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本质

合集下载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作为人类,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的本质?他们企图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诠释人的内在本质,以此来深入地理解人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有关人的本质正确观点的介绍。

首先,人的本质是多样性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层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比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都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独立性。

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独特性,以此来表达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实现。

其次,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

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现秘密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想法,挑战既有的理论。

人类通过创造性思维,持续发明出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事物,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人的本质是智慧的。

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思维、判断和洞察力,可以通过思考和推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因此,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旅程中,智慧将会成为我们求知的动力,指导我们达成我们的目标。

最后,人的本质是能力的。

人们拥有灵活的思维逻辑,以及具有适应性的决策能力,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快速判断和作出决定,从而完成更多工作,更快地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人们也拥有抗压能力和忍耐力,可以在承受巨大压力时,仍然坚持追求理想,获得最终的成功。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是多样性、创造性、智慧和能力,它们一统席卷一个人,将一个社会性动物转变为有品质的人,用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完善。

希望我们能够深刻理解自身,以此来拥抱自己的本质,用最真实的自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

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

一、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1、人生与人生观(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2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

a.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b.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c.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人的本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在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人类的本质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哲学上,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或意识,而物质世界只是其表象。

其他人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物质本质,精神或意识是由大脑的活动产生的。

在心理学上,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情绪和思维方式。

其他人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体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在生物学上,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物学特征,如基因和生理特征。

其他人则认为人的本质是文化和社会背景。

总的来说,人的本质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能单一地从一个角度来理解。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人的本质是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他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形体、
灵魂和理性。

以下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

首先,阿奎那认为人的形体是人的一个本质方面。

他相信人的身体不仅仅是一个灵魂
的容器,而且是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的身体对于人类的自由行动和健康至
关重要。

人类身体中的器官和系统使人能够进行行动和思考,使人能够感知世界和自己的
身体。

因此,人类身体是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阿奎那认为人的灵魂也是人的本质方面之一。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人类的生命力
和个性,它使人成为一个唯一的个体。

灵魂包括感性灵魂和理性灵魂两个方面。

感性灵魂
使人能够感知和感受外部世界,而理性灵魂则使人能够进行思考和理性推断。

阿奎那认为,灵魂是无物质的,因此它不受身体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精品)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精品)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即便在今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邃含义,也没有被深刻理解。

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金钱、物、官、各种“神”等等“非人”的东西处于根本的位置,而人的地位、人的尊严遭到贬损,“以官为本”,“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神为本”仍然控制着人、危害着人、扭曲着人,并且仍然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3]173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名词解释人的本质

名词解释人的本质

名词解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存在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是构成人类个体的核心本质。

人的本质通常包括心灵、思维、感知、情感、意识等方面。

心灵是人的本质之一,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心灵是指人的理性、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思考、推理、判断、决策的中心。

心灵让人能够思考和理解世界,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思维是人的本质之一,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表达的过程。

思维包括感知、记忆、分类、推理、创造等各种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使人类能够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环境,形成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思想。

感知是人的本质之一,是指人类感受和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

感知包括感官的接受和解释外界刺激的过程,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知能力让人类能够感受到身边事物的存在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从而与环境进行互动。

情感是人的本质之一,是指人类在面对不同刺激和境遇时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情感有很多种类,如喜怒哀乐、爱恨、好恶等。

情感可以是个体的内心体验,也可以是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能力使人类具备了情感共鸣和社交交往的能力。

意识是人的本质之一,是指人类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主观感知和自我反观的能力。

意识是人类感知、认知、思考和决策的基础,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主观体验。

意识包括清醒、梦境和催眠等状态,能够让人类在不同状态下感知和思考。

人的本质是复杂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的个体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类作为高级智慧生命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人的本质也使人类能够不断进化、适应环境和追寻幸福,不断探索和创新。

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动力。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人的本质指的是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固有本质或特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也不会改变,是其存在的根本基础。

人的本质涉及到人的思考、情感、意志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和互动等方面。

以下是对人的本质的一些名词解释。

1.思维:人的思维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通过感知、观察、思考、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思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2.意识:人的意识是人的本质的核心之一,指的是人对自身、外部世界和内部体验的主观感知和体验。

意识是人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显著区别之一。

3.感情:感情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对外界刺激和内心体验产生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

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联系和互动的重要纽带。

4.意志:意志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和倾向。

意志表现为人的自主选择和坚持,是人实现自己价值和目标的动力源泉。

5.个体性:个体性是人的本质的基本特征之一,指的是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点和特质。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包括身体特征、心理特质、行为方式等,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6.自由意识:自由意识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的自主思考、选择和行动的能力。

人作为有自主意识的生物,可以自由选择和决策,不受外界因素完全控制和限制。

自由意识是人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总之,人的本质是指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固有本质和特质,包括思维、意识、感情、意志、个体性和自由意识等方面。

这些本质特征构成了人的独特身份和人格,也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显著特点。

人类的本质是哪三个

人类的本质是哪三个

人类的本质是哪三个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为发达的智慧生物,其本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

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情感和思维,可以总结出人类本质的三个方面。

1. 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类本质的重要部分。

人类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爱、恐惧、
欢乐、怜悯等。

这些情感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连接着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

爱是一种强大的情感,不仅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恐惧则是人类自身的防卫机制,帮助人类迅速做出应对危险的决策。

情感的存在让人类对生活充满了色彩,也使人类更加具有社会性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2. 求知
人类天生具备求知欲望,探索未知、理解世界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


类依靠思考、学习、研究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探索宇宙、尝试解开生命之谜。

求知的欲望使人类群体集合成各种学术机构、研究团队,促进了文明的不断进步。

3. 创造
创造性是人类本质中的重要方面,人类通过创造从而改变和塑造周围的环境。

艺术家用艺术作品传达情感和思想,科学家通过研究创新带来科技的革新。

创造不仅是实体物品的创作,也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

人类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同时也彰显了人类的智慧和灵感。

总结来看,情感、求知和创造是构成人类本质的三个重要方面。

这些特征使人
类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拥有自我感知、社会互动和不断进化的能力。

人类的本质源自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对美好和更高层次追求的精神境界。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一位著名的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天主教教父”之一。

他对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理解,对于后世的哲学和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十分深刻和系统,对于理解人类存在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阿奎那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在他的著作《神学大全》中,他指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意味着人类具有理性和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真理和追求幸福。

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拥有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这使得人类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有理性的。

阿奎那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

他认为,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动物,依赖于社会和他人的存在和关系。

在他的《政治学问》中,他强调了人的社会本质,认为人的本质不仅包括理性,还包括社交和关系。

人只有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完成自己的使命。

人类社会性的本性使得人们需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性和价值。

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

阿奎那还强调了人的宗教本质。

在他的著作《神学大全》中,他指出人类天生就是宗教的,因为人类具有对于神的渴望和寻求。

人的理性和追求幸福的本能使得人们寻求最高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最高的价值和意义只能在信仰中得到满足。

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宗教的,宗教能够满足人的内在需求,使得人类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阿奎那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强调了人的理性、社会性和宗教性。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能够通过理性来认识真理和追求幸福;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理性和价值;人是宗教的动物,需要通过宗教来获得最高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综合的人性观使得阿奎那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成为中世纪哲学和神学的重要理论,对于后世的哲学和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的本质的三层含义

人的本质的三层含义

当谈论人的本质时,可以具体地解释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生物学层面:人的本质在生物学上指的是人类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这包括人类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空气和休息等。

此外,人类也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如大脑和神经系统,这些生理结构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学层面的人的本质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的共性和基本需求。

心理学层面:人的本质在心理学上涉及人类的情感、意识、思维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这包括人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以及认知能力,如学习、记忆和思考。

人的本质也表现为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模式,这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层面的人的本质突出了人类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

哲学层面:人的本质在哲学上涉及人类存在的根本属性和特征。

这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探讨。

哲学层面的人的本质强调人类作为有思维、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存在。

它也涉及到人类对真理、美善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幸福和意义的探索。

哲学层面的人的本质引发了关于人的目的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这三个层面的人的本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作为独特生物和有意识存在的特点。

它们展现了人类在生物、心理和哲学层面上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同时,这种理解也体现了人类作为复杂生物和思维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物质性的,物质性的可以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概念来定义。

它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差异。

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视为“社会性质”,即其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是一种社会交换的物质:一种社会关系的形式。

马克思的论述是:它的本质不仅取决于它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取得什么,还取决于它是如何与他人交往的以及它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什么。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即人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他们在这种交往中承担什么角色并从中获利。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1、引言马克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被誉为现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以广泛而深刻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论文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进行探讨。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含两个方面:人的物质性和人的社会性。

人的物质性是指人类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并适应它的生存方式。

人的社会性则是指人类在社会性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现象,即是指人类自身相互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阐述人的社会性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类是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根源,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与合作、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文化娱乐等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与变革而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

这种发展就是采取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由这种矛盾驱动着催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变革和进步。

一个人的生产活动、观念和文化都是受到其社会角色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如果需要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就需要深刻认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现有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的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具体表现。

而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的意识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而人的本质则是由人的物质生存、物质需要和物质文化要求所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人类的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推进。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托马斯·阿奎那是一位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是其哲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他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人性的见解。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构成的。

他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共同组成的。

灵魂是人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要素。

而身体则是灵魂在具体表现的一种方式。

在他看来,灵魂是由理性和意志两部分组成的,理性是人的知识和智慧的来源,而意志则是人的行动和选择的动力。

身体则是理性和意志的工具和表现方式。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相互作用构成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有限和有缺陷的。

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有限的,因为人是受造物,是上帝的创造物。

人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无限扩展和延伸。

人的本质也是有缺陷的,因为人是堕落的,受到罪恶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因为原罪的影响,本质上是有缺陷的,具有罪性和脆弱性。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既有限又有缺陷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在他看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人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社会是人生活的场所和条件,人的本质是在社会中得以实现和展现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向善与上帝相通的。

在他看来,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是上帝的形象,因此人的本质是向善的。

人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可以认识真理和追求善美。

而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可以与上帝相通,可以永生不灭。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向善与上帝相通的。

托马斯·阿奎那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是基于其对于神学和哲学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得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构成的,是有限和有缺陷的,是社会性的,是向善与上帝相通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的劳动创造者。

他认为,人之所
以有发展性,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一种能力,即使用工具和机器来转移
和改变自然条件,以获得生活必需品和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的物质结构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这些知识
和技术可以增强他们的生存和繁荣,从而实现胜利和自由。

因此,马
克思认为,人类本质上是用工具和技术转变自然条件以提高生活水平
的劳动创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论文关于人的本质人和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也是现代美学的中心问题。

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

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

所以美的本质,基于人的本质。

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中一个关键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美则不研究人,或者研究人而不研究美,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深入。

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重门深锁的禁区,以致于现在要研究这个问题,不得不从头开始。

本文的写作,是为寻找出发点面蜍的一个初步的努力,只谈了一个人的本质问题,即便如此也还是感到题目太大。

“茫茫大海与无齐,无限行程望欲迷”。

不知一叶蓬舟,能得几许?一我们关于“本质”的理论,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

它是我们把一事物与一切其他事物及其有机整体区分开来加以研究的方法。

宇宙本体是一个有机的和生态的过程,一股生生不息的永恒之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方法,则所有的事物在其终极的意义上将合而为一,而在现象上的多样性将不可理解。

分开来看,一事物、一过程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是有区别的,但不是独立的。

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

所以要确定一中物一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他事物、他过程的整体关系中来考察,才有可能。

例如生物的本质是相对于无生物而言的,它必须以无生物为对象,与无生物作比较,才能确定。

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它必须以动物为对象,与动物作比较,才能确定。

所以关于本质的规定性,不仅来自人类具体地考察各别事物的需要,也来自人类整体地认识世界的需要。

孤立的、单独的事物是没有本质的。

孤立的、单独的个人也是没有本质的。

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就叫“无对象的本质是非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人怎样超越出动物界,人就怎样进入历史,而形成自己的本质。

所以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提法,同现在在我国学术讨论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这一提法,有重大区别。

我们所谓的“共同人性”,是同人的“阶级性”相对而言的。

后者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人的属性;而前者则是指这种“阶级地”不同的人们之间相同和共有的东西,即人的自然本性。

而无论是后者,还是前者,都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后者是指人和差异而不是指人和动物的差异。

在历史和社会之中,人和人的这种相同之处,只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如食欲、性欲之类生物学上的本能,而这些本能,是动物也有的。

这两种说法,表面上有所不同,实际上殊路同归。

说人的思想行为是由他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实际上也就是说追求利益的本能是一切人共同的本能,也是人性论。

二者的差异仅仅在于,一是指具体的人性,一是指抽象的人性;一是指人性在不同社会必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异化形态,一是搦产生这一切社会必然性及其异化形态的同一个自然必然性。

归根结底,二者并不矛盾。

人类之划分为不同阶级,不过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短暂的一瞬。

在么衣制出现以前漫长的原始社会,和消灭了私有财产以后的漫长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没有阶级的人类社会,那时没有阶级性,不等于没有人性。

二者是一个东西的两种表现。

所以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人的本质。

把阶级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社会必然性的盲目。

把共同人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自然必然性的盲目。

而归根结底。

所谓“社会必然性”,例如经济必然性,不过是社会中的自然而已。

盲目(无意识、不自觉)是动物的特点。

这两种对于必然性的盲目,具有同一种动物的性质。

正如在原始自然中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在社会的自然中,人也具有自己的动物性。

例如在等级森严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君君臣臣”被看作和“父父子子”一样的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就象自然界生出狼和羊,或者蜂王、雄蜂和工蜂那样直接生出王公、贵州和奴隶。

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史上的动物时期,是人类动物学”。

当然,“人类动物学”不完全等于动物的动物学。

它经过了人类异化劳动的一系列中介,如法律、政治经济制度等中介环节,打乱了原来的自然秩序,呈现出一种错杂的状态。

例如,马克思指出,在自然界是工蜂杀死雄蜂,而在人类社会,则是雄蜂杀死工蜂,即不劳而获者杀死劳动者——用工作把他们折磨死。

这种情况不同于自然界,但同样“使人脱离自己的普遍本质,把人变成直接本身的规定性所摆布的动物”。

把人性或人性的某种异化形态(阶级性)当作人的本质,无异于把动物学当作人学。

在这个领域内寻找人的本质,那就——借用一个现成的比喻来说——象易卜生笔下的人物培尔·金特在剥洋葱皮;他剥了又剥,除了皮还是皮,终于没有得到“洋葱本身”。

对人人瓣语言和行为,用政治经济学的、或者心理分析学的术语作出解释是容易的。

例如,数学家们早已在证明,心灵不过是无数复杂反应的总和,它接受信息并进行处理,以维持机体的稳态;而对于生物学家,人脑也象其他生理器官一样,不过是生物体为了维持生存,在进货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工具而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则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把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他们的阶级利益作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假如社会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说人的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意志都可以在这些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序的联合国吧操纵,那我们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感到奇怪的。

但是这样一来,人就变成机器,或者不寄托了动物了。

而这也就是说,当洋葱皮剥完时,“洋葱本身”也没有了。

这种结果一定会使得拉·美特利在九泉之下高兴得眉开眼笑的。

受客观必然性——无论是生理必然性还是经济必然性——的支配是动物的属性。

人对于必然性的盲目是它的动物性的表现,是朦昧远古自然状态在社会和历史中的遗物。

这种情况把人和大自然结为一体,而使他消失在太古时期的背景之中。

“人的本质”。

所以“人的本质”是和人对于必然性的认识、把握和驾驭分不开的。

人类史表明,人类离动物界愈远,他的活动就愈带有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因而是主动能动的特征。

“他的政党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而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然界区分开来。

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

“共同人性”是变化的,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

这种自我改变,即自我创造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则是不变的。

所以共同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

对于“共同人性”的论证,不能代替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证。

至多,共同人性只能算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即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

二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

我们通常把劳动理解为“干活”,理解为狭隘的物质生产,理解为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按照这种理解,劳动不是人的本质。

因为动物也能这样“劳动”(例如野兽觅食,蜘蛛结网,蚂蚁、蜜蜂、海狸构筑巢穴)。

并且正是这样的劳动,把人异化为“非人”,异化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

天天这样为维持一已怕生存而不断“干活”的人们,事实上已经和动物没有区别了。

这是对“人”的否定而不是对“人”的肯定。

马克思指出:“对于这种状态来说,人类劳动尚未摆脱最初的本能的形式的状态已经是太古时代的事了。

”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劳动”这一概念具有深广的实践意义,不同于通常所谓的“干活”等等。

他写道:“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很明显,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只有作为人类目的树立和目的实现之间的中间环节,即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劳动。

只有在这样的劳动中,才存在着人的一整个族类生活的共同特征。

这种劳动不仅创造手段,而且创造目的;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这种创造常常表现为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

它代复一代地进行,形成文化,形成复杂的精神文明。

这样一来,各个具体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存在,而且是这种精神文明的存在,是这种精神文明的现实的生成。

这个生成过程,不仅表现为劳动转化为创造,性欲转化为爱情,感觉转化为审美,本能转化为道德,而且表现为感性材料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以及符号的符号——信息系统。

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动的、反思的精神结构——文化心理结构。

马克思所说的那个“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正是观念地存在于这个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这个蜂房的由观念的精神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物质实体,只有通过“劳动”这一中间五一节才能够实现。

所以劳动,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主动能动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

换句话说,世界历史和在其中不断递变的一切社会关系,不过是这个实践活动及其后果的总和而己。

这样一种持久的、广泛的、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当然不是任何个人能够完成的。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象许多个人不生活在一起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为了进行生产,人类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至于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有机地密切联系着的。

条件、方式、目的等等及其组合,是一些能动的因素。

所以历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发展途径,我们不能把人类的历史看作单一的历史,看作由一个点出发向着另一个点前进的历史,因此也很难说什么方式和目的的是历史的方式和目的。

不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则是历史进步的普遍形式。

这种形式恰恰是人类主动性、能动性的现实的表现。

所以马克思又说,“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就直接把劳动包括在这个总和之中了。

基础不等于上层建筑,人的本质的基础不等于人的本质。

这是因为它的“总和”并不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而是指一种包括文化心理结构在内的主动能动的整体结构,即人的主体性。

它是一个乘积,远远大于各个部分相加之和。

正因为如此,所以劳动和社会性还不直接等于人的本质,而只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

以往的哲学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定义,在最深刻的情况下也只是达到这个层次。

而只要达到了这个层次,一种定义也就能标导出一种社会的特征。

例如亚里斯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这标志出欧罗巴的古代的特征;孔子以有仁、义、礼、智为人,这标志着亚细亚的古代的特征;弗兰克林把人看作“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标志着当时美国社会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