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的基本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用途。
2. 土地利用规划: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包括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定位和布局。
3. 土地资源评价:学习土地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等,用于判断土地适宜用途和开发潜力。
4. 土地利用权管理:了解土地利用权的概念、种类和获得方式,以及土地利用权的出让、转让和收回等管理制度。
5. 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掌握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包括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征收和补偿等。
6. 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了解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模拟、预测等手段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包括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等技术,用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涉及的学科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沙石所堆成,是固定场所。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
2.土地的分类:根据土地所有权,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根据土地用途,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3.土地的功能:包括负载的功能(承载性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
4.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劳动与资本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三要素。
5.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但人类可以通过添加劳动来改变土地,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
土地的面积有限,位置固定,质量差异普遍,经济供给稀缺,具有永续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土地管理学》等教材,或请教该领域专业人士。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土壤学基础知识1.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由岩石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所组成的,支持生物生长的物质。
土壤根据其形成过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砂土、壤土、粘土、沙壤土等。
1.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等。
这些性质对土壤的渗透性、通气性、保水性等有一定的影响。
1.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等。
这些性质对于土壤的肥力、养分供应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解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等,对土壤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与植物2.1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中的养分、水分、氧气等对植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土壤处理和管理。
2.2 土壤养分的供给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需要通过施肥等方式来进行补充。
2.3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植物的吸收养分等。
第三章: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3.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等。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耕作、施肥、植被覆盖等。
3.2 施肥技术施肥是为了保证植物充分获得所需的养分而对土壤进行的一种活动。
施肥的方式有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四章:土壤保护与治理4.1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风、水、人类等因素对土壤进行的剥蚀、冲刷等,导致土壤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对于土地的生产力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4.2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的有毒物质,对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总结1.土地的观点1)人们往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以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大海)3)土地包含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天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含过去和此刻人类活动成就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观点可近似于环境、资源、领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目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连续性5)土地地点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4.土地利用的观点人们依照土地资源的特别功能和必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门路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必定地区将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在时空长进行土地资源分派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举措实质:人类对将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向所作的早先估量的过程目的:保持人类生计,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展望、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指引连续利用记述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均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构造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区分类1)按对象不一样区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区分:地区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区分: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详尽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剖析与评论2)土地利用潜力剖析3)土地供应与需求量展望4)土地供需均衡和土地利用构造化5)土地利用规区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花费效益剖析和规划实行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收益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异性级差地租Ⅰ:因为土地肥饶程度和土地地点的不一样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土地价钱: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钱 =地租 /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就地取材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向均衡原则土地利用整体规划14.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必定地区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公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应和总需求,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举措。
土地资源管理知识点

土地资源管理知识点一、土地资源概述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农田、草地、水域等自然属性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保护和整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1. 保障粮食安全:合理管理土地资源,增加农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工业、建设等行业,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维护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恢复。
4. 保障农民权益:保护耕地、草地等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1. 有序开发: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避免盲目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2. 保护优先:优先保护农田、水源地、湿地等重要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3.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法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四、土地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1. 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 土地整治与治理:通过农田水利工程、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3. 土地变更管理:合理引导土地用途变更,控制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占用,保障耕地用地安全。
4.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严格落实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1.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及时掌握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2.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建立土地资源保护机制,保护和修复退化土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土地知识点总结

土地知识点总结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地区。
在人类社会中,土地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不仅提供了农业和生态系统所需的空间和养分,还包括了地表以下的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因此,对土地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
一、土地的类型1.按用途划分(1)耕地:适于耕种的土地,包括平原、丘陵、河滩地等。
(2)园地:用于种植果树、蔬菜等特定植物的土地。
(3)林地:主要用于生长树木和森林的土地。
(4)草地:适于牧草生长和牲畜饲养的土地。
(5)滩涂:位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河滩和湿地地区。
(6)建设用地:用于建筑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土地。
2.按地形划分(1)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农业生产。
(2)丘陵:地势起伏,有利于林业和牧业。
(3)山地:地势陡峭,适合林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4)盆地:四周为山地或丘陵所包围的地势较低的地区,适合农业和人类生活。
(5)沼泽地:地势低洼,多为湿地和沼泽。
3.按所有权划分(1)国有土地:由国家所有并进行管理的土地。
(2)集体所有土地:由集体所有并进行管理的土地,主要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3)私有土地:由个人或私人所有并进行管理的土地。
4.按地质划分(1)天然土地:由地质力学作用所形成的土地,如平原、丘陵、山地等。
(2)人工土地:由人类在天然土地基础上加以开发和改造的土地,如园地、耕地、建设用地等。
二、土地的保护和管理1.土地的保护(1)生态保护:保护土地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养分。
(3)防治土地污染: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污染治理工作,减少土地的污染程度。
2.土地的管理(1)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进行综合规划,确定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和用地布局。
(2)土地开发和整理:按照规划要求,对土地进行开发和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土地收益管理:根据土地的类型和用途,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划分和管理,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与治理知识点

土地利用与治理知识点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
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如今的种种活动规律。
2、都市都市是一具巨大的系统整体。
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都市,包括住所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都市土地是指都市市区,即都市建设用地。
都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都市土地是指都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
行政区域上划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都市建设用地;是都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都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都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都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6、市区是指实际的都市区域,包括都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别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都市建造物外沿的范围;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具区域,普通指都市核心的都市商业和都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都市土地利用特性1、都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6、永续利用性7、供应的稀缺性8、资产性9、生态的脆弱性10、利用的社会性11、都市土地利用是在都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辟与建设活动。
12、都市土地治理是都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治理的法律法规,对都市土地的占有、分配、使用而举行的规划、组织、操纵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治理是土地治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动身,依照国家经济和社会进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辟、利用、整治和爱护等所举行的打算、组织、操纵等工作的总称。
14、都市土地利用治理的原则1、规划打算治理原则2、节省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爱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治理原则15、都市土地利用治理的内容1、都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酬劳递减理论2、都市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2)土地使用制(3)土地国家治理制度3、都市土地利用(1)都市土地整理(2)都市土地开辟(3)都市土地利用(4)都市土地爱护4、都市土地治理(1)都市土地地籍治理(2)都市土地利用规划与打算治理(3)都市建设土地审批治理(4)都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都市土地税收治理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是直截了当生产者在生产中制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使用所猎取的酬劳。
《土地利用管理》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管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和选择1、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国家从全局利益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2、土地利用系统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土地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的所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结合体。
它是一个由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
3、土地征用国家为了公共需要、城市建设和其他原因,依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强制取得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宅基地及其他用地从而取消其所有权以利另外制品和使用的一种土地制度与政策。
土地征用具有强制性、补偿性、转移性和公开性。
4、建设用地为满足人类因生产生活方面的物质建设有必要嫌弃获得做够操作场所和建筑空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要求而通过工程手段提供的土地。
建设用地是指城乡建设、工业建筑、交通、军事、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等各项用地的总称。
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建设用地称为“农业建设用地”,其余称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具有逆转用途的相对困难性。
5、土地市场又称不动产市场、地产市场,是指土地产权流动中所发生的土地供求双方关系及整个土地产权交易领域。
只要存在土地产权交易关系,就必然存在土地市场。
土地市场的主体应当是土地供求双方,客体是土地产权。
土地市场随土地制度的不同而不同。
6、城市土地利用人们根据城市土地资源所固有的属性和作为城市土地的各种功能特征,对城市土地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不同项目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
广义地城市土地利用包括城市土地配置和土地利用两大基本过程。
7、土地储备政府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储备,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土地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政府能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管理制度。
8、农用地管理国家为维持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等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有关土地相关知识点总结

有关土地相关知识点总结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水体组成的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土地的定义、分类、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土地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土地资源。
一、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水体组成的部分。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土地是地球表面具体地点的集合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土地是一种生产资料,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资源。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土地的分类1.按用途划分,土地可以分为农用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等。
2.按所有权划分,土地可以分为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个人所有土地等。
3.按土地的性质划分,土地可以分为肥沃土地、贫瘠土地、盐碱土地等。
4.按土地的规划用途划分,土地可以分为城市规划用地、农村规划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三、土地的利用1.农业用地: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2.工业用地:用于工业生产和企业建设。
3.建设用地:用于建设房屋、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
4.林地和水域:林地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水域用于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土地的保护1.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范围,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加强对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2.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评估,维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3.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土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强土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维护土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
4.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土地资源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我们应当提高对土地的认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一、土地利用1. 农田分类农田根据其利用性质和地理位置,可以分为水田和旱田两种。
水田是指通过灌溉系统灌溉的田地,适合水稻等作物的种植;而旱田则是指靠天然降雨进行灌溉的田地,适合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2. 土壤类型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的类型和性质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黄壤、赤壤、黑土、灰壤等,它们在不同地区对作物的适应性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
3. 土地改良土地改良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以及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包括施肥、翻耕、植被覆盖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质地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作物种植1. 作物选择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作物种植,农民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作物品种。
在选择作物时,要考虑到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耐病虫害能力等因素,以及市场需求和价格等因素。
2. 种植技术种植技术包括耕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种植技术,而且种植技术的选择和操作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种植管理种植管理包括作物生长期间的管理工作,比如除草、疏苗、病虫害防治、采收等。
合理的种植管理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因病虫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三、畜牧养殖1. 养殖品种选择不同的地区适合不同的畜牧养殖品种,而且不同的品种在饲养条件、饲料需求、疾病防治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农民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和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
2. 饲养管理养殖管理包括饲料配比、饲养环境、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减少因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3. 畜牧业产品加工畜牧业产品包括肉类、奶类、蛋类等,这些产品可以通过加工制作成各种不同的食品和工业品。
农民可以通过加工产品来延长保质期、提高附加值,并且打开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知识点总结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土地面积和其中所蕴藏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植被、水资源等。
根据土地资源的不同特征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森林用地、草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等几大类。
1. 农业用地:主要用于耕种、种植和养殖,包括稻田、菜地、果园等。
2. 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住宅区、工业园区、商业用地等。
3. 森林用地:主要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包括天然林、人工林等。
4. 草地:主要用于畜牧业和草原资源的保护,包括牧场、草原等。
5. 水域:主要用于水资源的储存和利用,包括湖泊、江河、水库等。
6. 未利用地:指还未开发和利用的土地,如沙漠地区、高山地带等。
二、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保护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失。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合理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不同用途的土地,合理布局和利用土地资源。
2. 节约用地:推行节约用地政策,避免土地浪费和不合理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生态保护: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 治理土地污染:加强土地环境监测和治理,防止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5.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三、土地利用的方式和问题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和行为。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的影响,同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通过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2.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但也会带来土地资源的过度占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强对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土地资源利用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利用知识点总结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土地保护、土地整治和土地节约利用等四个方面,总结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转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而言,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知识点包括:1. 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影响:城市不断扩张会占用大量的农田资源,导致农田减少。
因此,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农田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2. 城市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向城市集中,住房需求也相应增加。
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根据人口规模和需求合理规划住房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土地保护的知识点包括:1. 生态保护:土地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也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
因此,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土地保护的重要内容。
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的改良和维护,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需求。
土地整治包括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的措施。
三、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良土地质量,减少土地损耗,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土地整治的知识点包括:1. 河湖湿地的治理:河湖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水质净化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河湖湿地的治理需要注重保护其生态功能,合理利用其资源。
2. 土地沙化治理:土地沙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土地沙化治理,恢复受损土地的肥力和植被覆盖。
四、土地节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土地消耗。
初中地理土地利用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土地利用知识点总结土地利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掌握土地利用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它包括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矿产资源用地等。
二、土地利用的分类1. 农业用地: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农业用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果树、蔬菜和养殖家畜等。
2. 居住用地:指用于居住建筑和人类居住的土地。
居住用地通常包括住宅区、公寓楼、别墅和城市基础设施等。
3. 工业用地:指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
工业用地适合进行工厂、仓库、厂房等建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4. 商业用地:指用于商业和服务业的土地。
商业用地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商场、银行、酒店和餐饮等场所。
5. 交通用地:指用于交通运输的土地。
交通用地主要用于建设道路、铁路、机场、港口、公交站等交通设施。
6. 矿产资源用地:指用于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土地。
矿产资源用地主要包括矿山、矿井和矿产加工厂等。
三、土地利用的特点1. 多样性:土地利用的分类很多,涉及了农业、居住、工业、商业、交通和矿产等领域。
2. 经济性: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在利用土地时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 专业化: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
4. 时空性:土地利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利用模式会发生变化。
5. 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四、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 城市扩展对耕地的占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区域不断膨胀,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影响粮食产量和生态平衡。
2. 工业用地的污染:工业用地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高中地理必知的土地利用与保护知识

高中地理必知的土地利用与保护知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它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于土地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中地理必知的土地利用与保护知识,并探讨它们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和分类1. 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商业等各个方面。
2. 土地利用的分类土地利用可以按照功能和性质进行分类。
按照功能可分为农业用地、工矿用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商业用地等;按照性质可分为灌溉农业用地、牧草用地、农田荒地等。
二、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土地利用的决定因素中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土地利用决策中与经济发展和效益有关的因素,包括土地资源、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土地利用决策中与社会发展和人口因素有关的因素,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程度、社会需求等。
三、土地利用的问题与挑战1. 土地资源短缺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短缺问题。
如何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土地利用不均衡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土地利用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地区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一些地区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 土地污染与破坏不当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例如,无序的开发和超载的农业生产会使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四、土地保护的措施与意义1. 合理规划土地保护需通过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各类土地的功能和用途,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生态修复对于受到破坏的土地,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土地利用管理知识

土地利用管理知识二〇一〇年三月六日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大家知道我们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土地资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主要职责是完善和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土地利用管理,重点是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建设占用耕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
这里完善和规范土地市场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中心工作,也是主要手段,目标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我今天介绍的内容分四部分,一是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政策法规与操作实务;二是地价管理知识;三是出让合同涉及的基本知识;四是土地资产管理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涵盖了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业务工作。
一、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政策法规与操作实务(一)关于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政策法规1、国务院55号令。
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国务院令55号)。
55号令第13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方式。
这是目前有关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最早的行政法规。
2、《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第29号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12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
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方式;没有条件,不能采取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双方协议的方式。
这是目前有关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最早的法律。
3、国办发[1999]39号。
1999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国办发[1999]39号)。
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原则上必须以招标、拍卖方式提供。
”这是国务院首次对招标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提出明确和较为严格的要求。
4、国务院15号文。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
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
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
行政区域上划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6、永续利用性7、供应的稀缺性8、资产性9、生态的脆弱性10、利用的社会性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2、城市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2)土地使用制(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整理(2)城市土地开发(3)城市土地利用(4)城市土地保护4、城市土地管理(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科学的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把地租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4、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含义级差地租:因为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数量不等的地租。
绝对地租:据对地租由于使用土地而必须支付的地租。
垄断地租:由于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价格相联系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
5、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产生的条件:自然力的差别●产生的原因:土地有限而产生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级差地租的来源是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6、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条件:农业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7、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由产品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这种价格只由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8、城市地租理论城市土地不是利用其自然生产能力,而是将其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场所的空间,土地的肥沃程度对城市地租没有影响。
“区位”是土地级差地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9、城市极差地租:城市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分析:(1)工业用地的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
--产生条件“交通条件”(2)住宅用地。
--产生条件“交通、繁华度、环境”(3)商业用地。
--产生条件“聚集效应和繁华度”10、城市级差地租类型●(1)城市极差地租Ⅰ的形成:由于土地位置引起的相对较高的利润转化为地租●(2)城市极差地租Ⅱ的形成:在城市一定面积的某土地上,在投资界限范围内连续追加投资,建筑面积由小到大,建筑产品总价值增加。
1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经济、非经济)区位条件——不同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自然、社会等)区位几何要素——点线面区位地理实体——网络(点面:水系、交通网)、地带(线面:气候带、工矿带)地域类型(点面:土地类型、工业区)、区域(点线面:综合自然、经济、地里区)12、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3、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一)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二)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14、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大基本原则(一)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
(二)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三)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四)可行性原则: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
(五)可承受性原则:要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1、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国家关于土地的所有、使用和管理的法律体系所规范的关于土地的社会行为准则。
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2、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土地所有制度在土地私有制国家属于财产制度的范畴,而在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因此土地所有制度重点是规范土地所有权的划分与归属,并由一系列国家的基本法律来予以明确。
3、土地使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形式及土地使用权属关系的法律规定。
土地使用制度是土地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4、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
通常受到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土地制度、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土地管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行政环境和行政体制下进行的,土地管理体制是土地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框架,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土地所有权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2种。
6、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我国现行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是,可以依法进行土地(有限期)使用权交易的有偿使用与行政划拨方式并存的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行政划拨制度是将原国有土地经过划拨给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或将集体土地通过征收转变为国家所有,再将土地使用权划拨给国家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制度。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在不改变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其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4.1.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意义1、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需要4、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1.2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国有土地出让国有土地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4.2.1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及其性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特征:●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出让是有年限的●支付出让金我国建设用地出让是民事法律行为●出让行为平等自愿有偿。
●签订合同形式反映民事性质。
●出让方式为民事法律行为性质。
●出让金的实质为土地使用权价格。
4.2.2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主体与客体●出让主体,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人必须是代表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县市人民政府。
出让客体为: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
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是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与选定的受让方磋商用地条件及价款,达成协议并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2.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招标出让: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向多方土地使用者发出投标邀请,在规定的期限内,由符合条件的单位以书面形式投标,竞投该宗土地的使用权,招标小组通过对标书的评判,择优确定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出让方式。
拍卖出让:是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或其委托的拍卖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符合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意受让人到场,就拟出让地块公开叫价竞投,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土地使用者的出让方式。
挂牌出让:是指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招拍挂范围:商业、旅游、娱乐和商业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
《物权法》扩大了招牌挂出让范围:“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方式出让。
”2011年1月,《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调整土地出让方式结构,在坚持“招拍挂”的前提下,少“拍”多“招”。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占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出租土地的权利●转让权和设定担保权●物权请求权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限制:●期限的限制●条件的限制●违约责任●相邻权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年限届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自动续期●其他建设用地年限届满,需在前一年申请续期提前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事由:●为公共利益需要●旧城区改建●出让使用期限届满●单位撤销、迁移等,停止使用划拨用地●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1、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采取的一整套优化措施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