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峰值加速度单位

合集下载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地震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中地面上物体在短时间内的最大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1g等于9.81米/秒²。

因此,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米/秒²。

一、什么是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中地面上物体在短时间内的最大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它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衡量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为什么要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它也是评估建筑物抗震能力和制定抗震设计方案的重要参数。

三、如何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需要使用专业设备——强震动观测仪。

这种设备可以实时记录并输出地面振动数据,包括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地震峰值加速度值。

四、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什么?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米/秒²。

这是因为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米/秒²,而地震峰值加速度就是地面上物体在短时间内的最大加速度,因此其单位量纲也是米/秒²。

五、地震峰值加速度与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系建筑物抗震能力与其所处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息息相关。

当发生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振动会导致内部结构产生变形和破坏,从而影响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根据所处地区的地震特点和历史数据来评估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案。

其中,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可以为抗震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需要满足一定程度的抗震等级要求才能获得施工许可证。

六、结语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对于了解地震强度、评估建筑物抗震能力和制定抗震设计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工作,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作者:————————————————————————————————日期: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050.05 0.1 0.15 0.2 0.3 ≥0.4 <Ⅵ Ⅵ Ⅶ Ⅶ Ⅷ Ⅷ ≥Ⅸ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
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
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

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
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关于地震峰值加速度单位

关于地震峰值加速度单位

比方说所有的7度多遇都是0.10g。

这里没有一点调整和变化吗?还有,为什么总以g为单位?g这里是指的什么?是重力加速度9.8m/sA2吗?0.10g换算成标准单位就是0.98m/s A2 ?为什么不直接用0.98m/s A2 表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仔细说起来可以追溯到很早。

一、由烈度给岀地震加速度90年(包括之前)我们国家有《地震烈度区划图》,把我国按地震烈度进行了区划,就有了7度、8 度和9度区,但是我们在设计时在进行动力分析时要用到地震加速度,怎么办?当时给岀了对应关系:7度0.10g,8 度0.20g,9 度0.40g。

二、由地震加速度给岀地震烈度2001年我们国家岀了一个《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按地震动参数(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对我国的地震影响进行了区划,建议不再采用地震烈度区划,而且地震加速度是给出了这几个档:0.05g、0.10g、0.15g、0.20g、0.30g和0.40g。

并建议采用烈度的概念要转变为地震加速度概念。

原话是这样的:附录D (提示的附录)一一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本标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概念的,应逐步修正。

在技术标准等尚未修订(包括局部修订)前,可以参照下述方法确定:a)抗震设计验算直接采用本标准提供的地震动参数;b)当涉及地基处理、构造措施或其他防震减灾措施时,地震基本烈度数值可由本标准查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表D1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做更细致划分。

因此新的抗规就有了下面的7度0.10g、7度0.15g (俗称7度半)、8度0.20g、8度0.30g (俗称8度半)。

三、g就是9.8m/sA2,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为什么不用国际标准单位,这也是人为的习惯因素吧。

另外用的较多的还有gal (伽)这个概念,1g=1000gal看来jetlee朋友是初步涉足工程抗震的新兵。

一张地图看懂中国所有城市地震风险:快看看你城市的抗震设防等级

一张地图看懂中国所有城市地震风险:快看看你城市的抗震设防等级

一张地图看懂中国所有城市地震风险:快看看你城市的抗震设防等级文章来源:ENITHON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15版. 这是中国所有地区建筑设防的基本规范, 所有的正规小区办公楼等必须在计算机软件通过严格计算, 达到图中的抗震设防分区等级才能修建的.1.简单解释一下, 图中的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 是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 单位是g(即重力加速度).2.指 50 年期限内,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烈度值,即达到和超过图上烈度.3.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破坏烈度的关系(破坏烈度是直观衡量地震对于某地破坏力的参数, 而震级只是地震能量的一个衡量单位, 因此一个9级的深海地震, 对于城市的破坏烈度可能只有9度, 而8级地震的陆地破坏烈度却能达到11度.).0.05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6度,0.1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7度,0.15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7.5度,0.2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8度,0.3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8.5度,0.4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9度以及以上.1.京津冀以及附近地区北京: 8度区天津: 8度区三河大厂局部: 8.5度区石家庄: 7度区太原: 8度区天津:8度区, 局地7.5度区济南:6度区青岛:7度区2.西三角地区(512大地震后的热点区域)可能这里和很多人认知的不太一样, 看数据就好了. 成都市:7度区重庆市:6度区西安市:8度区绵阳市:7度区德阳市:7度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绵竹市:7.5度区江油市:7.5度区都江堰: 8度区雅安市:7~7.5度区汶川县:8度区北川县: 老县城8度区(地震后因为山体不稳定加上废墟规模过于庞大已经被永久废弃保护起来了), 新县城7.5度区(从安县划给北川新建的新北川县城)西昌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康定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3. 西南地区昆明市: 大部为8度区; 呈贡东部, 东川为8.5~9度区.贵阳市: 6度区.西昌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康定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攀枝花市:7.5度区丽江市:8.5度区大理市:8度区遵义市:6度区4. 华东上海市:7度区南京市:7度区杭州市:7~6度区宁波市:7度区苏州市:7度区无锡市:7~6度区合肥市:7度区宿迁市:8度区徐州市:7度区扬州市:7.5度区镇江市:7.5度区绍兴市:6度区湖州市:6度区嘉兴市:7度区5.华南地区珠三角全部地级市都是7度区... 湛江7度区阳江:7.5度区三亚:6度区潮州:8~7.5度区汕头:8度区海口:8.5度区6. 东南地区:台州, 温州, 衢州, 丽水, 南平, 宁德, 三明, 龙岩全部是6度区福州,梅州是7度区.泉州漳州厦门都是7.5度区台湾大部分是8.5度区...苗栗-台南这一圈都是9度区...高雄独善其身是8度区7.东北地区深大哈长四大金刚:7度区鞍山赤峰:7~7.5度区铁岭抚顺:7度区齐齐哈尔:6~7度区松原:8度区。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fft单位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fft单位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FFT单位1.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简介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是描述地震活动中地面振动的重要参数之一。

它记录了地面在时间上的加速度变化情况,可以用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物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加速度时程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一些关键的参数,如峰值加速度、持续时间、频谱特性等。

2. FFT单位简介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是一种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数学算法。

在地震工程中,经常使用FFT来分析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频谱特性。

在FFT分析中,频率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而振幅则以加速度单位(如米/秒²)表示。

3.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FFT单位转换方法将地震波加速度时程转换到频域需要使用FFT算法。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转换方法:步骤1:获取地震波数据首先,需要获取到相应的地震波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以时间序列的形式给出,其中每个时间点都对应一个特定的加速度值。

步骤2:对地震波数据进行预处理在进行FFT分析之前,需要对地震波数据进行一些预处理。

这包括去除直流分量、补零、应用窗函数等。

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提高FFT的精确度和效率。

步骤3:应用FFT算法使用FFT算法将地震波加速度时程转换为频域信号。

FFT算法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得到每个频率点上的振幅值。

步骤4:计算频谱密度通过计算FFT得到的振幅谱,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频谱密度。

频谱密度表示了不同频率上地震波加速度的能量分布情况。

4.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FFT单位的意义将地震波加速度时程转换到频域后,可以获得更多有关地震波特性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义:频率特性分析通过对地震波加速度时程进行FFT分析,可以获得不同频率上的振幅值。

这有助于了解不同频率范围内地震波对结构物产生的影响。

峰值加速度计算通过FFT分析,可以确定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峰值加速度。

峰值加速度是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等结构物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

频谱特性研究通过对频域信号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研究地震波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情况。

峰值加速度

峰值加速度

峰值加速度
答案:
峰值加速度 peak acceleration 地震震动过程中,地表质点运动的加速度最大绝对值。

扩展:
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峰值加速度是表示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受到最大地震作用力的大小,该值越大,表明建筑物的潜在可能受损程度越大。

地震加速度值为2.5~8厘米/秒2 时,多数人可以感到,达到25~80厘米/秒2 时,房屋强烈摇动。

数值意义
例如:中国的新地震烈度表(1980)规定,烈度为Ⅶ、Ⅷ、Ⅸ、Ⅹ时相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25g、0.25 g、0.5 g、1.0g。

在日本地震烈度表中也包括有与每一烈度相当的地震加速度值。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地震加速度是地震运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描述了地震破坏力的大小。

在地震工程设计中,准确计算地震加速度对建筑物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地震时地面上点的加速度大小,通常用g (重力加速度)的倍数表示。

例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 表示地面上某点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0.2倍。

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物的设计和抗震改造。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确定是地震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建筑物的结构特性,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设计基准。

在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地震活动性、地形地貌、构造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及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等因素的综合评估。

在选择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通常采用概率性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结合概率统计方法,确定不同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常见的概率水平包括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等。

设计师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选择适当的概率水平,确定相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为了计算和确定地震加速度,地震工程师通常使用地震动记录仪采集的地震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震动速度和加速度的时间变化曲线。

通过对这些时间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地震加速度的时程图。

地震加速度的时程图反映了地震行波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规律,是进行建筑物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的重要输入参数。

在地震工程设计中,地震加速度的大小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和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和设计方案。

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地下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震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对地震的研究和了解非常重要。

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地震峰值加速度。

本文将探讨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以及对地震研究的意义。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定义地震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中地面发生的最大加速度值。

它通常以m/s^2作为单位。

地震峰值加速度可以通过测量地震时地面上的运动来得到。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可以用来评估地震的强度和对建筑物和结构的影响。

它是地震工程领域中重要的参数之一。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是m/s^2,即米每秒平方。

这个单位量纲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时地面上的振动来得到。

地震峰值加速度越大,地面的振动就越强。

一般来说,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国际标准,被广泛采用。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的测量通常使用加速度计来完成。

加速度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物体加速度的仪器。

它可以测量地面上的振动,将振动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处理得到加速度值。

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需要对加速度计进行校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地震研究和工程领域,常常使用强震动观测网络来实时监测地震峰值加速度。

这些网络由多个地震测量站组成,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地震监测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地震峰值加速度值的分布和特征。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研究的意义地震峰值加速度是评估地震强度和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影响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和研究地震峰值加速度,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地震强度评估:地震峰值加速度可以用来评估地震的强度,即能够产生的地面振动的大小。

这对于地震预警和灾害应对非常重要,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地震灾害预测:地震峰值加速度的测量和研究可以用于预测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的影响。

通过分析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分布和特征,可以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设计和建造抗震建筑提供依据。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通常简称为峰值加速度系数,是在工程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中常用的参数之一,用于描述地震动强度的大小。

峰值加速度系数反映地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是工程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峰值加速度系数通过地震响应谱的分析计算得出,通常用a/g表示。

其中a代表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单位为m/s²;g为重力加速度,取值为9.8m/s²。

因此,峰值加速度系数的单位为g,表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峰值加速度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参数。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震烈度、地形及基础条件等因素,可以确定一个合适的峰值加速度系数作为设计基准。

该系数可以用来确定建筑物的地震荷载,从而确定结构设计的参数。

建筑物的峰值加速度系数取值与结构类型、高度、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高层建筑为例,其峰值加速度系数一般较大。

在我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的峰值加速度系数应根据其高度和结构体系确定,一般取值在0.2~0.4g之间。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地区的地震烈度等因素对峰值加速度系数的影响。

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峰值加速度系数是一个基本参数,其作用广泛。

在抗震设计中,合适的峰值加速度系数对于保障结构的安全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峰值加速度系数,可以有效提高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峰值加速度系数是地震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峰值加速度系数的影响,合理确定其取值,以确保结构的安全稳定。

(完整版)关于地震峰值加速度单位

(完整版)关于地震峰值加速度单位

比方说所有的7度多遇都是0.10g。

这里没有一点调整和变化吗?还有,为什么总以g为单位?g这里是指的什么?是重力加速度9.8m/s^2吗?0.10g换算成标准单位就是0.98m/s^2?为什么不直接用0.98m/s^2表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仔细说起来可以追溯到很早。

一、由烈度给出地震加速度90年(包括之前)我们国家有《地震烈度区划图》,把我国按地震烈度进行了区划,就有了7度、8度和9度区,但是我们在设计时在进行动力分析时要用到地震加速度,怎么办?当时给出了对应关系: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二、由地震加速度给出地震烈度2001年我们国家出了一个《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按地震动参数(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对我国的地震影响进行了区划,建议不再采用地震烈度区划,而且地震加速度是给出了这几个档:0.05g、0.10g、0.15g、0.20g、0.30g和0.40g。

并建议采用烈度的概念要转变为地震加速度概念。

原话是这样的:“附录D (提示的附录)——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本标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概念的,应逐步修正。

在技术标准等尚未修订(包括局部修订)前,可以参照下述方法确定:a) 抗震设计验算直接采用本标准提供的地震动参数;b) 当涉及地基处理、构造措施或其他防震减灾措施时,地震基本烈度数值可由本标准查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表D1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做更细致划分。

因此新的抗规就有了下面的7度0.10g、7度0.15g(俗称7度半)、8度0.20g、8度0.30g(俗称8度半)。

三、g就是9.8m/s^2,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为什么不用国际标准单位,这也是人为的习惯因素吧。

另外用的较多的还有gal(伽)这个概念,1g=1000gal看来jetlee朋友是初步涉足工程抗震的新兵。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

地震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

地震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
地震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发生时,岩石基底激振作用下,地面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加速度值。

它是一种描述地面震动强度的参数,通常用 Gal 或 g 表示,其中 1 Gal 等于重力加速度的 0.01。

根据地震工程的要求,地震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地震设计和地震评估中都会被重视。

它能够影响建筑物、桥梁、水坝、管道等工程结构的震害程度,因此需要通过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来及时获得这一参数,以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方说所有的7度多遇都是0.10g。

这里没有一点调整和变化吗?
还有,为什么总以g为单位?g这里是指的什么?是重力加速度9.8m/s^2吗?0.10g换算成标准单位就是0.98m/s^2?为什么不直接用0.98m/s^2表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仔细说起来可以追溯到很早。

一、由烈度给出地震加速度
90年(包括之前)我们国家有《地震烈度区划图》,把我国按地震烈度进行了区划,就有了7度、8度和9度区,但是我们在设计时在进行动力分析时要用到地震加速度,怎么办?当时给出了对应关系: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二、由地震加速度给出地震烈度
2001年我们国家出了一个《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按地震动参数(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对我国的地震影响进行了区划,建议不再采用地震烈度区划,而且地震加速度是给出了这几个档:0.05g、0.10g、0.15g、0.20g、0.30g和0.40g。

并建议采用烈度的概念要转变为地震加速度概念。

原话是这样的:
“附录D (提示的附录)——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
本标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概念的,应逐步修正。

在技术标准等尚未修订(包括局部修订)前,可以参照下述方法确定:
a) 抗震设计验算直接采用本标准提供的地震动参数;
b) 当涉及地基处理、构造措施或其他防震减灾措施时,地震基本烈度数值可由本标准查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表D1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做更细致划分。

因此新的抗规就有了下面的7度0.10g、7度0.15g(俗称7度半)、8度0.20g、8度0.30g(俗称8度半)。

三、g就是9.8m/s^2,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为什么不用国际标准单位,这也是人为的习惯因素吧。

另外用的较多的还有gal(伽)这个概念,1g=1000gal
看来jetlee朋友是初步涉足工程抗震的新兵。

根据2001建筑抗震规范,与设防烈度(注意:不是多遇烈度也不是基本烈度)7度对应的地震加速度可以是0.1g也可以是0.15g,所以,还是有一定变化范围的。

如果不采用规范,而是采用安评报告,那么与7度对应的加速度变化范围还会更宽。

规范中加速度以g为单位自有它的道理。

首先,粗略使用时可以看作g=10m/s2或者=1000cm/s2,所以只要将前面的系数放大10倍或1000倍就是实际的加速度值,而以g为单位以后,系数记忆起来比较好记,系数本身的量级不大也不小,使用方便,书写也方便,不容易出错。

比如,如果以cm/s2为单位,那么1.5g 就要写成1500cm/s2,其中的1500显得数量大了一些,如同你去市场买钢材,如果以kg为单位,那么100吨就必须写成100000kg,数值既显得大,感觉也不直观。

还有,如果你去买金戒指,如果以kg为单位,那么5g黄金戒指就要写成0.005kg,看起来是不是很不舒服,而且头脑中的形象也不直观呢?所以,人们总是希望用一种恰当的量作为单位,使得书写尽可能简单而且容易得到直观的感觉。

在抗震分析中采用g为单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为了与重力加速度进行比较,特别是在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要使一个放置在地面的重物在地震中跳离地面,那么重物必须获得向上的大于1g的加速度,由此可以直观的感觉竖向地震加速度的强弱程度。

由于人类很难测量到大于1g 的地震记录,以前总认为地震加速度不可能大于1g,并且发生过很多争论,但后来观察到一些巨大的石块在地震中发生位置移动,并
且两个位置之间没有滑动痕迹,因此,确认地震竖向加速度可以超过1g。

而美国等先进国家后来也记录到过一些超过1g的加速度纪录。

由于重力加速度在一些争论中留给人们很深的印象,所以,人们便自然以g 为单位。

其实,不仅在抗震中人们习惯用g为单位,在飞行器的研究中以g为单位就更重要了。

比如失重或超重都是以g为单位。

为了使得宇航员能够适应航天飞行,在训练中往往要经受2g或3g离心加速度下的训练,以确保宇航员能够适应飞向太空时的身体素质的需要。

再者,飞机的研制,其速度往往以声速为单位,这也是因为飞机高速飞行超过声速时,必须要克服超越声速时所遇到的特殊障碍。

还有,高速铁路的建设,列车的脱轨分析也是以列车行进过程中的竖向加速度值与g 的比较作为参考,其比值往往就称作脱轨系数。

所以,当你理解这些问题时,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抗震分析中采用g为单位了。

至于为什么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法的计算当中看不到与设防烈度对应的加速度值的使用,那是因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采用的是二阶段设计的缘故,或者说应该明白什么叫做按7度设防(假设结构是按照7度设防,当然这里的说法对8度、9度都是用)。

所谓按照7度设防就是在与7度设防烈度相对应的多遇烈度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必须在弹性状态内(第一设计阶段),同样,在与7度设防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作用下,结构变形可以进入塑性但不能倒塌(第二设计阶段)。

上述两阶段设计的含义就是按7度设防的含义。

这两个阶段的设计都用不到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加速度值,似乎设防烈度的加速度值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是,由于其他抗震规范(如公路工程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等)必须用到这个值,而在这些抗震规范中,基本烈度对应的加速度值都是参考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所以,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还必须明确给出这些基本值,避免其他规范产生混乱。

看了大家的讨论,我想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什么叫众值烈度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烈度地震?
烈度是指某场地在遭遇地震影响时及影响后的平均地震破坏程度,包括地表及各类工程设施等;烈度具有地域性,同时与结构类型及场地有关。

众值烈度是该地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中超越概率为63.2%所对应的烈度值,对应于
众值烈度地震(俗称小震);设防烈度是该地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中超越概率为10%所对应的烈度值,对应于设防烈度地震(俗称中震);罕遇烈度是该地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中超越概率为2-3%所对应的烈度值,对应于罕遇烈度地震(俗称大震)。

二、设防烈度是某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设防烈度是全世界抗震届共同约定的,都取475年重现期的地震为设防烈度地震。

中国建筑抗震规范规定6度起设防。

三、烈度是一宏观的概念,而且具有上面所说的局限性,故仅仅采用单一参数来做抗震设计似乎不妥,在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中除了烈度之外,还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与设计特征周期来确定地震作用。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表1)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 0.05g 0.10g(0.15g) 0.2g(0.30g) 0.4g
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cm/s2)(表2)
地震影响 6度 7度8度9度
多遇地震 18 35(55)70(110) 140
罕遇地震- 220(310)400(510) 620
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四、中国现在的抗震设计思路是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

思路大致是这样的:用一个比中震小很多的地震作用来参与荷载组合,进行强度及弹性变形验算,满足小震不坏的目标,当遭遇到较大的地震时,允许结构进入非线性变形,只是对于不同的地震允许进入非线性的程度不同,比如遭遇到中震大小的地震影响时,进入非线性的程度不能过大,要在经一般修理仍可使用的范围内,但中国建筑抗震规范没有似乎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规定;当遭遇到接近大震的地震影响时,进入非线性的程度就更大了,但是要保证结构不能倒塌,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结构的延性设计,预期的延性是通过良好的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的。

五、我国现在对大多数结构求地震作用的方法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取第一振型的情况),由于用到振型叠加,所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弹性的计算方法。

规范给出的单自由度反应谱当然也是弹性反应谱,它是计算弹性地震作用的基本依据。

它可以分别对应于小震、中震、大震水准。

只是反应谱的形状稍有改变,对于不同烈度的地震其设计特征周期不同,详见建筑抗震规范5.1.4条及表5.1.4-1,表5.1.4-2。

下面将回答对应于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怎么求出来的这个问题
为地震作用标准值,为重力代表值,就是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其值对应于表2中的数字,为动力放大系数,其最大值规范统一取为,分别将上面表2的数字带入上面公式中,即可求出建筑抗震规范表5.1.4-1
中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