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f58637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f.png)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一、概括题1. 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是记叙文,就找清楚人物、事件、结果。
比如说写小明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一开始落后,但是他不放弃,最后超过了其他选手获得冠军。
那概括起来就是“小明参加学校跑步比赛,虽开始落后但最终夺冠”。
•如果是说明文,就找说明对象和它的特征。
像介绍大熊猫的文章,就说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黑白相间,爱吃竹子,生活在四川等地的山林里。
2. 概括文章主旨•先看文章写了什么事,然后想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观点。
比如一篇文章写了一个老人在街边卖艺,很多人都匆匆而过,只有一个小女孩停下来给了老人钱还陪老人聊天,主旨可能就是赞扬小女孩的善良,呼吁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
二、赏析题1. 赏析词语•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再分析这个词语对表达文章内容或者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例如“小心翼翼”这个词,本义是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在文中如果形容一个小偷作案时的样子,就生动地写出了小偷害怕被发现的心理。
2.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果句子用了比喻,就说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把月亮比作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从描写手法分析,如果是人物描写,像外貌描写能刻画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是描写一个人“他跑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通过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个人的疲惫。
三、作用题1. 标题的作用•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像背影,“背影”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可能暗示文章的主旨,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那种敬仰之情,就像爬山虎一样郁郁葱葱。
•还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一个很奇特的标题就会让读者想要去读文章。
2. 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可能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像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引出了下文对春天的描写。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模板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32082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c.png)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模板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题目1:解析与公式应用:二、理解词语含义。
题目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句中的“固”字是什么意思?解析与公式应用:公式:(1. 联系上下文;2. 考虑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固”的本义是“本来”,在这里联系上下文,表达人本来就会有一死的意思,所以“固”就是“本来”的意思。
题目3:文中“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中的“洋溢”一词表达了什么?解析与公式应用:公式:(先解释词语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洋溢”的本义是“充满、广泛传播”。
在这个句子中,“洋溢”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他脸上充满无比兴奋的神情,表现出他内心强烈的情绪,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兴奋的状态。
三、理解句子含义。
题目4:解析与公式应用:公式:(1. 抓住关键词理解;2. 联系上下文;3. 联系文章主旨)。
关键词是“不确定”,联系上下文可知,桃花心木在不确定的浇水时间和浇水量的情况下学会了扎根生长。
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不可预知的情况。
联系文章主旨,作者是想通过桃花心木的生长告诉人们,在生活中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的磨练,能够培养人的独立自主能力,使人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题目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解析与公式应用:公式:(1. 准确翻译句子;2. 分析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或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这是文中人物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认知所提出的一种观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与探索。
四、分析人物形象。
题目6:解析与公式应用:公式:(1.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2.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从外貌描写来看,“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健康、质朴的农村少年。
从他给“我”讲雪地捕鸟、看瓜刺猹等事例,以及他说话时的语言描写,能看出他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五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五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02a1e0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e.png)
五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题目。
题目1:解析: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模板: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怎样。
3. 答案:林海音(文中的“我”)在书店偷偷读书,经历担忧、惧怕、快乐等复杂心理,最终收获知识。
题目2:解析:1. 按照模板,“谁”是一家人,“做了什么”是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结果怎样”是通过议花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2. 答案: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最后通过议花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二、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
题目3:解析:1. 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模板:本义 + 文中义。
3. 答案:“信赖”本义是信任并依靠,文中指珍珠鸟对“我”信任的态度。
题目4:解析:1. 先看本义,“垂头丧气”本义是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3. 答案:“垂头丧气”本义是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的情绪状态。
三、分析人物形象类题目。
题目5:解析:1. 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板: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答案:诸葛亮是一个胸有成竹、自信、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的人。
从他答应周瑜三天造十万支箭的语言描写,向鲁肃借船等的动作描写,以及面对周瑜陷害时的神态描写都可以体现。
题目6:解析:1. 依据答题模板。
文中武松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冈(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倔强、勇敢;在冈上遇到老虎时,他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动作描写),体现出他武艺高强、勇猛无畏;打完老虎后,他一步步挨下冈来(动作描写),也显示出他的真实,不是一味地逞强。
2. 答案:武松是一个倔强、勇敢、武艺高强、勇猛无畏且真实的人。
从他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冈、赤手空拳打虎以及打完虎后挨下冈等描写中可以看出。
四、理解句子含义类题目。
题目7:解析:1. 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模板:从句子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以及与全文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2.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不可估量”,强调了圆明园毁灭损失的巨大。
小学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小学语文万能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b1ddf3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8.png)
小学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
答题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 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不要走神。
3. 将答案准确无误地填写到答题卡上。
答题步骤
1. 阅读题目。
2. 阅读短文。
3. 题目与短文结合,查找答案。
4. 细节题需要认真阅读题目,注意细节。
5. 推理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
注意事项
1. 审题要仔细,遇到不懂的词汇要查字典。
2. 注意答案要写到答题卡上,书写要工整。
3. 阅读材料主要为课本内容,定期复巩固。
第二部分:作文
答题技巧
1. 仔细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2.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方式。
3. 打好文稿提纲,提炼重点,梳理文章结构。
4. 开头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结尾要简明扼要,点明主题。
5. 注意书写规范,语言通顺,文笔优美。
作文框架
1. 开头:作文主题+引入段落。
2. 正文:根据主题进行展开,分段阐述。
3. 结尾:作文总结+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 审题要仔细,确定作文主题,思考如何展开。
2. 打草稿时要仔细推敲,不断修改,争取写好。
3. 写作时要注意语言表达,语法正确,运用成语,词语。
4. 不抄袭,杜绝剽窃,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以上是小学语文万能答题模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72bb77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c.png)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修辞手法是指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用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它们的作用在于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作者用拟人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和美感;夸张手法则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某一事物的强烈情感和态度。
因此,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都非常重要。
把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并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拟人和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对象更形象,感染力更强。
例如,树根扎在泥土里,就像巨人的手指抠住大地一样。
排比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力量。
例如,坦克大军隆隆向前,气势如山,如海,如地狱的火焰。
设问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你怕他跑得比你快吗?我看未必。
反问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强调主张和观念。
例如,笔不是用来写字的吗?难道不是吗?在遇到陌生词语时,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它们的含义。
文章都是按照某种思维逻辑编写的,因此文中所用的词语必然符合某种逻辑思维。
通过反复揣摩上下文,我们可以领悟和写出词语的含义。
我们也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推导出引申义。
例如,自从那时起,她的产品广受欢迎,备受赞誉。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和字面意思得出,备受赞誉的意思是人人都在赞美她的产品。
当我们遇到陌生词语时,可以通过选择近义词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意思。
这些近义词应该与原词的字数相同,并且在文中使用后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多音字通常需要我们清楚每种读音的含义,以选择符合文章意思的读音。
在选择恰当的词语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词语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并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
我们还需要认真分辨不同词语的意思和词性,以选出符合文章用意的词语。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c87d66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7.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阅读理解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cd288a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d.png)
六年级阅读短文分类答题模板一、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一词是……(词性),在句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2.……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用法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二、文章标题的作用1.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概括了/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构:贯穿全文的线索。
3.主题:揭示文章主题。
4.人物:塑造人物形象。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背景/天气情况),烘托出……(气氛)。
2.人物方面:塑造了……(人物形象);暗示了……(人物心理、性格、命运)。
3.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内容)作铺垫或埋伏笔。
4.主题方面:增强感染力,紧扣……(主题)。
四、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1.生动的词句……(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一词用得很妙,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2.修辞手法①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②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物)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③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④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或状态),表达了……(情感)。
⑤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⑥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主要事物)与……(次要事物)进行比较,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描写方法①动/静态描写:运用动/静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②人物描写: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模板与技巧
![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模板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ee0200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8.png)
小学阅读理解答题公式题型一:概括文章内容。
答:(时间+地点)+人+事★记叙文:谁做了什么,用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题型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什么感想?答:可以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寻找答案,或者找文章的中心句下手。
★写景文:一般是对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写人文:赞美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写物文:直接表达对某物的喜爱;或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借物喻人,表达对某一人的喜爱与赞美。
题型三:某个自然段的作用。
答:第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
落笔点题,点明主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什么什么,启发下文什么什么(有的只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旨,首尾呼应。
点题(省略号结尾还有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题型四:概括文章主旨(中心意思)。
答:寻找文章的关键词作答。
★答题公式通过一个什么故事,歌颂了(赞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题型五:赏析划线句子(修辞手法)。
答:先看有没有修辞手法。
有的,答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
对比则是突出了所写对象的特点。
排比则是增强气势,强调突出所写对象。
设问则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
反问则是加强了语气。
★答题公式:使用了什么修辞+解释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作者的情感。
题型六:赏析划线句子(描写手法)。
答:先看看有没有描写方法。
有的,答出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各种描写无非都是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本质、特点或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题公式: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解释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情感。
题型七: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答:找到该词的近义词,用该词扩充成一句话来解释。
再结合文章,说说这个词在文章的具体含义。
题型八:给文章起一个标题。
答:找出文章的主要事作和主要人物,给其加上一个特点的修饰词。
或根据文章的中心主旨,用首尾段都出现的或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来当题目。
语文阅读理解 36个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 36个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c7562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7.png)
语文阅读理解36个答题模板1.文章开头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4.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分析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线索、暗示文章主旨。
7.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8.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9.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10.分析段落的作用: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1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
12.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分析文章的主旨:通过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来分析。
14.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
1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等。
16.分析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等。
17.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18.分析文章的文化背景: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
19.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布局等。
20.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1.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22.分析文章的情节: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3.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作用。
24.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25.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悬念、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26.分析文章的选材:选材的典型性、新颖性等方面的特点。
五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五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475e61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7.png)
五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4题)题目1。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解析。
1.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故乡在江南,作者喜爱故乡的杨梅。
先写了杨梅树在春天的生长状态,然后着重描写了端午节后杨梅的形状(圆圆的,遍身小刺,刺随成熟变软)、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再到近似黑色)、口感(未熟透时又酸又甜,熟透后甜津津的),还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吃杨梅太多导致牙齿酸倒的趣事。
1. 首先确定文章描写的对象(如本文是杨梅)。
2.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出与对象相关的不同方面内容,如生长情况、外观、味道等。
3. 如果有特殊事件(如吃杨梅太多牙齿酸倒)也要概括进去。
题目2。
阅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解析。
1. 主要内容为:太阳落山后,天空出现美丽的晚霞。
完整版)小学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精品)
![完整版)小学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f7c52c7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7.png)
完整版)小学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精品) 小学阅读答题技巧1.首先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2.认真阅读所有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要求的答案。
3.逐条解答问题,仔细阅读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并组织答案。
4.检查答案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题型一:归纳___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作者的观点和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很多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思想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物时,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时,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结尾部分,仔细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
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
要通过仔细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是在文章结束时那些议论性的话,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题型五: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33套万能答题模板汇总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33套万能答题模板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24d4326336c1eb91a375da6.png)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33套万能答题模板汇总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模板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6a369ea6edb6f1afe001f8c.png)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模板【一】文章里某句/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常用修辞手及答题套路: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表现“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d02770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6.png)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5题)题1:解析:1. 首先明确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2. 概括各部分内容:先总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然后分别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美景,春天树木发芽、积雪融化等,夏天树木茂盛、浓雾弥漫等,秋天落叶飞舞、果实累累等,冬天雪花飞舞、动物冬眠等;最后总写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 概括主要内容的模板:本文主要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分别展现了它在不同季节的特点,最后强调它是美丽的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题2:解析:1. 文章先写飞机夜航时能安全飞行是因为装有雷达。
2. 然后引出蝙蝠在夜间能自由飞行,科学家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发现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 最后写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4. 答题模板:这篇文章首先讲述飞机夜航依靠雷达,接着叙述科学家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发现蝙蝠靠嘴和耳朵配合探路,最后说明人们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题3:解析:1. 文章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2. 重点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叶子的颜色、形状和生长特点等。
3. 详细描述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详细描述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着重讲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态和它向上攀爬的过程。
题4:解析:1. 文章开篇点明白鹅的高傲。
2. 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描写白鹅的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步态从容不迫,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3. 答题模板:这篇文章开篇指出白鹅的高傲,随后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白鹅的高傲之处。
题5:解析:1. 文章先总写猫的性格古怪。
2. 分别从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不同;胆小又勇猛等方面阐述猫性格的古怪。
小学语文提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小学语文提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064ae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6.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记叙文题型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答题技巧:首先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圈画出来,认真阅读上下文,联系词语的本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本义+文中义)答题模板:XX 词原指...... ,在文中指......题型二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语句赏析题)常考形式:①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②从文中找出一句比喻句(或拟人句),并简要品析。
答题技巧:①判断修辞手法②分析描写对象的特点③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手法+内容+情感)答题模板:①比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 比作_____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事物)的______ (特点),表达了作者(或主人公) ____________ 的情感。
②拟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_____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事物) 的______ (特点),表达了作者(或主人公) ____________ 的情感。
③排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 了________ (事物) 的_________ (特点),增强语言气势,深化了_______________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④夸张: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 了________ (事物) 的________ (特点),使_________ 的特征更加鲜明,更让人印象深刻。
⑤反复: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 了________ (事物) 的________ (特点) ,增强语言气势,表现了作者(或主人公) _____________ 的情感。
⑥设问: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自问自答,突出(强调) 了________ (事物) 的________ (特点),增强语言气势,表现了作者(或主人公) _____________ 的情感,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
题型三人物描写及细节的作用人物描写手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________描写,从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写出了人物___________ 的特点(或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感。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87009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6.png)
小学语文(1~6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阅读理解题答题步骤(一)通读文章,抓核心词。
注意事项:要求清楚地说出文章:写何人、何事、何物、何情。
(二)读懂题目,抓住问题。
注意事项:要求正确理解题目,知道自己应该回答什么。
(三)带着问题,细读文章。
注意事项:要一个问题读一个地方(根据题目要求读一个段落,或一句话),切忌一目十行。
(四)揣摩词句,正确答题。
注意事项:要求字迹清晰,标点正确,语句通顺,完整回答所有问题。
二辨别体裁的方法(一)记叙文。
辨别方法:凡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文章都是记叙文。
举例:课文《不懂就要问》,《手术台就是阵地》,《小木船》,《开国大典》等。
归纳句式:本文叙述了XX 人(国家、组织、团队)在XX时间做了XX事。
(二)说明文。
辨别方法:凡说明某样东西的性状、大小、重量、体积、味道、使用方法、制作方法的都是说明文。
举例: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蝙蝠和雷达》,《傣家竹楼》,《风向袋的制作》等。
归纳句式:本文说明(介绍)了XX的形状、颜色、气味、来历、制作步骤、使用方法等。
(三)议论文。
辨别方法:凡是针对某事、某人表达观点、立场、态度、主张的文章都是议论文。
凡能找到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的都是议论文。
举例:课文《为人民服务》,《只有一个地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及新闻时评、社评、影评都属议论文。
归纳句式:本文作者针对XX问题(事件、现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XX为例,证明了XX这一论点。
三归纳总结(文意或段意)题目要求谈读后感(读后有何收获)、心得体会、文章包含的道理,就是要求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
答题技巧:不少文章第一自然段、或中间、末段有中心句,找到中心句,稍加整理即可作为答案。
辨别中心句的方法:(一)写人的文章,中心句通常是赞美人物的某种优秀品质。
(二)写景的文章,中心句通常是赞美景物的某些特点。
(三)写物的文章,中心句通常是表达对事物的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试题答题模板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句子分析: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把XX比喻成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 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对动词的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4.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的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F、为下文做铺垫
G总领全文
(2)在中间的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在结尾的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F、首尾呼应
5.文章运用的手法的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细节、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
合。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程度,
(表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8.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9.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
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10.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