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字色干扰Stroop效应实验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贾兆丰
【摘要】Stroop效应范式是语言研究的经典方法,它利用颜色信息和语义信息等的相互干扰推论被试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本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为被试,利用Stroop研究范式,研究了在Stroop效应中,被试的不同性别之间、不同类型的刺激材料之间的反应时及反应错误次数的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显示:①以反应时为因变量,不同性别的被试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刺激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与刺激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②以错误次数为因变量,不同性别的被试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的刺激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性别与刺激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性别差异;颜色信息;语义信息;信息加工
1 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二者会产生相互干扰。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故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此字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被试回答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相关的研究。如:对于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的(马恒芬等,2010)研究;以昼夜矛盾的词语与图片为材料进行的“昼夜Stroop效应”(Day-Night Stroop)研究(Cerstadt);Stroop效应的年龄差异研究(Macleod);以及与Stroop效应有关的大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彭聃龄等,2004)等等。
有研究者在2010年以中国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在汉字为刺激材料的Stroop效应实验中,反应时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认为男女大学生之间的汉字识别和学习能力差异并不显著。笔者同意这一结论,但是Stroop效应的实验结果不仅仅收到语言学习能力的影响,还应受到态度、情绪、兴趣动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存在性别差异。此外,在Stroop效应实验中,刺激材料的不同类型本身也是一个自变量,应该会造成反应时及错误次数之间的差异。基于以上假设,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三本科生196名(男41名,女155名),平均年龄21岁左右,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为了避免因不同性别的被试数量差异过大造成误差,从155名女性被试的数据中随机选取了41名被试的数据作为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即最终筛选出的有效被试为82名(男性41名,女性41名)。
2.2 工具
2.2.1.仪器(系统):计算机与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2.2.2.材料:共16张有色汉字卡片,按照刺激类型的不同分为4类
A(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黄色的“黄”字,蓝色的“蓝”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
字,共4张。
D(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绿色的“洪”字,蓝色的“皇”字,黄色的“拦”字,红色的“滤”字,共4张。
2.3 实验设计
二因素完全随机与重复测量混合设计
2.4实验步骤
2.4.1.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troop”效应。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被试阅读指导语:“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有颜色的汉字。呈现绿颜色汉字时按D键,黄颜色汉字时按F键,红颜色汉字时按J键,蓝颜色汉字时按K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字义是什么。反应越快越好,系统会自动记录你的反应时间。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然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明白指导语后先进行练习实验,练习熟练之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4.2.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对呈现的汉字作出相应反应,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无效,程序自动补足。
2.4.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主试查看并记录结果。之后整理数据,采用SPSS1
3.0 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平均反应错误次数(见表1)
表1.不同条件下平均反应时、反应错误次数
刺激类型
男女
反应时(ms) 错误次数反应时(ms) 错误次数
A 792.83 0.93 674.63 0.39
B 920.49 0.71 807.39 0.90
C 836.10 0.59 706.46 0.44
D 807.54 0.54 720.00 0.44
平均 839.24 0.69 727.12 0.54
3.2被试间性别差异分析
以反应时为因变量,被试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被试间的反应时差异显著(t=2.437,P=0.017<0.05)。
以反应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被试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被试间的反应错误次数差异不显著(t=1.126,P=0.264>0.05)。
3.3 刺激类型间的差异及交互作用分析
以反应刺激类型为组内变量,被试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 4*2 的混合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①以反应时为因变量,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F(3,240)=20.487,P=0.000<0.05),进一步检验发现,B类(字色矛盾)的反应时明显长于其它三种刺激类型(ACD);A类(字色一致)的反应时明显短于其它三种刺激类型(BCD);而C类(字色无关)和D类(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被试性别与反应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240)=0.512,P=0.674>0.05)。
②以反应错误次数为因变量,刺激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240)=2.465,P=0.063>0.05)。被试性别与反应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240)=2.584,P=0.05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