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湘教版 必修3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这段视频主要展示了那些什么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科尔沁草原的两张图片。
对比景观发生变化的原因,那么什么是荒漠化呢?导出荒漠化的定义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合作探究“活动”的第二个问题: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水文、植被)有什么关系?小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们了解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具体会带来那些危害呢?二、荒漠化的危害展示沙尘暴图片,学生思考展示的沙A尘暴和荒漠化有什么关系,问题: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造成了那些危害呢?荒漠化造成西北地区这么多的危害,危及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治理它,如何去治理呢?三、荒漠化的防治播放视频:三北防护林我国政府已建三北防护林来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治沙的主要植物,及一些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习目标】1.以我国西北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教材助读】1.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农牧业生产力大幅度下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破坏基础设施,因农牧业减产引发饥荒而影响社会安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恶化当地的生产环境,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主要危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产降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生态恶化、农业减产引发贫困,阻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当地坡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对河流下游: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泥沙量大增,黄河下游变成地上河。
预习反馈:检查方法:小组内同学相互检查并讨论,由组长总结并反映本组的作答情况,最后由教师对作答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评价。
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A. 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 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 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 黄淮海平原——石漠化参考答案:C讲评策略: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以沙漠为主,江南丘陵以红漠化,黄淮海平原以次生盐渍化2.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A.以荒漠为主B.以草原为主C.以森林、草原为主D.以草原、荒漠为主参考答案:D讲评策略: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3.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B.黄土高原景观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C.黄土高原的“风成说”得到了广泛支持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参考答案:D讲评策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平衡已被破坏。
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湘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实录为第一课时内容,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
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方法与过程: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荒漠化的成因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 六班最强,齐心协力,再创佳绩。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这是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可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却变成了这样。
生:啊……师:美丽的月牙泉到底怎么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习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了解本节的三维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这部分我们将通过自主学习部分来达标。
2、通过对我国荒漠化现象的认识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原因。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合作探究部分来突破。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案反馈]师: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在驶向目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一些优点和缺点。
这次学案反映出咱们班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湘教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的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教学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荒漠化的成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不能仅限于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学习,而是要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层次地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过程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9-湘教版
分析总结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展示过度开垦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人为原因
播放PPT
复习巩固
课堂巩固
选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
讲解并给出答案
播放PPT
板
书
设
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话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七、教学评价
本节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是难度不够深,应该注重讲解时的难度及讲解过程中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媒体活动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
观看图片,形成直观印象
向学生展示荒漠的图片
展示图片
讲授新课
一荒漠化的含义
阅读课本,填空
给出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播放幻灯片
根据荒漠分布图,总结全球荒漠分布特点及中国分布
讲解全球荒漠化的分布图
展示PPT
二荒漠化的原因
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通过展示讲解我国的干湿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季风等方面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是高二年级,但是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初中地理知识匮乏。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思维较敏捷,可塑性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荒漠化的含义及原因
难点
荒漠化的原因
五、教学资源
实验(演示)教具
多媒体 ppt
六、教学过程
阶段安排
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窝火西北地区为例(课时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设计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与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学习过程: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使得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图1阅读我国荒漠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思考荒漠化的本质是什么?1、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风力侵蚀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变为科尔沁沙地。
2、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 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的现象。
3、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流水侵蚀,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
4、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5、我国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在风和流水的侵蚀下,水土流水严重二、西北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材料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容易引起风蚀。
虽然降水稀少,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
昼夜温差大,土地表层风化严重。
尤其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于侵蚀。
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向灌木草原植被转变,直至荒漠。
大面积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
1、总结《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完成下表2、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间的关系。
三、西北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胡杨林,一处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另外两处分别在我国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和内蒙古额济纳旗额济纳流域。
1698年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流落异邦68年后由于不堪忍受俄皇残酷的欺凌决意东归,他们穿越茫茫沙漠一路东行返回祖国,当土尔扈特部进入额济纳河流域时,被眼前胡杨的壮美所吸引,据说当时“胡杨密集,牲畜不能入内”,1731年他们向雍正皇帝申请定牧于此,开始了在额济纳胡杨林的游牧和垦荒种地的生活,几百年来土尔扈特部落越来越壮大,可大面积的胡杨林却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4-湘教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湘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通过图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已有知识,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
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想1、采用步步深入的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教学法。
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方法突出综合运用,学习方式注重多样性,课程资源关注有机整合,教学手段兼顾传统与现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公开课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一、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七、学情分析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
湘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word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6-湘教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类型。
2、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3、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4、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与荒漠化的关系,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讨论,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3、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论证法,图像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过程】『导入』播放新闻短片师:短片提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沙尘暴、骆驼死亡、居民搬迁等)师:这些问题和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荒漠化)(板书:荒漠化)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荒漠化还会产生哪些危害?(板书:危害)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它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危害?它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进行防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给出图片,让学生根据以下关键词进行概念的归纳。
荒漠般景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土地退化土地生产能力完全丧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点评。
师:那么,荒漠化是不是等于沙漠化呢?(不是)课件给出石漠化、盐漠化和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印象。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教案精选7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教案精选7篇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教案篇1水平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
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湘教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学科素养目标
知识素养: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方法素养: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价值观素养: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四、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荒漠化自然原因的分析。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荒漠化一词并不完全陌生,在前面的世界地理分区的学习中,多个分区曾涉及此问题,但学生对荒漠化的含义并不是非常清楚。
教材对荒漠化的含义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土地退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由荒漠化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此问题的方法。
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高,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比较扎实的掌握了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材料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
地理必修3湘教版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2、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积极思考并及时质疑追问,要科学评价别人的发言,适当保留个人意见,及时反思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神马都给力组语言表达流畅,荒漠化成因分析具体而又条理,给予肯定和表扬。)
1、学生积极主动并自主完成。
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二、自主学习,结构预习
三、问题发现,小组评价
四、组内展示,合作探究
五、归纳共性,生成问题
时间
2分钟
2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3分钟
பைடு நூலகம்创设
情景
创设媒体图片情景
创设自主预习情景
创设预习评价情景
创设问题生成情景
教师行为
[复习导入]
1、联系必修一学过的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回顾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教学
方法
1、引导法:采用“问题情境——解析、讲解--拓展提升”的模式展开导学。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三个学习工具单、教具和多媒体呈现图片等。
2、学生上网收集世界荒漠化和中国荒漠化的内容,图片等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程序(要素)
期望的学生行为
1、希望学生回顾总结出回归沙漠带,其次还有温带的内陆地区。
2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和收集到的信息初步说出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的一些措施。
3、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引起比较意识;
1、学生结合单上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六动”预习法(查、划、写、记、练、思),进行结构化预习。
2、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希望大家及时完成。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
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强度越来越强。
一、荒漠化的含义【讲解】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
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活动教学设计铁力林业局马永顺中学地理组:王大勇二0一0年九月二十五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活动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铁力林业局马永顺中学地理组王大勇“活动”选取:P36题组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例如,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于人类剧烈的活动,黄土高原如今到处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P37题组二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P38题组三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
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P40题组四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
这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三次沙地固定时期。
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契丹族在这里建立政权后,掳掠汉民和渤海国民前来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
随着契丹族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朝时期,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草原开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
拓展探究(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3.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活动”理念: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湘教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
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4.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认识和对原因的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的分析,明确荒漠化的危害。
3.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
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然感和紧迫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和表现。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学法提示】
案例分析法。
【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
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2.设计意图: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荒漠化含义、表现及分类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
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实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等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