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于连的形象分析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矛盾人物。
(1) 青年个人奋斗典型:①有平等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②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③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方式,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勤奋学习,从木匠之子到家庭教师到神学院教师再到侯爵秘书,努力谋求个人幸福。
(二)主体世界的对立与冲撞(矛盾性格):《红与黑》真实地展现了个人奋斗者于连的心理演变历史,这5年也是他人格中两种自我的相互压制与抗争的过程。
①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短暂的一生,是反抗--妥协--反抗的一生。
他反抗命运,但在谋求个人幸福时多次妥协:勤奋研习神学,向贵族阶级低头。
而法庭上的演说,拒绝乞求赦免,是回归反抗性的体现。
②既自尊又自卑:初出茅庐的于连胆怯、敏感、腼腆,却怀着要出人头地的雄心。
如: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抓住德·瑞那夫人的手臂,战胜了“自卑”心理;他有才,对《圣经》倒背如流,常以此来获得优越感,自尊和高傲压制了他的自卑心理。
③既真诚又虚伪: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是“心坎里的爱”,在狱中想的还是德·瑞那夫人,在谢朗神父的慷慨大度面前哭泣等,可以看出他的真诚。
他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心里只有拿破仑却勤奋地研究神学,不接受好友富凯的发财方式只为证明自己的才干等,又体现出他虚伪的一面。
④既勇敢又怯懦:他不择手段去追求个人幸福,追求德·瑞那夫人,法庭演说等都是他勇敢的表现。
但他崇拜拿破仑是偷偷的,与夫人的感情败露便逃避进入神学院,在此,他又是怯懦的。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情节、场景的对照1、 情节的对照:①两个王国:路易十一封建王朝之下,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黎高墙环绕,人民怨声载道”。
外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是公元前9-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变成的。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伊里昂纪(伊利亚特)——为荷马史诗第一部,共24卷,十年战争,只选最后一年中最后的51天。
在这51天中又有详有略。
重点仅是其中的10天。
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
主人公阿喀琉斯的愤怒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英雄意识同新兴的贵族强权的矛盾,以及英雄主义将成为过去的时代的矛盾。
《伊利昂纪》描写的是国家形成前希腊社会的一幅全景图,部落联盟、战争目的在贵族掠夺俘虏为奴、瓜分战利品。
3、奥德修纪(奥德赛)——为荷马史诗第二部,共24卷,作品以“一条绳子的结构”,十年返乡之旅,只选取最后40天。
反映了奴隶萌芽时期的生活图景。
主人公奥德修斯是一个私心很重、个性狭隘、念念不忘个人财富的私有权对求婚者赶尽杀绝。
但奥德修斯的忍耐、强烈的求生欲望、镇定自若以及安然脱险的结局,嘲笑了海神的狭隘和徒劳。
它显示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卓越的智慧之光。
这些都是希腊民族所盛赞的人的理想和人格。
4、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
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5、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他一生写过120余部剧作,在比赛中24次获胜,现存7部悲剧作品,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他再肯定神力高于一切的基础上,承认人力,因此在剧作中表现人的活动,神的活动退到幕后进行;讲究结构布局以及情节的前后一致;擅长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复杂的戏剧冲突。
自考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
)。
使“一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
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
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2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
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
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
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3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比她大20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神的女性形象。
1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
2有个过程。
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
柯洛克斯泰以娜拉的心中起了波澜。
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不过是丈夫的“玩偶”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3面的批判。
如娜拉说:。
迪人们憎恶旧社会,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1权的三重压迫。
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
2习惯,一步。
“五一”游行儿子被捕之后,子扩展到爱同志,送传单是工作的需要了。
3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
她从15岁的时候起就喜欢看小从日常生活表现来看,是值适当加以肯定的。
驹子虽然也到宴会上陪客人,哪怕只有一点儿也好,也不是庸俗的堕落者的形象,,包括爱情被视为“徒劳”,他,他成为生活。
他的想象的幻影,驹子。
浅析《罪与罚》中索尼亚的人物形象
浅析《罪与罚》中索尼亚的人物形象王红汉教四班20120505160摘要索尼亚作为《罪与罚》中重要的女性形象,她身上闪现着伟大的人性光辉。
本文将通过分析索尼亚在悲剧命运与神圣信仰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性格特征,探究其复杂性格的成因。
并透过人物的表象,深入挖掘索尼亚身上寄托的作者的宗教理想和圣母崇拜情结,揭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宗教和社会意义,并理性地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对人们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悲剧性格;圣母崇拜;宗教理想;《罪与罚》一、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成因(一)悲剧命运下的性格缺陷1.极度自卑,内向胆小索尼亚是作品中酒鬼马尔梅拉多夫的长女,家中嗜酒成性丢了工作的父亲,身患重病可怜的后母,还有快要饿死的孩子们,这一切可怕的苦难,同时加在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可怜姑娘身上,最终为了养活家人,她不得不出卖自己,成了妓女。
对于自己卑贱的妓女身份,她比任何人都更瞧不起自己,这种植入其心灵深处的自卑,带给她无限的痛苦,残忍地折磨着她。
拉斯科拉尼科夫因为看到索尼亚深深的自卑感,开始对从厌恶到同情,他不忍心伤害这样可怜的姑娘,并且她已经被自己的自卑折磨得万分痛苦了。
当拉斯科利尼科夫因为对她的同情对她抱以尊重的态度,让她与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坐在一起时,索尼亚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和她们平起平坐。
当拉斯科拉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亚向她礼貌地深鞠一躬告别时,索尼亚反到感到无比难堪和痛苦。
可见索尼娅的自卑已经达到一种病态,在她心中,已认定自己不配与清白的女子平起平坐,还刻意强调卡捷琳娜本来想打发别人又找不到才会让她来邀请拉斯科拉尼科夫的,这说明她自己也认为让她来邀请拉斯科拉尼科夫对他来说是种耻辱,是非常不礼貌的。
索尼亚已经认定和她扯上关系就是一种耻辱了,她的自卑已经深入骨髓。
2.怯懦可欺,逆来顺受索尼亚的悲剧性格,除了极度自卑外,还表现在怯懦可欺和对一切苦难地逆来顺受。
当卢仁在暗中设计,在索尼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100卢布藏在索尼亚的衣兜里,然后再去污陷索尼亚偷钱。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摘要: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
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里的阿巴贡,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以及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堪称是吝啬鬼的典型形象。
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泼留希金的迂腐,葛朗台的狡黠,各自拥有不同的形象侧重。
构成了他们属于自己的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本篇课程论文从原著出发,比较外国文学“四大吝啬鬼”的异同,突出其各自最突出的特点。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
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留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
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
阿巴贡第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第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残忍而阴险之最——夏洛克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
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
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外国文学史人物分析
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
*简爱形象*: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的主人公。
“她”和作者一样,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却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社会、维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平民女子。
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爱情。
简爱以她个人生活的经历,揭露那个社会的虚伪性,抨击了那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的残酷性,谴责了那个社会人际关系中尔虞我诈的欺骗性。
*达吉雅娜形象*:(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达吉雅娜是诗人的“忠实理想”,奥涅金则是他“奇怪的伴侣”.普希金更愿意也更直接地在诗中将达吉雅娜视为自己理想的结晶。
这个女性形象虽然在普希金的生活圈子里有许多生活原型,但她在诗中是更完美、神圣和纯洁的民族精神化身。
她不仅显得更为纯洁和圣洁,而且也更为深沉和执着。
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接近于一个普通俄罗斯妇女对人生的坦然、质朴和忍辱负重的坚毅。
与其说达吉雅娜忠实于她所不爱的丈夫,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苦难的态度,达吉雅娜这个人物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达吉雅娜是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女性形象,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
但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
其实,达吉雅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形象。
她敢爱敢恨,果断坚决,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乞乞科夫的形象*:(果戈里《死魂灵》)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悲痛料高发之后,又想起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
在售卖“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
对玛尼罗夫大谈友谊,对科罗皤契加大耍威风,对罗士特莱夫的流氓行为拒不就范,对梭巴开维支巧相周旋,对泼留希金诱之以小利。
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
外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拜伦式英雄:《东方叙事诗》是拜伦在1813-1816年创作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娜》等。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同罪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都属于这类典型。
冰山原则:海明威在他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
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硬汉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变形记》:二、简答题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外国文学史--答题套路
外国文学史-答题套路1.请分析某某作品中的某某人物形象(1)写出身份:底层妇女/劳动人民/贵族/爱国主义者...(2)写出性格:坚强勇敢/单纯善良/诚实友爱/奸诈狡猾/懦弱胆小...(3)写出代表当时社会的哪一类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创作意图.....2.人物(不提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1)写出出处:xx 作品中的主人公;(2)写出代表:描述+人文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形象.....(3)写出与其相关的内容:根据作品本身描写即可.....3.作家(1)写出某一时期某个国家的某一流派:比如莫里哀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杰出代表;(2)写出作品传递的精神,批判的对象......比如莫里哀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批判封建贵族;(3)代表作品:....比如莫里哀代表作品《伪君子》;4.请分析某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1)情节上: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平白无奇/缺乏框架....(2)人物上: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性格的描写/对人物心理复杂变化的描写....(3)手法上:"三一律""人物再现""象征"/注重抒情性/注重叙事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流派)...(4)特色上:烘托环境氛围/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内心独白/幻想与真实结合...5.某某作品(1)时期:古代/中古/近代(x 世纪)/现代/当代..(2)流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3)风格:客观真实,拇露现实/奇幻想象反映现实/常凝不经(4)代表作家及作品:至少写一个人+作品(最好写俩).6.某某文学流派(1)又称?时间?解释?(2)体裁:神话,故事,圣经,诗歌,散文..(3)目的:反映社会/宣传宗教思想/代表了一类人…..(4)艺术:梦幻/现实/象征/荒诞/抒情7.简答和论述分值差异大(1)简答题:简单回答;不用举例子;一题 6 分左右(根据出题而定);(2)论述题:必须展开,至少答出7-8 分点:必须延伸写例子(根据出题而定).。
外国文学史艺术形象分析重点
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阿喀琉斯的性格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
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阿巴贡人物分析
《吝啬鬼》阿巴贡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史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吝啬鬼》这本书,还给我们看了一下《吝啬鬼》的视频。
老师介绍的十分有趣,几个视频片段也都十分的精彩,让我萌生了去看看这本著名的喜剧的想法。
《吝啬鬼》又译为《悭吝人》,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的著名作品,可以与《伪君子》、《唐璜》齐名。
《伪君子》是揭露批判虚伪的封建教会的杰作,《唐璜》是嘲笑讥讽腐朽的封建贵族的力作,而《吝啬鬼》则是揭开贪婪自私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卓作”。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
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但是“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脏六腑。
由此可见他有多么爱钱。
在这种信念下,他早早失去母亲的一对儿女也没能得到他的关爱,他对待自己的儿女十分的苛刻。
平时在生活中阿巴贡都不给自己的孩子置办体面的衣服,他的儿女已经到了谈对象的年龄,对外表自然会比较注意,此外,一个成年人手中总不能没有一点钱的。
可是他就是不给自己的孩子多少钱,逼得他的儿子还要向自己的朋友借钱买衣服。
多么讽刺,一个富翁的孩子还要向别人借钱买一身衣服。
除此以外,文中还有很多情节凸显了阿巴贡的吝啬。
为了不花一文钱,以及获得一笔可观的嫁妆,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儿嫁给一个年已半百的老头;自己也打算娶一个年轻可爱的姑娘却不花分文。
他不给儿子钱花,逼得儿子不得不去借高利贷。
为了省几个菜钱,他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倍,让厨师用八个人的饭菜招待十个客人。
为了省一点马料,他半夜亲自去偷喂马的荞麦而遭到马夫的痛打。
即使仆人的衣服很破烂、很脏了,他也想尽办法掩盖过去,又要不花钱又要有面子……当然,即使阿巴贡十分的吝啬,但他也是要求享受的。
喜剧真实地描写了阿巴贡身上“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冲突。
阿巴贡他不仅需要马车夫、厨师、女仆,也要请客喝酒,而且年逾花甲,仍希图女色,看中了年轻美貌的玛丽亚娜。
这是他享受欲的体现,但是这一切享受都不能威胁到他的积累。
外国文学史青年形象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青年形象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中的青年形象,通常是指作品中出现的年轻人物形象,代表着青春、活力、激情、对未来的追求和探索。
这些青年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审视。
在不同的作品中,这些青年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形象特征会有所不同。
有些作品中的青年角色可能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正义感和勇气,他们有着追求梦想、展示个人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和努力。
而另一些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可能具有叛逆、迷茫、痛苦等负面情绪,他们在探索自我身份、面对社会压力和挑战时经历着各种困惑和挣扎。
总体来说,外国文学史中的青年形象往往承载着刻画社会时代变迁、折射人性、讨论人生命题等多重含义。
他们生动地展示了青年阶段的心理状态和成长历程,进而引发读者对青春、人生意义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引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人公哈姆雷特及其周围的人物。
本文将从哈姆雷特本人、他的父亲、母亲、奥菲利亚等几个角色展开探讨,揭示这些人物形象在整个剧情中的作用和意义。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整部戏剧的灵魂人物,他的复仇故事贯穿于整个剧情之中。
哈姆雷特聪明睿智,却又深陷于对父亲之死的悲痛和对母亲再婚的愤懑之中,导致他内心矛盾重重。
他既是一个理智的思考者,又是一个疯狂的行动者,这种复杂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在哈姆雷特身上,我们看到了对道德、对世界的深刻思考,也见证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最终成长历程。
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父兼继父克劳狄斯是这部戏剧中的反面人物。
他勾结王后谋害哈姆雷特的父亲,私自篡权登基,并试图消灭一切可能危及自己的人。
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欺骗伎俩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角色,他与哈姆雷特之间的斗争也成为了整部戏剧的核心冲突。
王后王后格图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作为一位母亲,一方面忠心耿耿地爱着克劳狄斯,却又漠视了哈姆雷特的悲痛和痛苦。
王后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缺乏原则和道德,但她也承受了丈夫之死、再婚和儿子的痛苦折磨,这使得她的性格更加复杂多变。
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爱人,也是整个剧情中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
她纯洁善良,受到母亲和兄长的操控,成为了哥哥拉尔提斯的棋子,最终在爱情与家庭之间挣扎时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奥菲利亚的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和无奈,也凸显了她在剧情发展中的重要性。
结论《哈姆雷特》通过这些复杂多维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权力、家庭等多方面的主题。
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后的犹豫和奥菲利亚的悲剧,构成了这部戏剧中独特而深刻的表现手法。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剧情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在阅读与观看中深思和反思。
哈姆雷特等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后人不断探讨与研究的对象。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外国文学史上,人们常常会谈及各大文学流派和代表作,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吝啬鬼这个主题在文学史上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在此,本文将为你介绍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
第一个吝啬鬼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查尔斯·狄更斯。
虽然这位文学大师以其振奋人心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但是他本人却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
在他的家中,凡事个个都“量入为出”,任何一点丝毫的浪费都会让他十分不满。
此外,狄更斯在写作时也非常吝啬。
他曾经自嘲地说:“我宁愿咬舌头,也不愿意浪费一字。
”因此,他的作品常常具有紧凑、却又细致入微的特点。
第二个吝啬鬼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厄内斯特·海明威。
虽然海明威的作品饱含深情和豪情,但是他本人却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
他的私人生活中,从不浪费一分一毫。
他曾经将自己的车灰刷刮得干干净净,然后又用拖把擦得一尘不染。
在写作方面,海明威也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
他的小说放弃了华丽的用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而采取了极其简洁的写作方式。
他独具特色的笔调,至今仍然被众多读者所推崇。
第三个吝啬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维克多·雨果。
雨果虽然是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但是,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
在他的家庭中,只要有一点点的浪费,都会让他感到十分气愤。
此外,他在写作方面也非常吝啬。
他十分珍惜自己的每一个字和形象,心思十分精细,他的作品也因此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最后一个吝啬鬼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福楼拜。
福楼拜一生都保持着严格的节俭和勤俭节约的品德。
他的个人生活十分简朴,从来不会铺张浪费。
在写作方面,福楼拜同样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
他笔下的小说情节简洁,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常常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吝啬的写作方式,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于文学的极致追求和无尽的创作热情。
总之,在外国文学史上,这四位吝啬鬼都是人们值得尊敬和景仰的文学大师。
外国文学史简述列文的艺术形象
外国文学史简述列文的艺术形象
列文(Lev Tolstoy)是一位俄罗斯文学巨匠,被誉为世界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人性、存在和道德的问题,也揭示了俄罗斯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列文的艺术形象独具魅力,他笔下的人物深具人情味,个性鲜明,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被人们深深打动的人物形象,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皮埃尔和安德烈,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尼娜和文吉尼。
列文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还能够让读者深入感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列文常常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对自身的生命和价值产生思考和反思。
总体而言,列文的艺术形象是多维的,不仅反映了人类的复杂面貌,而且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关怀。
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人性和社会问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外国文学史
欧洲古典四大名著: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
二、名词解释“两希”传统:即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
英雄史诗: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
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骑士精神:源自于中世纪,构成了西欧民族中的“绅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要求“忠君、护教、行侠”,行为举止要求“文雅知礼”。
骑士文学:是骑士文学的产物,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倾向。
在12、13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繁荣。
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主人公多为流浪汉,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其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体的形式,以写实手法摹写世态人情,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
无名氏的《小癞子》是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
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文学社团,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大学才子派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主要代表作家有:黎里、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
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
古典主义:17世纪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政治上拥护王权,颂扬贤明君主;思想上宣扬理性克制个人情欲,坚持唯理主义;艺术上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讲究艺术规范,要求遵守“三一律”。
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三一律:指戏剧的时间、地点、情节一致,戏剧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地点只有一个,情节单一。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导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刻画深入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角哈姆莱特。
本文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哈姆莱特性格特点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富思想、矛盾复杂的角色。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愤怒和哲思,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真相充满了质疑。
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感知力,但同时也深陷于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的情绪之中。
行为表现哈姆莱特的行为表现凸显了他的复杂性。
他设下了“装疯”的计划,以便揭露克劳狄斯和杰勒特对他父亲的谋杀。
他的言行举止常常让人猜测他是真的发狂还是假装发疯。
此外,哈姆莱特还将决心和犹豫不决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对克劳狄斯心怀复仇之情,另一方面却因为对行动后果的担忧而犹豫不决。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哈姆莱特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形象对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矛盾性格和复杂的想法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他的决心和犹豫不决给故事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
此外,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剧情的转折和发展。
克劳狄斯性格特点克劳狄斯是哈姆莱特的叔父,也是整个故事中的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人物,表面上看似和善和富有魅力,但实际上却虚伪和冷血。
他的人格魅力隐藏着黑暗的目的和执着的谋划。
行为表现克劳狄斯的行为表现显示了他的狡诈和权谋心机。
他利用政治手段将哈姆莱特流亡,并与杰勒特密谋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
他还设下圈套试图诱使哈姆莱特露出破绽。
克劳狄斯的行为一方面展现出他的冷血残忍,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力。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克劳狄斯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阴谋和行动导致了剧情的关键转折,同时也引发了哈姆莱特的内心痛苦和复仇之心。
在整个故事中,克劳狄斯的角色扮演了主要的反派角色,加深了故事的紧张氛围。
奥菲利亚性格特点奥菲利亚是哈姆莱特的女友,也是故事中唯一的女性角色。
外国文学史中的漫游者形象
外国文学史中的漫游者形象热衷于探寻人生意义的"漫游者"是毛姆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
在《人生的枷锁》里,菲利普在面临宗教信仰、情感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时,非理性的情感往往占了上风,这使得菲利普的每次转变都显得特别盲目,可以说菲利普形象表现出对于迷失自我的反思;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抛开家庭,隐身于孤岛,并坚持绘画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思特里克兰德形象是对于自我的寻找;在《刀锋》里,美国青年拉里因受战争的影响,回国后找不到生活的位置。
后来通过接触三种不同的思想,并最终从印度教中顿悟,选择回到美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车司机,可以说拉里形象就是围绕如何完善自我而展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
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
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
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
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
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
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
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
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阿喀琉斯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集各种性格于一身的,从而聚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他既有天真又固执,既残暴凶狠又温厚善良,既有年轻的任性和无礼又尊敬老人,可以说,从整个人物的形象来说,阿喀琉斯的忘我战斗精神,温厚善良的情感和捍卫个人荣誉和尊严构成了他的性格和形象。
2、俄狄浦斯形象:亚里士多德认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一幕“十全十美的悲剧”,它塑造了俄狄浦斯在对抗命运中坚强勇敢、执着坚持的悲壮形象。
俄狄浦斯终其一生都笼罩在“杀父娶母”悲情诅咒之中,无法逃脱。
他的坚强、勇敢、决断、坦诚与善良所有作为人间英雄的优秀品质只是加剧了自己在命运的精心设计的圈套中进一步陷落。
他的动机是崇高的而又无私的,行动是坚决和英明的,但结果却与理想背道而驰——为逃避杀父娶母的“神示”而自我放逐远走他乡,却误杀了从没谋面的生父;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铲除了为害人民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人民推选为芯拜国王,却娶了素未蒙面的生母;为解除芯拜人民瘟疫的苦难,按照“神示”需查出谁是杀死先王的凶手,却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凶手,最后刺瞎双目自我放逐;。
如多德所言:“俄狄浦斯是伟大的,但那不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尘世地位——他的尘世地位是一个将如梦一样转瞬即逝的幻觉,而是因为他的内在力量:不惜任何个人代价去追求真实的力量,一旦发现后去接受和承受它的力量。
‘这个恐怖是我的,’他喊道,‘除我之外无人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它’。
”在这部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中人成了命运的玩偶,所有的发生都早已安排,从起点回到起点,从死亡回到死亡,所有的原因都成了另一个原因的必然结果,而人与命运的抗争于人是坚持的惨烈,于“神”却只是无聊的惩戒。
3、堂吉柯德形象桑丘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妖怪。
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
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
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
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但是,他还有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
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盲目行为。
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气馁,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小说中的桑丘•潘沙则是塞万提斯刻意安排的与堂吉柯德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角色。
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游侠生涯中,广泛地采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反复强调他们从外形到性格上的某些特征,形成鲜明的对照。
桑丘的表面愚钝配合与堂吉诃德的疯颠,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桑丘是一个又胖又矮的西班牙普通农民,由于家境贫寒,在堂吉诃德的劝诱下当了游侠的侍从,指望能通过游侠冒险生涯,做个海岛总督,他的驼背老婆也能坐上金光闪闪的马车,没有嫁妆的女儿说不定能成伯爵夫人。
他性格中既有农民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胆小怕事,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一面,又有讲求实际、冷静与清醒的一面。
他时时在提醒堂吉诃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中来,在他眼里,风车不是巨大,就是风车;羊群不是大军,就是羊群。
在堂吉诃德的每次冒险之前,桑丘总是要劝阻,而每次劝阻都毫无效果,而最终却总是证明桑丘的劝阻是正确的,这正好与堂吉诃德的狂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小说开始时,他一边咒骂游侠骑士的疯狂幻想,一边希望赶快碰个发财的机会,一改家中的窘境。
随着情节的发展,桑丘进步了解了堂吉诃德的为人,开始看重他的“好心肠,喜爱上了堂吉诃德,并且爱得比自己的眼珠还要厉害。
”尽管他吃尽苦头,也没有得到半分工钱,但始终没有抛弃他的主人,对堂吉诃德的忠诚与友谊感人至深。
4、哈姆雷特形象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
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时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也因此引起了后人对此的各种推测。
①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
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可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5阿巴贡形象对于仆人,阿巴贡极为苛刻。
阿巴贡见不得拉弗莱什像根木头杆似的戳在家里,怕他偷钱,把他赶了出去;他要克洛德婆婆打扫卫生并管理空酒瓶,如果丢失或碰坏要从她的工钱里扣钱;他要勃兰达瓦,在客人的酒里掺水,并且要求他控制客人喝酒;他要雅克达师傅身兼两职,用马车的时候雅克达师傅是马夫,而烧饭的时候雅克达师傅就成了厨子……对自己的儿女,阿巴贡也是一样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