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教案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内有关用字佳话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咬文嚼字”对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好处;能理清课文思路并对课文质疑进而解疑;能联系自己的语言实践举例说明作者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过程)预习—研读—写笔记—讨论—总结应用;(方法)整体感知——课堂研读——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用字佳话实例。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撰写习题二的发言提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中的几个例证再“咬嚼”一番。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的。

(这句话道出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特点的,或有个性的,卢梭对此有更精炼的表达: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又将模子打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变得千人一面了,给人一种大家活得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表达深刻的原因是:“原创”与“盗版”两词的运用既具有我们现代生活气息,又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人正如某些出版作品一样失去个性的特点,从而引发我们思考由“原创”变成“盗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你能猜出下面语句可能表达出的意思吗?此句用语表达有何特点?▲是包含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挤公交)(“挤公交”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生活体验。

此句用“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这些严肃的武术或运动术语表达,显得诙谐而又恰当。

)(以上两句的分析仅供参考。

)3、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学习鉴赏诗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课前热身】有这样三句话,你们能从中看出其中的不同吗?马克思去世了。

马克思永远地睡着了。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学生思考、讨论并解答。

教师: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说法表达,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便不一样。

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古人早已知道文字的博大精深,吕不韦就曾有一字千金的佳话(多媒体展示),一字之间有乾坤,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光潜老先生的《咬文嚼字》,来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提纲挈领:问1、“咬文嚼字”本身是一个成语,作为成语,有哪些意思?教师明确: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

问2、朱老先生将这样一个词用到文章中,有何深意呢?【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第3、8段,请学生总结归纳】教师明确:朱老先生笔下的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表面上咬文嚼字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多媒体展示关键词)(学生活动,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咬和嚼的重要性)三、深入分析:1、我注意到第8段的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了几个实例,用来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对于这句话,我有疑惑,作为朱光潜老先生这样一位大家,阅读和写作都要坚持谨严的精神,那么他会是“随便举几个实例”么?问1:“随便举几个实例”,那么在文章当中作者到底运用了几个例子来证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结果)教师明确: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对《史记》的改动;“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的联想意义;“柳腰桃面”等套语。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一、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第三单元是一个“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汉语有着独特的神韵和深厚的意蕴。

编入本文,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汉语的这个独特性质和作用,同时,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会自觉地注意炼词、炼句,恰当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水平目标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实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水平。

教学重点: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使用到写作中去。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对“推敲”部分实行推敲,发现疑点,培养质疑精神。

第二课时:对“咬文嚼字”的拓展使用,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阅读实行比较、分析。

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水平。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水平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的水平,所以,对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基本脉络,稍作引导即可把握;而且本文虽然是谈文学创作的感受,但所举事例生动可感,所以通过对文章依据的理解亦可到位,所以如果引导得法,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即使有时会不全面或不准确。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水平。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水平。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水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学习目标】▪提炼并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 品味妙语佳句,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导入:《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

”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

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

【知识积累】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A 下乘(chéng)岑寂(cén)付梓(zì)锱铢(zīzhū)B 没镞(mòzú)咬文嚼字(jiǎo)咀嚼(jué)嚼舌(jiáo)C 蕴藉(yùn)累积(lěi)憎恶(zèng wù)便宜(biàn yí)D 尺牍(dú)灞桥(bà)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B )A 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B 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C 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3.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件: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2、引导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咬文嚼字实例,把握作者观点。

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提出的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一)结合学案指导学生完成预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卡通图片展示)师:“这幅图片可爱吗?”生:“可爱!”师:“好,我们就根据图片猜一个成语——小老鼠看书,提示:打一成语”生:“咬文嚼字”师:“回答正确,咬文嚼字。

注意‘咬’跟‘嚼’的偏旁,它跟什么有关系?谈谈你的理解”生:“嘴!‘咬’是占为己有,‘嚼’是慢慢品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现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快速阅读课文,并注意以下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1、文章有几段?文章共分8自然段。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如何批判性地阅读文本。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阅读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阅读理解: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学录像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覆盖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各个方面,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口头评价、作业评价、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课程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理解文章事例的充分典型,说理的精辟透彻,见解的新颖独特与语言的准确精当。

重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理解文章事例的充分典型,说理的精辟透彻,见解的新颖独特与语言的准确精当。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语句,勾画疑难。

2.区分观点与事例,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从中找出主旨句。

3.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2、了解作者朱光潜。

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大屏幕展示朱光潜的相关情况。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二、领会文章主旨1.解题咬文嚼字:在词句上斟酌推敲。

2.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文中那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主旨)?从中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主旨句: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3段)作者:治学严谨3.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4.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咬文嚼字”的作用(或原因)?(课后练习三第2小题)斟酌文字的分量调整思想和情感三、理清思路1.关于“咬文嚼字”,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据此文章分成几部分?“你是……”与“你这……”两种句式的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示例一:
比较下面语句的意味有何不同?
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风度”
问题三: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请阅读第3~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例子来进行论述的。
示例二:王若虚改句
分析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3)韩愈“推敲”的事例论述了什么?
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问题四:王若虚改句、韩愈“推敲”两例都是在论述什么观点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问题五:第六、七段中例子又是在说明什么呢?
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为什么苏小妹的答案让苏东坡和黄山谷托掌称妙?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宋祁的《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下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张先《天仙子·数声持酒听》中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下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吗?
3、结合平日的经验积累,说说什么样的词语是最精炼传神的。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谈谈你的看法
2、必修五P80“写作练习”1~2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梁军一、教学分析设计1.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一篇课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还要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2.学生分析:高三学生基于三种情形需要学并探究这篇文章的妙处:一方面是对作文写作的焦虑,希望能有作文的万能公式,而本文谈到的“套版效应”对此有较科学的分析;二是感知典型议论文写作特点,学会准确严密地论证,三是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体验性目标:探究感知课文议论的特点,特别是“咬文嚼字”与平时写作的关联,纠正不良写作习惯4、媒体分析投影仪,PPT5:核心问题分析核心问题: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习得并学会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可选择从列举的事例及分析入手,进而探究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观点,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习得“咬文嚼字”的方法,并能运用之。

二、教学实施设计(一)提出问题;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2、请同学说说“咬文嚼字”的含义——不注重实质,过分推敲词句。

是一个贬义词。

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朱光潜教案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朱光潜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三、教学方法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四、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

“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我们要咬文嚼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三)、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案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来阐述观点。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会咬文嚼字,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来阐述观点。

教学难点:1. 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提问: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说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来阐述观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咬文嚼字演练1. 让学生选取一段文学作品,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

2.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2. 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了咬文嚼字的方法。

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接上)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七、拓展阅读1. 推荐阅读《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文章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

其阅读难度相对较小,但是作为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一单元的开篇,学生初次接触这类文学样式,阅读难度就增加了。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生自读,教者发现有一些学生一下子栽进了文本中的几个例子中去,无法将这些例子归类,从而无法快速得出全文主旨。

还有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将例子分类,但他们不清楚例子与例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例子组合的规律,不明白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而不用那个例子。

三、教学目标(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圈划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和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的主旨。

1.通过第一遍快速阅读文本后让学生复述重点这一方法,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引导学生了解文艺评论的基本阅读方法。

2.通过在第二遍阅读全文时圈划出评论性的句子,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结构和主旨。

(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评论性的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通过对例子重新组合、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四)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性例子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主旨。

五、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例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一)文本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吗?那么它在文中又有哪些意思呢?目的:①引导学生调用原有知识分析“咬文嚼字”;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1.教师来回巡视,不作指导让学生自读全文,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

2.请学生复述自己能记住的重点。

有的学生能讲出文章重点,有的学生讲的是文中琐碎的例子。

请能讲出文章重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感受鉴赏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

(2)、应用拓展分析实例,诠释道理,品味妙语佳句。

尝试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自觉应用“咬文嚼字”的原理。

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具准备:PPT课件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一天晚上,云淡风轻, 苏轼和黄庭坚对月赏梅。

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

先请同学们来试试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随口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好虽好,但不算最好。

”黄庭坚见苏小妹否定了苏轼的两句诗,略一思考,说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仍然说:“好虽好,但还不是最好。

”两人齐问苏小妹怎样才算最好?苏小妹给出的答案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和黄庭坚听了不由的拍手称妙,同学们说说看此二字妙在哪里?小结:因为在苏小妹的两句诗中,风只是“扶”着细柳,细柳不“摇”也不“舞”,可见那风是多么“轻”了;在月光下,梅花简直失掉了踪迹,可见那月色实在是“淡”极了。

苏小妹在诗中扣紧了“轻”“淡”二字,用字可谓十分精当,所以比苏东坡和黄庭坚的诗更胜一筹。

可见,一字之差可使诗意相差万里,我们平日的阅读与写作也需要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板书)。

二.学生主讲三个事例朱光潜是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本文即是一篇美学论著,阐明文字运用方面的的态度和方法,这样的话题必然有些生涩难懂,所以同学们的学习札记反映出诸多问题。

8 咬文嚼字 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8 咬文嚼字 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揣摩文中所举事例吗,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感知•归纳合作•探究表达•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

古人讲究炼字,对语言的锤炼达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种字斟句酌的态度与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而近代,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写了一篇关于斟酌字句的文章——《咬文嚼字》,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把握观点引: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

这类文章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这个大类,学习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阅读方法:标出段落序号用横线标出文中主要的观点句提示:a、删掉例子来读文章,找出其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作者主张的句子。

b、关注文章总结性的段落,关注段落的首尾句、概括性议论性的句子。

1、基本观点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成语,通常指死抠文字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而作者认为却贬词褒用,坚定地表达了咬文嚼字态度的句子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板书:谨严)2、结构层次第一层(____1__至____5_)说明_______文字___与____情感______之间有密切关系。

第二层(______6__至___7____)从正反两面强调:善用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8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文学是艰苦的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小结:有关文字,作者给我们阐明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A、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B、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文学中应善用联想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学习鉴赏诗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入:
【课前热身】有这样三句话,你们能从中看出其中的不同吗?
马克思去世了。

马克思永远地睡着了。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学生思考、讨论并解答。

教师: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说法表达,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便不一样。

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古人早已知道文字的博大精深,吕不韦就曾有一字千金的佳话(多媒体展示),一字之间有乾坤,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光潜老先生的《咬文嚼字》,来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提纲挈领:
问1、“咬文嚼字”本身是一个成语,作为成语,有哪些意思?
教师明确: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

问2、朱老先生将这样一个词用到文章中,有何深意呢?
【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第3、8段,请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明确:朱老先生笔下的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表面上咬文嚼字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多媒体展示关键词)
(学生活动,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咬和嚼的重要性)
三、深入分析:
1、我注意到第8段的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了几个实例,用来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对于这句话,我有疑惑,作为朱光潜老先生这样一位大家,阅读和写作都要坚持谨严的精神,那么他会是“随便举几个实例”么?
问1:“随便举几个实例”,那么在文章当中作者到底运用了几个例子来证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结果)
教师明确: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对《史记》的改动;“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的联想意义;“柳腰桃面”等套语。

问2: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举例并不随便,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诗歌中的,也有文章中的,涉及的面更广,说服力也更强。

2、既然作者并不是随举例,那么举这些实例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个实例,郭沫若改台词,通过分析“是”和“这”两个字带来的不同效果,得出结论:文字更替,情感不同(板书)。

同时补充课外事例。

【学生活动】剩下的四个实例,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析一个例子,总结出此实例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文字不同,意境不同
善于联想,点铁成金
套语滥调,落入下乘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朱老先生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观点,那我们读这篇理论性的文章为何不觉得枯燥?
文中,朱老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全方位、多角度地给我们证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这些实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