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精彩诗词集锦【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蒙通:濛)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鉴赏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苏轼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应该
背诵一些苏轼的著名古诗词,以下是几首适合小学生背诵的苏轼诗词: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背诵这些诗词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18首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
18首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三年级上册——9首 (2)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2)2、《夜书所见》叶绍翁 (2)3、《望洞庭》刘禹锡 (2)4、《早发白帝城》李白 (2)5、《所见》袁枚 (3)6、《山行》杜牧 (3)7、《赠刘景文》苏轼 (3)8、《望天门山》李白 (3)9、《采莲曲》王昌龄.............................. 3 三年级下册——9首. (4)1、《绝句》杜甫 (4)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4)3、《三衢道中》曾几 (4)4、《元日》王安石 (4)5、《忆江南》白居易 (5)6、《清明》杜牧 (5)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5)8、《滁州西涧》韦应物 (5)9、《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5)1/ 5三年级上册——9首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2、《夜书所见》叶绍翁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3、《望洞庭》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4、《早发白帝城》李白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年级苏轼的诗全集
三年级苏轼的诗全集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苏轼的诗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你有所作用哟。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诗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诗人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诗人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出了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诗人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诗人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三年级苏轼的诗
三年级苏轼的诗
三年级苏轼写过的诗:
1、《淮上早发》: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5、《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三年级上册古诗
苏轼三年级上册古诗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的诗作在
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诗作在三年级上册可能会涉及
到一些简单易懂的诗句,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
化的魅力。
在三年级上册,可能会介绍苏轼的一些简单诗句,比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
是苏轼的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诗句,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适合小学
生理解。
另外,还可能会介绍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苏轼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句,也是他
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学习这些简单易懂的诗句,学生可以初步感受
到苏轼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除了具体的诗句,学生可能还会通过课文或教材了解苏轼的生
平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同时,老师可能还会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一些启
发性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诗歌,比如从意境、情感、音韵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在三年级上册,学生接触苏轼的古诗可能更注重对
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古诗词的兴趣和认识,为以后深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打下基础。
描写苏轼三年级的诗句
描写苏轼三年级的诗句描写苏轼三年级的诗句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苏轼三年级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描写苏轼三年级的诗句篇1《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与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苏轼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苏轼最经典的25首诗词欣赏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苏轼的文学中,以词和散文最为突出。
词从唐朝到北宋初期,一直都是“艳科”,地位不高。
到了苏轼之后,将诗的一些创作理论运用到了词中,使得词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提高了词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地位。
苏轼在诗方面也非常具有造诣,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之一。
本文选择苏轼最经典的25首诗词和大家共赏。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
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该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是对传统词的一大突破,因而成为了豪放词的定鼎之作。
三年级苏轼的诗
三年级苏轼的诗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宋代的一位大臣。
他的诗文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被誉为“文坛巨擘”。
苏轼的诗歌情感丰富,充满了对人生、自然、爱情等的思考和感悟,而且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婉转细致的笔触,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下面是几首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苏轼诗歌:
1、《江城子·满庭芳》
满庭芳,庭院深深綺羅裳。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天树扶疏凉。
日轻轻,云淡淡,欲寄彩笺何处寄?
春风自在游尘土,舞动青松翠鬟旁。
2、《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临江仙·滟滪堆秋风,洞庭波涌八千绿》
滟滪堆秋风,洞庭波涌八千绿。
是何地?何人也?画船空载酒。
平生意,今安在?笑杀人、。
人教版 三年级上 语文17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晴天的西湖(好)
作者简介
雨天的西湖(奇)
新课导入
雷峰夕照
新课导入
断桥残雪
新课导入
三潭印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 壁》等。
理解诗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 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 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细读感悟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梳理
欲:想要;
欲把西湖比西子,
相宜:合适。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的话,那就太贴切了! 不管是淡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 得十分美丽。
美图欣赏
美图欣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NhomakorabeaPART.01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水
山
光
色
潋
空
滟
蒙
晴
雨
方
亦
好
奇
古诗翻译
你读我诵——古今对译
读:波光粼粼(lín)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美丽。 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读:小雨中,对面的群山显得十分迷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诵:山色空蒙雨亦奇。 读: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 切了! 诵:欲把西湖比西子, 读:西施不管是淡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 美丽。 诵:淡妆浓抹总相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苏轼精彩诗词集锦
苏轼精彩诗词集锦【词篇】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同上】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同上】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同上】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11.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14.相逢一醉是前缘。
【鹊桥仙】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16.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17.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19.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2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2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2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诗篇】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陌上花】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8.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和秦太虚梅花】9.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绝命诗】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慧崇春江晚景】1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三年级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三年级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暮然回首,却把酒黄昏。
3、《水调歌头·摊破浣溪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此去泰山十二溪,落花风雨添血浆。
5、《贺新郎·庆贺孔夫子》
中表春风满禅房,碧嶂玉兔尽朝阳。
晓从孔门出神女,礼从禹庙至洪都。
6、《江城子·使至塞上》
轮台东篱落,劒池阴风寒。
暮雨初雁来,素轩半朱殿。
芙蓉夹流觞,玉蕊带晓酒。
犹有晓来客,遗恨赠君别。
7、《南乡子·怀旧》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暑雨玉关沉叹号,一片新恨秋娇无。
8、《鹧鸪天·见鹖浴久忆鹧鸪》
久别金殿见衰草,料得乘兴路迢迢。
忽闻洞中鹖浴歌,觉出真性登离群。
9、《从军行·怀古》
穷古未尝今时遇,乱云蔽白日。
可怜六军不可弃,竝偎脊背苍黄土。
10、《游子吟·大石桥》
古石桥两侧,水蔼写丰年。
秋雁高度外,遥思皈依天。
爆竹吹,飞钱连,全融豪情洒地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苏轼赞美秋天的诗句三年级上册
苏轼赞美秋天的诗句三年级上册
1.苏轼写的关于秋天的诗: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墙里秋千墙外道。
——苏轼《蝶恋花·春景》。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苏轼《念奴娇·中秋》。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苏轼《阳关曲》。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念奴娇·中秋》。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苏轼《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苏轼《念奴娇·中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精彩诗词集锦
【词篇】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同上】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同上】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同上】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相逢一醉是前缘。
【鹊桥仙】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17.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19.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2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2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诗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和秦太虚梅花】
9.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绝命诗】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慧崇春江晚景】
1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同上】
1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4.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5.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