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等,都受哲学的引导和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意义,价值信念,等等,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
哲学是什么?•西方语言中的philosophy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爱智慧、向往智慧、或智慧之友。
在中国古文字中,哲有聪明、智慧、贤明之意,是通晓事情,通晓人生大道理的意思。
我国自古有哲人哲理之说,这与哲学的智者之学、使人聪明的学问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中国学者黄遵宪最早在《日本国志》(1895年初刻本)使用哲学一词。
五四以后哲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蔡元说哲学•“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
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
一经哲学家考察,觉得普通人所认为业已解决的,其中还大有疑点;于是提出种种问题来,再求解答。
要是这些哲学家有了各种解答了,他们的信徒认为不成问题了;然而又有些哲学家看出其中又大有疑点,又提出种种问题来,又求解答。
有从前以为不成问题的;有从前以为是简单问题而后来成为复杂问题的。
初以为解答愈多,问题愈少。
那知道问题反而随解答而增加。
几千年来,这样的递推下来,所以有今日哲学界的状况”•“哲学就是用人人都不懂的概念讲人人都懂的道理,或者相反,用人人都懂的概念讲人人都不懂的道理。
”一、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1、《周易》•《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
由符号系统(卦爻符号)和文字系统(卦辞爻辞)组成。
它的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蕴涵了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它的“八卦说”上。
八卦图•八卦基本符号: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xùn),泽(兑),水(坎),山(艮)。
•“八种符号”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
•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 物。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 生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 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 • •
• •
• • • •
•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1、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 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2、八卦说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 的占卜科学理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热。 3、阴阳说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 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 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 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认识论: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 大成者 •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 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 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 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今 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为“宙”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以下是英汉对比的中国哲学简史:先秦时期英文名称:Pre-Qin Philosophy中文名称:先秦哲学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期,涌现了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他们对人生、道德、政治、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英文名称:Confucianism中文名称:儒家简介: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道家英文名称:Taoism中文名称:道家简介: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倡“道”的观念,强调随性而生、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等思想。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英文名称:Mohism中文名称:墨家简介: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贪欲、奢侈,主张爱人如己、国家公益、天下为公。
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有一定影响,但后来逐渐式微。
法家英文名称:Legalism中文名称:法家简介: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重视法律制度、推行奖罚分明。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名家英文名称:School of Names中文名称:名家简介:名家思想主要关注语言和辩论,提出了诸多关于名实、名辞、词语意义等问题的理论。
名家学说在先秦时期较为活跃,但后来逐渐式微。
秦汉时期英文名称:Qin and Han Philosophy中文名称:秦汉哲学简介:秦汉时期,儒家成为了社会统治的主流思想,而其他学派逐渐衰落。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唐宋明清时期英文名称:Tang, Song, Ming, and Qing Philosophy中文名称:唐宋明清哲学简介:唐、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诸多其他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清代的孔孟学派、道教思想等。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据先秦史料记载,上古中华祖先们创造了“河图洛书”,表达对宇宙世界的认识。
伏羲氏继承和发扬了河图洛书包含的哲学思想,创造出八卦图形,表达万事万物的时空和阴阳之道,成为中华哲学的源头。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五个部分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分别是天道观、人道观、古今观、知行观和名实观。
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人道观,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
相对于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
它也是先秦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古今观,即历史观。
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
知行观,即认识论。
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
名实观,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根本观点。
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哲学特点。
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
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
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
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
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中国古代认为哲学是怎样产生的 古文
中国古代认为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古文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是一个充满着深刻思考和智慧积淀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也与古人对生命、宇宙、人生等命题的追问和探索密不可分。
一、思维的萌芽古代中国哲学的产生源于古人对生活的反思和探索。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并且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摒弃了对神灵的崇拜,开始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人生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二、文化的积淀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也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逐渐形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这些思想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历史的演变在古代中国,哲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
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都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才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四、个人观点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是一个集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过程。
一方面是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追问,另一方面是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和回顾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它涵盖了古人对生活和宇宙的思考,也蕴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表现出了其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结尾:在古代中国,哲学的产生不仅代表了古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化在思想领域上的不竭探索和积淀。
中国古代哲学虽已千年,但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却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古代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深刻的思考和智慧的积累贯穿了整个历史过程,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宾诺莎等,他们的思想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03
促进了东西方哲学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为东西方哲学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世界
哲学思想的互相理解和借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目录
• 引言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历史背景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主要代表人物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主要特点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影响与意义
01
引言
主题背景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古代,经 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文化圈 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氛围
01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强调道德、仁义、礼 制等价值观念。
道家文化
02
03
佛教文化
道家文化注重自然、无为、道法 自然等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 处。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中 国文化融合,形成了禅宗等具有 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
05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影响 与意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如"仁"、" 义"、"礼"、"智"、"信"等,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 面。
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鼓 励了文化创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育理念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 育应当普及到每一个人,同时强 调学思结合,注重实践。
中国哲学史
简述中国哲学观——章平平中国哲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洋溢着科学的智慧,更多的是人文思想。
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始终依附于政治而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哲学思想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
这点在很大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很多方面是在治学和科学实践方面的。
像检验论,心理学等。
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政治方面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部强有力的政治哲学。
而今天,我要讨论的,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简要发展史。
中国哲学萌芽于夏殷周时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在夏殷周时期,所谓的中国哲学只是一种神权统治观念。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说是一种哲学,只能说是一种意识,但是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像商朝,便设有“巫”这种职位,君王在做重大决策前都需要请巫来占卜。
还包括一些图腾的出现,都是神权统治观念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九家十流,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提出的便是儒墨法道。
我只是稍微讲解一下儒法道。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仁:仁在中国是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而我想要明白的是,它到底是属于哪种范畴,究竟是内心情感还是一种人格塑造,是道德意识还是一种人伦纲常?再通俗点说他是一种心理学还是一种社会文学?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有多种的。
首先,仁本指相互爱人,例如“樊迟问人。
子曰:‘爱人’”。
而在爱人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与当时的殉葬制有关。
在频繁出现活人陪葬的时代,孔子能提出仁者爱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当然这种爱人也是区别于墨家的兼爱。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而仁爱是种有差别的爱。
兼爱不分亲属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任我彼此,爱人就是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都要互相爱护。
而仁爱,它建立在长幼尊卑顺序上,涉及君臣上下,亲疏有别等关系上。
这是种有等级的爱。
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是平的了,那就没有尊严,没有敬畏,那就没有秩序了。
再有他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意识,最有名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物象到易象——兼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创立 、 重卦并撰 成 卦爻辞 , 三者均 是遵循 ‘ 观物取象 ’ 的创作 原则 。 _ 所 以 , ”l 对客观 世界 、 人类 社会 和人类 自身 的长期观 察 、 体验 与 思 考 , 为先 秦易 学思 想 , 成
也是 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 产生 的前提 和基础 。
一
化 的二至二暑 及其 期 间 的两 个 过渡 阶 段 , 四种 气候
现象 是十分 明显 的 , 于是 四季观念 由此而 生 。
、
物 象 在 原 始 社 会 人 的 观 念 中 的 反 映
天体及其 运动 规律对人 类 的观念乃 至行 为都有
直接 的影响 。据 记 载 , 中国人 早 在原 始 社会 后期 就 形成 了 比较 系 统 完整 的天 文 历 法 观 念 。《 尚书 》 记 载 :乃 命 羲 和 , 若 昊 天 , 象 日月 星辰 , 授 人 “ 钦 历 敬
古代 人类 对于物质 世界 所观察 与体验 的首 先是
与其生存 、 发展 最直 接 最 紧密 的 事物 , 天 文气 候 、 如
社会环境 、 人类 自身 之 象 以及 与 当时 人们 的生 活密 切相关 的环 境 和事物之 象 。
( ) 文 气 候 象 一 天
时 。 _ 此处 的“ ”2 钦若吴 天” 含着古人 对天地 自然现 包 象特 别是天文现 象 的敬 畏和重 视 。所 谓“ 是推演 历” 计算 的意思 ,象 ” 观测 天 象 。观 测 的对 象 是 日月 “ 是
象 于天 , 俯则 观法 于地 , 鸟兽之 文 , 观 与地 之宜 , 近取
诸身, 远取诸 物 , 于是始作 八卦 , 以通神 明之德 , 以类 万物之 情 。这 段 文字 所描 绘 的 八 卦创 立 的过程 , ” 被 后人称 作“ 物取象 ” 观 。黄 寿祺 曾说 :《 易》 经 ’ “周 ‘ 部 分 的创 作过程 经历 三大 阶段 , 阳概念 的产 生 、 阴 八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国哲学史1-1中国哲学的萌芽
第三节 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的产生
春秋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自身,社会与自 然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的加深,人们已经逐渐 意识到人与自然,天的不同,并由此而产生了 "天人相分"的观念.即认为人事由认为而决 天人相分"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桓 公六年》 公六年》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 民而后致力於神." 左传荘公三十二年》 民而后致力於神."《左传荘公三十二年》云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这种观念虽然并 没有否认神的存在和神的作用,但已自觉的将 国之兴亡归因于民意和人为,不能不说是一个 巨大的进步.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 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 曰:" 殊涂,一致而百虑." 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 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 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 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 通万方之略矣." 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重视“权势”
君主维持自己的地位要靠权势,故慎子特别重视“权势”。 慎子称:“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资者, 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位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 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 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矢高者,乘于风矣。” 慎子认为,君主一旦有了这种地位和权利,就可以居高临 下地驾御臣民,而臣民无不为之慑服。“势”构成为君主 实行强控制的手段。慎子的思想内此成为法家规想的重要 来源。
2、慎到的“势”
慎到同老庄一样反智反圣贤,但原因有根本的差别。老庄 认为提倡圣、智容易导致争竞之心,违背道家自然无为的 理想;慎到所顾及的是,智慧和圣贤不足以作为治国的常 道。 慎到认为,如果用“贤”、“智”作为“君主”的标准, 那就会遇到许多难题,譬如有多位贤人时该怎么办?总不 能同时有多个君主吧?反之,一位贤人也没有时又怎么办? 总不能没有君主吧?再说,君主的智慧也未必是最高的, 即使是最高的也不可能把天下事全都包办。所以圣、智是 靠不住的,治国的关键还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礼法。
韩非子的学说受到了儒、道、墨等诸家学
说的影响,总结了战国以来法家的学术和 思想,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从而形成了新 的政治学术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对法家、对秦国有非常重要的影 响。
第一节 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 及其人性论前提
战国中期,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根 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必然要引发治国理念 与统治方式的改变。各国的变法运动,便应 运而生。 在中国思想史上被称为法家的学派,既用以 指谓这一变法运动的担当者,同时也用以指 谓主张以法治国的理论倡导者。
韩非子所作的《孤愤》、《五蠹》之书曾传到秦国,秦王 赢政读到韩非的著作时,曾经非常赞赏地说:“嗟乎,寡 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此,秦王加紧攻打韩 国,迫使韩非出使秦国。到了秦国以后,韩非子并没有得 到秦王政的重用,不久就遭到李斯陷害。 李斯与韩非原为同窗,但是他的学问不如韩非,就对秦王 进谗言,韩非是韩国的庶公子,说他是为韩国还是为秦国, 秦王嬴政也认为韩非对韩国更有感情,于是就把他下狱, 后来李斯和姚贾就背着秦王,就用毒药药死了韩非,一代 大师就死于秦。
先秦 对比复句
先秦对比复句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在先秦时期,复句作为一种语法结构迅速发展,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比先秦时期复句的特点和功能。
在先秦时期,复句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与当时的思想追求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起步的阶段,人们探索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本质,需要用复句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和思想观点。
复句的特点之一是结构复杂,由两个或更多的分句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虽然”、“然而”等)来表达各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复句的复杂结构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和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人们的观点。
复句在先秦时期的功能多样。
一方面,复句可以用来表达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
通过使用复句,人们可以准确地陈述事件或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因为A,所以B”。
另一方面,复句可以用来表达对立关系或转折关系,通过使用转折连接词,人们可以在相对矛盾的分句之间构建对比和冲突,如“虽然A,但是B”。
这种对比和冲突使得思想更加深刻和丰富。
在文学方面,复句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先秦时期的经学和史书都使用了大量的复句结构,丰富了叙事的层次和深度。
复句可以将不同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对照,展现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画面。
同时,复句的运用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语言美感。
总结起来,先秦时期的复句在语言和思想表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使先秦时期的文化和思想更加丰富和深刻。
复句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并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荀子对各家均有所批评,惟独推崇孔子的思想, 称其能“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 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因而是最好 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继承并发展 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 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 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 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荀子认为,达到“大清明”的认识境界,就可以做到:万 物只要表现出来的,都是可以捕捉到的;捕捉到后,人就 可以坐在房间里而有见于世界各处,处于今时今日而论说 过去未来;乃至于能够“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 顺宇宙理矣”。在这里,荀子对认识的作用与伟力给予了 极高的赞赏!
2、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
荀子既然已确认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物本来有可以被认 识的规律,认识是认识能力接触认识对象的产物,那么, 他当然承认感官的认识作用。
“天官”与“天官”
荀子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 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 类然后也。” “天官”,即人天生就具有的感觉器官,包括眼、 耳、鼻、口(舌)、身等。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各 有各的接受对象,每一种感觉器官接受与其相当 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当薄其 类”。人的思维器官“心”即“天君” ,对于 “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觉具有分析、辨别、证 明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征知”。
荀子“虚壹而静”的提法来自道家。“虚”、 “道”、“一”、“静”是老庄经常用以描述本 源或本体存在状况的基本概念。稷下道家更有 “虚壹而静”的说法。
道家使用这些概念或命题来描述本源或本体的存 在状态时,亦同时蕴涵有一种精神性的价值追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便产生了阶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1.商王朝创造至上神“帝”或“上帝”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
”2.商王朝垄断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商人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这样,商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自己的享受,商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在死后,还要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做是受命于“帝”或“上帝”。
3.周王朝的“天命”说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先后灭掉了周围若干的戎族,成为商王朝的一个强大藩国。
后经周武王东征,并在商奴隶前线倒戈的帮助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意昧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周灭掉了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天的意志或天的命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4.周王朝的“德”和“以德配天命”理论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于是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先秦时期的教育体系与思想传承
先秦时期的教育体系与思想传承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
在先秦时期,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的思想传承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教育体系和思想传承两个方面来探讨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思想发展。
一、教育体系在先秦时期,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传统学校教育两部分组成,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了当时的人才。
家庭教育在先秦时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其目的是培养子女的德行和道德修养。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
孔子认为,“为政以德”,他强调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合格的君子。
这种思想观念在后来的时代中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家庭教育外,先秦时期的传统学校教育也不可忽视。
传统学校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小学和大学。
小学的内容包括乐律、礼仪、音乐和书法等基础课程。
大学则是进行思想和哲学上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
孔子的弟子们成立了儒家学派,孟子也成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些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教育思想。
二、思想传承先秦时期的思想发展是中国古代哲学繁荣的起点,各种思想流派相互渗透、交流并不断发展壮大。
儒家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主张实践中的仁爱与情感,从而追求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时代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是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世俗的境界。
道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思想上的启迪,对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则以其独特的思想立场和坚持自身价值观而闻名。
墨家提倡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对后来儒家和道家的互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教育体系和思想传承密不可分。
教育为思想传承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条件,而思想的发展又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国古代哲学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 高峰。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国哲人的“推天道 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易传》作者对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会心体认。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 又富于理论思维传统,他们虽然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伦日用,但他们总是寻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据。“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学术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
01 发展历史
03 趋势
目录
02 使命
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 期的哲学。
发展历史
诸子哲学
上古哲学
中古正宗哲学从董仲舒开始,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也从董仲舒开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儒家“六艺之科”的书籍成为经典。汉初的子学余绪,由式微而归于斩绝,经学的统治开始。西汉占统治 地位的是今文经学。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独成为今文经学的大宗。他的天人三策和《春 秋繁露》是正宗哲学神学化的标本。阴阳灾异之说,天人感应之论,人副天数之言,土龙祈雨之术,何莫而非神 学。正是这个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绪,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古哲学的正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禹的儿子凭借武力,夺取了王位,建立了 以父子兄弟相传为特征的中国古代第一个 有明确提出嫡传关系的朝代——夏王朝。
依史家推算,夏朝自禹至桀共17君14世, 历时当有四百多年乃至五百年;年代约略 为公元前2l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举例 齐、鲁
二
三 四 五 六
侯国
伯国 子国 男国 附庸
35平方公里
35平方公里 25平方公里 25平方公里 不足25平方公里
晋
申 黄、罗、祝、 许 萧
周公制礼作乐
《周礼》
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 为丰富。 《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 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 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 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如用 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 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 合、形制、度数的记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中国哲学 思想的萌芽
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三、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四、“士”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格局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一)“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二)“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三)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一)“三皇”的传说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 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luo)、蛤,腥臊(sao)恶臭,而 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 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 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 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 作。”《周易·系辞下》
“三皇”传说所提示的意义
“三皇”传说所透露出的主要是作为中国文化源
嫡长子继承制
兄终弟及 、父死子替;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 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 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 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 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 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分封制
1.同姓封国 2.异姓封国
周初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为三种人: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 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 公爽,封燕等。
功臣有:姜尚,封齐等。古代帝
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 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
等。
等级 一
爵位 公国
法定面积 50平方公里
(一)氏族制的社会结构方式
(二)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三)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一)氏族制的社会结构方式
殷商的社会结构是以氏族制为基础、为纽 带的。
夏朝灭亡,成汤建国为商朝。商朝由汤至 最末一个君主纣,经历了3l帝17世,政权 维系约五百年。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前 12世纪的年代。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 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 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 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 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 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 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 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 关系与上同。
“五帝”: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
(ku)、尧、舜。 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 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
“五帝”思想文化史意义
其一是,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 的战争。
其二是,在“帝位”的承传上,宣扬“禅 让”制度。 其三是,与权力未被完全“私有化”相联 系 。
头的先秦时期的观念走向与西方和印度传统不同, 具有浓重的“人间性”。
这些被人们所崇敬的圣王,实际上是对于自然环 境和人的身心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 深入体察、从而利用自然条件创制有利于人的生 存发展的人文设施的文化英雄,是华夏初民智慧 的集中体现和人格化身。
(二)“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 值
周朝的社会结构
约于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之际,殷 商被 “小邦周”攻灭。姬姓的周人建立周 朝。周朝在平王东迁前,史称西周。 周朝仍以氏族的方式组成。与殷商有别的 是,周朝在统治期间制定了严格的宗法制 度。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 子继承制;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的 “封建制”与“世袭制”。
“大同社会”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礼记.礼运》
传说中的“神农氏”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 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 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 “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 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 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陆贾《新语·道基》
“伏羲氏”的传说
“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团,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驾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 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固谋 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 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 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礼记.礼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