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13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张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唐代,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与佛教因缘颇多,被众人称为“诗佛”,研究王维的禅意诗就要分析他佛教思想的来源、内容以及这种思想对其诗 歌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王维禅意诗佛教思想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33-01一、佛学影响的发轫与人生皈依王维一生,受佛教影响十分深刻,他取名于《维摩诘 经》,诗饶禅味。
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佛教在唐朝盛 行,佛学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社交意义。
他通过结识僧 人,为接近权贵人物增加了机会,为他的仕途提供了一定 的帮助。
其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王维在《赞佛文》一 文中称“以般若力,生菩提家”,王维之母崔氏在其小时候 就带发修行,并师事一代名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
[1]他 的弟弟王缙也是“奉素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
”(《新唐书•王缙传》)这样的耳濡目染使王维对佛教有着 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其三是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 际遇。
王维成名于青少年时期,中期朝廷政治开明,国力 强盛,王维对国家政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雄心。
开元十九 年,王维状元及第得到大乐丞的官职,人仕颇为得意,但 风光不久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一 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后,拔擢王维成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唐朝政治开始走向黑暗,面目全非。
王维 看到政治的黑暗又无可奈何,内心的苦闷无处安放。
他作 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官僚身份。
他 离不开黑暗的官场,内心却充满了厌恶与反感,他的物质 得到了满足,精神世界却格外空虚。
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他 难以面对现实世界,他不得不寻找一个麻痹、解脱自我的 方式。
佛教成为他躲避现实的精神寄托。
二、禅宗美学与纯性自然的融合(一)王维将禅宗的南宗作为自己学佛参禅、立身处 世的依据这对王维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分析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分析作者:庞仕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庞仕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山水诗中蕴含许多佛家的禅境思想。
主要包括人与自然间的物我合一,人自身的心静如空,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事态度。
王维写禅境也有三方面原因,即主体信仰的需求,客观现实的促使,禅境本身的包容。
王维的山水诗充的禅境,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洒脱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境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51-03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修行信佛,尤其对于佛家思想中的禅境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成为这种禅境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
本文从王维的代表山水诗出发,分析诗中所蕴含的禅境。
并从多个角度去探寻王维写禅境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文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王维与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
他精通音律,早年曾为太乐丞;书法上擅长草、隶;绘画才能尤为突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宋画派之祖。
王维尤以他的山水诗著名,其诗空灵见性,宁静中有洒脱之美,具禅境。
王维也被称为诗佛,这与他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关系。
王维自幼受佛教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
他早年对禅宗的北禅宗虔诚修习,中年之后又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
因此,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需要结合一些佛学思想,从王维山水诗中,感受那种物我合一的自在禅境。
说道禅境,我们不得不提禅宗。
禅宗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中国化变革的结果。
所谓“宗”,指直契佛心,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大致可以说,禅宗是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2)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寂灭空灵的诗文,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说明心外一如的静寂境界,此诗禅味极浓厚,用笔疏淡而传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中的背景虽然在"人间",当清净的心灵,与自然境地融合为一时,却能从中体达到禅理那种"不生不灭"的实相,来解脱人世间的烦恼。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禅境诗,已达到"意"与"境"的融合为一,它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加以表现,也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获得浑然一体的程度。
因此,王维的艺术成就,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因此明胡应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诗人通过"空山新雨后"的境色,细心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美丽和可受可留,浸透了诗从禅学来看,诗的上联、次联,表现一种真空的境界,所谓一切皆归于寂静的空灵意境,三联末联,则描绘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境界,使一切趋于完美和和谐。
木兰柴秋山钦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这是一首禅境诗,全诗的着眼点在于飞鸟的"彩翠时分明"的一句上,在这一刹那之中,它虽然有即将无的残照,以及似有似无的夕岚,不仅将这闪光的一刹那,烘托得分外鲜明,使读者体会禅趣的含寓。
同样,全诗也赋予了"秋山钦余照"的许许多多,说不清的意味。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7)中文摘要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
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
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引言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之高。
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六期︵总第六十二期︶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姬佳宇(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辛夷坞》为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用五言绝句描述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事物。
王维淡泊的艺术气质和对宗教的审美体验糅杂渗透于山水诗中,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
从禅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宜心静、智静、慧静。
王维诗中的辛夷花唤醒本心,超越了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的二元对立观念,从当下、刹时去体验永恒。
关键词:王维;《辛夷坞》;禅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6-0089-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6.026收稿日期:2018-09-10作者简介:姬佳宇(1994-),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
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后,中国于隋唐时期重新统一。
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治,故政治清明、民风开化、中外交流频繁,历代君王在文化方面,在对于儒释道三者的态度上,大多默契地采取共同发展的宽容态度,遂形成了“三教鼎立”的繁荣局面,涌现出众多声名远扬的文人墨客,王维就是其一。
王维性格圆融,温柔敦厚,加之精研佛理,援禅入诗,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其诗句中氤氲的深远意义和人生哲理也不断开启着后人的无限禅心。
王维的诗句极具研究价值,《辛夷坞》的禅境“不著文字”却暗涵无限禅意,本文以此诗为向导试析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
一、王维与禅(一)王维介绍王维,字摩诘,选取于《维摩诘经》中的一位神通广大的在家居士——维摩诘。
王维生于公元前8世纪初,河东蒲州人。
开元九年,弱冠之年便已进士及第,任太乐丞,也算是少年得志。
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而遭贬黜,张九龄执政后,被命为右拾遗,后张九龄罢相,因他曾有恩于王维,所以张九龄的贬黜令王维伤心失望。
但失望未必是坏事,早早领会生活的不易、精神层面进行过的思考与反省对王维思想的形成大有裨益。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让我们一起探讨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得自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诗歌中“禅”王维素有“诗佛”美称,正是盛唐文人禅诗的首要代表作家,其所作禅诗的数量及质的均为当代翘楚。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
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
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
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
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
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
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
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
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
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
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
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
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
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诗佛王维(699年-759年),唐代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禅理人生等主题,具有深刻的禅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以下是三首大有禅意的王维诗歌。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在写晚秋的山野景色,但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达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诗中提到“空山不见人”,意味着世界上并没有固定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但闻人语响”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存在感。
通过观察山林自然,王维达到了超越人类常规感知的境界,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爱情。
但王维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红豆、春天等象征意义进行抒发。
红豆象征爱情之火,春天则代表爱情的孕育和萌发。
他呼吁人们要珍惜感情,多采集这些美好的东西,让爱意在心底不断生发。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楼望景的时候所思所感。
诗人没有直接描述美景,而是借助东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月轮转的概念,来表达人生无常的思想境界。
诗人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几经波折,最终仍是孤独地一人面对风雨,面对内心的沉思和悲伤。
《山居秋暝》、《相思》和《登岳阳楼》这三首诗正是诗佛王维的代表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季节景色的描绘,更在此之上有了深厚的灵魂内涵。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通过景物描绘和挖掘,进一步显现出禅宗之精髓,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一笔财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_
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杨矗内容摘要对禅境的遮蔽是我国当代意境理论的重大缺憾,这集中反映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顾祖钊著的《艺术至境论》中。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是比较重视禅境的,这从意境理论的两大源头《道德经》、《易经》即已显端倪。
中国的意境理论在其潜匿期、孕育期、形成期、发展期、总结期五个阶段中,所呈现出的正是一个不断禅化的历史。
至近代,王国维虽以西释中,对意境理论做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和创造性的提升,但仍‚独标境界‛,仍未离开禅化之途。
而从宗白华始,重心才有所偏转,其着眼于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进而在中西会通的视野中,把意境进一步节奏化、生命化,以期弥合近现代以来精神与生命、动力与结构的矛盾。
但其对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阐解无疑仍是禅意化的。
而今人顾祖钊的理论则明显地排斥了禅境谱系,构成了对中国意境理论的严重遮蔽。
并且是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内容,在广为流布。
更有迫切加以矫正、补救之必要。
王维的禅境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宝贵的文化基因、审美基质,其基本特征是:以自然为‚身体‛、为场域,以寂静为魂魄,以永恒本体的诉求为目标,以感发、顿悟、妙悟为方式,以‚以无意为佳‛的冲淡、淡远为境态,它理应成为中国意境的重要基质和类别,是中国意境理论现代诠解、重建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意境禅化王维禅境意境是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我国抒情类艺术形象的至境形态,或曰最高的形象境界。
而对其理论命名、理论指认、理论总结、概括,或曰意境理论体系本身的系统建构,在我国文艺学、美学的历史上,也有一个创造、发展、完善的过程,其完善和科学的程度既同艺术意境的实际的实践形态有关,同时也同诗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建构有关。
这是一个永远朝未来开放的对话过程,必然允许不同历史语境的不同阐释的不断介入,但任何新的对话性‚重建‛,也都必然要以对原文本的尽量还原为前提,尽管绝对的还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主观的选择和遮蔽也就是无法避免的正常现象。
故而不断地去蔽以求还原,不断地对对话进行新的再对话,以向应然态的、合理的、理想的建构目标趋近,也就相应地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能。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2020·02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
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
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
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
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
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
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
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
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
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
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
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
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
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动乱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动乱,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
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
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
僧侣,以玄谈为乐。
三十岁丧妻后,就不再续弦,独自生活三十年。
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
每当退朝后,在净室焚香坐禅诵经,别无余念。
又营建辋川别墅,与友人裴迪谈禅赋诗,悠游度日,以至终老。
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主张"自性内照",强调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因为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苦难的感受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要做到明心见性,就要能忍。
这是他对禅宗哲学的一种深刻领会。
王维是一位优秀诗人,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
他所作的诗文,风格淡远,意境幽绝,王维的诗篇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王维的禅诗简析
2、王维的佛禅诗,是融禅入诗,诗以简炼的笔调,勾画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将禅的空灵情趣融进了他的山水诗,使诗达到禅所具有的那种情逸的意境。
现在笔者根据前人研究王维诗文的成果,以及自己对王维佛禅诗从艺术审美及佛教禅理进行探索后的一些体会,就《鹿柴》、《辛夷坞》、《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瞑》、《木兰柴》、《终南别业》、《过香积寺》等八首诗,从禅文化审美艺术的角度加以浅析和阐述。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
禅宗的行持重视"返照"(回光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其所用的画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
而诗中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着名的田园诗,出自《辋川集》第十八首。
"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
诗文意理浅近单纯,其内容叙述: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平常。
辛夷花在诗人的笔下,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的理想之花,然而它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
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一幅生机勃勃,花朵烂熳的景象,第二部分是另一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情况,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这是何等的洒脱。
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
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
情之泪。
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辛夷坞》的诗境意趣之美,可以从诗中体会,然而意境之外的禅趣则更浓。
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他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有,这正是禅的"任运自在"的体现。
我们从"纷纷"两字中,可以看出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灭)的"禅"境界。
这在诗人的心中悠然生起的,然而在他的眼里,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不正是像辛夷花一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之中的,所谓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由自在地演化着。
"不生不减,如来异名。
"(《楞严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从辛夷花的花开花落中,亲切地看到了佛性真如的永恒存在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
此时此刻,
只有与诗人为伴的明月悬空浩照。
从此反衬诗人那时内心趋于空寂的自然景物。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