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合集下载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一、概述全球变化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变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揭示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和加剧也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挑战。

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多样性变化方面,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循环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态过程,评估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等因素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监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趋势,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情景,为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而言,全球变化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变化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全球变化定义与背景全球变化,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地球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圈)在长时间尺度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引发的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第三 ,生态 - 地质环境承载力表征系统的功能 可以随人类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人类对 生态地质环境开发 、利用和改造的规模 、强度 、速度 是基于某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 , 定义中所作的“一定时期”的限制 ,实际上也就给定 了社会生产力 、科技发展水平 ,在此条件下生态 - 地 质环境承载力才具有相对应的量值 。
第四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通常是指生态地质 环境系统的最大承载力 ,在极限值允许的区间范围 内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具有完全的自我调整与恢复 能力 ,承载力不会沿着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变化 。
2 生态 —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分析
2. 1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本底性能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中各功能要素的特性 、景观
研究成果 。
水资源 、森林资源 、矿产资源和地下的能源等 ,再根
3.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据各自的特点选取具体指标 (见表 1) 。
表 1 地质环境子系统指标
Table 1. Indicators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准则层
地 质 环 境 子 系 统
2010 年第 38 卷第 1 期
地 球 与 环 境
Vol . 38. No . 1 ,2010
EA R T H AND ENV IRONM EN T
85
生态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李树文1 ,2 ,康敏娟1 3
(1. 河北工程大学 , 邯郸 056038 ;2. 河北省资源勘测研究重点实验室 , 邯郸 056038)
1 生态 —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
1. 1 生态 —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在我国 ,较成熟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是

生态环境专业知识

生态环境专业知识

生态环境专业知识
生态环境专业知识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

以下是对生态环境专业知识的详细描述: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在生态环
境领域,生态学知识用于研究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
人类社会的影响的科学。

在生态环境领域,环境科学知识用于研究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

在生态环
境领域,地理学知识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环境保护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技术和方
法。

在生态环境领域,环境保护技术包括污染控制技术、生态修复技
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5.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如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
时,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理论。

在生态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用于指导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生态环境专业知识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这些知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科学技术概论第二版复习提纲

科学技术概论第二版复习提纲

导论一、科学的四个特征:1.是放映客观食物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2.是探索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3.是一种社会建制;4.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二、技术的定义: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和控制活动.特征:1.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2.具有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3.功能具有两面性.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存在密切的联系,同时,科学与技术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又有显着的差别.相同点: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类的理性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都放映了人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都属于历史的、发展的范畴.不同点:技术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体系,与科学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行为特征;科学更多地体现者人对于自然的认知和理解,更侧重于认识自然,技术更多地反映者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更侧重于为了特殊的目的而改造自然.随着发展,近代科学和技术加快了融合的速度,出现“一体化”特点.四、列举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5个领域的每一个中两个提出成就:1.数学:在公元前14世纪商朝使用十进位制;公元5世纪初,祖冲之父子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保持了千年之久.2.天文:中国人提出了一种早期的无限宇宙概念;中国人发展了数值计算天文学和星表.3.地学:水经式出于唐代,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水法;山海经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其中山经成书最早,科学价值最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着作.4.农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宋朝秦观着蚕书,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蚕桑业专着.5.医学:黄帝内经是最早的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第一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一、近代自然科学初步发展在14-15世纪,地点是欧洲.二、近代自然科学初步发展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手工业发展;航海;东西方交流.三、地心说强调以地球为中心,日心说强调以太阳为中心.四、近代科学和第一次大综合以牛顿的地面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标志.五、近代科学方法有:实验归纳法;数学演绎法;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牛顿的科学方法;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注意自然观.第二章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一、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从英国开始,17世纪中叶.二、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产生的原因:思想解放;宗教改革;生产的发展;城市化运动;殖民扩张.三、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的源头:纺织技术;飞梭和珍妮纺车.四、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的应用.五、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涉及的领域包括:纺织工业;钢铁工业;蒸汽机的发明应用;煤炭工业等.第三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一、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太阳系及其行星都有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它们是由原是弥漫物质星云逐渐凝聚而成,不断收缩的星云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大体在同一平面上的环状弥漫星云物质收缩凝聚成了行星.二、能量守恒定律:各种能量都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在数量上是守恒的.三、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中物理学的进展包括: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热力学、电磁现象的研究,光的波动说的复兴.四、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中化学的进展包括:原子分子轮;有机物的合成和有机结构理论;元素周期表.五、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中生物学的进展包括: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六、生物进化论的两个基本思想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第四章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一、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从德国开始,19世纪中叶.二、李比希学派在教育上的重大贡献是:在大学中建立教学科研用实验室.三、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在德国的主要领域有:化学工业的兴起,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电力技术革命.四、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中美国兴起的原因有:重视农业;加强工农业联系;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组织创新;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管理出效益.第五章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一、侠义相对论的两条原理是: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二、侠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有:尺缩效应;钟慢效应;思维时空;新的速度变换公式;物体质量随欲动速度增加而增加;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三、量子力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量子学说的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院子结构问题的探索;物质波概念的提出.四、现代化学理论的新发展包括: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现代化学键理论.第六章宇观世界探索一、宇宙的哈勃半径为:1.310的10方LY.二、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描述为:宇宙为原始火球.球内充满辐射和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相互发生核聚变反应,引起爆炸向外膨胀,辐射温度和物质温度急剧下降,核反应停止,期间产生的各种元素形成今天宇宙中的各种物质.三、黑洞:恒星到晚年的归宿,它的质量是太阳的3-50倍.天文学家认为,黑洞是这样的一种时空区域:在其表面连光也无法逃离其引力的束缚.四、研究太阳的双重意义是:太阳给地球和人类以能量,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可以了解人类的环境;太阳在宇宙钟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研究它对整个宇宙的研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七章深入微观世界和追求物质统一性一、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X射线,天然放射线,电子.二、人类已经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力:强力,弱力,万有引力,电磁力.三、基本粒子的性质有:质量,寿命,电荷,自旋等.四、基本粒子按其作用方式分为:强子,轻子,传播子.第八章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其间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并和人类生活、生产联系起来,认识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二、生态学定义: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三、环境科学定义:是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宏观上和微观上P141四、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是:全球变化;区域模型;宏观调控.五、何谓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六、简述一个自然界中的一条较完整的生态食物链;草-蝗虫-青蛙-蛇-鹰七、生态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主要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为核心;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全球生态学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八、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是:探索全球方位内自然环境演化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考察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加强最自然系统的研究.第九章生命科学与智能探索一、现代生命科学包括: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二、基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存在生命体中;基因能产生同样的基因,遗传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基因可能变异:进化.三、生命起源中的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来源于非生命.其进化过程为: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物质-生物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目前的科学发展已制成人造生物大分子物质.四、恩格斯提出:人类超越动物界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劳动促使古猿直立行走;劳动促使古猿的前爪转变为人手;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劳动推动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劳动发明了用火,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第十章系统科学与探索复杂性一、系统科学的定义:是分析与综合渗透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系统方法、原理和技术等研究.二、系统的定义: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三、按组成要素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四、按时空状态分:动态系统,静态系统.五、按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六、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于内,功能表现于外.七、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八、霍乐提出三维系统方法指: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九、控制论定义: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十、反馈的定义:是指系统输出的全部或一部分,通过一定的途径返回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市价影响的过程.十一、信息论研究的范畴:“信息”是信息论的核心范畴.十二、信息的特点:信息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往往受到接受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信息不但具有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贮性等,更重要的是,信息具有可分享性.十三、控制论与信息论的主要方法有:反馈法,功能模拟法,箱方法,信息方法.第十一章当代高技术的崛起及其特点一、高技术定义: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是“尖端”的、“前沿”的、“先进”的技术;是从经济角度对一类产品、企业或产业的评价术语,凡是技术所占比重超过一定标准获比例时就可称为高技术产品、企业获产业.二、目前公认高技术的领域: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三、当代高技术发展的原因:1.源于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2.社会的需要推动了高技术的发展;3.军事的需要刺激了高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高技术史无前例的崛起,从根本上说是源于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社会的需要直接构成了当代高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军备竞赛,刺激与加速了高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四、高技术的特点:高群落;高智力;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高竞争;高渗透;高战略.第十二章计算机技术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的时间是:1946-2-15.二、冯·诺依曼给出的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的主要内容:5大部件,二进制,存储程序控制.三、第一代计算机:真空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十三章生物技术一、生物技术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二、酶工程定义:是在一定的物质反应装置内,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原料快速高效地转变为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门技术.发酵工程定义: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基因工程定义:是一种将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按照人们的意愿,在体外或体内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然后通过一定的载体,再转入到所操作的生物体中,使其在所操作的生物体细胞中得到表达,从而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的技术.细胞工程定义:是一门在细胞水平上利用生物、改良生物和创造新生物的技术.三、酶的特性:高效,专一,反应后性质数量都不变化,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四、酶工程主要包括:酶的生产和分离技术,固定化酶技术,酶应用技术.五、发酵工程四部曲:1.选取发酵原料及对原料进行预处理;2.发酵过程准备;3.发酵过程;4.对发酵产品进行分离和提纯,以获得符合要求的发酵产品.六、细胞的全能型: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七、简述当前的一项应用的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中的基因疗法,就是人为地有目的地对人体DNA或RNA进行处理.P245-248第十四章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一、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能源,材料,信息.二、当代新材料包括: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和纳米材料等.三、高分子合成材料包括:合成橡胶,化学纤维.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工业陶瓷、光导纤维和光导材料.五、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等.特点:多,无污染,采集难度大.六、论述核能开发与核安全关系:面对当今能源危机,只有核能是一种既清洁又安全可靠,且经济上最具竞争力的最现实的替代能源.核能开发将成为21世纪人类应对能源危机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核能具有来源丰富、安全、清洁、高效等明显优点,但是核能开发仍然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在核能开发的同时,我们要关注核安全,避免发生历史上的核安全事故美国核电站失水事故,前苏联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日本地震海啸导致核电站爆炸.核能开发给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也对人类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威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核能进行开发、注重核安全,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利益.第十五章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一、海洋技术包括:海洋探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有: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化学资源开发技术,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技术.三、目前在海洋探测技术中使用的主要器具有:考察船,海洋卫星,潜水器等.四、人类进入太空的难关有:1.克服地球甚至太阳系的万有引力;2.克服真空;3.适应剧烈变化的温度环境;4.防止有害辐射.五、空间技术的三大支柱:航天器,运载器,地面测控技术.六、我国第一个环游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补充问题:·结合东莞市情或国情,谈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第一位的构成要素.2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的.科学技术不仅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邓小平对此有敏锐的察觉,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这是由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科学研究是进行知识创新或进行创造知识的劳动,知识也属于生产力的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是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发明创造的人才,注意 .·论述“新材料”“新能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答:发展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中国来讲,新能源的战略意义犹其重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常规油气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7%和60%预计,迫切需要新的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从世界能源史来看,中国要完成大国崛起的战略,必须转向以新能源为方向的能源战略.中国应该像美国转向石油和英国转向煤炭那样迅速转向新能源体,赢得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保证中国在21世纪的和平崛起.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长中约3/4的增长来自中国,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缺口将逐渐加大,对外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我们如果希望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新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中国的特殊问题在于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并举,而经济增长方式长期粗放,缺乏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导致能源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矛盾集中出现.对中国而言,发展新能源有利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现在已经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自身面临巨大的环保责任压力,新能源战略将有助于中国减压,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什么是系统简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答:系统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于内,功能表现于外.P172·哥白尼的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是什么答:1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的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2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神学宇宙观,成为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书.3哥白尼的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不在于强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在于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地位.这正是宇宙论原理的精神,也称为哥白尼精神.·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答:当宇宙空间中星云团在重力的作用下,裂变、旋转形成地球之后,雨水把大气中的无机生成物植入了原始海洋.这些无机物的“胚胎”在海洋的母体里经过漫长的孕育、演变,诞生了原始生命.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出现了细胞,出现了原始生物,后来又出现了植物、动物的分支.海洋里的原始水生藻类演变形成了今天拥有30多万种类的植物世界;动物由单细胞的进化直至产生了超凡脱俗的人类,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海洋充当了生命的摇篮和母体.1、最早的生命来自海洋;2、如今80%的动物仍生活在海洋;3、对人类来说,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个尚待开发的宝库.·克隆与社会伦理答:克隆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无性繁殖的生物学技术,其发展非常迅速,就该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实现对人的克隆,必将给人类伦理世界带来冲击,从而可能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伦理危机.从生物学上来说.克隆是指用无性生殖方式产生个体有机体或细胞的遗传拷贝.目前可能应用于人类的克隆技术分为两种,一种为生殖性克隆,一种为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即是复制出一个完整的个体.治疗性克隆只是生成相同基因的组织或器官,用来置换身体患有某些疾病的器官.针对克隆技术的应用将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还是应该理智的对待,不能把它看作洪水猛兽,也不能全盘接受,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地看待.我个人认为生殖性克隆是应该被绝对禁止的,因为这种技术违背了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冲击了多样性,使得人类社会这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顺利运行.而且由于克隆人的特殊性.现有的法律制度及伦理学都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克隆人的出现必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难以解决,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混乱和颠覆.所以说人的生殖性克隆是要被绝对禁止的,这不是否定科技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而是要保护人之所以称为人的基本要求.而克隆技术的另一分支,治疗性克隆,我以为在一定条件保障下是可以提倡的.因为与生殖性克隆不同,它只是对器官的复制,而器官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只是无意识的有机体,治疗性克隆的应用,并不涉及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治疗性克隆不仅不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反而是大有增益.首先治疗性克隆,可以为脏器衰竭的患者提供健康的可替代的器官,从而可以减少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提高整体的医疗保障的水平.再者,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发展免除了亲属捐献器官的痛苦,免除家属为亲人牵挂的内心纠结,并将挽救无数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这必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虽然治疗性克隆技术可以给患者带来福音,但是必须在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的保护下,防止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滥用,才可以推广治疗性克隆技术,而不至于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目前世界各国对生殖性克隆的态度比较一致,很多国家已经立法明确禁止生殖性克隆,对于治疗性克隆,目前国际上存在很多分歧,各国态度较为谨慎,但是我想随着克隆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克隆技术认识更加清晰,并且有能力掌控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应用,势必会大大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国家或者研究单位为了各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秘密的推行生殖性克隆技术,克隆人的出项也并非天方夜谭,可能在将来给人类社会带来极不稳定因素,我们也应该有应对这类危机的心理准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答:·根据一些事例,论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答: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既是生产力提高的一种结果,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正因为这样,小平同志才会断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报以欢呼.相反, 有相当多的人 , 坚持这样一种观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相关知识、事例:1.现在银行利用高科技设备如计算机帮助工作,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方便了顾客.但是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又带来另类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破坏计算机网络、盗窃银行机密文件, 侵犯储户利益,获取非法利益.尤其让人不安的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所谓的高科技犯罪越来越多 ,让人产生一种“道高。

环境交叉学科

环境交叉学科

环境交叉学科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这就是环境交叉学科。

环境交叉学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是环境交叉学科中最重要的两个学科。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环境科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地理学与环境科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也是环境交叉学科中的重要学科。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而环境科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

3. 化学与环境科学化学和环境科学也是环境交叉学科中的重要学科。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而环境科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4. 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和环境科学也是环境交叉学科中的重要学科。

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而环境科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5. 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也是环境交叉学科中的重要学科。

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而环境科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总之,环境交叉学科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

环境学 名词解释

环境学 名词解释

Environment:环境是指一切影响生物体的因素Ecology(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种交叉科学,通过使用概念和信息从自然科学如生态学、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和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是如何运转,我们是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维持系统,以及如何处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GDP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之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通过现值美元所表现的市场价值Resource(资源):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资源是任何从环境中获取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的东西Recycling:回收利用包括收集和再加工资源开发新的产品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在一个国家中维持一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Pollution:向空气、水、土地、或食物中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威胁到人类或其他生物的健康、生存和活动称为污染。

System:系统是一套运行着的、从理论上预测有一定规律性的方式的组件,可以孤立地为了观察和研究的目的。

Matter(物质):物质是任何有质量并且占用空间的东西Energy(能量):能量具有做功和传递热量的本领Species(物种):生物可被分为物种,或成群的生物体, 或一群彼此在外表、行为、化学成分和基因组成上类似的生物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区别在于如何繁衍后代Population(种群):种群是占据一个特定的区域且包含一群相互影响的同种个体的群体Ecosystem(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物种彼此相互作用的群落和其中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环境共同组成的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目前地球上一发现的最能适应各种各样条件的不同生命形式和维持生命的过程Biogeochemistry cycles(周期有机):养分离子、原子和分子生物需要生存,成长,不断从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再生,又被称为养分循环,或有机周期循环。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科学概述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2. 环境科学的学科内容环境科学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等方面。

3. 环境问题的背景和现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涉及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多个方面。

4. 环境科学的挑战和机遇环境科学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但也有机遇,如新能源开发、环保科技创新、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

二、环境系统1. 环境系统概述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2. 生物圈的特点和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系的统称,包括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等层次。

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和其他资源。

3. 大气圈的结构和功能大气圈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等,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地球表面和传播声波等功能。

4. 水圈的重要性和影响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和水汽等。

水圈通过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为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和人类活动提供水资源。

5. 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是由大气、水和陆地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地理系统和气候系统等,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的环境状态和演变过程。

三、环境保护1.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原则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原则。

2. 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科名)

环境科学(学科名)
以全球变暖现象为例,物理学家建立了大气环流和红外无线传输的计算机模型,化学家对大气中的化学物质 及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生物学家分析了动植物对二氧化碳变化的积极作用,一些如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 的专家则加深对大气动力学的理解。
生态学,是指运用相关领域的环境科学知识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而生态系统被不只一个应激源影响。举例 来说,备受推崇的工业发展引起的水和空气污染会影响入海口的某些物种,而生态学可以用来检测这些变化。据 此研究,生物学家将能够详细描述动植物群,化学家研究如何使含有污染物的水源流经沼泽,物理学家可以预测 大气放射污染,而地理学家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沼泽土壤和海湾的泥浆。
环境科学实验技术环境问题可以说在古代就有了。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 祥地。由于大规模地毁林垦荒,而又不注意培育林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渐沦为贫瘠土壤。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 造成了环境污染。19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大工业中心之一的伦敦,曾多次发生因排放煤烟引起的严重的烟雾事件。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 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在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 大的时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即使发生环境问题也只是局部性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激增,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环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强烈地显露出来, 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环保局)对重大项目的环境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多数地方法规赞同这 些指令,这些指令适用于地方性活动。其结果是在开展行动前,文献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大幅增加。

《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学时:32 学分:2.0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科学技术概论是为高等多科性院校工科,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现代自然科学基本内容,当代高技术领域状况,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包含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

2、开课学期:第3学期3、适用专业:中文、新闻传播、教育学本科相关专业。

4、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了解,获得科学技术基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并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授课主要内容与要求第一次课: (每次2学时)导论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科学与技术的概念,联系及区别.2、教学重点:科学与技术的概念3、教学难点: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及区别第一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1、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科学革命的突破;(2)理解经典力学的奠基和牛顿的科学综合;(3)理解其他学科的初步发展;(4)了解近代科学方法.2、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3、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第二章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科学中心的转移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英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2)了解法国的产业革命和科学的兴衰.2、教学重点:第一次产业革命3、教学难点: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课第三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天地演化的研究及物理学的进展;(2)理解化学的成就及生物学的飞跃.2、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及生物进化论3、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四章第二次产业革命1、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德国的崛起;(2)理解电力技术革命;(3)了解美国的崛起.2、教学重点:第二次产业革命3、教学难点: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四次课:第五章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常识;(2)理解现代化学理论常识.2、教学重点:相对论,量子力学及现代化学理论常识3、教学难点:长度收缩效应,时间膨胀效应及物质波的理解第五次课:第六章宇观世界探索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大爆炸宇宙学常识;(2)理解星系的起源和演化;(3)理解恒星演化并了解太阳系的起源.2、教学重点:大爆炸宇宙学及恒星演化3、教学难点:大爆炸宇宙学第六次课:第七章深入微观世界和追求物质统一性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及其规律;(2)了解现代科学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2、教学重点: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及其规律3、教学难点:微观世界基本规律第七次课:第八章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地球系统科学常识;(2)理解生态学常识;(3)了解环境科学常识.2、教学重点:地球系统科学常识3、教学难点:地球系统科学常识第八次课:第九章生命科学与智能探索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现代生命科学常识和生命的起源;(2)了解人类的起源与人工智能研究.2、教学重点:基因,DNA双螺旋,遗传密码及人工智能3、教学难点:基因,DNA双螺旋,遗传密码第九次课:第十章系统科学与探索复杂性1、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常识;(2)了解系统科学的新进展.2、教学重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常识3、教学难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常识第十次课:第十一章当代高技术的崛起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高技术的定义与特点.2、教学重点:高技术的定义3、教学难点:高技术的特点第十二章计算机技术1、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及个人计算机;(2)理解人工智能常识;(3)了解因特网的发展状况.2、教学重点:人工智能常识3、教学难点:人工智能常识第十一次课:第十三章生物技术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酶工程与发酵工程常识;(2)理解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常识;(3)了解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2、教学重点: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常识3、教学难点: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常识第十二次课:第十四章新材料、新能源技术1、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新材料技术常识;(2)理解核能的开发与利用;(3)了解可再生能源.2、教学重点: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常识3、教学难点: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第十三次课:第十五章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1、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海洋探测技术及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常识;(2)了解空间技术常识;(3)理解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与航天技术的发展.2、教学重点:海洋技术及空间技术常识3、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第十四次课:第十六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2)理解科学技术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3)了解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特点;(4)了解知识经济.2、教学重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3、教学难点: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第十五次课:第十七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1、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全球及中国的环境问题;(2)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战略3、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六次课:第十八章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科学技术进步与精神文明的关系;(2)理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2、教学重点:科学技术进步与精神文明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3、教学难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三、考核要求:1.平时没有课外作业,主要是自己看相应的参考书或者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平时成绩以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听课笔记做综合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2.考核方式:小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旨在研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需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科学、生态学、大气科学、水文学等相关知识,建立起对环境系统的整体认识。

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才能深入研究环境问题的本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还需要注重跨学科交叉的培养。

环境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应该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还应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科学人才。

总的来说,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交叉,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环境科学人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各高校能够重视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环境科学人才,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第十二章 地球系统科学

第十二章  地球系统科学

第六节 均变与灾变
• 均变论: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叶,地质学 的奠基人,郝顿(Hutton)和莱伊尔(Lyell, C)认 为:许多大变化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变动逐渐 积累而形成的。这是 “均变论”的主要观点。 • 灾变论:以居维叶(Cuvier,G)为代表的“灾变 论” 认为:生物演化过程中,“没有一种缓 慢进行的原因能产生突然的效果”,“所以 地球上的生命进程曾多次被可怕事件所打 断”,“地球表面曾经历过相继的革命及各 种灾变”。
• 五、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1. 观测数据的采集; 2. 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 概念和数值模式的建立(和实 验); 4. 模式的验证,并用它作未来变 化趋势的统计预报。
第二节
地球动力系统
• 地球是一个动力系统,地球上所有物质都 在不断地运动 ,而且都具有一定的速度、 一定的演化过程并有一定的动力学机制。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空气的流动;大 气的温度、湿度与成分的变化;水体的流 动、化学成分的变化;生物的繁衍、死亡、 进化与变异;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物质 的转化;地幔物质的分异、混杂与热对流; 地核的转动和物质成分的变化。
• 二、从整体论角度研究 强调地球系统,把地球的各组成部分作 为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加以评述。 将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等视为一个整体, 探讨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 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的运行 机制,以及地球系统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 产生什么因果关系;
• 灾变事件的滞后现象 首先,以一次巨大的陨击作用作为诱发 因素,引起全球电磁场剧变和地磁极的翻转, 陨石撞击岩石圈表层引起大爆炸,粉尘升到 大气圈上部,遮蔽了太阳幅射能,造成全球 气温骤降;或可引起海平面的剧烈变化,发 生海啸;陨击作用后几年到数万年的时间内, 大气与海洋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不能适应环 境的生物大量灭绝。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33
8

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个食 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 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 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因食用被多氯联苯 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的人,初期症状是皮疹、指甲 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后期症状转 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等,重者会发生急 性肝坏死、肝昏迷,以至死亡。1978年,确诊患 者人数累计达1684人。
27
2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工 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谷中,使6000人 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 胸闷等不适,其中20人很快死亡。这次烟 雾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 金属微粒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
28
3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 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 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 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感到 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天时间内死亡 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 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 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18
2、强化生态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即通过探索解决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学的自 然、经济、社会功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生物生产力的管理。通过改善光合作用的程度,提 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效益。 人工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三大 目标是:保护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 基因多样性;保护现有物种,促进生物资源的永续 利用。 生态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定位站和数据库。动态监 测物种变化,及时提出预报。
2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关系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关系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关系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学科领域。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环境科学则关注人类活动和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旨在探索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点在于它们共同研究了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研究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而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技术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地球上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因此交叉点是不可避免的。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互相促进了两个领域的发展。

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环境科学的基础,环境科学则为生态学提供了实践和应用的基础。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研究为环境科学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环境科学的成果则为生态学中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密切相关,它们共同研究了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互相促进了两个领域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两者之间的交叉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1 -。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力
总结词: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是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在实践应用方面的交叉领域。 详细描述: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日益严重,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成为紧迫的任务。地球系统科学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提供宏观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修复机制,环境科学则关注实际的环境治理技术和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三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可以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工程和环境治理措施,如土壤修复、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同时,政策制定者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重要性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要素。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式维持自身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
风险管理
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预警,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环境风险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环境影响评估与风险管理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领域
04
总结词: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涉及到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领域。
详细描述: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引发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受影响等。地球系统科学从宏观角度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生态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科学则侧重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这三个领域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机制,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2023 申报指南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2023 申报指南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2023 申报指南一、申报主题与背景1. 申报主题: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2. 背景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对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该主题的申报需要充分考虑全球变化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申报内容及要求1. 研究内容:申报人需要明确自己所研究的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海洋变化、陆地变化、大气变化、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2. 研究目的:申报人需要明确自己研究的目的,例如希望通过研究了解全球变化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寻求解决方案、提出政策建议等。

3. 研究方法:申报人需要介绍自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模拟模型、统计分析等,需要具体说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4. 研究成果:申报人需要清晰地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发表的论文、论文摘要、专著、专利、技术报告等,需要说明成果的创新性和重要性。

5. 学术价值:申报人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在学术上的价值,例如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贡献、对学术理论的推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6. 社会影响:申报人需要说明自己的研究在社会上的影响,例如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贡献。

7. 申报要求:申报人需要按照指定格式准备申报材料,包括研究计划、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展示、学术成就简历等。

需要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申报流程与时间安排1. 申报时间:申报时间为指定时间内,逾期不予受理。

2. 申报流程:申报人需要按照指定流程递交申报材料,包括线上提交和邮寄材料等。

3. 申报评审:申报材料将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根据材料的真实性、研究内容的科学性等标准进行评分。

4. 结果公布:评审结果将在规定时间内公布,公布包括获奖名单、奖项情况等。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导论1、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事业和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2、科学主要回答自然事物本身“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则是改造和控制自然。

3、一般认为科学中心经历几次转移,其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第一篇近代科学技术1、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牛顿力学是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3、近代科学史上物理学已完成了几次大综合。

第一次是牛顿力学、第二次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三次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

4、17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5、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

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6、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1785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电学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7、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

伽俐略提出理想实验方法。

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

牛顿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8、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9、1709年,英国的比达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10、18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11、19世纪下半叶,康德和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

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12、19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

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13、1865年,德国的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

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

14、1803年英国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人阿佛伽德罗提出了分子论。

自然资源管理相关专业

自然资源管理相关专业

自然资源管理相关专业
以下是一些与自然资源管理相关的专业:
资源环境科学:侧重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及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环境科学与工程:涵盖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关注环境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涉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林业学:研究森林的培育、经营和保护,以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

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与自然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相关。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分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关。

农业资源与环境:涉及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资源管理:专注于水资源的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包括水文学、水资源工程等方面。

这些专业的课程通常包括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评估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从事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可能因学校和地区而有所差异。

在选择专业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仔细了解不同专业的课程和就业前景,做出合适的选择。

同时,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也对于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发展非常有帮助。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各个层面的现象和过程。

它涉及了地质、大气、水文、生态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地球的形成演化、内外部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资源利用问题。

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以下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演化以及岩石、矿产等方面的问题。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岩石和化石进行研究,揭示了地球的历史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质学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地貌、地震、火山活动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层及其中的气候、天气、气象现象的学科。

通过对大气运动、热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大气科学家能够预测天气变化、研究气候变化以及评估气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环流、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空气污染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农业、交通、能源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循环和利用的学科。

通过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分的研究,水文学家能够揭示地球水循环的规律,预测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以及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水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动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防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是研究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学家通过对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群落组成、生态位、生态系统演替、生物入侵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领域,地球科学还涉及到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海洋学、气候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子学科。

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的领域广泛,它对于揭示地球的奥秘、保护地球环境、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多学科的综合。
地球系统科学正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地球系统科学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
存在、运动和发展的影响。
8.2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 机理,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英文名称是ecology,由两个希腊词根构 成:likos(房子、住所)、ologs(科学、研究)。
从人类诞生以来,从未停止探索地球奥秘的 步伐,但仍远不能达到预防自然灾害、消除 巨大损失的目的。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 探索研究活动由来已久,地质学、地理学、 气象学、海洋学和生态学都有悠久历史,但 这些已形成系统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的专门 学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鉴于 地球各个圈层间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地 球系统科学自然应运而生。
生态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定位站和数据库。动态监 测物种变化,及时提出预报。
8.2.3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三门具有密切 的内在联系而 又不能互相替 代的姊妹科学
8.1 地球系统科学
从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系统角度研
究人类和地球表层关系产生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的创立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势
8.1.1 地球系统科学的创立
地球系统科学最早由美国国家航空与宇航管理局 (NASA)1983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地 球科学发展迅猛,科学家明确提出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 相互作用的观点,进而形成了“地球系统”思想。90年 代,这一观点成为地学界共识,美、英、日等国纷纷制 定相关计划,这一学科得以确立并蓬勃发展起来。
二、三个研究层次(见P135页)
全球变化:核心问题,包括自然环境变迁,生物量 变迁及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
区域模型:依靠信息将区域和全球变化连接起来, 探讨地球系统全球层次和区域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人类行为对全球变化的反聩。
宏观调控信息系统:运用环境工程,解决生态穿凿、 生态工业内部及其两者之间的匹配问题。
1992年美国22所大学将地球系统科学教育纳入课程之 内;
与此同时,联合国《21世纪议程》将地球科学作为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之一。
德国联邦政府与德国科学基金会、美国国 家科学基金会相继投入巨资,拟定了分别 为期15年和10年的“地球工程学—地球系 统”等大型研究计划。
2001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把对“地球系 统整体行为的集成研究”列为新世纪科学家要勇敢 面对的第九大挑战。
2、强化生态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即通过探索解决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学的自 然、经济、社会功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生物生产力的管理。通过改善光合作用的程度,提 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效益。
人工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三大 目标是:保护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 基因多样性;保护现有物种,促进生物资源的永续 利用。
1869年,海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坦斯勒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1942年林德曼提出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结构,确立了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为现代生态学奠 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进入现代生态学发展时期,扩 展了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广度和深度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和当代国际重大社会问 题密切相关,成为解决国际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
8.2.2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生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 间的相互关系。
2、生态学主要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的研究为核心。
3、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全 球生态学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人们关注 的领域。
生态学的发展特征:
1、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 国际岩石圈计划(ILP) 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DSDP/ODP)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EC) 世界大洋环流实验计划(WOCE)
由于方法的限制,传统的地质、海洋、地理科学 只能基于长时间尺度或定时预测。虽然,水文、 气象基于物理客观规律,但是,也只能实现以天、 旬为时间尺度的预测。上述两类时间尺度的研究 均未能建立起时间尺度为50年的理论体系;而生 物过程的时间尺度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其 时间尺度必须基于地球系统科学。
8.1.2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及
发展趋势
一、研究对象
大气圈
地球系统科学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主要研究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各个圈层相互 作用的体制,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提 高地球系统的生命承载能力。
地球系统科学中时间尺度是一个关键指标。对地 球上的生物存在威胁的诸如气候变化、大气成份 变化,土地覆盖变化等,10年到100年的时间尺 度尤为重要。
从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系统角度研究 人类和地球表层关系产生地球系统科学。
从环境质量演化的角度研究人类和地球的 关系及地球的变化产生了环境科学。
从生物的生存环境角度研究地球的变化产 生了生态学。
研究对象一致,研究角度不同,三者研究 领域既有交叉又有差异。
目录
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学 环境科学
生命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环境系统主要包括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8.2.1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 古中多德 贾思勰 布丰 马尔萨斯 《人口论》 达尔文 《物种起源》
2002年10月温家宝同志在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纪 念大会上讲话时也强调,必须实现“传统地质工作 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 的转变。
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也于2002年3月提出了 21世纪初的地球科学战略重点,拟定了“以地球系 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我国具有优势的前 沿领域寻找主攻目标”的“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战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