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生态旅游规划调研大纲

合集下载

冠豸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及其对策研究

冠豸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及其对策研究

冠豸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陈胜昌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2期[摘要] 通过分析冠豸山风景区的空间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环境承载力,确定出该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制约因子——空间环境容量。

研究表明,该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偏低,旅游业发展空间较大,提出的旅游营销对策可为景区的规划、管理提供依据,以实现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冠豸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冠豸山风景区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距县城1.5公里处,风景区范围东经116°45′14″~116°53′22″,北纬25°40′02″~25°46′12″,面积102.61 km2,核心景区53 km2。

由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等景区组成,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丰富。

该风景区于1986年被评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

冠豸山属于典型的中年早期丹霞地貌,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种类齐全,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

1 风景区旅游资源冠豸山风景区已开发的独立旅游线路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和九龙湖。

冠豸山—石门湖游览线路也可单独游览,游客在冠豸山、竹安寨游览既有步道观光,又有景点游览;游客在石门湖、九龙湖游览主要是坐船观景,游览时间在座船上。

步道游览观光活动主要时间花在步道和主要景点、景观上,游览活动情况见表1。

表1 步道游览活动情况景区范围景区内需停留游览的景点该景点游览活动区面积(m2) 游客在该景点的平均游览时间(min) 各段旅游线路序号景点名称该段旅游线路名称该段游览步道长度(m) 游客在该段线路游览步道上的平均游览时间(min)冠豸山—石门湖景区 1 法云寺 300 15 冠豸山—石门湖线路 1200 502 雁门书院 80 53 客家博物馆 100 54 东山草堂 60 105 灵芝寺 200 15竹安寨景区 1 仙桃阁 100 10 竹安寨线路 1300 602 双剑峰 100 10表2 水上游览活动情况景区名称正常水域面积(km2) 渡轮数量(艘) 可乘人员(人/艘•次) 往返时间(min/艘•次)石门湖 0.22 6 78 40九龙湖 0.80 9 78 1001.1 服务设施景区内服务设施主要有停车场、公厕及服务点。

2024年旅游区开发计划书范文(2篇)

2024年旅游区开发计划书范文(2篇)

2024年旅游区开发计划书范文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各地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进一步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本计划书拟在2024年开发一个新的旅游区。

二、项目目标1. 建设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高品质的旅游区,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踏青赏景、休闲度假。

2. 提升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3. 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项目规划1. 地理位置选择本旅游区将选址在一个自然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适合开发成旅游区。

2. 旅游资源调研对目标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研。

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等。

了解目标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潜力,并进行合理开发规划。

3. 建设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

包括景区布局、交通规划、旅游设施建设等。

重点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注重人文历史文化的体现和保护。

4. 景区设施建设根据规划,逐步建设旅游设施。

包括接待中心、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设施等。

注重环保理念,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设方式。

5. 旅游产品开发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包括观光游览、户外探险、文化交流等。

利用当地的特产和手工艺品,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6. 推广与宣传利用互联网和媒体等渠道,积极推广旅游区。

包括制作宣传片、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等。

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促销活动和宣传推广。

四、项目投资及回报预测1. 项目投资该旅游区的建设预计需要投入1亿元人民币。

其中包括土地购置、旅游设施建设、宣传推广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费用。

2. 建设周期预计建设周期为1年。

3. 预计回报根据市场调研和旅游业发展趋势,预计开发的旅游区每年能够吸引100万人次的游客。

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3篇

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3篇

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3篇篇一《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一、调研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不断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我们特制定本调研策划书。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旅游市场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

2. 分析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满意度。

3. 评估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设施和服务质量。

4. 探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内容1. 旅游市场调研:旅游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旅游市场结构和细分市场。

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偏好。

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 旅游目的地调研: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特色。

旅游目的地的设施和服务质量。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知名度。

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 旅游企业调研:旅游企业的类型、规模和经营状况。

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合作意向。

四、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

3. 访谈调查:对旅游目的地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4. 实地考察: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资源、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情况。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五、调研时间和进度安排1. 调研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时间]):成立调研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

制定调研方案和问卷。

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

2. 调研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时间]):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进行实地考察。

收集和整理数据。

3. 调研分析阶段([分析阶段时间]):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汇报调研成果。

提出对策和建议。

六、调研经费预算1. 问卷设计和印刷费用:[X]元。

2. 访谈调查费用:[X]元。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背景与意义乡村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制定一份详细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目标1. 打造独特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建设完善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3. 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增加旅游产品的丰富性。

4. 实现旅游业与农业、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三、发展策略1. 强化规划引导,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制定并落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包括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

3. 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新与开发。

鼓励乡村居民创新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

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

4. 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确立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游客权益。

5.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

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推广,向市场推介乡村旅游项目和特色,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参与旅游展览和交流活动,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四、实施步骤1. 制定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明确定义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 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鼓励乡村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

4. 完善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培训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5. 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福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福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本文分 析福建省 农业旅 游的丰 富资源 ,初 步探 讨农业 生态旅 游可 以开发的主要 模式 ,论述 福建 农业 生态旅 游存在的 问题 ,并 从政 府主 导 作 用 ,发展机 制及品 牌 塑适 等方 面提 出 了相应 对 策 。 关键 词 : 农业 生态旅 游 ; 问题 ; 对策 ; 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6 4 0 8 ( 0 8O ( ) 0 9 - 2 1 7 — 9 X 2 0 ) 4b 一 1 8 0
来 看 , 主 要 有 以 下 几种 类 型 。 2. 1农庄经 济型 主 要 依 托 自然 优 美 的 乡野 风景 ,舒 适 怡 人 的 清 鲜 气 候 ,环 保 生 态 的 绿 色空 间 , 为 游 客 特 别 提 供 度 假 休 憩 、 游 乐 、就 餐 、 住宿等服 务内容 。 2. 2园 区农 业型 兼 顾 农 业 生 产 , 科技 示 范 与科 普 教 育 功 能 相 结 合 的休 闲观 光 农 业 形 态 。 如 各种 1 福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农 业 科 技示 范 园 区 、无 公 害 农 业 生产 示 范 福 建 省 旅 游 资 源 丰 富 , 特 色 明 显 ,是 基 地 等 。 特 色 农 业 的 主 要 产 区 和 文 化 古 迹 的 聚 集 2 3特 色产业 型 . 地 ,具 有 丰 富 的 自然 资 源 和 人 文 资 源 优 以 绿 色 、生 态 、 自然 的农 业 产 业 带 和 势 。全 省 各 地 不 但 农 业 旅 游 资 源 丰 富 ,且 农 业资 源位 载 体 ,为游 客 提供 观光 、赏 景 、 具 有 明 显 的地 域 特 色 。 采 摘 、游 玩 等 项 目,使 人 们领 略到 生 态 农 业 的 大 自然 情 趣 。 如 各 种 特 色 农 业 生 产 。 11 . 闽东 区 福 州 市 ,辖 属 的 五 区八 县 蕴 藏 了 丰 富 2. 自然 人文 景观 型 4 的 自然 和 人 文 景 观 ,除 了平 潭 岛 展 示 海 岛 即 挖 掘 当地 丰 富 的 人 文 资 源 ,有 效 利 风 光 外 ,闽 清 山区 的 古 民 居 宏 琳 厝 、永 泰 用 自然 景 观 ,开 发 探 幽 、 访古 、赏 景 等 休 县 的 青 云 山 、闽 侯 县 的 旗 山及 福 清 的 石 竹 闲 项 目 。 山 等 地 也 充 分 展 示 了 乡村 人 文 和 碧 绿 山 2. 农 家 乐型 5 色 。该 区域 拥有 罗 源湾 “ 上渔 村 ” 海 、连 江 以 农 民 家 庭 为 基 本 接 待 单 位 ,以 利 用 官 坞 村一 六 福 村 生 态 农 业 园 , 永 泰 天 门 山 自然 、生 态 与 环 境 资 源 , 农村 活 动 及 农 民 农 业 观 光 园 ,福 清 天 生 林 艺 园 等 农业 旅 游 生 活 资 源 ,体 验 生 活 为特 色 。如 各 种 农 业 景 点 ;宁 德 的 三都 澳 “ 海上 渔排 ” 闻 名 的 度 假游 。 海上农业旅游景 点。 2. 6农业 贸易 型 1 2闽南区 . 为 利 用 各 类 大 中 型 农 副 产 品 集 散 市 漳 州 是著 名 的 “ 花果 之 乡” ,农 业 旅 游 场 ,商 务 会 展 中 心 及 农产 品加 工 园 等 把休 资 源 丰 富 。 包 括凤 凰 山 万亩 荔枝 海 , 海峡 闲 观 光 内 容 与 农 业 经 贸 活 动 有 机 结 合 起 两 岸 花博 园以 及各 县 ( 、 区 )颇 具 规 模 来 ,为 游 客 提供 休 闲观 光 、优 质 农 副 产 品 市 的 花 果 园 林 如 长 泰 芦 柑 公 园 , 南 靖 兰 花 采 购 等 服 务 活 动 的 休 闲 观 光 农 业 发 展 模 园 ,平 和柚 子 园 , 天 宝 香蕉 林 以 及天 福 茶 式 。如 各 种 农 贸 会 ,农 产 品交 易 会 等 。 博物 院 、 龙海 龙佳 生 态 休 闲农 庄 、 东 山县 2 7民俗 节庆型 . 鲍鱼观赏村等景点 。 利 用 农村 、 农 业 的 乡土 民俗 、节 庆 资 1 3闽 中区 . 源 、举 办 的休 闲观 光 农 业 项 目。 如三 月三 建 宁县 是 著 名的 “ 中国 建莲 之 乡” 发 歌 节 ,五 月五 龙舟 节 , 四月 “ , 八牛 节 ”等 。 展 旅 游 业 得 天 独 厚 。位 于 建 宁 县 均 口镇 修 竹 村 的 “ 花 大 观 园” 不 但 是 生 态 农 业 基 3 福 建农 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 的问题 荷 地 , 同时 也 是 观 光 旅 游 的 好 去 处 。 3 1缺 乏整 体规 划控 制 . 1 4闽西 区 . 许 多 乡村 旅 游 区缺 乏 总 体 规 划 ,尤 其 龙岩 市 客 家 聚 居 区 , 乡村 游 游 不 仅 可 是 “ 家 乐 ” 的 发 展 盲 目性 很大 ,一 哄 而 农 以 观 赏 到 客 家 土 楼 ,还 可 欣 赏 到 独 特 的 客 上 、重 复 建 设 、 低 层 次 开 发 、环 境 破 坏 现 家风 情 。该 市所辖 的连 城县 ,是 闻名 的 “ 地 象 严 重 。不 仅 造 成 资 源 、财 力 、人 力 、物 瓜干之 乡” ,不 仅 保 留 着 许 多 古 老 的 客 家 力 的 巨大 浪 费 ,而 且 由 干没 有 进 行 统 一规 习俗 ,还 有 几 万 亩 的地 瓜 田 ,每 年 组 织 地 划 , 乡村 旅 游 景 区 地 域 上分 布 较 广 ,组 织 瓜美食旅游活 动。 线 路 的 难 度 较 大 , 乡村旅 游 与传 统 旅 游 景 点 之 间也 缺 乏 有 机 联 系 ,共 生 性 差 ,从 而 2 福建农业生态 旅游 资源开发模式 降 低了对游客的吸 引力。 旅 游 资 源 的开 发 类 型 主 要 根 据 现 有 资 3. 2项 目结构 过 于简 单 ,特 色不 鲜明 源性 质而 定 , 同时 要 考虑 旅 游 者 农业 旅 游 设 计 的 一 些 旅 游 活 动 大 多 雷 同 ,集 中 的 动 机 ,福建 农业 生态 旅 游 资 源 开 发综 合 于 观 光 、采 摘 ,垂 钓等 活 动 。旅 游 项 目缺

生态旅游项目建议书

生态旅游项目建议书

生态旅游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的热门趋势。

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体验。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清新空气、绿色植被和原生态文化的渴望日益增强。

因此,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项目概述本生态旅游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自然风光、生态文化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项目将选址在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保护和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放松身心的旅游体验。

三、项目特色1. 自然风光:项目选址将以自然风光为主要依托,包括山川、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打造出迷人的自然风光景区。

2. 生态文化: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休闲度假: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度假项目,如温泉养生、农家乐体验、登山徒步等,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生态旅游的乐趣。

四、项目规划1. 地理位置:选址在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2.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 生态保护: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生态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4. 项目宣传: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项目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生态旅游项目。

五、项目效益1. 经济效益:生态旅游项目将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地区经济水平。

2. 社会效益: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 生态效益:通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推广,提升当地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六、项目风险1.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项目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2. 政策风险:政策调整可能对项目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3篇

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3篇

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3篇篇一旅游发展调研策划书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深入了解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潜力和面临的挑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特制定本调研策划书。

二、调研目的1. 全面了解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

2. 分析本地区旅游市场的需求结构、消费行为和发展趋势。

3. 评估本地区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 分析)。

4. 提出促进本地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范围和对象1. 调研范围:本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各县(市、区)。

2. 调研对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协会。

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酒店、餐饮企业等)。

游客(包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

相关专家学者。

四、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的政策文件、统计资料、学术研究成果等,了解本地区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 问卷调查: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游客、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手数据。

3. 实地考察:深入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实地考察,了解旅游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情况。

4. 访谈: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协会、旅游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调研内容1.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和质量。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情况。

2. 旅游市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和行为特点。

旅游市场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

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和主要竞争对手。

3. 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

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服务质量。

旅游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 旅游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的建设和运营情况。

旅游接待设施(酒店、餐饮、购物等)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咨询中心、停车场、厕所等)的建设和完善情况。

连城生态旅游度假城市色叶植物调查研究

连城生态旅游度假城市色叶植物调查研究
321 色 块 造 型 这种 配 置 方 式 在 城 区 绿 化 中最 常 .. 见 , 色 叶植 物 的 主要应 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 , 是 一般 选 株 形 紧凑 、 耐
笔者 于 20 0 9年 月 1 月 ~2 1 1 00年 2月对 城 区色
叶植物种类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 区域包括 : 一 是 县城 南边 的飞机 场 、 斑竹 、 江坊 、 坊 、 屋 , 是县 姚 刘 二
差异 , 组合成优美的色块 图案 , 让人感到轮廓清楚 , 色
彩分明。
色 叶植物 亦称 彩 叶植 物 ,有 狭 义 与 广义 之 分 , 狭
收 稿 日期 :0 0 0 - 9 21—30
南 方 园 艺
3 . 孤 植 用 于孤 植 的色 叶植 物 ,往 往株形 高 大 , .2 2 枝叶茂 盛丰 满 的乔木 。一 般 布置 于构 图 的 中心 位 置 ,
城 中心 的 莲 中路 , 大路 , 峰 街 、 门小 区 、 鸪新 北 豸 南 鹧 村 、 校小 区 、 党 冠华 小 区 、 花 小 区 、 电新 村 、 山广 百 水 中
场, 三是县城东边的冠豸山森林 公园 、 石门湖 邮电度 假村、 观景路 、 赖桥水库 、 马桉搴 、 奇石寨 , 四是县城西 北边 的西康 , 姚坪。对园林植物种类 、 生长情况、 配置 应用 、 美化 效果 作 了记 录 。
m , 被 以灌 木 草本 、 树林 及农 田菜地 为 主 。文川 河 )植 果
城 区段呈九曲状态延伸 到马桉寨景 区, 沿岸生境 良好, 其 中竹 园下 河段 分布 古树 群 。
2 调查 方 法与范 围
调查 结 果表 明 , 城 生态 旅 游度 假 城市 色 叶植物 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城县生态旅游规划调研大纲1.生态旅游资源现状1.1总体资源评价一、地理区位连城县是福建省龙岩市下辖山区县,位于闽西山区武夷山脉南段,北倚清流,南接龙岩、上杭,东邻永安,西连长汀,是闽、粤、赣三省的结合腹地,辖区总面积约为2596平方公里。

介于东经116°32′14″-117°09′54″,北纬25°13′35″-25°56′之间。

二、交通条件连城县对外交通可达性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拥有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方面:县城至龙岩129公里,至赣州164公里,至京福高速三明北互通接口136公里,至梅州226公里,至福州424公里,至厦门322公里。

205 国道、319国道、204省道贯穿县境百余公里,实现了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公路贯通。

厦门—龙岩、龙岩—长汀、三明—武平高速公路穿过县境,3小时内可达厦门、漳州、泉州、赣州、梅州、泰宁等城市。

铁路方面:赣龙铁路贯穿全县,有冠豸山火车客运及货运站。

航空方面:连城县冠豸山机场于2004年建成民用航站通航,4c级标准。

与福州、北京、上海的通航加大了连城县与大中城市的联系。

三、旅游区位连城县是福建省五大旅游区中闽西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门户。

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铁公机”的交通优势,对于发展闽西旅游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连城县的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遗产申报提名地和国家自然遗产,与北边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以及南边的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共同构成福建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廊道”,连城县位于此廊道的中部,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

四、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连城县全境多为低山丘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东部和东南部地势高,渐次向中西部长廊盆地倾斜。

东部以玳瑁山脉的梅花山中山区为主体,西陲为武夷山支脉的松毛岭次中山区。

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主要有玳瑁山脉和武夷山支脉两条山脉。

位于莒溪乡境内的石门山,海拔1811米,是全县的最高峰。

中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姑田、赖溪、曲溪、李屋、塘前东北、四堡东、罗坊西北、莒溪东和庙前北。

低山:分布于四堡、北团、罗坊、塘前、文川、文亨、宣和、朋口、莒溪、新泉、庙前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海拔400-500米,占全县总面积30%。

丘陵:主要在中部长廊盆地周围,占全县总面积的20%。

盆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四堡、北团、城关(文川、文亨)、宣和、朋口、新泉、庙前等乡镇,占全县总面积10%左右。

(二)气候1、区域特征境内为两大气候区域:中部长廊丘陵盆地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东、西部低中山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

2、气温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13.8-19.5‴。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随海拔高度递增,光热资源递减,无霜期缩短。

3、降水境内雨量充沛,全县的年平均总雨量在1600-2200毫米;全县年降雨量大多集中在梅雨期,其次为春季;从地域分,东南多于西北。

(三)植被资源连城县林业资源丰富,属我国南方36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2.8%,是海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海西生态功能效应的保障源。

县域植被属南岭东部常绿楮类林区,具有中亚热带植被分布的特点。

松、杉、竹为全县主要优势树种,天然杉木是全省最好的优质树种之一。

全县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等。

境内有红豆杉、水杉、长苞铁杉、香樟、古榕树等珍稀树木,还有猕猴桃、香菇、木耳、等奇珍异果和灵芝、铁皮石斛、金线莲、眼镜草、杜仲、厚朴等珍贵中草药材。

(四)动物资源连城县动物资源丰富,梅花山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以及金斑喙凤蝶、云豹、金猫、梅花鹿、黄腹角雉、水鹿等珍稀动物。

(五)地热资源境内有姑田丰头、文亨汤头、莒溪和新泉等多处温泉。

新泉的温泉泉源丰富,溢出量大,分布面积广。

从新泉大溪、小溪至芴山旁,均有泉脉相通。

1.2生态资源特色连城县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丹霞山水、森林、温泉构成了连城县自然风景的三大亮点。

丹霞山水:冠豸山独有的天墙奇观是其丹霞地貌的代表,与武夷山、泰宁的丹霞景观具有差异性。

石墙、峰墙分布密集,在3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不同方向延伸的石墙、峰墙70余座,其石墙群的规模和密度为中国丹霞地貌所罕见。

冠豸山的地貌类型丰富,包括奇峰、溶洞、湖泊、飞瀑等,与武夷山并称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冠豸山风景区碧水丹山,深谷幽泉,山水交融。

作为世界遗产申报提名地、国家自然遗产和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观光休闲及科学科普价值高。

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8%,居全省首位。

境内有梅花山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其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被称为“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

这里原始森林茂密,名贵花草、中药材比比皆是,具有科研和实用价值,并适宜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温泉:连城县境内拥有多处温泉资源点,有新泉温泉、文亨汤头温泉、姑田丰头温泉、莒溪温泉等,出水量较大,水量多在2.038 -11.58升/秒,水温一般在32-71摄氏度。

连城县温泉富含铁、钙、硫、氟、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连城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是其突出亮点。

(1)客家文化连城是纯客家县,连城县客家人的迁徙始于“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为躲避战乱,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从淮河流域迁徙到皖南、赣南地区,随后又进入闽西地区,在宁化石壁、长汀等地落脚,逐步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客家民系,后来又逐渐迁徙至连城、永定、上杭等地。

连城县的客家文化保留了较多中原士大夫文化的精髓。

连城客家人中的中原士族比例较高,在兴建家园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将“士族”的精神观念(把为官与仕途视为奋发进取的象征,重视人文礼教、纲常伦理、宗族传承及文化修养)在此发扬光大,也就造就了连城地区的书院文化、耕读文化、宗祠文化以及与读书教育相关的雕版印刷、宣纸制造等传统产业,其美食、民俗文化资源也独具特色。

连城县境内书院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以冠豸山的理学文化书院和古村落中的宗族书院群落为代表;培田和芷溪两大古村落保留了中原士大夫南迁的历史记忆,也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展示地。

连城县拥有游大龙、走古事、根雕、雕版印刷、宣纸等一大批特色民俗活动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城县还是客家美食之乡,多种菜品荣获中华美食称号。

(2)红色文化连城县是中央红军苏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文保单位新泉整训旧址群(新泉红军前委机关旧址望云草室、中央苏区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张家祠、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于溪公祠等)、连南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张氏家庙、官庄农民调查会旧址愧山公祠、松毛岭战斗遗址等10多处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1.3资源存在问题资源还在以低端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2.生态旅游发展现状2.1生态旅游发展情况2.1.1生态旅游发展经济效益2011年实现全县接待游客223 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9.56亿元。

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01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总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52.1%。

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398万人次,同比增长31.6%,实现旅游总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35.5%。

预计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508万人次,同比增长27.5%,旅游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29%。

2.1.2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情况连城境内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仅“国字号”品牌就有冠豸山、培田、梅花山等景区。

全县拥有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冠豸山风景区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十大美景”和“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入选“福建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

2012年1月,天一温泉度假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11月,培田古村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12月,连城县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

2013年8月,冠豸山荣膺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称号,2013年12月,天一温泉度假村成为我市首家五星级旅游饭店,冠豸山生态旅游区被评为福建省首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014年2月,我县成为我省首个“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2014年冠豸山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文化明珠”——四堡古书坊建筑群。

新泉红四军整训地等景区。

世界A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主体坐落连城,是“北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翡翠”、客家“香格里拉”等。

连城文化资源丰富。

客家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有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宣和乡培田村、庙前镇芷溪村)、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乡(四堡乡)、三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培田古村落、“新泉整训”旧址、四堡古书坊),其中培田古村落被誉为“客家经典建筑”和中国乡土建筑的“民间故宫”,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村镇”;四堡古书坊是明清时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唯一幸存者。

县内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保存完整、代表性强,有客家十番音乐、汉剧唱腔、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走古事、游大龙、花灯、烧炮等七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还有犁春牛、连城宣纸制作技艺、提线木偶戏、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连城拳等十三项被评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提线木偶书法、姑田游大龙相继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连城物产资源丰富。

生态资源保护良好,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县和闽江、九龙江及汀江的主要发源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8%,居省、市前列。

红心地瓜干、白鹜鸭、红衣花生、宣和雪薯等特色农产品久负盛名,是“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鹜鸭之乡”。

朋口镇是“中国兰花名镇”,正在建设的兰花博览园是全国最大“国兰”基地、兰花文化主题景区、兰花研究基地和海西休闲农业示范区。

2.1.3社会效益连城县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使得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和适宜,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良好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维护了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高,山区减灾防灾能力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明显加强。

2.2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生态旅游与文化、体育相融合,县域拥有攀岩、滑翔、跳伞、悬崖跳水、公开水域游泳等5个省级运动基地,已举办许多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

文化馆、图书馆、木偶剧团、冠豸山艺术团、文化馆、书画院、茶馆等休闲娱乐场所有50余家。

目前,冠豸山正在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培田在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景区的提档升级将大大改善游览品质,增加连城县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