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习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4)新闻体裁2、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 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 what:何事⑤、 why:何因⑥、how:何果C、新闻(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分别划分这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二、理解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三、小组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3、《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四、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中心思想在于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展现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场景,文章抒发了亿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迎来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同时,该文章也强调了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和承载方式,通过描述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维多利亚港湾的情景,巧妙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这种写作手法既具有新闻性,又富有文学色彩,使得整篇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刻隽永。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报道,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深入领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把握其如何巧妙地融合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以生动展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以及新闻中场景描写与语言情感的深度融合,如何精准传达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此外,难点还在于理解新闻报道如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既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充满感染力。
文章在写作视角和场景描述上也非常出色。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氛围。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以及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等场面的描述,都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感。
文章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感受的融入。虽然作为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文章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自豪。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国殖民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2. 教学内容2.1 课文理解: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2.3 写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国旗,引起学生对英国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词汇语法:讲解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导学案:1. 学习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运用英语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2. 学习内容2.1 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词汇语法: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3. 学习步骤3.1 预习课文:提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2 课堂学习:跟随老师的讲解,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3.3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习题:1. 单选题1.1 下列哪个单词是本文的重要词汇?A. FlagB. ColonyC. IndependenceD. Empire2. 阅读理解A. What happened in 1997?B. Why did it happen?3. 写作练习3.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为:“The meaning of independence”。
四、答案:1. 单选题答案:C. Independence2. 阅读理解答案:A. In 1997,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a.B. It happened because Hong Kong was a colony of Britn an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lease, it was returned to China.3. 写作练习答案:(略)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
3.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4.消息的结构:①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学参考1028 2042《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自主学习案一、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文体常识:1、新闻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新兴的新闻体裁(如新闻评论)。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用价值:掌握新闻知识,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标题、细节、情感等方面。
品评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情感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从国际争端看人际交往。
二、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p57夯实基础1、4三、导入设计: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古老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四、互助互学:(一)新闻知识。
(见资料)(二)香港回归相关资料。
(见资料)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下面请同学们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完成(三)1、2(三)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独立——合作)完成1、2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何内涵?标题鉴赏+标题练习: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特写按什么顺序选择哪几个场景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3、可否去除场景外的文字?为什么?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时间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五)分析背景材料
1、这篇新闻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还加入了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指新闻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各种联系。如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第4段就是背景材料,请问这段背景材料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号:10)
班级,小组名:,姓名
课题
短新闻两篇
编制人
高一年级组
编制时间
使用时间
导
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法
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课
堂
训
练
第一课时
(一)解题
请问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几层含义?
(二)理解导语
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
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的什么意义?
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探究】
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自主学习: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 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并找出对应事件。文中描写了英国 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从英国(港督)撤离香港的角度,按时间顺序进行 记录。对应事件(见下) 第一场景: 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 旗帜。(第三自然段) 标志: 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自主学习: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 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 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并找出对应事件。文中描写 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第二场景: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标志: 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 抱。
强调作用:
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突出和强调“别了”,引人 注意。
合作探究
二、体会这则新闻的导语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 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 的介绍、事件的结果。 作用: 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 殊的历史使命。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 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作探究 四、揣摩含蓄的语言 2.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 内涵?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 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 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 “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 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材版本单元主题学时总数文本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研读学时 1学案编号年级备课组高一编制教师刘娟审核教师语文组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温故知新知识链接:1、背景介绍: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真实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2、“不列颠尼亚”简介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
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
“不列颠尼亚”,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在本文中指“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3、本文是一篇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能使新闻主干事实充实丰满,解答读者的疑问,揭示事物的意义,为新闻注入知识性、学法指导文本阅读注音并解释词语凝重().掩映()..陈迹()..瞩目().冉冉升起()..易帜().展拓().子夜().1、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这篇通讯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场景四:文本探究展示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3、谈谈第4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内涵?知识小结自测提升客观试题主观试题最好是典型试题,并有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既是对上面“过程与方法”(例举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的具体化。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答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一、合作探究1. 朗读课文,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理清思路。
明确:(1)导语(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撤离香港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10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管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明确: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3.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明确: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③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4. 文中第5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为何称其为“日落仪式”?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精彩在哪里?明确:(1)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介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也能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够流畅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4.1.2《别了, “不列颠尼亚”》(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四. 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写作背景1997 年7 月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六.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目标择定】1、通过本文的文体结构来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择定理由:了解本文的特写新闻的文体特征。
)2、分析文本的四个特定场景在特写新闻中的作用。
(择定理由:本文的主体内容解读。
)3、感悟细节描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定理由:通过解读细节描写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篇特写新闻通过几种手段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盛景和英国撤离的历史时刻?1、请从本新闻的五要素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2、本新闻是从哪四个主要场景来叙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3、本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1997香港回归直播(全程记录片)3TURiP—在线播放—优酷网。
2、相关电影《婚礼定在回归日》。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羹(gēng)匙漂泊(bó)岑(cén)寂不屑(xiè)B.稔(niǎn)熟丰腴(yù)玉笏(hù)尺牍(dú)C.怜悯(mǐn)吝啬(sè)央凂(mèi)气氛(fèn)D.下乘(shèng)寒砧(zhēn)剑鞘(xiāo)狂吠(fèi)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
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
3.了解标题及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重点)了解标题及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难点)【导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1.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结语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导语的三大作用: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参考《师说》p95)二、思、议、展(一)整体感知1.这篇新闻有哪几部分构成?2.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依次记叙了哪些事件呢?写了几个重要场景?(二)合作学习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文中两次提到“日落”这个词语,其作用是什么?)(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16开 4页教师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筛选出文中四个场景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2、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上1【学习难点】上2、3【学习方法】探究讨论法小组互评法【学习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预习案】知识衔接1、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香港回归。
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2.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讯、评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学。
课前演练,自主学习1、什么是新闻(消息)?构成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消息的特点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用事实说话;内容新颖;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即真实性;新颖性;时效性:准确性)2、消息的结构五部分是什么?①、标题(引标、主标、副标)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语: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鲜明】高一语文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一、相关链接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导学案;(2)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3)通过练习题,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增强国家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2)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2)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隐含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反馈,讲解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对《别了,“不列领尼亚”》的理解”;2. 预习下节课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案。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 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自主学习】1. 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 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
1. 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
3. 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4. 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2.导语是哪些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3.主体是哪些段落?主体以什么为线索?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2~10段)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理清脉络,列出时间发展的时间表。
4:30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
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15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7:45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0:00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0:40 查尔斯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4.结尾讲述了什么?
(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156年5个月零四天”——一段曾经耻辱的历史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呼应题目,暗含讽刺
(反映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失败)
第二课时
一、走近新闻: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了解特写手法: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侧重于“再现”新闻事件、人物、场景,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往往截取事件发展中的某个片段、画面、场景进行描画,给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特写镜头般感觉的写作手法。
举例: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请探讨找出其它特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提示学生注意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
2.了解场景描写的特点:形象真实的“再现”,让人仿佛站在摄像机镜头前观看现场一般的感觉。
如: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请交流其它场景。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上7:45,“,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 月 1 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探讨本文场景描写的象征意义。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二、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真实的再现性——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场景描写(详见上一问题探讨,略) 2.历史的厚重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材料的融合
3. 理解几组构成对比的关键语句的含义:
①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港督府降旗仪式
含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②港岛第二次降旗仪式
爱德华舰长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含义:历史今昔对比,有一中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更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③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含义: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 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此外,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三、总结。
用多媒体幻灯片系列回顾课文中的五大场景以及香港风光图片系列展览,还有祖国同胞同贺回归的场景等等,边放映边作旁白概述(以《东方之珠》的优美旋律作背景音乐衬托),让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在动人的音乐中一一再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化印象。
四、检测:见《练习册》
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主体:五个场景1、末任港督离府象
2、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征
3、威尔士亲王”军营旁意
4、中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义
5、“不列颠尼亚”离港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