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

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

在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

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

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日本水泥产业三十年

日本水泥产业三十年

日本水泥产业三十年韩仲琦【摘要】本文所述及的日本水泥产业30年,是指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余年日本水泥产业的情况.日本是水泥产业发达的国家,但由于近30年来经济低迷,日本水泥产能出现过剩,水泥产业遭受了资源和能源以及环境的严重挑战.日本水泥产业通过自身结构性调整和水泥低碳化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水泥可持续发展方面,行业协会提出了日本水泥与环境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替代燃料、高效利用废弃物和减少环境负荷的影响.本文介绍日本水泥产业现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日本绿色水泥方面的发展情况,供我国水泥工作者参考.【期刊名称】《水泥技术》【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9页(P19-26,32)【关键词】日本水泥产业;废弃物;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作者】韩仲琦【作者单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300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2.8日本是水泥产业发达的国家之一,自1875年日本有了水泥厂后,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产业技术水平。

上世纪70年代初,预分解技术在日本开发成功并得到采用,使喂入回转窑的生料分解率从30%~40%提高到80%~95%,产量提高到8 000~10 000t熟料/d,日本水泥工业有了飞速发展。

80年代初,日本水泥产量跃居世界第三,1997年全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进入现代化生产阶段,并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绩。

但近30年来,由于日本经济低迷、东海大地震,并且经济长时间没有复苏的迹象,水泥产能出现过剩,在1996年水泥产量出现短暂高峰之后便一路下滑,2016年水泥产量5 596万吨,仅为1996年的56%,经过调整组合,水泥行业现有17家水泥公司和30座水泥厂。

由于日本的石灰石资源丰富,日本水泥还有一定量的出口。

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挑战,温室气体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日本水泥行业在CO2减排以及废弃物的再利用方面加强了技术开发,取得了不少成绩。

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四川建材学院韩立达王林1 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八十年代,当世界经济发展明显放慢之时,日本经济却从1986年底开始持续60个月的增长,创下了日本战后经济景气的最长纪录。

而且经济增长率一直居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1987年至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5.3%,1991年达4.6%,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给水泥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1.1水泥工业呈现持续增长势头1990年度日本GNP比上年增长5.7%,民用住宅比1989年增长10.2%,民间投资增长13.6%,而国家固定资产完成率比上一年增长3.1%。

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日本水泥工业出现逐年增长势头(见表1)。

表1 日本水泥生产量和销售量1.1.1 水泥产、销量逐年增加从1987年开始,日本水泥产销量开始回升,1987年至1990年4年间产量从7424.4万t 增加到8684.9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5.4%,销量(含进口)从7493.8万t增加到9024.0万t,年均增长率为5.6%。

设备能力的平均利用率也大幅度提高,1990年达88.1%,比1989年高出6.6个百分点。

1990年的实际需求较之上年增长10%。

就水泥品种而言,1990年硅酸盐水泥大幅度增加,其中普通硅酸盐水泥较1989年增长10.3%,达6654.9万t,占全年水泥总产量的76.6%,快硬和超快硬水泥达363.1万t,较上年增加5.7%,但中热水泥和耐硫酸盐水泥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混合水泥也出现了负增长,其所占的比重开始减少。

1.1.2 大量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日本各种窑型的生产能力及现有水泥窑如表2所示。

表2 日本各种窑型台数及生产能力(*为推算值)从表2可以看出,从1988年起日本已完全淘汰了湿法生产,NSP窑稳定在56条,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

SP窑有增有降,产量占总产量的15%~18%之间。

立波尔窑逐年减少,带余热锅炉窑则基本稳定在5台左右,后两种窑型的水泥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4%。

水泥的生命周期评价

水泥的生命周期评价

摘要: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使中国水泥工业的现代化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为迫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

为了使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专家,使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逐步纳入生态设计阶段。

LCA是评价水泥产品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LCA的内容和进行LCA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负荷定量分析;环境影响评价;LCA中图分类号:TQ1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71(2006)03-0023-03水泥的生命周期评价CementLifeCycleAssessment□□韩仲琦通讯地址: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天津300400;收稿日期:2006-02-20;编辑:赵莲1前言自从水泥在世界上出现之后,它作为基础原材料的地位就没有动摇过,水泥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为人类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水泥工业重心开始向“与自然协调、为地球环境做贡献”的方向倾斜,当然也是为了适应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变化。

欧美和日本等国大力开展了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再循环技术消纳废弃物、处理有毒有害物、尽量做到“零”排放、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研究开发工作、改变常规生产工艺、开发与废弃物利用相关的设备。

一方面说明现代水泥工业的成熟,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传统产业开始向生态化转型,水泥工业正在以它特殊的优势,逐步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能是自新型悬浮预热器窑出现之后水泥工业的又一次革命。

近20年来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已超过10亿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跃升到40%以上,“十五”期间我国共建成新型干法生产线487条,并且4000t/d水泥熟料及以上规模生产线约占新型干法线的1/3。

国内外水泥及水泥基材料发展研究[修改版]

国内外水泥及水泥基材料发展研究[修改版]

第一篇:国内外水泥及水泥基材料发展研究新世纪国际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以节能、降耗、环保、改善水泥质量和提高劳力生产率为中心,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率节约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水泥工业节能降耗、减少厂有害气体(C02、S02和NOx等)排放以及低品位原燃料、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水泥工业技术与装备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向着大型化、节能化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如高效预热分解系统、第三代“控制流蓖板”和第四代“无漏料横杆推动”蓖式冷却机、新型辊式磨及混压机粉磨系统、自动化控制及网络技术、新的熟料烧成方法如流态化床和喷腾炉烧成技术、高效除尘技术、炯气脱硫除氮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使水泥工业进入现代化发展期。

二是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的研究是以水泥的生态化制备、先进水泥基材料、水泥的节能和高性能化、废弃物出资源化利用以及水泥制备和应用中的环境行为评价和改进等方面为研究开发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泥的生态化制备和生态水泥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就已研究和推进废弃物替代天然资源的工作,并在二次能源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生态水泥的研究也是目前水泥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态水泥是一种新型的波特兰水泥,其中含有20%左右的C11A7.CaCl2(代替C3A),它适用于建造房屋、道路、桥梁和混凝土制品等。

这种水泥的研制不仅解决了城市及工业垃圾处理问题,而且还通过垃圾的循环利用系统保护了环境。

二、先进水泥基材料的研究随着建筑业、海洋业和交通业等的飞速发展,超高、超长、超强和在各种严酷条件下使用建筑物的出现,对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强度、长寿命、低环境负荷是当代水泥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先进水泥基材料以现代材料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未来胶凝材料为主要研究目标,其目的是把传统的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推向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
的发展 阶段 。 2 企业规模上 : . 泥企 业 4 2 5 9家 )平 均生产规模约 1 吨 , , O万 约为国际 平 均水平 的 1 1 。 / 0 3 技术 结构上 :立窑企业仍然 是我 国水 泥生产 . 的主力 军 。 2 0 在 0 0年 5 8亿吨 的水泥 总量里 , 窑水 . 立 泥接 近 3 4 旋 窑水泥约 占 2 % ( 中代表水泥 技术 /, 6 其 发展方 向的新型干法 水泥约 占水泥 总量 的 1% ) 而 0 。
全 国共有水泥企业 7 0 0 0多家 ( 中规模 以上 水 好势 头 , 其 曾长期 困扰 我国水泥工业 的 “ 新型干法水 泥
第 二水泥生 产大国的美 国相 当 ) ,但 占我 国水泥 总量
在 国外 ,水 泥生产 基本是 采 用旋 窑生产 工 艺 : 00 的 比重依 然很低 ( 占 1 ) 20 约 % 0 。 年世 界新 型干法水泥产量 约 占其 总量 (6亿吨 )的 1 6 , % 0 在韩 国、 国、 泰 日本 和德国分别 占其水泥总量 的 10 、7 9% 和 9 , 0% 9 %、4 % 0 部分 新兴发展 中国家尤其
1 行业 总量上 : .
截 至 20 0 0年 底 全 国水 泥生 产 能力 约 7 0 0多 10
之后 , 随着 8 O年代初 期成 套引进 的冀 东 、 国等一批 宁
万吨, 当年水泥产 量 5 19万 吨, 85 超过世 界水泥总量 具有 国际先进 技术水平 的大 型新 型干法生 产线 的建 的 13 / 。我国水 泥行业在经过 8 O年代 、 O 到 9年 新 的 急剧增 长后 ,产 品长期 供不 应求的 局面 已得 以解 9 代未 , 0年 白马 山 、 葛洲 坝 、 华新 、 山东水 泥厂等一批 决 , 已进入 了以“ 并 总量控 制 , 结构调整 ” 为特 征 的新 新型干法生产线 的建成投产 , 标志着我 国的新型 干法

浅析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浅析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浅析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及其注意事项摘要:近几年随着水泥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基建成本、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泥生产工艺已经以其所具有的技术、经济和规模优势主导了水泥工业的发展. 这里笔者对水泥生产工艺及其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水泥生产工艺注意事项浅析1.国内外水泥行业的现状1.1国外的发展历史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

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907年,法国比埃利用铝矿石的铁矾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烧制成了水泥。

由于这种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铝,所以叫做“矾土水泥”。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93年,日本远藤秀行和内海三贞二人发明了不怕海水的硅酸盐水泥。

20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

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2007年水泥年产量约20亿吨。

中国在1952年制订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确定水泥生产以多品种多标号为原则,并将波特兰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矿物组成改称为矽酸盐水泥,后又改称为硅酸盐水泥至今。

1.2目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现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水泥产量24.1亿吨增速为9.6%,12月份全国水泥产量20,529吨,同比增长10.8%,1-12月份水泥产量241,440万吨,同比增长9.6%。

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比2012年回落1.1个百分点。

日本的水泥协会和水泥产业

日本的水泥协会和水泥产业

CHINA CEMENT遍尼撕会弟廠□韩仲琦概要:日本是水泥产业发达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功开发窑外分解技术,对世界水泥技术进步贡献很大,但近几十年来日本经济低迷,水泥产能过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日本水泥企业在水泥协会领导组织下,通过结构性调整和水泥低碳化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

曰本水泥协会已有40多年的历史,现 在的目标是加强高性能长寿命混凝土的开发、水泥低碳和绿色化的研究,发展循环经济。

1.前言自1875年日本出现了水泥厂之后,日本有了真正的水泥产业,至今已有145 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生产技术和粉体技 术水平,是世界水泥强国之一。

20世纪70 年代初,窑外分解技术在日本开发成功并 得到采用,使喂入回转窑的生料分解率从 30%〜40%提高到80%〜95%,产量提高到 8000t-熟料/d~10000t-熟料/d,日本水泥工 业有了飞快发展。

80年代初日本水泥产量 跃居世界第三,1997年全部淘汰落后生产 工艺,进入现代化阶段,并在环境保护与可 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绩。

但自90年代 末以后,由于经济低迷、东海大地震,使得 水泥产能过剩,在19%年水泥产量出现短2021.03 CHINA CEMENT 57海外交流中国水泥暂高峰之后便一路下滑,这之后行业经过调 整组合,使水泥产业逐步平稳,现有17家 水泥公司和30座水泥厂。

日本水泥产业的 发展目标是废弃物利用、低碳化、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提高混凝土性能和寿命,发展循 环经济,使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

日本水泥协会成立于1978年,至今已 有42年的历史,该协会为一般民间法人组 织。

其宗旨是促进波特兰类胶凝物质的技 术进步、商业流通以及环境保护、生产安 全、加强世界交流等。

该协会有专属研究 所,协会总部及附属机构等均在东京。

2.曰本水泥协会概況2.1. 主要业务内容(1) 水泥技术的研究开发;(2)水泥和混凝土知识的普及,水泥技术大会定期在东京举办;(3)确立环保生产体制,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增强水泥行业对循环型社会的贡献;(4) 水泥规格标准化;(5) 以水泥业界立场对政府提出建议或其他等。

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厂优秀毕业设计

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厂优秀毕业设计
第四章烧成窑尾工艺计算22
4.1理论消耗物料22
4.1.1生料料耗22
4.1.2预热器飞灰量22
4.1.3收尘器收入灰量22
4.1.4出收尘器的飞灰量22
4.1.5实际料耗22
4.1.6预热器喂料量22
4.2预热器及分解炉工艺计算23
4.2.1准备计算23
4.2.2三次风管抽风量24
4.3预热器废气量计算24
通过本设计对大学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应用,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本次的设计是设计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水泥厂新型干法工艺烧成系统窑尾工艺设计,在降低电耗、提高产品煅烧质量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设计。主要设计在预热系统、预分解系统、烧成系统,设备的选型如何能在达到生产能力的要求下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本次设计的设计主要内容是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水泥厂区及车间布置和烧成系统主要设备的计算选型等。因此有必要对烧成系统的设备及其发展进行了解。
5.2.2 C4规格的确定29
5.2.3 C3规格的确定29
5.2.4 C2规格的确定30
5.2.5 C1规格的确定30
第六章主机设备选型计算32
6.1主机平衡计算32
6.1.1破碎机的选型32
6.1.2原料粉磨设备33
6.1.2低压损预热器34
6.1.3分解炉选型34
6.1.4回转窑规格34
6. 2煤磨粉末系统35
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在毕业设计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设计论文,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使我们系统而又熟练地掌握水泥厂工艺流程,具有进行水泥厂主要车间初步设计计算、编写设计说明书等工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基础。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摘要:知识经济泡沫的破灭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

加入WTO 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各国媒体惊呼“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在短时期内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不失为世界经济史中的奇迹,本文主要考察了这一过程中日本工业的发展情况,并简略分析了其特点与原因,希望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世界工厂重化学工业化制造业日本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形成战后的发展使日本工业经济实现了腾飞。

重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在战后初期调整之后,再一次成为日本工业经济的主要部分;从出口情况看,70年代中期以后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已占九成以上,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重化学工业化和技术立国三个时期。

1.恢复生产(1945-1955年)二战对日本工业破坏严重,1946年工矿业生产水平只有30年代中期的31%,重化学工业急剧萎缩,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

为了迅速走出困境,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了煤炭、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和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

1947-1948年,煤炭产量每年增长30%以上,粗钢产量每年增长80%以上,发电量也大幅增加。

1949年,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指挥下推行"道奇计划",大规模紧缩财政,导致了翌年严重的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下降,库存大量增加。

然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购各种物资和劳务,使日本工业在"特需景气"下迅速发展。

结果,1953年日本整个工业比战前增长了55%,其中钢、船舶、水泥分别增长了46%、47%和54%,电力增长了1倍。

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1,但当时轻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仍高达50%以上。

2.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4年)1955年,日本确立了"以后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以“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为主要战略指导经济发展。

2018年日本混凝土制品及水泥生产企业考察报告

2018年日本混凝土制品及水泥生产企业考察报告

传统行业如何“去产能”,一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是全球水泥产销第一大国,年产能高达35亿吨,其中30%的产能面临着过剩的局面。

水泥行业去产能究竟难在哪里?为实现水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探寻水泥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优化发展之路,借鉴发达国家水泥与混凝土行业发展经验,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组织、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水泥)和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集团)等企业一行10人组成考察团,于3月26日至30日对日本水泥生产企业及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生产企业开展为期五天的考察。

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武井工业所岩濑工厂、住友大阪株式会社、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及其九州工厂、东谷矿山等企业。

一、参观混凝土制品工厂3月27日上午,考察团访问并参观了位于东京东北部150公里的武井工业所岩濑工厂。

这是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第二次组团到岩濑工厂参观学习。

考察团成员与岩濑工厂厂长户崎、技术经理金泽、经理武井等进行座谈(如图1所示),双方就日本混凝土制品的发展史、工厂的经营情况以及生产的主要产品等进行了交流。

考察团详细了解了日本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的价格、供应方法、运输成本等,并针对水泥价格波动情况、日本水泥协会在水泥定价中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和交流。

考察团还参观了其制品生产、运输等过程(如图2所示)。

武井工业所成立于1939年,共有四个工厂,主要生产混凝土制品。

考察团参观的岩濑工厂位于东京市东北方的茨城县,工厂共有45人,包括8名管理人员、18名一线工人、钢筋加工部门19人,还有销售等服务部门员工10名。

工厂混凝土制品年生产量为26000吨。

最畅销产品为L形挡土墙,高度最高为5米;其次为大型排水沟,最大长度为2米、高度为2米,到目前为止总铺设长度为980公里。

当前日本经济情况不乐观,该工厂的产能发挥率只有50%,素混凝土产品利润为每公斤1.2元(人民币,以下用元计量的均为人民币),带钢筋产品利润为每公斤25日元, 10吨的卡车运输距离为300公里,运费为3600元。

试论我国水泥工业的利废发展方向

试论我国水泥工业的利废发展方向
乎还 挺 不错 。实 际上 ,这4 5k/ 中有 3 6k/ 4 gt 之 3 gt 来
炔气的方法所取代。这就是现今发达国家之所以没 有 电石渣的原 因。笔者的体会是 ,电石法生产乙炔

自 混合材 的大量掺用 ,替代燃料几乎没有 ,替代原
2 1 年 第3 01 期
NO 3 . 20 1 1
利废 量 ( gt k/c),并 不是 一 个 很 科 学严 谨 准 确 的 .
指标 ,它 只整体综合地表 明每生产 1t 水泥总共利 业 、工业 、服务业 ) 所产 生的废弃物数量 日益增 用消纳 了多少公斤的社会废弃物 ,其中用作混合材 加 ,如何综合利用和高效消纳这些废弃物 ,减少或 ( 含替代石膏 )、替代原料和替代燃料 的数量分别 消除填埋 ,节省 占地 ,保护环境 ,促进循环经济, 有多少公斤 。显然这里并未考虑到混合材 、替代原 已经成为一项严峻而长期的挑战和必须要妥善解决 料 ,尤其是 替代燃料 等原始形态及 品位差异的因 的使命。 素 ,只是一个单位水泥利废量的重量概念 。该值越 水泥工业 的固有特征使其在利废领域具有显
上 采 用 电石 渣 10 0 %替 代石 灰 石 生 产 出熟 料 ,这 一 结 经 验教 训 、正 确决 策 的时候 了 。2 1年4 国 务 0 月 1
成果值得称赞。但是从全社会 的节能减排环保来考 察 ,我们并不希望再产生更多的电石渣 ,因为电石 渣是 由电石 ( a 加水 ( 生成有机化工所 CC) H 0) 需的原料乙炔气 ( 后所剩余 的残渣氢氧化钙 cH ) ( a( H), C O )。 电石 则 需 要用 石 灰石 和焦炭 在 电
日本 1 9 1 7 .9 .5 5 3
1 00 00 8 9 4 5 7 . 9 . 4 280 4 22 4

2024年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发展现状简介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是指生产和销售非金属矿物制品的经济体系。

非金属矿物制品包括水泥、玻璃、陶瓷、石膏等。

这些材料在建筑、建材、工业生产和其他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当前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的规模庞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中每年增长约5%。

预计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

产业结构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的产业结构相对分散,拥有许多不同规模的企业。

在全球范围内,主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生产国家包括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生产和消费国家,其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

市场驱动因素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建筑行业的增长对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需求持续增加。

其次,工业生产的扩张也拉动了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的发展。

汽车、电子、航空等行业对非金属矿物制品的需求增加,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市场挑战和机遇尽管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也存在着许多机遇。

首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市场的重要考量因素。

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绿色、低碳的非金属矿物制品提供了机遇。

其次,技术的进步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创新和升级。

市场趋势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对具有特殊性能的非金属矿物制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其次,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也将影响市场。

智能化建筑材料和工业材料的需求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结论非金属矿物制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市场规模庞大且呈现出增长态势。

产业结构分散,由多个国家和企业参与竞争。

中国水泥的生产、消费及发展趋势

中国水泥的生产、消费及发展趋势

3 淘 汰落 后小水泥厂 实现预 期 目标 。 . 从 19 90年到 19 年 ,立窑 的增 长速 度比旋窑快 8 95 倍 ,使旋 窑 水泥产量 的比例从 19 年 的 2.6 下降到 90 92% 19 年 的 1% 95 9 。当时有 水泥企业 8 3 4 5个,其 中立窑 企业 73 。从 19 年 开始 国家确定调整水泥 结 59个 96 构 的方针 ,制 定 了~ 系列政 策 ,到 2 0 0 1年 , 已经 淘 汰 小水 泥窑 3 9 淘汰落后 生产 能力 9 5 8 4台 4 0万吨。

图2 图4
维普资讯
每A视点 ・ 特 关注
5、企 业 集 团快 速 成 长 ( 国水 泥企 业 十 强 ) 中 。 20 年全国利用外资可望达到 6 0 02 1 亿美元,其中外商 序号 l 2

企业名称 安徽 海螺 河北 渤海
新疆 天 山
0 20年 能力 20年产量 直接 投 资将 会超 过 5 0亿 美元 。 00 01 88 吨 6万 50 吨 0万
20 吨 2 r万
13 万 吨 26 88 吨 4万
5 5 吨 4万
4 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 20 年国民经济增长率预计保持在 7 左右。 0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计可达 450 05 亿元, 比2 0 年增长 1% 01 0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19 0 5 9 亿元 ,
维普资讯
每羁 视点 ・ 、 叠晕



中国水泥的生产、 消费及发展趋势
口中国水泥协会会长

雷前治

2 O O 1年 中国水泥 工业 结构 调
2 0 年水 泥行业利 润逐月增加 如 图 2 示 。 01 所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生产自1824年诞生以来,生产技术历经了屡次变革。

从间歇作业的土立窑到1885出现回转窑;从1930年德国伯力鸠斯的立波尔窑到1950年联邦德国洪堡公司的悬浮预热器窑;1971年日本石川岛公司和秩父水泥公司在悬浮预热技术的根底上研究成功了预分解年法,即预分解窑。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是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利用现代流体力学、燃烧动力学、热工学、粉体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并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信息技术进行水泥工业生产的综合技术。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具有高效、优质、节能、节约资源、环保和可持续开展的特点,充分表达了现代水泥工业生产大型化、自动化的特征。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水泥生产技术的格局和开展进程,它采用现代最新的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逐步取代了立窑生产技术、湿法窑生产技术、干法中空窑生产技术以及半干法生产技术,从而把水泥工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水泥工业几乎同步把握了世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开展脉搏。

“四平型〞预分解窑的形成1970年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材研究院〕根据石灰石配料和悬浮预热器的实践,提出了“两级煅烧,即窑尾加把火〞的设想,这是我国关于水泥预分解技术的最早设想,与当时的日本等国在设想的提出时间上相差无几。

1970年6月经原国家建委建材工业组批准立项,首先在建材研究院实验室的0.7m×7m窑系统中进行中间试验,效果良好。

1972年在杭州水泥厂的立筒预热器的底部采用喷入少量煤粉补燃的方法,实施了“窑尾加把火〞的生产性探索试验。

后因历史原因而搁置,直到1973年建材研究院正式开始对预分解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在试验室配备有四级旋风预热器的0.7m×7m窑系统上,完成了烧油和烧煤的试验室试验。

1976年在吉林四平石岭水泥厂2.4m×40m窑上完成了烧油预分解的工业试验,即“四平型〞预分解窑设计,产量比同规模的中空窑提高一倍以上。

日本水泥工业废弃物的利用

日本水泥工业废弃物的利用

维普资讯
实用技 术 版
PA T A C N U RCI L EH I E C T Q
废 弃 物 利 用
已 公司 总 有限 经理 中川靖 博
l 2O
蛊1 0 0

|t 产


国内 求 量
、 0 , 8
60 ‘
. .

万 t相 当于 日本废 旧轮胎 总量 的 3 % 。废 旧轮胎 可做 , 5
3O
2 5
2 0
1 5 1 9 1 9 1 9 1 9 1 9 1 99 9 0 9 01 94 9 5 9 6 9 7 9 8 9 . 0 0 . 0
年 度
图 2 日本 水 泥 工 业 废 弃 物 使 用 情 况 一 览 表
争≯ ≮ 、 3 4 r 石 的废 弃 物 。仅次 于 石灰 石
被广泛 使用 的是 粘 土 。 t I 水泥 大 约使用 1 0 g 土 。 8k 粘 土
嚷中大 多数 成 分 可 以利 用 。但是 水 泥工 厂 实 际使 用 受 到大规模 开 采 、 品质 稳定 、 容易 粉碎 等条 件 限制 。替 代 牯土 的废弃 物 较 多 ,如 高炉 炉渣 、粉 煤灰 、建设 淤 泥 等。作 为替 代 石 灰 石原 料使 用 的废 弃 物 与副 产 物几 乎 邰是 粘 土 的替 代 物 。 其 次硅 石 也 被 大量使 用 。 由于作 为 水泥 原料 的粘 土当 中的 SO 含量 不足 , 常使 用硅 石来 替代 。 i: 通 目前 能 替代硅 石 的 废弃 物 较少 。铸 造 废 沙及 白土虽 然 受 到利 用 ,但 是使 用 量 较少 。作 为 水 泥原 料 ,铁 也被 少 量使
’舳 ’ C n 日 且 I - 啊 ●_ , _

日本开发利用混凝土细骨料的现状综述_郑捷

日本开发利用混凝土细骨料的现状综述_郑捷

2014年第3期 Beton Chinese Edition —— Ready-mixed Concrete综述评论日本开发利用混凝土细骨料的现状综述郑捷,卞成辉(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摘 要]本文综述了日本近年来在混凝土细骨料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主要包括高炉矿渣细骨料的有关标准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及同时采用海水和海砂制备混凝土的相关性能和社会经济效益,并指出了今后混凝土细骨料研究中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炉矿渣细骨料;废弃物;工业副产物;混凝土性能;海水;海砂;氯离子0 前言据中国混凝土网的不完全统计,2012 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达 18.1 亿立方米,若以每立方米用砂 800kg 计,则 2012年的商品混凝土用砂量约为 14.5 亿吨。

以上仅仅是不完全统计,尚未包括预制构件、房屋修缮及其他领域的建筑用砂,实际耗用量可能远大于以上的估算。

近几年来各地为了保护江堤河坝、维持生态平衡都不同程度做出严禁或限量开采的规定,以河砂为主的天然砂已无法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据砂石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 中披露,“十一五”时期,我国砂石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天然砂的比重从 2002 年的 90% 下降为 2005 年的 80%,2010 年下降到 50%。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建筑用砂的需求总量非常庞大,天然河砂又受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制约,质优价廉的河砂已不复存在,因此,寻找新的细骨料资源,使混凝土行业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到资源创新型的转变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日本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借鉴他们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开展混凝土细骨料的研究,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启迪和帮助。

1 日本混凝土细骨料使用概况根据日本预拌混凝土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2011 年预拌混凝土的产量达 8796 万立方米,细骨料耗用量约 7000 万吨,所使用细骨料种类所占百分比如图 1 [2] 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四川建材学院韩立达王林1 日本水泥工业的现状八十年代,当世界经济发展明显放慢之时,日本经济却从1986年底开始持续60个月的增长,创下了日本战后经济景气的最长纪录。

而且经济增长率一直居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1987年至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5.3%,1991年达4.6%,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给水泥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1.1水泥工业呈现持续增长势头1990年度日本GNP比上年增长5.7%,民用住宅比1989年增长10.2%,民间投资增长13.6%,而国家固定资产完成率比上一年增长3.1%。

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日本水泥工业出现逐年增长势头(见表1)。

表1 日本水泥生产量和销售量1.1.1水泥产、销量逐年增加从1987年开始,日本水泥产销量开始回升,1987年至1990年4年间产量从7424.4万t增加到8684.9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5.4%,销量(含进口)从7493.8万t增加到9024.0万t,年均增长率为5.6%。

设备能力的平均利用率也大幅度提高,1990年达88.1%,比1989年高出6.6个百分点。

1990年的实际需求较之上年增长10%。

就水泥品种而言,1990年硅酸盐水泥大幅度增加,其中普通硅酸盐水泥较1989年增长10.3%,达6654.9万t,占全年水泥总产量的76.6%,快硬和超快硬水泥达363.1万t,较上年增加5.7%,但中热水泥和耐硫酸盐水泥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混合水泥也出现了负增长,其所占的比重开始减少。

1.1.2大量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日本各种窑型的生产能力及现有水泥窑如表2所示。

表2 日本各种窑型台数及生产能力(*为推算值)从表2可以看出,从1988年起日本已完全淘汰了湿法生产,NSP窑稳定在56条,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

SP窑有增有降,产量占总产量的15%~18%之间。

立波尔窑逐年减少,带余热锅炉窑则基本稳定在5台左右,后两种窑型的水泥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4%。

此外,日本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1990年全国拥有各种类型的水泥窑81台,水泥总产量为8684.9万t,平均每台窑年产量为107.2万t,约为我国水泥窑平均年产量的50倍。

1.1.3水泥能耗稳中有降1990年日本水泥工业燃料总耗量为899.18万t标煤,平均熟料标准煤耗为113.6kg标煤/t 熟料,比1989年减少0.4%。

电耗总量为8.95×109kWh,折合水泥综合电耗为102.2kWh/t水泥,比上年减少1.1%,见表3。

表3 日本1990年水泥能源消费1.2 影响日本水泥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经济景气与否是影响水泥工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经济转入低落阶段。

日本政府为了克服经济不振等问题,不得不采取了紧缩政策,土木建筑工程大量减少,市场需求萎缩,使得水泥的需求量大大下降。

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石油危机造成的原、燃料价格上涨以及设备过剩等原因,迫使水泥工业必须从根本上进行结构改革,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和转移过剩设备,同时也加紧对生产设备的改造,开发新技术,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目的。

1984年5月根据“特定产业结构临时措施法”废除了20%以上的生产设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使水泥公司集团化来提高流通效率,从而限制了生产规模,达到了调整结构的效果。

1986年12月以后,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的经济又出现了转机,国内水泥市场需求猛增,出口量减少,进口急增,使调整后的日本水泥工业面临新的危机。

日本政府重新认识到不仅要立足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要着眼于突飞猛进的国际化形势。

在1987年10月以后,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计划,旨在恢复国际竞争能力,使水泥工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日本水泥的产量又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设备利用率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但是近年来又出现了产量、销量上升,效益减少的倾向。

这主要是由于:(1)“经济泡沫”的扩大和世界能源紧缺引起的煤炭价格上涨。

从1986年起,日本的股市飞扬,地价暴涨。

截止1990年,日本的国民资产总额为6854万亿日元,按当时的汇价已达4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近10万亿,成为世界首富,其中土地为2130万亿日元,股票为890万亿日元,土地占有形资产的60%以上。

土地和股票超过一定范围的价格上涨部分就是所谓的“泡沫”。

加上增收消费税等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使得进口物价上涨。

此外,世界能源的紧缺,煤炭进口价格上涨趋势也难以扭转。

(2)日本国内劳动力明显不足加上水泥工业的特殊性质使劳动工资费用大幅度增加。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格局,这已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景气的持续劳动力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日本国内劳动力增长几乎为零。

据日本劳动省统计,今后即使将高龄工人和未就业的妇女最大限度的利用,到2000年仍将缺少86万劳动力。

加之日本的劳动时间比欧美要长得多,今后缩短工作时间又势在必行。

这些对于环境条件较差的水泥工业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为了稳定现有职工的吸引劳动力就业,水泥企业不得不提高劳动工资待遇,从而导致产品成本上升。

(3)实行高利率的金融紧缩政策使企业不堪负重。

1987年日本官方贴现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只有2.5%,但日本银行自1989年5月以来采取金融紧缩政策,先后5次提高官方贴现率,到1990年8月官方贴现率达6%,长期优惠利率也高达8.9%。

高利率的金融紧缩政策使得游资充裕的市场转而被“资金不足”的气氛所笼罩。

增加了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

许多企业负债累累,利润率下降,一些企业由于债务危机而相继倒闭。

(4)物流费用增加和各种维修费用上升。

日本水泥工业界为了克服上述几方面的影响,确保国内水泥的需求和稳定供给,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第一,大力调整水泥工业结构。

“水泥产业基本问题研究委员会报告书”是调整水泥工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法律文件。

根据该文件,水泥工业将朝节能、自动化和开发新的水泥品种等方向发展。

第二,整顿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尽量降低物流费用。

第三,在强化生产经营的同时,建立有秩序的竞争机制。

2 日本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1986年至1991年的经济景气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推动水泥工业的发展的。

第一是内需主导型。

1985年日本经济逐渐由外需主导型转为内需主导型。

日本政府决定在今后10年,将430M日元投资在公共事业建设上。

这相当于1981年到1990年10年间公共投资的1.6倍。

公共事业的大量投资使得水泥需求急剧增加,水泥工业的发展具有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是高技术带动型。

日本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战略性高技术投资,制造业掀起第三次技术革新的浪潮。

从1988年到1991年日本民间设备投资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新的、节能型的水泥装备不断推出,这给水泥工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从1991年后期以来,日本股市猛泻,地价暴跌,建立在“泡沫”上的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泡沫”的破灭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收益,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影响了经济的增长。

水泥工业也开始进行了一个缓慢增长的低谷。

2.1 经济衰退将使国内市场需求变得严峻由以上的分析可见,日本国内水泥的需求决定于公共事业投资和民间投资。

根据1992年3月日本兴业银行发表的1991年、1992年两个年度日本民间投资调查结果,1992年日本民间投资比1991年减少4%,这是从1984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这种迹象说明日本经济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尽管官方仍坚持1992年财政年日本经济将增长3.5%,但根据目前日本各大公司的情况,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1992年的增长率不会超过3%。

由此可见,日本经济已步入衰退时期,国内民间水泥市场将出现疲软。

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共事业投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泥工业的发展起到缓冲作用,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日本国内水泥的需求增长率将有所降低。

2.2 水泥工业将朝自动化方向发展尽管日本经济已开始衰退,但社会劳动力不是过剩而是仍感不足。

水泥企业发展自动化仍是解决劳动力不足和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2.3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日本水泥出口受到阻碍1985年日本水泥出口达最高点为832.0万t,到1987年降为434.6万t,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89年为696.4万t,但1990年又比上年降低了10.4%,为624.3万t,出口出现了不稳定变化。

这主要是:(1)香港从大量进口日本水泥转为多元化进口。

(2)美国对日本的水泥出口发布了“倾销增税命令”,使日本对美的出口大为减少。

(3)亚洲水泥市场看好,尤其是泰国从日本进口水泥略增。

不过,从日本国内以及其他国家出口的竞争来看,日本水泥出口在今后几年内将会减少。

2.4 日本水泥进口将形成多国化格局日本水泥进口贸易伙伴主要是韩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近年来,亚太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基础设施的改善,水泥需求量急剧增加,预计这一地区的水泥将会出现供不应求,所以日本从这些地方的水泥进口量将会大幅度下降。

另外,台湾部分生产水泥的地区石灰石枯竭,加上当局对环境提出强化管理的规定,新建水泥厂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使今后台湾的水泥将由出口转为进口。

韩国的水泥出口有增长趋势。

首先韩国水泥生产能力到1994年将比1988年增加70%,预计可达5000多万t。

其次,韩国国内水泥需求紧张局面已有很大缓和,再加上韩国强调加强对日贸易,并在出口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估计日本从韩国进口水泥将会有所增加。

自1990年开始,日本已逐步从中国、墨西哥等地进口水泥,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日本水泥进口将形成多国化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1 セメント·コンクリ-ト1991.8,9(内部资料).2 田耕.建材工业的改革与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 中国建材.1992,2.(编辑刘印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