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系统工程System5

合集下载

农业系统工程

农业系统工程

农业系统工程【我来说两句(0条)】∙∙∙∙∙∙∙ooooo农业系统工程编辑本段正文编辑本段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运筹学和现代数学)和技术手段(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对农业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平衡,为选择最优设计提供定量、定性依据的工程技术。

是介于农业科学和系统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系统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现代农业的组织管理中应用系统工程,能在创造人们需要的高效能生态系统过程中找到最佳的发展途径,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

农业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除以运筹学作为理论基础外,还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等),以及农业经济学、经营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

概况系统工程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

中国于1955年开始发展运筹学,1962年把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机械化规划的研究工作。

1979年11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时,同时成立了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

1985年 7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也成立了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

在各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和学会的推动下,中国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发展很快,应用农业系统工程的项目有水稻栽培规范化,小麦病害的预测预报,黄土丘陵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林结构模式的研究,以及应用数学模型对全国种植业的发展和结构变化进行的研究等。

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农业系统工程的应用在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特点农业是一个“生物-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

它的生产对象是生物。

生态系统是农业系统的基础。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自然环境(水、土、光、气、热)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同时这个系统又经常受人类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的干预,他们力求对之加以控制和改造,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而农产品的生产、收获、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又与各种社会条件有多种复杂的联系,要按照国家计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受市场价格的影响。

系统工程学

系统工程学

第四章 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技术是系
统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系统工程常 用的管理技术。它是利用网络图对计划 任务的进度、费用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 相互关系进行计划、检查和控制,以使 系统协调运转的科学方法。通过本章学 习,同学们能够了解了解网络计划技术知识
及其应用领域 ,掌握CPM,PERT,GERP的工 程实际应用。
资源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社会保 障、应急管理等) 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工程科学各种前沿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信息化变革 重大投资和大型项目管理 思维科学和生命科学
二、系统工程研究对象
(一)SE的研究对象是大规模复杂系统 该类系统的主要特点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属性及目
标多样、一般为人机系统、经济性突出等。 (二)系统的概念
(三)系统的分类
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主要明确SE研究什么样的系统 问题?
三、SE的内容与特点 所谓SE,是用来开发、运行、革新一个大
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程序、方法的综合 (或总称)。
SE强调以下基本观点: 1)整体性和系统化观点(前提) 2)总体最优或平衡协调观点(目的) 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观点(手段) 4)问题导向及反馈控制观点(保障)
《系统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以及管 理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 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系 统及系统工程的概念和内涵,了解国内 外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系 统工程的预测技术、分析方法、设计理 论、模型与仿真、决策分析,并引导学 生将系统工程的观点、思想、方法和原 理具体应用到工程机械的制造、规划和 管理以及路桥机械化施工等工程实践中。
逻辑 步骤 工作 活动 时间 项目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

1932年的橡胶轮胎拖拉机
20
21
★20世纪30~5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实 现了机械化。然后农业工程向更高层次 发展:即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性、地 域性的限制)→ 农副产品加工、贮运 → 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保护性耕作) → 精确农业。
22
温室最早起源于中国,据《前汉书·召信臣传》记 载,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当时的皇都西安已在 生有暗火的屋子里种植葱、韭一类蔬菜,可在冬季为 皇宫提供新鲜蔬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室。发展到 清代,温室的形式和栽培技术已较成熟,除用于种植 黄瓜等多种蔬菜外,还生产许多名贵花卉。
农业工程概论
※ 原始农业,完全靠刀耕火种;传统农业,有了引 水灌溉和施用农家肥;现代农业,有了工业产品 的武装(化肥、农药、机械)。国外之所以称为 “近代农业”,是因为那时也有了少量的半机械 化、机械化农具。
2、农业工程的发展: 1889年,美国人伯格首先发明了底盘与蒸汽机底 盘相似的拖拉机── “巴加”号拖拉机,由芝加 哥的查特煤气机械公司试制成功。1892年,美国 衣阿华州的约翰﹒M﹒弗罗利奇,在辛辛那提市制 造出第一台作为农用牵引机的内燃发动机式拖拉 机,这是一台真正实用的拖拉机,是著名的约翰 ﹒迪尔式拖拉机前身。
1932年,美国的菲尔斯当轮胎和橡胶公司生产出 一种大尺寸的高花纹低压充气橡胶轮胎。这是第一种 真正适用于农用拖拉机轮胎。
8
1908年产的履带拖拉机( 25HP ) 9
1908年产的履带拖拉机(L20) 10
1912 年的履带拖拉机( Holt 30 )
11
1914 年的履带拖拉机( Holt 30 )
ds 36M ssnnnM 为 sn为 颗总 粒质 个 s为 量 数 2密 , , 00度 一

第四章 系统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第四章 系统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三、用系统工程处理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系统工程方法要求人们看问题首先从整体着眼,从全局到 局部,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 关系中了解系统的运动规律。 2、综合性原则 任何系统都可看成是多元素的有机结合,具有多种属性。 故在确定系统目标时,应进行多目标的综合。另外,对任 何系统的研究,应采用多学科的高度综合的方法,从系统 的成分、结构、功能、联系、历史发展、外部环境等多方 面进行综合考察。 3、最优化原则 处理系统问题,应尽可能做到准确、严密、按科学规律办 事。并要求按照严格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借助数学方法进 行定量分析建立系统优化模型,分析系统的运行及结果, 使系统达到总体最优。
三、确定评价生态农业建设方案优劣的标准 1、确定评价准则。 2、列出评价生态农业建设活动优劣的一切主 要评价因素。 3、分析预测潜在价值。 4、运用各种评价技术对于按不同评价因素得 出的评价值进行统一度量。 5、按方案的优劣排序。
四、提出生态农业建设的多种方 案。 五、通过系统分析,选择若干个 可供决策人选择的备选方案。 六、决策。 七、实施。
四、生态农业建设的子系统开发阶段 生态农业建设子系统开发阶段的任务,是 遵循系统设计的要求初步建立起各个子系 统。在该阶段中,除了要仔细地解决各子 系统运行中的具体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 外,还应时刻注意正确处理好子系统与相 关其它各子系统的耦合关系,以免给下一 阶段的运行带来困难。
五、生态农业建设的全系统组装阶段
六、生态农业建设的运行阶段
运行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保证已建成的生态 农业系统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正常运行, 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效能,提高系统的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实 现系统的功能。 在此阶段,要建立与健全生态农业的动态 监测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调控系统和管 理系统,以便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控 制。

农业系统工程

农业系统工程
3.系统的结构
(1)框架结构与运行结构
当系统处于尚未运行或停止运行的状态时 各元素之间的基本联接方式,称为系统的框架 结构。 系统处于运行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相互制约的方式,称为系统的运行结构。
(2)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
21
2014-5-22
21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二、系统的概念、环境、结构与功能
7
2014-5-22
7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系统思想的形成过程
系统思想从经验到哲学到科学,从思维到定性到 定量的发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古代农事、工程、医药、天文方面的实 践成就,以及建立在这些成就之上的古代中国和古希 腊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抽象的思辨原则来代替 自然现象的客观联系); 第二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把自然界看作彼此不相依赖的各个 事物或各个现象的偶然堆积);
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关系密切,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对结 构也有重要影响,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系统才有可能发挥出 最佳功能。另外,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结构,它还取决于系 统所处的环境及其组织管理水平。系统结构相同,由于所处的 环境和组织管理水平的不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同时结 构不同的系统,也可能表现出相同的功能。也就是说,系统的 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处的环境和组织管理与生产水平等共 同作用决定的。
2014-5-22
外部关联 层次结构图
26
26
第一节 系统概述
全球
大洲
国家 地区 经济企业单位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有机体 组织 细胞内含物 2014-5-22 政治学 社会学 经济学 生物学
图1-2 全球生态系统层次结构
27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农村问题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农村问题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农村问题华坪县荣将镇政府黄荣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的进步,但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首先从粮食看,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粮食问题始终关系国计民生。

2005年在连续两年增产后我国粮食总产量恢复到9680亿斤,但还有很多令人忧虑的地方。

一是2005年粮食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566亿斤。

二是这一水平还低于目前9900亿斤的消费量。

所以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耕地的减少,使得粮食产量提高的难度不断加大。

1996年底,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9。

5亿亩,目前已经降到了18。

3亿亩。

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即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每年建设占地仍不会低于400万亩。

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第二个制约就是水资源。

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比耕地短缺的局面还要严峻。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南方,但是目前能调出粮食的省区却主要在北方。

第三个制约就是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

全国18。

3亿亩的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

4亿亩,其中又有将近1亿亩由于水源的变化和设施的老化,实际上也无水可灌。

所以大部分耕地,还是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之中,每年因灾减收的粮食在500亿斤以上。

第四个制约就是科技水平低。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过程慢。

二是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低,总的投入还不足农业增加值的0。

4%。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很不健全。

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我国是47%,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5%左右,差距还非常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3。

22:1,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比例是2。

农业系统工程第一章

农业系统工程第一章
1.1.2 系统的分类
(1)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3)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4)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5)可控系统和不可控系统
静态系统是指决定系统特性 的因素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系 统,没有绝对的静态系统;
动态系统是指这些因素随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系统,如:人 体系统、企业系统等。
1.1.4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系统的功能
输 入 物质、能量、信息
处理与转换
输 出 物质、能量、信息
原材料
产品、人才、 成果、服务等
《系统工程》主编 杜瑞成 闫秀霞
1.1 系统的基本概念


小结 系统的基本特征包含了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 有序性、动态性、环境适应。 对于系统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系 统。
《系统工程》主编 杜瑞成 闫秀霞
1.1 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系统的定义
(2)系统的各种定义
在韦氏大辞典(Webster大辞典)中,系统一词被解释为:
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了的整体;结合着的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 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诸要素形成的 集合等等。
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
《系统工程》主编 杜瑞成 闫秀霞
1.1 1.4 系统的特征 系统的基本概念
1.1.3 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 (2)相关性 (3)目的性 (4)层次性 (5)动态性 (6)适应性
即系统整体不等于各组成元素之和,即非加和原则, 有两种情况: 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 ①整体小于各组成元素之和,即1+1<2 “集”中各部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由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层次的动态演变 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达到 ②整体大于各组成元素之和,即1+1>2(也叫整体 任何系统都存在于物质环境(更大的系统)之 有某种方向性,因而使系统具有有序性的 既定的目的,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没有目的 的涌现性) 中,它必然要与外界环境产生产生物质、能量和信 特点。系统的有序性可以表述为:系统是 的系统不属于系统工程研究的对象。 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系统内部 由较低级的子系统组成,而该系统自己又 各要素之间的变化。 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如:开放系统和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因此为了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系统必须 换,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一般来说, 系统的有序性揭示了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 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象元素必须适应环境一 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性的动态过程。 着包含、隶属、支配、权威、服从的关系, 样,因为:系统 + 环境 = 更大的系统。 统称为传递关系。

农业系统工程

农业系统工程

河南农业大学农业系统工程结课作业课程: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农业信息化姓名:***学号: N******* 日期: 2014.04.151.什么是系统?(1)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2)系统工程: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的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统称为系统工程。

(3)农业系统工程: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定性、定量相结合,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综合集成,以农业系统总体最优为目标来研究农业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生产、组织、管理、调整、控制与评价等问题的一门交叉科学。

它既属国民经济系统,又是一定范围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包括农业资源、能源和资金的投入,农业生命物质能量转化,农产品输出和农业信息反馈等。

农业系统工程设计,包含农业系统功能、结构分析、环境分析和系统控制等。

其关键是农业系统分析。

2.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有哪些?①大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largescale systems,theory of),是关于大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包括大系统的建模、模型降阶、递阶控制、分散控制和稳定性等内容。

大系统的特征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环节较多、层次较多或关系复杂)、目标多样、影响因素众多,且常带有随机性的系统。

大系统有两种常见的结构形式:①多层结构,这种结构是把一个大系统按功能分为多层次,其中最低层为调节器,它直接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

②多级结构,这种结构是在对分散的子系统实行局部控制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协调级去解决子系统之间的控制作用不协调问题。

②信息论: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农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

农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

2 ̄29 深化 对粮食 安全 问题的认 识/ 0 4 5 万宝 瑞 ( 业 农 部 ) 农 业经 济 问题 . 20 ,9 . 4 8 / / 一 08 () 一 ~ 粮食 是 国 民经 济 战 略 物 资 , 基 础 性 公 共 产 品 , 是 是 全体社会成员的必需商品 , 涉及千 家万户 , 而且具有经 济、 社会 、 文化、 生态等多种功能。粮食生产和消费 的重 大变化容易 引发大的波动 , 带来连锁反应 。近年来 , 国 内外粮食供求关系偏 紧, 价总体持续上涨 , 粮 引起 了人 们极大关注 。保证粮食安全 , 应在深刻认识影响粮食生 产和供求的 自然 、 社会 和政 策 、 人为 因素及其变化 的基 础上 , 持 自给 为 主 、 口为 辅 , 观调 控 与 市 场 调 节相 坚 进 宏 结合 , 依靠科技 进步 , 面向 国内 国际两个市 场 、 两种 资 源, 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原则。 2029 黑龙江省 畜产 品市场发展对策分析/E ( 094 6 S洋 东 北农业 大学 经济 管 理学 院 ) 王 立 民/ 机化 研 究 . , / 农 一

2029 数字 图像 和 逐步 回归客 观评 定 冷 却 猪 肉 肉色 0940 / 孙京新 ( 南京农业 大学农业部农畜产 品加 工与质量控 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罗欣…/ , / 农业工程学报 . 08 2 一20 ,4
( ) 一10~14 9. 7 7
近 5 %。 图 4表 2参 9 0
为开发准确 、 速的猪肉 肉色质量客观评 定方法 , 快 研究 了数字 图 像 处 理 和 逐 步 回归 模 型对 冷 却 猪 肉 肉色 客观评定分级的效果。对宰后冷却 2 的猪胴体 , 4h 切开
第3 4 ~ 肋骨 间背最长肌 , 发色 6 i, 0mn 数码相机获取数 字图像处理后提取断面肉色参数 。提取 的 8 0头猪胴体 背最长肌 肉色参 数经逐 步 回归建 立 了肉色评 定模 型。 结果表明 , 数字处理后提取肉色参数建立的逐步 回归模 型评定冷却猪 肉肉色分值 的效果优于 B 人工神经网络 P 模型 ; 若以 I 评定肉色分值 一感官 肉色分值 I . ≤0 3为评 定正确判 断标 准 , 者评 定 正确 率 为 7 . %, 者 为 前 88 后 6 .%;u 04 一 者与该试验评定正确率最高的单个 感官评 定 l f 人员相比(82 , 7 .%)差异不显著( P>00 ) .5 。因此 , 数字 图像处理可有效地对冷却猪 肉肉色进行客观评定 。图 5

农业系统工程System2

农业系统工程System2

--活动的利益系数,简称价格系数,
j 1,2,..., r
s
--目标函数。

2、标准形式 是通过一般形式变化得出的。基本变 化就是把约束条件中的非“=”,一律变 化为“=”。 例如,初始模型中有:
a11x1 a12 x2 ... a1r xr b1

通过加上一个“+”的松弛变量,变为:

Max s.t.

s 1000 400 x1 300 x2 x1 x2 15 25 x1 5x2 250 x2 10 x1 , x2 0

模型的结果为:
x 8.75
* 1

最大净收入为:
s* 6375
52.6
*
2
x

模型结果表明,如果这个单位选择种 植西红柿8.75亩;种植刀豆6.25亩,那么 将是资源的最优分配,最大的净收入达 6375元。
非线性
动态
线性
资源分配 静态
非线性
线性
§2.1.3分配过程的基本特征

资源分配过程的基本特征,可以归 纳为以下4点,即:1、有明确的经济目 标;2、存在多种可选择方案;3、资源 有限;4、活动、资源与总效益相关联。 1、有明确的经济目标。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资源分配一般总是朝向利润、收 益、总产值最大,或是成本最小的。一

3、一般模型 3.1) 对于多期间可利用的资源,其 分配过程是动态的,因而有关描述模型 是动态的。为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多 期间分配问题的,概念性地直接描述如 下,也就是得出一个动态模型。

Max S Fi ( x j , uk )
i 1
T

5A农业智能化系统(2023最新最全)

5A农业智能化系统(2023最新最全)

5A农业智能化系统(2023最新最全)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最新最全的5A农业智能化系统。

该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精准农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1. 自动化农业5A农业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机械,农业工作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完成。

自动化农业系统包括自动化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监测和处理等功能,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数据驱动农业5A农业智能化系统依靠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农业管理。

通过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收集农田、气候和作物生长的数据,并结合先进的算法进行分析,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农田的状况和作物的需求,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精准农业管理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5A农业智能化系统实现了精准农业管理。

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调整灌溉、施肥和病虫害处理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精准农业管理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4. 系统集成与监控5A农业智能化系统通过集成各种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了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监控。

农民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远程监控和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及时调整方案并解决问题。

系统集成与监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及时性。

5. 可持续发展5A农业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精准管理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质量,降低土地污染风险。

同时,农业智能化系统还可提高农业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5A农业智能化系统在2023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系统通过自动化、数据驱动和精准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同时,系统的集成与监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为农业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策略分别为
* 2
* 2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对策值的意义。
设想,如果M1已经采用了 ,这时,
如果M2相应地采用
,那么2M* 1的赢得
是2,否则,赢得的会更多2*,当然, M2
会支出得更多。所以,这里的2,是M1可 能赢得的最低限,也是M2支出的最低限。 所以,所谓的对策值,就是M1可能赢得 的最低点,和M2可能支出的最低点。
§5.3.1矩阵对策的特点
运用对策问题的3要素,可以把矩阵 对策的特点描述如下。
1、局中人,只有M1和M2两个。 2、居中人的策略都是有限的,各自的策
略集可以明确地表示出来。如: M1策略集可以表示为
S1 {1,2 ,..., m}
M2策略集可以表示为
S2 {1, 2 ,..., n}
气候
单位产量
春 初 伏秋夏 秋 夏
作物
旱 旱 旱旱涝 涝
高粱
820 810 812 830 807 830
玉米 780 820 813 800 808 817 水稻 850 780 770 805 820 840
谷子 560 550 540 606 606 606
通过这些信息能否确定或者预测本
地区的大宗农作物的发展方向?如果能
am1
am2
...
amn
§5.3.2矩阵对策模型
矩阵对策的模型,可以有2种表述形 式,一种是一般形式;另一种是简化形 式。
1、一般形式 矩阵对策,可以简单的表示为下面这
样的一个图表:
M2
1 2 ... n
1 M1 2
...
m
a11 a12 ... a1n a21 a22 ... a2n ... ... ... ... am1 am2 ... amn
max i
mjin{aij
}
min j
miax{aij
}
即为无鞍点的对策。
依据上述给出的定理,双方的最优 策略必为混合策略。采取混合策略的目 的,是取得对策值V。
a.行为分析 现在,先分析M1的行为。设他已经
知道了这个对局没有鞍点,因为明了局
势赢得,从中可以判断出来。那么,他 要采用混合策略。依据前面的定义知道, 混合策略,就是以加权向量来确定采用 现有纯策略的比例。
3、居中人的利益根本对立。在每一个局 势 M得1中的赢,和的为就M零1是的,M赢为2输得零的就和。是博因M弈2此的。,支每出一,局或势者赢说,
设M1在局势 (r , u ) 中的赢得为: aru f (r , u )
那么, M2在这一局势中的支出就为:
aru f (r , u )
r i,u j
第5章 对策选择
本章的基本内容: §5.1 农业中的对策现象; §5.2 对策模型; §5.3 矩阵对策。
讲到博弈,有下列3点值得注意:
a.对策,或称博弈,是在决策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决策研究的是,决策r人
一方有理智,且掌握着策略;自然状态
一方没有理智,只是依照客观概率变化
着自己的状态。决策者根据对这些状态
的猜想和把握的程度,变化自己的策略, 获得效益。与此不同,对策研究的是,
双方决策人,都是有理智的,不是依照 什么概率变换自己的策略,而是针对对 方的策略变化,采取有力的对策,以便 达到自己最优的目标。双方处于对抗竞 争之中,都要通过理智地选择自己的策 略,力争取得最优的结果。
b.博弈理论是迄今为止,唯一直接
2、简化形式
因为对策模型书写很简单,因而可以 用更简单的形式来表达。即可以写为:
G {S1, S2 , A}
a11 a12 ... a1n
A
a21
a22
...
a2n
... ... ... ...
am1
am2
...
amn
§5.3.3最优策略的确定
本段主要讲述3点内容:1、鞍点与混 合策略;2、有鞍点的对策;3、无鞍点 的对策。
1、鞍点与混合策略
a.鞍点
定义:
在 G {S1, S2 , A}
a11 a12 ... a1n
A
a21
a22
...
a2
n
... ... ... ...
am1
am2
...
amn

如果有:
ars
max i
mjin{aij
}
min j
miax{aij
}
则称这里的 ars 为鞍点。并定义对策值
不难理解,在局势赢得给定的情况
下,这个对策值,实际上已经隐含在给
定的赢得矩阵的数据背后,只是还没有
解出来。
3、无鞍点的对策
给定 G {S1, S2 , A}
a11 a12 ... a1n
A
a21
a22
...
a2n
... ... ... ...
am1
am2
...
amn
如果这里有
混合策略的定义为:
对于M1,为
X {x11, x22 ,..., xmm}
m
xi 1
i 1
对于M2,为
Y {1 y1, 2 y2 ,..., n yn}
n
yj 1
j 1
双方的最优混合策略分别为: M1: X* {x1*1, x2*2 ,...,xm*m} M2: Y * {1 y1*, 2 y2*,...,n yn*}
的竞争之中。农业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
农业生产与自然之间实际存在的竞争关 系,并把博弈论率先运用到了有关领域, 为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5.1农业中的对策现象
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和扩展人与自然 竞争的思想,主要起源于2个进步:一个 是农业地域专业化的进步;另一个农业 技术的进步。前者导致农业地区主导产 品意识的进展;后者引出农业技术的重 大改革。这些进展与改革,经过人们的 思考和实验,加强了人与自然竞争的理 念,更加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
联合的
静态
结盟的
零和
合作的
有限
二人
非零和 零和
多人
不结盟的
非零和
零和
对策
无限
二人 非零和 零和
微分对策
多人 非零和
动态
随机对策
图5.1 对策问分类及其模型形式
§5.3矩阵对策
静态的二人零和对策,也被称之为 “矩阵对策”,因为这种对策的所有内 容可以用一个矩阵来表示。
本节主要阐述下列3段内容: §5.3.1矩阵对策的特点 §5.3.2矩阵对策模型 §5.3.3最优策略的确定
V ars
这里,V --对策值。
在数学上能够证明,对策值所对应的纯 策略为最优策略。即:
对于M1,最优策略为:r*
对于M2,最优策略为:s*
因此,鞍点对应着最优纯策略。
b.混合策略
如果对策中不存在鞍点,即:
max i
mjin{aij
}
min j
miax{aij
}
那么,双方的最优策略,是混合策略。
从经济现象推导出来的高度形式化的经
济理论,因此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Von.Neumann和 Burgenstung于1947年 首次提出了博弈论(Game Theory);
Nash等人于50~60年代,证明了各自 处于竞争状态下的总体均衡的存在性, 提出了Nash定理(Nashes‘ Theorem);
3、局势赢得 A
为一个矩阵。表示局中人之间运用各 个纯策略进行抗争时,策略相遇所呈现 的得失价值。每一次相遇,称为一个局 势。
显然,局势赢得是局势的函数,简 称赢得函数。
§5.2.2对策问题分类 与对策模型
局中人、策略和局势赢得,称为对策 问题3要素。依据这3个要素的情况,可 以把对策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 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对策问题的分 类情况,如图5.1所示。
这里,关于对策模型的阐述,主要
涉及下列2节:
§5.2.1对策现象中的基本要素
§5.2.2对策问题分类与对策模型
§5.2.1对策现象中的基本要素
概括起来,对策现象所涉及的基本 要素有3个,即:1、局中人;2、策略; 3、局势赢得。
1、局中人 Mi, i 2
关于局中人,有以下定义和规定: a.定义:参与竞争,且具有独立性。
下面,通过具体模型的求解过程,阐 述这些定义和定理的基本意义和背景。
2、有鞍点的对策
设有 G {S1, S2 , A}
6 1 8
A
3
2
4
9 1 10
3 0
6
6
A
3
9
3
1 8
2
4
1 10
0
6

max i
mjin{aij
}

就是先在矩阵的每一
行里找到最小值,然
后在找出的最小值中
出了一些形式化的手段。例如,对于地 区农业发展规划、飞播技术的运用等问 题,人们便试着用对策模型予以解决。
例5.1 某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要确定本 地区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方向,需要判定
这个地区的农业主产品。为此,他们将 本地区现有的4大作物品种,与当地的天 气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历史统 计。发现当地的4种旱灾和2种涝灾,对 这4种作物的产量影响最大,因此可以把 它们考虑为本地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最
对于M1,这个加权向量的结构为:
X {x1, x2 ,..., xm}
m
xi 1
i 1
而且,由混合策略和对策值的定义,可 以推导出,采用混合策略之后,全局的 赢得状况,为:
XA V
m
xi 1
i 1
对于M2来说,采用的混合策略的加权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