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西财

合集下载

西南财经大学中传概潘斌期末考试资料本人亲自整理

西南财经大学中传概潘斌期末考试资料本人亲自整理

孔子的①仁学(孔子哲学思想核心和主干):治国使民基本原则;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是人道之根本,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引言:新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以研究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核心,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实践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闻学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

本文分为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几个部分。

概述部分将概括性地介绍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则分为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每个大点再进一步划分为五到九个小点,以确保内容的详细与专业性。

概述: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内容广泛、触及面广泛,包括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特点、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专业素养、新闻工作的伦理道德等方面。

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描述研究、解释研究和规范研究等。

在期末考试中,了解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重要的。

正文内容:1.新闻的定义1.1新闻的基本概念1.2新闻的特征和要素1.3新闻的功能与价值1.4新闻的分类与形式1.5媒介环境对新闻定义的影响2.新闻传播理论2.1传播理论与新闻学的关系2.2传播过程模型2.3媒体效能理论与媒介依赖理论2.4社会交互和社会网络理论2.5新闻传播的影响因素3.新闻伦理与专业素养3.1新闻职业道德3.2新闻伦理原则与规范3.3新闻自律组织与监督3.4新闻中的道德困境与挑战3.5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与能力4.新闻价值判断与公共舆论4.1价值判断的基本概念4.2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判断4.3新闻选择与价值判断4.4新闻与公共舆论的关系4.5新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与影响5.新闻业务操作与实践5.1新闻采编的基本流程5.2新闻写作与报道技巧5.3采访与新闻素材收集5.4编辑与排版的原则与要点5.5多媒体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总结:本文对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的重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涵盖了新闻的定义、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伦理与专业素养、新闻价值判断与公共舆论以及新闻业务操作与实践五个大点。

每个大点又划分为了五到九个小点,以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详细性。

在备考过程中,读者可根据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复习,相信对于新闻学概论的考试会有所帮助。

一份完整的《新闻学概论》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

一份完整的《新闻学概论》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

⼀份完整的《新闻学概论》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为什么看了⼏遍书还是感觉什么都不知道啊?”“学姐,这知识她不进脑⼦啊!!”⼀看就会不看就忘,左看右看,全是重点。

是你吗俗话说,授⼈以鱼不如授⼈以渔。

不论你看多少经验贴,听过多少“过来⼈“的经验,他们都会对你说两个字:“框架” ! “框架” ! “框架”!那么,框架到底是什么?框架就是在你脑⼦⾥种⼀棵树,有主⼲,有⽀⼲,每条⽀⼲下⼜有不同的果实。

知识就像树枝⼀样,每⼀个果实都是⼀个知识点,要想让树⼲的营养到达每个果实,就需要主⼲和⽀⼲的连接。

这个连接看似杂乱,其实全部有迹可循。

如果⼀开始就有这样的意识去种树,看书的思路就会清晰很多,但如果没有也不着急,看过总不会⽩看的,你只需要按着框架把你看过的知识点重新打包分类,组合成⼀个完整的“树⽊“即可。

就拿《新闻学概论》来说,这本书有20个章节,看完⼀遍之后脑⼦⾥什么都没有,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你没有系统的梳理,知识点都看了,但却没有归类。

这次,铎铎⼦把《新闻学概论》给⼤家系统整理,把你头脑中纠缠在⼀起的知识⽀⼲理顺了,主要涉及到:整本书的框架(⽤于笔记、理思路)考情分析(带你把握新闻学考试⽅向)以及重点章节分析(可⽤背书!!)话不多说,⼲货奉上⼀、《新闻学概论》框架李良荣⽼师编写的《新闻学概论》对于新传学⼦考研的重要性显⽽易见,是必读书⽬之⼀。

今年,已经出到了第7版,虽然在第6版的基础上删减和增加了部分章节,也有⼀些章节内容变动较⼤,但第7版的核⼼内容与第6版并⽆⼆致,铎铎⼦整理出最新版的框架图,拿去重新梳理逻辑吧,抱⾛不客⽓【新闻学框架图】这份图将《新闻学概论》这本书⼆⼗个章节全部打乱,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重新划分板块,迷糊的崽直接照着框架归类就⾏!从图可见,按照板块的占⽐,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重要程度,可以将新闻学各个板块按重要性依次排序: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史➡绪论ps:其中新闻理论板块内容庞杂,基础知识点丰富,需要重点攻破哦!⼆、2022《新闻学概论》重点复习清单注:本份复习重点根据《新闻学概论》(第7版)⽽划!照着背就⾏!绪论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重点复习⾃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第⼀章 新闻活动第三节:变动产⽣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这⼀⼩节变动较⼤,防着!)第⼆章 新闻第⼀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新鲜)第⼆节:两个新闻定义( 记住定义就⾏,其他不⽤背)第三节:新闻本源(超重点)第四节:新闻要素(超重点)第三章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第⼀节: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真实性对新闻的意义还⽤多说吗?重点!)第⼆节:真实性是新闻的⽣命( 常被当原题的⼀句话)第三节: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 前⼏年考了很多次,⼩标必背!)第四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第⼀节:新闻与信息( 考察虽不多但要防着)第⼆节:新闻与宣传( 超重点,新闻与宣传的区别!)第三节:新闻与舆论(超超超×10086的超重点)第六章 互联⽹造就传媒新业态第⼆节:新闻⽣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第三节:新闻接收:从受众到⽤户第四节:新闻机构:从单⼀媒体到融合媒体第五节:新闻体制:从单⼀国企体制到混合体制,形成三⾜⿍⽴( 感谢李良荣⼤⼤,这四个标题就是给⼤家的答题框架和思路,必须重点看!真题中出现”XXX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传播业有何影响”的时候,如果实在想不到更好思路的崽,按这个来准没错!!)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记每⼀⼩节的标题即可)第⼋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第⼀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部分院校⼩范围考过,但要防着,背了可以丰富语料库哦)第⼆节: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别说话,背!)第四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没想到吧,这个是超重点!)第九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五节:我国新闻媒体的作⽤和任务( 第⼀、⼆章节背⼩标题即可,第五节48字使命是重点!背下来超得分!)第六节: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新增章节,其中的四⼒、四全、四不妥妥的给我记住了!)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度重视传播⼿段建设和创新,提⾼新闻舆论传播⼒、引导⼒、影响⼒、公信⼒四全——全时段、全⽅位、全媒体、全覆盖四不——不失真、不失语、不失品、不失位第⼗章 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第⼀节: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第⼆节: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项基本制度第三节:坚持党性原则极端重要性( 重要性⾃⼰感受!全员重点!!)第⼗⼀章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第⼆节 :舆论引导第三节:舆论监督(所有与舆论相关的,全员重点与第四章结合着背!)第⼗三章 新闻⾃由与社会控制第⼀节:新闻⾃由的涵义第三节:新闻⾃由属于⼈民( 考过辨析题)第四节:新闻法规( 隐私权部分较为重要,近⼏年对隐私的考察也越来越多)第⼗四章 新闻媒介的运⾏体系与管理模式第⼀节:世界新闻媒介的三⼤运⾏体系第四节:中央厨房的新闻⽣产模式( “中央厨房”多重要不⽤我多说了吧,名解、简答、论述通吃的考点,嫌分⾼的不⽤看)第⼗五章 传媒业经营第⼀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第⼆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标第三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三个“基本”的内容,要记哦!!)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第三节:受众的特点第六节:受众的权利(超重点)第⼋节:受众地位的新变化第⼗七章 新闻⽣产和新闻选择第⼀节:决定新闻⽣产的因素(结合第15章⼀起看)第⼆节:新闻⽣产的场域( 重点防着!可与布尔迪厄场域⼀同结合,防着出名词解释)第三节:新闻选择和新闻选择的标准(超⾼频考点)第四节: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第⼗⼋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专业要求和基本体裁第⼀节: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重点!)第⼆节: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重点!)第三节:新闻报道的构成第五节:新媒体的新闻制作( 太应景了,涉及到新媒体下的新闻⽣产题⽬的,你还不背吗?给我背!)( 这⼀章是新增章节,但极其应对当下的新媒体环境,内容也很适合⽤作答题,⼀、⼆、三节被基础知识,和19章结合起来,可以回答怎么做等题⽬)第⼗九章 新闻⼯作者的修养第⼀节:新闻专业理念第⼆节:新闻⼯作者的职业道德第三节:中国新闻⼯作者的基本素养第⼆⼗章 中国的新闻改⾰第⼀节:40年四次跨越( 华科⼀个没有新闻学概论参考书的学校去年⽤40分考察这个知识点,你说重不重要!?)第⼆节:新闻改⾰的基本特点( 超重点!)。

新闻学概论 考试重点(背诵版)

新闻学概论  考试重点(背诵版)

1、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2、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3、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5、真实准确的含义:1、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

2、指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是客气。

3、指新闻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该客观全面、符合实际。

6、内容新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则是新闻的天性。

7、传播公开:新闻不同于内部情况和机密情报,也不同于私人信函,它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这是新闻固有的特性。

8、新闻真实性原则:1)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①、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②、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③、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④、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应事实。

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①、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1)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3)新闻价值的新鲜性:1、是指事实在时间上的“新近”。

2、是指事实在内容上的“新鲜”。

4)新闻事实向新闻文本转换的步骤(新闻价值的呈现):1、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3、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5)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新闻媒体定位等。

6)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7)新闻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产生标志是:在社会分工中体现了专职的新闻采集、写作和传播者。

8)新闻事业的性质:1、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应。

2、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3、公众来信来稿;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

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1.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产生和演化取决于多种社会因素。

2.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

4.新闻价值: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其实现过程包括发现、呈现和检验三个阶段。

5.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主要功能是新闻传播、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6.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7.党性原则(P86)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8.宣传(P108):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9.对外新闻宣传: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10.舆论导向(P134):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

11.社会舆论(P140):反映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和利益取向。

12.社会热点(P141):一段时间内公众强烈关注的的事态或问题。

13.重大突发事件(P141):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14.舆论监督(P152)广义: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专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形态。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新闻——老易重点提到的内容待定——待定还要问的内容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一、新闻学的内容构成:历史新闻学,研究新闻活动历史,为理论研究和新闻工作提供历史材料和历史借鉴理论新闻学(狭义新闻学),研究新闻活动一般规律,为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应用新闻学(包括新闻业务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新闻工作和媒介机构经营管理的具体原则、方法和技巧。

二、新闻活动的起源:关于新闻的起源,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

历史唯物论认为: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求;唯心论的代表观点是“群居说”与“好奇说”。

群居说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产生了群居,而群居又必须相互沟通与交流。

好奇说认为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注,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推动着新闻欲。

(两者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科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新闻的分类❖以新闻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一般分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一般分为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以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分,可分为硬新闻、软新闻。

四、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五、信息的特点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2、可利用性:扩充+压缩3、组合性指信息的组合形式,特别是以从未有的方式进行创新组合,再生信息,体现了信息的可发性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角度越多,信息的价值越大,全方位的认同越难5、相对性信息效用随时间递减,体现了相对真理和相对正确性待定六、新闻媒介的特点(P95)七、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党报的党性原则是贯穿于他们新闻宣传思想的一条红线。

明确地、正式地提出党报党性原则的是列宁。

列宁在强调党报党性原则的同时提出了党内“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著名原则。

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新闻现象、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以下将对其进行梳理。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新近发生”,表明新闻具有时效性;二是“事实”,强调新闻必须基于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件。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求所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新鲜性指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是人们未知或欲知的;及时性要求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被传播;公开性则意味着新闻是面向大众传播的。

二、新闻的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和报道,离开了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新闻的分类按照新闻的内容,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社会新闻等;按照新闻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等;按照新闻的传播范围,可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

四、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时新性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大,新闻价值越高;显著性是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地点或事件本身越突出,新闻价值越高;接近性是指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趣味性是指新闻事件越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新闻价值越高。

五、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指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

新闻事业具有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社会属性体现在新闻事业是社会的耳目喉舌,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反映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

阶级属性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

新闻事业的功能包括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提供娱乐等。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学科。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学的基础教材,为我们系统地阐述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以下是对《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明确了新闻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新近发生”,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二是“事实”,表明新闻必须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确凿无误的事实。

新鲜性要求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及时性则要求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公开性意味着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公开传播的。

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时新性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影响程度越大,其新闻价值越大。

显著性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地点或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独特性。

接近性包括地理上、心理上和利益上的接近,与受众距离越近的新闻,越容易引起关注。

趣味性则是指新闻事件具有新奇、有趣的特点,能够吸引受众的兴趣。

三、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新闻事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

在古代,虽然也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闻事业始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报刊逐渐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新闻事业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新闻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四、新闻媒介的性质与功能新闻媒介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的耳目喉舌,具有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企业,又具有经济属性。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

适合西方不适合我国。

(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处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需要及时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采取行动,一切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况报告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

)8、新闻的定义国内理论界有代表性的定义(1)新闻是……的报道或传播。

(2)新闻是……的意识,或意识形态(3)新闻是……信息(4)新闻是……的事实①芮必峰认为:从本体论着眼,新闻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这里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后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前者则表现为人的“亲身传播”或“体内传播”。

②新闻界普遍接受的两种观点: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9、新闻本源/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即新闻的依据的事实来源,又称新闻出处。

交代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让新闻来源部分地为报道的真实性负责。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新闻本源:产生新闻的根源。

在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10、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

五要素指谁、发生什么事、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发生的原因,who\what\where\when\why.也有将事情经过作为要素之一(how).有助于记者采访时弄清每一个新闻要点,有助于抓新闻重点,有助于明了新闻题材的要义。

11、硬新闻/软新闻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划分,分成硬新闻和软新闻。

1.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受众通常以严肃的心态来接受这些新闻的。

其间不易获得立即的快慰,施拉姆说这类新闻只能给人带来“延缓性报偿”。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绪论第一节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

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

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新闻学概论重点整理考试必背重点

新闻学概论重点整理考试必背重点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答:从整体来考察,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具有不可否认的科学性。

其核心内容——价值要素说,有两方面的科学依据:(1)对构成要素的设定,大体与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相符合。

(2)对价值概念的把握,自觉或不自觉地兼顾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决定作用。

简述新闻报道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

答:(1)是新闻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

(2)担负安排社会舆论议程的任务。

(3)通过事实的选择和评价,影响舆论的方向和力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是什么?答:(1)指导性与服务性的统一;(2)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3)当先生与当学生的统一。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方式。

答:(1)思想指导(2)政策指导(3)信息指导(4)典型指导(4)鼓舞指导(6)警戒指导为什么说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答:因为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加以认识,并用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即是人工信息,显然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即是自然信息,是包括新闻在内的一切信息的本源,对接受者即受众具有未知性和需知性的双重属性,新闻可以测度信息含量,这就是新闻的本质,凡新闻必然也是信息。

为什么说失去了真实新闻事业就失去了信誉和优势?答:因为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新闻之所以赢得广大读者,听者和观众的青睐,能被他们所欢迎,所接受,并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向导和鼓舞力量,关键在于他是真实的在于它在人们心中是可信的,新闻如果失去真实性,便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失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条件,失去了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内在因素,也就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信誉和优势。

简述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的统一。

答:新闻单位绝对不能只监督别人,而拒绝别人的监督,要自觉地把监督社会和接受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好监督社会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全部工作置于社会与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正确使用监督权利,发挥积极的监督功能,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第一篇: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1.新闻学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从内容看新闻学分为:理论,历史,应用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原则是: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4.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1)对每日的事件给以真实、全面,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至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关系之中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5.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是w,故也称“五个w”。

6.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7.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8.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具体区别1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2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的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一定的观念并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是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3 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需要新,宣传需要不断地重复4 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9.新闻媒介对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构成了一种天然,密切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新闻媒介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1、新闻政策:指政党和政府机关对新闻传播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

2、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中因为事物的质变而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那种性质。

3、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理论形成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

4、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5、新闻的定义: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6、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制作新闻体现出来的。

7、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通讯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向新闻传播媒介提供新闻电讯、新闻图片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是阶级的舆论工具,在我国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

9、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应遵循的一项基本的宣传报道方针。

10、早起新闻学就是报学。

11、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

12、新闻选择: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鉴别,从中筛选出值得传播并拟加以传播的新闻。

13、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实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通俗地说,信息是认识过程中沟通客体和主体的中介。

14、新闻策划: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业务活动中对新闻的生产、加工和传播全过程中的任一过程和任一活动所进行的创造性谋划和运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15、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整新闻传播事业内容及其与其他职业和整个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规范。

16、新闻手段: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编排和传播形式的总称。

新闻机构用以报道和评论事实、宣传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报道事实,用事实“说话”。

它所表达的,常常是—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新闻学:是一门以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新闻学的研究对象)2.广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

它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可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3新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个案研究法,检验某一个受研究客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特征的方法。

B、比较研究法,将已有的新闻资料和新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可分纵向、横向。

综合式比较。

C、调查研究法,以少数的访问调查面获得多数人态度资料的一种方法。

D、内容分析法,以语言方式表述转换为以数量方式表述。

步骤为:选取样本、内容分类、内容编码、统计资料。

4、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及其思想A、《新闻学大纲》徐宝璜1922出版B、《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1923出版C、《中国报学史》戈公振1927出版第二章新闻1、概念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宣传:是运用各种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迅速越快越好。

尽可能准确、尽可能地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多属延缓性新闻,但它讲究写作技巧,必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要有明确时间。

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很难有明确时间。

2、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迅速3、认识新闻定义的不同观点定义一:新闻史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表达出新闻的实质)现在定义:随社会的发展,新近事实变动或正在发生的信息4、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地区别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新闻学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复习知识点
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即众人的议论、意见,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群体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的相同的看法。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中最敏锐,最有力,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如何引导: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政治导向,也要重视思想、经济、生活
2、用事实说话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真实的倾向性与舆论倾向性一致
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1、新闻的控制者2、新闻的报道者(传播者)包括媒介和个人3、新闻的接受者
3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体现: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社会与受众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第二节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1新闻价值的发现
新闻价值的实现包括发现、呈现、检验三个过程,贯穿新闻报道全过程。
新闻价值的发现首先取决与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鲜性结节性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是衡量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具体标准。表层事实中的新闻价值:基本要素
深层事实中的新闻价值:本质和影响
发现新闻价值的出发点:社会公众的需要
发现新闻价值的出发点:发现新闻价值,必须把事实放在社会与公众需要的坐标上衡量,考察事实对社会与公众有无意义、有无益处、有无关系、有无趣味。
2.新闻价值的呈现
定义:含有新闻价值要素的事实并不直接作用于受众,它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把新闻事实转换成新闻文本,使事实中的新闻价值要素能够鲜明、突出的呈现在社会与公众面前。这个过程就是新闻价值的呈现。
3、审时度势,增强针对性
服务受众,服务社会: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倡导文明宣扬道德;刊登广告服务生活;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新闻舆论经过传播媒介集中了权威性意见,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中最敏锐最有力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要求;新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渠道。新闻是否真实,最终还是要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过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以研究“人际关系”、“怎样做人”为主旨的文化。

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第一,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

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

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

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崇尚群体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

《礼记》中说:“天下为公”。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

”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注重平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倡导:“过犹不及”。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里的“均”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的概念。

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

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施拉姆: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曾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并先后创办了四个传播学研究机构: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1934)、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48)、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55)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1955)。

他著述宏富,一生撰写、主编了近30部著作及大量学术论文,是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被人誉为“传播学之父”。

新闻五要素: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假定前提:观点的公开市场:人们运用理智可以辨别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因此人们应当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真理的自由斗争”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生存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

弊端:1,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受到资本控制。

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2,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将倾向于看拨打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黄色娱乐内容也将充斥市场,媒介对社会的积极性作用将受到抑制,3,强势传播媒介会极力维护本国、本民族、本集团的利益而不顾他国和其他民族的利益,大量传播有偏见的报道。

社会责任理论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权利和责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人和任何新闻媒体,都不能只讲权利而不承担责任。

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是西方传播学者针对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而提出来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

产生背景:社会责任理论是在20世纪西方传媒业进入垄断时期兴起的。

由于垄断性传媒机构只传播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和意见,自由竞争、信息与意见的自由市场被垄断所破坏,社会大众缺乏对媒介的批判与监督的能力,倾向于接收低级趣味的内容,传媒格调降低等现象不断出现,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两个标志1,1947年美国自由委员发表《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报刊》2,威廉霍京发表《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主要观点:1,报业自由放任主义是有害的,报业新闻自由要以不损害他人自由、公众自由为界线;2,公众自由高于媒介自由,反对极权对报界的控制3,报刊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满足公众对新闻的需求。

新闻自由应以社会责任为规范,报道新闻要准确有意义。

4,对新闻自由的主要威胁来自新闻界自身,新闻界如不能约束自己,只图私利,将损害公众的利益5,政府应对报业正当的自由加以保护和支持,也应对报业滥用自由加以干涉,政府为保证公众服务可接管和创办报纸。

传者和受众关系理论一,两者关系的表现1.相互依存和转化传者主动方式:没有信息的传达,就没有信息的接收,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

传者传出什么,受众只能收到什么,无法更多。

受众主动方式:受众对传媒有自由选择权,这种选择决定了传媒的存在价值,是传媒生存的基本条件。

因此传者传什么、怎么传、都必须符合受众的要求,得到受众的认可,如果受众不接受,传者就必须设法改变以获得受众的选择。

相互转化:受众可以通过传媒机构或自己直接在网络上发布消息、发表意见,而成为传者。

传者在接收其他媒介的传播时,便成为了受众之一,在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时,也成了受众。

2,相互追逐和选择一方面,传者需要获得受众,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选择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获得较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受众也需要传媒,以了解环境,增长知识、娱乐消遣等;需要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传媒,尽可能方便。

迅速充分地满足字的的需求。

3,传者市场和受众市场传者市场就是媒介成为强者条件:媒介稀缺,受众缺乏可选择的媒介。

受众市场就是受众成为强者条件:媒介众多,受众可以任意选择媒体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和处处里1,以传者为中心:在媒介稀缺的年代,传播理论出现了“魔蛋论”,单方面强调传者的强大作用。

在大众传播和接收收到严密控制的地方,传者也能成为中心,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战时宣传效果。

我国以前的传媒体制和控制方法也与此有关。

2.,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传媒的服务对象。

只要有选择的机会,受众总是从满足自己的需要出发,来选择使用媒介,因此,在现代社会,传者只有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赢得受众自觉自愿的选择和使用,产生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

3,我国的现状我国新闻传媒发展初期,传媒的主要功能是宣传教育,传者主导、受众从属。

改革开放以后,媒介的商业属性受到重视,媒介以争取读者、扩大销路、赢得利润为主要目标,受众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媒介改革创新的局面初步形成。

4,我国媒介改革方向进一步重视媒介的商业属性,发展和壮大传媒,争取读者,扩大销路,占领市场,走向世界,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

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重视受众的权利,拓展受众监督媒介的渠道,形成改革创新的局面。

传播活动管理调控理论一,为什么要对传播活动进行管理调控1,传播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传播自由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技术、市场、受众等条件。

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需要政府来进行管理和调控,以达到保障、规范和促进的目的2,掌握了大众传媒的个人、机构和社会集团,并非都能很好地行使传播自由权,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弃社会责任,设置降低格调,不顾对社会的信息,文化污染,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自己谋利。

3,大众传媒所拥有的宣传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授予地位功能,树立形象功能,潜移默化功能等,都使许多虽不直接掌握大众传媒的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方法对大众传媒施以影响和控制,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只利于个人或小团体,并危害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损害主办、主管者的声誉二,管理调控传播活动的手段1,法制的调控法制的调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方式较为规范,反映了社会管理水平,也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调控方式。

2,权力的调控权力调控主要是国家的政治权力调控,政府的行政权力调控,传媒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拥有者的经济权力调控,以及广告商等传媒收入来源的影响和控制。

我国目前的体系审批制调控调控,通过审批控制传媒市场准入所有者调控,通过实施国有控制传媒行政权力调控,通过委派负责人控制传媒内容审读调控,通过事后审读及追究责任的方式来影响和控制传媒信息调控,通过控制信息来调控传播3,经济调控经济调控是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具体手段有投资、信贷、税收、发行费率、利润提成等优惠政策和办法,资助、奖励、惩罚等措施。

如对新闻单位进行退税,由主管部门按传媒机构的优劣、轻重再作分配4,社会调控包括三种形式行业组织调控:行业调控主要由行业组织、团体实施。

行业调控也有管理、协调、奖惩作用。

如对传媒的降低格调以迎合受众等倾向进行批评、曝光,对传媒提升格调的努力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从而提高有关传媒及从业者个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国的行业组织有记者协会、报业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

舆论调控:舆论调控的作用主要通过传媒间相互竞争来承担,通过在不同传媒上讨论、宣传、反映、批评等,促使传媒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受众调控:受众调控即通过舆论,也通过信件、电话等各种形式的反馈,包括媒介-----发行量、阅读率、收视收听率、网站点击率等已成为对传媒机构有很大影响力的反馈信息。

受众的目标一般是分散的,影响力朝着不同的方向,而当受众的目标大体一致时,会产生很大的调控力。

受众防卫圈理论1,选择性接触2,选择性注意受众会选择性注意哪些传播内容?1,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使用价值或娱乐价值。

2,信息具有易得性3,传播形式能引起受众注意4,其他3,选择性理解传播自由及其制约传播自由这一问题早在米尔顿时代就已经被提出来讨论,米尔顿有关言论出版自由“天赋论”就已经部分阐述了传播自由的观点,其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讨论中进一步阐明了该问题。

传播自由及制约传播自由是人的一向基本权利,它包括传和受两方面的活动,具体而言,传播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信息自由和接收自由等内容。

制约1,他人正当权益的制约。

任何人的传播自由,都不应妨碍他人的各种自由,不得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得在传播中泄露国家机密,不得造谣惑众、制造社会混乱。

2,人类传播能力的制约。

人类生产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传播能力的不同。

即使有了印刷技术、电子技术、因特网、人类传播也会存在限制3,物质条件的制约。

物质条件的不平等会造成意见表达的不平等,信息传播和接受的不平等,机会和权利的不平等。

4,社会环境的制约。

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的制约。

魔弹论20世纪40年代之前,是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魔弹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主要观点:受众就像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枕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收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提供1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受众的性格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魔弹论的缺陷: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2,忽略受众的选择性接收特点3,忽略受众的个人差异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适用与满足理论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媒的讯息当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满足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1,“适用与满足”研究使传播学者的关注点从传播者向受众的主动传播转移到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主动使用上来,开创了传播研究的新阶段。

正如施拉姆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还远远不是一种理论,但指明了形成理论可能采取的某些方向2,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受众使用大众媒介的各种心理动机,对于了解受众的根本需要非常有帮助,但是,研究者们对受众所受到的更广泛社会影响缺乏充分的考察3,此外,仅仅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而忽略媒介产生的生产过程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传播过程。

受众对大众媒体的压力是有限的,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在媒体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