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燃烧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中考化学燃烧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燃烧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燃烧知识点总结一、燃烧的基本原理1.1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它源于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从而产生新的物质。

同时,燃烧是放热反应,能够释放大量的能量。

1.2 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燃料、氧气和着火点。

其中,燃料是燃烧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着火点是燃料被点燃的温度。

1.3 燃烧的过程燃烧的过程可分为初燃和持续燃烧两个阶段。

初燃是燃料首次点燃,持续燃烧是在初燃后燃料继续燃烧并释放热量。

二、燃烧的反应类型2.1 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充足氧化反应,产生气体和水。

例如,烃类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式为:CnHm + (n+m/4)O2 → nCO2 + m/2H2O。

2.2 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接触不充分,导致氧化反应不完全,产生气体、水和一定量的碳和一氧化碳。

例如,烃类物质不完全燃烧的反应式为:CnHm + (n+m/2)O2 → nCO + (m/2)H2O。

2.3 明火与隐火明火是指燃烧产生的可见光和可见热的过程,如蜡烛的燃烧;而隐火是指燃烧产生的光和热不明显,不易察觉的过程,如气体泄漏导致地下室爆炸。

2.4 奶油燃烧奶油燃烧是指光照射下的燃烧,通常发生在漏油的地方或者食用油、汽油等具有易燃性的液体。

此种燃烧可能会导致火灾,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燃烧的应用3.1 火焰火焰是燃烧产物燃烧所产生的可见光和可见热。

不同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火焰颜色不同,这是原子或分子在高温下发生辐射激发的结果。

3.2 燃烧的能量利用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被利用来发电、供暖、照明等。

例如,在发电厂中,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用于满足各行业的电力需求。

3.3 工业生产在化工生产、冶炼、矿山等工业领域,都需要燃料的燃烧来提供能量,推动设备运转和生产。

3.4 煤气和油气的利用煤气和油气是利用煤炭和石油燃烧所得到的气体燃料,用于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能量供应。

物理燃烧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燃烧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燃烧知识点归纳总结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的放热反应。

燃烧过程中,有能量被释放出来,通常伴随着火焰、光和热的产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比如燃料的燃烧产生能量来驱动汽车或发电,燃木或煤炭取暖,烹饪食物等。

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物理燃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一、燃烧的基本原理1.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随着火焰、光和热的产生。

2. 燃烧的条件:燃烧通常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其中,燃料是指能够发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煤炭、石油等;氧气是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氧化剂;足够的温度则是指启动燃烧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也称为燃点。

3. 燃烧的反应方程式:燃烧反应通常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如燃烧木材的反应方程式可以写作:木材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热能。

二、燃烧的过程与机理1. 燃烧的三个阶段:燃烧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燃阶段、燃烧阶段和燃尽阶段。

其中,起燃阶段是指燃烧反应开始的阶段,通常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启动反应;燃烧阶段是指燃烧反应稳定进行的阶段,此时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维持反应的进行;燃尽阶段则是指燃料完全燃烧完毕的阶段。

2. 燃烧的热效应: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即在反应过程中有能量被释放出来。

燃烧反应放热的原因是燃料原子在与氧气反应时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形成,从而产生热能。

3. 燃烧的火焰现象:火焰是燃烧过程中可见的明亮的光和热的产物,是燃烧过程中燃烧产物的热辐射和离子化产生光的结果。

火焰的形成通常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和适当的温度。

三、燃烧的应用与环境影响1. 燃烧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燃烧是人类利用化学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等领域。

比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能量被用来发电、驱动汽车或船舶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燃烧作为化学反应的一种形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火焰在燃烧,但是究竟什么是燃烧?燃烧又有哪些条件和分类呢?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与燃烧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燃烧现象。

一、燃烧的条件燃烧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一般需要以下三个条件才会发生:1.1 可燃物质燃烧必须有燃料,即可燃物质。

常见的可燃物质包括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物质一般含有化学键中的高能键,能够通过氧化反应释放能量。

1.2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促使可燃物质与氧发生反应。

空气中的氧气是燃烧中最常见的氧化剂。

在火焰燃烧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料发生反应,释放能量。

1.3 点燃温度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点燃温度才能发生。

点燃温度是指燃料与氧气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点燃温度。

对于易燃物质来说,点燃温度相对较低,例如纸张、木材等;而对于难燃物质来说,点燃温度相对较高,例如金属、矿石等。

二、燃烧的分类燃烧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和条件进行分类,常见的燃烧形式包括:2.1 明火燃烧明火燃烧是指燃烧过程中产生明显火焰的燃烧方式,大部分都是可见光的辐射现象。

明火燃烧需要在发生点燃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可燃物质供给。

例如,家庭中使用的燃气灶、蜡烛以及烟花等都属于明火燃烧。

2.2 隐火燃烧隐火燃烧是指燃烧过程中不产生明显火焰的燃烧方式。

隐火燃烧的能量大部分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可燃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较多的烟雾。

例如,木炭的燃烧就是一种典型的隐火燃烧。

2.3 爆炸爆炸是指可燃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剧烈燃烧或分解,并产生大量能量释放的过程。

爆炸一般需要满足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燃温度三个条件,并且在空间限制下快速发生。

例如,炸药爆炸、气体泄漏引发的爆炸都属于此类。

2.4 慢燃慢燃是指可燃物质在低温下缓慢燃烧的过程。

慢燃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火焰,以小火焰或者烟雾的形式释放能量。

九年级化学燃烧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燃烧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燃烧知识点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化学现象之一。

通过燃烧反应,物质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并产生能量、热和光。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燃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九年级化学燃烧知识。

一、燃烧的定义和过程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的过程,通常 Begines 于物质与氧气的接触,并随着剧烈的火焰、光亮、热量和废气的产生。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它必须有可燃物(燃料)、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燃烧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燃阶段、燃烧传导阶段和燃烧扩展阶段。

引燃阶段是指开始点火的过程,燃料与氧气发生初次接触并产生燃烧。

燃烧传导阶段是指火焰保持在燃料表面上,持续传导燃烧。

燃烧扩展阶段是指火焰进一步传播到燃料上,并持续燃烧。

不同燃料的燃烧速度和火焰形态可能会有所不同。

二、可燃物与非可燃物在燃烧中,可燃物是指能够与氧气反应并产生火焰的物质,通常是有机物,如木材、煤炭和石油等。

可燃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开始燃烧。

非可燃物是指不能与氧气反应或在常温下不会燃烧的物质,如水和石头等。

三、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这被称为燃烧的火焰三要素。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无法发生。

四、燃烧反应的类型燃烧反应的类型主要有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

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足够的氧气充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例如,木材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木材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缺氧或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碳黑等有害物质,并释放出较少的能量。

不完全燃烧通常发生在燃烧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如燃烧器不完全通风或燃料供应不足等。

五、燃烧的应用燃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火焰可以用作取暖、照明和烹饪等。

燃料作为产生火焰的物质,在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应用,如汽车使用汽油、煤炭用于发电等。

然而,燃烧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和危险。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高中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高中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高中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能量转化的一种方式。

下面我们将对燃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放出热和光的化学反应。

在燃烧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火焰、烟雾和灰烬的产生。

燃烧的基本要素包括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1. 燃料:燃烧的物质称为燃料,常见的燃料包括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燃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会直接影响燃烧的速度和方式。

2. 氧气:燃烧必须有氧气的参与,这是因为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和燃料中的碳、氢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3. 点火源:点火源是引发燃烧的一种外部条件,常见的点火源包括火种、火把、电火花等。

二、燃烧的化学反应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主要表现为燃料和氧气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1. 燃烧状态:燃烧时,燃料和氧气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高温和火焰。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和氧气会逐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2. 化学方程式:通常情况下,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以甲烷(CH4)和氧气(O2)的燃烧为例,其化学方程式可以写作:CH4 + 2O2 → CO2 + 2H2O这个方程式表示了甲烷在氧气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

三、燃烧的能量转化燃烧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主要包括热能和光能两种形式。

1. 热能:燃烧释放的热能是其最主要的能量形式,这部分能量可以用来加热周围的物体或者进行其他的能量转化。

2. 光能:在一些燃烧过程中,还会释放光能,产生火焰等现象。

这部分能量也可以被利用,比如用来进行照明。

四、燃烧的应用燃烧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其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包括用火做饭、取暖、照明等。

此外,汽车、火箭等使用燃料进行燃烧,从而获取动力进行运行。

2. 工业中的应用:燃烧还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比如在煤气加工、石油炼制、电力生产等领域。

此外,许多化工反应和冶炼过程也需要燃烧来提供能量。

初三化学知识点之燃烧

初三化学知识点之燃烧

初三化学知识点之燃烧火灾,是燃烧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你了解燃烧的知识点吗?产生火灾如何灭火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知识点之燃烧,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产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到达着火点(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温度可燃物与氧气/空气充分接触(一)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反应方程式:2Mg+CO2(点燃→)C+2MgO现象结论:具有剧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反应方程式:2Na+Cl2(点燃→)2NaCl现象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即A+BC→B+AC火柴杆竖直之后为何会逐渐熄灭?答:由于火柴杆的温度会达不到着火点3、特别的燃烧自燃白磷:少量白磷储存在冷水中(隔绝氧气)缓慢氧化:积聚热量引发自然(缓慢氧化,不一定引发自燃例如:铁生锈、食品变质、人类衰老、橡胶老化)爆炸:可燃性气体、液体的蒸发或粉尘在空气中(一定有氧气)浓度到达爆炸极限时,点火或遇火星会爆炸H2,CO,CH4,C2H5OH,面粉中考化学知识点:燃烧与灭火的误区燃烧与灭火的误区误区一: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分析: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

但有些燃烧就不一定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如金属镁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燃烧,这些化学反应都具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因此燃烧不一定都有氧气参加。

误区二:燃烧不能在水中产生,由于水可以灭火分析: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水中仍旧可以产生燃烧现象。

如往80℃的热水中加入一小块白磷,然后往白磷邻近通入氧气,就会发觉白磷在水中燃烧,由于此时白磷燃烧的三个条件均已满足。

误区三:燃烧时必须有火焰产生分析:有许多燃烧产生时,可燃物以固态情势直接与氧气反应,这种燃烧只发光、放热,或显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如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初中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初中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初中燃烧是一种在氧气存在下的化学反应,是物质和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伴随着放热和产生新物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烧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比如煤、木头和汽油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以及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等。

而燃烧的知识点在初中物理课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涉及到能量、热学等物理学知识,还关系到化学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初中物理学中关于燃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一、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火焰的化学现象。

在燃烧反应中,燃料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光能,并产生新的化合物。

通常来说,燃料在燃烧时常常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

火焰是燃料氧化的结果,它是燃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和光的明显标志。

燃烧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供了热能和光能,还用于冶炼、煮食、照明等方面。

二、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化学反应。

一般来说,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着火的条件。

其中,燃料是指能够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比如木材、煤炭、天然气、汽油等都可以作为燃料。

氧气是燃烧的必需气体,没有氧气就不会发生燃烧。

而着火条件通常是指燃料的温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自燃点),才能够引发起燃烧反应。

另外,燃烧还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提高燃料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条件。

一般来说,燃料与氧气的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激发。

当燃料温度达到了一定温度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活化能,使得反应能够顺利进行。

三、燃烧的类型燃烧可以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两种类型。

明火燃烧是指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火焰和热的一种燃烧方式,比如木材、汽油、蜡烛等都是明火燃烧的典型例子。

而隐火燃烧则是指在燃烧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火焰和热的燃烧方式,比如煤气、石油等都是隐火燃烧的例子。

不同种类的燃烧方式产生的热和光照有所差异,但其本质都是物质与氧发生化学反应。

燃烧——燃烧知识点汇总

燃烧——燃烧知识点汇总

第二节燃烧的条件及类型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例如,2H2十O2—→2H2O十Q 最初,氧化被认为仅是氧气与物质的化合,但现在则被理解为:凡是可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以氯和氢的化合为例,其反应式如下:H2十Cl2 —→2HCl十Q 氯从氢中取得一个电子,因此,氯在这种情况下即为氧化剂。

这就是说,氢被氯所氧化并放出热量和呈现出火焰,此时虽然没有氧气参与反应,但发生了燃烧。

又如铁能在硫中燃烧,铜能在氯中燃烧等等;然而,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毕竟是最普遍的,是火灾和爆炸事故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将主要讨论这一形式的燃烧。

氧化与燃烧的关系物质的氧化反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由于反应的速度不同,可以体现为一般的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

当氧化反应速度比较慢时,例如油脂或煤堆在空气中缓慢与氧的化合,铁的氧化生锈等,虽然在氧化反应时也是放热的,但同时又很快散失掉,因而没有发光现象。

如果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光和热,即是燃烧;例如由于散热不良、热量积聚、不断加快煤堆的氧化速度而导致煤堆的燃烧,赤热的铁块在纯氧中剧烈氧化燃烧等等。

这就是说,氧化和燃烧都是同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燃烧现象,大都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氧)的化合反应,也有的是分解反应。

简单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只是该元素与氧的化合。

例如碳和硫的燃烧反应.其反应式为:C+O2—→CO2+QS + O2—→SO2+Q复杂物质的燃烧,先是物质受热分解,然后发生化合反应,例如丙烷和乙炔的燃烧反应:C3 H8 +5O2—→3CO2 +4H2 O+Q2C2 H2 +5O2—→4CO2 +2H2O+Q’而含氧的炸药燃烧时,则是一个复杂的分解反应,例如硝化甘油的燃烧反应,4C3 H5 (ONO2 )3—→12CO2 +10H2 O+O2 +6N2燃烧形式由于可燃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知识点燃烧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过程。

在九年级化学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燃烧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讨论。

一、燃烧的定义和特征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明亮的火焰、释放大量热量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燃烧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通常需要温度达到燃点才能发生。

二、燃烧的支持物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氧气是必不可少的支持物。

燃料是指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并产生热量的物质。

常见的燃料包括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物,以及氢气、碳等无机物。

三、燃烧的必要条件要使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燃料:有可燃物质的存在;2. 氧气:足够的氧气供应;3. 温度:达到物质的燃点;4. 可燃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足够的接触面积。

四、燃烧的类型根据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火焰形态,燃烧可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两种类型。

1. 明火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如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

2. 隐火燃烧:没有明亮火焰,如木材在密闭空间中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

五、燃烧的产物燃烧反应中,燃料与氧气会产生新的物质。

对于有机物的燃烧,一般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例如,木材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灰烬。

而对于无机物的燃烧,燃烧产物因物质不同而有所差异。

六、燃烧与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燃烧的规模不断扩大,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燃烧释放的废气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大气和水体造成了污染。

此外,燃烧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加剧了能源的紧缺。

七、燃烧的应用燃烧在人类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能源产生领域,人类利用燃料燃烧来产生能源,如火力发电和燃料动力等。

此外,燃烧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加热、照明、炊事等方面。

八、燃烧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提高对燃烧安全的重视,避免发生火灾等事故。

以下是一些燃烧安全常识:1. 严禁在燃烧禁区使用明火;2. 进入实验室、厨房或其他易发生燃烧的地方时,应关注可燃物的存放情况和火源是否关闭;3. 及时清理可燃物周围的物品,避免堆放杂物;4. 使用明火时要保持警惕,避免火源蔓延。

燃烧反应知识点归纳总结

燃烧反应知识点归纳总结

燃烧反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燃烧反应的概念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火焰、热能和光能的同时,还伴随着释放气体或固体产物的过程。

在一般情况下,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也就是会产生热能。

燃烧反应一般表示为:燃料+氧气→氧化产物+能量。

二、燃烧反应的特征1. 具有放热性:燃烧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是因为在燃烧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产生了释放热量。

2. 有明显的火焰:燃烧反应常常伴随着火焰的产生,火焰是燃烧反应释放的热能在气体中扩散的结果。

3. 产生氧化产物:燃烧反应会产生氧化产物,例如烧木头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 伴随着气体或固体产物的释放:在燃烧反应中,常常伴随着气体或固体产物的释放,例如燃烧木头时会产生烟雾和灰烬。

三、燃烧反应的条件1. 燃料:燃料是进行燃烧反应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通常是含碳的有机物质。

2. 氧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氧化剂,它和燃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燃料发生燃烧。

3. 点火源:燃烧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来启动,这个能量就是点火源,例如火柴、打火机、火焰等。

4. 适宜的温度:燃烧反应需要一定的温度来维持反应的进行,通常称为燃点。

低于燃点,燃烧反应不能发生;高于燃点,燃烧反应会很快进行。

四、燃烧反应的类型1. 完全燃烧:在足够的氧气条件下,燃料完全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热能。

例如,燃烧甲烷(CH4)时的反应如下:CH4 + 2O2 → CO2 + 2H2O + 热量2. 不完全燃烧:在缺乏氧气的条件下,燃料只部分氧化,产生一氧化碳、碳以及一些有毒气体,释放的热能较少。

例如,燃烧甲烷(CH4)时缺乏氧气的反应如下:2CH4 + 3O2 → 2CO + 4H2O + 热量3. 明火燃烧:明火燃烧指的是在足够氧气条件下,燃料表面温度达到燃点,产生明亮的火焰。

例如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明亮火焰。

4. 链状燃烧:链状燃烧是指燃烧反应中释放的自由基持续参与反应,使得燃烧反应不易停止。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

物理燃烧知识点总结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燃料与氧气在足够的温度下发生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和产生新的物质。

燃烧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如火焰、煤气灶的火焰、汽车的燃烧等,它们都是由燃烧产生的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物理燃烧的知识点。

一、燃烧的要素燃烧的要素包括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燃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它是燃烧的物质基础。

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是燃料燃烧必不可少的成分。

足够的温度是指燃烧发生的温度,通常是指燃料与氧气接触形成化学反应的温度。

这三者合在一起才能引发燃烧反应。

二、燃烧的类型燃烧可以分为自然燃烧和人工燃烧两种类型。

自然燃烧指的是在自然条件下,燃料与氧气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燃烧现象,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

人工燃烧指的是人为控制燃料、氧气和温度,引发燃烧反应,如取暖、烹饪等。

三、燃烧的现象燃烧的主要现象包括发光、产热和产生新的物质。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明亮的火焰,燃烧产生的能量会释放出来,即发热现象。

此外,燃烧还会产生新的物质,如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氧化物。

四、燃烧的方程式燃烧过程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CH4 + 2O2 → CO2 + 2H2O。

在这个过程中,甲烷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五、燃烧的条件燃烧反应必须有适当的温度、适量的氧气和适当的燃料供给。

温度过低或氧气不足都会影响燃烧的进行,甚至导致燃烧失败。

六、燃烧的应用燃烧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取暖、烹饪、发电等。

燃料作为燃烧的基础,可以是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物质,如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七、燃烧的风险燃烧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火灾、空气污染等。

燃烧不受控制或者燃料不合适都会导致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

同时,燃料燃烧的产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八、燃烧的控制为了避免风险和减少环境污染,有必要对燃烧进行控制。

控制燃烧需要严格控制燃料的用量,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控制燃烧的温度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总结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变化现象之一,而要了解燃烧的条件与分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指物质在与氧气接触的条件下发生的火焰现象,它是一种氧化反应。

下面,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有关燃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燃料、助燃剂和着火点。

1. 燃料燃料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

常见的燃料包括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物质,以及金属、氢气等无机物质。

燃料在燃烧时会释放出能量。

2. 助燃剂助燃剂是指在燃料燃烧中起促进作用的物质。

它可以在燃烧过程中提供氧气,使燃料能够更充分地燃烧。

常见的助燃剂有空气和氧气。

3. 着火点着火点是指物质发生燃烧的最低温度。

当温度超过物质的着火点时,燃料会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形成火焰。

二、燃烧的分类燃烧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燃烧进行分类。

1. 按燃料的态态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 固体燃烧:指固体燃料发生燃烧的过程。

例如,木材燃烧时,木材的表面会出现火焰。

- 液体燃烧:指液体燃料发生燃烧的过程。

例如,酒精在火焰下燃烧时会形成蓝色火焰。

- 气体燃烧:指气体燃料发生燃烧的过程。

例如,天然气在遇到引火源时会发生燃烧,形成火焰。

2. 按燃烧的方式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

- 明火燃烧:指燃料在燃烧时产生明显的火焰。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看到明亮的火焰。

- 隐火燃烧:指燃料在燃烧时没有明显的火焰,但产生的热量可以点燃其他物质。

例如,煤气泄漏时,可以通过打火机的火花引燃,但不会产生明亮的火焰。

3. 按氧气供应的方式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 完全燃烧:指燃料与足够的氧气充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最大,产生的废气对环境污染较小。

例如,甲烷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不完全燃烧:指燃料与氧气的反应不足,产生的主要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高中化学燃烧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燃烧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燃烧知识点总结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观察到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

燃烧不仅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也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中关于燃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与氧气(O2)或其他氧化剂作用下,产生明亮的火焰或放出热能的化学反应。

燃烧一般 Beginalign 直立 endalign,其中表示燃料,常见的燃料包括木材、煤炭、石油等。

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缺一不可。

燃料是燃烧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而点火源提供燃烧反应的能量启动。

三、燃烧的类型燃烧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

1.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足够的氧气充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最大化,产生的产物相对较为环保。

2.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反应不充分,产生的产物除二氧化碳和水外,还包括一些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CO)和颗粒物等。

不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较少,同时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四、燃烧的热效应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燃料的燃烧热(ΔHc)是指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能。

燃烧热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燃料的能量含量,常用单位是焦耳/克(J/g)。

五、燃料的选择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燃料。

常见的燃料包括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

1.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指在地壳中形成的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2.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不断生成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可再生能源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较少,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的发展。

六、燃烧的应用燃烧在工业生产、能源利用、交通运输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工业生产燃烧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用于提供热能,如用于锅炉的燃烧供热。

燃烧反应知识点总结初中

燃烧反应知识点总结初中

燃烧反应知识点总结初中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火焰和放出热的化学反应过程。

常见的燃烧包括木材、煤炭、天然气等物质的燃烧,以及火药、汽油等化学物质的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1. 氧气:燃烧需要氧气参与,促使物质发生氧化反应;2. 初热源:为了启动燃烧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初热源,使物质达到燃点;3. 可燃物质:能够进行燃烧的物质,即可燃物;4. 点燃温度:燃烧开始时,点燃温度是物质开始燃烧时的温度。

三、燃烧的类型1. 明火燃烧:指能够释放出火焰的燃烧,如蜡烛、煤炭等;2. 隐火燃烧:指没有明显火焰,但能够释放出热和光的燃烧,如电灯丝、自燃;3. 热化学反应:燃烧是一种热化学反应,即可燃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四、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燃烧反应的一般形式:可燃物(C)+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能量;2. 每种物质在燃烧中的质量守恒:燃烧反应中,生成的产物的质量等于反应物质的质量;3. 气体状态的反应物和产物:饱和状态下氧气和气体状态的化合物不易反应,但是能与大部分物质反应。

五、燃烧反应中的能量释放1. 燃烧反应释放的能量:燃烧反应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产物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2. 燃烧反应所需的能量:燃烧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初热源,使反应物质达到燃点,然后反应就可以自行进行。

六、燃烧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燃烧反应是一种氧化反应,即可燃物质和氧气的化合反应;2. 还原反应:氧气在化合反应中被还原为水,而可燃物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因此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七、燃烧反应的应用1. 生活中的燃烧:如煮饭、取暖、炖菜、烧物等;2. 工业生产中的燃烧:如燃料、发电、煤气等;3. 军事用途上的燃烧:如火药、导弹、照明弹等。

八、燃烧反应的危害1. 空气污染:燃烧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尾气,其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环境产生污染;2. 火灾危害:燃烧反应可能因各种原因引发火灾,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 健康危害:燃烧反应所产生的烟尘、烟雾等物质对人体有害,容易引发呼吸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燃烧知识点总结大全

燃烧知识点总结大全

燃烧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热能的过程。

燃烧通常伴随着火焰、烟雾和熔化现象,是一种放热反应。

在自然界中,燃烧是生物生长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也是地球上大多数生物产生的主要能源。

二、燃烧的基本过程燃烧的基本过程包括点火、燃烧和熄灭三个阶段。

1. 点火阶段:在点火条件下,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热能。

点火条件通常包括点火源、可燃物质和氧气三个要素。

2. 燃烧阶段:在点火后,可燃物质与氧气继续反应,并持续释放热能和光能。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逐渐燃尽,氧气逐渐减少,热能和光能持续释放。

3. 熄灭阶段:当可燃物质燃尽或氧气耗尽时,燃烧过程结束,热能和光能不再释放。

熄灭通常伴随着烟雾和灰烬的产生,是燃烧过程的结束阶段。

三、燃烧的热力学原理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其热力学原理主要包括燃烧热、燃烧温度和燃烧速率三个方面。

1. 燃烧热:燃烧热是指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能。

燃烧热是衡量燃料能量含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参考。

2. 燃烧温度:燃烧温度是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火焰温度。

燃烧温度取决于燃料的燃烧热和氧化剂的供应量,也受到燃料种类、点火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3. 燃烧速率:燃烧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燃料燃烧的速度。

燃烧速率受到燃烧热、燃烧温度和氧化剂供应量的影响,也取决于燃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燃烧产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产物包括热能、光能、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氧化碳等:1. 热能: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能量形式,可用于供暖、烹饪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2. 光能: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是火焰和火光的来源,也是照明和信号传输的重要能源。

3. 二氧化碳: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气体产物,是地球上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4. 水蒸气: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气体产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也是降水和云雾的来源。

燃烧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燃烧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燃烧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现象和燃烧过程的一门学科,它是热力学和化学的交叉领域,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燃烧学导论是燃烧学这门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了燃烧现象、燃烧原理、燃料和氧化剂的选择以及燃烧过程中的热学和动力学问题。

本文将对燃烧学导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燃烧现象1.燃烧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火焰、热量和光的释放。

燃烧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火焰、热量和光。

火焰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可见光和热辐射,是燃烧的主要特征之一。

热量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它使燃料和氧化剂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从而产生新的化合物。

光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可见光和紫外光,它是燃烧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2.燃烧的基本要素燃烧的基本要素包括燃料、氧化剂和点火源。

燃料是指能够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通常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氧化剂是指能够与燃料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最常用的氧化剂是空气中的氧气。

点火源是指能够使燃烧反应开始的能量来源,通常包括火花、高温或者化学助燃剂。

3.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燃料的种类、氧化剂的供应和点火源的质量。

燃料的种类是指不同类型的燃料对于燃烧过程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燃料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

氧化剂的供应是指氧气对于燃烧过程的供应,如果氧气供应不足,燃烧反应将受到限制。

点火源的质量是指点火源对于燃烧过程的起始作用,质量好的点火源可以使燃烧反应更加迅速和充分。

二、燃烧原理1.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它会释放大量的热量。

热量的释放是由于燃料和氧化剂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而产生的。

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可以用燃烧热和生成热表示,燃烧热是指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生成热是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新化合物所释放的热量。

2.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燃料和氧化剂发生反应形成新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燃料和氧化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会产生新的化合物和释放能量。

化学燃烧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燃烧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燃烧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1.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放出热和光的化学反应。

在燃烧过程中,物质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能量,通常伴随着火焰、烟雾等现象。

2. 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是一种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因此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3. 燃料的分类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状态,燃料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4. 燃烧反应的方程式燃烧反应的方程式通常以通用化学式表示,例如:燃料+氧气→氧化产物+能量。

5. 燃烧产物燃烧产物通常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气态或固态的氧化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二、燃烧的热学特性1. 燃烧热效应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是一种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通常用单位质量的燃料所释放的热量来表示。

2. 燃烧热的计算燃烧热可以通过实验室测量或理论计算来确定。

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燃烧热量计,而理论计算方法则利用燃烧反应的方程式和反应热的数据来计算。

3. 燃烧热和燃烧温度燃烧热和燃烧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燃烧热越大的燃料,其燃烧温度也越高。

4. 燃烧热的应用燃烧热是衡量燃料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参数,也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用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通过燃烧热的计算和应用,可以对各种燃料的能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估和比较。

三、燃烧的动力学特性1. 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包括燃烧反应的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燃料和氧气进行反应并产生初次燃烧;在进行阶段,燃料和氧气的供给能够维持燃烧反应进行;在结束阶段,燃料和氧气的供给减少,燃烧反应逐渐减弱并最终停止。

2. 燃烧速率燃烧速率是燃料与氧气反应形成燃烧产物的速度,通常使用质量或体积单位的反应物在单位时间内参与反应的量来表示。

3. 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燃烧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燃料的性质、氧气的浓度、温度、燃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燃烧重要基础知识点

燃烧重要基础知识点

燃烧重要基础知识点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并伴随着火焰、热和光的现象。

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火灾的原因以及进行火灾预防和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燃烧的必备条件:燃烧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燃料、氧气和足够的热量。

燃料是指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能量的物质,如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氧气则是燃烧的气体供应源,一般来自空气中的氧分子。

热量则是激发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能源。

2. 燃烧的反应类型:燃烧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通常是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强烈反应。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水和释放出能量。

这种类型的反应也被称为完全燃烧。

此外,不完全燃烧也是一种常见的燃烧类型,它发生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燃料无法完全氧化,产生一些残留物如一氧化碳和碳颗粒。

3. 火焰的形成:当燃料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相遇时,就会发生火焰的形成。

火焰是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可见明亮的燃烧产物。

当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并释放出能量时,这些能量以热量和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光的能量在我们的视觉系统中被感知为火焰。

4. 火灾防控措施: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点对于进行火灾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预防火灾的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正确使用火源(如燃气、蜡烛等)、妥善处理易燃物品以及建立有效的消防设备和措施。

在火灾发生时,正确的灭火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常见的灭火方法包括使用灭火器、灭火器具和灭火系统等。

总结:燃烧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掌握燃烧的基础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火灾的原因,还有助于进行火灾预防和灭火工作。

大学燃烧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燃烧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燃烧学知识点总结一、燃烧的基本过程1. 燃烧的定义和分类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焰火和释放能量的过程。

根据燃烧过程中的燃料状态和供氧方式的不同,可将燃烧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而根据燃烧的形式和特点,又可分为明火燃烧与无炎燃烧两类。

2. 燃烧过程的基本要素燃烧过程主要包括燃料、氧气和能源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燃料是指能够发生燃烧的物质,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氧化剂,而能源则是维持燃烧反应进行的动力源。

3.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的三要素是指燃料、氧气和点火温度。

只有当这三者达到一定条件时,燃烧反应才能进行。

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条件不满足,燃烧反应将无法发生。

二、燃烧的机理1. 燃烧反应的基本过程燃烧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包括点火、燃烧和燃尽三个阶段。

点火阶段是指燃料和氧气的反应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燃烧阶段是指燃料和氧气反应放热产生火焰和燃烧产物的过程,而燃尽阶段则是在氧气不足或燃料枯竭时,燃烧反应停止的过程。

2.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以通用的形式表示:燃料 + 氧气→ 燃烧产物 + 能量。

不同燃料和氧气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燃烧产物,其中最常见的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3. 燃烧反应的热力学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其热量变化可以通过燃烧热值来衡量。

燃烧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通常以焦耳/克或大卡/克来表示。

4. 燃烧速率和爆炸燃烧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燃料燃烧的速度。

而当燃烧速率过快时,可能引起爆炸。

爆炸是指在极短时间内燃烧反应异常迅速进行,产生的大量高温和高压的现象。

三、燃烧的调节和控制1. 燃烧的调节燃烧的调节是指通过改变燃料供给量、氧气供给量、燃料与氧气的混合程度、燃烧温度等因素,来控制燃烧过程的进行。

燃烧调节的目的是使燃烧过程更加高效和稳定。

2. 燃烧的控制燃烧的控制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如调节阀、控制器等,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精细控制。

燃烧控制可以帮助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

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

一、燃料及其利用【知识要点1】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

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或空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被困火灾区,应用捂住口鼻,低下身子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

②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干粉灭火器: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①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②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

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应立刻关闭阀门,打开窗通风,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③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④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5.缓慢氧化自燃氧化反应人的呼吸中包含缓慢氧化。

(放热)剧烈氧化(发光)二、燃料和热量【知识要点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燃烧的条件及类型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例如,2H2十O2—→2H2O十Q 最初,氧化被认为仅是氧气与物质的化合,但现在则被理解为:凡是可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以氯和氢的化合为例,其反应式如下:H2十Cl2 —→2HCl十Q 氯从氢中取得一个电子,因此,氯在这种情况下即为氧化剂。

这就是说,氢被氯所氧化并放出热量和呈现出火焰,此时虽然没有氧气参与反应,但发生了燃烧。

又如铁能在硫中燃烧,铜能在氯中燃烧等等;然而,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毕竟是最普遍的,是火灾和爆炸事故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将主要讨论这一形式的燃烧。

氧化与燃烧的关系物质的氧化反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由于反应的速度不同,可以体现为一般的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

当氧化反应速度比较慢时,例如油脂或煤堆在空气中缓慢与氧的化合,铁的氧化生锈等,虽然在氧化反应时也是放热的,但同时又很快散失掉,因而没有发光现象。

如果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光和热,即是燃烧;例如由于散热不良、热量积聚、不断加快煤堆的氧化速度而导致煤堆的燃烧,赤热的铁块在纯氧中剧烈氧化燃烧等等。

这就是说,氧化和燃烧都是同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燃烧现象,大都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氧)的化合反应,也有的是分解反应。

简单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只是该元素与氧的化合。

例如碳和硫的燃烧反应.其反应式为:C+O2—→CO2+QS + O2—→SO2+Q复杂物质的燃烧,先是物质受热分解,然后发生化合反应,例如丙烷和乙炔的燃烧反应:C3 H8 +5O2—→3CO2 +4H2 O+Q2C2 H2 +5O2—→4CO2 +2H2O+Q’而含氧的炸药燃烧时,则是一个复杂的分解反应,例如硝化甘油的燃烧反应,4C3 H5 (ONO2 )3—→12CO2 +10H2 O+O2 +6N2燃烧形式由于可燃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产生燃烧反应相的不同,可分为均一系燃烧和非均一系燃烧。

均一系燃烧系指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燃烧等均属于均一系燃烧。

与此相反,即为非均一系燃烧,如石油、木材和塑料等液体和固体的燃烧属于非均一系燃烧。

与均一系燃烧比较,非均一系燃烧较为复杂,必须考虑到可燃液体及固体物质的加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变化。

根据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又有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

将可燃性气体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

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同周围空气(或氧气)接触,可燃性气体分子同氧分子由于相互扩散,一边混合、一边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叫做扩散燃烧。

混合燃烧反应迅速,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也快,通常的爆炸反应即属于这一类。

在扩散燃烧中,由于氧进入反应带只是部分参加反应,所以经常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炭黑。

在可燃液体燃烧中,通常液体本身并不燃烧,而只是由液体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因此,这种形式的燃烧叫做蒸发燃烧。

很多固体或不挥发性液体,由于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性气体,把这种气体的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如木材和煤大多是由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再行燃烧,因此是分解燃烧的一种。

象硫磺和荼这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是先熔融、蒸发,而后进行燃烧,因此可看作蒸发燃烧。

可燃固体和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均有火焰产生,因此属火焰型燃烧。

当可燃固体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就剩下炭和灰,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或叫均热形燃烧。

金属的燃烧是一种表面的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

此外,根据燃烧反应进行的程度(燃烧产物)还可分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我们可以把所有物质分成可燃物质、难燃物质和不可燃物质三类。

可燃物质是指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当火源移去后能维持继续燃烧,直至燃尽;难燃物质为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阴燃,当火源移去后不能维持继续燃烧;不可燃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点燃。

可燃物质是防爆与防火的主要研究对象。

凡是能与空气、氧气和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

它的种类繁多,按其状态不同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按其组成不同,可分为无机可燃物质和有机可燃物质两类;前者如氢气、一氧化碳等,后者如甲烷、乙炔、丙酮等。

助燃物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氧化剂,例如空气、氧气、氯气、氟和溴等。

着火源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能源,或者说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常见的着火源有火焰、电火花、电弧和炽热物体等。

在研究燃烧的条件时还应当注意到,上述燃烧三个基本条件在数量上的变化,也会使燃烧速度改变甚至停止燃烧。

例如氧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到16%~14%时,木材的燃烧即行停止。

如果在可燃气体与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减少可燃气体的比例,那么燃烧速度会减慢,甚至会停止燃烧;着火源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燃烧也不会发生。

例如飞溅出的火星可以点燃油棉丝或刨花,但锻件加热炉燃煤炭时的火星如果溅落在大块木材上,我们会发现它很快就熄灭了,不能引起燃烧。

这是因为这种着火源虽然有超过木材着火的温度,但却缺乏足够热量的缘故。

三、燃烧的类型1.物质自燃过程燃烧可分为自燃、闪燃和着火等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燃烧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我们研究防火技术,就必须具体地分析每一类型燃烧发生的特殊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火与灭火措施。

(一)自燃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引起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例如黄磷的自燃点为30 ℃,煤的自燃点为320℃。

自燃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

1.物质自燃过程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并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为什么会自行燃烧呢?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被加热时,先是开始缓慢氧化并放出热量,该热量可提高可燃物质的温度,促使氧化反应速度加快。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向周围的散热损失,亦即同时,存在着产热量和散热量两种速度。

当可燃物质氧化产生的热量小于散失的热量时,比如物质受热而达到的温度不高,氧化反应速度小,产生的热量不多,而且周围的散热条件又较好的情况下,可燃物质的温度不能自行上升达到自燃点,便不能自行燃烧;如果可燃物被加热到较高温度,反应速度较快,或由于散热条件不良,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断聚积,温度升高而加快氧化速度,在此情况下,当热的产生量超过散失量时,反应速度的不断加快使温度不断升高,直至达到可燃物的自燃点而发生自燃现象。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发生自燃及其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见图l~3。

图中的曲线表明可燃物在开始加热时,即温度为T N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许多热量消耗于熔化、蒸发或发生分解,因此可燃物的缓慢氧化析出的热量很少并很快散失,燃烧物质的温度只是略高于周围的介质。

当温度上升达到了T。

时,可燃物质氧化反应速度较快,不过由于此时的温度不高,氧化反应析出的热量尚不足以超过向周围的散热量。

如不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可燃物的氧化过程是不会转为燃烧的;若继续加热升高温度时,由于氧化反应速度加快,除热源作用外,反应析出热量亦较多,可燃物的温度即迅速升高达到自燃点Tc,此时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相等;当温度再稍为升高超过这种平衡状态时,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亦能自行快速升高。

但此时火焰暂时还未出现,一直达到较高的温度Tc,时,才出现火焰并燃烧起来.2.自燃的分类:受热自燃2.自燃的分类根据促使可燃物质升温的热量来源不同,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1)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由于外界加热,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例如火焰隔锅加热引起锅里油的自燃。

受热自燃是引起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火灾案例中,有不少是因受热自燃引起的。

生产过程中发生受热自燃的原因主要有:A.可燃物质靠近或接触热量大和温度高的物体的,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有可能将可燃物质加热升温到自燃点而引起自燃。

例如可燃物质靠近或接触加热炉、暖气片、电热器或烟囱等灼热物体。

B.在熬炼(如熬油、熬沥青等)或热处理过程中,温度过高达到可骸物质的自燃点而引起着火。

C.由于机器的轴承或加工可燃物质机器设备的相对运动部件缺乏润滑或缠绕纤维物质,增大摩擦力,产生大量热量,造成局部过热,引起可燃物质受热自燃。

在纺织工业、棉花加工厂等由此原因引起的火灾较多。

D.放热的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可能引起周围的可燃物质受热自燃,例如在建筑工地上由于生石灰遇水放热,引起可燃材料的着火事故等。

E.气体在很高压力下突然压缩时,释放出的热量来不及导出,温度会骤然增高,能使可燃物质受热自燃。

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受绝热压缩时,高温会引起混合气的自燃和爆炸。

此外,高温的可燃物质(温度已超过自燃点);且与空气接触也能引起着火。

2.自燃的分类:本身自燃(2)本身自燃。

可燃物质由于本身的化学反应、物理或生物作用等所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骸挠的现象,称为本身自燃。

本身自燃与受热自期的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受热自燃的热来自外部加热,而本身自燃的热是来自可燃物质本身化学或物理的热效应,所以亦称自热自燃。

在一般情况下,本身自燃的起火特点是从可燃物质的内部向外炭化、延烧,而受热自燃往往是从外部向内延烧。

由于可燃物质的本身自燃不需要外部热源,所以在常温下或甚至在低温下也能发生自燃。

因此,能够发生本身自燃的可燃物质比其它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热源来自化学反应的本身自燃,例如油脂在空气(或氧气)中的自燃;油脂是由于本身的氧化和聚合作用而产生热量,在散热不良造成热量积聚的情况下,使得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的。

因此,油脂中含有能够在常温或低温下氧化的物质越多,其自燃能力就越大。

反之,自燃能力就越小。

油类可分为动物油、植物油和矿物油三种,其中自燃能力最大的是植物油,其次是动物油,而矿物油如果不是废油或者没有掺入植物油是不能自燃的。

有些浸入矿物质润滑油的纱布或油棉丝堆积起来亦能自燃,这是因为在矿物油中混杂有植物油的缘故。

植物油和动物油是由各种脂肪酸甘油脂组成的,它们的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含量的多少。

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桐油酸等,它们分子中的碳原子存在有一个或几个双键,例如桐油酸(C17H29COOH):CH3(CH2)3CH=CH—CH=CH-CH=CH(CH2)7-C00H 分子结构中有三个双键。

防止油脂自燃的主要方法是将涂油物品(如油布、油棉纱等)散开存放,尽量扩大散热面积,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而不应堆放或折迭起来。

凡是装盛氧气的容器、设备、气瓶和管道等,均不得沾附油脂。

铁的硫化物自燃在某些生产中,由于硫化氢的存在,使铁制设备或容器的内表面腐蚀而生成一层硫化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