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好汇总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
他以其犀利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于世,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本文将探讨鲁迅小说中所包含的社会批判意义。
1.《狂人日记》中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批判《狂人日记》以辛辣幽默和夸张手法,直接指责了封建社会的偏见、虚伪及愚昧。
通过主人公许配童养儿寓言式的描写,鲁迅呈现出一个宣泄心声、反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狂人”。
2.《阿Q正传》中对民族自卑感和动态观察方法的批判《阿Q正传》以阿Q这个喜剧性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没有进取心、被动消极态度等问题。
同时,通过阿Q对羞耻感缺失态度和倔强乐天派性格,反衬了中国当时的自卑和精神枷锁。
3.《老残游记》中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与批判《老残游记》通过老残这个角色,反映了中国旧社会底层人民受尽苦难和剥削的现实。
小说通过细腻翔实的描写,深入展现了社会弱势群体的苦难和追求尊严的力量。
4.《药》中对知识分子和科技进步背后黑暗面的批判《药》以医生作为主角,揭示了知识分子背离职业道德、利益驱动下可能导致错误决策等问题。
鲁迅通过对赵秀才自私自利行径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科技进步背后潜藏的伦理困境和人性不足。
结论鲁迅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元素,具有深刻而直观的社会批判意义。
他通过塑造丰满、鲜明、生动形象揭示出中国旧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 提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无情谴责,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进步的反思和呼吁。
鲁迅小说的批判意义超越了时代,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简单的大纲,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展开每个子标题下的内容。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深刻揭示与反思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与不公。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文集》中的代表作,探讨鲁迅的社会批判观点。
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封建社会是鲁迅文集中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
《狂人日记》这一篇短篇小说通过疯狂的主人公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疯狂与荒谬之处。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他自己的嘴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我看见一条赤裸裸的鸟翼横过面前,我感到轻轻的寒气……那东西,已经不是鸟了,而是一个灵魂;它已经飞去,而留下一片血迹了。
”通过这样的夸张、夺目的描写,鲁迅运用了激进的手法,将封建社会暴露在了世人面前。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阿Q正传》是鲁迅文集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批判的重要篇章。
通过讲述一个阿Q的故事,鲁迅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摧残和奴化。
阿Q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他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一个虚伪、自欺欺人的角色。
通过对阿Q内心狭隘和无能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旧道德观念的痛恨。
阿Q最终的心理崩溃和屈辱性的死亡,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扭曲和侮辱。
三、对西方文化的批判鲁迅的社会批判不仅局限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他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批判。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通过与一个外国人的对话,表达了对西方文化的怀疑与不屑。
他们之间的对话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渗透和摧残。
通过这种方式,鲁迅反思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急需自强的现实。
鲁迅的社会批判观点虽然直接、犀利,但在他的作品中也能够感受到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温情。
他以冷峻的眼光看待社会,但心怀对社会改变的希望。
通过文学的形式,他呼吁人们对社会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思考。
总结通过以上对《鲁迅文集》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浓厚的社会批判色彩。
封建社会的黑暗、传统文化的愚昧和西方文化的渗透,都成为了鲁迅文集中社会批判的对象。
《鲁迅全集》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全集中的社会批判一、引言《鲁迅全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鲁迅的文集,涵盖了他从1898年到1936年间创作的众多作品。
其中,鲁迅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力和犀利的批判思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着重探讨《鲁迅全集》中的社会批判内容,并对其中几个主要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二、《呐喊》《呐喊》是鲁迅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集,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后来批判封建社会和愧于救国责任人们的思想倾向。
该书通过描述各种残酷的社会现象和人性沦丧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主要内容:1."狂人日记":通过一个被认为疯癫之人所记录下来的日记,揭示了封建道德束缚下人们内心苦闷无力感和对生活现实感知与理解之间差距。
2."孔乙己":讲述了一个被歧视的酒保在社会阶级体制下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表明了对底层人士自尊心的尊重和对社会主义平等理念的呼吁。
3."阿Q正传":通过描述花岗记者与阿Q两个极端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民族精神面临殖民统治时期的脆弱和软弱。
三、《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于1918年,被认为是现代笔记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以疯子记叙者的视角,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下人们内心苦闷无力感以及对生活现实感知与理解之间差距。
主要内容:1.记叙者内心深处对现实虚无感和撞墙觉醒意识的探索。
2.对当时新文化运动和传统价值观冲突的批评。
3.揭示了道德沦丧、权贵相互勾结等社会现象。
四、《彷徨》《彷徨》是鲁迅创作于1920年后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一部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冷峭的笔调,深刻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人民遭受的苦难和无奈。
主要内容:1."故乡":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揭示了传统族群观念对个体发展的限制和压迫。
2."药":描写了被剥削者如何为了生计而卖弄身体,并抨击了道德沦丧、物化人关系等社会现象。
3."生活":描述了一个替代象征分子干涉社会事件失败后陷入困境中,表达了鲁迅对于“活着”的思考。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TOC]1. 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通过一系列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提出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个体自身的反思。
本文将着重探讨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批判观点以及他所展现的个体自我反思。
2.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2.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早发表的小说之一,主要描述了一个精神变态者通过笔记形式记录他对庸俗愚昧社会现象的激烈批评。
该作品以讽刺和夸张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沉默不语、茫然无助的心理状态,并呼吁他们勇敢面对真实。
2.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讽刺和幽默为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典型国民性格阿Q。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伦理观念、劣根性和崇洋媚外的心态。
这个作品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虚伪与自我安慰的现象,并以此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环境与价值观进行思考。
2.3 "药"《药》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朴实而又讽刺的文字描写了一个被贪污腐败祸害的医院内部。
作品通过展现医生们对病人不负责任和滥用权力,暴露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权力滥用等问题。
该作品呼吁道德良知能够克服诱惑与利益,并批评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弊端。
2.4 "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篇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在酒馆里卖艺又受到陵辱和歧视的文人形象,来表达对封建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中国社会的不满。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歧视现象,并引起公众对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问题的反思。
3. 鲁迅作品中的自我反思3.1 "野草"《野草》是鲁迅一部重要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早期以及成熟期创作的一些文章。
这些文章充满自省与深度反思,表达出鲁迅对个人命运、家族与国家命运的关怀和责任感。
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
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通过小说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这些小说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在揭示社会现象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鲁迅小说中选取代表作简要分析其社会批判的主题和方式。
《狂人日记》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文中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鲜明地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世界的冲突,鲁迅用疯狂的行为来批判社会的疯狂。
他以讽刺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社会的虚伪、自私和堕落。
主人公对于社会的不满和绝望,反映了当时普通人的无力感和困境。
《阿Q正传》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通过他的故事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阿Q是一个受尽奚落和歧视的人,他的懦弱和愚昧暴露了当时社会对于弱小者的压迫和漠视。
鲁迅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中国当时落后社会的无奈和失望,并向读者呼吁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聪明和自私。
《药》是鲁迅的另一篇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民在得知孩子生病后四处求药的过程。
在描述农民的遭遇中,作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
农民为了寻找廉价药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受到商人的欺骗和剥削。
这样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底层民众在求医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和无奈。
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还体现在对知识分子和传统文化的批评上。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思想上受限制的人,他的疯狂和无助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束缚。
而《阿Q正传》中对于旧文化废话和旧制度的嘲讽,更是鲁迅对于官僚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批判。
总体而言,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尖锐讽刺为特点。
他通过刻画形象生动的人物和真实的情节,将社会各层面的问题呈现给读者。
他以激烈的批判态度和犀利的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无情,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改变社会。
鲁迅的小说社会批判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今天的社会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启示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启示引言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狗叔,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
他以其尖锐犀利的笔触和深入骨髓的社会批判,成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文集》中一些重要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启示。
1. 社会现实的揭露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白衣人的视角,刻画了晚清封建社会种种荒谬现象。
从官僚腐败到封建礼教束缚等,他透过笔端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进退两难、自欺欺人的局面。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虚构人物阿Q为窗口,揭露了农村小资产阶级生活陷于贫困和压迫之中,并展示了一个底层弱者如何被现实消磨并最终沦为脆弱的心理状态。
2. 对封建伦理与礼教的批判鲁迅深刻地剖析了传统封建文化对人性的约束和损害。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一个围棋技艺高超却被贬为阶下囚的角色,讽刺了儒家等级观念下人性被奴化和扭曲的现象。
在《药》一文中,鲁迅描述了一位先生滥用知识治疗乡民,并暗示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对人民的残酷实践以及伪装成行善之名实则肆意摧残他人的情况。
3. 对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鲁迅不仅关注社会个体层面问题,也思考中国整体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华盖集·平民论》一文中,他指出了中国既非传统封建社会也非真正民主社会而处于模糊地带的局面。
他呼吁中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现实情况,并扎根于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
4. 对自我认同与人性困境的思考鲁迅在《故乡》等作品中,呈现了一个个追索自我认同的形象,并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深沉。
他指出,作为个体,我们无法完全摆脱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努力保持独立思考和挣扎求存的精神。
结论通过对《鲁迅文集》中一些重要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
他通过文学艺术抒发自己对社会不公、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国家现代化道路等方面的关切,唤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之间关系的反思。
鲁迅的作品解析 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鲁迅的作品解析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与思想家。
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弊端、批判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的力量而著称。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鲁迅的作品,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一、藐视封建伦理鲁迅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封建伦理的藐视,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一面。
比如,在《阿Q正传》中,阿Q作为一个底层农民,受到封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压迫和歧视。
他对传统伦理的蔑视和自我解嘲,将人们对封建伦理的追求揭示的淋漓尽致。
二、揭露人性的丑恶鲁迅的作品以深入刻画人物的丑恶面相而著称。
他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人们在封建制度下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贪婪和残忍。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都是鲁迅笔下的典型形象。
他们都是被压迫和边缘化的人物,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剥夺和打压。
三、批判殖民统治鲁迅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殖民统治,他深入揭示了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对中国人民的摧残。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的疯狂抵抗和《祝福》中对河防人员的赞颂都体现了鲁迅对殖民统治的批判。
他用文字揭示了中国人民应该保持独立和自尊的精神,不屈服于外来的压迫。
四、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鲁迅的作品中对社会底层的苦难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通过对乡村和城市贫民窟的描写,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贫困生活。
《社戏》中的贫民窟和《风筝》中的乡村,无一不是鲁迅对社会底层的真实呈现。
他通过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
总之,鲁迅的作品正是通过对封建制度、封建伦理和殖民统治的社会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精湛的观察力,将社会百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他通过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激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抗。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社会批判的利器。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尖锐观察和思考的体现。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社会批判之道。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
首先,鲁迅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为出发点。
他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剖析了社会中的不公平、不道德和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主人公眼中的社会种种荒谬和疯狂。
而在《阿Q正传》中,他则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中的虚伪和阿Q这类人物的存在。
其次,鲁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观察,揭示了社会批判的内在逻辑。
他认为,人性的恶劣和社会的不公平紧密相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性的丑恶和无耻。
比如,在《药》一文中,他通过描写人们对一个老人悲惨遭遇的反应,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此外,鲁迅批判社会的方式也包括对教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质疑。
他认为,传统观念和旧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对乡村人们对待劳动者的态度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伪善。
在《故乡》一文中,他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批判了传统的地方观念和固守的乡愁意识。
另外,鲁迅的批判之道还包括对现代文明的质疑。
他认为,现代文明变得虚假和空洞,不符合人的本性。
在《呐喊》一文中,他以对欧洲文化的追求为主线,批判了时人盲目追求西方文明的愚昧态度。
在《华盖集》中,他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剥夺和压迫。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不仅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还包括对人性、教育、文化和传统观念以及现代文明的质疑。
他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为社会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鲁迅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带给我们对社会批判的启示与思考。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与启示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与启示
简介
《鲁迅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批判和
思想启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和对读者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
社会批判
1.对封建旧制度的批判:鲁迅通过描写旧中国的黑暗与腐败,如《狂人日
记》、《阿Q正传》,深入剖析封建社会不合理之处。
2.对帝国主义侵略与殖民统治的抨击:以《呐喊》等作品,表达了鲁迅对外
国列强霸权主义及其在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的强烈愤懑。
3.对当时知识分子与官僚体制的讽刺:通过塑造形象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的角
色,鲁迅反映出知识分子虚伪和官僚体制内部腐败问题。
启示
1.温故知新:通过阅读《鲁迅文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
变革过程,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形成机制,从而引发对现实问题进行
思考与反思。
2.独立思考:鲁迅作为一位自由思想家,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怀疑权威,并
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个体与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重要议题。
3.奋斗精神:在《鲁迅文集》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持续
抗争的精神。
这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不公时勇敢表达自己、争取正义。
结论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和启示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具有普世意义。
通过了解鲁迅文学创作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提高对当前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批判意识,并以此为基础,为建设更美好公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名句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名句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以下是一些鲁迅名句中体现的社会批判:
1.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改变社会的渴望。
他认为人活着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更要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改善社会状况做出贡献。
2. “自古以来,贱民的死,都不算什么。
”
鲁迅通过这句话批评了社会上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
他认为在社会等级制度下,贱民的生命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3. “旧社会就好比一头驴,而那些落伍的士大夫和生活在士大夫气氛中的十之八九的知识分子,就好比驴鞍。
”
鲁迅通过这句比喻,批判了旧社会的腐败和死气沉沉。
他认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们沉溺于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中,成为旧社会维持和强化的工具。
4. “倪焕之不能得了姓名,这是天经地义的。
”
鲁迅通过这句话揭示了旧社会对底层人士的歧视和限制。
他认
为旧社会的分封制度使得底层人士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获得
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5. “写给未来的人们。
”
鲁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期望。
他希望他的作品能
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启发人们改变社会的意识,为建设一个更加公
正和平等的社会努力奋斗。
鲁迅的名句中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尖锐批判,他的
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反思旧社会和探索新社会的桥梁。
这些名句以简
洁明了的语言,直击社会痛点,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尖锐批评,以及对人性和人的命运的深沉思考。
鲁迅笔下的社会批判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剖析。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以口吐白沫的疯子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腐朽而虚伪的封建社会。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辞,他揭露了封建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奴隶性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民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无知和麻木。
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封建旧制度的愤慨和对革命的渴望。
其次,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还体现在对教育现状的呼唤。
在《阿Q正传》中,阿Q被塑造成一个受封建社会教育摧残的性格软弱、天真而又可怜的人物。
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惨遭遇和他内心脆弱的性格,批判了封建教育的愚昧和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对他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不公不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鲁迅的散文中,他还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中令人堪忧的问题。
比如,在《饭》一文中,他以吃饭这个平常的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阶级差别。
通过讽刺现象和对现实进行解构,他呈现出了社会存在的一些悲哀和讽刺。
此外,鲁迅的作品还深入探讨了人的心理和命运。
他从一个微观的个体出发,通过对人性的反思和揭示,映照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恶和无情。
例如,《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歧视和待见的低贱人物,他的命运被社会所左右,最终沦落到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通过这个小故事,鲁迅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伤害,并让人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不公。
总之,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更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社会现象的尖锐观察。
他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社会的无情和黑暗,同时也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呼吁。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镜子。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好解读
浅析鲁迅作品的批判意识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2009级谭启霞指导老师郝明工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其人生使命就在于唤醒麻木、沉睡的中国人。
面对各种苦难的处境,他既剖析自己也剖析别人,形成了独有的批判意识。
本文主要从鲁迅所处的境遇,面对这种境遇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和绝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批判和抗争意识来简单分析这种批判意识的形成及表现,进而剖析他抗争与创造的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受苦痛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
关键词:鲁迅;绝望;批判意识Abstract: Lu Xun;Despair;Critical consciousnessKey words: Lu Xun as the Chinese great writer and revolutionary, whose mission in life is to awaken the sleeping numbness, chinese. The face of suffering situation, he not only analyse their analysis of others, formed a uniqu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Lu Xun's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has shown the loneliness and despair, and thus criticism and struggle consciousness to simple analysis on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i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n analyzes his fighting spirit and creative, independent self, suffering and the ability to save the world's great love.古今中外对鲁迅作品进行研究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张梦阳的《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美国威廉.莱尔的《鲁迅的现实观》,原野昌一郎的长文《中国新兴文艺与“鲁迅”》,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注重鲁迅思想的变迁,或者只注重别人对鲁迅的评价,而并非鲁迅自己的思想,亦或是只关照他为中国人寻找出路过程中的艰辛和他作品对新文化成长的主要影响,而基于其众多作品,从作品内容挖掘其为民请命的斗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批判意识是比较欠缺的,本文将基于此而展开论述。
鲁迅的作品解析 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鲁迅的作品解析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崇高的文化先驱者,为人称道的作家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犀利的社会批判力而广受赞誉。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社会批判力所在,以及他对于社会的剖析和呼喊。
首先,鲁迅的作品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以及其他一些形象的塑造,以一种讽刺和夸张的方式,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无奈和困境。
他通过描述孔乙己枯燥的生活和残忍的命运,暴露了封建制度对于普通人民的奴役和摧残。
这些作品既促使人们对封建制度的不公进行反思,也呼吁人们勇于反抗压迫。
其次,鲁迅的作品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
在《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中,鲁迅以讽刺的手法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伦理观念以及血缘观念对普通人的束缚。
他通过描绘阿Q个人的悲剧遭遇和心理斗争,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的禁锢和摧残。
这种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背后的弊端和矛盾,是鲁迅作品的独特贡献,也是他社会批判力的重要体现。
此外,鲁迅的作品还针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精准的剖析和批判。
在《药》中,他探讨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之间的矛盾,并暴露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和科学的压制。
在《祝福》中,他以一个小市民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势力斗争和人情冷暖的现象,对人们内心深处的虚伪和冷漠进行了刻画。
鲁迅通过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批判。
总结起来,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犀利的社会批判力,为我们揭示了封建制度、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剖析他的作品,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评论家和社会观察家的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于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传递。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并发扬鲁迅的社会批判力,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1. 引言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思想家,在他的文集中,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就鲁迅在其代表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进行探究。
2. 鲁迅对社会的观察和关注鲁迅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深入洞察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并对这些问题充满忧虑。
他通过小说、散文等各种文类,揭示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脆弱性、封建礼教的虚伪以及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蜕化堕落等问题。
3. 社会责任意识体现鲁迅毫不回避地批评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改变社会命运的建议和期望。
他呼吁人们要拥有反抗压迫、真求真理、恪守正义等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改善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
4. 批判思维的运用鲁迅是一位具有极强批判思维能力的作家。
他通过剖析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并批判性地指出了封建礼教、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5. 鲁迅作品中的反映与启示鲁迅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热风》等,以及其散文集如《朝花夕拾》,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缺陷。
这些作品令人深思,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和自身责任的思考。
6. 影响与意义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为后来的文学家和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并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坚持真实记录社会现实,启发了后世作者勇于表达对社会不满之情,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7. 结论通过对鲁迅文集中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深深关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他强调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相辅相成,通过文字将社会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促使人们思考并行动起来改变社会。
该文共计XXXX字。
注:以上所述为个人理解和写作,仅供参考。
鲁迅《呐喊》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呐喊》中的社会批判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呐喊》是一部既揭露了社会黑暗,又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的作品。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犀利的言辞,鲁迅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腐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呐喊》中的社会批判进行分析。
一、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呐喊》中的几个短篇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鲁迅以狂人和孔乙己这两个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封建社会无情的压迫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内心的恐惧和被迫害的遭遇,展示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而《孔乙己》则通过一个民众的形象,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无望境地。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丑恶和不公。
二、批判帝制统治的残暴在《呐喊》中,鲁迅通过《阿Q正传》和《药》等作品,对帝制统治的腐败和残暴进行了批判。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阿Q这个形象,刻画了一个被统治阶级压迫之下的底层人民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来揭示帝制统治的虚伪和丑陋。
而在《药》中,鲁迅表现了皇帝用民众做药引的残酷行径,暗示了帝制统治对人民的残暴剥削。
这些作品通过写实的手法,揭示了帝制统治体制中的黑暗一面。
三、社会伦理的批判除了对封建社会和帝制统治的批判外,鲁迅也对当时社会伦理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在《呐喊》中的短篇小说《白光》中,鲁迅通过一个婚姻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侮辱。
这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被迫与一个丑陋而无能的男子结婚,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操控和对女性自由的否定。
这种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反映出鲁迅对封建伦理的质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四、批判知识分子的自私与虚伪在《呐喊》中,鲁迅通过描写一些知识分子的故事,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比如《孤独者》中的高甲戒,通过他的故事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自私和利己主义。
这种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体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上精英阶层的不满和对知识分子群体的质疑。
近现代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近现代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社会批判意义1. 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伟大作家鲁迅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狂人日记》中所体现的社会批判意义。
2. 反映封建社会旧秩序的腐朽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向“患者”这个角色倾述自己对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怀疑和质疑,呈现了封建礼教崩溃、道德风气低迷等问题。
同时,主人公以自由思想和行为挑战旧秩序,在绝望中表达了他对社会离经叛道现象的关注,并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们对积弊进行反思。
3. 揭示民众无知与奴性心态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与周围群众互动描写,展现了大部分民众处于无知、盲从、奴性心态的阶段。
作者通过揭示民众对既得利益者的盲从和对朝夕神仙般轮流上台下台的四品知府的崇拜,暗示了广大民众在当时社会中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问题。
4. 批判统治者世俗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高层管理者,主人公将他与统治阶级的恩怨关系剖析地淋漓尽致。
通过对官僚体制中丑恶现象如贪污、行贿等讽刺与批判,作者表达了对统治阶级腐败现象以及追求个人私利而忽略社会利益的愤慨。
5. 探索个体与社会关系紧张冲突小说通过主人公内心矛盾、错综复杂的情感生活,呈现出个体在特殊和艰难条件下探索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冲突。
同时,作者通过主人公羞辱自己并试图摆脱传统道德规范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中约束个体发展和自由意志发挥的不满。
6. 总结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愚昧,揭示了民众奴性心态以及统治者腐败现象等问题,还探索了在个体与社会关系冲突中个体发展自由意志的难题。
通过对这些社会批判意义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自由、公正和人性解放的重要价值。
鲁迅的作品解析 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鲁迅的作品解析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社会批判力,对于封建旧社会的控诉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作品入手,对鲁迅的社会批判力进行解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早发表的一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这篇作品,鲁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主人公新六医生的疯狂行为和思维错乱,被解读为对社会伦理和权威的无声抗议。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得以看到那个时代上下班打卡式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精神疲惫和空虚,以及人们追求荣誉和地位所带来的虚无和痛苦。
这种社会的批判与揭示将读者引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进而探讨了人们在权力和道德面前的选择。
《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上畸形人格的无情控诉。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懦弱、自卑的小人物,他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残酷,宁愿逃避现实和自我催眠。
通过阿Q,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劣根性和人性的丑恶。
阿Q总是以幻想和自嘲为自我安慰,他的失败和挫折并没有引起他深刻思考和自省,而是更加加剧了他的反叛心态。
小说以鲁迅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揭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导读者对自我和社会做出反思。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以及《药》中也体现了他的社会批判力。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小人物,在旧社会的大压迫下,被逼得没有其他选择,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而《药》则通过一个实验场景,将主人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推向极致,揭示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扭曲和人性的冷漠。
这些作品中,鲁迅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矛盾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除了小说,鲁迅的散文作品也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
例如他的《热风》一文,通过对大旱时期农民生活的描绘,控诉了当时地主阶级和国家的无能和冷漠,以及对农民的压迫和忽视。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不仅表达了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忽视。
鲁迅散文集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散文集中的社会批判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散文集中,常常能感受到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触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以《狂人日记》、《呐喊》和《故乡》三篇鲁迅散文为例,探讨其中的社会批判主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刻画出一个扭曲的社会形象。
文章中主人公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进行了揭示和讽刺。
他描述了一个充满虚伪与矛盾的社会,人们顶着面具生活,选择逃避真实的自我。
这篇散文以幽默的语言、尖锐的刻画方式,揭露了人性的虚伪与冷漠,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呐喊》也是鲁迅的著名作品之一,从一个个短篇故事中呈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无情扒拉。
其中的《孔乙己》通过描写贫苦人物孔乙己的遭遇,展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欺压。
孔乙己只是社会底层人群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生活在绝望和无尽困顿之中,受尽歧视与抛弃。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同情与愤慨。
《故乡》则通过回忆描写,展现了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不满与痛苦。
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苦难。
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村社会中的等级差异、封建习俗和道德沦丧。
通过对故乡的描写,鲁迅抒发了对旧社会的愤怒和对现代社会的呼唤。
以上三篇散文,共同构成了鲁迅社会批判的重要篇章。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深入人心地揭示了社会中的弊端与黑暗,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鲁迅的社会批判更多地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结起来,鲁迅散文集中的社会批判形象而生动,通过对社会和个体的刻画,展现了社会现象的真实与残酷。
他以独特的视角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的作品虽然刻画了旧社会的黑暗与扭曲,但其内在的人文关怀与对真实的追求,具有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永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发掘。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人,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腐败。
他的文集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社会批判的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深入剖析,鲁迅既是社会的观察者,同时也是揭露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者。
本文将探讨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以期展示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一、封建社会的批判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狂人的视角,描述了封建社会丑陋的一面。
他通过狂人的独白,展示了帝制统治下普通人民的无助和不公。
他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以此来呼吁社会发展和人民解放的必要性。
鲁迅在《阿Q正传》中也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描述阿Q这个窝里横的反英雄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扭曲和懦弱。
他暗示着无法改变的社会结构对人性的压迫和破坏,以此来反映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合理性。
二、现代社会的批判除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鲁迅也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批判。
他通过《呐喊》一书中的多篇作品,描绘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在《社戏》中,他揭露了商人资本主义的残酷和无情,从而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沉重的压迫。
在《狗》中,鲁迅通过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他通过对狗无助的描写,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并指出现代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三、人性的批判在鲁迅文集中的社会批判作品中,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批判。
他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呼吁人们要正视自我,改变现状。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一个饮鸩止渴的小丑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民众内心的无奈和沉默。
他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人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压迫和对生命的无助。
结语鲁迅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眼光,通过他的文集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病态。
他通过尖锐而独特的观点,震撼了读者的内心,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考。
鲁迅的社会批判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作品的批判意识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2009级谭启霞指导老师郝明工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其人生使命就在于唤醒麻木、沉睡的中国人。
面对各种苦难的处境,他既剖析自己也剖析别人,形成了独有的批判意识。
本文主要从鲁迅所处的境遇,面对这种境遇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和绝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批判和抗争意识来简单分析这种批判意识的形成及表现,进而剖析他抗争与创造的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受苦痛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
关键词:鲁迅;绝望;批判意识Abstract: Lu Xun;Despair;Critical consciousnessKey words: Lu Xun as the Chinese great writer and revolutionary, whose mission in life is to awaken the sleeping numbness, chinese. The face of suffering situation, he not only analyse their analysis of others, formed a uniqu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Lu Xun's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has shown the loneliness and despair, and thus criticism and struggle consciousness to simple analysis on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i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n analyzes his fighting spirit and creative, independent self, suffering and the ability to save the world's great love.古今中外对鲁迅作品进行研究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张梦阳的《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美国威廉.莱尔的《鲁迅的现实观》,原野昌一郎的长文《中国新兴文艺与“鲁迅”》,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注重鲁迅思想的变迁,或者只注重别人对鲁迅的评价,而并非鲁迅自己的思想,亦或是只关照他为中国人寻找出路过程中的艰辛和他作品对新文化成长的主要影响,而基于其众多作品,从作品内容挖掘其为民请命的斗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批判意识是比较欠缺的,本文将基于此而展开论述。
一鲁迅生命中所经历的恐惧、复仇、反抗、憎恶、冲突等和他那颗爱国爱民的炽热之心使其作品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意识——批判意识,这一点首先就与他在作品中描写自身境遇,且常把它比着“墙”和“荒原”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命曾然是可贵的,可一旦进入“社会场”,就成了被漠视、被迫害的对象。
人的命运便也变得无从选择:一面被吃,一面吃人。
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里则清楚地表现了这么一种境遇。
一方面狂人自己被残暴、阴险的家族人所吃,同时也发现自己在无意间吃了自己妹子的几块肉。
吃人世界的批判者自身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吃人者”。
对于狂人和“吃人”世界的每一个生存者来说,每个人自身也无可奈何地成为“罪人”。
即便是狂人,也不过是一个无法决定自身的历史性的微不足道的创造物。
据《狂人日记》的写作时间来看,这篇小说无疑就是自己对当时的世态和自身生活的寄寓。
在鲁迅生活的境遇里他常常以“碰壁”为喻。
这“壁”便是在鲁迅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物象——“墙”。
这一堵堵“墙”包含的象征意义概括起来可以总结出三种意思:一、“墙”将世界分为“里”和“外”两个部分,在某个程度上来说,两者互不沟通,互不关怀,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
如《故乡》里的作者与闰土之间产生的“厚障壁”。
少年时代两人一起玩,有着最纯真的伙伴关系,可当中年时,他见到“我”却毕恭毕敬地叫“我”老爷。
造成前后变化的便是封建等级制度这一堵“墙”。
在现实生活中,1927年鲁迅与其弟周作人决裂,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代表造成某种围困状态的残酷的现实,并且这种现实却时常又不见其具体而实在的形影,然而孤凉冷寂感无处不在。
如《“碰壁”之后》中说的“鬼打墙”,《在酒楼上》中无任何大风大浪却颓丧的吕纬甫以及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所经历的“漏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都很真切说明了他所受到的生活中阴暗而晦涩的现实的围攻和迫害。
三、代表找不到出路的现实中的物象,从而给人造成的绝望。
如《<呐喊>自序》里的著名象征物“铁屋子”,代表的便是当时无法冲破的社会的黑暗现实。
另外,鲁迅还说过他身上带有“鬼气”①,时常使自己不得脱身,这也不得不说是萦绕在他心里的一种绝望和幽愤。
然而即便是绝望和愤概,却始终得不到消除,于是便产生了一种释愤似的批判。
鲁迅作品中的“墙”这一的物象,同样也是他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必然性的阻力发起的“以头撞墙”的冲锋,即使他预见到自己的斗争或许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是没有结局的呐喊和斗争,但他更相信斗争本身包含着远比结局丰富和深刻得多的意义。
关于鲁迅的境遇的另一种状态可以说是“荒原”的,既正如他所说的自己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无从措手”,“无从把握”的失助感。
他在自己的作品《<呐喊>自序》里说:“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②一方面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经常会衍生出“高丘”、“旷野”、“沙漠”等一些荒芜的意象群,另一方面鲁迅毕生奋斗、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国人“颓丧”的灵魂。
这期间他呐喊过,但到最后还是彷徨。
正因为“荒原”,才对中国封建社会“缄默”和“吃人”的精神本质的认识更加清晰和心有余而力不足。
荒原上站着的是“个人”,鲁迅把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人的对立强调到这种尖锐的地步,不是他看不起群众而是他看到呐喊之后他们仍然沉睡。
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状态,也使得鲁迅的一生都内心空旷如荒原。
“墙”与“荒原”多次出现在鲁迅的生活和作品中,“这种体验和感受还表现为对于‘墙’和‘荒原’的‘复仇’情绪和行动上,但是这种‘复仇’情绪和行动往往并不能打破和扰乱‘墙’和‘荒原’的坚固和沉寂,倒强化了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③在鲁迅人生的境遇里,“墙”使人从敌意的对象中反观自己,“荒原”使人从空无的平面中直接感知存在。
即便是那可以关住人的“铁屋子”,也是一个封闭了的、让人窒息的“荒原”,即便是空旷的“荒原”也只是一间禁锢了人呐喊和斗争的“铁屋子”。
在鲁迅看来,这一切都是险恶的,所以他便选择与之①鲁迅.并非闲话.鲁迅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3②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7对抗,即使只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无力空喊,即便只是绝望。
二鲁迅作品中“墙”与“荒原”般的境遇使其批判意识得以在内心深处萌芽,而使其进一步深入的,便是这种境遇所造成的身心的孤独与绝望。
绝望,往往包括了对人类现状的险恶性的全部接受,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本来意义上的非人性的根本拒绝。
鲁迅的绝望与孤独往往与其另一概念“虚无”是紧密相关的,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作品《呐喊》、《彷徨》里都有,《野草》里最多。
他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
”①希望往往被他看作是非实非虚的东西,于是常觉得“惟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②,而为之奋斗的也只能做“绝望的抗争”,这正是他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药》里的夏瑜,献身革命,结果鲜血却被做成了“血馒头”,却仍然没有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孤独者》里的连殳爱人,反而为人所共弃;《伤逝》追其的是幸福,所得到的却是墓碑一块和无尽的悔恨。
《复仇》里四面都是敌意,《求乞者》四面都是灰土,《颓败线的颤动》四面都是荒野……这些文本里反映出来的死寂般的场景,凝固沉重的气氛,这正是现实生活中那“‘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肩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时期呐喊而不得的彷徨”③,绝望而孤寂。
许多哲学家都把孤独当成人类最基本的存在状态,如克尔凯郭、尼采。
其中尼采曾把自己比作根植于绝望而悬视深渊的一棵树。
鲁迅一生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很大,无独有偶,他也曾描写过那么两棵象征着自己的铁似的枝干直刺天空的枣树。
一部《野草》更是让我们看出了关于一个孤独个体冷峻阴郁的思想和生活历程。
亲情、劫难、救国的风波,让这个孤独的战士在对待群体存在和个体存在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冲突和坼裂。
另外,《社戏》、《祝福》、《在酒楼上》等一系列被称之为“回乡”的小说中,故乡是一个淡淡的诗意的空间,但同时更是有着“女①鲁迅.伤逝.鲁迅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5①鲁迅.书信·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66②吴中杰.吴中杰点评鲁迅诗歌散文[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7吊”这种“鬼魂”的充满死亡气息的墓地,在鲁迅的信念里,故乡是一个能给人心灵慰藉的最好的地方,可是,这一切却在时光里收缩为一个即将消亡的传统世界,被时光的车轮席卷而去,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心理上“回乡”与现实“回乡”不得的相互对立以及《狂人日记》里通过对“死亡”的体验而产生的对世界感到的无名恐惧的陌生和迷惘,都让我们在鲁迅身上就看到了寂寞感和孤独感,以及反抗、批判而不得的自轻自贱的多余感。
绝望有很多种,其中很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不愿做自己而绝望,另一种是做他自己而绝望。
很明显,鲁迅的是把小我的生命放置在民族生存发展的洪流当中而“愿做自己”的绝望,更确切地说是“愿做自己而不得”的绝望,在他的实践里,始终怀有要改造国民性精神的崇高使命感,即使很多时候这种行动只是受着绝望感的折磨和驱使。
他曾自嘲说:“好像全世界的苦恼,卒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①可是这种受罪并没有换来多少成效,所以鲁迅有时就认为自己的存在注定是成了一个“过客”。
有时既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只能不停地走在这“似路非路”的路上,正如著名学者林贤治所说:“卡夫卡只有天堂,没有道路,鲁迅则是只有道路,没有天堂。
”②鲁迅在当时被很多人看着是本阶级的“逆子”,社会的“叛徒”,知识界的“异类”,这就说明了外在世界造成了孤独和绝望,但实际上他也是自己的反对者。
在《坟》的后记里鲁迅宣称:“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③当一个人过多地怀疑自己时往往就会让自己落入绝望和孤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