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识字教材
古时有哪些识字课本?
![古时有哪些识字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c44a56c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7f.png)
蒙学的起步是教儿童认字、写字和读书。
这方面的课本,以现存《急就篇》为最早,在此之前的同类教材已佚失。
《千字文》是识字效率最高的蒙学读本,还有收录各个姓氏的《百家姓》,都是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
东汉班固撰《汉书》,其《艺文志》中收有小学十家,“小学”也就是蒙学。
西周时,宣王太史所作的《史籀篇》,是最早见于著录的蒙学教材。
到了秦代,李斯作《仓颉篇》,后来与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在汉初合为一书。
此外,又有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所作的《凡将篇》。
这些都是古老的识字课本,其后皆已亡佚。
《急就篇》非临急抱佛脚《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成书于西汉晚期。
由开首“急就奇觚与众异”至“长乐无极老复丁”,共2016字,是汉元帝时曾任黄门令的史游所作。
尾段由“齐国给献素缯帛”至“汉土兴隆中国康”,共128字,是东汉人所补,全篇合共2144字。
篇中以三言、四言、七言为一句,这是汉代蒙书的特色。
书中的内容包括姓氏、衣着、农艺、器具、自然、人事等,内容广泛,基本上涵盖汉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兼及律法、地理等知识,非常实用。
唐代经学家颜师古为《急就篇》作注,并勉励学生认真学好此书,宋代学者王应麟作补注,成为最通行的注本。
一千字阐述处世之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这几句是《千字文》的名句。
传说南朝梁武帝为了教诸王学习书法,在晋代王羲之书法中拓一千字,令周兴嗣编纂成文,传闻周兴嗣于一夜之间编成《千字文》,但头发都白了。
《千字文》全文共1000字,当中只有“洁”字,以正体“潔”和异体“絜”的形式出现过两次,其余的字都没有重复。
每句四个字,两句之间互相对仗,隔句用韵,以此教晓识字的效率很高。
《千字文》所述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修身、治家、历史等,其中有很多典故,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
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上下和睦,夫唱妇随”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但由于是据字构文,不能随意发挥,句子比较典雅,无法像《三字经》那样通俗流畅。
中华奇文,用字四千,无一相重超级识字教材《中华字经》
![中华奇文,用字四千,无一相重超级识字教材《中华字经》](https://img.taocdn.com/s3/m/d6f2985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d.png)
中华奇文,用字四千,无一相重超级识字教材《中华字经》“只学一篇韵文便识尽天下汉字”这句话说的似乎夸大其词了,但事实的确如此。
郑州大学郭保华教授用三年多的时间将4000汉字著成一篇韵文《中华字经》全文共一千句,用字4000无一字相重,涵盖了百科又韵语成章,高难度的写作换来了识字教材的全方位突破,小学6年的识字量,二个半月就可完成。
《中华字经》是一种超级识字教材,以四字一句、分门别类、字不重用、韵语连篇的方法编撰而成。
全文收录汉字4000 个,涵盖了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颁布的常用汉字和 HSK 考试大纲规定的四级汉字。
集识字、组词、习韵、正音、学知于一体,可使普通儿童学习 4 - 6 个月掌握一生常用的全部汉字,并经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实验基地、多家幼儿园所验证,经公证处公证, 5 岁儿童 4 个月学完《中华字经》,巩固率为 74.6% ,即 2984 个字,提高现有识字速度的 15 - 20 倍。
字经第一部分第一课天文乾坤有序,宇宙无疆。
星辰密布,斗柄指航。
昼白夜黑,日明月亮。
风驰雪舞,电闪雷响。
云腾致雨,露结晨霜。
虹霓霞辉,雾沉雹降。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令应候,寒来暑往。
第二课地理远古洪荒,海田沧桑。
陆地漂移,板块碰撞。
山岳巍峨,湖泊荡漾。
植被旷野,岛撒汪洋。
冰川冻土,沙漠沃壤。
木丰树森,岩多滩广。
鸟飞兽走,鳞潜羽翔。
境态和谐,物种安详。
第三课人伦父母爹娘,没齿难忘。
兄弟姐妹,危困助帮。
姑姨叔舅,亲戚互访。
侄男闺少,哺育茁壮。
夫妻相敬,梦忆糟糠。
隔屋邻舍,遇事谦谅。
伯公妪婆,慈孝赡养。
尊朋礼友,仁义君郎。
第四课大道形分上下,道合阴阳。
幽冥杳渺,天体著彰。
凝气为精,聚能以场。
缩浓而质,积微显量。
化巨幻虚,恍惚成象。
强固凌弱,柔亦制刚。
终极必反,存兴趋亡。
唯实众名,一理万方。
第五课历史炎黄二帝,尧舜禅让。
禹启世袭,灭桀商汤。
周武伐纣,侯列各邦。
秦皇集权,汉刘楚项。
鼎立割据,乱晋八王。
南北对峙,腐朽隋炀。
《千字文》原文及译文
![《千字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34ad9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f.png)
《千字文》原文及译文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教材,是一篇千字长文,用来教导儿童识字、识文、明理。
以下是《千字文》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原文:
《千字文》的翻译如下:
天地之间是玄黄色的,宇宙浩瀚混沌。
太阳和月亮盈亏变化,星辰排列有序。
寒冷来了又热去,秋天收获冬天藏。
闰年多出来的日子成年岁,音律调和阳气。
云腾而来就有雨,露水凝结成霜。
金子产生美丽的河流,玉石出现在昆仑山。
有名的剑在巨阙上,珍贵的珠子散发夜光。
果实有珍贵的李子和苹果,蔬菜有沉甸甸的芥菜和姜。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历代家教书目
![历代家教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05080d2d90c69ec3d5bb75db.png)
中国古代不仅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视编写家教教材。
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
不同的教材,其承担的教育目的也不同,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教材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课本,有《弟子规》、《孝经》、《二十四孝》等书。
在古代家教教材中,有一类教材是以家庭为基础而产生,是父祖对子孙、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家训,如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三字经》在格式上,《三字经》的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
在内容上,《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取材典故广泛,包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
《千字文》《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南朝梁(公元502-549年)周兴嗣(公元470-521年)所作的一首长韵文,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汉字组成的文章。
据说是梁武帝取了王羲之写的一千个字体,令其亲人练习书法,而后觉得杂乱无章,于是又命周兴嗣编为一篇文章。
《千字文》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句句引经,字字用典。
《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一本清朝出现的儿童启蒙教材,内容以儒家道德为主,以韵文写成。
一般认为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改称《弟子规》。
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十八章。
《孝经》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先秦时期最经典的识字教材
![先秦时期最经典的识字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a679d6f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f.png)
先秦时期最经典的识字教材而早在先秦时,就出现了“标准识字课本”,也就是周宣王命太史官所作《史籀篇》。
如今史料记载足足有九千字的《史籀篇》已经失传,被认为最接近的文字是《陈仓石鼓文》。
周宣王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至于被国人杀死、共和执政的周厉王之子,也是“烽火戏诸侯”以至于葬送西周的周幽王之父。
周宣王时期,虽有“宣王中兴”的成就,但宗周对周围方国控制力下降、彼此间愈加离心离德已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文字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们沟通交流越加困难,周宣王于是开展了“书同文”的努力尝试,其成果就是太史官“留”所作的《史籀篇》。
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的“史童”都需要学习《史籀篇》,既能读史又能识字。
在春秋战国结束后,秦朝统一天下,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人同轮”实施大一统,而其中所谓的“书同文”,就是从《史籀篇》中取字,其中的大篆改写成秦朝小篆、确认秦篆字体在山东六国的统治地位。
当时,按照要求,作出了三篇“标准识字课本”。
其中,丞相李斯所作的称《仓颉篇》,赵高所作的称《爰历篇》,太史胡毋敬所作称《博学篇》,后来这三篇被汉初的民间教师合力编纂到一起、断其字章,于是又统称《仓颉篇》,这是因为秦初三篇取名都是以文章内容前两个字命名,比如残存的《仓颉篇》开头就是“苍颉作书,以教後嗣。
幼子承诏,谨慎敬戒。
”(《爰历篇》、《博学篇》已失传。
)三篇共计三千余字。
《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是最早的具有明确识字课本功能的文字作品,其内容为四字韵文,前后文没有什么逻辑性,也不具备叙事功能,某种意义上,近乎于现代的“字典”。
而汉朝人则将其扩展续编,自西汉而至东汉,许多著名大儒,譬如杨雄和蔡邕,都曾续写过“仓颉识字课本”,而汉朝人编写的《急就篇》、《训纂篇》、《劝学篇》也因为内容广博、符合时代等原因,逐渐淘汰掉了字形生僻的《仓颉》三篇。
有关汉字的书籍
![有关汉字的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cf52052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61.png)
有关汉字的书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书写系统,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汉字都是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
因此,有关汉字的书籍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有关汉字的书籍吧。
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书,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由东汉时期的许慎所编写,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每个字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字书,更是一部汉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的综合性著作。
它的问世,对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这部古籍已成为汉字研究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地传颂和研读。
二、《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大型字典。
该书由清朝皇帝康熙亲自主持编纂,历时近二十年,收录了47000个汉字,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康熙字典》的问世,不仅对于汉字的整理、规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于汉字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康熙字典》已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新华字典》《新华字典》是中国现代汉语字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字典之一。
该书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持编纂,于1953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出版了多个版本。
《新华字典》不仅收录了常用汉字和词语,还注重解释和用法的规范化,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如今,《新华字典》已成为中国人必备的一本参考书,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文化、出版、翻译等领域。
四、《汉字源流字典》《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介绍汉字演变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专业性字书,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该书由国内著名汉字学家李学勤编写,共收录了7000多个汉字,每个字都详细介绍了其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
《汉字源流字典》的问世,对于推动汉字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这部著作已成为汉字爱好者的必读书籍之一,被广泛地传阅和研读。
中国古代识字教材
![中国古代识字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5d8b2387ec3a87c24028c48c.png)
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及教学发展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
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
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
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
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音韵定位、四字一句、、集中识字、字不重复。
根据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期:雏形期、定型期和承袭期。
在雏形期,识字教材处于萌芽阶段,基本是通用字的汇编,以适应统治者文字整理的需要;在定型期,教材进一步成熟,与生活实践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识字与思想教育也进一步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开始力争把一定的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定的内容,即意义识字法。
如《急就篇》中关于“文学法理”部分的“汉地广大,无不容盛”,已经脱离无意义的单字组合;在形式上,也开始采用韵文形式,早期是四字一韵,后来灵活多变,有三言、四言、七言等。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比较繁盛,社会生活大大丰富,识字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
中国古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具体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b3990d2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d.png)
中国古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字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字形和现代的字形有很大的不同,古人的字形更加繁复,写字需要掌握很多不同的笔画和结构。
古代教育注重字形的规整和美观,教师会教授学生正确的书写方式和笔画顺序,以便提高字的质量和美感。
2. 字的识别:古代中国采用象形文字,人们需要通过观察物象的外形和特点来识别字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用图示或实物来让学生了解字的意义和用法,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
3. 字的音训:古代中国汉字的读音有音、训两种,学生需要学习正确的读音和训读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会用口诀、歌谣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字的读音和训读。
4. 识字教材:古代中国的识字教材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等。
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背诵这些教材来识字和认识基本的文化知识。
5. 书写方式:古代中国的写字方式主要是使用毛笔和宣纸。
学生需要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控制笔画的力度和粗细,以及运用不同的抬笔、落笔等技巧来书写字体。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注重规范、美观和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模仿和练习,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现代已经有所改变,但受到古代传统影响的汉字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使用及启示
![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使用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2c8a761a98271fe910ef9c9.png)
启 蒙教 育是 古人 最 为 重 视 的 , 实 就是 从 识 其 字写 字开 始 的。 “ 者 八 岁 人 小 学 , 周 官 保 氏 古 故
掌养 国子 , 之六 书 , 象形 、 事 、 意 、 声 、 教 谓 象 象 象 转
和“ 大人 ” 上 。无 论 是 字 书 “ 百 千 ” 三 还是 写字 教 材“ 大人 ” 为 中 国 的传 统 语 文 教 育 做 出 了 巨 上 都
事件 , 奠定 了整个 文 明发展 的基 础和方 向, 进 了 促 其他 文 明的发展 甚 至 飞跃 , 当然也 带 来 了一个 问
的 出现 。如下 面这些 早期 的字 书 :
收 稿 日期 :02— 5—1 21 0 2
作者简介 : 朱安立 , 汉族 , 男, 江苏铜 山人 , 江苏省徐 州市潘塘 中学副校长。
大的 贡献 。识 字 为 先 方 可 习文 读 书 明 理 , 教育 之 教 在 于从根本 上对 人格 进行感 化 和教育 。教 材 的 功用 是现实 , 而教 育理 论 的指导 意义却 是深 远 的 ,
注 、 借 , 字之 本 也 。 _ ∞清 代 学 者 王 筠在 其 假 造 ”1 著作《 教童子 法 》 中提 到 “ 养 之 时 , 字 为先 , 蒙 识 不 必遽 读 书 , 取 象 形 、 事 之 纯 体 教 之 。 j 。 先 指 ”2" 两 P 者都 指 出了识字 的重要 性 。为什 么蒙 学之 初要先
材及其相 关教育理论, 认识其 中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思古代识字写字教 学的成功经验 , 反 有 助 于我们 更 清楚地 了解 古代教 育形 态 , 为现代 识 字写 字教 学提 供参 照 。 关 键词 : 书 ; 字教 学 ; 字教 学 ; 示 字 识 写 启 中图分 类号 : 1 3 H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 3— 6 4 2 1 )4— 0 1— 5 A 10 6 4 ( 0 2 0 0 7 0
《三字经》的原文
![《三字经》的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80559c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7a.png)
《三字经》的原文《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字经》的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黄,及白黑。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
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曾玄。
五伦者,始夫妇。
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
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
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故,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中的奇葩--“三、百、千”之比较研究
![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中的奇葩--“三、百、千”之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275076a26925c52cc5bfa1.png)
相 辅相成 , 得 它们在具 体使用 过程 中可以相互 配合 , 使 不仅 取 代 了以 往 识 字教 材 , 给 后 世 识 字教 材 的 编 写 也
开 创 了先 河 。
关键词
三 字经
百 家姓
千 字 文
一
我 国古 代 识 字 教 材 是 我 国古 代 语 文 教 育 研 究 的 个热 点 . 中 《 其 三字经 》 百家 姓》 千字 文》 为引 《 《 尤
和七字句 。
学 习者 学 习 此 书后 , 以对 中 国历 史 、 学 、 可 文 自然 、 名 物 等 有 初 步 了解 , 进 一 步 学 习 打 下 基 础 。 为 《 家 姓 》是 一 本 没 有 什 么 思 想 内容 的 教 材 . 百 纯 粹 只 是 姓 氏 的 汇 编 。如 果 说 这 些 作 为 姓 氏 的 汉 字 在
《 家 姓 》 继 承 , 且 由 三 言 发 展 为 四言 ; 文 学 法 百 所 并 “ 理 ” “ 器 百 物 不 同程 度 上 为 《 字 经 》 《 字 和 服 在 三 、千 文 》 继 承 , 四言 、 言 变 为 纯 四言 。 所 由 七
人注 目 ,因为 它们不仅是 我 国古代 识字教 材 中的精 品 , 且 对 后 世 识 字 教 材 的 编 写 也 影 响 巨 大 。 仅 在 而 不 汉 民族 内部流传 , 为其它 民族所使 用 , 至流传 到 还 甚 外 国 。 它 们 是 我 国古 代 识 字 教 材 中 各 自独 立 又 有 着 紧密联 系的代 表性教 材 。 长期 的使 用 中 , 在 它们之 间 不 是互 相 牵 制 , 是 互 相 配 合 的 核 心 部 分 , 和 从 前 而 这 的识 字 教 材 独 立 使 用 ,相 互 问 没 有 任 何 关 联 完 全 不 同 。 文 拟 将 对 其 进 行 比较 , 而 探 讨 其 相 互 独 立 又 本 进 紧 密 联 系 的原 因 。
古代汉语教材版别
![古代汉语教材版别](https://img.taocdn.com/s3/m/89a9e32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4.png)
古代汉语教材版别
古代汉语教材版别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胡适《白话六书》版:这是较早使用的版别,以白话解释古代汉语,注重语法和词义解释。
2. 徐中约《中国古代汉语》版:该版教材的注重点是语言演变和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变化。
3. 王力《古代汉语》版:这是中国古代汉语教学的专业经典之一,讲解详细,注重古文阅读方法。
4. 陈嵘、姚建华《古代汉语》版:该版教材采用现代汉语解释古汉语,注重解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读音。
5. 陈宝琦《古代汉语入门》版:新编古代汉语教材,更加注重初学者的学习体验和过程,语言简洁易懂。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版别的古代汉语教材注重点和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材进行学习。
古代 识字课本 单篇数字量
![古代 识字课本 单篇数字量](https://img.taocdn.com/s3/m/537a581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5.png)
古代识字课本单篇数字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
但是,社会常用字种和字量却是相对稳定的,汉字初级教学字量与社会常用字量应当大体持平。
古代的童蒙识字课本在字量的确定上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通过统计,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单篇收字量约在2000字左右,同时并用的成套识字课本的总字量约在3000字左右。
据统计秦三色共计3300多字,汉代扬雄的训集篇为2400多字,史游的急就篇为2100多字,南朝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和百家姓一共也是2700多字。
用当代汉字字频的统计结果进行验证,2000~4000字几乎是中国历代社会常用字的恒量。
周有光先生曾对现代汉字字频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提出了著名的汉字效用递减率。
这个规律可表述为:掌握最高频的1000个汉字,阅读和写作的覆盖率大约是90%:以后每增加1400字,大约提高覆盖率1/10。
根据汉字效用递减率,3800个字种覆盖率可达到99.9%。
我国历代识字课本的收字量,与当代人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统计出来的结果大致相吻合,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围绕汉字教学所进行的字频研究和社会常用字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a31f4fd77f1922791688e816.png)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1、 《急就篇》 2、 《千字文》 3、 《百家姓》 4、 《三字经》1、 《急就篇》 (1)编写背景 从周、秦到汉,出现的众多识字教材中流传时间最久,且保存下来的是《急就篇》 。
《急就篇》相传为 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著。
共34章,按姓名、饮食、器具等分类。
“急就”是全书篇首二字,并以为书名。
宋人晁公武解释“急就”两字为:“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者 可就而求焉。
”由此可见其最初的编辑要旨是识字,已经不是为整理文字而编。
(2)内容介绍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急就篇》 ,全书共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按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把当时常用的关 于诸物名姓的单字编集起来,以便记诵。
编排尽可能避免重复字,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借此帮助学 习者在识字过程中掌握一些常识。
王国维在《急就篇注叙》中说“该书中有重复字335个,单字180 9个。
儿童可在较短时间内学完此书,掌握近2000个生字,以便于进一步阅读。
”具体内容有: 第一,姓氏名字,四百多字,共100多个易识常见的姓氏。
如:“宋延年 都是当时一些常见人名。
三字一句,隔句押韵,句子没有完整的意义。
第二,服器百物,一千一百多字,有400多种器物名称。
有的纯为同类单字的无意义组合,如“稻黍秫 稷粟麻粳 饼饵麦饭甘豆羹 ” 。
有的则有一定的意义,如“智能通达多见闻,治礼掌故砥砺身”。
第三,文学法理,四百四十多字,有60多处人体部位器官名称,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职官、法 律、地理等知识。
如“汉地广大 无不容盛 边境无事 中国安宁”,四字一句,隔句押韵,两句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义。
全书相当于一部日用小百科全书,学习者在掌握书中的字的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日常知识。
而且,由 于这些知识是在识字过程中掌握的,是为识字服务的,所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字。
(3)编排特点 本书的编辑思想,是运用类义教学法,即将意义相类的字分类排列,以引起联想记忆。
《蒙求》原文及注解:是儿童识字、掌握各科知识的主要启蒙书籍
![《蒙求》原文及注解:是儿童识字、掌握各科知识的主要启蒙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687f74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6.png)
《蒙求》原文及注解:是儿童识字、掌握各科知识的主要启蒙书籍《蒙求》原文及注解《蒙求》是唐朝李翰编著的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
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
因为《蒙求》读物始于李翰,故后世人都称“李氏蒙求”。
后来人们纷纷摹仿,产生了众多的都以“蒙求”为名的读物,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等,于是“蒙求”在长期的封建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体裁。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
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周嵩狼抗,梁冀跋扈。
郗超髯参,王珣短簿。
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李陵初诗,田横感歌。
武仲不休,士衡患多。
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
剧孟一敌,周处三害。
胡广补阙,袁安倚赖。
黄霸政殊,梁习治最。
墨子悲丝,杨朱泣岐。
朱博乌集,萧芝雉随。
杜后生齿,灵王出髭。
贾谊忌鵩,庄周畏牺。
燕昭筑台,郑庄置驿。
瓘靖二妙,岳湛连璧。
郄诜一枝,戴冯重席。
邹阳长裾,王符逢掖。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
晋宣狼顾,汉祖龙颜。
鲍靓记井,羊祜识环。
仲容青云,叔夜玉山。
毛义捧檄,子路负米。
江革忠孝,王览友弟。
萧何定律,叔孙制礼。
葛丰刺举,息躬历诋。
管宁割席,和峤专车。
时苗留犊,羊续悬鱼。
樊哙排闼,辛毗引裾。
孙楚漱石,郝隆晒书。
枚皋诣阙,充国自赞。
王衍风鉴,许劭月旦。
贺循儒宗,孙绰才冠。
太叔辨洽,挚仲辞翰。
山涛识量,毛玠公方。
袁盎却座,卫瓘抚床。
于公高门,曹参趣装。
庶女振风,邹衍降霜。
范丹生尘,晏婴脱粟。
诘汾兴魏,鳖灵王蜀。
不疑诬金,卞和泣玉。
檀卿沐猴,谢尚鸲鹆。
泰初日月,季野阳秋。
荀陈德星,李郭仙舟。
王忳绣被,张氏铜钩。
丁公遽戮,雍齿先侯。
陈雷胶漆,范张鸡黍。
周侯山嶷,会稽霞举。
季布一诺,阮瞻三语。
郭文游山,袁宏泊渚。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三部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三部](https://img.taocdn.com/s3/m/59bbcd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0.png)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三部序言古代幼儿启蒙教育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时的教育读物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幼儿的智慧,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三部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它们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一、《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一本启蒙教育的读物,由王应麟编写于宋代。
这本书以韵文的形式,每个韵文由三个字组成,共有一百篇,涵盖了语言、历史、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三字经》通常从幼儿入学前开始学习,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幼儿教育。
《三字经》以浅显的语言和简练的句子向幼儿讲解了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三字经》,幼儿能够了解到诚信、孝顺、友善、勤奋等美德的重要性。
同时,由于每篇韵文都是由三个字组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记忆和理解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百家姓》《百家姓》是一本古代的家族姓氏文化读物,最早成书于南朝宋代。
这本书总结了中国常见的百姓姓氏,结构简单明了,易于幼儿记忆。
通过学习《百家姓》,幼儿可以认识到不同的姓氏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文化,培养对家族的尊重和对社会的归属感。
《百家姓》也通过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介绍,让幼儿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
这样的学习能够激发幼儿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千字文》《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识字启蒙读物,由南宋欧阳询创作。
这本书共千字,每篇由一对对字组成,以韵文形式展示,是古代幼儿学习识字的重要教材。
《千字文》的每个字都有对应的注解和释义,有利于幼儿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由于《千字文》的每篇由一对对字组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来学习字的形状和发音,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识字,还培养了他们对抗争和探索的精神。
结论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结构简单明了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启蒙。
儒学基础 流传最广的识字教材
![儒学基础 流传最广的识字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970d4d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0.png)
儒学基础流传最广的识字教材《三字经》作为古代的蒙学教材,涉及内容广泛,被称为“千古一奇书”。
清人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时,称它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提到此书时说:“《三字经》可不简单,虽是启蒙读物,可是书中的知识,自远古到现代讲了一遍。
这真是一部最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
而且用韵文写成,可以朗诵,便于记忆,真是一部好书。
”这一说法,被古今中外人们所公认,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之中。
所以说,《三字经》可谓是蒙学教材中的一朵奇葩。
《三字经》作为蒙学识字教材流传使用了700多年,这与它的特色内容和独到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于《三字经》有很多版本,也有很多人对其作者进行质疑,本文要研究的是我们最熟悉的,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头的《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所写。
宋代能产生如此优秀的蒙学读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来削弱地方势力。
这一举措,加强了封建领导阶级的中央集权,使得社会和国家稳定,从而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的稳定导致宋代蒙学教育的兴盛,出现了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耳熟能详的启蒙教材以及朱熹、邵雍等一大批在蒙学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家。
宋朝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珠宝、匹帛等商店,“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时称临州为“天城”并说其“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随着宋代科举制发展,读书人做官愈发便利,促进了宋朝教育尤其是私学的发展。
封建文人还注意到儿童的启蒙教育,编写出适合当时需要的启蒙读物,对宋以后各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人陆寺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人。
”描写的是绍兴乡村儿童上冬学的情况。
这一时期,理学家们对蒙学教材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如大理学家朱扰亲自编写蒙学教材《童蒙须知》、《小学》等,《三字经》也是这一时期所编。
「鉴赏」存字最多的西汉识字课本——北大汉简《仓颉篇》
![「鉴赏」存字最多的西汉识字课本——北大汉简《仓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9887e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8.png)
「鉴赏」存字最多的西汉识字课本——北大汉简《仓颉篇》自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首次入藏一批珍贵的秦简之后,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令世人震惊的战国楚简;紧接着,2009年年初,北京大学也入藏了一批珍贵的汉简,成为国内高校中入藏简牍的第三所高校,这批入藏的简牍被简称为“北大汉简”。
这批汉简是北大校友所捐赠,数量有3346个编号,其中比较完整的有1600余枚,残简有1700余枚。
经整理发现,这批简主要是古代典籍,其内容包括《仓颉篇》(86枚)、《赵正书》(51枚)、《老子》(208枚)、《周训》(221枚)、《妄稽》(107枚)、《反淫》(59枚)、《日书》(695枚)、《日忌》(414枚)、《日约》(183枚)、《堪舆》(77枚)、《雨书》(65枚)、《六博》(49枚)、《荆决》(39枚)、《节》(65枚)、《医书》(711枚)等十余种传世和佚失的古文献。
整理者认为,这批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后期的西汉简牍,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战国秦汉古书类简牍中,数量最大且内容涉及面最广的一批,故将其称名为“西汉竹书”。
这批竹简的保存状况比较好,多数竹简刻有契口,并残留有编绳的痕迹,在形制上比较特殊的是,简书的篇名都用朱砂书写在竹青一面,且多先在竹青面的上端选取题写篇名的空间,削去竹青,然后再用鲜亮的朱砂题写,显得规范而讲究。
当然,除了这类比较讲究的篇名题写外,也有直接墨书题写在简的正面,篇章结束之后者,如医书中的“秦氏方”之类。
《仓颉篇》(局部)这批西汉竹书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仓颉篇》(如图),共存有86枚竹简,简长32cm左右,简宽1cm左右,基本完整,字迹清晰,每简所书字数20—21字不等,共存有1230余字,是现在所知保存字数最多的一个抄本。
其中分章的方法、每章的字数、篇题的写法都前所未见,这对研究复原秦代《仓颉篇》的本来面貌,研究中国小学经典的传流和演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大家知道,史传《仓颉篇》为秦代丞相李斯所编的小学识字课本,相传是用秦篆写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及教学发展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
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
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
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
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音韵定位、四字一句、、集中识字、字不重复。
根据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期:雏形期、定型期和承袭期。
在雏形期,识字教材处于萌芽阶段,基本是通用字的汇编,以适应统治者文字整理的需要;在定型期,教材进一步成熟,与生活实践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识字与思想教育也进一步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开始力争把一定的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定的内容,即意义识字法。
如《急就篇》中关于“文学法理”部分的“汉地广大,无不容盛”,已经脱离无意义的单字组合;在形式上,也开始采用韵文形式,早期是四字一韵,后来灵活多变,有三言、四言、七言等。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比较繁盛,社会生活大大丰富,识字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
承袭期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遵循前一阶段《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的体例。
在识字教学上,是以集中识字为主;在识字教材的编写形式上重视韵文化,以三言或者四言为主。
所选字数较前代增加,而且要求认字与写字相结合。
但教材内容艰深,语句僵化,思想教育过多,因此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上述可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与革新中发展的。
如《仓颉》、《爰历》、《博学》这三篇是根据文字统一的需要,对《史籀篇》进行改编而形成;到了汉代,针对这三本书字数少,且有些字的读音失传,又把它们合并为《仓颉篇》,它们都是当时通用字的汇编。
与此同时又新编了《急就篇》、《元尚篇》、《凡将篇》、《训纂篇》,但只有《急就篇》流传后世,而且对后来的“三、百、干”影响很大。
自从《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产生后,它们形成一个体系,取代了以往所有的识字教材,而且有着极大的稳定性,使用数朝数代,甚至流传到外国。
这种继承与革新中的历史规律就是识字量知识量是否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一致。
《仓颉》、《爰历》、《博学》等篇对《史籀篇》的扩充;《训纂篇》对《仓颉篇》的扩充,都是嫌字数少,但这些教材都存在一个通病:字数多且难,超过了儿童的接受能力。
后起的《急就篇》,尽量选易识易记的字,所以能够在一定时期独占鳌头。
但它也有一个不足,就是知识太
多太杂,有姓氏名字、文学法理、天文地理,类似于百科全书。
成为一个体系的“三、百、千”则不然,它们在知识上分别汲取了《急就篇》的一部分而成,字数多则一千左右,少则几百,掌握上只需会读会认,不要求会写,所以很快能够取而代之。
后来的改编本无一不是在加深教材难度,扩充教材字数上下功夫,忽视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它们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而湮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随着年代的推进,蒙学识字教材趋于丰富化,条理化,系统化。
一方面沿袭已有的教材,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改编,甚至去编写新的教材。
这是一个继承与革新的过程,既保证了教材的稳定性,又进行了革新、改进,使教材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
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
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能识二千字,可读书。
”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
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
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
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