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本文分三章,着意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创作的精神和风格。
第一章: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力也被剥夺。
本应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却被禁锢在男权社会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处于被支配、被奴役、被言说的无权无声的压抑状态。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教育的提高,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多,经济的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才渐渐地苏醒,一大批女性开始登上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女性主体才得以浮现。
中国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就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萧红是继五四女作家群之后又一个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家。
第二章:论述萧红在小说创作主题实践中的女性意识。
萧红虽是以反帝爱国的主题创作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但是纵观萧红的创作,我们发现隐藏在社会性主题的表象之下,始终贯穿着萧红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她以女性的视角,把关注的目光锁在那些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身上。
她真实地描绘了女性如动物般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生命意识的麻木,展示了女性在背负民族和个人双重苦难下的悲剧命运,并且揭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表达了她对妇女解放之路的探索。
第三章:论述在女性意识探照下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强烈的女性意识使萧红在创作中从题材的选择到文体语言的运用,都显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在题材选择方面萧红注重采用与其情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女性身体经验为题材。
小说散文化和超越常规的语言运用更体现了萧红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女性意识主题实践风格建构正文第一章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我意识。
在漫长的男权制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自我意识被遮蔽,她们的权力被剥夺,她们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槛外人。
论《小城三月》中体现的萧红创作的主题思想
论《小城三月》中体现的萧红创作的主题思想
《小城三月》是萧红自传式笔记传记小说,萧红是中国农村小说家、改革开放时期曾任青年作家、女性作家之一。
她写了许多长篇小说,
主要集中在反映复杂的中国社会形势和农村人民生活经历的方面。
《小城三月》也是萧红关注中国发展改革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城三月》运用流畅的笔调和真实的情感,勾勒了一个可怜的中国
农村僻静乡村的景象及它的乔家人的生活,主要讲述的是乔家在改革
开放前后经历的激烈变化,乔家夫妻三代朋友在抗争及变革中的立足点,以及在乔溪邮电局的小城里新旧之间的斗争。
通过乔家夫妻、小
城邮政局和乔溪村落的不同思想和感受,刻画了农村改革初期在生活
跌宕、情感化纠缠中个人思想受到挫折伤害、老乡纷争无休止等状况,真实地抒发出“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欢乐、悲伤、失落和迷惑的情感。
从《小城三月》可以看出整体的折衷主义的主题思想。
萧红在小说中
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时与面临的困境时,表示一种“折衷”的实
践性态度,既强调了改革开放多元文化价值,又讨论了社会进步所带
来的副作用,进而呼吁中国人民在利益交织中保持共同进步的方向,
维护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绽放的悲情花朵——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性
来揭示卑微生命生存的荒谬, 以此来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 红 ; 萧 悲剧 性 ; 生存 的 荒谬
中 图分 类号 :16 4 1 .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63—2 1 (0 0 0 0 2 0 11 2 1 )8— 02— 2
生悲剧 。在她的处 女作《 王阿嫂 的死》 , 中 写了下层 劳动妇 女王 著 名女作家弗吉尼亚 . 尔夫 曾说 : 凡是 以 自我为 中心 , 伍 “ 受
做饭 , 伺候男人 , 唯诺诺 , 唯 为男人忍受无休无 止的生育之痛 , 但
又不敢发 出任何抱怨 的叹息 , 麻 面婆 的性情 不会抱怨 。她 遇到 “ 不快时 , 或是丈夫骂 了她 , 或是邻人与她拌嘴 , 就连小孩子扰烦她 时, 她都是像一滩蜡消融下来 。她的性情不好反抗 , 不好争斗 , 她 的心象永远贮 藏着悲哀 似 的, 的心 永远 象一块 衰弱 的 白棉 。 她 ”
一
就属此类 的作 家。文学 巨 匠鲁迅 先生 就 曾多次指 出 , 她是继 冰 心, 丁玲 以后第三位最有才华 , 最值 得重视 的作家 。女性 细腻敏
感 的 内 心加 上 独 特 的 个 人 经 历 , 得 她 的作 品呈 现 出 多 样 的 风 使 格 : 约 明 媚 而 不 纤 弱 无 力 , 淳 质 朴 而 又 深 厚 隽 永 , 腻 之 中现 婉 真 细
株 被压在 巨石下 的小草 , 不到阳光 , 见 得不到雨露 。他们活着
的时候是那么卑贱 , 悲惨 , 死的时候 更是悄无 声息。王婆 , 枝 , 金 月英 , 王阿嫂 ,、 / 团圆媳妇 , J 王大姑娘 , 翠姨 等女性, 无论是活着还是 死去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存的荒谬 , 残忍与生命的卑贱渺小。 《 生死 场》 里的月英和金枝 , 都是美 丽 , 良, 善 勤劳 的少 女 , 但 她们都没有 自己独立 的人 格和人 的尊严 。她们 只是男人奴隶 的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饱含着悲剧意味的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呼兰河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人性中的悲壮与艰难。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深入讲解其悲剧意蕴。
首先,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
呼兰河这个家庭最初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然而,中途,呼兰河的婆婆去世,这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快,呼兰河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的日子开始黯淡无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河遭遇了越来越多的不幸,他的子女相继去世,家庭破碎,财产流失。
最终,他只能独守空房,感受着孤独的寂寞和遭遇的不幸。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唏嘘之音,悲凉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悲剧气息。
呼兰河是一个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不断奋斗,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是,他面临太多的困难和磨难,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孤僻,甚至很少与人交流。
他的妻子、子女也有着各自的性格问题,如儿子呼延光对于外人阴险奸诈,女儿呼延灯则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缺乏自我反思。
呼兰河家庭的人物们的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痛苦的悲剧。
最后,小说中道出的理念也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小说描写的是无数家庭在战乱和灾难中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呼兰河一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说中贯穿了一种“天意难违”的悲观情绪,人们虽然遭遇很多不幸,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生活,这种无法脱离的沉重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深感悲伤。
小说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悲剧性的落幕则暴露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综上所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它呈现了当时中国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活和为生活而不断挣扎的局面。
小说中充满悲壮与艰难,叹息和无奈,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柔弱和坚强,感受到了剧烈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萧红以儿童视角写作,笔触随着追忆的思绪和情感流动,信笔构织着性灵的世界,返朴归真,在艺术上达到“无技巧”的高度。
标签:萧红小说创作儿童视角萧红1911年6月1日(旧历五月初五)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张姓地主家庭,十岁母亲去世,封建顽固的父亲对她很刻薄,继母对她几乎不理不睬。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而荒凉的,就像他在《呼兰河传》中反复咏叹的那样:“我家是荒凉的” ,物质的富裕并不能代替父爱与母爱的缺失,只有年老的祖父疼爱她,成为他慈爱的朋友,童年的萧红在祖父那懂得了爱,善良和温情,而祖父的慈爱与后花园的乐趣成为她幼小心灵仅有的慰籍。
小萧红是善良的,她同情那些在她家租房的下人,经常偷东西给那些饥饿的孩子吃,为此经常遭到毒打。
在父亲的冷酷与祖父的慈爱之间,她从小就对自私,冷漠充满怨恨,而对温暖,善良格外敏感。
祖父带着她在后花园劳动,教她认识自然万物,教她背诵《千家诗》,完成对她的启蒙教育。
她与那些穷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戏中获得乐趣。
寂寞而荒凉的童年,仅有的“温暖和爱” ,是萧红生命中永远难以割舍的记忆,是她不幸人生的一种寄托,成为她以后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流!透过一双稚嫩的眼睛,我们来到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有后花园的乐趣,有善良而苦难的人们,有慈祥而年老的祖父……萧红的小说咀嚼着童年的孤独与温馨,体味着生命的脆薄与永恒的悲凉。
内心的孤独感使她陷入对童年的无限回忆中,她的小说站在“现在”回望过去,在回忆过去时她喜欢用儿童视角,用一种带有浓郁悲凉的语调倾诉着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寂寞。
这种回忆,这种寂寞并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使人寂寞。
” 她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又在感情上一再受挫,她的小说以儿童为视角,在回忆中浸透着失落与怅惘的情绪。
后花园是童年萧红的乐园,在她作品中是常被提及的:“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论萧红小说创作思想改变的原因
风格, 这首先表现在其语言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如老 船夫听到晚上的唱歌 , 以为是天保大老 , 还 便借故到城 里去送药 , 听情况 , 探 在河街上见到 了大老 , 与天保有一 段对话 :“ 大老, 你这个人 , 又走车路又走马路 , 是怎样一 个狡猾的东西! ”你唱得很好 , “ 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 歌, 为那个歌带得很远 , 了不少的路 ! 你是第一号 , 走 是 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 的老船夫涎皮 的老脸 , 轻轻地说 : “ 了吧 , 算 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 歌的竹雀吧。”大老 , “ 听我说句正经话 , 你那件事走车 路, 不对 ;走马路 , 你有份的! ” 那大老把手指着窗 口说 :
“ 伯伯, 你看那边, 你要竹雀做孙女婿, 竹雀在那里啊! ”
老船夫抬头望到二老 , 正在窗 口整理一个渔网。几句简 单的对话 , 既符合各 自人物的身份 , 又真实地反映出当 时人物 的内心感受 , 充满了泥土气息。沈从文的语言表 达新奇、 传神, 让读者感到犹如一阵山风, 清凉宜人。 沈从文在《 边城》 中以诗一般 的语言描述 了湘西茶 炯边城真挚的人性 、 纯朴的民俗 、 优美的 自然景色 , 充 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 献给读者一部人性美 、 风情美和 自然美的乡村交响曲。
( 1 ) : 107 - 10 8.
沈从文是位语言大师 ,他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 湘西边城的山水风光 、 人情世态 , 同时字里行间还漂洒 着一股浓郁 的乡土气息[3 “ ( ]0 黄昏照样的温柔 、 美丽和平
摘 要 : 萧红 小说创作 思想从 图解左翼 意识 形 态
到关注人类愚昧, 呈明显变化。 其原因有二。 其一, 萧红
作 为独立女性 的追求没有在萧 军这样 的左翼作 家身上 最终实现 , 左翼意识形态也没有给她提供 坚 实的庇护 ; 其二 , 鲁迅 对萧红的深刻影响。 关键 词 : 萧红 创作 思想 左翼 意识 形 态 愚昧 萧红是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她 的小说创作思 想 呈 明显变 化 。早期作 品大多图解 当时 的左 翼 意识形态 理论 , 作品中表现 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 民阶级 农 与地 主阶级 、 中华 民族与帝 国主义 ( 主要是 日本帝 国主 义 )之间的对立 冲突 , 以及贫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 下奋 起 反抗 的 内容 。后期 作 品则 转 向关 注人 类 的愚 沈从文在作品的一开头 , 很随意地交待了“ 由四川过 湖南去 , 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为‘ 茶恫’ 的小山城时, 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 塔, 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 一个女 孩子, 一只黄狗”至此不仅交待了故事的主人公 、 , 故事发 生的地点 , 还让我们大概了解 了故事的环境 。茶蛔是个小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
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
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
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
其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
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
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
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
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
萧红创作《马伯乐》讽刺题材论文
萧红创作《马伯乐》讽刺题材论文摘要:《马伯乐》是萧红平生创作当中唯一的讽刺题材小说,这一题材的创作有其必然性。
香港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围以及端木蕻良懦弱的性格对萧红情感的影响为她创作《马伯乐》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环境,加上经历了风雨的萧红看惯了世间的冷暖,幼稚的思想已趋成熟,这一切都促成了这部小说的问世。
《马伯乐》小说的讽刺题材创作方法,不但是萧红同类抗战题材作品所少见的,在萧红创作史上也是属于独一无二的。
这种题材的生成有它的必然性,除了特殊的香港环境以及他生命中比较重要的男人之一端木蕻良对萧红创作的影响之外还包括作家自身心态的成熟。
一、特殊的香港环境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每个作家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因此,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烙印。
抗战时期的中国,除主权归英国管辖的香港、澳门相对处于安稳状态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抗战的紧张状态中,政府对人民的思想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作家的创作都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而香港自由多元的文化包容环境为萧红的后期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这样她的讽刺题材的小说《马伯乐》才有了发表的可能性。
二、端木蕻良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在萧红的一生当中遇到过三个男人,后两个男人对萧红前后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与萧军的结合成就了重要的作品《生死场》,在以抗战为题材的《生死场》中,萧红用激昂高亢的基调来描写日本铁蹄下东北人民英勇的奋起反抗,这其中不乏萧军的影子。
可以说具有东北硬汉子形象以及明显的左翼倾向的萧军对萧红前期创作的的影响是深远的。
同样端木蕻良对萧红后期作品《马伯乐》的创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萧红在上海已经知道萧军移情别恋,这给她去日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在这期间端木蕻良对萧红的尊重与赞赏曾一度使萧红得到了在萧军那里得不到的自信和尊严,也一度成为她与萧军相抗衡的精神凭借。
最后在山西临汾与萧军彻底决裂。
但是,萧红这一次又是“遇人不淑”,与端木蕻良结婚之后,她不仅要替端木蕻良抄写稿件,还要忍受他对她写作的种种讥讽,而且每次遇到风险,又总是成为端木蕻良的第一个抛弃物:在武汉端木撇下已有身孕的她独自一人逃亡重庆,在江津她独自承担着分娩与失去孩子的痛苦,在香港端木最初又想把她丢在医院里而一心想独自突围……端木的胆小、怯懦、孩子气让对有爱、有温暖的生活苦苦追求了一辈子的萧红又一次感到失望甚至于绝望:“我总是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1]“我早就该和T分开了,可是那时候我还不想回到家里去,现在,我已然惨败,丢盔弃甲,我要与我的父亲和解。
论萧红散文的创作特征——以《商市街》为例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一生历经坎坷,穷困潦倒,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与她的小说一样,萧红的散文也具有其鲜亮的个人特色,因而在文坛也享有相当高的地位。
萧红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童年生活和她跟萧军之间的爱情的这两段经历,成为她散文的主要创作素材。
其中,在萧红所有散文作品中,《商市街》是其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商市街》可以说得上是萧红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式散文,是萧红对自己于一九三二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在哈尔滨度过的一段困苦挣扎却又不失拼搏奋斗的日子的回忆。
本文试图从文学的时代大潮中,以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为例,分析其散文创作,探求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深入研究萧红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作家史中做出的奉献。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萧红及《商市街》,意在通过动荡复杂的中国近代史,追踪萧红的散文创作历程,探究《商市街》的形成历程,以求深入了解萧红的创作语境。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商市街》中的作品,归纳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从自叙传性质、女性主题色彩和小说化的结构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通过相关分析,对萧红散文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第三部分,小结。
关键词:商市街、萧红、创作风格AbstractHsiao Hu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female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siaooriginal ideas for literary contributed a lot of outstanding works, left a par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Hsiao Hung has been reputed as a well-deserved " literary goddess ". Like her novels, Hsiao Hung's prose has its distinc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njoys a high status in the literary world. Hsiao Hung's life is full of legend, and her childhood and her love with Hsiao Jun have become the main material of her prose. Among all the works of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is a fairly representative work. Shang-shih chieh can hardly the Hsiao Hung's prose a memoir with a nature of biography type. It is Hsiao Hung to the winter solstice in 1932 in Harbin in the spring of 1934 but a poor and struggling and memories of the days of the struggle.This paper is from an era of literature in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t" as an example, analyze the prose creation. And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Hsiao Hung prose style, the further study of Hsiao Hung and modern woman writer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contribution. 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the Hsiao Hung and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is intended to through the turmoil complex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siao Hung's prose creation course tracking,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context in order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The second part: Giv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works in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also includes Hsiao Hung prose style, from capitalism on properties, the theme colors and novel structure of the female in three aspects,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It is tended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s prose.The third part: Summary.Key Words: Shang-shih chieh Hsiao Hung Creation Style前言在现代文学的殿堂里,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并不算长,细算下来不到十年,但就是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现出当时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也带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花儿,她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在家庭的压迫下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丑恶的老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对丈夫的不堪忍受下选择了自杀。
其次是小说中的贾二嫂,她与自己的姐姐一同被强迫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最终被抛弃在艰难的环境中。
这些女性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人生被社会制度和家庭压迫所扭曲,无法得到自由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她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
她们的人生被早婚、早育所束缚,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她们在生活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最终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妇女在家庭中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和呵护妇女的权益,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呼吁妇女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应当被家庭和社会的压迫所束缚。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性作家,她在短短的九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短暂而艰辛的一生竟给后人留下百万字的作品。
其中的小说创作更是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就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我的论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萧红小说创作中的自觉地女性意识;第二,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观的生命意识;第三,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深刻的民族意识。
进而说明萧红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思想追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今天仍然散发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萧红,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才情而又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
她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而萧红也是处于刚刚冲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在饱受饥寒、流离和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痛苦后,与文学青年萧军走到了一起。
虽然二人生活很困顿,但充满了安谧与温馨,因此心境平和开阔。
在萧军及当时左翼作家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写下了《王阿嫂的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反侵略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
也因此成为鲁迅最欣赏的作家之一。
鲁迅曾预言“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①但是,萧红并没有追随潮流去描写面对面的血腥的战斗场面,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于是将目光投向她所生长的东北偏远农村的下层劳动人民。
在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善良淳朴的百姓中间,萧红找到了她写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她思想与情感的源流。
因此在她短短的9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近80万字的遗产。
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情感细腻,温和善良的女性,在旧中国的农村,以一种敏锐的目光,透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风雨如晦,民生凋敝,百姓在麻木与困顿中挨着苦难的日子,在这片黑土地上,萧红感受着女性所承担的奴隶般的悲惨的命运,生命接近死亡时的悲怆与无奈,以及可悲又可怜的国民灵魂的劣质性。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作者:董敏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萧红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她小说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惊羡。
本文试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萧红小说的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人类生命生存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使她的作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萧红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混沌人生萧红(1911—1942)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也是东北作家群代表之一,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①,她以诗的笔致、散文的技巧将小说推向了一个抒情化的高峰。
尽管她的创作生涯不足十年,文学上的成就却十分引人注目。
她文思鲜活,笔气疏爽,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等近百万字为中国抗战文学、妇女解放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她的作品为什么能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呢?究其原因就是作者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形成了其作品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的深层底蕴给人的思考。
一、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人生苦难的磨砺培育了萧红倔强、坚韧的反叛性,萧红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也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叛个性。
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②可见萧红对亦步亦趋的跟从传统或权威的作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她不墨守成规而努力创新,其核心就是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正因为如此,她的表现手法有其独特之处:(一)叙述角度的多元化萧红的叙述角度是多样的,像《生死场》、《马伯乐》、《红的果园》等作品运用了全知全能的外在叙述视角,但为了便于感情的介入,她的《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等多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但这种叙述角度是多元的,有时,话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即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以“我”的视野和感觉为中心的,便于主体心理情绪的宣泄,也便于作者对材料选择的自由,根据情感的需要进行剪裁取舍。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描写了一个普通妇女阿Q第二任妻子的悲剧命运。
她在男人的世界里,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幸福,最终走向了毁灭。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同时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阿Q第二任妻子是一个被逼入绝境的人。
她嫁给了阿Q,但很快就体会到婚姻的痛苦。
阿Q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对她不关心不尊重,甚至频繁出轨。
她扮演着一个典型的母亲、妻子的角色,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于自己的软弱无力,更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另一个女性角色是身为小姨子的小红。
小红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但她却被阿Q当作了一个性玩具。
在阿Q的眼里,小红只是他满足欲望的一个道具,没有任何的尊重和爱护。
小红象征着社会中的弱势女性,她们容易受到男性的侵犯和伤害,缺乏保护和权益。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性别歧视。
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呼唤着社会的关注和担当。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女性能够在安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我们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培养男性尊重女性的意识,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女性需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的人生选择。
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实力,女性才能摆脱传统家庭的桎梏,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萧红长篇小说论
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萧红长篇小说论摘要萧红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赫声名的女作家,其利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本论文以作家成名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马伯乐》这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文学地理学这一理论角度细致剖析其文本。
分析探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的自然地理景观、人文地理景观,文本中地理空间的建构。
探究其小说与这一特定文学空间之间的精神联系,旨在揭示作者内心深处的心灵图景。
并从空间层面探究萧红艺术创作的内涵与价值,力图获得新解。
文学地理学中结合文学与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将文学作为核心,将文学空间的研究工作作为重点。
萧红作品中呈现出了与东北黑土地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性体现在自然地理、物质地理以及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
萧红代表东北文学区以及“东北作家群”,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
其小说中充分体现着我国东北的物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语言民族构成,文化积淀等人文地理环境,蕴含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意蕴,这些正是本论文写作的出发点。
全文主要观点是:第一、从东北地理环境出发,探究地域特征对于萧红小说的影响。
小说存在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死场》中的“容生纳死”的场域;《呼兰河传》中的东北严冬的酷寒与荒凉;《马伯乐》中主人公的逃难地理空间迁徙。
第二、从东北人文地理景观看,萧红长篇小说中既有《生死场》对于生死搏斗广阔天地的描写,也有《呼兰河传》对于呼兰河区域的民俗文化的描写,还有《马伯乐》中对于人与生命意识的思考。
通过人文地理景观的描述,探究萧红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对当前社会弊端的有力批判和针砭时弊。
第三、对地理空间进行重构。
通过描写后花园、大泥坑等地理空间意象,表达了萧红故土情结中的爱恨纠葛,及其成因。
将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灵魂的躁动都融入其中,身份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中打破了地域以及文化的藩篱,实现了作者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最终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审视个体生命价值。
试论萧红小说创作特色
试论萧红小说创作特色作者:黄秋莹农小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萧红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她小说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惊羡。
萧红的小说创作有着与别人不同寻常的特点,语言的清丽新鲜、纯朴自然、小说结构的散文化形式、诗化的叙事手法,是萧红小说艺术创作的最大特点。
萧红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她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坛有了一席之地,因而研究萧红的小说创作特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使我们更深层的挖掘出她小说创作的精华之处。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特色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
她的一生命途多舛、多受磨难、饱受情感的困惑、一生被寂寞和孤独的牵绊。
萧红的小说创作似乎就是写她的悲惨的人生,写她不顺当的人生旅途。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痛快淋漓地流露在她所创作的小说中,她一生不幸的遭遇,使她的性格忧郁,因而也注定了她的作品具有忧郁深沉的基调,她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抒写着她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创作手法去构筑她的小说内容及框架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总之,独特的个性,使萧红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清丽新鲜、纯朴自然的语言读萧红的小说,最能让读者感受到最大刺激的是她独特的语言魅力。
她独出心裁的语言特色,体现出了萧红独特的个性,只有像萧红这样具有超前意识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清丽新鲜、纯朴自然的语言来,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如此的驾车轻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如此的炉火纯青。
胡风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语言:“语法句法太特别了。
”[1]这句话指出了萧红的语言特点,因为在萧红的作品中,有些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没有严密的逻辑。
显然,胡风是在用传统“小说”的规范来衡量萧红小说,因而将这些特点当做缺点来批评。
但是,我们若抛开语法不论,仅就语言方面来讲,萧红的语言确实是新鲜自然,清新活泼,它反映着作者直觉思维的纯朴心境。
比如《后花园》里的一段文字:“这花园从园主一直到来游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爱护这花的。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
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本文以儿童视角的稚真进行原生态叙述,揭示悲剧实质。
儿童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纯真无暇的天性使其所见皆是可见可感的表面事物。
选取儿童视角可以“透过儿童的眼睛来消除权威和神圣,揭开谎言和令人惊骇的暴力,由此也实现对真实生活的原生态显现。
”由于儿童不能看穿掩饰于成人笑容下的悲伤,无从探究事情发生的缘由,无法解读出事情背后隐藏着的本质,而解读不出的内在联系恰恰又是悲剧的根源,因此这种悖论似的的表述不仅留给读者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更能呈现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悲剧实质。
在《小城三月》里“我”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翠姨了。
藉由“我”的回忆,串联起翠姨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原生态的客观叙述。
“我”不谙世事,因而体会不出翠姨的痛苦、矛盾和挣扎,叙述的语气难免有些淡淡的,但正是这种匠心独运的平铺直叙,才使得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了翠姨的故事,并思考故事的悲剧实质。
翠姨是一个爱美和追求美的少女。
她在新旧混杂的特定时代里,接受了矛盾的两种人生观,一方面她向往新的文明,渴望自由的爱情,在内心深深地爱着“我”的表哥,用自我的方式反抗着命运的安排;另一面她又受缚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自卑地认为自己配不上英俊潇洒、家道清白又有知识的表哥,只能将这种感情隐藏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表露。
被许给陌生男人后,她无力抗争也无路可走甚至无人诉说,只能决绝地选择以自我折磨直至肉体消亡的方式来求得解脱。
通过儿童视角,在“我”不带理性分析的直白叙述中,再现出亲友对翠姨一心求死的不解。
这反倒让读者对翠姨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并开始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l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2005-01-28·徐晓红·内容提要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独和痛苦。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
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文由导言和三章组成。
导言:回顾和评价了萧红创作和萧红研究的概况,指出以往萧红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即历来的研究者习惯于以左翼文学的标准来考察评价萧红的文学创作,而较少顾及萧红这一独特创作个体的精神特质。
这一误终削弱了萧红小说的审美意义和丰厚意蕴。
鉴于此,本文拟定把这位自传型作家的生命活动和创作内涵作为一机的整体来研读,以期真正挖掘出萧红小说的美质。
第一章: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第二章: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因。
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不同,萧红创作伊便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论萧红创作中的鲁迅因素
论萧红创作中的鲁迅因素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和萧红分别是两位杰出的作家。
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萧红的创作,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鲁迅因素。
本文将从背景、文学表现、主题探讨和总体评价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萧红创作中的鲁迅因素。
萧红与鲁迅的相遇被视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鲁迅的引导下,萧红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鲁迅的独特思想影响,使萧红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鲁迅以他独特的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唤醒了人们的觉醒。
这种影响在萧红的创作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艺术手法萧红在创作中采用了鲁迅式的艺术手法,例如白描、讽刺等。
她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她巧妙地运用讽刺手法,对旧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萧红在作品中传达了鲁迅式的思想,即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在萧红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她以独特的视角,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怒。
萧红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她的人物塑造深受鲁迅的影响,通过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真实描绘,呈现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她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萧红的创作社会现实,尤其是旧中国社会中人民的生活困境。
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鲁迅的文学观念一脉相承,都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和批判。
萧红在创作中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这种对人性的探索与鲁迅的文学观念相呼应,都人性的真实面貌,以及人性在社会压力下的变异和挣扎。
萧红创作中的鲁迅因素无疑是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鲁迅文学观念的传承和发展,萧红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 The Innovation ofXiao Hong'sNovel
Abstract
XiaoHong,afemalewriter,wasgreattalentforliteratureamongmanywritersin1930s.ThenovelswrittenbyXiaoHongshowedherdistinctpersonality.Thereforeherwritingstyleishighlyoriginal.BasedonthecombinationofXiao’slifeexperienceandpersonality,thisthesisputsemphasisonexploringtheprofoundlinkbetweenhernovelcreation,hercharacterandherlifeexperiencethroughtheanalysisoftragicthemeonloveandfemalefiguresinhernovel.Afterreadinghernovel,wecanalsoknowaboutherambivalenceandparticularchildhoodexperiences.
多次失败的爱情与婚姻经历,使萧红对孤独寂寞的体会变得更加深刻。未婚夫汪恩义的逃离、萧军的不解、端木的冷漠,使萧红饱尝孤独寂寞。在多次经过生活带来的历练之后,萧红身上的寂寞感、孤独感、沧桑感变得更加成熟,使萧红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总带着一层悲剧感。萧红笔下的女性对待爱情充满渴望,但萧红自身孤独寂寞的情感体验让她们常常遭受爱情的悲剧。《生死场》中金枝在下着细雨的河边等待成业时内心的落寞,婚后生活的不幸,周围人们的嘲弄,表现出金枝面对爱情的悲剧时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小城三月》中翠姨临死之前抓住堂哥的手放声哭泣的场景,诉说着抑郁的爱情带给她内心的痛苦与折磨。“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句话透露出《小城三月》里断翼的爱情,诉说了翠姨追求爱情过程中内心的苦闷和挣扎。萧红用平淡的口吻将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爱情婚姻中的屡次受挫熔铸在小说创作中,讲述着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二)
纵观萧红小说中的悲剧主题,无论是描写小人物的苦难生活还是爱情的悲剧都呈现出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凄凉抑郁的心理以及独孤寂寞的性格都是萧红孤寂抑郁个性的主要表现。
1.凄凉抑郁的心理
凄凉抑郁的心理是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的主要表现。
在童年生活里,母亲在萧红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之后继母的冷酷虐待,使萧红倍感凄凉[4]。而父亲在萧红的记忆中是一个残暴专制、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形象,使萧红深感抑郁。她在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中写到:“我联想到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童年生活中缺少母爱与父爱的伤痛形成了萧红凄凉抑郁的心理。萧红将苦难的生活经历深深烙印在了小说创作中。萧红笔下的普通妇女、劳动者、儿童等社会中小人物对于爱都有着执着的向往,然而饱受爱的遗弃和折磨。萧红的一部部小说无不一幕幕描绘着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剧生活。在《弃儿》中,芹因无力抚养自己的孩子而被迫与之分开,母子分离给芹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体现着普通妇女的悲剧生活。
1.屈从于苦难的女性
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屈从于苦难生活的女性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本人签名:
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2.孤独寂寞的性格
孤独寂寞的性格是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的另一表现。
人们对萧红性格的评价是“早醒而忧郁的灵魂”,早年父爱母爱缺失的经历,让正处童年的萧红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成熟和孤寂。多年漂泊都市、生活动荡不安,使萧红孤寂的性格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变得鲜明。《弃儿》中通过刻画女主人公芹的孤独寂寞的心理,展现普通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苦。在芹和蓓力认识的第二天,芹住的小城发生了水灾。作者通过阁楼外人们奔走逃命的呼叫,衬托芹独自待在阁楼里内心的孤独“我怎么办呢?没有家,没有朋友,我走向哪里去呢?”萧红借芹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内心的孤苦和无奈表达着自己多年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
文如其人,文学作品彰显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萧红的小说创作与萧红的性格特征、复杂的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萧红小说中的悲剧主题、女性形象、儿童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萧红的孤寂个性、复杂心理以及生活体验,剖析萧红的小说创作与其人生经历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之间的关系,为萧红小说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
孤独寂寞的个性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悲剧主题。萧红将孤独寂寞的个性融注到小说创作中,展现着小人物的悲苦、爱情的不幸。文如其人,萧红小说中悲剧是她对不幸艰难生活的描绘。
《弃儿》是萧红早期的短篇小说。萧红在文中描绘的芹是一个“肚子凸的如馒头般的女人”[3]未婚先孕的普通女性形象。因为经济上的苦难,无法支付房租,被迫困在旅馆的阁楼之中,过着失去自由的生活。文中的芹整天只能“手摸着肚子,仰望天棚的水影”,急切的等待着一个可以带她摆脱生活困境的人。此刻出现的蓓力,对于芹来说,就像黑暗中的灯火,给她带来了逃离困境的希望。在他们认识的第二天,芹住的小城发生了水灾。在生死抉择的瞬间,芹内心产生了求生的渴望。后来芹辗转找到了蓓力,过着寄人篱下、风平浪静的生活,然而芹的内心却一天天不安起来,她深刻意识到自己生活上的贫困,无法养活自己腹中的孩子。萧红在《弃儿》的小说创作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芹面对经济上的困难,无奈地抛弃自己孩子的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悲惨的生活。
《王阿嫂之死》中,萧红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讲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劳动人民的悲剧生活。王阿嫂为了维持生计去村前拾土豆时,后村的丈夫却在死亡面前拼命挣扎。村里横行霸道的张地主看不惯王大哥日常的行为举止。当王大哥在草堆上熟睡时,命令下人放火要将王大哥烧死。对于张地主嚣张的行为,周围的民众竟不敢去救王大哥,更没有人去村前通知王大嫂。在这些长期被欺压的民众看来,连掌控自己性命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去救他人性命。当王大嫂看到王大哥在火海中剩下的尸骨时,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发出陶天的哭声来”,王阿嫂的哭声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悲哀。文中的村民:“死了倒好,不然我们的孩子要被这疯子打死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无力反抗生活的无奈。作者在《王阿嫂之死》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生活悲剧和村民们软弱的行为,展现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悲苦的生活。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 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 号********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凄凉抑郁的心理、孤独寂寞的性格是萧红孤寂抑郁个性的主要表现。萧红将通过细腻、诚挚的语言将孤寂抑郁的个性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展现着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苦生活和爱情的不幸[5]。
二、
在传统思想与“五四”新文化交替之际,萧红用复杂的心理、越轨的笔致创作了大量女性文学作品。这一时期,萧红塑造出了一系列真实鲜明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东北女性在苦难生活的面前或屈服或勇于抗争。
《小城三月》以旁观者“我”的角度讲述了翠姨和堂哥之间的爱情的悲剧[3]。哥哥来看生病的翠姨时“他刚一伸出手来,翠姨就突然拉住他的手,大声地哭起来”翠姨对堂哥的放声地哭泣,流露出对这份悲剧爱情的遗憾和不舍,而堂哥在这场悲剧爱情中流露的多是软弱和麻木。如文中写到堂哥教翠姨练习吹箫的时候,堂哥曾多次痴痴望着翠姨房间的方向。在旁观者“我”看来“哥哥不知道现在该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自己的地位”。对于这份悲剧爱情,堂哥并没有做出努力,只是一味地沉默,显示着自己的软弱。小说尾声部分“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终结了这份备受封建礼教摧残、身份悬殊的爱情悲剧。
2.爱情的悲剧
萧红把自己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凝聚在小说创作中,其笔下的爱情大都以悲剧收尾。
在《生死场》中,萧红讲述了在男性权威压迫下的社会里,金枝与成业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金枝是一个对爱情怀着无限向往和憧憬的少女,而文中的成业不懂得关怀和爱护金枝,只是用粗暴的方式把善良的金枝当做满足欲望的替代品。每次见面时,成业“用腕力掳住金枝”,“像猎犬带走猎物似的”疯狂地践踏着金枝对他的淳朴而真挚的爱。这段爱情悲剧使金枝受进了他人的讽刺。比如母亲的轻视:“你吃了苍蝇吗”,邻居的嘲笑:“那丫头也算完了”、“河沿不是好人去的地方”,成业的粗暴:“你们这些吵架鬼有什么用,我要把你们都给卖掉”。这段爱情悲剧带给成业的是无尽的烦恼:“我有好的日子吗?你们累的我,连做强盗的机会都没有”。作者通过描写金枝和成业之间感情生活的不断变化,表现爱情的悲剧。
(一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与同时期的男性作家相比,萧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更加细腻地再现了深陷于苦难生活的女性的无奈与凄惨。与同时期的女性作家相比,萧红突破了原有的知识分子女性题材,展现农村女性在艰难生活里的屈服或挣扎,更加侧重于表现女性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
(一)
在小说创作中,萧红关注的视角更加倾向于社会中的底层群体。萧红用诚挚细腻的语言将自己坎坷曲折的经历再现到底层人物生活中,表现苦难生活中的小人物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的悲剧生活和不幸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