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过程性评价与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课堂过程性评价与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地位应怎样发挥?本文以一堂复习课《幸福在哪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为例,强调了重视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中“参与者身份”、“鼓励性评价”、“特殊帮助”等原则,营造民主、实效的新课程理念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评价;主体作用;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但是在新课程实践中,有的课堂反而忽视和淡化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出现了一些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表演”课,违背新课程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必须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中,才能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乐趣,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程的课堂。相反没有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是盲目的、无序的,是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的。
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主导地位应怎样发挥?新课程实践中,我认为,课堂教学有一个环节恰到好处地把握,就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调控课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这个环节就是: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
课堂过程性评价在教育教学是重要的环节,课堂评价的能效关系到学生能力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有效的课堂过程性评价,
能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掌握技能。
如何把握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认为要把握这几个原则。
一、“参与者身份”原则
在学生探究某个话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变化,随时随地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无论是学生对课堂内容提出质疑,还是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要始终十分随意地,以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不要对任何一种见解直接扼杀。这样的目的是,借助教师的个人阅历和经验,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使讨论焦点集中,不至于课堂探究流于形式。课堂也能呈现更加浓厚的民主氛围。
在高三第三轮复习的一节热点问题探究课里,我设计了以“幸福”为话题的热点探究复习课——《幸福在哪里》。这是很容易引发学生讨论热情的话题。在导入部分,就设置了一些环节不断引发学生讨论、探究的热情。利用《壹周立波秀》关于周立波谈幸福观的内容节选。设问:你赞同周立波的观点吗?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这个环节学生表达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似乎还比较偏颇。但是我始终是作为他们的参与者,参与活动,在讨论中评价学生的观点,而不是居高临下。学生最终很乐意和我一起得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结论。
二、“鼓励性评价”为主的原则
鼓励性评价是什么?是“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是把握好评价的时机,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表扬。让学生真实感觉到老师在欣赏他,激励他。要注意语言实施过程中要真实,要有情感。
我所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高中学生,他们具备较强的独立自主的欲望,情绪中又带有一种含蓄。真实的鼓励能引发学生对自我的肯定,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能在课堂这个小世界里,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在《幸福在哪里》课程第二环节中,需要和学生一起利用收集到的典型文史资料和名人言论,对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幸福观进行比较。“比较”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要求,比较结果是否完整和全面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这个环节能够较好地区分学习能力上各种层次的学生。也是这个环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激情和主动性就高。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数就会处于观望和被动状态。
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老师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层层递进的问题,个人学生无法融入讨论时,我就会抛出类似“嗯,好像思路找到了”“没错,就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能不能试着换一种表达?”“你的思路和她的有一致的地方,但是有一个部分我想我们能不能商榷?”
这种语言的表达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主动参与
率提高,而有不会使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喧宾夺主。而当教师已经把这种鼓励性评价当做一种课堂评价习惯时,课堂的民主氛围就十分明显了。新课程的民主教育思想才真正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鼓励性”评价把握好度也是很重要的,超值的赞赏会产生惰性。“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则就会失去他的意义。
三、“特殊帮助”原则
这个原则在课堂评价环节是很重要的,也一定程度影响课堂评价的手段。新课程的课堂“讨论得出结论”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但是得出结论之前的过程也是评价的手段之一。
在《幸福在哪里》第三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探究现今幸福观。由于家庭环境,查阅资料的经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不同,在资料收集和制作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是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尝试成功、体验失败等以获得能力的进步和提升。但是由于差异,有可能就会造成,个别学生等其他学生得出答案,或者等老师给出结果。这样,这部分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意识,就会造成其学习兴趣、愿望、思考力等出现更大的偏差。
我事先准备好了一些材料,在个别辅导“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与交流”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里将方法、手段、形式等提供给班里的个别学生。也在适当的时机里提醒他们可以借助图书馆、
上网、身边的历史。还特意将一部分能力稍强的学生和他们安排一起探究。这些个别辅导的学生在借助“特助帮助”之后,在同组里会更有信心探讨问题。
之后,在探究活动的高潮里,1组收集了文学资料中关于现今幸福感的描述并对其做一个简介。2组收集好的部分关于幸福的电影、电视视频资料做一个展示。3组采访了身边老、中、青对幸福的理解。4组采访未步入社会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其中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接受“特殊帮助”的学生绝大多数表现很积极。课堂参与的面就广,学生主动思考和辨析历史问题的氛围就十分浓厚。
四、“奖励性”原则
这是,课堂实施评价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里的奖励包含对学生提出问题、信息交流、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能力,甚至可以包含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奖励。评价时,也可设立多种奖励项目让学生在全面激励中获取进步。
《幸福在哪里》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近10分钟的“鉴伪存真”探究活动,和学生一同就先前所有讨论的话题去感悟正确的幸福观。而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设了一个幸福奖。只要是学生能够得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为社会所推崇的幸福观。我们就授予他“最幸福的人”。学生很踊跃,因为这既是对他主动参与课堂的一种肯定,也能使学生真正从心灵上感悟这堂课带来的震撼。
当然实施课堂评价时,也可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设立多种奖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