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主要造岩矿物:1.石英(quartz):分布最广(仅次于长石),为酸性岩浆的主要成分,在沉积岩和变质岩中也常见。
2.长石:(最大量),3.钾长石(正长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4.斜长石:玻璃光泽5.云母:集合体为鳞片状,极完全解理6.普通角闪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7.辉石:完全解理,性脆。
8.橄揽石: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性脆,不完全解理岩石分类岩浆岩:1.依矿物组成差别可分为:超基性岩(橄榄岩),基性岩(辉石、长石、玄武岩),中性岩(角闪石、长石),酸性岩(云母、石英、花岗岩、流纹岩)2.依据结构,构造与产状可分为:喷出岩、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结构、斑杂结构、流纹结构、气孔结构、杏仁状结构沉积岩依据成因、性质分: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有机沉积物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层理通常可分为:1)水平层理2)交错层理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和类型:1.碎屑岩类(1.砾岩和角砾岩;2.砂岩eg石英砂岩;3.粉砂岩eg黄土。
)、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黏土)、3.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化学封闭系统中发生的,即其既不增加原子也不带走原子。
控制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1.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构造运动引起2.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大理岩,石英岩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矽卡岩4.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深广范围eg板岩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eg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结构:1、变晶结构2、变余结构变质岩的构造:1、片理构造。
2、块状构造。
3、条带状构造。
4、变余构造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一般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岩的岩相: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过度相{p55}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底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相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基本建造类型:1.地槽型建造特征:①大幅度的升降运动;②巨厚的沉积建造;③强烈的构造变动;④频繁的岩浆活动;⑤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⑥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5
第二章 地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震的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一般划分为 12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的范围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 的破坏性就越大。 的破坏性就越大。
第二章 地壳
裂 隙 式 喷 发 与 大 洋 中 脊
第二章 地壳
裂隙式喷发
冰岛
第二章 地壳 宁静式喷发
夏威夷
宁静式喷发熔岩流入海 第二章 地壳
夏威夷
第二章 地壳
旧火 山口 中喷 发
斯特朗博利火山 第二章 地壳
“ 地中海灯塔 ”
第二章 地壳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斯 斯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第二章 地壳 熔岩流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二章 地壳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 ②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藏 东南等地; 东南等地; 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 ③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六盘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 ④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京津唐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东南沿海地区。 ⑤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当岩浆侵入地壳便成为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浅成侵入岩 其产状:整合侵入体:岩盆、岩盖、岩床、岩鞍等;
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等。
喷出地表即成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三)岩浆岩类型
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岩浆岩可分为酸性、中性、 基性和超基性岩四类;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又可 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其综合分类见P33 表2-2。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 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
6、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 可更新一次;
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上 不变。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三)板块构造说 :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 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 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
断层由断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
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之下者为下盘。 断距: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断层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节理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第二章
地壳
地壳的定义: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 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
地壳厚度及差异: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下平均为5km。但山系地带厚度较大, 如喜马拉雅65~70km.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 化学成份与矿物 1,自然界元素构成: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地壳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
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
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①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课件汇总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裂口,主要有贝壳状、参差状、锯 齿状、平坦状四种。
黑曜岩(火山玻璃)的贝壳状断口 水晶上的贝壳状断口
(三)主要造岩矿物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自然界里 的矿物很多,大约有3000多种,但最常见的只 有五六十种,至于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只不过 二三十种。
辉石
橄 榄 石
此外,其他常见的造岩矿物有方解石 (CaCO3),白云石(Ca·Mg[CO3]2)和各 种粘土矿物,它们是某些沉积岩的主要造 岩矿物。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地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其中 O、Si、Al、Fe、Ca、Na、K、Mg等 8 种主要元素占地壳总 重量的98%以上(O、Si约占74%, Al、Fe、Ca、Na、K、 Mg 占24%左右),其他元素共占1%~2%。
食糖,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如透明、 硬度小、溶于水、味甜等),但在自然条件下不能 形成食糖,因此食糖不是矿物。
举例:
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虽都各有其化学成分和物理 特性,但均不算作矿物。如果某些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而这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也是存在的,则可称之为人工矿 物或合成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红宝石、人造水晶 等。
矿物概念的基本含义:
(1)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或者说在各种自然 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2)矿物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及物理 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矿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均 质物体; (3)矿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平均厚度35km,大洋下平均厚5km。
青藏高原最厚。
分沉积层、花岗质壳层(硅铝层)、玄武质壳层(硅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刚性盖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二)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汞大部分矿物呈固态矿物形成的方式: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气体升华、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气态变为固态:火山喷出硫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
液态变为固态: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
如盐类。
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
岩浆冷凝。
固态变为固态: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
矿物的鉴别:根据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作规则的排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这种有规律的排列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杂乱无章,故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造岩矿物绝大多数是晶质矿物。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伸型: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粒状集合体形态: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土状、致密块状、放射状、鲕状、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等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时呈现的外观特征。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由矿物的固有成分决定,他色是矿物杂质的颜色,假色是光线作用造成的。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作用是增强自色、减弱他色、消除假色光泽指矿物的反光能力。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透明度指矿物的透光能力。
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地 壳)【圣才出品】
第2章地壳一、名词解释1.矿物[中科院2015年研]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呈液态和气态。
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
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2.滴石和流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3.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一般划分为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三级。
4.变质岩[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5.变质作用[中科院地理所2007年研]答: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1矿物一、名词: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结晶习性——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所具有的形态称结晶习性。
3、矿物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所留下的痕迹颜色,即不透明矿物粉末的颜色。
4、结核和鲕状体——产生于多孔或疏松岩石中的圆球状、透镜状、团块状或姜状的矿物集合体。
结核一般直径>2mm,有的甚至大于20-30cm;<2mm如同鱼子者称鲕状体。
5、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裂开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
解理一般沿着晶体内部构造联系力量弱的方向发生。
6、断口——矿物在受力后,并不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而是沿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种断面称为断口。
7、类质同象——化学成分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可以在一结晶构造中以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
8、同质多象——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9、透明度二、简答题:1.什么是矿物?矿物与元素、岩石有何关系?2.说明晶质体矿物与非晶质体矿物的区别。
各举五个晶质体矿物和非晶质体矿物的例子。
3. 矿物集合体形态有哪些类型?4. 比较下列矿物:角闪石与辉石、方解石与白云石、金刚石与石墨、自然金和自然铜、黄铜矿与黄铁矿。
5.比较正长石和斜长石肉眼鉴定特征。
三、填空题1、结晶习性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伸型、三向延伸型。
2、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矿物的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矿物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
矿物力学性质含硬度、解理、断口、延展性、脆性等。
矿物其他物理性质还有比重、磁性等。
3、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光波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理性能的表征。
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4、据反射光亮程度,光泽可以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特殊的光泽(如在石英的不平坦断面上的油脂光泽;闪锌矿断面上的松脂光泽;具纤维状集合体形态的石膏和石棉呈现出的丝绢光泽;白云母、滑石等片状矿物表面上的珍珠光泽;粒分散集合体的高岭石的土状光泽。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第一章:绪论自然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1.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1地壳的组成物质
透明矿物
半透明矿物
不透明矿物
(5)硬度
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 程度。 • 德国摩氏(Mohs F)选择10种标准矿物,
将硬度分为10级,制成摩氏硬度计;摩★
氏硬度计是相对硬度。 野外缺少摩氏标准矿物时,可用其
他工具进行测试: 指甲——2-2.5;铜钥匙——3;小钢刀——
5-5.5;玻璃——6
金刚光泽
金属光泽
半金属光泽
玻璃光泽
丝绢光泽
油脂光泽
珍珠光泽
土状光泽
(4)透明度
矿物透过光线的程度,可分为三级: ①透明:矿物像玻璃一样能透过光线
– 如:水晶、冰洲石
②半透明:只有边缘薄处才能透过少量的光线
– 如:闪锌矿、辰砂等
③不透明:矿物一点光线也透不过去
– 如:黄铁矿、磁铁矿等 矿物的透明程度常与矿物的光泽有关,一般玻 璃光泽、油脂光泽和金刚光泽的矿物都是透明 至半透明的矿物;金属光泽和半金属光泽矿物 都是不透明矿物
自然地理学(一)
第2章 地壳
沉积壳 花岗质壳层 玄武质壳层
主要的内容
✓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化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在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中 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矿物晶体内部——格子构造
2、晶形
晶形——晶体外部形态,基本可分为2类: • 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称为单形 • 由两种以上的单形组成的晶体,称为聚形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由规律的连生在一起,
称双晶: • 接触双晶——简单平面相接触 • 穿插双晶——按一定角度相互穿插 • 聚片双晶——平行重复连生在一起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伍光和)【优质PPT】
4、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
第二节
一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及其基本方式: 1、定义: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 。构造 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或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 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2、特点: 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 性 3 、基本方式 : ①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 方向的运动。 相邻块体因水平运动而相互分离、分裂或相向汇聚, 或侧向错位。
2、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 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3、过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 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 面下部。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 1、整合: 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 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 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 岩浆岩:
岩石定义: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主要成份:岩浆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 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 硫化物,氧化物,部分挥发物。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1、超基性岩 SiO2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 2、基性岩 SiO2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 石等。 3、中性岩
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 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 相应的变质岩: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2、接触热变质作用 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 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挥发性物质与热液与围岩的交代作用; 碳酸岩、矽卡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壳1.矿物、岩石的概念。
P30-31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简述其特点。
P30-31答: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①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②长石: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为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③云母: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④普通角闪石: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⑤普通辉石: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⑥橄榄石: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 6.5-7,贝壳状断口,性脆。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
P31-36答:(1)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3)特征: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等);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C. 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4)演化过程: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4.简述岩浆岩的类型,其代表性岩石是什么?P31答: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3
第二章 地壳
(二)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 水平运动: 行地球表面, 行地球表面, 沿着大地水准球面 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 张力, 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 因此, 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 造山 运动 ” 。
第二章、垂直运动 2 地壳
大唇犀化石,甘肃和政 大唇犀化石,
第二章 地壳 帝鳄化石
现代鳄鱼
体长达12m, 体长达12m,早白垩纪
第二章 地壳 人类足迹化石
意大利,38.5 万年前 意大利,
丹 第二章 地壳 霞 山
红色砂岩(红层) 红色砂岩(红层)
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黄土
第二章 地壳 硅
质 岩
硅化木
第二章 地壳 石灰岩
第二章 地壳 辉长岩
第二章 地壳
橄榄岩
第二章 地壳 产金刚石的金伯利岩
湖 南 钻 石 山东常林钻石
来自地下150—200公里 公里 来自地下 深处的岩浆喷发而成。 深处的岩浆喷发而成。
第二章 ◆风化 地壳
——地表的岩石在阳光、空气、 ——地表的岩石在阳光、空气、水和生 地表的岩石在阳光 物的作用下遭受破坏的现象。 物的作用下遭受破坏的现象。 物理(机械)风化: ●物理(机械)风化:岩石发生机械破 但其化学成分没有显著改变。 碎,但其化学成分没有显著改变。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O2 、CO2 等作 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 可形成新矿物。 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 可形成新矿物。 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由于生物的活动使岩石在 原地遭受的破坏。 原地遭受的破坏。 风化壳:指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 ●风化壳:指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 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 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其不连续地 覆盖于基岩之上。 覆盖于基岩之上。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地 壳)【圣才出品】
第2章地壳1.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答:(1)岩浆岩①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等);②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③有一定的产状。
(2)沉积岩①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②产状为层状产出;③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3)变质岩①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②岩石重结晶明显;③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2.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答:(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①岩相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
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
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②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
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③地层接触关系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可以清楚反映构造运动的某些特点。
a.整合。
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
b.假整合。
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c.不整合。
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3.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答:(1)火山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火山活动对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
短时间内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SO2等气体呈气体溶胶状态时,产生“阳伞效应”导致气候全球变化。
火山灰尘随各种风系漂移扩散,在高空形成火山尘幕影响大气透明度,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和散射作用,致使周围大部分地区气温降低。
自然地理学地壳
强烈的构造变动:线形褶皱和逆断层,大规模的 碾掩构造。
频繁的岩浆活动:中基性——中酸性——酸性。 显著的变质作用:
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2、 地台 platform 地台的发展过程
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带,由活动——稳定,形成地台。 地台是地槽发展演变的产物。
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下降开始有.铁、铝质岩建造, 可燃有机岩建造,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可形 成丰富的沉积矿产。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都微弱。
3. 槽台学说存在的问题
机制不清,为什么这个地方形成地槽,那个地方形 成地台?
固定论的观点
仅以陆壳为研究重点,无法说明全球构造的演化
对地槽区只知其终不知其始,对地台区只知其始 未知其终。
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拼合
由剑桥大学布拉德完成最佳吻合,按大陆架外缘915M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地壳的大型和全球构造的 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地壳运动问题。前者如地槽和地台、板块 构造,后者如地壳运动的力的来源、方式、空间分布、时间。
一、地槽地台学说
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在研究大陆地壳时形成的。 1859年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对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研究中,
注意到地层厚度达12KM以上,认为山脉最初是在地壳的巨大凹 陷中形成的,后期上升成山,称这种长条形的凹陷为地槽。是 地壳中的活动区。 1885年E.休斯提出地壳中还有稳定的地区,称为地台。 1900年以来,认为在元古代以后的地质年代中,地壳上仅有这两个 对立的大地构造单元。产生了地槽地台学说。
1930年WEGENER遇难。
大陆漂移说这支航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四处漂泊,期盼着 战胜惊涛波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 自然地理学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3 鉴定特征: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矿物的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 磁性:矿物可被磁铁吸引或本身能吸引铁屑等物体的性质。 一些含铁、钴、镍等矿物有磁性,如磁铁矿。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3 鉴定特征: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矿物的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 电性 导电性:导体(金属矿物)、绝缘体(非金属矿物)、
第二章 地壳 玛瑙的荧光
短波紫外线下
第二章 地壳
方解石的荧光
短UV下
长UV下
第二章 地壳 石英和云母的 荧光
短UV下
第二章 地壳
锌黄长石 的荧光
短UV下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4 造岩矿物:“ 硅酸盐类 + 含氧盐类 ” 最多 七种主要造岩矿物,都为硅酸盐矿物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形态——矿物单体的形态取决于其 “ 晶系 ” 矿物集合体形态:粒状、致密状、块状、土状、 晶簇、结核状、鲕状、肾状、葡萄状、钟乳状……
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布达拉宫的金顶 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3 鉴定特征: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矿物的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 比重:矿物重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轻矿物 1 ~ 3.5 :石英、长石等造岩矿物;
重矿物 3.6 ~ 6 :赤铁矿、闪锌矿等金属化合物;
极重矿物 > 6 :金、方铅矿等重金属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5.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 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018年)6.简述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 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 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等特点。任何区域任何时 间,构造运动都在不断进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①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 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相邻块体因水平运动而相互分离、分裂,或相 向汇聚,或侧向错位,年速度通常只有数毫米至数厘米。②垂直运动:垂直运动是块体 的升降运动。地壳因上升运动而隆起 形成山地与高原,因下降运动而凹陷形成盆地与平 原。陆地上的海相沉积,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山地与高原上的多级古夷平面、分水 岭上的古山谷冰川遗迹,山坡上的阶地与河流冲积物,不同地层间的古剥蚀,海底的陆 相地层及相应矿产,冲积平原上的埋藏古土壤与埋藏阶地等都是地壳升降的证据。
11.构造体系:许多不同的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 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得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得总体。 12.地震:是构造运动得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集聚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 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地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 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2015年)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 度为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度为5km.地壳由沉积岩、花岗岩与玄武质壳组成。 2.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 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岩石: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岩三大类。 (#2016年)4.简述沉积岩及其成岩过程。
9.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Hale Waihona Puke 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大陆漂移说: 1915年,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具有相似性,某些动物种属 相同,非洲与南美洲发现同一种古生物化石,非洲南部与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出 现同样的二叠系地层,挪威-苏格兰间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没入大西洋后重现与北美 洲的加拿大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与南极等现代气候差异极大的 地区均发现石炭纪、二叠纪冰川遗迹等理由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大 陆即联合大陆。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 格局。
水平构造:水平岩层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水平产状者,成为 水平构造。 倾斜构造:岩层 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
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的现象,称之为断裂。
带,因此,大陆边缘并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和大断裂才是板块边界所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扩张(增生)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 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地震震源较浅,烈度也不大。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 的边界等。 俯冲(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又可分为①岛弧海沟型 边界:即质量较重的大洋地壳俯冲到较轻的大陆地壳之下重返地幔;俯冲一侧皆 为深长海沟,被挤压抬升的一边则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超深断裂 及叠瓦式逆掩构造。②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 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多强烈地震,分布 亦广;板块拼缩的速度每年多在5cm以内。 转换断层(次生)型边界:是由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 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以潜震为主,亦有少量玄武岩喷出。
答: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 成的岩石。其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 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 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碳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 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 作用固结为岩石。若埋藏很深,还可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岩体 进一步压固。
7.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底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8.简述地质构造及其类型。
答:地质构造时岩石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形成。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 的形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三类。分别形成压性、张性 与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变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 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幕布 - 极简大纲笔记 | 一键生成思维导图
10.简述槽台说(地槽-地台说)的基本论点。 答: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震荡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派生 的或次生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要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下降则造成 拗陷。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地台两类,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来的。 地槽区市地壳活动强烈地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分布,升降速度快,幅度大,接收 巨厚的沉积并有复杂的岩相变化,褶皱强烈,岩浆活动频繁。 地台区市地壳较稳定的区域,升降速度和幅度较小,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也较弱。 构造运动具有强弱交替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稳定期构造运动较和缓,主要表现为缓 慢升降运动。活动期构造运动和岩浆运动都较频繁,主要表现为强烈褶皱和隆起, 形成巨大的山系。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决定地壳发展具有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