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读后感400字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9e243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d.png)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篇1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知道乡下很多趣事,也使鲁迅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
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而鲁迅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
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非常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故乡》读后感(优秀6篇)
![《故乡》读后感(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7201d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1.png)
《故乡》读后感(优秀6篇)《故乡》读后感(优秀6篇)1他叫鲁迅,他叫闰土。
他是高高在上的少爷,他却是少爷家忙月的儿子。
闰土和鲁迅其他的朋友不一样,他是乡下的孩子,他给鲁迅讲了很多鲁迅不知道的稀奇事。
如怎样捕鸟,在那下雪天扫除一块地,放上秕谷。
有怎样看瓜,过客摘一个西瓜吃这不算偷,可以看出乡下人的热心肠。
还有海边的五色贝壳,还有很多很多。
我相信,这一定是鲁迅童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可是数年后的再次相遇,那时的封建却打破了他们美好的友谊。
鲁迅见到已经长大了的闰土叫出了那声久违已久的“弟弟”迎来的却是闰土的一声老爷。
谁知鲁迅那时的心情?一定是从天上落到地下。
《故乡》读后感(优秀6篇)2寒假中,我接着空余的时间读了一本鲁迅先生的名著——《呐喊》,在《呐喊》中我读到一篇小说——《故乡》,读完《故乡》后,我颇有感触。
《故乡》这篇小说讲的是鲁迅因为搬家回到了自己离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在故乡中见到了闰土、杨二嫂等人,感到闰土变得麻木了,杨二嫂变得刻薄了,一切都变了。
最后,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在《故乡》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人就是闰土,在六年级上学期里,我们曾学过《少年闰土》一文,我们学过的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活波开朗而又机智勇敢,并且还会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等技能,是鲁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乡》,里面的中年闰土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中年时的闰土的脸已经灰黄,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
儿时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觉人在二十的时光是最快乐的,最无忧无虑,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鲁迅和闰土小的时候是多么好的朋友啊!可等他们长大之后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分析是因为小的时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担,可是现在闰土长大了,闰土必须挑起家庭的重任,体会生活的艰辛了,加上那时“人吃人”的社会,闰土已经被逼的,被压迫的麻木了,已经对生活没有过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鲁迅先生之间就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读后感400字精选11篇
![鲁迅《故乡》读后感400字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72a90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7.png)
鲁迅《故乡》读后感400字精选11篇鲁迅《故乡》读后感400字1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读了《故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与闰土深深的友情。
虽然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友谊已经十分的深厚了!闰土会捕鸟、看瓜!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鲁迅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
他们都和鲁迅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和闰土的交往中,鲁迅学到了不少新鲜的知识,得到了不少的乐趣,所以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务必回家。
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之后再也没有见面。
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过去不懂事的我,却不懂好好珍惜时间,常常浪费时间。
有一次,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我想:机不可失。
就看了起来,从7点钟看到9点,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觉。
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床,结果那天上学迟到了。
从此,我一向把作业最早做完,然后再做其他就应做的事。
鲁迅先生以前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谚语大家就应不陌生吧。
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鲁迅《故乡》读后感400字2在这个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书。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还是《故乡》。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后面的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描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一个是现在的故乡。
过去的故乡以闰土为中心;现在的故乡主要描写了成年闰土的变化,这肘的闰土己经不是小时候的圆润、可爱与活力,而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变得衰老、拘谨与可悲。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故乡》读后感 9篇
![《故乡》读后感 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a24c0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c.png)
《故乡》读后感 9篇《故乡》读后感1以前读书时语文课本中总有很多鲁迅的__,那时都觉得枯燥乏味。
长大后很多年也没有再看过鲁迅的__了。
最近,女儿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看鲁迅的各种文集,《呐喊》、《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等,我也跟着重拾三十年前的课本,重新阅读了鲁迅的诸多经典__,甚至还认真地全文摘抄了《故乡》一文。
儿时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对这篇__并无什么感触,甚至都不太理解文中的有些内容和词句。
现在人到中年,再重新读,却觉得有很多感触和体会。
文中主要写到了两个人物,主要刻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一个是少年闰土,一个是豆腐西施杨二嫂。
闰土是鲁迅儿时要好的伙伴,也是鲁迅家的长工的儿子。
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时,闰土“紫红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脖子上挂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一个活泼灵动的乡村男孩就跃然纸上。
闰土给鲁迅讲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海边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贝壳,比如怎样在西瓜地里逮猹这种动物,比如怎样在雪地里捕鸟,等等。
总之,闰土懂得很多鲁迅不懂得的有趣好玩的事,两个少年之间建立了纯洁无暇的友谊。
后来,长大了,两人有了各自的生活,鲁迅离开家乡出来读书求学,后来又到日本仙台学医,再后来又回到北平生活。
而闰土一直呆在绍兴老家,在海边种地,两人就再没有联系了。
再见面已是三十年后。
三十年后,鲁迅回到老家卖祖屋,这才又见到了闰土。
此时的闰土已是一个沧桑憔悴的中年人,“脸色变作灰黄,眼睛周围都是很深的皱纹,手冻得裂开了,仿佛松树皮一样。
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一件薄棉衣,在寒冬中瑟缩发抖”。
这一段外貌描写,与少年时代的闰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都是那时封建的旧中国旧社会,萧条贫瘠的中国农村,经济上的贫困和压力带给无数个闰土一样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折磨和压迫啊!而且见到鲁迅,闰土不再像以前亲密无间地叫“迅哥儿”,而是分明地恭敬地喊着“老爷”。
这一声“老爷”,让鲁迅顿时感到他和闰土之间筑起了一条深深的鸿沟,不可跨越。
《故乡》读后感11篇
![《故乡》读后感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f78fa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1.png)
《故乡》读后感11篇《故乡》读后感1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明白乡下很多趣事,也使鲁迅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
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而鲁迅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
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够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述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最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十分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从闰土身上,我看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了。
鲁迅以闰土的变化,从而向罪恶的社会发出血泪的控诉。
我为我生活在一个新中国、一个新社会而感到幸福。
《故乡》读后感2寒假里,我读了《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这本书。
讲的是一个住在奥沙克山区名叫比利的小男孩,一直梦想着拥有自己的两只浣熊小猎犬,但比利家很穷,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可是执着的比利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虽然很累,有时还会受伤,可比利从未放弃,用了两年的时间,攒够了50美元,终于买回了两只小猎犬:公的叫老丹,母的叫小安。
小安机智聪明,老丹勇敢善战,它们是捕捉浣熊的最佳组合。
比利和两只小猎犬一起度过了一段共同捕猎的美好时光,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在比利的训练下,老丹和小安也成长为出色的捕猎高手,在与纯种的猎犬比赛捕猎中,骄傲的为小主人赢回了金奖杯和银奖杯。
关于鲁迅故乡读后感范文3篇
![关于鲁迅故乡读后感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06397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f.png)
关于鲁迅故乡读后感范文关于鲁迅故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一)鲁迅故乡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家乡,宁波柯桥,这片土地孕育了鲁迅的成长与思想,也留下了他以“鲁迅”为名的文学遗产。
在游览过鲁迅故乡之后,我深深感到了这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鲁迅故乡的环境十分幽静,乡村的气息与现代的喧嚣相比,显得更为古朴和淳朴。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脱俗的清静,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
走在乡间小路上,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古朴典雅,宁静的村庄里弥漫着乡村的气息,给人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慰藉。
其次,鲁迅故乡对于鲁迅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鲁迅对于乡土情感的深厚和浓郁,他笔下的故乡,既是久远的历史,也是鲜活的现实,在这片土地上,鲁迅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来到鲁迅故乡,仿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境界。
总的来说,鲁迅故乡给我的感受是深沉而震撼的。
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沉淀,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和传统文化。
同时,也让我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更加尊敬和敬仰,他的作品和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指引着我们前行。
鲁迅故乡是一个值得怀念和推崇的地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探访,感受其中的魅力和力量。
关于鲁迅故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阅读鲁迅的作品,我深感他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鲁迅的作品时,我常常感受到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力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写实力,引人深思。
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关切。
鲁迅的作品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鼓励我去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激发了我对改变社会的热情和决心。
总的来说,阅读鲁迅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读《故乡》有感15篇
![读《故乡》有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f3ce8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b.png)
读《故乡》有感15篇读《故乡》有感15篇读《故乡》有感1《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时,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而写下的著作。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描写了“我”的三个感受。
一是愉快。
回到家乡,回忆闰土曾带给“我”的那段少年时期的美好的记忆时“我”是愉快的。
那段记忆中有活泼、健康、阳光的闰土,有闰土带来的那些令人感到新鲜的经历,有闰土和“我”之间那份没有贵贱,不分主仆的纯洁友谊。
这段回忆让我半生回味。
可当见到闰土时,“我”却失望了,闰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衰老、胆怯、可悲的“老头”。
当看到闰土为了生存,为了家人,向身份比自己“高贵”的人低头,甚至下跪,就连对儿时的玩伴也不例外时,“我”感到深深痛心和失望。
水生的到来,多少使“我”又产生了希望,看到水生和宏儿无瑕的友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和闰土,也看到了希望。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为生活地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悲哀。
那时的社会使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会溜须拍马、可悲的人。
但同时我也看到了社会的希望,正如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说,“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我”还是希望后辈们“有他们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
”读《故乡》有感2读《故乡》有感3记得小时候,伯伯经常带我去后挖野菜,想起小时看到野菜,忍不住大叫一声诠释心中的惊喜之感。
每当我看见时,就会兴致勃勃地向伯伯说:“看,我找到了好多野菜嘞!”伯伯这时就会笑咪咪的说一句:“小孩子眼睛真尖,伯伯都没你厉害。
”当时还小,就觉得好玩,每次伯伯带我去挖野菜,便是我儿时最快乐的时刻。
《故乡的野菜》这是一则短篇散,今天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禁回想起小时候伯伯带我去后挖野菜的那一幕。
这篇散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无比怀念之情,用野菜抒发对故乡的爱,用真挚的语言打动的人心,由此让我也回想起小时候挖野菜的快乐和惊喜!第一次挖野菜,是伯伯带我去的。
鲁迅《故乡》读后感(精选5篇)
![鲁迅《故乡》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2ddc2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5.png)
鲁迅《故乡》读后感(精选5篇)鲁迅《故乡》读后感篇2最近,在工作之余翻看鲁迅散文集,认真研读了其名篇《故乡》一文。
读罢,我内心在感到温馨的同时,也对人生的奋斗之路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鲁迅先生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至理名言,依然让人深思和遐想。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今天,我所理解的“路”,可能要比鲁迅《故乡》一文中的“路”更复杂些。
路,地上的确本没有路,只是靠人们脚下踏破坎坷与艰险才得以探索出来的。
在我看来,路,是一种目标达到的标志,任何有路的地方,它的前方总有一个目标设在哪里。
其实,路是与人们的欲望和追求联在一起的。
路,是意欲的延伸,是实现愿望的扩展,它存在人们的思想中。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方圆,路的设置与修筑都是人们在头脑中,经过欲望与目标、认知与现实互动才得以形成的。
路,是有用的,它的作用就是承载人们学会行走和实现通达的目标。
路,一直在考验着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学会用脚走路的时候,其实心路就开始漫漫延伸。
尤其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我们可能还要去学会走不同的路。
路程的长短,曲折或平坦等,都与各自的人生境遇有关。
这也提示着我们,要敢于分析和正视自己所选择的路,包括我们的欲求和情态。
不是每一个人的路都走得那么顺利。
可能会风雨飘零、泥泞不堪,甚或跌落悬崖,横栽险壑。
但只有树立行走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才会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这条路,是别人难以尝试和开拓的。
而且当别人行走在你用身躯和血泪夯筑的路上,都会钦羡你的脚印和路上的基石。
这正是路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着别人走出了一条路,大家才学着一起走他一样的路。
即使走得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但最终走出来的路却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选择的路与是个人的诉求、经历、气度、情状相关的。
我们所走的路,兼备了共性和个性特征。
共性的路,只是存在我们的内心,大家共同要探寻的,就像我们在学习之路上都要去实现成才,但真正成才的目标,在于我们每个人行走在脚下的路。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ac5e4b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5.png)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鲁迅的《故乡》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鲁迅的《故乡》读后感1合上《故乡》,我回忆起来,这真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品,字里行间都充溢着鲁迅先生对封建主义的痛恨,对穷苦但淳朴的人民的关爱,以及对朴实百姓善良人格的赞扬。
《故乡》中有一处地方最令我的心颤动。
儿时,闰土是“我”从小一起玩的好友,虽然那时“我”是少爷,他是帮工,鲁迅与闰土之间纯真的友谊令我羡慕。
少时的闰土活泼天真,善良可爱,与鲁迅志同道合:看瓜刺猹、雪地捕鸟长大后,物是人非鲁迅和闰土间却有了一层厚厚的隔阂,是时间的刀无情地砍断了童真,闰土与鲁迅见面时,他开口第一句就是“老爷”,我顿时愣了。
想必鲁迅先生也十分难过,少年时代那无比纯真的友谊已无影无踪这个世界是灰色的,人们失去了活力,没有了生活原有的色彩。
而与鲁迅先生和闰土童年的经历却充满活力与希望,现在与过去;少年的闰土与成年的闰土;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一切都已不再美好。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不朽之作,浓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和无限的伤感读着读着,我不禁潸然泪下。
每次读了《故乡》的感受都不一样。
在阅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振兴中华,反对封建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他挥动手中的笔,与封建主义展开了一场战斗,他像英雄一样,把中华人民从悬崖边拉了回来,一股浩然正气改变了国民精神,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我们21世纪的青年也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浩然正气心中存,以笔代伐,战斗一生!鲁迅先生被中华人民称为“民族魂”,这是受之无愧的!鲁迅先生一身浩然正气,为了祖国,为了民族,顽强奋斗,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一样为中华民族做出那样大的贡献,但也要努力学习,争做一个祖国的好少年,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吧!鲁迅的《故乡》读后感2看完鲁迅先生的《故乡》,我顿时觉得有些失落。
鲁迅的儿时好朋友闰土,经过漫长的时间不见,竟与鲁迅存在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刚要与闰土再见面时,鲁迅是多么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记忆又从新浮起。
《故乡》读后感10篇(最新)
![《故乡》读后感10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0857f31e172ded630a1cb683.png)
《故乡》读后感10篇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已笔代剑,战斗一生,影响深远,写过许多的著名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
我这次看的小说《故乡》就是一篇著名小说。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里面写了两个故乡。
过去的故乡写出了一个活泼快乐,充满活力的质朴少年闰土;现在的故乡则主要描写了现在的闰土,他已不在年轻、活泼、开朗,在生活的重重重压之下变成了一个衰老、拘谨的可悲之人。
是什么让闰土在这二十年之间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让他由一个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衰老麻木的可悲之人?其实是当时那个黑暗的、吃人的社会。
多子、饥荒、苛税以及兵匪官绅把他都快压迫成一个木偶人了。
和他相比,我能感觉到深深的幸福,我生活的这个社会没有饥荒,也没有苛税。
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更加会好好珍惜。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还可以去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这是因为鲁迅身上有太多的束缚。
孩子们是有自由的,我希望大人们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束缚。
看了《故乡》这本书后,长妈妈、闰土、孔乙己……这些人物都让我无法忘怀,特别是《故乡》这篇文章中的闰土,让我对他无法忘怀的原因当然是他童年与中年的巨大差异。
童年的鲁迅,因为家境不错,是个小少爷。
他虽然丰衣足食,但却是寸步难行,哪儿都不准去,童年的闰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须要去看瓜田。
他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鲁迅虽然丰衣足食,但他失去行走的自由。
而闰土没有被限制自由,他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看那广阔无边的海洋法,而鲁迅只能在院子里看那“四角的天空”。
在《故乡》这本书中,鲁迅的童年没有自由。
我觉得没有自由和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相差不了多少。
大人总觉得吃得好、穿得暖、学习好就是一个最好的人,而这些往往是我们最忽略的。
鲁迅故乡读书心得10篇
![鲁迅故乡读书心得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44ebc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c.png)
鲁迅故乡读书心得10篇鲁迅故乡读书心得1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遗忘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故乡》这篇文章使我被受感动。
这篇文章是写的闰土少年和中年时的对比:少年的闰土是紫红的小脸蛋,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戴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可是中年的闰土却大不相同,他身材高大脸色灰黄有皱纹,眼四周红肿双手粗糙,浑身瑟缩。
两人的感情也不如以前了。
以前两人玩的非常快乐并没有身份之分,但是中年的闰土已经对“我”非常恭敬两人没有那么好了,但是还可以谈上话!这让我深深的明白了,身份竟然能决定一切。
农夫永久只能是一辈子农夫。
后来“我”要离开了,“我”与闰土依依惜别,谁也不舍得谁,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离开的,或许这就是缘分吧!在生活中我们应当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要以别人的缺陷去无端的卑视别人,要珍惜一切。
鲁迅故乡读书心得2《故乡》是一部很出名的小说集,里面汇合了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出名的小说。
这本书的就是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先生。
我想先介绍一下鲁迅先生让大家都认识一下。
鲁迅,原来的名字叫周樟寿,后改名为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从1918年就开始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孔乙己》等多篇有名小说。
鲁迅先生的作品很丰富,以小说为主,他的小说布满了很多的艺术魅力,他语言表达得很精炼,对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刻画人物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入木三分”。
《故乡》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一些也包含了对以前我们落后生活的讽刺。
这本书以中国人的生活最为贴近,却意境深幽,外冷内热。
这本书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呐喊》这个部分了,呐喊中的作品,没有很丰富华丽的语言,故事内容和情节简练,却再简洁中传递出强大的语言艺术和震撼力。
《故乡》这本书是特别值得我们去看的,我在其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写作方法。
但里面的内容刚开始可能不会懂,可是多看几遍就会自然明白了。
鲁迅故乡读后感
![鲁迅故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fa43e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5.png)
鲁迅故乡读后感鲁迅故乡读后感6篇鲁迅故乡读后感1鲁迅在他的《故乡》一文中描述了一个他和闰土美好的童年,令人无限向往,但其结局却显得很悲惨,两个原本友谊很深的孩子,竟变成了一对熟悉的“陌生人”。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了:原来时间可以撕碎两个人的友谊。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着,我和我的好朋友张凡不正好与鲁迅和闰土一样吗?总以为我们的友谊坚如磐石,深比大洋。
现在看来,那只是我们年幼时的幻想罢了。
我和张凡年龄差不多。
小时候,我经常和他一起在村子里乱逛,我们会为在一起捅掉了一个马蜂窝而高兴。
我们也经常一起爬到桑树上,尽情地享受着桑枣的美味,直到嘴唇、牙齿变为紫色为止,这时我们会望着对方紫色的嘴唇而大笑。
我们也常常在一起分享个人的小秘密,比如,他曾经告诉我他“喜欢”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诉了他我“喜欢”的女生的姓名。
到现在,我想恐怕仍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这两个女生的名字,我不确定他现在是否还记得这件事。
我们也曾发生过小矛盾,但不超过几小时便和好了。
在这七年的时光里,我们像亲兄弟一般,他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总之,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初中后,我和他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也许是我有了自己的目标,只顾着学习,放假时也很少到他家去,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做作业,渐渐地疏远了他,也许是我们都长大了、成熟了。
我们再也不会两个人在一起,因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费时间,我们再也不会将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对方了,我们开始学会了将心灵半敞着来面对对方,我们会觉得将自己的秘密封存在自己心里比较好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去年寒假,我和他仅见过一次面,当我们在一起聊天时,我们也和闰土一样恭敬起来了,当他说起一些学校的事情的时候,我只是随着笑几声,那种笑仿佛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个小时,我们要说的都说完了,仿佛再也没有什么可聊的了。
从那次见面后,我到现在也没有再见过他一面了。
童年时的那种欢声笑语的场面已荡然无存。
故乡读后感(20篇)
![故乡读后感(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402dc269eae009581becd7.png)
故乡读后感第1篇: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欢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欢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能够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此刻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此刻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仅有毫厘之差了。
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乡》中,鲁迅不仅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
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异常是最终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故乡读后感第2篇:“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与闰土相同,《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述也可谓精彩绝伦。
其中,“圆规”这个比喻构思奇巧,寓意丰富,是这段中的一大亮点。
那么这个比喻妙在哪里呢?首先,从外貌上来看。
大家都明白圆规是很瘦长的,奇形怪状的,用来形容枯瘦难看的杨二嫂的样貌恰到好处。
无疑,这有些夸张的意味,但显然如此一来,杨二嫂这一主角刚一出场,便印在读者脑海中了。
其次,再来分析人物性格。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825c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c.png)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写读后感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促进更多的阅读和思考,写读后感是我锻炼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篇1《故乡》这本书写了鲁迅回到故乡绍兴准备搬家到北京。
描绘了少年的时候朋友和邻居的变化,从中体会到思念可以改变人的性格。
少年时的闰土非常勇敢。
帮着爸爸看西瓜地,经常遇到獾,而獾的习性十分残暴,全身上下都是刺,它还是杂食动物,很可能会咬人,可是小闰土不怕,勇敢地拿叉子与獾打斗,不怕刺伤,最后獾慌忙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少年时的闰土非常聪明,因为我与他聊天怎么捕鸟的时候,他迅速而流利地说出了捕鸟的方法要在下雪过后,扫出一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长大后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着十分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说话的时候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显得让人感到他十分的麻木,跟以前活泼勇敢的闰土完全不同了,这让作者感到十分苦恼,非常伤心。
看到原先活泼开朗的少年闰土变成了麻木的闰土,真让我失望,心情与着作者一样,我真想现在的闰土变回原先活泼开朗的闰土呀!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篇2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我最想说说文中的闰土了。
鲁迅在文中回忆闰土时讲了一个活泼能干的少年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借下逃走了。
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
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闰土和鲁迅认识了,并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虽然他们家境不同,那时,闰土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许多事,见多识广。
《故乡》读后感通用15篇
![《故乡》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d3a2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b.png)
《故乡》读后感通用15篇《故乡》读后感1鲁迅的《故乡》,我从上学就读,现在教学了,仍在读。
以前也没觉得多么好。
但是今年看了电影《突出重围》后,再读鲁迅的《故乡》时,突然佩服起鲁迅的睿智来。
《故乡》中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我”辛苦辗转的生活。
“我”不希望“我们”的下一辈像“我们”那样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
翻开中国近代史,为了这个新生活,中国的许多革命志士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却实实在在为之奋斗过。
电影《突出重围》就是用音光声的效果给我们视觉听觉的冲击,让我们具体感受到这段普普通通的文字后面带给当时以及后人的革命效果。
那一刻,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今天可以人人平等的生活,得益于那些革命志士。
用鲁迅《故乡》的结尾: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对那些有名字没名字的革命志士致意崇高的谢意!《故乡》读后感2《红色羊齿草的故乡》是美国著名儿童作家威尔逊﹒罗尔斯的成名之作。
让我想到了一条名言:坚持才能实现梦想。
本书写了主人公比利小时候家境贫穷,买不起浣熊猎犬。
为了实现拥有浣熊猎犬的梦想,他历经千辛万苦,到钓鱼人的营地卖蔬菜、玉米、鱼虾,还在黑莓园中来回穿梭,一点点,一分分,终于从二三十美分积累到五十美元,买到了自己心爱的浣熊猎犬。
正是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梦想。
他得到了老丹和小安。
比利与爱犬形影不离,一起穿越山头,寻踪冰河,捕捉浣熊,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阅毕全文,我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性,不坚持,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记得我看《新华字典》的时候,我上半年就看了一半,但后来由于我没坚持,下半年我连?都没看到。
我感到十分惭愧,这才知道坚持的力量又多么强大。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是呀,生命不可能从放弃中绽放出美丽的烟花,我们要定好目标,坚持不懈,这样才可以实现我们的梦想。
《故乡》读后感
![《故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c790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4.png)
《故乡》读后感《故乡》读后感精选1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读后感1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看完《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剧中主人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鲁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故乡》读后感2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写了杨梅树和杨梅果,重点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
文章脉络清晰,词句优美,耐人回味。
正好,我爸爸的一个朋友从温州给我带来了那里的最有名的水果“杨梅”。
杨梅圆圆的,满身都是尖尖的刺,浑身都是紫红色的,闻一闻,就会感觉一阵酸酸的甜甜的香味迎面扑来,会让你胃口大开。
我拿一个放进了嘴里,当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啊真甜啊!我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上了鲜红的汁水。
我刚吃了一个,感觉杨梅很酸,我就不吃了。
妈妈对我说:“杨梅的营养十分丰富,郑州可是非常少见的哦。
”在妈妈的诱惑下,我拿起杨梅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吃了一个又一个感觉不酸反而变甜了,我渐渐地喜欢吃杨梅了。
我品味其中的喜爱之情。
而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鲁迅读后感400字
故乡鲁迅读后感400字(一)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读了《故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与闰土深深的友情。
虽然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友谊已经十分的深厚了!闰土会捕鸟、看瓜!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鲁迅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都和鲁迅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和闰土的交往中,鲁迅学到了不少新鲜的知识,得到了不少的乐趣,所以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
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
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乡鲁迅读后感400字(二)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
一开始,他们还相
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
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小时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费时间。
有时,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就看了起来,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马虎潦草,效率很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
读了《故乡》,我有感而发。
《故乡》的开头就使我感到十分妙。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这句话好像牵连着我的大脑,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继续往下看。
看到讲述闰土的地方时,心里得意洋洋,可能是由于自己在语文书上学过的缘故。
在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作者鲁迅了。
他不因为在外地闯荡好了,得到了金钱和地位就弃家离去,嘲笑农民。
也不像别的大阔佬一样看不起社会底层人物;更不像别的大阔佬一样看别人叫自己老爷就得意洋洋。
他心怀宽广,待人谦虚、热情。
因此,我喜欢鲁迅,赞赏鲁迅。
我有点看不起杨二嫂。
她属于喜欢嘲笑别人,而且赚了
点小便宜就得意洋洋的人。
,说话、为人一点也不谦虚、诚恳,贪图小利。
因此,我看不起她,还十分讨厌她。
从文中我觉得作者是一位重感情的人。
从宏儿和水生身上他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和闰土,他们那种少年时的友情让我感动。
让我想不到的是,闰土见到鲁迅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爷!……”这令我惊呆了。
在想象中,闰土和鲁迅好像一对亲兄弟,现在怎么会这样?这让我体会到当时的黑暗社会,和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让我心中的怒火顿时燃烧起来……
看到鲁迅写的《故乡》,我真想回故乡看看呢!
故乡鲁迅读后感400字(三) 在这个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书。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还是《故乡》。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后面的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描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一个是现在的故乡。
过去的故乡以闰土为中心;现在的故乡主要描写了成年闰土的变化,这肘的闰土己经不是小时候的圆润、可爱与活力,而是在生活的
重压之下,变得衰老、拘谨与可悲。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
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
,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
真正的金子。
从闰土身上可以看出旧社会的黑暗与劳动人民的苦难,我们应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新中国、一个新社会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