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荒漠化含义、表现及分类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实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等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