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stroop效应
心理学spoos效应
心理学spoos效应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个现象是1935年 J· R·斯特罗普最先提出的。
就是所谓的斯特罗普效应。
他用了一些激动人心的词语,这与他写作时所用的色彩格格不入。
范例如果用蓝色字体书写“红”,请考生说出该单词的颜色。
结果显示,受试者的反应时间显著提高。
这表明,在文字颜色的冲突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受到了影响。
到了干涉,也就是说文字的色彩时,会被文字的意思所扰乱。
有调查显示,这是由于被提出的刺激含有两种不同的信息。
一模一样。
“红色”,例如用蓝色书写,包括这个单词所表达的色彩,也包括用来书写这个单词的色彩。
由于文字处理得很快,因此首先形成了对词的语言准备反应,但是试验不能这样做。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目前普遍认为“STROOP”效应是因为读写的自动化。
人对字加工快速,但对色彩处理较慢,所以,在谈色彩时,会受文字意义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文字的色彩并不会影响阅读。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例如:探讨催眠状态对斯特罗普的作用;不同的语言类型(例如汉字,日文,英文)所引起的 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 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stroop效应
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从提出至今取得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有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范式,并支持了多种理论模型。本次实验通过测定男女共三十名被试完成7种Stroop干扰任务,从多个维度对色词的stroop效应进行探索,揭示了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通过对全部数据的分析,证实了Stroop效应的存在,同时证明并无男女差异。
一个有颜色的靶子,颜色词作为靶子词的分心物存在于靶子词的周围,其位置有整体和分离两种情况。当颜色词和靶子位置是整体时产生了Stroop 效应,说明颜色词的词义干扰了对靶子颜色的命名. 当颜色词和靶子位置是分离时没有产生Stroop 效应,说明对颜色词的加工没有达到语义水平,颜色词没有干扰靶子颜色的命名。据此提出词语的视觉识别依赖于空间注意和被试的心向空间注意不确定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围词语被加工的可能性。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较小,因此念字的加工时间比说颜色的加工时间短。Stroop效应证实了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引起的行为结果存在质的差异 ,色词的无意识知觉导致Stroop效应的出现 ,而色词的有意识知觉导致Stroop效应的反转。一个处于分散注意状态下被无意识知觉的刺激 ,既可以通过集中注意的方法使之达到有意识知觉 ,也可以通过增强刺激特性使之达到有意识知觉。
Stroop 效应的研究已由一种现象演变为一种实验范式由当初的颜色与颜色语词之间的干扰研究扩展到对各种材料的加工和选择机制研究研究领域由认知心理学扩展到应用层面,研究对象由正常人群扩展到特殊人群由普遍现象的探讨深入到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这种发展是 Stroop 本人所始料不及的。从现有文献来看 Stroop 效应新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的加工是自动的还是控制的 Stroop效应的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还是基于反应 情绪信息是否存在 Stroop 三个方面。对于 Stroop 效应发生发展的认知机制条件以及理论建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另外 Stroop 效应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切给予了研究者以极大的挑战和动力同时这种挑战和动力又将促进效应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斯特鲁普效应
斯特鲁普效应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是指在心理学中干扰对反应时间影响的实验。
例如当测试者被要求说出某个颜色和其字面意义不符的词语时,被测者往往会反应速度下降,出错率上升。
斯特鲁效应是1935年实验心理学家斯特鲁普(John Ridley Stroop)所提出的著名的发现之一,指出环境刺激物理的各项特征,如果相融,则会使辨识加速,反应时间缩短;但若互不相融,则会造成干扰,使反应时间拉长。
当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某种因素的干扰,被刺激者难以集中精力对特定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叫“斯特鲁普效应”,因为这个效应是斯特鲁普发现的,故以其名斯特鲁普效应。
中文名:斯特鲁效应外文名:Stroop effect释义:心理学中干扰反应时间影响的实验提出者:斯特鲁普研究背景心理学家斯特鲁在1935年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他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颜色块,并要求被试尽快地大声朗读看到的颜色,然后再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表述颜色的字词,每一个词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同样要求被试尽快地大声读出呈现的字词,结果被试两次完成这两次的任务都很顺利,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困难,他们完成两次任务所用的时间也差不多。
最后,再给被试呈现一些表述颜色的词,每个词与所标示的颜色并不相同,例如:“红”字是用蓝墨水写的;“绿”字是用黄墨水写的;“黄”字是用黑墨水写的,等等,再要求被试尽快地大声朗读字词的墨水颜色。
在进行这项测验时,出现了一种意外的心理现象,带有戏剧色彩:被试不能像前两次测验那样迅速而又准确地读出字词的墨水颜色,有时不由自主地读出字词所标识的颜色,甚至结结巴巴,读不下去,常常需要帮助,靠思维的帮助才能继续往下读,读到最后,被试本人也不禁笑了起来。
认知测试有几个不同的表示颜色的词语,例如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这些。
但是如果把红色两个字涂上黄色、黄色这两个字涂上绿色……这样叫你马上读出来你就会觉得很难,而且慢吞吞了。
这是因为经常看见文字,大脑分析文字也比较多,而且文字特征也多,所以看见这些颜色不同的字后大脑会首先对文字做出反应,但是那些文字的颜色与大脑贮存的文字资料并不相符,这时候你的大脑就必须用一段时间来思考才行。
大学生情绪STROOP效应实验研究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1、简述Stroop效应的定义与背景Stroop效应,又被称为斯特鲁普效应或色词干扰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
该效应主要描述的是当文字的含义与其颜色不一致时,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识别文字的颜色,相较于文字含义与颜色一致的情况。
这种延迟现象主要是由于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文字的含义往往首先被自动读取,从而干扰了对颜色的判断。
背景方面,Stroop效应的研究起源于对认知过程中信息处理的探索。
在心理学领域,它常被用作研究选择性注意、自动化加工和认知控制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工具。
由于Stroop效应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在交通信号灯、广告设计和阅读理解等领域,因此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Stroop效应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神经机制层面,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然而,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但关于Stroop效应的某些方面,如影响因素和个体差异等,仍需进一步探讨。
因此,对Stroop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也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概述Stroop效应研究的重要性Stroop效应,又被称为斯特鲁普效应或颜色-词干扰效应,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现象,表现为当词的印刷颜色与其意义所指的颜色不人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命名字的颜色,而不是直接读出字的意义。
自1935年John Ridley Stroop首次发现这一现象以来,它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Stroop效应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信息处理的复杂机制,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广泛的用途,如评估认知障碍、研究语言与认知的交互等。
在理论层面,Stroop效应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它提供了关于注意、记忆、语言处理等多个认知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双任务情境下情绪Stroop效应的加工特点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a o Ch n c u ie s yo S in ea d T c n l g ( o il ce c s i o ) o r l f a g h nUnv ri f ce c n e h oo y S ca in e t n n t S Ed i
视 觉刺 激呈 现在 1 英 寸显 示器 中央 , 7 显示 器分 辨率 为 12 x 6 , 0 4 7 8 刷新 频率 为 7Hz 0 。听觉 材料 为 持续 1 0 的 低 5ms 音 和 高音 , 率分 别为 3 0 和 10 Hz 位速 l4 Kb s 音 频 0 Hz 00 , 14 p ,
和 任 务 2 T2 在 加 工 时 间 上 有 较 高 重 叠 时 , ( ) T2的 反 应 时
( 2 会 显著延 长 , oA的变短导 致 RT2 RT ) S 延迟 的现象 即心 理不 应期 ( scoo i lrf c r eid P P) 应 。它 P y h lg a e at y p r , R 效 c r o o ] 说 明了两个 反应 时任务在 时间 和空间 上很接 近呈现 的情境
V0 .5 No3 12 . Ma -01 r2 2
双 任务情境 下情 绪 S ro 效应 的加 工特 点 t p o
吴彦 文 ,景 紫雪
( 天水 师范学 院教育学院 ,甘肃天水 ,7 10 不应期 的研 究范式,探 讨 了在双任务情境下 情绪 S 0 P效应的加工特点。 实验要求被试 快速 、准确 t 0 r
频 采样大 小 1 位 , 6 音频 采样级 别 4 k , 4 Hz 立体 声 。实 验前 要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1.引言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
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的几种实验类型
stroop效应的几种实验类型
1.基本stroop实验:在一定时间内,参与者需要尽可能快地识别出显示的单词的颜色,即忽略单词本身的意思。
结果表明,参与者在面对矛盾的信息时会出现反应时间延长的现象。
2. 神经科学stroop实验:使用脑电图或者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神经科学方法来研究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大脑活动,以此揭示大脑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3. 情绪stroop实验:将词汇转换为情绪相关的单词,例如“快乐”、“悲伤”等,探究参与者处理情绪信息时是否会影响stroop效应。
4. 语言stroop实验:将词汇转换为不同语言的单词,例如英语、法语、汉语等,研究不同语言环境下的stroop效应差异。
- 1 -。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 - 副本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以STROOP效应为例王飞(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03)摘要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心理学中,为了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发现某些有意思的现象。
实验者会设计具有验证性目的的实验。
有些实验比较经典,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来人多次沿用,就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包括实验的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是被试内还是被试间或者是混合实验设计等。
用一句话讲就是: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实验范式在具体的实验中可以做为模板,并根据自己的新要求进行修改。
Stroop效应是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之一。
关键词stroop效应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实验程序1 引言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
第六章-简单的代码组件-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其研究的范式日趋成熟,研 究领域广为拓展。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 脑、神经科学等领域,近年来更将Stroop效应的研究扩展到应用层面。最近两 年有研究者通过ERP来研究情绪言语中性别一特定的Stroop效应;禁忌语的 Stroop效应;数字的Stroop效应;对立颜色Stroop干扰的减;执行功能中抑制能 力与儿童数量加工能力的关系;在应用领域,有报告指出酒精依赖的患者可能是 由于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不足造成的。可通过Stroop效应(酒精一 相关词语)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 酒精的依赖。
THANK YOU
张梦 李哲宇 谢晓芹 许明慧 伍怡瑾
第六章:Stroop效应
张梦 李哲宇 谢晓芹 许明慧 伍怡瑾 王钰婷
introduction
Stroop
Stroop 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源于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利用的刺激 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结 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introduction
Stroop
Stroop建构理论包括了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 编码理论、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 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 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 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 扰。
其中,图词干扰范式任务是经典Stroop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在图一词干扰范 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后呈现干扰词,要 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STROOP启动和负启动对情绪STROOP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学校代码:10663学号:4201210000206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TROOP启动和负启动对情绪STROOP 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TROOP Priming and Negative Priming on Emotional STROOP Effect专业名称:基础心理学专业代码: 040201研究方向:民族与文化心理申请人姓名:张丹丹导师姓名:蔡中孚二0一五年五月二十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 文献综述 (3)1.1情绪STROOP效应的由来及相关概念 (3)1.1.1情绪STROOP效应 (3)1.1.2 情绪STROOP效应产生机制 (4)1.1.2.1 选择注意机制 (4)1.1.2.2 反应偏向机制 (4)1.1.2.3 图式理论 (5)1.1.2.4 慢效应理论 (5)1.2启动范式的由来及相关概念 (5)1.2.1 STROOP启动范式 (5)1.2.2 STROOP启动效应产生机制 (6)1.2.3负启动范式 (6)1.2.4负启动效应产生机制 (7)1.2.4.1 干扰抑制理论 (7)1.2.4.2 情景(情节)提取理论 (7)1.2.4.3 短暂辨别理论 (8)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9)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9)2.2 研究目的 (9)2.3 研究假设 (9)2.4 研究意义 (10)3实验研究 (11)3.1 实验一:预备实验:筛选STROOP启动和负启动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及情绪词实验材料 (11)3.1.1 实验目的 (11)3.1.2 实验方法 (11)3.1.2.1 被试 (11)3.1.2.2 实验材料 (11)3.1.2.3 实验程序 (11)3.1.3 实验结果 (12)3.1.4 实验结果讨论 (12)3.2实验二 STROOP启动的情绪STROOP实验 (13)3.2.1 实验目的 (13)3.2.2 实验方法 (13)3.2.2.1 实验被试 (13)3.2.2.2 实验仪器 (13)3.2.2.3 实验设计 (14)3.2.2.4 实验材料 (14)3.2.2.5 实验任务 (14)3.2.2.6 实验程序 (15)3.2.3实验结果与分析 (15)3.2.3.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5)3.2.3.2简单效应结果分析 (16)3.2.4 讨论 (20)3.3 实验三负启动的情绪STROOP实验 (22)3.3.1 实验目的 (22)3.3.2 实验方法 (22)3.3.2.1 被试 (22)3.3.2.2 实验仪器 (23)3.3.2.3 实验设计 (23)3.3.2.4 实验材料 (23)3.3.2.5 实验任务 (24)3.3.2.6 实验程序 (25)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3.3.3.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5)3.3.3.2简单效应分析 (27)3.3.4 讨论 (28)4 综合讨论和分析 (31)4.1 STROOP启动范式对情绪STROOP效应的影响 (31)4.2 负启动范式对情绪STROOP效应的影响 (31)4.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32)5 研究结论 (34)参考文献 (35)附录 (38)附录1 实验一所用问卷--情绪词效价评定 (38)附录2 实验一所用问卷--情绪词熟悉程度评定 (40)后记 (4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43)原创性声明 (44)目的:探讨STROOP启动和负启动两种启动范式对情绪STROOP范式有何影响以及情绪STROOP效应产生的机制。
stroop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stroop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摘要:为了了解stroop效应是否对记忆有影响,具体影响记忆加工的那个过程,对近代对stroop效应的研究以及对记忆的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stroop效应、记忆、记忆加工引言1935年stroop效应在颜色命名实验中被发现。
整个记忆过程分为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
当Stroop效应发生在记忆过程中时不仅会对记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还会对记忆提取的时间产生影响。
1.stroop效应Stroop效应指被试判断字义及字色一致时的时间短,而不一致时的时间长,这种字色和字义相互影响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
即stroop效应就是一个刺激在两个不同维度或者特征发生互相干扰的现象。
Stroop自发现至今其研究范式逐渐成熟,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由最初的研究注意、认知等,发展到了如今的情绪、记忆、神经科学等方面。
1.1 stroop效应的影响因素在stroop任务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被试对词(词色、词义等)的加工。
例如语境、被试对颜色的判断能力、性别等。
1.1.1 语境的影响语境强烈影响并制约着词的加工。
当处于注视点的中性词中所有字母都是有颜色的时候,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但是当中性词中仅仅有一个字母是有颜色的时候,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语境或背景的强弱会影响Stroop效应加工的数量。
背景复杂性越高干扰就会越大。
1.1.2被试对颜色的判断能力的影响Laeng和Bruno等人首次对被试进行标准颜色测试,发现很多被试在标准颜色测试中有错误的的被试在进行stroop任务是受到的干扰也越多。
1.1.3 任务要求及注意的影响Risko等把Stroop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结合起来设计实验给被试呈现3、5、7个词,包括一个有颜色的靶子(其中实验1和3中靶子是词。
实验2中靶子是一条有颜色的线)。
不相关的颜色词也出现在呈现材料中,并且和靶子的位置有两种情况:整体的、分离的。
stroop实验报告
IBM-PC 计算机一台,认知心理学教学管理系统。 本实验呈现的字符集为“绿”、“卐”和“红”,字符有三种
被试全部反应正确为止。整个实验包括辨色任务和识字 任务两部分,两者全部完成约 30 分钟。
颜色:红色、绿色和黑色,每个字符的大小约为
2.0cm×2.0cm。
2.3 实验设计与流程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有 3 个水平: 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和字色无关。被试有两个任务:辨 色任务和识字任务。辨色任务要求被试对字色做出判断; 而识字任务则要求被试对字义做出判断。两个任务的顺 序在被试间对抗平衡。 单次试验流程见图 2.1 以及图 2.2。
对于 Stroop 效应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五种理论假 设(MacLeod, 1991)。Stroop 早年的解释接近于早期的相 对加工速度和自动化理论。而随着各种理论的发展,平 行分布加工模型是迄今解释 Stroop 效应的最好理论模 型。
理论一: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这一理论 的依据是字义辨别要快于字色辨别。该理论认为,人们
表 3.3 Stroop 效应检验
矛盾 445± 7.99 465± 7.03
字色一致反应时柱形图 字色矛盾反应时柱形图 字色无关反应时柱形图
无关 437± 7.24 455± 6.72
辩色 识字
三种字色匹配方案差异性检验
F值
P值
F(2,147)=0.36
P=0.69
F(2,147)=0.98
P=0.38
认知心理学报告
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
专业 :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性别 :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应用心理 1101 班
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
阈下情绪stroop效应发展特点
阈下情绪stroop效应发展特点阈下情绪Stroop效应是指在阈下刺激条件下,人们对于情绪相关的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于情绪无关的词汇的反应速度更慢。
这种效应的发现为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本文将从发展特点的角度探讨阈下情绪Stroop效应。
首先,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研究人员发现,当参与者在阈下刺激条件下看到情绪相关的词汇时,他们的反应速度比看到情绪无关的词汇时要慢。
这种效应被称为阈下情绪Stroop效应,因为它是基于Stroop任务的。
其次,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任务范式的多样性:除了最初的Stroop任务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其他的任务范式,如情绪面孔Stroop任务、情绪图片Stroop任务等。
这些任务范式的出现丰富了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手段,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2. 实验条件的变化:随着实验条件的变化,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当参与者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对于情绪相关的词汇的反应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这表明情绪状态对于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研究对象的多样性: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正常人群,还包括了患有情绪障碍的人群,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研究表明,阈下情绪Stroop效应在情绪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 研究手段的更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采用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来研究阈下情绪Stroop效应,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情绪与认知的神经机制。
综上所述,阈下情绪Stroop效应是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任务范式、实验条件、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
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测试图片例子[1]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 年总结stroop 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
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
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
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自动化理论受到高度认同的原因,在于它强调区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个概念,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有意的控制。
在stroop 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反之则不会。
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
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
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改变过去那种强调加工的系列性,而把stroop 效应看作是收集证据进行决策的过程。
刺激的每个维度的加工速度是由其权重决定的,权重影响每一维度对决策的贡献大小。
如果来自某一维度的证据和要求的维度一致,就会降低阈限,从而加快要求维度的加工时间,反之则减慢要求维度的加工速度。
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
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
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_宋鸽
应的键, 并可以不看键盘即 可对颜色 做出正确 的按键 反应为 止。被试
练习后作短暂休息。
键与 颜 色 的 对 应 关 系 为 红 色 G, 绿 色 H, 蓝 色 J, 黑
色 K。用胶布在相应的键盘上作上文字记号。
正式实验前, 要求被试在实验中眼睛基本平视屏幕 中央, 注意力集
中。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按键反应。 正式实验, 刺激呈现顺序为指导语 空屏 ( 100ms)
注视点 +
( 300m s) 启动刺激 ( 33ms ) (该 时间经 过 查看 文献 和实 际验 证确
定 ) 靶刺激 (被试做出反 应后消失 ) 被试 按键做出 反应。情绪 启动刺激每一水平的 50 次试验 内随机 呈现; 靶 刺激也 随机呈 现, 但两
相连的靶刺激的颜色保持不一致, 以适当增加认知任务的难度。
哲学美学
阈下情绪 S troop 效应的研究
阈下情绪 Stroop效应的研究
宋鸽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同和 510515 )
摘 要 本文通过合理设置情绪刺激、阈下刺激呈现时间和认 知任务, 考察正 常成人是否具 有显著的 情绪 STROOP效 应。实验选用 一批正常被试, 以积极词汇、中性词汇和消极词汇作为阈下刺激, 测试被试完成 STROOP任务的反应时和错误 率, 采用重复测 量的方差分析方 法来研究阈下情绪对认知任务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 正常成人具有显著的情绪 STROOP效应; 阈下情绪的不同对正 常成人完成 STROOP认 知任务存在影响, 其中, 消极情绪的情绪 STROOP效应表现为反应时的延迟。
本次的实验数据, 其中男 15 名, 女 15名。
214
新西部 2008. 12期
阈下情绪 Stroop效应的研究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的“xxxxx”时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为斯楚普效应。
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就叫Stroop任务。
由于Stroop效应发现之初正处于行为主义鼎盛时期,而且Stroop本人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该现象,所以其工作并未引起关注。
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广泛重视。
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涌现了大量有关Stroop效应的研究,并一直长盛不衰。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采用Stroop 任务及其变式的研究已达上千个,具体涉及知觉、注意、执行控制、语言认知、意识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心理、人格测评、社会心理、神经心理以及老化等领域的多方面研究(Brown等,2002)。
围绕Stroop效应的研究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有关这种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二是将Stroop任务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实验手段去揭示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的机制。
也就是说,Stroop效应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又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任务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还在于其方法上的意义。
因此本书侧重于后者,旨在对该任务的程序、变式以及在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一)经典Stroop任务的程序及机制在经典的Stroop色词干扰任务中,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一个一个用不同颜色写成的单词,要求被试尽快而且尽量正确地说出每个词的颜色,而不理会这个词的名称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一般包括两个实验条件:一是色词干扰条件,一是控制条件。
在色词干扰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颜色词,而且每个颜色词的名称所代表的意义与这个词的颜色都不相同,如“绿”字用红颜色写成,如图11-7;在控制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非颜色词或非词的字符串,如红色的“good”,绿色的“xxxxx”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谢 大 家!
四.情绪stroop效应的一些应用
禁忌语的Stroop效应,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候,要比命名 中性词语反应时显著长。 情绪Stroop效应不等于情绪启动。情绪启动的含义有二: 一是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关联的靶刺激 更为敏感,主要体现在加工速度上;二是指个体先行加工 某情绪刺激后,使得后继的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情绪色彩。
二.情绪stroop效应与stroop效应的关系
“情绪stroop效应与stroop效应的关系”(刘亚、王振宏) 情绪Stroop效应与Stroop效应是两种独立的现象,有着不 同的心理机制,Stroop干扰效应是由长时记忆、注意等多 种认知过程导致的综合现象,是心理资源竞争的结果,体现 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机制,而在情绪Stroop任务中所表现 出的干扰效应则是由于威胁性刺激的呈现所导致的一般性 反应延缓,它能对正在进行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产生影响。
三.Stroop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
经典范式:命名“绿”比命名“言”所需的反应时明显长 昼夜Stroop范式:实验组和控制组(主要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 图-词干扰范式:命名 圆 比 信 反应时要长 情绪Stroop效应范式: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情绪词和中 性词),要求他们忽略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词语的颜色。在后 来的变式中要求被试的反应可以是颜色命名、字词阅读、词汇判定等 对非情绪信息的加工。
情绪stroop效应
一.什么是stroop效应和情绪stroop效应
二.情绪stroop效应与stroop效应的关系 三.Stroop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
四.情绪stroop效应的一些应用
一.什么是stroop效应和情绪stroop效应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Stroop效应是指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 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 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 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 情绪stroop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 的影响。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或情绪词作为启动 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 情绪词汇或图片(积极、消极)较中性词汇和图片在任务 完成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反应时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