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寅的概念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朱炳寅 混凝土结构构造

朱炳寅 混凝土结构构造

朱炳寅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混凝土结构构造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混凝土结构构造方面的常见内容,可能与朱炳寅的研究相关:
1. 混凝土结构的框架系统:混凝土结构通常采用框架系统,其中柱和梁承担荷载并传递至地基。

朱炳寅可能在框架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方面有所研究。

2. 混凝土的材料性能:朱炳寅可能研究了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包括强度、耐久性、收缩性等。

这些参数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3. 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朱炳寅可能研究的另一个方面。

他可能关注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准则和方法,以确保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安全性能。

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混凝土构造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朱炳寅可能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面有所研究。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示例,并不能准确反映朱炳寅的研究方向和成就。

如需了解朱炳寅教授的具体研究成果和贡献,
建议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和资料。

朱炳寅-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郑州)研讨班

朱炳寅-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郑州)研讨班

变形确定的极端重要性。
2.3.3 地基变形计算的分层总和法,角点法的基本计算要求。地基主要受力层问题,实际工程中主要受
力层深度的确定原则。
2.3.4 地基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对地基沉降分布规律的认识及把握。
2.3.5 地基规范关于回弹再压缩计算的问题,根据工程经验提出实用的深基坑回弹再压缩计算假定及计
1.1.4 勘探阶段的合理划分。
1.1.5 提出勘探要求的基本技巧。
1.2 各勘探阶段的不同要求
1.2.1 重要工程、大规模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探及必要时的补充勘察要求。 1.2.2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初步勘探要求及工程实例分析。
1.2.3 详细勘察要求、详勘的问题分析、工程实例分析。 1.2.4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阶段勘察、工程实例分析。 1.3 特殊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安全性评价
算方法建议,以适应实际工程需要。
2.3.6 关于地基规范第 5.3.10 条的理解与分析,目前条件下执行本规定的相关问题,实用的计算建议。
2.3.7 地基沉降与基础内力计算的不同计算模型、计算假定问题分析,“板土不密贴”问题。上部结构与
地基基础计算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部结构及地基计算的可信度问题分析,关于结构分析及结构构造的实用建议。
2.1.1 从岩土分类看岩土的基本特性(碎石土、砂土、黏性土、软土等)。
2.1.2 影响岩土地基承载力的重要技术参数分析,如碎石土及砂土的密实度、一般黏性土的塑性指数和
液性指数、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含水量、黏性填土的压缩模量等。
2.2 地基承载力
2.2.1 地基土的承载力及岩石地基的承载力确定方法。
2.2.2 不同情况下基底压力的控制要求,《抗震规范》与《地基规范》对零应力区的不同规定,实际工程

结构的包络设计方法

结构的包络设计方法

17Building Structure设计交流We learn we go说说结构的包络设计方法朱炳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实际工程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具备清晰的结构概念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能以最基本的结构理念解决最复杂的工程问题,寻求以最低代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包络设计法就是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计算,取不利值设计。

注意:这里指的是“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是任意夸大,要有必要的分析和判断。

要做好结构的包络设计工作必须注重结构概念设计,注重工程经验的积累。

包络设计方法可以是对构件、局部区域的包络设计,也可以是对整个结构的包络设计等。

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包络设计原则。

包络设计方法是结构设计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合理使用包络设计方法,对解决工程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大有益处,应引起每位结构设计者的重视。

1 对结构的包络设计(1)结构体系是影响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结构体系的因素很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剪力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结构体系。

如:在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中,对框架需要按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及纯框架结构分别计算,包络设计(取不利值设计)(图1)。

其根本原因在于,在风荷载及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剪力墙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其自身侧向刚度很大,仍具有很大的抗侧作用,此时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可以把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看作和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一样,需要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分析计算。

而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裂缝开展,刚度急剧退化,还由于剪力墙数量很少,根本不可能成为第一道防线(注意:有设计人员认为“在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中剪力墙可作为第二道防线”,这是错误的。

在剪力墙足够多时成为第一道防线,而当剪力墙较少时则不能成为第一道防线。

剪力墙具有侧向刚度大的特点,其不可能成为第二道防线),剪力墙所承担的地震作用迅速转嫁给框架结构,此时,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可以看作纯框架结构,需要按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并应验算纯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即大震位移)。

朱炳寅结构设计范文

朱炳寅结构设计范文

朱炳寅结构设计范文朱炳寅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杰出代表,其结构设计着重于探索材料性能和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对于朱炳寅的结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朱炳寅注重结构与材料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结构设计应该与材料的特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材料本身的特点被巧妙地利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形态。

例如在上海波尔图现代艺术馆的设计中,他使用了大量的钢材和玻璃,并将它们运用在不同的结构体系中,创造出了光影交错的空间效果。

通过这种结构与材料的相互关系,朱炳寅为建筑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其次,朱炳寅的结构设计强调了空间体验的创造。

他注重将结构融入到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受。

例如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中,他将结构设置在外部,形成了一种层叠状的空间结构。

这种设计不仅使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还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观赏角度和体验方式。

朱炳寅通过结构设计,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此外,朱炳寅的结构设计还注重环境可持续性。

他提倡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融入到结构设计过程中。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材料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在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中,他采用了各种节能措施,如太阳能发电、外部遮阳等,使得建筑的能耗尽量减少。

朱炳寅通过结构设计,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建筑行业做出了贡献。

总之,朱炳寅的结构设计着重于材料特性的发挥、空间体验的创造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考量。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还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可持续性。

朱炳寅的结构设计风格独特,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建筑体验,同时也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1问:高规附录D中,作用于墙顶的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是否可以只考虑竖向荷载组合?因为墙的轴压比计算中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向力设计值。

答:不可,应取各种工况(包括竖向荷载、地震作用等)组合的最大墙顶轴力设计值,并根据墙肢的长度,将其等效为墙顶均布荷载。

此处,是墙肢的稳定计算,属于构件抗力计算的内容;而轴压比计算,只是结构构造设计的辅助指标,不是结构计算本身,主要作用是通过轴压比数值的大致划分,确定结构构件的相应构造措施标准。

答:关于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计算的相关问题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见下表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表项目框架柱剪力墙轴压比定义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墙肢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计算公式轴力设计值的取值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取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最大值,即 =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中取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1.2,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墙肢的轴力。

轴压比真正的轴压比是名义轴压比答: 1、qck指承台底面下,相当于1/2承台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2、对于多桩承台下桩的布置形式,用矩形和非矩形布置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

一般说来当一定范围内布桩困难时,可非矩形布桩,以使在满足最小桩间距的前提下,布置更多的桩。

桩布置还应考虑承台的布置(施工)等多种因素。

宜优先考虑矩形布桩。

问:轻钢结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拼接点,经常出现拼接板接触不严的情况,请问此种状况影响结构安全吗?对该部位的质量检验在工程实际中如何把握?现行规范中好像没有明确规定,请专家指教答:轻钢结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拼接点,经常出现拼接板接触不严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螺栓间距和端板厚度的选择不匹配,螺栓间距太大或是端板太薄,引起端板不密贴现象,此种情况在螺栓连接中应避免。

朱炳寅老师的文章

朱炳寅老师的文章

朱炳寅老师的文章----剪力墙的认识与把握(2008-05-05 22:42:31)转载标签:杂谈对剪力墙的认识与把握1、规范对剪力墙的相关规定1)剪力墙的划分: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下简称:“高规”)的相关规定,各类墙肢截面高宽比(截面高度与厚度的比值,即/ )见表1。

表1 各类剪力墙的墙截面高宽比说明:表中“超短肢剪力墙”、“柱形墙肢”是笔者为便于区分不同情况而划分的。

2)关于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求见表2。

表2 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求2、对规范规定的理解与认识1)“混凝土规范”规定>4时,按剪力墙要求设计;2)对于≤3的剪力墙墙肢,规范规定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注意:此处规范规定的是“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就是在抗力设计时,采用柱截面计算的原则来确定墙肢的,其他要求同墙。

有文献提出墙肢的轴压比也按框架柱要求。

比较可以发现,在抗震等级相同时,规范对于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要远大于对墙肢轴压比限值,因此对小墙肢按框架柱要求控制轴压比是不合适的。

3)当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采取相应的结构加强措施,见表2,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短肢剪力墙的纵向配筋,不区不同分抗震等级,加强部位相当于一级抗震等级时的一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其他部位则当于二级抗震等级时的一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

(2)对短肢剪力墙应进行剪力再增大(增大系数:一级1.4,二级1.2)。

(3)对普通剪力墙只限制加强部位的轴压比(一级0.5(9度0.4)、二级0.6),而对短肢剪力墙则限制所有部位(加强区与非加强区)的轴压比(一级0.5、二级0.6、三级0.7)。

(4)对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应采取比带翼墙短肢剪力墙更严格的抗震措施(轴压比限值再降0.1)。

4)当短肢剪力墙不较多时,可不采取短肢剪力墙较多时相应的结构加强措施;5)抗震与非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均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关于“强柱弱梁”的一点学习心得》

《关于“强柱弱梁”的一点学习心得》

《关于“强柱弱梁”的一点学习心得》看了很多汶川地震的房屋破坏照片,发现大多数房屋都未能实现“强柱弱梁”,柱破坏了,梁却完好无损。

所以要在设计中真正实现“强柱弱梁”,已经成为我们关心的大问题。

最近看了一篇朱炳寅老师的文章,结合我们在实际工程中的操作,学习总结如下:1.弹性计算模型加大了框架梁端负弯矩:内力计算位置位于梁柱交点(在柱截面中心处),而我们抗力验算的却是梁端截面处(柱边),同样如果用pkpm验算裂缝时,内力取值和实际截面位置也不统一,这样导致梁端配筋过大。

所以我认为在计算时,如果框架柱较大,应该考虑“刚域”,在验算梁端裂缝时应该取柱边弯矩,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梁端配筋。

2.梁端底部配筋过大。

现在很多人都是把跨中梁底所需的钢筋全部伸入支座,这样就大大超过按强柱弱梁计算所需的梁端配筋量,还谈什么“强柱弱梁”呢。

所以实际操作中,当梁底有多排钢筋时,可仅考虑第一排伸入支座(当然应满足计算要求),其它各排钢筋在柱截面外截断(还可以避免节点钢筋太多),gb图集有这样的表示方法。

3.实配钢筋远大于计算值。

有些同志在梁配筋时盲目放大,有些能超过20%以上(尤其是梁端),其实这对工程抗震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大大有害,使“强柱弱梁”实现起来很困难。

所以建议梁端负配筋实配时不应再放大(其实少配个5%都不要紧,只是审图会提意见),梁端正弯矩钢筋超配比例也要控制。

4.对于楼板的影响,一般程序考虑了刚度放大系数,这样导致梁分配的内力加大了,而配筋时却难以考虑板中钢筋的有利作用,所以导致梁配筋变大。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考虑梁刚度放大系数后,梁配筋要比不考虑大不少。

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相应的科学研究解决了。

5.规范上也只有9度时的一级框架,柱弯矩放大系数才考虑梁实配钢筋后的承载力。

所以为了实现“强柱弱梁”,我们应该还是要适当放大一点柱配筋。

关于第2点补充下个人观点。

我认为将跨中梁底所需的钢筋部分伸入支座,当进行计算支座负筋时,可按照t形截面进行计算,考虑梁底钢筋承担的受压作用。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8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8

问:《高规》规定只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那么,如何确定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说法一:在非偶然偏心作用下,结构位移比>1.2,或在偶然偏心作用下,A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4,B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3,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来源:2005年7月18~20日在京举办了首次“PKPM结构设计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座。

说法二: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构件设计时,分下列两种情况处理:1) 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偶然偏心;2) 如果位移比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

来源:《PKPM 新规范计算软件 TAT、SATWE、PMSAP应用指南》-黄吉锋。

说法三:一般而言,可根据楼层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值判断,若该值超过扭转位移比下限1.2较多(比如A级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4,B级高度或复杂高层建筑等大于1.3),则可认为扭转明显,需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计算,此时,判断楼层内扭转位移比值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来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若干问题解说》--黄小坤。

说法一和说法三比较接近,而说法二和其他两种差别较大,要严格的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答:通过楼层位移比来判别结构的对称性和均匀性,是较为合理的量化手段,具体量值应根据工程经验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即:工程重要或复杂时,可适当从严,反之可适当放松。

我认为说法二比较合理,在结构扭转影响比较大时,应考虑双向地震,反之应考虑偶然偏心。

问:桩-筏(承台)基础中,规范并未给出筏板(承台)刚度的确定方法。

在考虑筏板(承台)为近似刚性的时候,板厚如何确定?对于剪力墙结构墙下布桩时,筏板或条形承台的配筋如何确定,仅按构造配筋是否合适?答:1.对桩筏基础有条件时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法计算,当采用地基反力直线分布假定进行近似计算时,对桩筏基础的筏板截面要求可按规范对筏板的要求确定。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6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6

问:人防规范的理解问题:甲类防空地下室按道理应是囊括了乙类工程,即甲类地下室的出入口设计应能同时满足乙类的各项规定。

但看规范第 3.3.2-2条及第3.3.2-1条,乙类工程(常6级)不设室外出入口的条件之一是主要出入口与其中一个次要出入口的楼梯结构均应按主要出入口的要求设计,而甲类防空地下室核6级、核6B级则无此项要求。

则当某甲类防空地下室为常6级、核6级设防且需将室内出入口当作室外出入口时,我们是否需要将该防护单元内的两个出入口的楼梯结构都按人防规范第4.7.10条考虑常规武器爆炸荷载???答:应该考虑。

问:1、剪力墙设置在楼层处的暗梁到底需要否? 陈青来在《03G101-1》的解释中说其作用是防止剪力墙竖向裂缝的开展和延伸;在黄小坤的高规疑难解说中说可以不设置。

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人员间也存在争议。

若需要设置暗梁,理由是什么?具体怎么配筋?2、对截面高宽比H/B<3的是柱, H/B在4~5的算异型柱,但对3~4范围内的如何考虑的怎么算?3、若高位转换,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和上部的等级有可能相差2个级别,这时上下的配筋会悬殊。

底部加强区满足规范的体积配箍率和纵筋会很大,比如我现在做的就是底部是2级,上部是4级,底部好多都是水平及竖向分布筋14@ 100 ,箍筋12@100。

而上部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只有8@150,箍筋8@200。

这样就类似一个不是很连续的剪力墙——配筋太悬殊了,就好像没有一个过渡的,这样是否存在问题?怎么解决?4、8度区,对于中震时地震的影响系数取0.46,这对于多遇地震大概是3倍——请问这个3倍是从那里来的?是否可以理解为中震的加速度与小震的加速度的比值?比如7度0.1g,中震加速度就是100cm/s^2,小震35,100/35=2. 85,小震时水平地震系数最大值0.08,那么中震就是0.08*2.85=0.23 又比如罕遇地震加速度,7度0.1g时是225,225/35(小震)=6.43,将0.08x6.43=0.51,约等于0.5,就是罕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了。

说说结构的包络设计方法

说说结构的包络设计方法

17Building Structure设计交流We learn we go说说结构的包络设计方法朱炳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实际工程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具备清晰的结构概念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能以最基本的结构理念解决最复杂的工程问题,寻求以最低代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包络设计法就是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计算,取不利值设计。

注意:这里指的是“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是任意夸大,要有必要的分析和判断。

要做好结构的包络设计工作必须注重结构概念设计,注重工程经验的积累。

包络设计方法可以是对构件、局部区域的包络设计,也可以是对整个结构的包络设计等。

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包络设计原则。

包络设计方法是结构设计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合理使用包络设计方法,对解决工程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大有益处,应引起每位结构设计者的重视。

1 对结构的包络设计(1)结构体系是影响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结构体系的因素很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剪力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结构体系。

如:在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中,对框架需要按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及纯框架结构分别计算,包络设计(取不利值设计)(图1)。

其根本原因在于,在风荷载及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剪力墙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其自身侧向刚度很大,仍具有很大的抗侧作用,此时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可以把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看作和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一样,需要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分析计算。

而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裂缝开展,刚度急剧退化,还由于剪力墙数量很少,根本不可能成为第一道防线(注意:有设计人员认为“在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中剪力墙可作为第二道防线”,这是错误的。

在剪力墙足够多时成为第一道防线,而当剪力墙较少时则不能成为第一道防线。

剪力墙具有侧向刚度大的特点,其不可能成为第二道防线),剪力墙所承担的地震作用迅速转嫁给框架结构,此时,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可以看作纯框架结构,需要按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并应验算纯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即大震位移)。

最新朱炳寅观点汇总-精华

最新朱炳寅观点汇总-精华

关于“嵌固层”和“嵌固部位”问题关于结构底部嵌固层及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刚度比问题,不少网友没闹明白1)《高规》第 3.5.2条第2款中“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 1.5”;2)《高规》第 5.3.7条规定“地下一层与首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这两条规定不矛盾,1)指的是,首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2)指的是地下一层与上部结构首层的比值。

《高规》第 3.5.2条第2款的规定,较适合于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为绝对嵌固(不带地下室,将地下室顶板标高确定为嵌固端,嵌固端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均为零)的计算模型。

关于2)条中比值2的限值合理性问题,可查阅《筏基规范》及我的新抗规书。

我们事务所一般做法:计算时取基础顶面做结构计算嵌固端,构造上满足首层结构嵌固;约束边缘构件从负一层开始设置。

而现新抗规及新高规都明确规定:《抗规》6.1.10.3款;《高规》7.1.4.3款1、规范 6.1.14条1、3、4款为满足结构首层嵌固的强度要求;第2款为刚度要求,整个条文说明均为满足强度要求的解释而无关于刚度比取2的相关解释;2、高规5.3.7条规定刚度比计算按附录 E.0.1条计算,即按等效剪切刚度比进行计算;相关范围的规定(抗规不超过20米、高规不超过三跨,不统一)有待商榷(高层、超高层基地剪力相差很大,对首层传递影响应该不同);3、条文解释表明:整个结构应该在首层以上部位出现塑性铰,地下一层不应屈服;实际上当地下一层不屈服时地下室各层均不会出现屈服;从以上可以看出规范 6.1.14条所说的嵌固端应该为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嵌固端即为出现塑性铰分布的下端,而并非结构力学计算的嵌固端。

因此应将规范中的嵌固端区分为计算嵌固端与构造(概念设计)嵌固端;若将计算嵌固端选取在首层则会造成结构刚度偏大;计算时取基础顶面作为结构力学的计算嵌固端,地下室顶板即首层作为构造嵌固端并满足抗规6.1.14条的所有强度要求;底部加强区应从地下室一层开始设置,无须满足《抗规》 6.1.10.3款及《高规》7.1.4.3款规定的底部加强区延伸至基础顶面;无论计算嵌固端选取在任何位置,由于地下室周边有很大的刚度的侧墙并受周边岩土的约束,在地震作用下其侧向位移受到限制,所以地下室对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嵌固效果是客观存在的,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要通过地下室顶板进行传递也是必然的,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即首层楼板必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刚度,可将高层建筑的水平地震作用有效的传递到地下室周边岩土中去;通过相关计算分析可知塔楼一定范围内结构(纯地下室框架)水平剪力递减较快,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内力,而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塔楼与室外顶板有较大的高差,如下图所示:实际工程情况解决方法一:将高差分成几个较小的高差,并在高差处设置较宽的梁,加强该梁的抗扭能力解决方法二:通过在上下梁板端采取加腋方式关于构件的计算长度系数问题构件的计算长度等于计算长度系数乘以杆件长度,要注意程序计算长度系数的定义,一般情况下,杆件被分割的计算点越多,则计算长度系数越大。

朱炳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体育馆结构设计

朱炳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体育馆结构设计
第36卷增刊
建筑结构
2006年6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体育馆结构设计
王奇朱炳寅周 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提要]介绍了体育馆32m跨钢粱的设计过程。比较了相同跨度时,宴腹钢梁和平面桁架粱两种方案在用 钢量、施工难易程度以及防腐性能等方面的差别,得出实腹钢粱更适用于本结构,设计时可以根据受力特 点分段调整钢梁截面,以节省钢材的结论。提出了体育馆设计中在结构防腐、防振颤等方面的相关措施。 同时,对受力复杂的大跨钢梁粱柱节点区采用ANSYS程序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介绍了首层楼板开有较大洞 r:】时,结构整体抗震计算时嵌固端的确定,以及采取的相关构造措施。 【关键词]32m跨钢梁用钢量防腐
425 5
334
5,gLeabharlann 1 804H1500 X400 xtl x18 H1500 x400 x11×25
305 0 359,5
239 282
10.8 10 8
2 581 3 055
由上表可以看出,单榀钢桁架用钢量约7.8t,单 榀实腹钢粱用钢量约lO,7t,钢桁架方案用钢量比实 腹钢梁方案小25%左右。
游泳馆的结构平面布置详见图2。
盯~—]:—:—二—口~:一工~I
k一~一一
}m 日

-翌-.筚~J~驾“
~一

~——
× j

× |
× × ×× 瓣《
× ×
d×
):
t×
×
■×


I×


|×


t ×× × × )(|)( Ⅺ3(|)(
产}
;星培挎帽置-蚓畔一 圈2综合体育馆结构布置

结构网上问答-朱炳寅

结构网上问答-朱炳寅

•1、关于荷载规范的网上问答1.1、汽车荷载的楼面等效均布荷载计算问:需要计算楼面上汽车荷载,汽车载重10吨,怎么求楼面等效均布荷载?答:计算后轴轮压,考虑动力系数,按荷载规范计算。

具体做法见《图解手册》第9~14页。

1.2、关于悬挂荷载问:悬挂荷载按恒载还是活载考虑?如何考虑不利布置?1、我们设计的医药轻钢厂房,屋面有空调管道、电缆桥架、给排水管道以及吊顶等一些悬挂荷载,其中空调管道所占的荷载比重较大。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处理这些悬挂荷载的?钢结构设计手册以及轻型屋面钢屋架图集都是按照满布恒载考虑的,但实际却存在可能这样的不利情况:厂家有可能一跨全部预留,另一跨全部做悬挂。

这样一来按是否应该按活载输入并考虑不利布置呢?我们用的是STS,如果把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打开,计算结果相差是比较大的。

与我们配合的轻钢厂家用的是3d3s,他们称3d3s不考虑活载不利布置,不知道是否真的是这样?2、对于悬挂荷载的取值,我们自己也有争议。

我们给轻钢厂家提供的悬挂荷载是每平米150公斤,我们自己也觉得偏大,但是考虑方案阶段用于估算基础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知道大家计算钢架时是如何处理空调管道荷载的?一般取值多少?我自己的意见是根据一般情况将悬挂荷载按均布活荷载输入,考虑不利布置,局部悬挂较重的时候,在实际位置按活载单独输入集中力,这个集中力就不用考虑不利布置了,毕竟较重的悬挂管道将来移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3、此外,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时候,如果活载里面包括雪荷载,那么雪荷载将一同参与不利布置,觉得有些偏于保守,出现半跨雪荷极值的可能应该是相当小吧?觉得程序应该增加一种工况,将雪荷载拿出来,不参与不利布置,即便参与也应该考虑折减,但没有理论依据。

觉得程序设置的这个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有些粗糙,应该单独考虑雪荷不均匀分布的不利组合。

答:上述问题涉及工艺特殊情况,荷载数值应由相关工艺提供,对于是否考虑活荷载不利组合,这要看荷载不利组合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换言之,有些荷载被定义为活荷载,其实它不十分活,如上面提到的吊挂荷载,一旦其安装结束,其荷载基本不变,或者说它的自重不变,所变化的可能就是其运行需要的那部分重量,如给排水管道里的水的重量等,这部分随运行而有可能变化的重量,才真正称为活荷载,对吊挂荷载中大量的无活动可能的荷载应加以区分,主要看真正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若比例很小,则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组合,同时工程经验应重视,多听听专业人员的意见,多了解工艺流程对结构设计大有好处。

朱炳寅回答网友提问

朱炳寅回答网友提问

朱炳寅7各本规范比较的网上问答 (2007-10-08 18:55:11)7各本规范比较的网上问答7.1混凝土规范与高规关于楼板构造配筋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9.5.1条表9.5.1第三栏对现浇混凝土板也适用吗?若适用,那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中第4.5.5条对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180厚,C30,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的规定是否多余?因为按上述规定,其最小配筋率应为0.306%答:混凝土规范要求的是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而对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混凝土高规及抗震规范规定的是每层每方向的最小配筋,而不仅仅指受力钢筋7.2抗震规范与混凝土高规墙柱的轴压比计算异同问: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有何不同?答: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见下表: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表7.3混凝土规范与高规再问关于楼板构造配筋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9.5.1条表9.5.1第三栏对现浇混凝土板也位的地下室顶板180厚,C30,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的规定是否多余?因为按上述规定,其最小配筋率应为0.306%答:不多余混凝土规范的规定适用,但应注意混凝土规范指的是受力钢筋,而高规指双向双层,即不管是不是受力钢都适用,这就是两者的不同问:上述要求其实可以变通,若嵌固板采用二级钢筋,则按照混凝土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为0.2145%,当然还是高规的0.25%起控制作用,很多地区直径超过8mm的板钢筋均采用二级钢筋,就缓解了这个矛盾,不知理解是否正确?答:不仅仅是配筋率大小的问题,混凝土规范仅是对受力钢筋的要求;而高规指的是受力与非受力的所有钢筋,即各方向钢筋网都应满足要求你说的只是设计时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7.4抗震规范与高规关于平面不规则的定义问:关于平面不规则的定义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看法上有较大争议,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定义了平面不规则的判断标准,但是有一点没明确规定:当结构形成多塔楼形式时,如果塔楼部分也就是主体高层部分规则,而连接主楼的裙房部分有较大凹入,超过50%,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判断整个结构为特别不规则体系?答:多塔楼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该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问题,但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体系,因为其他条件不明确问: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看法上有较大争议,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定义了平面不规则的判断标准,但是有一点没明确规定:当结构形成多塔楼形式时,如果塔楼部分也就是主体高层部分规则,而连接主楼的裙房部分有较大凹入,超过50%,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判断整个结构为特别不规则体系?答:可将整个结构判定为不规则体系,因为裙房范围内也是整个结构的一部分,且对塔楼产生不利影响但规范没有规定凹入超过50%就是特别不规则,因此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问:我个人觉得还不如分缝变成单塔结构好处理答:能分缝处理当然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问:我们院的内部对这个问题也看法不一,甲方当然是不想设缝还有,如果想把多塔处理成单塔,除了设缝之外,可不可以采用主楼和群房之间的连接处理成铰接,这种方法,是否合适?答:不合适,铰接未解决裙房不规则引起的问题问:有人觉得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类型,除了应用弹性楼板模型计算外,特别要保证Tt/T1<0.85 根据震害调查,铰接支座处震害严重,所以不宜采用答:正如前所述,判定特别不规则理由不充分,采取计算措施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综合抗震措施,对相关部位给予适当的加强铰接处理在此处不是好办法,但铰接方法在某些特殊的地震区建筑中还是可用的多塔楼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该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问题,但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体系,因为其他条件不明确问: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为凹凸不规则,如果超过30%很多比如50%以上,则为特别不规则结构,这一点应该能够确定吗?答:无法肯定就是特别不规则,因为没有依据问:本条是否只对主楼有效,如果形成多塔结构,裙房部分凹进很大,是否也应按此条控制?答:在多塔楼结构中塔楼和大底盘是一个整体,裙房的不规则是整个多塔楼结构不规则的一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按此条对塔楼和裙房控制,对联系特别弱的裙房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问:高规的要求适用于高层建筑,若是多层建筑,那么如果凹入很大,也不必判定为特别不规则若为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就应判定其为不规则的复杂高层结构吗?答:是这样7.5抗震规范与高规关于倾覆力矩比的控制问题问:在抗规6.1.3-1条及高规8.1.3条中,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其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是指结构每一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还是指结构底层(嵌固部位)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什么?我以前一直用结构底层(嵌固部位)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当作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回大连后,现在的审图中心的同行们认为: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系结构每一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概念上是把结构作为竖向悬臂构件,倾覆是对底部而言;衡量的是各层框架的总效应;这从抗规6.1.3-1条文说明公式中可看出;89规范与新规范概念上是一致的,应为底层(嵌固部位)答:关于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的问题,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就是底层,也没有说明就是每层,传统意义上底层控制是可行的,因为,抗震设计有刚度均匀的总体要求,所以你说按89规范实行底部控制是可行的但是,不知你是否注意到2000规范的改变,高规8.1.4条提出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剪力的调整要求时,规定可以沿结构高度分区段调整的要求,我想这一条规定可以借鉴来解释你的问题,就是对沿竖向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可考虑采用分区段控制原则但抗震设计还是应该重视概念设计,不应采用沿竖向无规律变化的结构归纳以上结论如下:对沿竖向基本不变化的规则结构,可只进行底层控制就可以;对复杂结构建议应进行底部加强部位范围内各层的控制;不应采用沿竖向无规律变化的结构7.6抗震规范与高规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端柱设置问题问:高规8.1.2条与抗规6.5.1条,对于我们这7度区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否可以不设端柱,设单片墙可不可以,设置翼墙可不可以?答: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规范要求剪力墙设置端柱,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剪力墙的变形耗能及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因此有条件时,应设置端柱,但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当设置端柱确有困难时,也可设置翼墙,不宜采用无端柱(或翼墙)的单片墙(6度区特殊情况除外)7.7抗震规范与混凝土规范关于剪力墙翼缘宽度的取值问:混凝土规范给出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剪力墙的有效翼缘计算宽度我记得好像satwe就给出构造(约束)边缘构件的内力和配筋,而带翼缘的边缘构件的截面取值与该处有效翼缘计算宽度的取值不一样,实际设计时怎么考虑这里的配筋?答:规范对剪力墙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有两条不同的规定,根据计算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翼缘宽度抗震规范第6.2.13条确定的是:计算内力和变形(即:效应S计算)时的翼缘宽度取值原则;而混凝土规范第10.5.3条确定的是:计算承载力(即:抗力R计算)时的翼缘宽度取值原则两者有明显差异上述翼缘宽度的取值只适用于采用平面框架空间协同的计算程序,因为在这类程序的使用中,常需要将剪力墙简化为壁式框架,以平面杆系模型进行计算而satwe程序则无需进行剪力墙的有效翼缘划分,其采用墙元直接计算,只需根据计算结果,将配筋配置在抗震规范规范第6.4.7条所规定的范围内即可7.8抗震规范与高规关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问:高规5.6.3条及抗震规范S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公式中,SEhk,SEv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在抗震设计中那些属以此时需调整并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的,能谈具体些吗?组合前调整和组合后调整是否会有冲突?如何避免?我的理解是组合后调整是具体构件的调整,组合前调整是整个结构的调整还包括一些,你的书规范图解手册我仔细拜读了,就此只谈了一小部分答:你的理解很准确,在对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分为先调整和后调整两部分:1先调整主要是对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调整,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有关地震剪力的调整薄弱层地震剪力的增大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调整和框支柱地震轴力的调整等注意:凡是规范规定对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调整,都是属于先调整的内容,也就是说先调整只针对地震作用标准值2后调整主要是对组合内力设计值的调整,如:抗震规范第6.2节中的部分内容注意:凡是规范规定对组合内力设计值的调整,都是属于后调整的内容,也就是说后调整只针对组合内力设计值7.9关于剪力墙设置暗梁问题问:剪力墙是否要设暗梁?跨高比是否为确定连梁的惟一依据?连梁钢筋是否要拉通?采用不同模型计算内力计算位置不同,结果差异很大,对墙和柱对连梁和框架梁究竟应采用哪种模型(墙元还是杆元)计算?答:对设与不设暗梁,首先要明确规范只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提出设置暗梁的要求,另外,对是否定义为连梁,不完全取决于梁的跨高比,跨高比大可以定义为弱连梁,反之就是强连梁;连梁配筋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纵向钢筋拉通或部分拉通的要求,不要过分拘泥于构件的属性;对墙和柱对连梁和框架梁,内力计算位置的不同主要是计算模型的不同造成的,采用墙元模型,就计算至墙边缘,采用杆元模型就计算至截面中心或刚域边缘,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要看哪种计算模型更适合你。

粘性土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的解析

粘性土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的解析

粘性土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的解析液限、塑限、液限指数IL和塑形指数IP是土力学里面的概念,地基基础规范中也经常提到,这几个概念其实很重要,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不过我经常是看完就忘,原因是教科书一般都是直接给个公式,不讲具体的意义和如何使用,所以一般都是看完就印象了。

近日,在看中国院朱炳寅大师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一书时,看到了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答。

觉得解答的非常仔细,也非常容易懂,特地摘抄过来。

1、液限土从可塑状态变成流动状态时的界限含水量;2、塑限土从半固体状态转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3、缩限土由半固体状态不断蒸发水分,体积逐渐缩小,直到体积不再缩小时土的界限含水量。

实际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一书上还配了一个图,非常清晰的表明了这几种界限含水量的关系和意义。

从这个图就能看出,所谓的液限、塑限实际上指的就是土由固体状态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呈现另一种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4、塑性指数Ip=WL-Wp塑性指数是液限和塑限的差值,实际上反映了土在可塑状态范围内的含水量变化。

如果土颗粒越戏,黏粒含量越高,土能够结合水的能力就越强,液限就越大,从而塑性指数就越大。

所以塑性指数这个指标可以反映粘性土的性质。

因此工程可以根据塑性指数的大小,对于粘性土进行分类。

当塑性指数Ip>17时,为粘土当塑性指数10<Ip≤17时,为粉质粘土当塑性指数3<Ip≤10时,为粉土当塑性指数Ip≤3时,土表现不出来粘性性质,所以就不是粘土了5、液性指数IL=(W-Wp)/(WL-Wp)液性指数是天然含水量与塑限的差值除以塑性指数。

当天然含水量小于Wp时,IL小于0,土体处于坚硬状态。

当天然含水量W大于WL时,IL大于1,土体处于流动状态。

当天然含水量介于Wp与WL之间时,IL介于0和1之间,土体处于可塑状态。

所以IL液性指数可以反映粘性土的软硬程度,IL越大,土越软,IL越小,土越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抗震概念设计
• 地震——一个沉重的话题 • (人类的大灾难)
人类时刻都受到地震的威胁
1111缅甸发生6.8级地震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死亡人数2064人,比汶川地震损失要小得多,玉树多数都是土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相当低,经济欠发达,经济 损失较汶川少,青海地广人稀,人员伤亡数少。
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并造成和灾难 。。。。。。
场地是地震波和结构地震反应的传播媒介(P14),滤波 和放大问题及其规律(P30),场地对地震的影响有:场地 类别(P127)发震断裂的避让问题(P131),山区场地及边 坡问题(P37)、局部突出地形的影响问题(P132、P133) ,地震地质灾害问题,特殊的地震地质问题(P134及P31) 。软弱场地对长周期的滤波和放大问题(P170)。液化地基 问题(P146、P147),软弱地基的侧扩及流滑问题(P151) 。
3.3 抗震概念设计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3.3.1 什么是抗震概念设计(P14) 3.3.1-1 抗震规范第2.1.9条指出抗震概念设计就是: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 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
场地对地震波的影响问题,超限高层建筑300m到1000m, 弹塑性分析、全球共用一条波,可信吗?可怕吗?放心吗?
震中距的远近问题(P28)
图4.2-1 El Centro1940 N-S地震记录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
图4.2-2 1940年El Centro地震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4.3 场地地基问题
(4)顾及关键部位的细节,力求消除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或对关键部位制定明确的抗震性能目标);
(5)从根本上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4. 了解地震 要做好结构的抗震设计,首先要了 解地震(P12)。
图4.0-1 1961-1967年30万次4级以上震中分布图
图4.0-2 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图
避让问题
场地的影响问题
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震源问题 地震能量
地震波的传播问题
震源、地震波、场地、地基、建筑物自身的动力特性等。基岩波与地面波,地面波与建筑 物的地震反应。
4.1 震源问题 (地震的不可预知性、汶川地震照片、意大利7名地震专 家因未能准确预报2009.4.6地震而获刑)
•岩层原始状态 (b)受力后变形 (c) 岩层断裂产生地震 图4.1-1 构造地震形成示意图
抗震—— 结构工程师永恒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3.1 抗震设计的三水准问题(P3) 3.1.1 抗震设计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及两阶段设计过 程的要求 ■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基本的抗震设 防目标。 ■ 所有结构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构件的 承载力抗震验算),能满足第一水准(即“小震不坏”) 要求。 ■ 对大多数结构需要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 满足第二、第三(“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4.1.1 实际地震的不可预知性(P11) 4.1.1-1 实际地震的大小是现有科学水平难以准确预估 的,虽然在确定烈度区划图时尽量体现了科学性、准确性, 但由于可供统计分析的历史地震资料有限,在一定地区发生 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是完全由可能的。 4.1.1-2 同一建筑场地的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不同性 质的地面运动对建筑的破坏作用也不相同。地震动随震源机 制、震级大小、震中距和传播途径中土层性质不同等多种因 素而变化(P12)。
地震的不确定性
地震
汶川地震
都江
平通
地区
江油 北川
漩口 绵竹 汶川


抗震设防
7
7
7
7
7
7
7
烈度
实际地震
9
8
11
10 11 8
9
烈度
4.2 地震波问题
纵波与横波,传播特性,地震波的作用(P11、P66、P161 )
现有地震波记录3s以内,现代数字记录在10s以上也不可 靠,缺乏可靠的长周期记录。而地震波是我们进行结构分析 的基础。
■ 对强烈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 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如特别不规则结构等 )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则更需要抗震 概念设计来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 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以 实现第二、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图1.0.1-1 结构的耗能
3.2 抗震设计主要应包括: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是对 地震作用的定量分析,包括荷载计算、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 计算等)和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3.3.1-2 抗震概念设计就是要把握好结构抗震设计的关 键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把地震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和规律性结合起来,设 计时应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反应;
(2)依据结构破坏机制和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 准则;
(3)从一开始就全面合理地把握好结构设计的本质问题 (如把握好总体布置、结构体系、承载能力与刚度分布、结 构延性等);
历次地震表明,我国地震区划图所规定的烈度有很大的 不确定性,抗震设计还处在摸索阶段,地震理论还有待完 善。重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抗震设计应把握的要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地震理论不完善所采取的弥补措 施(P12)。
4.1.1-3 地震作用效应的复杂性(P12) 实际地震的复杂性(实际地震都不是单向作用、或双向 作用),实际地震的扭转作用等。
地震灾害给我们的思考
1920年以来主要地震伤亡情况
全球十大地震
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四川汶川地震及 灾害损失评估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地震专 家表示,汶川地震目前共造成69226人死亡、 17923人失踪,共计87149人。四川、甘肃、 陕西三省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数量分别是39 个、8个和4个,共51个灾区县,总面积达到13 万多平方公里。此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川占到总 损失的91.3%,甘肃占5.8%,陕西占2.9%。
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性能化设计
朱炳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概述 两部分内容: 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
■ 抗震概念设计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抗震概念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如何做好抗震概念设计工作
概念设计的内容很广泛,不仅有抗震设计的基本 概念,其他设计也有概念,如抗温度设计,抗差异 沉降设计等,关键是要有“概念”,要建立概念, 有了概念才能谈概念设计。大到整个工程,小到结 构构件都有概念设计的问题,如体系问题,采用抗 震性能好(什么是好)的结构体系、采用耗能能力 强的结构体系、二道防线问题、强柱弱梁、强剪弱 弯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