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主要是指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B.开始进行文学革命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5.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科学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尊孔复古时代6.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7.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B.发起人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

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A . 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 . 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 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 . 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考点】2. (2分)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

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A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B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C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考点】3. (2分)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 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 . 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 . 乘坐地铁出行【考点】4. (2分)“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 . 时间观念的增强C . 通讯手段的进步D . 消费观念的变化【考点】5. (2分)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A .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考点】6. (2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叩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A . 大众传媒的发展B . 社会习俗的变化C . 教育观念的更新D . 娱乐方式的丰富【考点】7. (2分)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 .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 . 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 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8. (2分) (2015九上·萧山期中)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定)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定)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 与溥仪离婚的有关报道
3.妇女地位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丈夫觉得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
方应该平等相待。 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挣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 套在身上的枷锁,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 闻、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二、头脑中的变化
读报纸、看电影。
街 头 阅 报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 报当作新的 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一天?
思想观念的变化
民国以后:
男子-- 剪掉辫子。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从近代 中国社 会生活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的变化 感受人 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现:新式邮政、电信实业 类文明 发展的 趋势、 文化生活的变化:看报纸、看电影、拍照片等 感受科 新的生活方式 学技术 给社会 思想观念的变化:称呼、婚姻、妇女地位 生活带 教育体系的变化:科举制度废除,现代教育 来的影 响 制度逐渐建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总分 100 分,共 4 大题 19 题课前自主梳理(总分 13 分,共 3 题)1. (4分) 19世纪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____逐渐取代了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____随之传入中国。

2. (4分) 传统社会里,政府公文和私人信件常通过____和________传递。

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____。

民国时期,“________”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专营权得到强化。

3. (5分) 辛亥革命以后,____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改用“____”“____”等表示平等的称呼。

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________,点点滴滴革新,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由传统迈向____。

课堂合作研习(总分 36 分,共 8 题)4. (4分)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原因是()A. 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 工业文明的洗礼C.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 军阀割据和混战5. (4分)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 轮船、飞机B. 汽车、火车C. 轮船、火车D. 汽车、轮船6. (4分)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 拍电报B. 写封书信C. 上网D. 打长途电话7. (4分) 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 作揖B. 下跪C. 叩拜D. 握手8. (4分)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9. (4分)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的是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C.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汽车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吃的方面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而其它三个答案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方式。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赏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材料二(1)材料一表明哪些主要内容列入《申报》登载范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的历史地位。

(6分)(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都创办于哪一地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分)【答案】(1)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奇闻轶事;(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全国著名大报;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2分。

答出其中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上海;(2分)开阔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识字水平;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2分。

答出其中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申报》登载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申报》是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主要登载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奇闻轶事;它的地位主要有: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全国著名大报;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8九上·丽水期末)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③看《申报》了解时政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考点】2. (2分)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 两处B . 三处C . 四处D . 五处【考点】3. (2分)下列人物的表述中,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事实的有()①小赵说:前几天,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郑和的照片②小钱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③小孙说:近代中国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④小李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②③D . ①④【考点】4. (2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 . 服装休闲化、时尚化B . 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C .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D . 高档耐用品、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考点】5. (2分)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阅读各类报刊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A . ②③④B . ①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考点】6. (2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A .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 . 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考点】7. (2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A . 老爷B . 大人C . 先生D . 陛下【考点】8. (2分)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A . ①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④【考点】9. (2分)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 . ①②③④B . ①②C . ③④D . ①②④【考点】10. (2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 . 保国会B . 兴中会C . 同盟会D . 国民党【考点】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11. (10分) (2017九上·台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世界生活》检测试卷.doc

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世界生活》检测试卷.doc

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3年浙江丽水中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是对史实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1917年这一时间定语。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都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B。

2.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 )A.女子无才便是德B.树贞节牌坊C.三从四德D.妇女放足【解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3.下列行为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A.作揖B.下跪C.叩拜D.握手【解析】课标要求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4.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 )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军阀割据和混战【解析】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正确答案是B。

5.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解析】考查的是民主思想的影响。

先生女士是表示平等的称呼,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是C。

6.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 )A.轮船、飞机B.汽车、火车C.轮船、火车D.汽车、轮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成果,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飞机和汽车是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成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此外,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展示等形式,学生将合作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将有机会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对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记忆逐步转变为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通过史料来推断和解释历史现象。
8.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9. 女性地位的变动: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包括教育、工作、家庭等方面的权益。
10. 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学生需要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增加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辅助教学材料、历史文献等途径进行梳理和整合。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清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拓展。通过知识点梳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体验这些历史变迁。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最新教育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最新教育文档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主要是指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开始进行文学革命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5.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科学时代 C.民主共和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6.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7.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B.发起人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 活
中 的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学技术 给社会 生活带
化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来的影

思考:
1.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 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 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思考: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 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 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 程。
20世纪前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思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 化?
交通方面--
坐轮船或火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方面--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德律风”--电话
问题: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电话。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 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从近代
பைடு நூலகம்悄活
中国社
然 转 变
中 的 变 化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会生活 的变化 感受人 类文明

发展的
社 会
头 脑
趋势、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感受科
1、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 卡通片等。
〇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 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时训练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时训练 人教版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一、基础达标1.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迅变化带来的影响()A.促进商品的流通 B.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C.便于百姓间的沟通 D.利于信息的传达2.男人剪掉辫子,女子缠足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开始的时间大致应在()A.1912年后 B.1919年后C.1921年后 D.1915年后3.下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①中国第一家电话局②《申报》的创办③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④中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4.下列变化中反映了自由、平等观念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有()A.清代官服演变成中山装 B.科举考试被废除,现代教育制度开始确立C.对地位高的人称老爷 D.人们开始用电话、电报来传递信息5.与物质生活的变化相比,思想观念的变化显得更艰难,更深刻。

下列变化中属于思想观念变化的有()①科举考试被废除,现代教育制度开始确立②清代官服演变成中山装③对地位高的人称“先生”④妇女在教育、新闻、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6.轮船、火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是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它是为方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来到中国的。

你对这些交通通讯工具的传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怎样认识的?()①交通通讯工具的传入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②交通通讯工具的传入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③交通通讯工具的传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尝试应用1.请查找有关资料,说出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填在空格处:①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②第一部中国拍摄的无声电影是:③第一部中国拍摄的有声电影是:④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⑤第一艘自己制造的轮船是:2.填一填: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表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从西方传进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小王同学认为;“近代以后因为封建制度统治,我们中国落后了。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1.如下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2.“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

”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A.火车轮船的传入B.大众传媒的兴起C.有线电报的出现D.社会习俗的变化3.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A.慈禧厉行节约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汽车售价昂贵D.中国不需要汽车4.与下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5.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6.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照相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7.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8.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导致这些变革的原因主要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工业革命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军阀割据和混战二、非选择题9.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个选项中D选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是不正确的,因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已经废除了这些有损人格的礼节和称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和“先生”“君”等称呼。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2.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材料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

故答案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初三上册历史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练习试卷

初三上册历史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练习试卷

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练习试卷单选题“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

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A.汽车B.电车C.火车D.马车在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前身是( )A.党项族B.羌族C.华夏族D.蚩尤族近代之极大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因为( )A.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B.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C.列强入侵是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D.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带动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A.清政府B.日本鬼子C.蒙古D.鞑靼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传播是在()A.洋务运动之后B. 维新变法之后C.辛亥革命之后D.新中国成立之后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21世纪教育网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下面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由此可知()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②适应宣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③报刊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产业④当时文化事业快速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下列对“五族共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把中国各族人民看做一个整体B.体现了消除民族差别的理念C.体现了民族统一的观念D.是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铁路交通D.报纸杂志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不包括( )A.极大方便人们的交流B.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1.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轮船、火车、电报、报纸和电影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就出现了,所以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可以坐轮船或火车出差,可以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可以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宣布革除封建陋习,废除跪拜礼,改行鞠躬或握手。

革除“大人”、“老爷”之类的称呼,改称“先生”、“君”。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社会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的出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社会生活的变迁·剪发辫、改称呼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个选项中D选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是不正确的,因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已经废除了这些有损人格的礼节和称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和“先生”“君”等称呼。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3.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称呼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称谓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称谓方面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因此身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可能被称呼为“先生”或者“君”。

人教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人教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是()A. 轮船、火车B. 电报、电话C. 照相机、电影D. 缠足、跪拜礼2.192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在北京的男主人打电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您何时回来”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夫人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3.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

下列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①中山装②握手礼③剪辫子④废止缠足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4.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B. 剧中人们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C.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D.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5.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A. 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B. 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D. 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6.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A. 断发易服B. 移风易俗C. 实业救国D. 践行民权7.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悄
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我们要尽可能学会去做试卷,因为通过做试卷不仅能够检测出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欢迎阅读!
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3年浙江丽水中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是对史实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1917年这一时间定语。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都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B。

2.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 )
A.女子无才便是德
B.树贞节牌坊
C.三从四德
D.妇女放足
【解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3.下列行为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
【解析】课标要求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4.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
B.工业文明的洗礼
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军阀割据和混战
【解析】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正确答案是B。

5.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 )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解析】考查的是民主思想的影响。

先生女士是表示平等的称呼,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是C。

6.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 )
A.轮船、飞机
B.汽车、火车
C.轮船、火车
D.汽车、轮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成果,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飞机和汽车是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成就。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新阶段刚开始,传入中国的只能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

正确答案是C。

二、非选择题
7.(2013年辽宁大连中考)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图2反映出这场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图3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

图1是京师大学堂,出现在戊戌变法时期。

图2寓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图3变化体现在发式、称谓、礼节、
服饰四个方面。

(1)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维新变法)(1分);思想启蒙(其他与题意相符的答案也可给分)(1分)
(2)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

(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2分,答出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三、综合探究题
8.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

(1)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
(2)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
【解析】本题(1)主要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一中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说明保守派是反对铁路建设的。

(2)课标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火车传入中国,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
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进步。

看了人教版初三历史《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检测试卷的人还看:
1.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3.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4.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