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宋营造法式中将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清式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在宋代也称为“铺作”,因为是层层相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

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补间铺作:宋代建筑位于两柱之间阑额上的外檐斗栱称补间铺作,即清代的平身科。

补间铺作的数量,通常当心间用2朵。

其他次、稍各间用1朵。

各补间铺作的分布尽量使之间隔大体匀称。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插昂)、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六、七、八铺作以此类推。

斗栱作用:①结构支撑作用(将屋面荷载均匀传递到柱上),同时也起连结柱网的作用。

②增加承压面,改善梁柱等结构的受力特性。

③承托挑檐檩,使深远的出檐称为可能(出檐最基本的功能是防雨)。

④利于抗震,斗栱的榫卯结构增强整体结构的弹性,能抵消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⑤模数作用,可作为确定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的依据。

⑥装饰作用,明清斗栱的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

⑦等级标志,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不同重要等级的建筑的斗栱用材,跳数均不同。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制作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作用也用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梁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写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营造学社;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 体,成立于1930年; 1931年~1932年,梁思成、刘敦桢 相继入社,于1932年分别任法式 部和文献部主任,全盛时期有20多 人。抗日战争时期,学社内迁昆明 和四川南溪县李庄,1946年停办; 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 的基石,影响极深远。
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 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多样性:干阑建筑、毡包建筑、穹 多样性 隆建筑、窑洞、井干建筑、木构架 建筑等; 决定多样性的因素:地质、地 貌、气候、水文,各民族历史 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不 同;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和交 通闭塞,又使这些特色得以长 期保留下来。
– 建筑历史研究的误区;
片面提倡对传统的形式继承问题, 将形式与风格的模仿当成理论工作 的重心,把兴趣放在搜集古代建筑 的装饰图案上。
– “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地 “形”和“饰”,更重要地是要把握当 地地文化精神而把它们灌输到建筑设计 中去。
– 全面地历史文化经验常常使我们 突破某种意义上的局限,它们是 “未来创作”的源泉。
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 不能都怪罪西方人,东方人 自己实在没有作过足够的工 作;
主观原因——(1)在历史上,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成是 一门独立的学问,流传下来的 史籍极少;(2)自信心的丧失。 客观原因——历史遗迹和遗物 的稀少。
重要人物—— 梁思成:
梁启超之子, 广东新会县人; 1901年4月出 生于日本东京; 1912年,梁 思成11岁由 日本回到北京; 14岁进清华 学堂; 1924年赴美 国宾西法尼亚 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 异成绩获硕士 学位,同年进 入哈佛大学, 准备进行“中 国宫廷史”的 博士论文; 1928年回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明清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颐和园(北京)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5、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是我国首批5A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感想,并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探讨。

首先,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他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并分析了它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通过这些描述,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对后世建筑的深远影响。

我被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他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能够设计出如此精美和实用的建筑。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不仅仅追求功能性,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通过对建筑师们的思想和观念的解读,揭示了他们对于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的运用。

例如,传统建筑常常以中轴线为基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平衡和秩序的追求。

古代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注重利用山水和景观来提升建筑的美感。

这些思想让我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心生敬佩。

此外,这本书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华丽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建筑对于世界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貌。

西方的建筑师们也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吸取灵感,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

这一点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在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以其准确的描述和独特的观点,很好地满足了我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需求。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厚580—750mm 墙皮 厚10mm 屋顶 厚70—80mm 台基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柱础 立柱 深度 -
召陈建筑遗址 厚800mm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
年代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从盛唐(8世纪) 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的 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 已稳定下来。
建筑 大兴城、赵州安济桥
人物 李春
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 佛塔、石桥、皇陵、园林、宫殿 人物 喻皓、沈括、李诫 著作 《木经》、《梦溪笔谈》、《营造法式》 进步 减柱法、移柱法;斗拱作用减弱;拱高柱高比例减小
宋代文物
宋代湖田窑影青南瓜壶
宋代官窑粉盒
哥窑双贯耳八棱瓶
宋代建筑特征
北方屋顶较陡;南方较平缓,出檐深 建筑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 有些昂被斜袱代替 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
新石器时期——榫卯结构
新石器时期遗址
河姆渡遗址
山东章丘市龙山镇西河遗址
广西平乐县遗址
新石器时期建筑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更向前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繁荣的氏族公社遍及全 国各地,从母系的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的氏族公社以至于逐渐解体,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发 展的整个过程,并终于创造了青铜器文化,进入了阶级社会。
新石器时期文物
磨制石器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挑战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
• 古代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 以保护和传承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民间共同努力, 共同维护
古代建筑遗产的挑战
• 古代建筑遗产面临自然侵蚀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压力, 保护难度加大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确保 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宫殿建筑的文化传承
• 宫殿建筑继承了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建筑传统 • 宫殿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传承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特色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为信徒提供了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教义和信仰的内涵
宗教建筑的文化传播
•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早期 的建筑遗迹 • 夏商时期的宫殿、宗庙等建筑逐渐形成
03 史前时期建筑的特点
• 建筑结构简单,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竹结构 • 建筑材料以木材、竹子、泥砖为主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
• 宫殿建筑开始出现,如夏朝的阳城、商朝的殷墟等 • 宗庙建筑逐渐规模化,如周朝的宗庙制度
南方地区的轻巧与细腻
南方地区的建筑特点
• 南方地区的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注重通风与遮阳 • 南方地区的建筑造型轻巧,善于运用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园林建筑为代表,如苏州园林等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民居建筑为代表,如福建土楼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特点
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
• 建筑雕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古代工匠 的创意和技艺 • 建筑雕刻的题材丰富,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建筑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多样,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格:2.1. 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采用木头搭建,灵活性强,能够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存在了。

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四大古建筑之一的山东泰山东岳庙。

2.2. 石砌建筑石砌建筑主要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切割、堆砌等方式进行搭建。

石砌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例子有北京的故宫和洛阳的龙门石窟。

2.3. 抬梁式建筑抬梁式建筑主要以青石和雕花石为主要建材,特点是梁柱各自的荷载相互通过梁柱传递,不依靠外墙支撑。

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常见,具有雄伟、高大的特点。

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曲阜孔庙。

2.4. 砖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优点。

这种建筑风格在唐代、元代和明代比较常见,应用广泛。

著名的例子有南京的明城墙和北京的天坛。

3. 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3.1. 考古时期建筑考古学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搭建简单的木结构建筑。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技术不断提升,建筑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3.2. 传统建筑时期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建筑时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园林为主要形式,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并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3.3. 官府建筑时期从唐代开始,官府建筑逐渐兴起,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见教材第五版P30图1-33、P252图8-4、P253图8-5)
唐佛光寺大殿: 1/9 (见教材第五版P146图5-1、5-2、5-3、5-4) 清代:① 北方1/10~1/11粗旷、稳重
② 南方1/15左右(屋顶轻) 轻巧、秀丽 1.3 生起(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逐渐升高,它规定当心间 柱不升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此递增。——使檐口 形成和缓的曲线
-
17
5.3 板椽(连瓣椽) 攒尖建筑中檐步架以上的椽子。 因椽呈放射状,尾部已无法做单根椽子,以板代椽。 6、结构附件 6.1 蜀柱与叉手—宋代(清代瓜柱) 叉手用于平梁上,支承脊榑。(清代没有) 6.2 驼峰 全驼峰、半驼峰
(见《中国建筑史》 第五版 潘谷西 P256图8-9)
6.3 托脚:宋《营造法式》中支撑平榑的构件,作用同叉手。 6.4 平座与滴珠板 7、举架(宋称“举折”) 举—指屋架的高度。
-
9
3、梁(梁架或屋架)
介绍梁及其附属构件:瓜柱、角背、驼峰、柁墩等有代表 性的梁架
从梁的位置、作用、形状分类
主梁放于前后金柱上,若建筑无廊,则放于前后檐柱上。
“步”的概念
清代:按本身所负的檩数叫几架梁
宋代:梁叫“栿”,以每栿承担的椽子数称几椽栿
清 七架梁—六椽栿(宋)
五架梁—四椽栿(宋)
三架梁—平梁(宋)
-
13
4、“桁”或檩 4.1概述 带斗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以斗口定尺寸;不带斗 栱的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叫檩,以檐柱定尺寸。宋称“榑”, 一般圆形断面,矩形断面的称“承椽枋”。 4.2按位置不同分类
① 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Φ=4.5斗口。 ② 挑檐桁(宋称挑檐榑) 小式中(即不带斗栱的正心桁—正心檩) ③ 正脊桁(檩) 附件:扶脊木—位于脊桁上,断面为六边形,两侧做椽碗。 ④ 金桁—在正心桁与脊桁之间的桁。 清称“上金桁”为 宋称“上平榑”。 清称“中金桁” 宋称“中平榑。 清称“下金桁” 宋称“下平榑”。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风格和形式的建筑,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商朝时期,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柱子和横梁支撑。

这些建筑通常是方形或矩形的,并用夯土建造围墙。

商朝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殷墟,也被称为亚洲最早的古建筑遗址之一,其遗址包括宫殿、住宅和墓地。

随着周朝的兴起,建筑技术和材料得到了改进。

周朝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和复杂,使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

宫殿和寺庙是当时主要的建筑类型,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和装饰华丽。

周朝时期的著名建筑包括开封的周公庙和洛阳的孔庙。

秦朝统一了中国,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创新。

秦朝时期采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如使用砖石和弯曲的木材来构建拱形屋顶。

这种技术的发展对后来的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标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愈加多样化。

汉朝时期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和结构精细。

唐朝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更加华丽和壮丽的风格,如大型宫殿和佛教寺庙。

宋朝时期,建筑风格更趋向于简约和雅致,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再次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明代的宫殿和寺庙更加雄伟壮观,以砖石结构和琉璃瓦为特色。

明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北京的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

清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来影响,主要是满洲人的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建筑规模大、装饰华丽,包括紫禁城、颐和园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发展通过漫长的历史时间线,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也给后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

一、原始社会建筑:巢居(长江干阑式)穴居(黄河木骨泥墙)1长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早的榫卯技术的房屋2黄河:仰韶文化:河流两岸二级台地,有利于耕牧与交通(同心圆模式,以中为尊)龙山文化:家庭私有,双室相连的套间半穴居,平面“吕”,木骨泥墙二、奴隶社会建筑:1夏: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廊院式,外有一圈回廊,(茅草盖顶,夯土筑基)2商: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不同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偃师商城——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庭院式建筑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陵墓(1 2 4出羡道)各功能区域无严格划分3周: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宗庙):2进院,周围有檐廊环绕瓦的发明: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到了较高的阶段4春秋:高台建筑的出现,瓦,砖的普遍使用5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6汉茂陵陵上石刻“马踏匈奴”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石刻艺术的杰作7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8宋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10最早的石窟:库车克孜尔石窟11元代采用减柱法的代表建筑:广胜下寺正殿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齐故都临淄/邯郸赵城:工商业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高台建筑盛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1曲阜鲁故都:(与考工记相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1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大山大水间宫室散落,无郭,弥山跨谷,广布宫苑,天人合一,遭运发达3汉: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形成,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1汉长安城:在秦咸阳兴乐宫建立起来,自由的里坊制布局1城市外形不规则,城内主要用地被宫殿所占2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陵邑(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道路系统为八街九陌4北有渭水,西有上林苑,和自然有机结合4三国,晋,南北朝:大量兴建寺庙,石窟1三国曹魏邺城: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中轴线明确,军营园林官衙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组成“里”2北魏洛阳城: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创建内城,外郭城形制,三重墙体系,左祖右社,不规则方格网路3南朝建康城: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三重墙体系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宫后苑的布局,多宫并制向一宫制发展4城中市场多,分布布置,方便百姓5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6因地制宜,外层利用天然地形,以山为阙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中国建筑成熟期)2唐: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b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1隋唐长安: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平面呈矩形,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划分108座里坊3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4实行宵禁(唐玄宗时期)和里坊制5开凿了河湖水系6利用龙首原高地建大明宫7道路两侧设排水沟,街道两侧种植槐树2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前部由丹凤门、含元、宣政、紫宸等前朝南北中轴线布置,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麟德殿、三清殿等3东都洛阳:1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地势平坦,布局整齐2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占据有利地形,3全城除皇城与宫城外划分为103坊3市,坊内都是十字街,四边开门,三个市场位于漕运方便地点4漕运较长安发达5城墙很多,宫城北东西三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宫城6在皇城西侧苑建造上阳宫,其作用于大明宫相似3五代: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较唐代有所发展,建成铁塔4宋: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不采用里坊制和宵禁2木构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宋塔主要是砖石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1宋东都汴梁:(居中)1三重墙体系,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2四水贯城,水运发达3打破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市坊杂居,商业发达4出现瓦市勾栏,御街千步廊,消防制度确立5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中心地位下降,市内有绿化7城市平面并不十分规则,道路有自发性5辽:较多的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辽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6金:建筑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的影响,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7西夏:受宋影响,有受吐鲁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喇嘛庙的兴起2木构架建筑继承宋金传统,但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简化的优点:节省木材,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梁檩与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减柱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1元大都:(偏南)1保留金中都旧城(偏西),在其东北另建新城2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轴线合一,三重城墙,左祖右社,道路系统规整,呈方格状,平面近于方形3街巷制布局,南北为大街,东西为胡同,城内市肆分散4除北侧两门,剩下均旁三门,门外设瓮城5开凿了大面积的人工河谷水系(山水城市)2明:建筑特点: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广3木结构经过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8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1明南京:1南京城功能划分:城东皇城,城南居住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2城墙顺应地形,四重城(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三重瓮城3新宫以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4居住在秦淮河一带。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描绘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著作。

阅读完此书,我深深被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所吸引。

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土木结构开始,到汉代的泰山顶斗拱、唐代的木工技艺、宋代的砖瓦工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传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结构,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建筑中融入了哲学、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思想,通过建筑的布局、形式等来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例如,阅读中我了解到,太和殿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龙雕和凤凰雕也代表着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通过建筑的细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

最后,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例如长城、故宫、壁画等。

这些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古代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传承和延
续的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古代建筑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社会,经过历史的沉淀,我国每阶段建筑都有独特的美!原始社会时期--栖身之所约五十万年前,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猛兽的袭击。

慢慢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逐步到掌握在地面营建房屋的技术,创造出了原始的木架建筑,用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需求。

此时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一种是长江流域,由于地区多水易潮湿,常有水患兽灾,因而人们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结构的房屋,发展出干阑式建筑,其中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就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干阑式建筑房屋的一个实例。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逐渐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进而形成聚落。

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中,其居住区普遍是以一片空地为中心,周围布置几栋大房子,环绕一些其他较小的房屋,整体作环形布置,这同时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

紧接着就是父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的住宅已经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了,多数为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与母系氏族社会的房屋布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奴隶社会时期--宫殿组合群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此后经商朝、西周,奴隶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城市的遗址,也是我国最早的庭院式夯土建筑。

其中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宫殿,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

夯土台上面有一座殿堂,面阔八间,周围有回廊环绕,是我国早期封闭式廊园的面貌。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样式建筑组合群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它的统治辖区以河南总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南抵安徽、湖北,西至陕西,北到河北、山西、辽宁。

这时期的青铜工艺已将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手工业发展极其正规化,分工也十分明显。

中国建筑史归纳总结

中国建筑史归纳总结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前言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

)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

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

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

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

”(《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今天小编选取了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的节点,让大家在轻松之余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史。

1.旧石器时期约五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追击。

2.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

而北方的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则由半地穴居式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西安半坡遗址,随后才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

3.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商代城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

其中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技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墙体抹面。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势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此时期建筑规模宏大,组合多样,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类型大多以都城、宫殿、祭祀和陵墓为主。

5.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公元589)这会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建筑上也比不上两汉时期的规模,但是由于佛教传入后佛教建筑发展迅速,高层佛塔、石窟、佛像开始出现,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圆润成熟。

6.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隋代建造了长安和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伟的都城,并且运用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还吸收了南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同时结合了北方粗犷元素,促进了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清代建筑特征
砖石承重;砖木混合结构
梁柱直接榫接
平坐、平坐围廊,悬空抱厦
清代建筑
布达拉宫
乾州文庙大成宝殿
屋顶
屋顶
屋顶
建筑 进步
西周文物
西周象尊
西周颂壶
西周原始青瓷盉
西周建筑特征
夯土高台建筑、前后两进院落 墙表与屋内地面抹有混合“三合土”
屋顶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框架
屋脊、天沟用瓦覆盖 墙内有柱础石
西周建筑局部尺寸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墙皮 屋顶 厚580—750mm 厚10mm 厚70—80mm 厚800mm -
召陈建筑遗址
台基 柱础
立柱 深度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西周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复原图
西周
召陈发现的柱础,虽然仍在地表面以下,但立柱埋下的深度已减至 10厘米 左右,实际上已不是栽柱,近乎在台面上立柱。这也反映了当时营造的木构建筑, 其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又有所提高。西周遗址出土的瓦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年代最 早的陶瓦,陶瓦的发明在建筑技术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年代 特征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 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多用原木作梁,外 观粗放。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 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阳和楼、永乐宫、慈云阁、漳州桥、观星台等 郭守敬 佛教、喇嘛教兴盛;汉地与蒙古习俗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使用砖拱建房屋,明朝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二、组群布局1、商朝宫室已经有了”间“的概念。

建筑物的间数除少数例外,一般采用奇数。

各间面阔自商朝至战国遗迹多在3米左右,随着技术发展,唐朝以5米居多,宋以后则扩大到七八米。

最大明长陵明间面阔10.34米。

2、中国古代建筑庭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的设计。

其中多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3、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纵轴线安置主建筑,院子左右两侧依横轴线建两座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称为三合院;在主要建筑对面在建一个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称四合院。

四合院由于其主次分明,安全,防风沙的密封较强等优点使用较为广泛。

4、另一种庭院布局廊院,即在主要建筑对面次要建筑两侧用[ ]形回廊联系在一起。

这种组合可收到艺术上大小、高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感。

这种建筑自汉至宋金多见,至唐逐渐被有廊庑的四合院代替。

5、当一个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往往采取纵向扩展、横向扩展构成组群建筑。

三、艺术形象四、园林1、东晋庐山营东林寺开寺观园林之端,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自然野致,宋朝江南地区筑山叠石成风,产生莳花、造山的专职工匠。

唐宋时期文人画家自建园林,”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园林设计主导思想。

到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达到鼎盛。

2、从汉朝池中建岛,到魏晋沿池布置假山花木,自此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传统方法,从南北朝开始欣赏奇石。

3、除山池以外,都追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更多风景,力求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幽曲与开朗,奥如旷如。

4、花木方面,与山池房屋配合,花木品种及配置方法要求多样化,以达到移步异景的要求。

园林风景好像展开的画卷,风景有层次,有深度,远中近层层含蓄不尽。

五、城市1、《考工记》记载的王城制度虽尚待证实,但长安遗址已经证明街道宽度沿用《考工记》所述以车”轨“为标准的方法。

2、城市绿化根据汉代以来传统,大道两侧种植槐树,而洛阳从隋朝起以樱桃石榴作为引道树,河岸种植柳树。

沿用至宋。

3、北宋时期取消封闭性坊墙,采用住宅商业混合式街道。

但是都城布局仍追求对称整齐。

虽然临安、南京受地形限制,但依然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建设。

4、南方依山傍水的城市常常不规则布局,例如苏州城内街道与河相辅,供运输和排水之用。

5、从唐末开始,成都江夏苏州福州等城市陆续建造砖城,江南若干城市用砖铺路。

六、工官制度1、”工“首见商朝甲骨文,即当时管理工匠的官吏。

《周官》《左传》记载掌管营造工作的司空。

主管具体工作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唐朝称为大匠。

主要工匠称”都料匠“,既设计绘图又主持施工。

明朝出现工匠出身的工部首脑。

2、汉初已有图纸施工,隋朝出现百分之一比例的图样和模型。

3、从唐朝起除了官方匠师,还有雇佣匠人。

到明中期,雇佣逐渐代替征工,并出现了私人包工商。

到清朝政府直接掌握的工匠已经很少,包工商大量出现。

这是中国建筑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转变。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第一节原始人群的住所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

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

干阑的实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有棒卯技术。

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潼姜寨最具代表性。

姜寨有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每座"大房子"周围环绕着若干或圆或方的小房子,其布局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色。

二者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议事的地方。

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以西安客省庄的一座吕字形平面的房屋为例,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的变小,室内有供存贮的窖穴,表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地面上铺有"白灰面"。

近年在浙江余杭县的瑶山与汇观山发现有祭坛,为土筑的,呈长方形。

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用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的祭坛;在辽宁建平县发现了一处内中有女神像的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使人们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节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第三节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后,某些木造的随葬品表示已有贫富差别了。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此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

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

建筑技术明显提高。

著名遗址有:①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

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亳的遗址。

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

③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

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国的宫殿。

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

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考古界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

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

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周(公元前1l世纪~前771年)西周时在奴隶主内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

表现在城市的规模上就是诸侯的缄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别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

否则即是"僭越"。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

另外在湖北圻春出土了一处建筑遗址,为干阑式建筑。

西周在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

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

近年对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36emxl4cmx6em的青灰色砖和质地坚硬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第一节夏第二节商朝的宫室和陵墓1、商朝文字是已知最早的象形文字,目前以出土的甲骨文达四千多。

2、根据有关建筑的象形字,可推测当时房屋下部有些在地面上建台基,有些使用干阑式构造。

根据甲骨文“席”、“宿”,可知当时室内铺席,人们坐在席上。

3、商朝雕刻的特征,多用细密的花纹为地,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

最常见的有云纹、雷纹、饕餮纹、蝉纹、圆圈纹等。

第三节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1、《左传》和《礼记》曾记载,周朝宫室的外部有为防御与揭示政令的阙。

其次有五层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和处理政务的三朝(大朝、外朝、内朝)。

阙在唐朝依然存在,后来逐渐演变成明清的午门。

三朝五门为后代附会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朝以后历代宫廷建筑的外朝布局。

2、春秋时代有一百多诸侯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能维持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消费,财富也集中于城市中。

3、据《考工记》记载,城墙高与基宽相等,顶宽为基宽的三分之二。

门墙尺度以“版”为基数。

4、西周出现了板瓦、筒瓦,瓦的出现解决了房屋漏水问题,是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

瓦的使用到了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屋顶坡度由草屋顶的1:3降至瓦屋顶的1:4。

第三章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大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毂相碰,人肩相摩。

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

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