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
20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
20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个体行为B. 群体行为C. 社会影响D. 个体心理发展答案:D2.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社会比较B. 社会角色C. 社会互动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A. 模仿B. 强化C. 观察学习D. 条件反射答案:C4.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说服,说服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罗伯特·西奥迪尼B.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C. 阿尔伯特·班杜拉D. 菲利普·津巴多答案:A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追求的是哪种平衡?A. 权力平衡B. 资源平衡C. 情感平衡D. 利益平衡答案:D6.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亨利·塔菲尔B. 埃利奥特·阿伦森C. 让-保罗·萨特D. 乔治·赫伯特·米德答案:A7. 在群体决策中,群体思维可能导致哪些问题?A. 风险规避B. 过度自信C. 集体盲从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顺从,以下哪项不是顺从的原因?A. 奖励B. 惩罚C. 信息影响D. 个人兴趣答案:D9.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以下哪项不是归因理论的维度?A. 稳定性B. 可控性C. 普遍性D. 情感性答案:D10.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个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小。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责任分散B. 社会影响C. 社会比较D. 社会认同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哪些?A. 态度形成与改变B. 人际关系C. 群体行为D. 文化差异答案:ABCD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包括哪些类型?A. 说服B. 顺从C. 服从D. 从众答案:ABCD3.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包括哪些过程?A. 信息加工B. 归因C. 决策D. 问题解决答案:ABCD4.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包括哪些现象?A. 群体凝聚力B. 群体极化C. 群体思维D. 社会懈怠答案:ABCD5.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哪些方面?A. 亲密关系B. 友谊C. 恋爱关系D. 家庭关系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证书怎么考
社会心理学证书考试指南社会心理学证书是许多热衷于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所追求的资质之一。
通过考取社会心理学证书,不仅可以增强个人在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还可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社会心理学证书的考试并不容易,考生需要有系统的备考计划和扎实的复习功底才能成功通过考试。
一、了解社会心理学证书考试内容在准备社会心理学证书考试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考试内容。
社会心理学证书考试通常涵盖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逐一熟悉这些知识点,确保对考试范围有清晰的认识。
二、制定科学的备考计划在开始复习之前,考生需要制定一份科学的备考计划。
合理的备考计划包括制定每天的学习时间表、分解复习内容、设定阶段性复习目标等。
通过科学的备考计划,考生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选择适合的复习材料在备考社会心理学证书考试时,选择合适的复习材料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复习需求,选择对应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资料或者复习指南,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四、坚持每日复习持续的复习是考取社会心理学证书的关键。
考生应该坚持每日的复习计划,逐步消化吸收复习内容,及时查漏补缺,确保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通过持续的复习,考生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应对考试的信心。
五、进行模拟考试练习在考取社会心理学证书之前,进行模拟考试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模拟考试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形式和难度,熟悉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通过反复的模拟考试练习,考生可以有效排除紧张情绪,增强应考能力,提高答题效率。
结语社会心理学证书的考试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考生有系统的备考计划、坚定的复习决心和科学的复习方法,相信一定能够成功通过考试,取得心仪的社会心理学证书。
希望以上指南内容能为正在备考社会心理学证书考试的考生提供一定帮助,祝愿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社会心理学考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ocial–psychology课程编号: 402011110 适用专业:教育学(本科)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执笔者:金光华一、考试总体要求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讲授以及学生的自学和对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了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便于今后能够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帮助个体理解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变化原因,理解群体对个体带来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在群体环境中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变化,同时能够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减少和避免侵犯行为,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至四讲: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概况,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心理学概况的初步认识、了解社会心理学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至十一讲:从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分析,帮助个体充分认识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掌握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便更好的反思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
第十二至二十一讲:从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交往四方面分析个体的社会心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身、正确认识他人、更科学的进行归因总结、正确决策,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十二至三十二讲:从相符行为、人际交往、利他与侵犯、群体心理、大众心理五个方面分析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相符行为、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调整措施,克服群体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克服消极的大众连锁反应,发挥群体的积极促进作用,引导优良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确立。
二、考试内容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概念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识记1、模拟实验概念2、现场观察概念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第三、四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时间和著作)2、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孕育、初创、确立三个时期时间和代表学者第五—七讲社会化一、识记1、社会化2、社会化的内容、基本特征、类型二、理解1、社会学习理论2、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三、应用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八、九讲自我意识一、识记1、自我意识概念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二、理解1、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2、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观点第十、十一讲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识记1、性别角色的概念2、性别角色的特点二、理解性别角色的社会认知理论三、应用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因素第十二—十五讲社会认知一、识记1、社会认知概念、印象管理概念、归因概念2、第一印象特征、信息整合的三种模式3、归因的原则二、理解1、海德的理论2、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4、归因方式对生活的影响三、应用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2、印象管理的常用策略3、社会认知常见的个人偏差4、常见的归因偏差第十六—十八讲社会态度一、识记1、态度的概念2、态度的功能、特点3、态度与行为关系4、社会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二、理解1、海德的P-O-X模型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三、应用1、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策略2、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第十九—二十一讲社会动机一、识记1、社会动机的概念2、社会动机的功能、类型二、应用1、亲和动机的作用及影响因素2、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3、权利动机的含义及引发因素第二十二、二十三讲相符行为一、识记1、从众的概念、类型及产生原因2、服从的概念、产生原因3、顺从的概念4、各种相符行为的区分二、理解1、阿希经典实验2、米尔格莱姆的经典实验三、应用1、影响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2、影响服从行为产生的因素、增加服从的策略3、影响顺从行为产生的因素、诱导顺从的策略第二十四—二十六讲人际交往一、识记1、人际关系的概念2、人际深度衡量的指标3、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和常见形式4、人际沟通的要素二、理解1、舒尔茨的人际三维理论2、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三、应用1、人际交往的工具(手段、载体)2、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3、人际关系的原则4、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第二十七、二十八讲利他与侵犯一、识记1、利他行为的概念2、侵犯行为的概念3、冷漠行为的概念二、理解1、决策理论2、社会规范理论3、挫折-侵犯理论4、社会学习理论三、应用1、利他行为与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区别2、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3、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4、如何促进和培养利他行为5、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因素6、侵犯行为的减控策略第二十九、三十讲群体心理一、识记1、社会助长的概念2、社会惰化的概念3、群体规范压力的适用范围二、应用1、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2、共同行为者效应、观众效果的含义3、群体极化含义及产生原因4、竞争心理优势的含义5、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克服策略第三十一、三十二讲大众心理一、识记1、流行的概念2、暗示的概念3、流言的概念二、应用1、流行的分类、特点2、流行形成的原因3、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4、舆论的特征和作用5、流言的类型6、流言产生与传播的主客观因素、制止策略三、试卷类型及比例《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应用分析题。
2 社会心理学考试说明及题型示范
社会心理学考试说明及题型示范考试时间:120分钟形式:开卷考试,可携带笔记与参考书,但不允许抄袭他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例1: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或克服障碍的信心叫做(B)A.自我控制B.自我效能感C.自我服务的偏见D.自尊例2: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这叫做(C)A.自我服务的偏见B.对应推断C.基本归因错误D.行动者-观察者偏见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例1:那些在生活中适应不良的人更容易出现自我服务的偏见(例如,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
(×)例2:美国人的自我概念受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大于受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
(√)三、简答题(第1小题7分,第2小题8分,共2小题)例1、什么叫做从众?举例说明个体做出从众的行为选择,可能受哪两方面的影响?答:从众指的是个体依据他人而做出行动或者信念的改变。
个体做出从众的行为选择可能受到以下两方面的影响:(1)规范影响:“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受到拒绝。
例如,多数人美国人本来是反对战争的,但美国一旦参与对伊战争,每个人都被期待“支持我们国家的军队”。
(2)信息影响:希望从群体获得进行正确决策的信息。
例如,“大多数人都想着万一核辐射影响到中国可以靠碘盐扛过去,买盐应该不会有错”。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题)评分标准:原创,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专业学习相结合。
举例的来源:自己的生活、学习、阅读和各种媒体的报道详细充实(每题答案字数在300字以上,起评分为15分;200-300字之间,起评分为12分;不足200字,起评分为10分)1、举1-3个例子说明,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你对自己、他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理解?这些理解对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指导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国家开放大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指导一、有关说明1. 考核对象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2. 启用时间从2010年秋季开始使用。
3. 考核目标通过考核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包括社会化、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利他和攻击行为、社会影响、群体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并使学生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释我国社会心理方面的现实问题。
4.考核依据本课程考核说明是依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文字教材《社会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制定的。
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5. 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
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综合成绩的70%。
二、考核方式与要求(一)形成性考核1. 考核目的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测,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地方电大教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
2.考核手段形成性考核在初期采用纸质形成性考核册。
但是随着网络化考试改革的进程,不排除以后采取基于网络考核的可能性。
3.考核形式形成性考核由计分作业构成。
4. 形成性考核各形式所占比重及计分方法形成性考核按百分制计分,每次形考任务也按照百分制计分。
形考任务共4次,每次作业成绩占形考成绩的25%。
5.考核要求(二)终结性考试1. 考试目的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 命题原则第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控制在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规定的内容和范围之内。
第二,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10章,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一、单选题(题数:40,共分)1心理学实验法的本质是()。
(分)A、人的参与B、有实验目的C、为某种目的控制一定的条件D、采用实验的方法我的答案:C2西方白领中产阶级,更倾向于采用()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分)A、专制型B、放任型C、依赖型D、溺爱型我的答案:B3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以下哪位()(分)A、鲍德温B、冯特C、塔尔德D、迪尔凯姆我的答案:B4杨国枢先生认为中国人有社会取向,他人取向,家族取向和()四种趋向(分)A、团体取向B、民族取向C、关系取向D、朋友取向我的答案:C5如果信息发送者推测接受者知道沟通的内容,那么沟通的过程会更加()。
(分)A、复杂B、完整C、简单D、详细我的答案:A6为了研究历史上无法还原的事件的因果关系,所采用的方法是()。
(分)A、档案研究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实验法我的答案:A7扮演角色的个体他对他怎么样去扮演角色的一种理解我们称为()。
(分)A、现实角色B、实践角色C、理想角色D、领悟角色我的答案:C8社会态度的三个因素中,哪个占核心地位()(分)A、情感B、趋向C、认知D、意向我的答案:B9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他人不可获知的隐秘,我们将这种意识称为()(分)A、私我意识B、隐秘自我C、隐私意识D、公我意识我的答案:A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外在筹赏()(分)A、他人的感谢B、他人的赞赏C、他人的表扬D、他人的物质奖励我的答案:A 11詹姆斯的自我理论带有()的特征。
(分)A、后现代主义B、行为主义C、本质主义D、实证主义我的答案:C12标志社会心理学产生的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是的作者分别是麦克杜格尔和()(分)A、阿德勒B、弗洛伊德C、罗斯D、迪尔凯姆我的答案:C13自我评价影响自我概念的时候,个体就会选择()。
(分)A、自我美化B、自我安慰C、概念重组D、概念重塑我的答案:A14美国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研究工作的最终价值标准是要()。
(分)A、改善人的生活质量B、改善社会的发展状况C、改善人的生存环境D、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我的答案:A15强调父母权威、强调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的养育方式是()。
社会心理学网课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网课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D.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马斯洛D. 皮亚杰3.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
A. 社会学习B. 社会适应C. 社会压力D. 社会支持4. 社会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身份是由()决定的。
A. 个人特质B. 社会角色C. 社会地位D. 社会互动5.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决策中,由于()而导致的非理性决策。
A. 信息过载B. 群体压力C. 个体责任分散D. 群体凝聚力过高6.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
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信任7.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的()会提高。
A. 认知能力B. 情绪反应C. 社会技能D. 工作绩效8.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其核心是()。
A. 行为的原因B. 行为的结果C. 行为的频率D. 行为的强度9.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
A. 能力B. 地位C. 财富D. 外貌10.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
A. 说服B. 模仿C. 服从D. 从众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关系D. 社会结构12. 社会促进效应可能表现为()。
A. 工作绩效提高B. 错误率增加C. 情绪反应增强D. 认知能力下降13.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维持依赖于()。
A. 互惠原则B. 公平原则C. 权力原则D. 情感原则14. 归因理论中,个体可能将行为归因于()。
A. 内部原因B. 外部原因C. 稳定原因D. 不稳定原因15. 社会比较理论中,个体可能通过比较来()。
A. 提升自我评价B. 降低自我评价C. 获得社会认同D. 减少社会认同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的主要区别。
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
广告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社会心理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5,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考试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代表性的发现和较为经典的实验。
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实践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人的社会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2.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四)考核重点与难点考核重点: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考核难点:态度改变、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心理健康(五)试题类型试题类型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识记属于基础知识,出在填空、选择中。
理解、综合运用出在简答、论述题型中。
难点在识记,重点在于综合运用。
二、课程考核内容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核心观点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第一章社会化过程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识记: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控制“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理解:1.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类型2.典型的社会化理论综合运用:1.社会化的内容2.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第二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自我过程识记:1.自我意识的内涵2.自我过程的含义3.自我增强的定义理解:1.如何理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容2.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3.自我过程的类型有哪些?综合运用:1.结合现实谈谈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2.个体如何实现自我增前第三章性别角色差异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性别角色差异识记:角色的含义角色冲突的定义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两性差异内容综合运用:运用两性差异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或是现象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第二节社会动机理论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识记:社会动机涵义理解:1.如何理解社会动机2.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3.社会动机的类型综合运用:全面认识代表性的社会动机理论第五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四节印象的形成识记: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图式、印象、刻板印象理解:1.社会认知的特点以及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2.刻板印象的形成综合运用: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2.社会归因理论的认识第六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五节态度的测评识记: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构成要素理解:1.态度的立体结构2.态度、价值和信念之间的关系3.态度的形成条件综合运用:1.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2.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七章社会感情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第二节社会感情理论第三节社会感情的发展第四节社会文化和感情第五节感情表达与人际沟通识记:社会感情概念理解:1.社会感情的功能、社会感情的分类、社会感情的发展2.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综合运用: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认识中国人的情绪情感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识记:交换关系、共享关系、自我表露、旁观者效应理解:1.简述社会渗透理论2.密切关系的特征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综合运用:谈谈对于冲突处理方式的理解第九章人际沟通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识记:人际沟通的含义理解:1.人际沟通的工具2.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3.人际沟通的分类以及人际沟通的障碍综合运用:人际沟通的过程分析第十章利他行为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第二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第三节利他行为理论分析识记:利他行为的定义理解:1.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第十一章侵犯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第二节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第三节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识记:侵犯行为的定义1.侵犯行为的种类以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2.侵犯行为的转移以及侵犯行为的消除综合运用谈谈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认识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群体规范第三节群体的维持第四节群体领导识记:群体心理内聚力从众集体无意识理解:1.他人在场对于个体活动的干扰和促进作用2.理解去个性化3.从众与服从的过程机制综合运用:1.比较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2.试述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第十三章传播与社会心理第一节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第二节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第三节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识记:1.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舆论、谣言、民谣时尚、流行理解:1.人的选择性心理2.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3.时尚的社会心理机制综合运用:1.社会心理对舆论、谣言的研究2.民谣如何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第十四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节人力资源培训第三节招聘选拔第四节激励、绩效考核与工作满意度员工忠诚感、沟通、“以人为本”的管理、绩效考核理解: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2.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影响面试的因素,激励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第十五章人格培育第一节人格的界定第二节人格差异第三节人格的测评第四节人格的培养识记:人格、人格特性认知风格、思维风格人格测量、人格培育理解;1.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气质分类2.性格与气质的差异人格测评的主要方法综合运用:试对照各种人格差异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第十六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第三节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识记: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心理异常、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理解:1.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地位2.心理健康主要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常见的心理异常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以及认知心理治疗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doc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一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一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口J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刑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讲解学习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
⑵调查法。
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
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
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
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
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
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
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社 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一)社会思维1、自我概念(1)自我图式(2)自尊的决定因素和作用(3)自我服务偏差2、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归因理论与归因偏差(3)社会判断的特点和偏差(二)社会影响1、从众、顺从和服从(1)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顺从和服从的策略与影响因素2、说服(1)说服的途径和影响因素(2)态度改变的阶段3、群体影响(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2)去个体化(3)群体决策的特点和偏差(三)社会关系1、人际吸引(1)人际吸引的原则和影响因素(2)爱情的理论和类型2、人际沟通(1)人际沟通的类型和特点(2)非言语沟通的方式和作用3、助人行为(1)助人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旁观者效应4、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2)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1、健康心理学(1)压力与健康的关系(2)应对压力的策略2、环境心理学(1)个人空间和领域性(2)拥挤对行为的影响3、法律心理学(1)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2)法官和陪审团的决策过程三、考试形式(一)考试方式:闭卷笔试(二)考试时间:_____分钟(三)试卷总分:_____分四、试题类型(一)选择题(约占_____%)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简答题(约占_____%)要求学生简要回答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论和现象,考查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论述题(约占_____%)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给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案例分析题(约占_____%)提供实际的社会心理学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4×3 = 12二.简答题5×6 = 30三.实例分析题1×15 = 15四.判断题14×1 =14五.单项选择题7×2 = 14六.应用分析题1×20 = 20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21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P2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P27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P30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5.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P32①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
P35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例:青春期的儿童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角色创造角色偏离(很好的支持)(过度的否定)成为“好孩子”成为“坏孩子”(角色创造) (角色偏离)7.简述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二)姓名: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一、单选题1.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A.旁观者效应B.公众效应C.腼腆效应D.从众效应2.人们倾向于喜欢以下哪种类型的人?(B)A.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的人B.态度、价值观等相似的人C.态度、价值观等互补的人D.以上都喜欢2.研究应用社会心理学应该采取(D)的方法。
A.单一B.统一C.纯粹D.多元3.英国学者(C)认为人不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群居动物。
A.柯林伍德B.莎士比亚C.赫胥黎D.培根4.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冲突的强度取决于角色之间的共同性和角色自身的(B)A.独特性B.限定性C.特殊性D.规定性5.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是(D)第 1 页共 13 页A.社会经济环境B.社会政治环境C.社会生态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6.群体思维的特点有高估群体力量和权利、人在群体中的想法越来越接近和(B)A.顺从B.追求一致性压力C.从众D.追求共性7.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强调在(D)指导下研究。
A.纳粹主义B.实验C.计划D.马克思XX8.自我的作用是(C)A.代替本我发泄B.引导本我做社会不允许的事C.引导按照社会允许的方式发泄D.阻止本我发泄9.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C)个方面。
A.五B.六C.七D.八10.历史是由(B)A.多数人创造的B.少数人和多数人经过复杂的互动产生C.少数人创造的D.自动产生的11.要改变一个人的社会态度,就必须要改变(D)三个方面。
A.认知、情感和逻辑B.认知、逻辑和意向C.感觉、情感和意向D.认知、情感和意向12.目前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包括(C)个方面。
A.五B.六C.七D.八13.结构角色论比较强调社会结构当中(B)的部分。
A.高层次B.稳定C.曲折D.变化14.研究某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规律最重要的是寻找(C)A.形成过程B.造成后果C.产生原因D.表现形式15.(D)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三)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三)姓名: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一、单选题1.认为人不是社会行动物而是群居动物的学者是(C)A.华生B.阿德勒C.赫胥黎D.瓦根舍因2.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A)效应。
A.首因B.记忆加强C.近因D.弱势强化3.以下关于模仿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C)A.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榜样作用B.模仿是自觉自愿的C.模仿可以是内心层面的模仿D.模仿是学习的基础4.补偿自卑和改变自卑的过程叫做(A)A.追求卓越B.追求成功C.追求爱D.追求幸福5.(C)提出了操作强化论。
A.班杜拉B.塔尔德C.斯金纳D.龙勃罗梭6.(C)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法维斯B.津巴多C.拉塔D.弗瑞德曼7.与社会经验论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B)A.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B.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C.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时期D.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8.要求证人对犯罪现场进行背景重建时,这个背景可以是物理性的,心理性的和(D)背景。
A.自然的B.社会性的C.场面的D.情绪性的9.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属于(C)A.直接观察法B.参与观察法C.一般观察法D.间接观察法10.研究证明,下列对他人的评价的变化情况中,哪一种能获得最高的好感度?(C)A.先高后低B.先高后高C.先低后高D.先低后低11.权益从众在(D)上可以从众。
A.知觉B.判断C.信仰D.行为12.按照角色间的权利地位关系来划分的是(C)角色。
A.先赋和自致B.规定性和开放性C.支配和受支配D.功利性和表现性13.马林诺夫斯基在对布兰岛部落的调查中发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表现为憎恶(C)A.父亲B.母亲C.舅舅D.奶奶14.以下属于作伪证的人的特点的是哪一项?(D)A.内容不断重复B.证词细节有古怪C.自发矫正D.不轻易接纳外部信息15.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三驾马车是社会表征、话语分析和(D)A.社会认知B.认知分析C.行为分析D.社会认同16.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C)A.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B.社会心理认知C.应用社会心理学D.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17.以下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D)A.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既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B.脱离社会现象的研究是没有应用生命力的C.价值中立在应用研究中是较难做到的D.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是严谨、艰深、难懂的18.鼓励(D)的评价有助于预防群体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3)图式加工的缺点:A、对于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过于信赖;B、以与图式相符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的空缺,实际上这种信息的填补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C、人们有不愿意改变已有图式的倾向,进而影响社会推断。
4、了解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的内容和结论:(1)社会推论中常犯的错误、对人的理智行为的假设;(2)Kelley对核心品质的研究:核心品质是指与其它品质或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的品质。
在Kelley的研究中,热情-冷淡被设为老师的核心品质。
(3)认知理论的研究——“图形-背景原则”。
第三章归因理论1、归因理论的概念:指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2、归因的维度(韦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3、归因的理论凯利的共变理论-关注原因与结果在不同情况下的共同关系。
认为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物作出归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情况:(1)引起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特异性);(2)做出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一致性);(3)环境背景(一贯性)。
4、了解关于动机归因的实验和结论。
5、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
(1)突出性偏见:过多地对突出的刺激产生发应。
(2)将行为过度归因为性格。
(3)行为者与观察者:只有观察者会犯这一错误,行为者并不出现错误。
(4)错误的一致性:倾向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典型的行为,这种夸大自己意见和行为普遍性的倾向称为错误的一致性效应。
(5)自我服务归因偏见: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原因,否认失败的责任。
(6)自我中心偏见:夸大自己对某一共同活动的贡献。
第四章态度和态度理论1、态度的定义。
2、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成分-对这种行为的想法,具有复杂性。
情感成分-对这种行为的或喜爱程度,具有简单性(最简单的成分)。
行为成分-对这种行为会做出什么反应。
情感成分比认知成分更难改变,影响作用更大。
3、认知不协调理论(1)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态度不一致时,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和压力。
当行为不能收回或不能改变时,减轻认知不协调的主要方式是改变态度。
(2)两种基本的认知不协调: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违反态度行为带来的不协调。
(3)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条件:行为理由不充足、不情愿行为的自愿性、决定的可改变性、行为后果的可预知性、对行为后果的责任感、努力的付出。
4、自我觉知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由白姆(Bem)在1967年对行为会引起态度改变这一现象提出的理论解释,他认为一个人对态度的表示只是一些随意的口头上的表示。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并没有很强的信仰或情感,因此态度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当一个人的态度很模糊很不清楚时,态度的改变一般是通过自我知觉的过程产生的。
相反,当态度很明显很清楚时,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压力则可能是态度改变的原因。
第五章态度改变1、态度改变的过程的理论:信息接受、情感转移、认知一致性、反说明2、抵制说服的主要机制:贬低说服者、曲解说服内容、抵制说服、反说服、系统加工。
3、影响说服者效果的因素:可信度、可靠性、喜爱度、参照团体。
4、信息传递对说服的影响:(1)原有态度与信息的差距: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潜力越大。
(2)信息对动机唤起的程度:侵犯信息可提高侵犯动机,进而有助于侵犯主张的说服效果;经。
恐惧唤起的作用因条件而异,在低水平条件下,较强烈的恐惧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在高水平条件下,高条件往往不能起到成功的作用。
在大部分情况下,恐惧唤起可以说服效果,但是太强的恐惧唤起会破坏说服效果。
(3)信息证据的有力程度:反问的作用、重复的作用、周围线索。
第六章社会影响1、从众的概念:一个人由于他人做出了某种行为而自愿地做出同样的行为时,这种现象称为从众。
阿什和谢里夫进行从众研究时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在谢里夫的研究中,他在暗室里让被试观察一个亮点的流动距离(这点实际是静止不动的),由于错觉,被试对这点的流动距离的估计是很不一致的。
当一位被试做过几次深度后,研究者的助手以被试身份被带入实验室。
他的估计与真被试明显不同,但是每次的估计都基本一样。
原被试的估计很愉就与后进来的“被试”趋向一致。
阿什认为人们面临一个清楚、明显的问题时,他们会相信自己的感知觉,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使在别人都不同意自己的时,也会坚持自己的答案。
结果发现人常常是顺从多数人的意见的。
即使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矛盾时顺从也会出现。
2、从众的目的信息影响:对正确行为的希望,举例并说明在信息影响下和规范影响下出现的从众行为;规范影响:希望被人喜爱。
3、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团体的约束力、群体的大小、群体的一致性4、听从的概念:一个人不自愿地按照别人的要求去作某件事情的行为。
5、影响听从行为的策略和因素:奖励、强迫、专业优势、合理要求、参照力量、法定的权威。
6、外部压力局限性:逆反、过分充足理由(大量的外部奖励会破坏一个人对于某项活动的内在兴趣。
)7、增强听从的方法(1)逐步升级法:想办法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
(2)逐步降级法: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要求往往会实现。
(3)引诱法:先告诉一个人部分情况请他同意做某件事,然后再告诉他全部情况,这比直接提出整个要求效果更好。
第七章人际吸引1、合群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合群的倾向(即与他人在一起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2、依恋:孩子对一个或几个成人的出现产生积极的反应。
依恋对儿童的作用:提供安全感、提供信息3、增强合群需要的情景因素:沙赫特假设-一个人受威胁或感到恐惧时就产生合群的要求。
(1)分心假设-面临恐惧的人同别人一起时会把注意从自己所害怕的问题上转移开(2)社会比较假设-人们希望与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比较。
4、人际吸引的原则(1)联结-喜欢与好的经历有关的人,不喜欢与不好经历有关的人。
(2)强化-喜欢用不同方式奖励我们的人。
(3)社会交换-当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是利大于弊时,就会喜欢那个人。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性特征-诚实、热情、能力(2)相似性-喜欢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个性与我们相似的人。
(3)熟悉心-多次见到同一个人,会增加对他的喜欢。
(4)邻近性-空间上邻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喜欢。
6、爱情与孤独第八章社会交往1、社会交往的类型:无接触-留意-表现接触-相互依靠-密切关系2、自我呈现常用策略:遵循社会情景中的常规;模仿对方的行为;自我推荐和讨好;正确地运用谦虚;与成功的、有势力有地们的人或著名人物相提并论。
3、自我评价维持模式4、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意见、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要求;在没有直接的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人通过与其它人的比较对自己进行评价。
人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5、社会比较的目的: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抬高、自我改进6、自我暴露的目的:表达、思维整理、社会肯定、控制社会环境、建立友谊7、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人们要考虑从交往关系中得到的结果,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社会交往给自己提供最大报酬。
8、力量的平衡:一个人有意地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叫做社会力量。
影响交往关系中力量平衡的因素:社会规则、相对资源、最小兴趣原则。
9、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功利原则。
第九章群体行为1、社会促进作用:当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一个人的工作成绩要比没有他人在场时的工作成绩要好。
2、社会抑制作用:当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差。
3、社会惰化作用: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工作时小的现象。
4、社会作用力理论:研究旁人对个体的影响程度的理论。
旁观者影响力大小决定于这些人的特征-数量(正比)、强度(正比)、距离(正比)。
5、社会认同和去个体化的概念6、社会困境问题:指对于个体短期有益的选择最终导致全体受害的情景。
也就是当任何合理的个体生产单位聚焦起来会成为集体的灾难的情景。
如,人们在登山时把垃圾扔在路上,导致环境污染就是社会问题之一。
解决社会困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个体采取有利于社会的合作行为,以便使整个群体更加受益。
第十章性别研究1、性别定型:关于男性和女性个人特点的看法。
2、性别认同:关于自己是什么性别的知识。
3、性别差异:智力能力差异、侵犯行为(男性多于女性)、助人行为、服从行为(女性多于男性)、非言语沟通(女性比男性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1、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决策理论:对需要的注意-承担责任-对利弊的考虑-决定如何帮助3、亲社会行为的学习理论4、助人行为的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相互性、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