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围绕着风险的源头开展管理,以期将风险管控的成本降到最低并确保整体的安全管理。
一、制度意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生产运营等范畴中存在着多种危险风险点,这些区域往往涉及重要设施、大量人流及动员、高空危险作业等高风险危险源,建立危险源管理机制,对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分类梳理,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并加强危险源的管控,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因此,建立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科学地识别分级危险源、开展管控,意义重大。
二、制度内容该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1. 审查范围制度要对企业内在人员,技术设备,生产物料,工作流程等四个方面开展深入的审查,评价评估安全风险。
2. 危险源分类将企业内危险源进行分类,例如:较高风险源、中等风险源、较低风险源等。
依照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措施,确保源头的安全可控。
3. 风险管控采用有效的管控措施,例如:灭火器配置、划定安全警示区、人员管理、设备安全保障等方式,确保企业内危险源需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得到充分落实。
4. 安全培训培训企业内人员安全意识、技术技能、操作方法等,提高安全意识、应急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定期组织风险源管理培训,对危险源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培训,确保Everybody 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5. 督促检查定期开展风险源检查,确保风险源管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检查制度环节要严格与高效,检查结果随时放进公司工作中,有效的纠正问题和提高管理水平。
三、制度实施建立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需遵循以下原则:1. 制定适应性,确保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制度时须顾及企业实际情况,确保实用、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注重思想含量的提升,通过建立可行性标准,确保风险无缝整合进企业管理过程。
2. 赋予具体责任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个人及相关部门各有其责,要建立起明确的责任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责任的重大,自觉、主动地加强危险源管理工作。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Xxxxxxxx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第一条目的为明确本公司实验室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过程,组织好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全面识别我公司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及预防控制措施,将我公司实验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各种危害的发生,从根本上降低或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范围适用本公司范围内的所有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第三条定义(一)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二)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三)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四)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全过程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
(五)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第四条评价组织与职责公司成立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部门部长、主管及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公司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职责如下:(一)贯彻执行国家、北京市关于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相关安全生产工作指示。
(二)审议通过本公司双重预防体系文件,并监督执行。
(三)审议公司级双重预防体系实施目标及实施方案。
(四)研究解决双重预防体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对各项双重预防体系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落实。
(五)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建立,并监督各班组有效落实。
第五条工作方法和内容(一)风险点确定1、风险点划分原则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可按照按照设备设施、部场所、区域等等进行划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明确重大危险源的管理要求,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员工。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1. 风险识别:各部门应定期进行风险识别,确定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源。
风险识别应全面覆盖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
2. 风险评估:根据识别出的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
风险等级可分为高、中、低三级,具体标准由公司另行制定。
3. 风险控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
对于高风险,应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4. 风险监控: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调整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三、隐患排查治理1. 排查频次:隐患排查应定期进行,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排查频次,但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
2. 排查内容:隐患排查应包括生产设备、安全设施、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
3. 治理措施:发现隐患后,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无法立即治理的隐患,应制定整改计划并限期整改。
4. 复查验收:治理完成后,应对隐患进行复查验收,确保其已得到有效治理。
四、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1. 辨识与评估:各部门应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估,确定其等级和影响范围。
2. 登记建档:对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详细记录其状况及管理措施。
3. 监测监控: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监测监控,确保其处于可控状态。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4. 应急管理: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人员,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其目的是对企业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全面评估和分级管理,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稳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
一、风险点危险源的定义风险点和危险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以及较大经济损失的地点、设备、物质或工艺等,具有潜在危害的因素。
二、风险点危险源的评估与分类标准对于企业中的风险点和危险源,需要进行评估和分类,以便进行相应的管控措施。
1.评估标准评估标准一般包括人员伤害、设备损坏、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2.分类标准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将风险点和危险源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管控措施。
三、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措施1.高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对于高风险点和危险源,需要采取较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立专门的安全岗位、配备专业的安全设备、进行事故演练和培训等。
2.中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对于中风险点和危险源,需要采取适当的管控措施,例如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维护和检修设备、进行事故应急演练等。
3.低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对于低风险点和危险源,可以采取一些基本的管控措施,例如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进行岗位培训等。
四、风险点危险源管理的程序和要求1.风险点危险源管理的程序2.风险点危险源管理的要求(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2)开展风险点和危险源的评估工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3)定期组织风险点和危险源的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5)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
总之,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全面评估和分级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和危害因素的发生概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护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稳定。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三篇)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是指根据风险点或危险源的不同程度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级管控的一套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降低和控制潜在的风险和危险,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风险点或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风险点或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关键点、设备或材料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2. 风险等级的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点或危险源分为不同等级,一般可以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级。
3. 管控措施的制定: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点或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 管理责任的分配: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风险管控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风险管控工作的有效落实。
5. 监测和改进:建立监测和反馈机制,定期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评估和改进,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全面了解和控制工作场所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执行力,从而减少工伤事故和生产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二)1.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对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分级管控,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并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适用于所有员工和承包商。
2. 定义2.1 风险点: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引发事故或伤害的位置、设备或系统。
2.2 危险源:指导致事故或伤害的物质、能量或行为。
3. 分级制度根据风险点和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级别:3.1 一级:极高风险点或危险源,可能导致严重事故或重大伤害;3.2 二级:高风险点或危险源,可能导致一般事故或轻微伤害;3.3 三级:较低风险点或危险源,可能导致轻微事故或无伤害。
4. 管控措施4.1 一级风险点或危险源:应采取最高级别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停工、隔离、限制或削减对风险点或危险源的接触。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对各种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分类、评估和管控的制度。
通过对风险点和危险源的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下面就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风险点和危险源的定义风险点:指工作环境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包括设备、设施、场所等。
危险源:指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原因和条件,包括物质、设备、环境等。
二、风险点和危险源的分级管理风险点和危险源的分级管理是根据其可能引发的危险程度和潜在伤害后果进行划分,一般分为四个级别:高、中、低和无风险。
1. 高风险高风险是指一旦事故发生,可能导致重大伤害或丧失人员生命的情况。
常见的高风险包括高空作业、高温作业、有毒有害物品的操作等。
对于高风险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应采取最严格的控制措施,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并安排专人进行监控和检查。
2. 中风险中风险是指一旦事故发生,可能导致轻伤或一般伤害的情况。
常见的中风险包括机械设备操作、高压电操作、有限空间作业等。
对于中风险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作业过程中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3. 低风险低风险是指一旦事故发生,可能导致轻微伤害或场所的损坏的情况。
常见的低风险包括办公室工作、清洁作业、移动设备操作等。
对于低风险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4. 无风险无风险是指不具备任何危险性的情况,对人员安全和健康没有任何影响的风险点和危险源。
对于无风险的场所和设施,应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风险点和危险源的评估对于每个风险点和危险源,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对其潜在危险性、伤害后果以及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其具体的风险等级,为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四、风险点和危险源的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点和危险源的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引言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
近年来,我国企业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损失,也使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对危险源辨识的不重视和安全管理不到位。
为了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二、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意义1.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和确定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潜在危险源,分析其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和条件,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对 identified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以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三、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1. 全面性原则:企业应全面收集和分析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信息,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全面性。
2. 预防性原则:企业应采取预防措施,消除或减轻危险源带来的风险,防止事故的发生。
3. 动态管理原则:企业应不断更新和完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资料,及时调整安全措施,以适应生产过程的变化。
4. 科学性原则:企业应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实施1. 组织机构:企业应成立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2. 制定制度:企业应制定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3. 危险源辨识:企业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包括设备、设施、物料、作业过程、环境等方面。
4. 风险评估:企业应对识别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3篇)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重大危险源风险管控方案按照关键风险领域“四条红线”管控要求,进一步加强重大危险源风险管控,制定本管控方案,本管控方案适用于公司有重大危险源的所属单位。
第一条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第二条重大危险源所属单位是重大危险源管理与监控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
第三条单位每两年至少应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形成安全评估报告,按规定报公司安全环保处备案。
第四条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必经过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取得相应的操作证,熟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第五条重大危险源所属二级单位每月至少对重大危险源检查二次,所属基层单位每周至少对重大危险源检查二次,操作岗位落实每日巡检,重大节日、重要时期必须____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和检查档案。
第六条重大危险源设备、设施按要求定期检测、检验并做好记录。
第七条重大危险源场所____和配备安全设备、设施,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识,悬挂重大危险源风险提示牌。
作业人员配发劳动保护用品、用具,并正确穿戴。
第八条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必须停运设备、设施立即整改,整改前和整改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
第九条严禁节假日、特殊敏感时期在重大危险源场所从事动火、临时用电、进入受限空间等危险作业,重大危险源动火作业必须升级审批。
第十条遵守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二)加油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为全面辨识、管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部门、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公司要求并结合加油站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范文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在公司内部建立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部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风险点和危险源的场所和岗位。
三、定义1. 风险点: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事故的位置或环节。
2. 危险源:是指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害的物质、设备或行为。
3. 分级管控: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级别和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四、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1. 风险点和危险源的确定:公司各部门应对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
2. 风险点和危险源的分级: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级。
(1) 高风险点和危险源:可能引发重大事故,致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风险点和危险源。
(2) 中风险点和危险源:可能引发一般事故,致使人员轻伤、财产受损和环境受到轻微污染的风险点和危险源。
(3) 低风险点和危险源:可能引发轻微事故,致使人员受轻微伤、财产受到轻微损失和环境有轻微污染的风险点和危险源。
3. 管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危险源的分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1) 高风险点和危险源:应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的最大程度降低。
(2) 中风险点和危险源:应制定适当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 低风险点和危险源:应制定基本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4. 相关责任和监督: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工作负责,并对相关岗位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5. 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五、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的监督与改进公司应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风险的有效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为了防范风险,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体系,保证项目安全、健康运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一、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1、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主要包括: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编制清单、制定措施、管控实施、验证效果、文件管理、持续改进等关键控制环节.2、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时,对每一个风险点覆盖或包括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划分作业岗位、作业活动或区域基础上,再按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逐一识别,然后按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四个逻辑层次逐一考虑,制定实施风险管控措施.3、应针对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二、风险点确定1、风险判定准则应结合施工现场可接受风险程度,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及职业健康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管控取值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按从严从高原则.2、风险点划分原则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涵盖建筑施工活动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3、风险点划分方法根据自身的管理方式、方法、经验,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对风险点进行划分.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4种典型因素进行划分,示例如下:1)根据风险点的区域、场所、部位等作业环境因素划分,如施工现场功能区的划分、现场周围建筑物构筑物情况、外电防护情况、地质岩土情况、基坑周边市政工程分布情况等.2)根据风险点的设备、设施、材料等物的状态因素划分,如起重机械安全保险装置完好程度、脚手架管材质量情况、安全防护棚的搭设情况等.3)根据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行为等人的行为因素划分,如影响高处作业的职业禁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使用、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4)根据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及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管理因素划分,如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制.4、风险点排查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应对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作业区以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等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作业空间、作业行为、管理情况等进行排查.风险点排查至少应包含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所涉及的风险点.2)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项目部应根据承包工程情况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实现“一项目一册”.台账信息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点位置、风险点范围、潜在事故类型、事故危害程度、风险点风险等级、管控层级、管控措施、应急处置要求等信息.3)风险点排查的方法工程项目部根据类别等级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规定、以往经验等排查施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项目部实施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场地情况、施工环境、施工阶段、分部分项工程,以及设备、设施、装置、作业活动、管理情况等进行风险点排查.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三日 1、2研发楼、检验楼、职工宿舍、变电室柴油发电机房三期工程项目部。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经典完整版)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1.目的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准确辨识安全风险,评价其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分级,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
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XX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XXX市监函【2021】242号)4.术语和定义4.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1危险源(风险点):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4.2风险辨识:识别风险点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4.3风险评价分级: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5.职责4.1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4.1.1公司应成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验室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管控措施。
组长: xxx副组长:xxx成员: xxx、xxx4.1.2负责制定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4.1.3安全办负责指导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公司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工作。
4.1.4检测公司应确保公司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技术负责人组织人员开展检测室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检测室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应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安全员负责编制检测室的危害/风险记录。
6.危险源的辨识6.1目前我公司实验室主要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检测过程多发生诸多化学反应,检测过程涉及许多化学试剂。
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工作制度(3篇)
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工作制度一、编制目的为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之前,推动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
对煤矿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级,高度关注重大风险,采取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有效管控风险,有效防范和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特制定《____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二、编制依据1、《____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____》(安委办[____]____号);2、《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煤安监行管[____]____号)(试行);3、《四川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指南》____(川安办[____]____号)。
三、术语定义1.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2.风险点: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3.重大安全风险: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
4.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或系统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风险评估: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风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
7.风险管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应包括:⑴工程控制;⑵行政管理控制;⑶个体防护控制;⑷应急救援控制。
8.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9.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能造成突发性破坏、对环境能造成慢性破坏的因素。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6篇)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____安全生产法》、《____省安全生产条例》、《____绥芬河市委、市____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____》,为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实现零事故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立疾控中心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成立本单位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安全负责人,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本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管控实施1、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要认真开展管控工作,按要求召开安全会议,将安全工作任务层层落实,有专人负责;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方案;定期开展安全演习;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责令整改。
2、要制定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并认真实施。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2)工作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任务为了保障企业的安全,提升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旨在对企业内部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分级和管控,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保护企业的员工、财产和社会公众的安全。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工作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所有岗位的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按照本工作制度的要求进行工作。
第三条基本原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的执行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2. 预防为主原则:主动预防安全风险,防患于未然;3. 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安全风险的大小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管理;4. 全员参与原则:每个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5. 法律法规遵守原则: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规定履行安全管理责任;6. 管理科学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第二章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第四条安全风险的识别1. 安全风险的识别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基础。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危险源管理办法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危险源管理办法一、引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危险源管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企业内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危险源管理工作。
三、术语和定义(一)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是指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
(二)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三)风险分级根据风险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四、管理职责(一)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危险源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危险源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和分级工作,监督各项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四)员工参与本岗位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各项管控措施。
五、安全风险分级(一)风险分级原则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
(二)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矩阵法等。
(三)风险分级标准1、重大风险:风险值大于 320,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的环境破坏。
2、较大风险:风险值在 160 320 之间,可能导致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较严重的环境破坏。
3、一般风险:风险值在 70 160 之间,可能导致人员伤亡、一定财产损失或轻微的环境破坏。
4、低风险:风险值小于 70,一般不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六、危险源辨识(一)辨识范围涵盖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等。
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分级与管控制度
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分级与管控制度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规范安全风险识别、分级与管控工作,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一)公司保安部负责组织开展公司的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等工作。
(二)各部门负责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分级与管控等工作。
1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人是所属危险源管理的责任人,对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的安全生产负责。
2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人可指定各危险源所在岗位的人员作为危险源的管理人,负责该危险源的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安全风险辨识(一)安全风险辨识应针对影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及其损失程度的致险因素进行,致险因素一般包含以下方面:1.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与应急技能、安全行为或状态。
2生产场所、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的安全可靠性。
3影响安全生产内、外部要素的可知性和应对措施。
4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工作机制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合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
(二)安全风险辨识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人员、活动及区域,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曾经发生过)、现在和将来(计划开展的工作)三种时态。
(三)安全风险辨识分为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1全面辨识是为全面掌握本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全面、系统对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风险辨识;2.专项辨识是为及时掌握本公司重点业务、工作环节或重点部位、管理对象的安全生产风险,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部分领域开展的安全生产风险辨识。
(四)全面辨识应每年不少于1次,专项辨识应在生产经营环节或其要素发生重大变化或管理部门有特殊要求时及时开展。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结束后应形成风险清单。
5组织辨识时,保安部对相关工作进行布置和安排。
各部门应根据有关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对业务范围内的生产设施和场所、生产过程、作业活动等进行危险源、有害因素辨识,明确部门内风险点、危险源范围,并将辨识结果填入《安全风险辨识、评价与管控措施记录表》中,报公司保安部。
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辨识1.识别危险源:全面梳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工艺、物料流动、设备设施等,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3.评估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潜在风险等级。
4.编制危险源清单:将识别和评估的危险源进行整理,编制危险源清单,明确各个危险源的名称、位置、风险等级等信息。
二、危险源分级管控危险源分级管控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进行管控,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危险事件。
危险源分级管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制定管控措施: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安全操作规程、防护设施、应急预案等等。
2.实施管控措施:根据制定的管控措施,确保其有效实施。
包括培训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工具,加强监督和检查等。
3.监测与检测:定期对危险源进行监测和检测,例如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等,确保危险源的状态符合安全要求。
4.风险评估和改进:定期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和改进管控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等级。
三、管理制度要求为了确保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的有效实施,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些管理制度的要求:1.制定环境、安全和健康政策:明确企业对环境、安全和健康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并将其落实到相关的管理制度中。
2.设立责任部门和岗位:明确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岗位,并为相关责任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
3.建立危险源清单:编制清晰明确的危险源清单,对危险源进行跟踪和管理。
4.定期检查和评估: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培训和宣教: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并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6.建立记录和档案:建立健全的记录和档案系统,保存危险源辨识和管控的相关信息,便于监督和检查。
总结: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是企业保障员工安全和生产环境安全的重要制度,通过对危险源的全面识别和分级管控,可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危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营。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为了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与风险分级是必不可少的。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和规范,旨在对各种危险源进行全面评估和管控,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一、危险源辨识1.收集信息:收集有关工作场所、工作任务、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的信息。
2.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例如机械设备、电器设备、化学品、噪音、震动等。
3.分析危险源:对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危险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4.评估风险:结合危险源的性质和程度,评估危险源对员工的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5.制定控制措施:针对评估出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伤害的可能性。
二、安全风险分级安全风险分级是根据辨识出的危险源对员工的实际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类处理。
根据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的范围,通常可以将安全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重大风险:对员工造成重大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死亡或重伤。
2.较大风险:对员工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重伤或短期休工。
3.一般风险:对员工造成轻微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轻伤或不适。
4.轻微风险:对员工造成极小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短暂的不适。
根据安全风险的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和安全风险等级,需要制定不同的管控措施,以控制和降低风险。
管控措施应包括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和救援措施三个方面:1.预防措施:包括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装安全设备等,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2.保护措施:包括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建立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安全围挡等,以减轻事故的影响。
3.救援措施:包括组织应急演练、建立应急疏散通道、培训急救人员等,以及时处置事故。
此外,对于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危险源,还需要建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案,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风险评价分级管控作业治理制度1.目的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举措,并对其实施限制,以减少或防止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平安生产.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效劳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与限制.3.责任3.1总经理责任3.1.1总经理是“两个体系〞建设第一负责人;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限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分级管控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3.1.2成立“两个体系〞创立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人员责任;3.1.3要求各级组织成立本部门“两个体系〞创立机构;3.1.4审核、签发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3.1.5对“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金支持;3.1.6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检查“两个体系〞创立进度;3.1.7定期开会研究“两个体系〞创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解决;3.1.8组织相关人员对重大风险进行审核;3.1.9组织重大隐患治理.3.2安环部责任3.2.1安环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组织风险评价小组,确定较大及重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 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限制进行监督.3.2.2协助总经理检查、部署、落实“两个体系〞开展工作;3.2.3负责具体制定、修订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3.2.4负责制定“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3.2.5负责确定风险分级管控的辨识、评估、分级方法确实定;3.2.6负责指导、培训各基层风险管控人员,掌握有关要求、方法;3.2.7负责考核“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3.2.8负责“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响;3.2.9负责各部门风险类型、管控举措、管控分级上报资料的审核、反响;3.2.10定期向“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创立情况;3.2.11汇总较大以上风险,对公司较大以上危险点定制风险告知牌;3.2.12负责重大风险管控举措的完善;3.2.13负责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的制定;3.2.14及时完成“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3.3车间责任3.3.1协助分管经理,检查、部署、落实本车间“两个体系〞开展工作;3.3.2负责确定本车间“两个体系〞创立人员名单;3.3.3负责培训本车间风险管控人员,掌握有关要求、方法;3.3.4负责考核本车间“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3.3.5负责本车间“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响;3.3.6负责本车间风险类型、管控举措、管控分级的审核;3.3.7定期向“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本车间创立情况;3.3.8负责汇总本车间较大以上风险,在较大以上危险点张贴风险告知牌;3.3.9负责本车间存在的重大风险管控举措的完善、管控;3.3.10参与本车间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的制定.3.3.11具体指导本车间各班组风险管控的开展;3.3.12及时完成“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各部门、分子公司、班组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限制.3.4班组责任3.4.1协助分公司领导,检查、部署、落实本班组“两个体系〞开展工作;3.4.2负责确定本班组“两个体系〞创立人员名单;3.4.3负责培训本班组风险管控人员,掌握有关要求、方法;3.4.4负责考核本班组“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3.4.5负责本班组“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识别、汇总、审核、反响;3.4.6负责本班组风险点各危险源的分解,确定各作业活动的作业步骤、设备设施的检查内容和标准以及风险类型、后果、管控举措、管控分级的具体编制;3.4.7定期向本分公司汇报本班组“两个体系〞创立情况;3.4.8负责汇总本班组较大以上风险;3.4.9对本班组、岗位存在的重大风险提出管控举措的完善建议;3.4.10参与本班组、岗位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的制定;3.4.11及时完成车间部署的其他工作.4.工作程序4.1总那么4.1.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DB37T 2882-2021平安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那么;—DB37T 2883-2021生产平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那么;—DB37T 2971-2021化工企业平安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那么;—GB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 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一公司制定的职业健康平安治理制度及技术标准.4.1.2危险因素的分级原那么危险因素按以下原那么进行分类:I级:要立即采取举措进行限制的危险因素;II级:近期要采取举措进行限制的危险因素;III级:将来要采取举措进行限制的危险因素;IV级:不需要采取举措进行限制的危险因素.4.2风险评价的组织和治理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平安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4.2.2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电气、仪表、维修等特种作业人员、员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确实定.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平安健康治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水平.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平安防护用品;——工艺、设备、治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撤除与处置;——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4.4.3危险源辨识实施——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不平安行为、物的不平安状态、环境缺陷和治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辨识危险源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5.1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平安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5人20「〕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操作性质;——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开展阶段;——危害分析的目的;——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潜在风险度大小;——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是否符合法规或合同要求.—.5.3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平安检查表〔SCL〕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 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忽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作业活动清单见下表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以下顺序: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平安距离等; 建构筑物;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上下温;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治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见下表4.6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4.6.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谁〔什么〕会受到危害——伤害怎样发生4.6.2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1〕人的不平安行为,包括不采取平安举措、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平安行为〔制造危险状态〕;2〕设施的不平安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举措和平安装置的缺陷;103〕环境缺陷: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4〕治理缺陷,包括平安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治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治理.4.6.3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1〕火灾和爆炸;2〕冲击和撞击;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5〕人机工程因素〔比方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6〕设备的腐蚀、缺陷;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效劳可能造成职业平安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丧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11 情况〔如火灾、爆炸、泄漏、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4.7评价风险和影响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限制举措,从而把风险降低或限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4.7.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4.7.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方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限制举措〔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举措、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发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4.7.3评价风险.结合所区分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稍有危险〔L X S=1〜3〕轻度危险〔R=4〜8〕12——显著危险〔R=9〜12〕——高度危险〔R=15〜16〕——极其危险〔R=20〜25〕注:R=L X S一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4.7.4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 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环部.4.7.5平安员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较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4.7.6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4.7.7风险分级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那么,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根据从高到低的原那么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4.8风险限制4.8.1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限制举措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限制举措〔见附录4〕134.8.2重大风险限制举措:需通过工程技术举措和〔或〕技术改造才能限制的风险,应制定限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举措, 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限制举措,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举措.4.8.3各部门对评价的较大及以上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举措,并检查落实.4.9风险限制举措,一般采取以下举措:工程技术举措、治理举措、教育培训举措、个体防护举措、应急处置举措.4.10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撤除、新改扩建工程、检维修工程、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工程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工程等〕.4.11平安员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4.12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4.13当产生以下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平安员.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工程14b.法律、法规更新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熟悉d.相关方要求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5.记录平安检查分析表〔SCL〕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风险点登记台账清单重大风险清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登记台账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附录3:风险矩阵表附录4:平安风险等级判定准那么〔R值〕及限制举措15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16注: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2现场有防范限制举措,并能有效执行;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有充分、有效的防范、限制、监测、保护举措或员工平安1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18附录4:平安风险等级判定准那么〔R 值〕及限制举措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1 .工作危害分析〔JHA 〕19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 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1.1分析步骤〔参照附表〕:a〕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根底上,并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b〕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方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c〕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d〕识别现有平安限制举措;e〕进行风险评价;f〕建议平安工作步骤.2.平安检查表分析〔SCL〕是基于经验的方法,分析人员列出一些工程,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平安因素.平安检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20规程的分析.编制的依据主要有:a〕有关标准、规程、标准及规定b〕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c〕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举措d〕分析人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2.1分析步骤a〕建立平安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标准、作业指南〕选择适宜的平安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平安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制定检查表;b〕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答复平安检查表中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c〕分析差异〔危害〕,提出改正举措建议.2.2分析要点a〕平安检查分析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工程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故此所立检查工程不应有人的活动.b〕用平安检查表分析时既要分析设备设施外表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如:超压排放;阀门等按装方向;平安阀额定压力;温度、压力、黏度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21 防火涂层的状态;管线腐蚀、框架腐蚀、炉膛超温、炉管爆裂、水冷壁破裂;仪表误报;泵、阀、管、法兰泄漏、盘管内漏;反响停留时间的变化;防火、平安间距、消防道路与装置和储罐的距离;报警连锁;防爆电器防爆问题、装置区的非防爆问题;消防器材的数量;仪表误差;平安设施状况;作业环境等,在识别危害都应考虑到.c〕检查工程列出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标准、标准或本企业的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的规定.检查工程对应的标准可能不只一个.应该知道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d〕列出标准之后,应列出达不到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中毒、窒息、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火灾、爆炸、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灼伤等.e〕根据后果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判别风险的大小分级管控, 制作清单台账,汇总填写平安生产风险管控一企一册.f〕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限制举措,限制举措不仅要列报警、消防、监测、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限制举措,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限制举措,如连锁、平安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2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5篇)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各专业、科室、单位: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并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一)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组长:矿长常务副组长:安全矿长、总工程师副组长:生产矿长、通风矿长、机电矿长、基建矿长成员: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及科室和单位主要负责人。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科。
办公室主任由安监科科长兼任,主要负责检查、督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
(二)领导组职责1、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2、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
3、指导、督促各专业及科室和单位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三)办公室职责1、办公室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检查、督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
2、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3、承办上级部门和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职责分工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对安全风险分级辨识评估工作进行总体牵头和安排,并按照矿井安全风险评估辨识结果应用于确定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指导和完善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对安全风险评估辨识的危险因素,按管控措施要求,进行安全管控措施的安排。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模版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模版一、目的与范围本制度是为了保障公司员工和设施的安全,合理划分风险点和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事故发生,适用于全公司范围。
二、定义1. 风险点:指可能导致事故或损害人身财产安全的场所、设备或工艺环节。
2. 危险源:指造成事故的原因或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三、风险点危险源的划分1. 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将风险点和危险源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等级。
2. 高风险:可能导致严重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巨大财产损失的风险点和危险源。
3. 中风险:可能导致轻微事故发生,造成人员轻伤或财产损失的风险点和危险源。
4. 低风险:可能发生事故,但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较小的风险点和危险源。
四、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1. 高风险的管控措施:(1)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的安全要求。
(2) 配备专业的操作人员,必要时进行培训和考核。
(3) 安装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紧急停车装置、警示标志等。
(4) 设立专人负责高风险区域的安全检查和日常维护。
(5) 定期进行设备的维修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6) 加强高风险区域的安全宣传教育,保障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培养。
2. 中风险的管控措施:(1) 制定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2) 配备专业的操作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3) 安装必要的安全设备,如防护罩、警示标志等。
(4) 设立专人负责中风险区域的安全检查和日常维护。
(5) 定期进行设备的维修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6)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
3. 低风险的管控措施:(1) 制定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求。
(2) 配备合格的操作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3) 安装必要的安全设备,如防护网、警示标志等。
(4) 设立专人负责低风险区域的安全检查和日常维护。
(5) 定期进行设备的维修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6) 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五、风险点危险源的评估和监管1. 针对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一、指导思想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是一套能够集中解决目前我县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安全管理突出问题的长效机制,是不断提升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重要之处在于“落实一个思想,提供一套方案,解决一系列问题”,就是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落到了实处,提供一整套系统性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解决因规定不具体而“严不起来”、因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从而实现岗位自主管理和风险超前防范。
二、理论基础风险预控管理就是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的安全管理方法;风险预控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原理,对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各工作场所、各工作岗位中存在的与人、车、环境等相关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分析评估;对辨识评估后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标准和措施,明确管控责任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危险源数据库,使各类危险源始终处于动态受控的状态。
三、突出优势和鲜明特点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相比,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其突出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一是建立了科学的安全管理流程。
主要是通过全面辨识各生产场所、各工作岗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明确安全管理的对象;对辨识出来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安全管理的重点;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要求,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管控标准和措施,明确安全管理的依据和手段;通过落实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保障管控标准和措施执行到位。
二是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了实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强调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对体系中的每个管控元素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
在纵向上,明确了公司和各班组安全管理的责任关系,在横向上,通过系统危险辨识,明确了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把安全管理责任由安全管理部门一家延伸到所有业务部门;通过岗位危险源辨识,明确了职工的岗位安全责任,实现了安全管理责任的全员化。
三是实现了超前预控管理。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要求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标准和严密的保障措施,使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安全管理由传统管理转变为“辨识和评估风险—降低和控制风险—预防和消除事故”的现代科学管理。
四是突出了风险控制的重点和考核机制。
主要控制两类危险源:一类是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为主体,开展公司内部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并落实整改措施,杜绝重特大事故;第二类是以班组和一线员工为主体,开展岗位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力争杜绝事故的发生。
同时,对各班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公司内排序通报,并与全员安全结构工资挂钩,不同岗位的管理比例有所区别。
五是建立了循环闭合的运行体系。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PDCA (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建立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直至管理目标的一整套自定循环、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
管理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循环,有力促进了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机制的形成,是安全质量标准和措施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得到执行、隐患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得到消除。
六是简便实用,便于职工掌握。
从一个公司辨识的危险源来看,多达几千条,似乎难以掌握。
但具体到某个部门和岗位,仅有几条或十几条。
从业人员做成一张小卡片带在身上,就可以随时掌握岗位危险因素和作业规范,保证了每个员工更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按什么标准做,切实宣传了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格局。
四、术语和定义1、危险源 hazard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风险 risk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风险预控risk precontrol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5、危险源监测hazard monitoring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检查、测量危险源存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过程。
6、风险预警risk early-warning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信息警示。
7、不安全行为unsafe behavior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8、风险管理对象objects of risk management可能产生或存在风险的主体。
9、风险管理标准risk management standards针对管理对象所制定的以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准则。
10、风险管理措施risk management measures是指达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具体方法、手段。
11、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为改进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总体安全绩效,根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过程。
五、管理要素和要求1、总要求道路运输行业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车辆不安全要素管理、环境不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注:PDCA 分别表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
2、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1)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2)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3)包括遵守现行安全法规和对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4)体现对从业人员进行持续培训的要求;(5)针对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6)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7)传达到全体从业人员,使其认识到各自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义务、责任;(8)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的发展相适宜。
3、风险预控管理(1)危险源辨识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组织全体从业人员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a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b辨识范围覆盖本企业的所有活动及区域;c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危险源辨识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e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2)风险评估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a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b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新改扩项目前;——新设备、设施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为特定项目制定安全措施前;——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
(3)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a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车、环(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b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c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d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e 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4)危险源监测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5)风险预警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风险预警应:a) 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b) 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6)风险控制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
并符合:a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警示的原则;b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 PDCA 的运行模式;c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应以上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d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e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7)信息与沟通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从业人员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应确保:a从业人员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b从业人员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c从业人员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值班人员;d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4、保障管理(1)组织保障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a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b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道路输及相关企业最高管理者承担。
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技术和财力的支持。
(2)制度保障a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从业人员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等管理制度,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从业人员;——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b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企业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从业人员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