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中世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误解的中世纪

——基于城镇设计影响力和社会生活角度的探讨

“在对异教徒们进行审讯和处决时,当时的欧洲法庭也十分残酷。最常用的就是火刑,因为在中世纪,火刑一直都是宗教裁判所惩治异端的标志性处罚手段。火刑场地几乎都设于市中心和广场中央,受刑人无论男女,皆须半裸,在前往刑场的路上要受尽路人和行刑士兵所施加的肢体摧残。如果犯人在点火之前向随行的神父忏悔,并且态度诚恳,则有可能获得“宽恕”——在火焰遍及全身之前被杀死。”

在以往乃至现代的很多人心目中,欧洲中世纪(约5至15世纪)这段历史一直被一些扭曲不实之词的表皮包裹着。狂热、愚昧、残暴的灭巫运动,哥特小说中怪诞、恐怖、凄凉和衰败的气氛,宗教的极端控制以及对于异端学说的武断判罚,黑死病的泛滥。零零种种的描述刻画出一个城市与乡村混乱发展,政权高度集中,原始宗教崇拜,文化丧失,人性扭曲,百姓的生活悲惨,公共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场景。

然而中世纪的事实状况是不是如此呢?诚然,这些情形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无疑都是分别存在过的;但是,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当时文明的总体象征,就好似我们的当今社会,两极分化、社会意识形态混乱、社会秩序混乱等等弊病。我们不能夸大古代历史的污点,也不能无视其社会生活的黑斑。而应当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评述中世纪真实场景。

在阅读完《城市文化》第一章有关内容,以及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了解到,在文学、哲学以及经济方面,现代历史学家已经对众多夸张的言论进行了纠正,恢复了其中世纪的真正原貌。而在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百姓社会生活方面相关描述是不多的。本文便是基于这种角度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要探讨的是,中世纪的城镇是如何形成的。11世纪开始,西方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在经历了五个世纪的暴力、瘫痪和动荡之后,欧洲大陆孕育成熟了一种渴望——对社会安定的渴望,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所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诉求。与此同时,乡村发展开始畏缩不前,人们需要走出来在村庄周围或者城堡周围所谓“郊区”进行社会活动;随之才有了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意识地重建:修建城墙,把这种保护永久化和规范化。城墙的设置既抵御了外部的侵略和欺压。同时,有了城墙的保护,任何村庄都能够变成一座安全岛吸引周围的居民。逐渐稳定的生活使得本地的工匠、农夫、渔民等,可以每周或者每半个月一次,集中到集市上进行贸易活动;随着贸易活动日渐稳定,人们趋向于在某些具有

多种便利条件的地方寻求建立起永久性的居住地点。《城市文化》书中提到黑格尔曾指出的,11世纪Regensburg (德国东南部城市)里形成的新居住区,其不同于宫廷和修道院居住区的地方就在于,它属于商人的居住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标志着类似于城市的形态的产生。

中世纪的城镇规划、社会活动是否是昏暗、拥挤、混乱并且粗鄙不堪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中世纪城镇基本格局延续了古代城镇的一般布局形式,有以重要的城堡或者教堂作为中心,围绕其四周发展形成的。当然也有仅仅是沿街道形成的村落;有环形村落和城镇,以及不规则形状的村落和城镇,这种类型只占很少的一小部分。中世纪开始的时候,城镇规划多为规则的几何体,采用直线和直角成型的规划手段,将矩形街区作为单元。形成矩形布局的原因有很多种,在不同角度的人看来原因也各不相同。有人解释为来源于农耕文化,又有例证表明滨湖地区因为其房屋的巨大横梁而形成矩形聚落。但无论原因为何,中世纪整座城镇的格局是因地制宜的,例如崎岖的地形有利于防卫和安全布防,高低错落的地形有助于取水系统。农村、田地就位于城墙之外甚至在城内也有分布,城镇与农村相互依存,而不是所谓独立关系。同时市域的可用开放空间面积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标准。“人们可以在公园中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这样的氛围至今仍然延续在卢森堡公园里,它是所有城市公园中气氛最愉快也是最美丽的。”(《城市文化》第50页)从这种城镇尺度的角度来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末世纪以来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对于城市形态的探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中心城区外围被永久性农业用地所环绕;在恩温的卫星城理论中对于环境区的划分可以看出是一种变形的棋盘方式规划。赖特的广亩城理论中就推崇道路的方格网分布,同时将生活、居住、工作、农业生活相结合。同时中世纪城镇不断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城镇规划服从地形和人类生活实际需要,也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再从区域的层面上来讨论。

首先,是全城中最为重要的大教堂及教堂周边集市区域。当时城镇的规模范围并不大,在其统辖范围内,教堂高耸的尖塔四方可见,其墙垣与周围低矮的民舍形成的反差,象征着神圣与世俗事务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的规划师从居住者心理学角度突显了宗教神圣意味,同时在纵向空间里创造出了韵律感以及强烈的视觉效果。

其次,中世纪文明中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建筑围合出的广场院落,无论是住宅还是众多修道院,都拥有类似的孤岛般的院落,这种格局形成了一种与世俗隔绝的超凡脱俗的环境,可以提供个人、文化的庇护所。典型的例子是牛津大学的玛格达伦学院,以及伦敦律师学院

的建筑格局。当这类围合的大型院落与临街的一面连通时,就形成了中世纪主教堂周边的城市主广场。这类广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兼广场、卫城、剧场、体育场等,是城镇社会活动的主要发生点。《城市文化》作者刘易斯·芒福德评论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规划方法,把每种功能都合理地设置在一定的区域,再由开放空间加以围合,是一种相当接近20世纪的做法。

再次,由于受到古代城市农村遗风的影响,中世纪城镇一般家庭都拥有很大园田,棋盘式布局是其典型模式,与之前讨论过的城市总体的布局相仿,各类植物,农作物分散期间,具有农情野趣;加之城市公共的宽敞的绿地,整个城市的环境其实是相当令人满意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从15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占用住宅花园的情况,到17世纪时候,居民家的后花园已经因为种种原因盖满了房子。这成为后来黑死病等诸多卫生问题的根源。由于处在中世纪末期,也就造成大多数人认为的“典型的中世纪式”拥挤的情况。这种户户有花园的情景能够隐约与现代城市人追求的生活标准相联系。而由于人口激增侵占绿地,似乎又是一种现代生活状况的影射。

最后就是中世纪独具特色的街道设置。中世纪早期的城镇里,街道主要起到了交往和沟通的作用,而运输交通是次位的,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道路为人性化尺度,较为狭窄,多弯。当然成熟主要的大感到和附属支路的宽度有很大的差别。街道狭窄多弯的地方或者死胡同的地方就发挥了分解冬季冷风的作用,减少了泥泞地面的面积,当然这也增加了较多的不安全因素。狭窄的街道两侧,房屋沿街还带有走廊,给路人提供了遮风避雨的便利,同时,建筑物还附带有拱廊型的沿街走廊。由于玻璃幕的装饰是直到17世纪才逐步形成,沿街走廊对于中世纪沿街的商铺和工匠作坊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试想一下,在一个生活区域游览,建筑周边都为沿街的商铺,道路尺度适宜步行,不用受到下雨和雾霭的侵袭,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在1967年以后英国所建成的第三代卫星城当中就明确的提出在环境区的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沿街布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商业自身的发展,也便于提高区域的活力和人性化。所以不难看出中世纪这种尺度以及商业分布规律是非常合理的,以致对今天仍然有着一些积极的影响。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中世纪由于处在一个特殊的神权至上的历史时期,这种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紧紧包裹的社会,势必催生了破茧和变化。一方面,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压力,原有的城墙包围的城市外形在迅速变化着,佛罗伦萨在一个两个世纪内将城墙扩大了三次。另一方面城镇内部的精神世界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了裂解,社会生活的有机模式开始分离崩析。在一段时间的长久孕育之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