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行为矫正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行为矫正原理,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肥城市十一五课题《小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矫正的研究》小组
一、课题提出
问题学生是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他们身心健康, 影响智能发展, 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比较稳定行为的学生。我们在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谈话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的行为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形成的, 一般应列为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的对象。问题学生这些行为扰乱性大、对学习影响较重, 虽然不如违法行为那样稳定和严重, 但它往往是造成违法行为的前奏,需要长期耐心教育加以矫正。同时问题行为不同于病理行为, 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 但是象退缩、孤僻以及由感情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问题行为, 若不及时矫正也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和行为变态。
概念界定对问题学生的理解,我们应该至少有以下的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他是个别的,即集体中的绝对少数的学生;第三,他的核心特征是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即经常性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第四,问题是相时的,可以通过教加以转化。而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乱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不包括“多动症”、“学习不能”或“智力落后”儿童的问题行为。“乱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有:(1)这种儿童难以适应需要保持注意的课堂活动,经常不能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2)这种儿童不能听从老师的要求和指示。这种儿童学习起来总是粗心大意,解题错误百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问题行为实际上是非智力行为。
国外研究近几十年来,世界心理学界推崇行为矫正法,来解决学生不良的行为。行为矫正法又称行为疗法,它是生理和心理学家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用来矫正人的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巴甫洛夫经典的反射原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原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理论创始人华生在20年代做过实验后认为,我们无论成为什么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且人类习得的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而设法消除掉。模仿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班杜拉也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虽然个体通过简单的观察学会某些行为,但为了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
国内研究目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问题行为采取两种分类:一是根据他所表现的主要倾向, 把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即攻击型和内向性即退缩型两类;二是根据问题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外部情景、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行为方式、行为特点、行为后果、自我评价和体验、性质程度, 把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
鉴于以上背景,我校在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积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进行课题的立项、实验研究。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再教育,也就是再强化的方法,即辅导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适应,或改变他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办法,把异常的行为变为正常的行为。矫正学生在
课堂学习中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改良学生在口语、阅读、计算、写作等方面的学习不良行为,同时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新行为。加强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总结一套适合学生的行为矫正方法,指导教师开展特殊教育活动。
三、研究步骤
本研究在2006年9月至2001年8月间实行,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12月)
建立课题组成立了研究课题小组,制定规章制度,研究组成员各司其职,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
制订研究方案全体成员对课题的研究统一了认识,加强理论学习,积累各方资料,对学校特殊教育的情况作了了解,提出了一个初步研究方案。
2、研究阶段(2007年1月——2001年7月)
通过学习研究方案和研究理论、建立子课题组、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研究和活动效果检测等手段来推进课题研究。
3、总结阶段(2001年7月——9月)
在各成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过程
(一)更新观念,树立意识
对于问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问题学生观”。
首先,问题学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那些心理能力、学习行为等方面相对不足的学生,除了智力上和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外,并不存在原发性的“差生”。
其次,问题学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既有较严重的心理、品德和学习行为的问题,又有许多积极因素,即平常人所说的“闪光点”,这是问题学生上进的生长点。
第三,问题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只要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找到适合个性的教育方法,是完全可以转化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生,不要片面化、绝对化和凝固化。
(二)加强管理,保障研究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配备了教育的阵地,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研究学生心理,针对自己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学生谈话辅导,到辅导室里,安静,有设备,效果好;
对于师生的谈话辅导要及时作好记载,凡是进入心理辅导室的学生都要建立心理辅导档案,课题组对每个成员的辅导研究工作,加强检查和指导,统一管理。
交流。每月有一次讨论交流的时间,实验承担的老师们畅谈自己的教育体会,摆出问题,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合力提高。
汇报。每学期有两次有课题组向学校汇报实验研究情况。
听课。每月对承担研究的老师进行不定期的随堂听课,检查老师的实际研究情况,进行个别交流,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检查。抓好第一学期末的中期检查,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召开全校课题研究专项交流会,老师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课题组进行小结,并提出下阶段的工作要求。
(三)优化策略,多法并施。
问题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小学的问题学生,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我们既要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考虑每个问题学生所具有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把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发现以下矫正策略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有较明显的作用。
情感沟通。热爱学生,使其消除戒备心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问题学生,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后进生身上缺点多,常遭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冷淡、歧视,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自卑、自傲、对老师抱戒备、对立的情绪;对集体疏远,怀疑老师的真诚爱护和关心。因此,教师在个别教育转化过程中,更应多爱护他,多方面关心他。
(1)动之以情,“感情投资”,使他们感到亲切与善意,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教育他们的前提。
(2)教师与差生要尽量做到心理相容,双方心理协调一致,教育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3)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可采取一段时间内对学生都不评分,或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不公布分数的方法,以克服其自卑感。同时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或当众表扬,以提高其自信心。
(4)加强课外辅导。对他们的作业全批、详批或面批面改,并辅之以趣味题,帮助其进行章节(单元)总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5)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关注和爱护差生,对他们抱以良好的期望,这有利于他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