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
本书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引起了我对自由和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指摆脱外部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表面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焦虑。
这种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往往会导致人们试图逃避自由,寻找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还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逃避自由的个体往往会寻求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集体的归属感等。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受损,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阻碍。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正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通过阅读《逃避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实现了内心的自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的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努力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同时,我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和个体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逃避自由》读后感1000字
《逃避自由》读后感1000字!作者:初日生艳如果要在自由前面加上一个动词,我想这个词一定不会是“逃避”。
若为自由故,生命和爱情皆可抛,为什么要逃避呢?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自由的意义与种种矛盾,自由既意味着多种选择也意味着孤立无援。
剖析逃避自由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由,书本的最后,弗洛姆充满希望地探讨人类如何获得自由,所指出的“自发性”是对自由的美好畅想。
弗洛姆所说的自由是表示人类存在的一个特征,自由的程度代表了人类之发现其为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生物的程度。
自由有着暧昧意义,一方面,人日渐脱离外在权威而独立,而在另一方面,个人则日益感到孤立,结果,感到个人无足轻重与权力。
发展了个人,但使他更孤立无援。
增加了自由,却也产生了新的拖累。
个人日益获得自由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人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一方面,儿童变得日益自由,可以发展和表现自我,而不受原来约束的他的那些关系的妨碍。
可是在另一方面,儿童也日益地脱离了给他安全与障碍的那个世界。
个人化的过程虽然是其个人人格日增力量及日渐完整的一个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失去了当初与他人无分彼此的同一性,儿童日渐与他们分离。
这种日渐分离的情形可能产生一种孤立状态,从而产生凄凉之感,和造成强烈的不安。
这种个人无价值的观念,个人之在根本上不能自立,以及个人之需要服从我在权威,在弗洛姆看来也是希特勒理论的主题。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动与他人统一化的这种行为,使得个人益加觉得无助和不安。
因此,他准备服从新的权威,因为新的权威给予他安全感和使他解除怀疑。
人类失去了自动行为的能力,是法西斯主义可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根本原因。
人类之自由,若从它的积极意义来看,是在获得人性尊严及个人力量。
弗洛姆深信,一定是有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存在,人是可以自由而孤独的,可以具有批判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可以独立,而仍然是全人类的完整的一部分。
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实现,是发挥自己的个性。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的自由存在一种矛盾,虽然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选择。
这种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自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他人的依赖、以及对自己的自我剥夺等。
这些逃避自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逃避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然而,逃避自由只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力,最终导致个人的精神困惑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勇敢地面对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
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比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责任并不等于压迫,以及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观点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阅读《逃避自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逃避自由》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本书出版于1941年,正是纳粹德国发起对外侵略的第三年。
弗洛姆发现,纳粹得以统治德国的原因,正源于我们对于自由的“逃避”。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只不过是一个幻影。
因为这个社会充满着变化、不确定、疏离感,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孤独感和恐惧感驱使着。
所以很多人选择臣服于公共舆论和大众意识,过上了从众的生活,放弃了自由。
法西斯正是巧妙的利用这一点,实现了它的政治目的。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
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
亚当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私自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
人类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外在权威的'种种束缚,尤其在当今,人类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宗教及诸种权威的影响,并拥有较充分的物质财富,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另一方面,一旦人类独立,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被瓦解,人的生命价值的完整性亦不复存在。
在这之前,人隶属于宗教、社会和家族,而不属于自己。
这种状况妨碍人类朝自由、自决和完整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往往又是“慈爱、互助及安全”的,人可能感受到饥饿和外在压迫的痛苦,但人不感到孤独。
然而,获得“自由”的现代人则呈现出另一种情形。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日益个体化,成了一根根伟岸羸弱的风中芦苇。
现代文明制造出大量的物质产品,它像一堵堵高墙,将人与人隔开,把人拉离本真状态。
乡下人的热情纯朴在城市绝迹,茅屋的原始气息在一幢幢高楼大厦中荡然无存。
甚至在一个人格不健全的社会,人们连孤独也无从察觉,只有麻木、浮躁和野蛮。
人们赤裸裸的炫耀财富,却离本真愈远;人们谈论性,谈论女人,却离本真愈远;人们宽容默许一切,却离本真愈远。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读后感【二】逃避自由是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由,而这种消极我认为在于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存在感与自我否定。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探讨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和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通过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焦虑、孤独和无助感,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分析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和个体心理的关系。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孤独。
在自由社会中,个体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责任,需要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这种自由的压力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逃避自由,寻求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种心理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
弗洛姆还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人往往会寻求权威和依赖,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强大的领袖或组织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摆脱自由的焦虑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倾向在政治上常常表现为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个体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换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个人生活中,逃避自由的人常常会选择逃避责任和选择,寻求他人的支持和保护,这种心理倾向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弗洛姆并不认为逃避自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理倾向,他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并学会承担这种责任和选择。
其次,个体需要寻求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安全感,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权威和支持。
最后,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寻求依赖和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建议,个体可以摆脱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心理健康。
读完《逃避自由》,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享受,而是需要承担责任和选择的权力。
逃避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内心的成长,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1《逃避自由》这本书是费罗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书的名字的时候,我感到很疑惑,对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从古至今人们为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力付出了诸多努力,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书以后,我发现原来自由与孤独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些关联的。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让他感到焦虑与无能无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难免会被束缚,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规律来进行社会活动,但是当给予我们极度的自由的时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赖感臣服感便会有所减弱,虽然独立是好的,但是难免会因为无法与社会相容而感到一种“孤独”与“不安全感”。
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赖感是我们有时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许我们在认为自己没有自由的时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书中则提出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无法承受,因为人还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子女对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书中也有提到胎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与割裂。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在年幼时我们有父母的庇佑,那时候自由这个概念尚未在意识中出现,而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又不断的想要脱离开父母,想要过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而在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渴望他们的管束,希望听见他们的叮嘱,甚至希望他们对我们再次进行管教,因为我们心中对此有中天然的臣服与依赖。
我们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独感,所以不断的想要与周遭链接在一起,有时候自由与孤独原来是可以很贴近的。
“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为自我力量的增长,而它的另一方面则就是孤独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长就我的理解看来,是对自由的争取和渐变独立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日益加深则是不可避免的。
人在宏观看来虽然与这个社会有所联结,但在微观看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由与孤独也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尝,争取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品尝一种孤独。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法国哲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全书深刻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个体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它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对自由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和追求。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摆脱外部压迫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们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决策,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权威和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形式的群体和权威之下,以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的行为是一种精神上的投降和放弃,它剥夺了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盲目地追随权威,沉溺于消费主义,或者投身于极端的政治运动。
这些行为都是个体在面对自由时产生的一种逃避和抵触,它们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弗洛姆并不是一味地批判逃避自由的行为,而是试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原因。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焦虑源于个体对自己内在需求的忽视和压抑,以及社会对个体的过度规训和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逃避自由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安全感的方式,它反映了个体对自由的渴望和恐惧。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认识到逃避自由的根源,并寻找更健康的途径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
在我看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自由的关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自由,不仅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更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逃避自由的行为并非解决之道,它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困境和矛盾之中。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主要探讨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1.自由的概念:弗洛姆认为,自由并非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伴随着责任和选择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却也同时感到了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2.逃避自由的原因:弗洛姆指出,人们逃避自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恐惧,即对于未知的恐惧;二是无力感,即对于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例如权威的统治或者机械的日常生活。
3.权威与机械化的生活:在弗洛姆看来,权威和机械化的生活是逃避自由的两种主要方式。
权威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外部的规则和命令来限制个人的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责任和选择;机械化的生活方式则是通过一种重复和单调的生活方式来逃避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思考和感受。
4.爱与工作:弗洛姆认为,爱和工作是获得真正自由的主要途径。
爱可以消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孤独感,从而增强个人的勇气和自信;工作则可以让个人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从而增强个人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结论: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于个人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同时,他也强调了爱和工作对于获得自由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
弗洛姆对于自由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1年。
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深入探讨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与孤独的困境,以及无意义的异化状态。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紧密联系,陷入了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状态。
这种孤独感使人们在面对自由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承受自由的重量。
因此,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弗洛姆分析了现代人不断争取自由后却发生异化的心理机制。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过度关注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这种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的附庸和机器的奴隶。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在需求来生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
此外,弗洛姆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
他认为,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平衡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只有在这种平衡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逃避自由》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心理学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使我对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寻求自我成长和解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衡,不断探索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读《逃避自由》有感
读《逃避自由》有感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是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
”——《海边的卡夫卡》可以确定的是,自由的叩问随着年纪的渐长而出现的愈来愈频繁,当我一边热烈大胆的追求自由时,一边又在矛盾的自我询问,什么是我追求的自由?所以看到书单上有这本书以后,几乎是一秒钟之内,我飞快的接受了内心的牵引,遵从于陡然而生的欲望选择了这本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一开篇就抛出了许多感同身受的问题,人在天生渴望自由之外,是否也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这种臣服中是否隐含着满足?其本质如何?在我短暂而又空虚的一生中,也曾有过一些冲动的臣服的记忆。
譬如,某个下午面对眼镜老师字句犀利的训话时,某次以匀减速运动登上群山环绕的某一座不知名小山谷时,某次在电视上不经意瞥到了一眼发生在非洲大草原上成群的动物迁徙时……这些莫名而来的臣服感,无法抑制,并且长久长久的盘旋在记忆里面。
读完此书以后,一些想法冒出来了点点迹象。
或许渴求权力并不植根于力量而是植根于软弱,它是个人自我无法独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
自卑感与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和思想,其结果必然是用伪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在“前现代”的社会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人都是与自然和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是浑如整体的存在。
宗教改革以来的个体化进程,逐渐切断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始发纽带”,从而使其成为独自分离的个体。
这一进程给了个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然而却让他失去了通过始发纽带与原始共同体相连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他感到日益加深的孤独和无力。
于是为了克服这样的孤独感,他就产生了臣服于某个权威或高于自己的存在的冲动,通过新的纽带来重获归属感,这就是“逃避自由”,也是现代极权主义和人性异化产生的渊薮。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认为,社会性格是有共同基本经历及生活方式的群体多数成员性格的基本核心,它将外在必然性内在化,趋势人聚精与某一既定政经任务上。
而思想,也只有在其回应了某社会性格中最突出的某些需求时,才能变为现实。
因此许多人在谴责所谓人性的罪恶,“哀叹”“丑陋的中国人”时,在享受道德制高点的快感之余,亦必需从历史的维度考量这种社会性格背后的群体经历及条件,即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而非“无端散发一天愁”。
此外,社会性格的概念,也可以为从社会条件到特定群体行动提供一条解释的桥梁。
比如,弗洛姆认为,当时德国工人阶级没有对纳粹主义加以政治信念指导下的真正抵抗,乃是因为其从1918年到1930年的持续失败,使工人阶级产生了深重的无奈屈从感,不信领袖,怀疑所有政治组织及活动的意义。
事实上,在1928年及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的总选票分别为40.4%与36.2%,即纳粹的上台并非源于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支持者的倒转,其选票在四年间大幅上升是源于其接收了非天主教资产阶级政党的选票。
因此,从工人无奈屈从心理的角度,亦不能如同弗洛姆般认为工人(他在讲述纳粹时并无将社会不同群体区分)渴望纳粹强权提供的安全感及归属感。
社会民主阵营的失败亦源于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的分裂,在血腥五月后,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反对希特勒的选举口号孑然不同,社民党号召选兴登堡即打击希特勒,共产党说选兴登堡即选希特勒。
可见,社会性格的概念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分析工具,而不能越厨代庖。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逃避自由》读后感1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似乎历来是人们的本能之一,在现代却成了人们的本能之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的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由于自由的感受其实是一种界定,因此如果越少对于自由界定或者越是强调一种低限度的自由,那么对于自由的满足感反而会不断地增加,而相反一个社会对于自由愈是不满足那么反而说明这个社会的自由程度更加高,正是因为这一社会的高度自由属性使得社会本身能够产生对于自由的不断界定,由这不断地界定和多种思想对于自由不等界定,使得这个社会的自由标准被不断推翻。
而这个推翻的过程的作用正是另外一种对于自由的宣讲。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喜欢逃避的人,不管是逃避责任、逃避挑战还是逃避自己。
对于自由这个词,我总是觉得它太抽象、太虚幻,无法触及,也无法控制。
然而,在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著,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他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原因。
在书中,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给予了人们责任和选择,而责任和选择又带来了焦虑和孤独。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人们所享有的自由越来越多,但是许多人却感到越来越失落和焦虑。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逃避的行为。
我意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无论是逃避责任还是逃避挑战,这都只是一时的心理安慰,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只有真正面对自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在书中,弗洛姆提出了一种解决逃避自由的方法,那就是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自律和责任感是对自由的一种积极回应,它让我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做出选择,并且自觉地去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束缚,迈向成熟和自我实现。
阅读《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建立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阴影,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的来说,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扭转了我之前对逃避的看法,我将努力建立自律和责任感,勇敢面对自己,拥抱自由,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让我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逃避自由读后感3000字
逃避自由读后感3000字英文回答:"Escape from Freedom" by Erich Fromm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its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Fromm argues that while freedom is a fundamental human desire, it also brings with it a sense of anxiety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can be overwhelming for individuals.Fromm suggests that individuals often seek to escape from this freedom by conforming to societal norms and ideologies, adopting authoritarian beliefs, or even engaging in destructive behaviors. He explains that this escape is driven by a fear of the unknown and a desire for security and certainty. For example, someone may choose to follow a particular religion or political ideology because it provides them with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guidance, relieving them from the burden of making their own choices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I can personally relate to Fromm's ideas in the book. Growing up in a strict household, I often felt a sense of comfort and security in following the rules and expectations set by my parents. It was easier to conform and avoid making difficult decisions or taking risks. However, as I entered adulthood, I began to realize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indset. I felt a strong desire for personal freedom and autonomy, but at the same time, I experienced anxiety and uncertainty about the responsibilities that came with it.Fromm's book helped me understand that escaping from freedom is a natural human tendency, but it is also a form of self-deception. By avoiding freedom, we deny ourselves the opportunity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fulfillment. Fromm suggests that true freedom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embracing it, facing the anxiety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our choices.中文回答:《逃避自由》是埃里希·弗洛姆的一本发人深省的书籍,探讨了自由的概念及其心理影响。
逃避自由读书报告
《逃避自由》读书报告(一)什么是自由?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它表面上是一种无统治、无束缚的状态,而本质上应是自我的真实存在。
自由,是一个人能够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能够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人从母体脱落出生后,虽然已成为一个物质上的个体,但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他尚且没有摆脱对“始发纽带”的依赖,他还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逐步获得“自由”。
而这种自由并非和某些生理特征一样随着个体的发育自然出现,它要求个体在充分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我。
然而,很多人没有完成这一点。
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为争夺自由而努力,而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自由,最终使得他们害怕那种获得“自由”后的孤独、隔离。
他们竭力逃避,并形成几种固定的机制。
“权威主义”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部分人力求臣服权威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渴求权力,他们蔑视无权者,希望通过通知他们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当然,这部分人也要臣服于一定的权威,他们心中的权威往往是更高层的统治者或者直接是、神灵或道德。
希特勒之邦的行为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为了充分理解“自由”的涵义,我们还可以将其追溯至古老的。
据传说,远久以前,并不存在人、鬼、神的区别,他们都幸福地、无差异地生活在伊甸园当中。
后来,亚当、夏娃和撒旦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们偷吃了伊甸园中的圣果。
虽然他们被“打入”人间和地域,但是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追求自由的开始,自由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焦虑,弗罗姆认为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服从”,即放弃个人的性,服从于某种权威。
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逃避自由”。
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去爱、去创造性地工作。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他谈到,自由的帷幕拉开欧洲黑暗时代的中世纪,那时人没有竞争,不感到孤独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属之感,却唯独没有自由,人们却为此抗争,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宗教改革接踵而来,其结果可想而知。
表面上,人们的抗争胜利了,但是他们胜利的果实变成了牢笼再次把他们束缚了,而这次的束缚比以前也更加牢固。
其原因在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个人无法正常适应而与发展,个人面对冷酷无情的经济竞争变得力不从心。
因此,一个个无能为力的个人产生了并把他们束缚在了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的状态。
有人会问,自由为何会产生在欧洲,我想我前面已经提到是资本的主义的发展开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源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在欧洲始于掠夺。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开拓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到了现代,自由似乎发展到了巅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自由的探讨—读《逃避自由》后感摘要弗洛姆是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 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 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 对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性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 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奠定发展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基础的自由观。
关键词逃避自由;现代自由;自由观一. 引言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
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
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
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德国弗罗姆于1941年出版。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本书主要是从欧洲历史着眼。
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社会中主要是指中世纪!缺乏自由,但却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
社会虽然严格的规定了每个人的社会身分和地位,不许越雷池半步,但同时也给余个人以保障和安全感,使人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仃这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二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挑僻该种社会的自由。
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者堤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
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二. 弗洛姆关于自由的概念1.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弗洛姆区分了消极自由积极自由。
前者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的一种自由,而且在历史上是常常被捍卫的,但是在弗洛姆看来,这个自由本身带有毁灭力量除非有一个创造性因素与之相伴,“自由往”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
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连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
“... 在自发的自我实现中,人重新把自己和世界联结...” 在从令人窒息的权威/价值体系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弗洛姆说,我们常常会感到空虚和焦虑(他将此比作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历程),这些感受不会消失除非我们使用我们的“自由往”并发展出新的形式取代旧的秩序。
但是,常见的实践“自由往”或者真实性的替代方式,是对一个取代旧的秩序的独裁系统臣服,这个系统有着别样的外在表现但却对个人有着相同的功效:用开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处方来驱除不确定性。
他将此归为历史的辨证过程,原有的境况是命题,从中解放是反命题。
达到合题只能是用什么取代了原来的秩序并提供人们新的安全感。
弗洛姆没有提到新的系统是否有必要是进步的。
2.逃避自由由于消极自由其本身不是一种我们很享受的经验,弗洛姆提出,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它,而宁愿通过发展某些想法和做法来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企图把它的消极作用最小化。
这些包括以下:1.独裁:弗洛姆将独裁者的个性描绘成包含了施虐和受虐因素的。
这个独裁者希望通过竟标给这个世界一种秩序来赢得对他人的控制,他也希望将控制交给某些更高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会伪装成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抽象的想法。
2.破坏:虽然这看起来有点象施虐,弗洛姆指出,施虐者希望能赢得对某物的控制,而破坏个性希望摧毁他不能控制的某物。
3.服从:当人们潜意识将他们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时,就是这个过程。
这样就使他们避免真正的自由思考,因为会产生焦虑。
3.20世纪的自由弗洛姆分析了纳粹意识形态的特点并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心理体系已经转变为对依靠新秩序来重树国家自豪感的渴望,并且表现为了纳粹主义。
弗洛姆翻译的《我的奋斗》也体现了希特勒有独裁主义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不仅促使他想以更高权威(即天然的统治者民族这一观念)的名义来统治德国,还让他看到了那些没有安全感的、需要一些自豪与肯定的工人阶级的美好前景。
弗洛姆暗示,当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消极自由时,很可能就会屈服于独裁主义政权,但他却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文化演变的结果是不能被抹杀的,并且纳粹主义并没有给世界建立真正的统一。
最后,弗洛姆调查研究了民主与自由。
他提倡现代民主与工业化国家,但他仍然强调了如果仅有这些社会提供的外部自由而没有同等的心理自由是不完善的。
弗洛姆表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受显而易见的独裁主义的影响,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仍然受着所谓的“常识、专家意见、广告”这些因素的制约。
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约束地自我表达和自主地开展行动,并且要对个人真实的情感进行真实的反应。
他的存在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的过程”。
但弗洛姆的反对者们怀疑到,如果真像弗洛姆宣称的保持真实的人性就是在与那些和我们共享一个世界的人保持真正的联系的话,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团糟。
4. 现代自由获得了自由的现代人, 是否就真的“自由”了? 在弗洛姆看来, 现代人的自由实质上已成为一个悖论, 真正的自由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实现过。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基础上, 现代人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桎梏, 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他们依靠自主性, 即独立的思想、行动而生存, 他们发挥着自我的力量, 自由的生活。
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愈来愈大, 彼此之间的冷漠、疏远及每个个体独立于“他者”而存在的孤立状态,使获得了自由的现代人产生了极大的失落、孤独与无安全感。
这时的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困惑与焦虑。
而这种焦虑实则是人类与自然的“脐带”断裂后, 人类的归属感缺失造成的精神状态。
自由与孤独从来就是个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双重结果,“与自由相伴随的孤独、焦虑、不安, 以及沉重的责任, 会使人产生对原始安全感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恐惧, 于是‘人类产生了要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 想要把自己完全隐没在外界中, 藉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利的感觉’(弗洛姆《逃避自由》)”这种放弃自由的心理冲动,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会积淀形成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这种逃避的方式大体会有两种: 一种是屈从于被领导, 屈服于外在的权威。
另一种则是舍己的自动适应, 自觉地丧失自我人格, 强求与外在的一致。
前者, 个人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事结合起来, 以便得到他自身所缺少的力量。
其中最明显的企图是服从与支配他人。
这种服从与支配的关系, 从心里方面看, 会极端的表现为施虐与受虐的关系; 在政治上, 则会表现为一种极权主义的特征, 而法西斯主义的产生, 则是极具这种心理机制的源蒴的。
弗洛姆精辟地分析了这类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其中他独具慧眼地看到了, 无论服从与支配, 都是欲借他者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以实现自我缺失的力量。
他还独到地剖析了施虐与受虐的心理基础, 指出他们两个看似对立的存在, 实则是相互依存的。
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以消灭它的目的物为目的的, 而是主动与被动地共生, 一旦一方被毁灭, 则另一方反而会产生失去的痛苦感。
逃避自由的另一种方式, 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个人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的, 抑或说是潜在规则中的“标准人格” , 因此他就会和周围其他人一样, 个体完全消隐在群体之中。
这样,个人与世界的差异及矛盾消失了, 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随之消失。
个人放弃了他独具的个性, 便不再感到孤独与焦虑, 成为了民主制度下符合“他者”所希望的“无名大众”。
这就是现代人的自由的悖论: 人类经过千辛万苦追觅到了自由, 但在现代社会中, 个人化的生活, 孤立化的生存即与外界的融合的关系的断裂, 使人们失去了安全感, 自由却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担, 于是人们又纷纷放弃自由,逃避自由。
三. 实现真正自由的方法1.实现自由的方法:联系。
要实现自由,最现实、最稳妥、最科学的方法是借助于外在的力量,即广义上的联系只有和这种力量相联系,自由才有了可靠的保障个体和外界建立联系,可以在心理上避免对自由的恐惧,在现实中又有坚硬的支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联系是真正有效的呢?弗洛姆指出,正是人们对各种外在联系的错误选择,导致了极权主义施虐狂受虐狂破坏狂的出现在这些变态的精神状态中,人们都可以忘却个人的无助和孤独,得到一种暂时的安全感这种对外力的服从,对于个人而言,不失为一种避免孤独与焦虑的方法2.实现自由的方法:爱。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多数人的自由的实现,应当依靠另外一种方法,也是惟一一种有创造性的,结果不是导致无法解决的冲突的方法,就是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把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其最极致的表现就是爱与创造性的工作于是,面对自由的两难困境,弗洛姆将解决之道最终归结为极具人文关怀的爱,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爱他的希望是,通过爱和创造性的工作,人们用区别于那种以丧失自我为代价的联系的另一种形式,组建出新的健全的社会3.实现自由的方法:人的全面的发展用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来解决自由的问题,方法显然值得推敲既然弗洛姆主张通过爱和工作可以得到自由,那么,我们应当考察爱和工作本身是否具有这种能力在现实中,让人们相信一个资本家爱上一个人,不难;但是如果我们说资产阶级可以抛弃利益,关心爱护工人,彼此成为兄弟,似乎显得矫情和虚伪如果有人说一个人可以在私人工厂的繁重劳动中自娱自乐,一个艺术家在工作中体会到愉悦,没人否认这种情况;如果说大多数雇佣工人可以在工作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这就迂腐得有些不近情理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作为解决自由问题的爱创造性的工作本身,就是现实社会的结果,它们是以被决定者的姿态出现的现实的苦难是宗教的现实基础,人们可以用宗教构建一个世界,但是这和现实的真实改变无关弗洛姆的爱的宗教同样如此现实中,资本对人性的扭曲,产生了人们对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以及彼此关爱的渴望,弗洛姆的解决方法就是这种渴望的反映可是,要实现这种平等的爱,关键在于在社会中要有平等的前提在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平等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如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都无法占有,我们有何资格说我们可以在他人主导社会资源的情况下,用爱和工作得到自由?因此,这种爱,决定不了什么,相反,主观色彩极重的爱,被铁的现实所决定强调爱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所用,显然将人的心理领域的解决办法扩大到了现实领域,因而显得苍白无力马克思认为,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时,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社会恐怕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最好的条件,也是实现自由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