站在高处俯视死亡”的态度。对死亡的这种态度超越了悲剧对死亡的感伤和恐惧,乃真正的喜剧精神之体现。苏联导演艾弗罗斯1985年曾说过:“契诃夫以《樱桃园》向人们表明,时间就像旋风,人在它控制下,比它弱。这就是巴尔扎克式的‘人间喜剧’,对此不应发笑。”(19)荒诞派戏剧家以荒诞的形式,将契诃夫戏剧中那最后一点传统理性之光消磨掉,但透过他们绝望的冷笑,依稀可见契诃夫那温柔抒情掩饰下的面对人类命运的忧郁眼神。这便是契诃

夫喜剧精神的深远影响所在。

不过,这种喜剧精神在曹禺、夏衍等深受契诃夫影响的中国现代剧作家那里却没有得到深刻的体现。曹禺的《北京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喜剧性,但这一喜剧性更多地是体现在曹禺对旧式没落家庭的嘲笑之中,并不是契诃夫戏剧中那融于痛苦与荒诞体悟中的更具现代性的冷酷的喜剧精神。

20世纪是喜剧艺术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百年。这与20世纪人类对自身生存的荒诞体悟分不开。20世纪的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面对历史的荒诞和生活的无奈,与其悲痛哀挽,莫如居高临下地“苦笑”。这正是20世纪喜剧艺术取得比悲剧更大发展的原因。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当中写道:“人们陷入了历史为他们设的玩笑的圈套;受到乌托邦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想到,历史是喜欢开怀大笑的。”这段话表达了20世纪人类在历史命运捉弄下的无奈感受。现代喜剧精神,就是以“理性的幽默”,抚慰历史的捉弄所带来的精神灼伤,超越无奈之感,求得豁达的生活观,最终取得对荒诞的胜利。正是这一精神需求,使得契诃夫内敛的幽默喜剧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当代回应,其独特深刻的喜剧精神成为影响20世纪戏剧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注释:

①叶尔米洛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张守慎译,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224页。

⑥曹禺:《日出·跋》,《曹禺全集》(第1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387页。

⑦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汝龙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379页。

⑧童道明:《契诃夫与20世纪现代戏剧》,载《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14页。

⑨尤奈斯库:《再论先锋派》,载《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76页。

⑩参见《荒诞派戏剧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6页。

(11)Richard Peace, A Study of the Four Major Play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119.

(12)(13)(14)转引自诺斯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傅正明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183,203,186页。

(15)尤奈斯库:《戏剧经验谈》,载《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0页。

(16)(17)阿诺德·欣奇利夫:《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刘国彬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97,84页。

(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587页。

契柯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

契柯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 1、在艺术上,具体现代精神的体认。他把诗的抒情性,小说的叙述性都编织进戏剧的机体里。对19世纪末露头的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作了去粗取精的借鉴,也就是说 他把那个时代的艺术现代主义精神吸收到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机体里,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契柯夫一生做着戏剧散文化的努力。他追求的戏剧行动像生活一样简单,也像生活一样复杂,日常环境变得异常重要。他的戏剧从《海鸥》开始,都有浓厚的象征性。到《樱桃园》他的象征手法运用得更加含蓄与广泛,其中还有更为含蓄与情绪化的艺术象征。 2、对生活的认识上,扬弃了对于戏剧人物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他的戏剧很难用传统的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的尺度来区分。引导出意义更重大的创新特征——在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以“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传统的“人与人的冲突”的戏剧冲突模式。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剧中人物势不两立,而是所有这一群剧中人物都被环境和生活所压迫。 3、在内容与主旨上,真正的戏剧动作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人的心灵中,在生活常态的潜流里。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对人的把握上已经进入现代戏剧的核心.。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人类平凡的日常生活,并特别注意用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人们日常行为中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以客观挖掘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他对现代人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生活的出路的精神状态的把握准确客观.,不愧是现代戏剧的伟大先驱。 契诃夫戏剧不同于欧洲戏剧的革新特征:戏剧富于象征意义。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对人的把握上已经进入现代戏剧的核心.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人类平凡的日常生活, 并特别注意用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人们日常行为中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以客观挖掘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契诃夫以其清醒而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处在两个世纪之交的人们,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的人类将在社会变革的激荡中, 在物质高度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惘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而这实际上正是进入了现代戏剧的核心,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生活的出路.

契诃夫的象征与易卜生的象征

契诃夫的象征与易卜生的象征 戏剧史上,有一位剧作家和易卜生有着很多相同的特点,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就是契坷夫。他们同是现实主义大师,又都成功地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们笔下细腻而精彩的细节描写、心理分析、人物性格刻画与象征主义的浓郁诗情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高尔基曾经评价说:“《万尼亚舅舅》和《海鸥》(均为契诃夫的剧本——笔者)是新的戏剧艺术,在这里,现实主义提高到了激动人心和深思熟虑的象征”。 易卜生注重人自身,特别是人自身的深刻矛盾,这种矛盾,也是易卜生本人内心的矛盾。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性,剧中不少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易卜生的剧本结构紧凑,冲突集中。他往往在戏剧事件快结束时开场,然后通过零星的回溯慢慢展现前史,这样他就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表现戏剧事件所产生的结果和对人物的影响,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灵。契诃夫不同,他相信美是生活,他总是希望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展现生活。他的每一个剧本都仿佛生活的一个横剖面,没有激烈的外部冲突。结构上表面显得松散,实则仍很紧凑。他说:“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角逐情场;人们也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发表极为睿智的谈话。人们更为经常的是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所以,应该把这些反映到戏剧舞台上去……这倒不是因为剧作者一定需要这个,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常常是这样的”。比起易卜生来,契诃夫戏剧的情节是淡化的,更注重细节的描绘。他让读者在剧中人物好象是毫无意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看到他们的生活,逐渐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空虚无聊。契诃夫很容易使我们想到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但它们完全是两回事。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是完全抛掉生活真实的纯象征主义戏剧,梅特林克通过“静态”来表现他所感受到的非现实的最高真理。契诃夫的戏剧表面看是静态的,没有迅速发展的戏剧事件,但却潜藏着汹涌的生活潜流,存在着激烈的内在冲突。他的戏剧是现实主义的。当他的人物“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的时候,生活正在发生变化,人物之间的激烈冲突也正在展开。 易卜生和契诃夫在使用象征手法时,他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易卜生的象征常常是神秘的、阴郁的,带有更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而契诃夫虽然也有像《樱桃园》里来自天空的琴弦绷断声这样神秘性的象征,但一般来说,他的象征是明朗和较少神秘意味的,以符合现实逻辑和生活真实为第一要义。他从现实出发,通过象征,诗意的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内涵。易卜生在三个层次上使用象征手法。第一个是比喻的层次。这是象征的最原始形态,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都使用过这种象征。如称艾梨达是离开海就无法生活的美人鱼等。第二个层次的象征带有浓重的幻想成分,但不违背生活的逻辑。如“山妖王国”等。第三个层次上的象征则神秘色彩极浓。这与易卜生内心形而上的观念相联系,具有超现实的特点,这类象征虽然不完全是象征主义的,但与象征主义非常接近。如“白马”、“鼠婆子”等。 与易卜生一样,契诃夫的戏剧深刻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贵族阶级不可避免的没落。他的象征手法,正是为他表现现实这个目的服务的。《樱桃园》中那座破败的樱桃园,是即将毁灭的旧生活的象征。戏剧结束时,一心想挽救这座园子的朗涅芙斯卡亚终于回天无力,只能伤感的听着远处传来的斧子砍伐树木的声音,哀悼逝去的日子。只是,契诃夫不像易卜生那样悲观失望,他相信旧的生活必将灭亡,但新的生活也必将开始。所以,安尼亚才会满怀信心地对他妈妈说:“跟我走,咱们离开这儿…………咱们另外再去种一座新的花园,种得比这一座还美丽。”所以,特罗费莫夫才会欢呼:“你好,新生活”。当然,到底什么是新生活,和易卜生以及当时所有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契坷夫没有给出答案。 契诃夫《海鸥》中“海鸥”的象征和易卜生《野鸭》中“野鸭”的象征有几分相似,都是以一只野鸟作为象征体来象征剧中人物的命运。野鸭被人打折了翅膀,从此意气消沉,沉迷幻想;海鸥却接受了生活的挑战。野鸭与海鸥的对比,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易卜生的悲观情绪和契诃夫的进取精神。海鸥象征着两个人物。一个是青年艺术家特里波列夫。特里波列夫不满上一代的艺术观,一心改革进去,在艺术上有所作为。他这样的人在当时不合适宜,最终他只能像打死一只海鸥一样打死自己。契柯夫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但他更欣赏的是海鸥象征的另外一个人物少女妮娜。作家特里果林从特里波列夫打死的海鸥身上得到灵感,构思了一篇小说,他告诉妮娜::“一个少女,像你这么的终身住在湖滨;她爱这湖,像一只海鸥,也像海鸥一样地自信、幸福。可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看见了她,没有什么别的好做,就把她毁了,正像这里这只海鸥一样。”但是,妮娜并没有中弹坠地,没有让特里果林毁掉。她被特里

新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新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名著阅读 ①那天下午,因天气不好不能散步。我于是溜进餐室,里面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②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 ③当时,我膝头摊着书,心里乐滋滋的,就怕别人来打扰。但打扰来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④“嘿!苦恼小姐!”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⑤“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约翰·里德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她在窗台上,准没错,杰克。”$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38812921.html, ⑥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这个杰克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⑦“什么事呀?”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⑧“你到这里来。”约翰·里德说。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⑨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态。 ⑩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却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面对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尽管他动不动当着她的面这样做,而背着她的时候不用说就更多了。 ?我向来对约翰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他拼命向我伸出舌头。我明白他会马上下手,一面担心挨打,一面凝视着这人那副令人厌恶的嘴脸。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这是对你的教训,”他说,“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 ?“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在看书。”我答道。“把书拿来。”他又说。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

《苦恼》阅读训练及答案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得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的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撇下来……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 “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 “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该哪两个坐着,哪一个站着呢?经过长久的吵骂、变卦、责难以后,他们总算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直骂得透不过气来,连连咳嗽。那两个高个子讲起一个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契诃夫《胖子和瘦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19--22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②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样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③,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④,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⑤,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 “我是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 “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奉承、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

文学类文本契诃夫《苦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 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 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 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

【范文】当代戏仿契诃夫戏剧的新特点

当代戏仿契诃夫戏剧的新特点 自苏联解体之后到21世纪初期的这20余年时间里,俄罗斯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喜欢通过戏仿契诃夫的《海鸥》《三姊妹》《樱桃园》等戏剧经典来进行自己的戏剧创作。这些新诞生的仿作多半会运用同契诃夫戏剧相似的某些元素来表现出一种自带反讽风格的差异,它们会在主题意蕴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戏剧精神的展示方面彰显出一种与契诃夫时代不尽相同的书写模式。这种通过戏仿契诃夫戏剧来进行创作的剧本可分为对原作进行改写、续写、多个情节交叉错合, 以及复制翻新等类型,它们不仅违反了契诃夫所建立的戏剧美学范式,本真地曝光了作者们张扬自我的叛逆意识,同时也隐晦地流露出“苏联解体后的当代俄罗斯社会”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独有情绪。然而,尽管采用了新的视角和书写技术,这种集体回首经典的戏仿创作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反映出当代剧作家创新能力的下降。 一、主题意蕴的时代性变奏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互文本已进入到文学语体的中心,构成了语篇的一部分,“每个文本,其自身作为与别的文本的交织物,皆具有交织功能”.法国学者热耐特在研究“超文”与“原文”间文本关系时曾经指出:“超文的具体做法包含了对原文的一种转换或模仿,先前的文本并不被直接引用,但多少却被超文引出……派生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戏拟(parodie)和仿作(pastiche).”作为戏剧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之一,引申自文本深层结构的戏剧主题虽不是直接可见可感的文字片段,但随着情节的变化发展,读者便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将象征意义不断升华,从而将其提炼出来。通常,对主题进行针对性的颠覆是戏仿剧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转换或更改原文本主题”是一种会被新的超文本用来采纳的常规性手段。契诃夫戏剧中不时出现的“对命运无奈的悲切感叹”“对时代变化的无力把握”等主题元素往往成为了戏仿文本所逆换的对象,新作改变了类似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内涵,并由此来与原作进行跨时空的对峙。 契诃夫着力表现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矛盾与无奈,三姊妹无法回到莫斯科老家的命运、樱桃园躲不过被拍卖的结局……这种羁绊于命运钦定的愁苦融合着斯

马车夫契诃夫阅读答案

篇一:马车夫契诃夫阅读答案 内容摘要:高兴契诃夫夜里12点钟了。米佳·库尔达罗夫头发乱蓬蓬的,飞也似地冲进自己父母的住宅,匆匆忙忙地跑遍每个房间。父母已经上床休息。妹妹还躺在被窝里读.. ⑵我这是和谢缅·彼得罗维奇在一块……一切细节都写到了!接着念吧!念下去!听着!示例2: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感叹号,运用从长句变为短句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米佳当时的激动、兴奋、炫耀甚至有些急躁的心情。(2分,能抓住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9.这篇小说以“夜里12点钟了”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作用:⑴点明时间,说明故事发生已经很晚了,强调了事情不同寻常;⑵与结尾呼应,即使那么晚,米佳还要跑到街上向别人汇报“高兴”的事情;⑶反衬米佳虚荣、愚昧的心理,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3分,写出一点即给2分,意思符合即可) 10.小说结尾写道:米佳戴上别着帽徽的制帽,洋洋得意,兴高采烈地跑到了街上。望着他离去的背影,他的家人会有怎样的想法,请选择下面一种人物形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把它写下来。(3分)a.父亲 b. 母亲 c. 弟弟 d.妹妹此题为开放题。示例1:父亲:我的儿子发疯了,他干嘛那么爱出名啊,都是虚荣心惹的祸啊。示例2:母亲:我可怜的孩子,马车都从他身上碾过去了,他可是受伤了啊,愿上帝保佑他吧!别再爱慕虚荣了。示例3:弟弟:我的哥哥终于出名了,看把他高兴的,但是这样的出名真的好吗?示例4:妹妹:可怜的哥哥,你不要庸俗了好吗?出了这样的事情还如此高兴,他真是无可救药了。(3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发布时间:2015-9-23 上一篇:下一篇:篇二:马车夫契诃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苦闷契诃夫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学优题库您的作业神器 正文问题0人评价,难度: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苦闷 契诃夫 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了院子,眼看昏暗的夜色笼罩全城,可还没有过一个雇主。 “马车,去维鲍尔格街!”有人喊。约纳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军人。 “去维鲍尔格街!”军人又说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约纳拉紧缰绳,从肩上落下一层雪,军人坐上车,车夫扬起鞭子迟疑地挪动了。 “往哪儿驾,死鬼!”约纳听到黑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发出的叫喊,“靠右!” “车也不会赶!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车夫朝他骂;一个行人肩膀擦着马鼻子恶狠狠瞪他,约纳在车座上如坐针毡,两个臂肘左冲右撞,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 “这些人都那么坏!”军人打趣说,“一个劲地撞你。” 约纳回头望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想说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什么?”军人问。 约纳使了使劲,逼出了沙哑的话音。“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在医院躺三天死了。”军人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 约纳欠起身挥动着鞭子,几次转身看军人,可军人闭着眼没兴趣听他说。到维鲍尔格街军人下车,他把车停到一家饭馆边,在车座上蜷着身子,一动不动……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苦恼契诃夫读后感400

苦恼契诃夫读后感400 苦恼契诃夫读后感400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

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苦恼契诃夫读后感400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十九世纪里受到残酷剥削的车夫,他为了维持生计,被迫早出晚归,拉着他那匹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马,在寒冷、昏暗的大街上穿行。 使我感受颇深的是一段车夫与车夫对骂的镜头,“你往哪里闯,鬼东西!鬼把你支使到哪啊?靠右走!”文中的另一个车夫显然是和文章的主人公一样贫穷的,但他丝毫没有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对方感到同情,反而看到一点点小错便破口大骂。也许,他们的心中的情感已经被赚钱吃饱的肚子

戏剧名词解释修订稿

戏剧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名词解释 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6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1)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从临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 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

易卜生、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问题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西方学术界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理论课题,其中涉及文学现代主义和文化现代性两个方面。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早在19世纪末期,契诃夫的同时代的卢纳察尔斯基就看到了契诃夫的剧作所表达的现代人的苦闷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寻找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出路和意义,及无果而终的苦闷的把握。 易卜生戏剧的特点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易卜生处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作品有《布朗达》和《培尔·金特》等; 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易卜生的作品开始向现实主义风格转变,这个阶段是易卜生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这个时期杰出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提出一连串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封建的传统道

德,扫除资产阶级的市侩意识,争取民族独立,提倡个性自由,主张妇女解放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如《玩偶之家》; 19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涂上了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人生哲学的探讨与戏剧人物心理的剖析进一步深化,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交错在一起。这些作品仍有揭露问题的一面,只是悲观情绪有时削弱了批判力量。《野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易卜生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关注易卜生戏剧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他大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回溯性,它不是即时性地呈现事件,而是由舞台人物从一个稍后时间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回顾。这表明事件的连续性被降低了,注意力被更多地放在回顾与分析上。这就导致了易卜生戏剧的外部行动较少。 早期批评家认为易卜生戏剧不够戏剧化,认为它们涉及的东西不适合用戏剧来表达。其实,易卜生的分析性戏剧吸收了许多时代话语的元素,情节往往是分离或破碎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戏剧类型,我们会发现,作为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先驱,易卜生的“史诗性”戏剧也不过是古希腊悲剧,如《俄底浦斯王》中我们所熟悉的回溯性结构戏剧的延续和改编。 其次,他认为不仅易卜生剧中人物能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立分

契诃夫哀伤阅读题答案.doc

契诃夫哀伤阅读题答案 在契诃夫的《哀伤》的文章里,你将会学习到一则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做一做阅读题目吧!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契诃夫《哀伤》阅读题目及答案,欢迎阅读! 契诃夫《哀伤》阅读原文 刀割一样的冷风迎面吹来,雪花的迷雾在打转儿,田野、电线杆、树木都看不见了。旋匠[注]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无人不知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不幸是从昨天傍晚开始的。昨晚他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喝得醉醺醺的,又开始骂人,挥舞老拳。老太婆瞧了一眼她的冤家,那眼神却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往日,她那双老眼里布满了痛苦和温顺,可现在她的眼神严厉而呆板,倒像是圣像上的圣徒或者快要死的人。吓呆了的旋匠赶紧向邻居借了一匹老马,立即把老太婆往医院里送。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

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松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他回想起,四十年前玛特廖娜是个年轻、漂亮、快活的姑娘,富裕人家出身。父母把女儿嫁给他,贪图他有好手艺。本来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不幸的是,婚礼后他烂醉如泥,一头倒在暖炕上,从此就迷迷糊糊,好像直到这一刻都还没有清醒过来。除了喝酒,倒头躺下,打老婆,此外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董晓 2013-3-18 10:03:39 来源:《国外文学》(京)2010年2期第40~47页 【作者简介】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契诃夫戏剧精神和艺术风格对20世纪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戏剧艺术风格方面体现为对淡化戏剧冲突和营造舞台抒情氛围的追求。契诃夫的静态戏剧包含了他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种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接受的程度。20世纪许多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风格,并在充分领会契诃夫静态戏剧所包含的荒诞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了他的喜剧精神。 【关键词】契诃夫/静态戏剧/荒诞性/喜剧精神 作为跨世纪剧作家,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将其尊为“艺术之父”;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等人从契诃夫戏剧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等人受契诃夫的启发,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曹禺更是因契诃夫而完成了自身艺术风格的转型。凡此种种,都是契诃夫之影响的明证。 一 自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多幕剧《伊凡诺夫》开始,契诃夫的戏剧便呈现出独特的静态性美学特征。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等

代表了契诃夫戏剧艺术最高境界的剧作中,这种静态性更加明显。可以说,在契诃夫戏剧创作历程中,静态性的获得是其戏剧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海鸥》首演的失败到后来被人们接受,表明了人们对契诃夫新的戏剧风格的接受,而契诃夫则正是欲以其静态的戏剧,改变俄国人固有的戏剧审美习惯,实现其戏剧艺术的创新。 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表现在人物行动的阻滞、对话交流的隔阂、言语的停顿以及人物行动之环境背景的抒情氛围的烘托等方面。 人物行动的阻滞是契诃夫戏剧呈静态状的最显在的因素。《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这几部代表剧作中,均鲜明地呈现出人物行动的阻滞性。在这几部作品中,剧作家没有提供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致使人们难以梳理出一个连贯统一的戏剧事件;人物的动作大都没有能够形成这个行动所指向的结果,如叶尔米洛夫所言,“契诃夫剧作不仅缺乏外部的变化,而且仿佛否定变化,有意强调出生活过程的不变性。”①《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的第一幕与第四幕仿佛构成了一个圆圈,第四幕重又回到了第一幕的场景,人物均显示出原先的心境,似乎其间什么也未曾发生过,苏联戏剧理论家津格尔曼认为:“圆圈式的模式乃是契诃夫喜欢运用的戏剧动作结构方式。”②这种圆圈式模式的戏剧动作结构,造成了人物行动的不断的被阻滞,从而向观众展示了人物动作的无结果性,如当代俄罗斯学者波洛茨卡娅所言,“契诃夫剧本中的冲突最后是以独特的方式解决的,即什么都没有真正解决,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他原先的样子。”③这凸显了整个舞台的静态性。 人物行动的阻滞在契诃夫戏剧中往往与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联系在一起。契诃夫戏剧中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加剧了人物行动的延缓与停滞,并相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1、契诃夫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2、他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3、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4、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5、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6、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7、他的小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8、他的作品的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9、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10、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1、他的代表作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12、《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13、《预谋犯》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本文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 14、《未婚夫和爸爸》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沙皇俄国时不合理社会制度给人的恐惧。 15、《胖子和瘦子》反映十九世纪末沙皇专制制度下整个俄国社会现实,抨击形式那种世俗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6、《小公务员之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故事既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与行为荒诞,也表现了一个下等官员可悲的屈从、可鄙的奴性与可怜的结局。 17、《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18、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是对上诌媚,对下欺压。但他却要装出一副正义、公允的面孔,总想以美遮丑,因此往往丑态百出,令人发笑。契诃夫为了彻底剥下他的假面具,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9、在契河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里,相对于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是个次要角色,他除了端醋栗、帮警官脱大衣、穿大衣三个动作、以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四句话外,不再有其他描写。 20、《苦闷》写出了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的死气沉沉和冷漠。 21、《第六病室》这部严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说无疑是作家契诃夫一生所写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国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22、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叙述一对相爱的男女在充满虚伪的社会中艰辛的情感历程。 23、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24、。《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25、《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契诃夫作品的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 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 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 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 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 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 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 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 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 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苦闷》、《万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卑躬 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 的激烈地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刻画 了沙俄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有的 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并 对“人变庸人”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内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 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状况(《六号病房》、《库页岛旅行记》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 穷也没有被消除(《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农阶级的 斗争(《樱桃园》等);还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讨厌(《邻居》、《带狗的女人》等)。高尔基曾对《变色龙》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高尔基还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