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合住宅技术的变迁和百年住宅体系89P
日本房产发展史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至今为止的经济开展轨迹,以及三井不动产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情况,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现了经济快速开展,当时日本以经济现代化为目标.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是一样的,每年实现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我们公司自1941年创立以来,以治理和租赁位于东京几处房产为主业,我们之后开始天还造地工程,这是位于东京东部的千叶县.日本当时严重缺少用于海外贸易的临港工业用地,我们想日本经济开展离不开优质的用地,我们向这全新的领域发起了挑战.当时日本也缺少一些宽广舒适的写字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公司建造了日本最早的摩天大楼,也就是36层的霞光大厦.日本多发地震,所以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在日本建造摩天大厦是天方夜谭, 是不能实现的,我们打破了日本这种陈旧的观念,说服了政府,于1968年建成.霞关大厦随后成为先驱工程,至今已经过去40年,仍旧是日本最高租金的写字楼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70年代,进入70年代,日本进入了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比例到达了50%,由于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高质量住宅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提升高质住宅的供给成为当时的一大课题,当时在日本舒适度非常低的兔小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葛苣,也受到了国内外的批评.此前的住宅是以政府供给为主,目的主要在于人们对于舒适上的要求,为了迎合人们对高水平住宅的需求,我们公司开始多元化开展,进军住宅产业.我们在郊外大规模开发的绿地充分的新城,以及高层公寓,我们力求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住宅.1 / 8我们公司在商品房开发方面已经有近40年的经验,被供认是高品质供给商,也享有业界第一的美誉.同时为了满足二手房买卖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门从事中介活动的三井不动产销售公司.同时为了更专业有效的满足独栋房的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业的独栋房公司,三井独栋房公司.接下来我们看一下8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制造业倾向于扩大出口, 这促进了日本的贸易顺差,但是同时引发了日本与欧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这一时期我们公司在其他公司之前,将街区规划这一概念引入了房地产开发工程,我们开始从事集高层建筑,商业设施绿地和公园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是图片右上方的工程,这个工程距离东京两公里的市中心地块,土地面积是14公顷,在这里我们建造了可以容纳4000户的住宅和写字楼,为当地的社区提供了广阔的绿地和亲水空间.同时我们又预见到汽车普及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在郊外建造了大型购物中央,这个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使之我们保持业界领先的地位.另外我们还接手建立了东京迪斯尼乐园,人们当时认为这个工程很难成功,但是现在受到亚洲许多国家人们的喜爱.先于其他公司我们率先建设了日本首个欧美型设施,为已经开始感受到富裕的人们提供新的事物,创造了新的价值.到现在我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为止的情况,日本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还有我们公司的开展都是十分顺利的,我们接下来看一下90年代,这时候发生了房地产经济的破灭,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如何应对的呢?80年代后由于金融政策的放缓,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大量融入股市和房地产行业,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泡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自1990年转变政策,抽紧银根,限制房地产融资, 提升房地产税,这导致了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股价和低价进入90年代以后下跌,这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这种下跌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05年.在日本人们一直认为地价绝对会上涨的,这种土地神话破灭之后,这种以土地为担保的公司和银行受害首当其冲.我们公司的业绩在1990年以后逐渐低迷,甚至出现了赤字的情况,面临创业以来的最严峻的危机,很多房地产公司相继倒闭,我们也不必不进行重组, 我们再次熟悉到持有房地产风险.身处重组风暴之中,我们也开始面向未来做了一系列的准备.首先日本有巨额的个人资产,在股市低迷,低利率的情况下,个人资产要找到合理的投资渠道,我们势必把这些资金引入不动产市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其次,从前只要持有土地就有收益,今后土地的价值我们认为是从如何利用来决定的,土地如何利用呢?我们集团的170家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在房地产开发、租赁和运营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根据以上两点想法,我们建立起了新的经营模式,通过不动产证券化,将这和资金直接挂钩,我们把此方案称之为不动产和金融向融合的方案,从下一页开始具体介绍这些内容.图片是泡沫经济破灭前房地产金融模型,一般的企业以房地产为担保向银行借了很多钱,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地价下跌,银行认为以不动产,房地产做抵押的公司放贷风险过高,银行也开始减少放贷额.银行不向房地产和及持有房地产的贷款放贷,另一方面个人手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所以我们想到的是不惊动银行,而是将个人资产代入到房地产市场,就是将不动产证券化,以不动产投资信托的形式来操作.写字楼这种大型地产交易金额巨大,对于个人来讲直接投资的本钱是巨大的.证券化实现了之下几点,由于依托证券的形式,证券在交易所上市之后流动性和可兑换性都大大提升.当时日本是零利率,而这种证券的回报率在4-7%,因此个人资产也找到了新的投资渠道,这样一来包括个人资金的大量资金混入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回暖现象.证券化以后房地产的意义已经不在于保值,而是要提升收益,获得报酬.同时房地产的证券化也面临着几个问题,首先是制定法律,其次是税制改革,还有交易所上市.为了解决以上的困难,我们这一民营企业四处奔波,在行业内部统一认识,与证券行业进行假设干协调,向政府提出了种种呼吁.经过努力2021年9月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我们公司也成为在日本上市的第一个建筑基金投资法人.这个图标显示了上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和未上市私募基金的资金变化情况,从2021年雷曼危机以来开展出现了停滞,但是即便如此目前的规模已经超过1兆6千万人民币,这个资金已经翻了很多番了.私募基金虽然未在政府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根本机制和房地产投资信托是一样的,可以说私募基金是面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专业的投资机构.可以说房地产投资市场的创立是在捕捉到经济结构变化以后,创造新价值的举措,也是让房地产行业找到出路的划时代的举措.之后我们又继续挑战房地产行业的新价值,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我们讲到的是东京中城的建设工程东京中城工程开始于2001年9月,当时IT行业不是很景气,股市也低迷, 当时9.11事件对东京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通过城市再造创造不动产的价值,并且我们一直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因此我们公司决定参加这一工程.目标地块是位于日本中央地块六本木原防卫厅旧址,我们准备将这一块土地建设成新的街区,我们用五年半的时间完成大规模的开发,这在日本的开始史上也是不曾有过的.东京中城是由我公司和投资者共同投资的,是一项新街区,投资额是320 亿人民币,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这由六栋建筑物组成,目前有员工3000 多名,每年要接受来自全世界的很多访客.每年来到这里的访客大约有3000万人,这也超过了东京迪斯尼乐园的访客,这里面凝聚了我们公司的一些创造和成果,我今天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引以为豪的成果.实际上东京中城整体开发建设是由我们公司负责推进的,但是在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公司所占份额只有50%,其余的50%是保险公司和投资机构,他们实施开发前,就是利润产生前就投资了我们,也说明了对我们公司的信赖.接下来我说一下开发理念,在城市总体开发布局上,我们注重与世界其他城市的竞争性和差异化,希望向世界展现日本的魅力和价值观,我们提出了日本价值这个概念.开发理念的具体内容之一是多样性,这一局部目标通过环保工作来实现,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根底上的多样性.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巧下功夫,从写字楼、酒店,商业设施和多功能于一身,吸收全世界人才来这里交流、学习,使这些功能在城市内实现了有机统现在也有典型的日本跨国企业,还有雅虎日本法人入驻这里,这里面实现了国际标准化操作.此外我们还与美国的顶级医疗机构合作,为住户提供便利的医疗效劳.为了保持高水平的城市功能,我们通过专门的治理公司对城市实现一体化治理,工程的竣工并不意味着结束,之后进一步提升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理念获得了之后很多人的支持.环保型城市的建设.环保不仅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保证放心、平安、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优美的景观和城市,减少废弃物等方面的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首先说一下节能减排,我们认为节能减排不应该是紧紧依靠引进新装置和新设备,而是应该从建筑物的筹划阶段开始考虑的一个问题.从建筑物筹划阶段就应该开始如何有效的利用能源,如何创造舒适的环境.中城40%的面积是开放式绿地,这不仅能缓解酷暑,到达降温30摄氏度左右的效果,也是城市中央非常珍贵的绿色空间,餐馆、商业设施消耗大量的能源,我们尽量让写字楼摄取阳光,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我们没有引进新的技术,而是在设计阶段在建筑商下功夫.在规划阶段考虑到环保因素,可以说是对开发商本领的表现,也是开发商发挥作用的环节.在中城我们也引进了中央冷暖器,水需热系统等高效热源系统,以平均昼夜耗电量,以及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有效的利用能源.节能减排离不开工作和居住在中城人们的配合,一个城市不管设计和建设怎样讲究环保,如果没有取得人们的认同也是不会获得效果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城通过上述举措其节能效果比传统大楼提升了30%.除环保与我们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独特的实践,其一就是城区治理,在建筑物竣工以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方说举办各种各样的季节性活动,我们捕捉季节的特征发布信息,开展宣传,此外还有与周边地区的人们一起参与区域清扫活动,而且我们也开展一些预防打击犯罪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不仅是简单的楼盘建筑,我们也参与到竣工后的治理,为楼盘做深层次的推广,在中城之外的很多工程当中,我们也采取了这种方式.中城的优化举措有助于提升周边地区的价值,中城不仅成为六本木的地标,还美化了周边的社区,我公司复杂开发的国力新美术馆,以及六本木新城共同宣传,举办活动,这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了周边热点工程的开发.正如我开始所说中城建设已经不仅是一个单个的楼盘工程,这促进了整个地区和城市的开展,为这个地区增添了活力,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完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公益使命.综上我想对之前我讲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日本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忘挑战精神,创造出了新的商务模式和房地产的新价值.我们认为比拟重要的两点,一个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另一个就是公益使命感.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参与了填海造地工程,为日本建设做出了奉献,敏锐捕捉到70年代人口项城市集中,以及住宅需求的同时,我们开发了住宅, 80年代我们进行了工厂改造.90年代我们建立了房地产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2000年以来创立房地产投资市场,建立面向投资者的新型经营模式,开发东京中城再生工程, 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工作都是在创造新价值的精神下完成的,东京中城再生项目也是围绕国家摆脱90年代混乱时期为民间企业注入活力推出的宽松政策而进行的,这些工程也说明我们在预测社会经济大趋势的同时,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还要理解和抓住客户的潜在需求,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综上三井不动产以治理租赁为主的公司,转型为综合性的房地产公司.最后我们希望可以将日本经济大潮中的经验带入中国,推动中国事业的发展.我们公司在中国的事业刚刚起步,我们将会放远眼光,不计短期利益,努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开展.并且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开展奉献微薄的力量,今后也请大家多多的指教、照顾.短期内我们或许与到场有业务上往来,我们也十分期待与各位的合作,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日本钢架结构组合式预制住宅的发展历程
日本钢架结构组合式预制住宅的发展历程来源:日本钢铁联合会(提供中文翻译),作者东京大学教授松村秀一,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该协会和作者,转载请务必注明如果按施工建筑面积分析日本的新建建筑市场,长期以来,木质结构占据了首位份额,但在泡沫经济期间,钢架结构跃到了顶点。
在新建建筑市场中,钢架结构超过 RC 结构及木质结构占据首位份额的国家,在世界上大概只有日本,可称是极端特殊的钢架结构大国。
关于日本的钢架结构建筑,有些人会联想到以霞关大厦为首的超高层办公楼,也有些人会联想到在由方型钢管立柱和H 型钢横梁构成的构架上安装ALC 板的那种在城市中常见的中层楼房。
然而,仅靠这两款典型结构,钢架结构建筑无法实现首位份额。
另一种典型结构始终保持着相当份额的施工建筑面积——这就是以独立式住宅及出租公寓为主的低层钢架结构工业化住宅。
建筑用轻钢型钢日本的钢架结构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历程从 1955年采用冷弯成型工艺的轻量型钢实现了国产化开始起步。
明治以来,钢铁行业的发展是国家所面对的课题,日本的钢铁行业以政府需求为中心成长发展。
但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战争进入停战状态后,对日本的钢铁行业强烈要求代替以军需为中心的政府需求,即开拓民用需求。
其中对建筑市场的急速成长充满期待,作为对促进该新市场发展的重要对策全力推进的项目之一,是对 2~6mm 左右厚度的钢板以冷弯成型工艺加工成槽钢等钢材的轻量型钢制造技术的开发。
采用冷弯成型的轻量型钢实现了国产化后,钢铁行业立即着手开发其用途。
钢材俱乐部创建了名为轻量钢架建筑协会的组织,从当时建筑学界的泰斗到前途无量的年轻研究人员,从建筑结构学到建筑计划学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大量学者加入该俱乐部,制定将轻量型钢用于结构的住宅和学校等低层建筑设计指南,快速推进包括连接细节在内的构建工艺的开发、以及试行性设计施工事例的积累。
采用轻量型钢的组合式预制住宅从开始获得这些成果的1960 年前后起,住宅市场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征兆,许多此前非建筑业的企业开始加入这个富有魅力的市场。
日本集合住宅技术的变迁和百年住宅体系89P
公共住宅设计、部品与年代的关系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公共住宅标准设计】
现浇工法 Full・PC工法
開発可换气热水器(1965年)
金町駅前小区(公団 1968年)
开发了HPC工法(H型高强度钢与予制混凝土板组装施工 ) (1969年)
由KJ(公团住宅)标准部品(1960年)向BL标准部品(1974年)转变
第3期要点 • 由于人口往大城市集中,解决城市住宅不足成为最大的 課題。为此、城市开始第一期住宅建設五年规划 (1960)。 • 因地价高涨,开发了高层建筑技术,开始建設高层住宅。 • 设立了财团法人住宅部品开发中心(現在的财团法人 BL),在继续采用以前的KJ部品的同时,也开始采用民 间开发的先进部品,发展成为现在的BL部品。
·空间 ·维修· 管理
·作 为 社 会 资 源 的 质 量
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 1988年)
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 1988年)
1. 长寿住宅
耐用性,抗震性,耐火性, 结构墙和地板的隔音性能· 保温性能
2. 适应生活方式· 家庭结构变化的空间
1987年)
南大沢小区 (公団
1989年)
高见小区(公团;超高层、自由设计租赁住宅 1987年)
KSI(Kodan-Skeleton-Infill)住宅概要
第5期要点
• 自1987年开始的经济繁荣,到了80年代后期成为泡沫经济, 导致地价和住宅价格异常高涨。
日本工业化住宅简介
日本工业化住宅简介日本工业化住宅,又称集成住宅,是由多个模块化部件组装而成的住宅。
它的出现将住宅建造行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好处在于成本节约,能够提供一致的品质,短周期完成。
它也解决了人口激增和城市化扩张所带来的住房问题,同时也为那些亲自设计和建造自己房子的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
本文将对日本工业化住宅进行详细介绍。
一、日本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历史日本工业化住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经济蓬勃发展,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需求。
为了迎合市场,住宅工业开始探寻新的建造方式。
他们想要一种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和节约生产成本的方法。
在经过试验失败以及多次尝试后,他们决定采用预制住宅的技术。
这种住宅能够通过制作模块化部件并进行组装,从而减少了工期,提高了住房建设的速度和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住房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不再仅限于普通家庭住宅,还包括了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形成了一个物美价廉的工业化住宅市场。
同时,预制住宅的设计也变得更加精密,开创了更智能化、更环保、更美观的住房模式。
今天它仍然是日本住房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日本工业化住宅的优势1、低成本和传统施工相比,工业化住宅因为采用工厂化生产,所以成本大幅降低。
此外,住宅的预制化还能降低施工时间和人工费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标准化和一致性由于工业化住宅都在工厂中制造,所以住房部件标准化。
所有的模块都可以根据设计制作,从而上千个住房部件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几乎没有差别。
3、快速建设房子的建设时间通常只需要几个月,或更短,这对需要尽快安置居民的形势非常有帮助,也能够避免受紧急情况下被迫滞留无法移动的情况。
4、自定义选择日本工业化住宅的设计师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允许客户进行大量个性化设计和形式选择。
尽管新颖的设计可能会增加成本,但它给客户更多选择,并允许他们自由创造并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日本工业化住宅的限制1、局限于住宅的设计虽然工业化住房的设计自由度比传统方法大,但在一些场合中,比如一些商业建筑设计、高层建筑设计还很难采用这种方法。
日本专家谈集成住宅发展之路
Sight视线日本专家谈集成住宅发展之路■ 文 / 本刊记者 陈 丽近日,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办了以“关注集成住宅、关注人居未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在活动中,日本住宅整备公团住宅部原部长、日本JICA(日本对外技术支援国际组织)住宅专家加藤多加年先生关于日本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成果的介绍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日本住宅的发展史。
日本住宅产业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加藤多加年先生介绍说,集成住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十多年以前他有幸到中国,与中国建筑设计院一起研究中国住宅。
当时小康住宅在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功,可以说,小康住宅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认为在当前这个阶段,集成住宅、工业化住宅这个课题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工业化不是在五年、十年很短的时间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战后1945年以后,结合日本住宅建设的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逐步发展起来。
加藤多加年先生介绍,日本住宅产业化和工业化在战后最初期,民间的开发商基本没有做什么工作,这个时期完全由政府主导,比如说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建设开发机构和银行、制定了相关的住宅法规。
当时,日本住宅建设的三大支柱是:“公库住宅、公营住宅、公团住宅”。
对低收入的人群提供公营住宅;对中间偏低一些收入的人群提供的是公团住宅;针对有一定收入相当于中间阶层的是公库住宅,可以贷款。
这三大支柱完全由政府主导,在法律制定完后,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各个不同类型的住宅制定技术标准。
由于政府主导来建设这些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需要很大的建设量,所以要标准化;另一方面要把建设住宅的造价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下来,所以初期公团和公营住宅用很公共的产品,在日本叫“部品”。
“这里面需要特别补充说明一点:由于政府制定了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技术标准,才有可能使用这些部品。
因为要大量建设,使用这些部品才可能保证住宅的品质,所以政府要求民间的住宅保证品质,必须使用性能良好的部品。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及和式室内设计PPT课件
寝殿
母屋
在寝殿的中心区域,即寝殿的核心部分,是被称为母屋的空间,而母屋本身又分为两个部分,母 屋和塗篭。母屋是整个房屋的核心,是作为整个宅邸的最为主要的居住空间而存在的。如果宅邸 的主人拥有适当的身份地位,那么代表其身份地位他的坐席(御帐台)便会摆放在此处,以供宅 邸主人睡觉休息之用。这一房间最具代表的特征为、其空间整体向北延伸,在进出的地方放置可 以滑动的,彩绘的被称为障子的门扉。而母屋的南面一般总是向着厢的一面敞开。
-
这一建筑模式的核心建筑便是寝殿本身,这也是“寝殿造”这一建筑风格得名的原 因。这个名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便是“用来睡眠的大厅”,这便是对该建筑功能的 描述。对于整个宅邸的主人来说,相对于其他附属建筑而言,寝殿无疑是整个宅邸建筑 群中最为主要的住宅建筑。
这一时期的此种建筑的建筑风格大都是单层的,用木制的支柱架起使其脱离地面。 而同时以木制的板材作为建筑的地板。那时还没有我们今天所谓的榻榻米地板,平安时 代的榻榻米是根据睡眠场所不同或者临时的坐席要求而不断移动的。建筑的屋顶全部是 用厚木板制造的,其中较好的例子是以丝柏木的板瓦覆盖屋顶,而相对较差的则甚至有 茅草覆盖而草草了事。此时的房屋屋檐上还并没有陶瓷质地的瓦存在,而大多数的陶瓷 瓦可能都被节省并用在了屋脊之上。
渡殿两种类型中封闭的那种——并没有为了区别于露天的走廊而 又特殊的称谓——会被用于个人的办公场所,而与此相比更为常见的 是作为从事侍奉服侍工作的各类女性的居住场所。
这类房间的背面是坚固的、泥灰质地的墙壁,而南面则实际上是 泥灰墙和障子的混合体。通过可移动的障子可以使这一封闭空间向露 天阳台部分的方向开放。
24
京都御所正门——建礼门 -
紫宸殿
清凉殿
25
-
日本追求住宅工业化和KSI住宅的历程
于 日照条件不好 的1 , 楼 而且户型 比较 特殊 , 新方案 则充分利用了这些不利 条件 。
方 案 1 城 市一房 厅 的S H 生 活 OO
方 案2 年 轻 夫妇 的新生活 方式 :
厂 家的 研发 能力不 断 提 升, 多生 产 商能 够为设 许
● n _ ,{ J L ●
f … ^
1 行追 加 电梯 。 . 试
Il .l a
“ 菜单 式 ” 宅即 在 同一座住 宅 内建 造不 同 的格 住
局 住 屋 , 房者 可 以根 据 需要 自由选 择 : 购 自由空
间与住 民合 同建设 住 宅是根 据 日本 的 “ 同建 设 合
住宅 ” 式 开发 的 , 房者 可 以联 合 购 买一栋 住 模 购
宅 , 是可 以各 自 据 自己的需求 装修 : 但 根 自由空 间
近 代 住宅 建 设 的 历程
关 东大 地 震 之后 , 日本 住宅 的木 结构 文化 得 到转 变, 人们开始 建设耐火 B 好 的住 宅。 1 = 9 -
法实现 完整 的部品。从 厨房开 始, 我们 逐渐把 住宅
里面所有 的装修都 全部 实现 部品化 。
住 宅 部 品 产 业 的 发 展
追 求 住 宅 工 业 化 和 K 宅 的 历 程 l S住
l5 年 , 9 1 日本 制定 了面向城 市低 收入 层 的公
营住 宅法 , 9 5 设立了 日本住宅公 团 , 团的主 1 5年 公
要任 务就 是 向城 市 的中产 阶 级提供 抗 震性 能好 、 耐火性 能好 的住宅 , 1 9 0  ̄ 1 7 年为止公团建设 和 向社 ] 会 提 供了5 万套 的租 赁住 宅 , 0 当时的 口号 是 “ 多、 快 、 ” 建 造 了一 批 中层 集 合 住 宅 , 现 了 “ 省 , 实 排
日本集合住宅工业化发展变迁PPT精选文档
的。 現在,开发了很多新技术,并采取了多种措施。 开始开发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超高层住宅。
34
主要的住宅部品:
超高层住宅的排水体系 24小时风量换气体系部品 超节水型便器 循环再用氯乙烯排水管 热泵热水器 排水双重管接头方法 胶带电线 燃料电池 防盗性能提高的部品(门,锁,窗户等)
8
草加松原小区(公団 1963年)
9
・60年代的集合住宅 ・住户居住面积:35㎡
10
第3阶段要点(1965~1973)
由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解决住宅短缺成为最大的課題。为此开始 了第1个住宅建設5年规划(1960)。
因地价高涨,开发了高层建筑技术,开始建設高层住宅。
设续 采用以前的KJ部品的同时,也开始采用民间开发的先进部品,发展 成为现在的BL部品。
工法变为合理的混合工法。
16
1963年荷兰的建筑师哈布瑞肯(NJ-Habraken)教授提倡的“开放式营建 方法论” (open architect ure)使UR都市机构八王子试验场的研究员 们得到了启发,他们开始研发KEP(Kodan Experimental housingProject)产品。KEP是KSI的源流。
开放建筑:空间与构架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代表60年代意识形态转变下的一个新方向。 开放建筑的核心观念是层级,自然界有层级现象,人造环境更显现出层
级的结构,层级就是垂直关系。下层级的元素的依附于上层级,但较自 由,上层级的元素有辖制能力,但不自由。
主要住宅部品:整体厨房、热水器、栏杆、整体浴室、整体柜子、梳妆 台、换气体系部品、 节水型便器等。
1.集合住宅工业化和内装设备部品的分期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来源:互联网发布日期:2007-06-02 浏览次数: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绿化养护承包合同东海龙开元小区绿化工程某住宅小区绿化养护管理某公司住宅楼基坑开挖施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战后50年,日本经过了战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现已进入信息时代。
城市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集合住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日本战后初期对集合住宅的探索战后伊始,日本的1700万户中约有420万户缺房,为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
1949年提出了最初的标准设计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面积只有40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51C型,成为这时期住宅设计的原型。
1953年前后,经济稍有宽裕时,新一代建筑师们提出了nLDK型方案,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家族团聚的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
这种类型的住宅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和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使大量生产和普及推广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宅紧缺问题。
由于卧室面积和个数的可变,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的青睐,这一形式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1960年后,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城市问题、住宅问题愈加严重。
农村人口大举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胀。
为此日本政府鼓励在大城市郊区集中兴建大居住区,特别是修建低价的公团住宅,以应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以后,经济的复苏和对社会住宅的积极建设,使住房危机基本得以缓解。
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要求的内容转为多方面,尤其关心住宅四周的居住环境质量,住宅本身的发展重点也转向居住质量的提高。
住宅套型、面积标准、附属设施、环境质量、社区服务等都成为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975年以后,由城市内部的居住者提出了“小规模集合住宅区的分散布置”的设计思想,与大居住区相比,以其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优雅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用地上灵活的适应性等优点,而成为住宅设计的主流,大住宅区的规划逐渐在消失。
日本KSI住宅体系介绍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5、骨架体要求
n 骨架体可以是大开间剪力墙承重系统,也可以是中小柱距的框架系统,还可以是大开 间的、套内楼板可变的跃层系统;
n 骨架体的开放度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17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1、地面优先施工方法
n 这是一种先进行地面施工,然后在其上竖立间隔墙壁的施工方法。在由于翻新需要而 必须移动或追加隔墙时,无需再次进行地面施工。此外,由于预先完成了平坦的地面 ,为施工创造了良好的作业基础,提升了施工性能。
n 布局多样化:虽然它属于集合住宅,但是其上下层中可 以采取不同风格的房间布局。
n 功能灵活多变:住宅的用途和规格也可以进行变更,比 如变更为办公室或商业设施等。
KSI住宅轴测图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内装 户墙
内装 户墙
11
7、都市再生机构KSI住宅实验楼
n 实验楼概要
结构:纯刚性框架钢筋混凝土 层高:1 层3600mm 2 层3000mm 层数:2 层(但在结构设计上设想为11 层) 地面面积:1 层约260 平米 2 层约230 平米 其它:屋顶上可建独户感觉的房屋
・101 室 立体型SI 住宅 ・201 室 育儿~亲子谈话~环境、健康 ・202 室 各SI 部位装修 ・203 室 机构SI
日本KSI住宅体系介绍
2009年11月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目录 1、概念介绍 2、基本特点 3、施工做法 4、我国的CSI住宅体系
日本民居的变迁
中国房地信息日本民居的变迁日本民居的变迁海外之窗过去日本人喜欢木制结构的住宅,因为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喷发也十分严重。
日本著名的富士山便是一个例子,经常几百年爆发一次。
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日本留下富饶的土壤。
所以,即使是活火山,富士山地区也十分繁荣。
为了防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人们大都是采用质地较轻的木建筑材料建民居,一是材料价值低,即使毁了,也不可惜。
二是为了增加逃生的机会。
现在中小城镇到处都可看到几十年前颜色有些发暗的木制建筑的民居。
但在现代化住宅建设中,新式的木结构住宅却越来越少。
原来,1995年在大阪神户之间发生过7.3级地震。
这次地震除房屋倒塌引起大量伤亡外,最严重的是地震引发的大火灾。
市内有些地区因瓦斯外泄、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连锁性大火,火烧连营,如神户长田区,全部文/刘少才110R I f O f 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平安时代(794—1192年),贵族对住宅的要求更高了,着手建造宫殿式住宅。
即以宫殿为中心,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建造对称的房屋,分给家属们居住,同时也为侍从和雇佣人员建造住处。
那时日本的住宅有了等级,贵族住宅的屋顶,铺名贵荟树皮,一般老百姓铺木板,贫贱者铺草。
镰仓时代(1185—1333年)。
这一时代武士兴起。
他们为防御外来侵略者,筑高墙,挖壕沟,出现武士风度的宅院。
有钱有势的武士,就在宅院内建造谷物仓库、武器仓库、加工作坊等。
宅院内设施增加了,需要更多的管家、侍从,所以在宅院中也建造了下人的住宅。
这一时期,采光技术有了提高,出现拉窗和木板遮雨窗。
室町时代(1333年—1568年),随着生活和文化水准的提高,对住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武士住宅的基础上,主人的居室和客厅内开始铺放蹋蹋米,住宅内设书院、置板栅。
日本住宅大发现
室町时代到桃山时代——书院造(13381603)
•
它的基本特点是:一栋房子的若干个房间里,有一间是主要的(上段,一 之间),这件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侧的宽一点,叫床(押 板),右面是一个博古架,叫棚(违棚)。
江户时代数寄屋——茶室式建筑 (1573-1876)
数寄屋是一种平台规整,讲究实用的日本田园 式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 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惯于 将木质构件涂刷成黝黑色,并在障壁上绘水墨 画,意境古朴高雅。
被炉是一种暖气设备,正符合日本人所谓的“榻榻米 上的生活”。木质的桌子用被子盖起来,里面放上装 有点燃了的木炭的陶器,被炉里面马上暖和起来。坐 进被炉里,把被子拉至腰间,身体立刻暖和起来。现 在用的不是木炭而是桌子底部自带的电热毯。如同西 方的暖炉,在日本冬天一家子围坐在被炉里可谓是其 乐融融。
隔扇是日本一种室内装置,一木料构建成骨架,从里 面糊纸或布,在房屋里边起间隔作用的一扇一扇的木板
和式住宅建筑外观特点
•
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南北
朝向,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
,形成回廊。其屋顶仿佛是一把撑起
的大伞,人们即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
营造住宅。和室住宅的屋檐很宽,与
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由于
不使用砖、水泥等,为了阻挡斜侵的
风雨,伸长屋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榻榻米
• 榻榻米起源于中国汉朝,发展并盛行于隋 唐。盛唐时期传播至日韩等地。西安皇室古墓里 就有榻榻米。唐后,凳子及高脚床盛行,榻榻米 逐渐在中国衰落。榻榻米多为蔺草编织而成,一 年四季都铺在地上供人坐或卧的一种家具。主要 是木制结构,形象一点描述,整体上就像是一个 “横躺”带门的柜子。一般家庭的榻榻米大部分 被设计在房间、书房或者大厅的地面。
日本集合住宅中的支撑体设计与演变_崔光勋
日本集合住宅中的支撑体设计与演变_崔光勋日本集合住宅中的支撑体设计与演变DESIGN AND EVOLUTION OF JAPANESE COLLECTIVE HOUSING’S SUPPORT SYSTEM崔光勋范悦Cui Guangxun, FanYue摘要/着重研究分析日本集合住宅支撑体设计与演变,通过独自整理的数据资料体系,分析和比较不同阶段住宅支撑体要素逐渐分离的趋势和特征,总结和提出新型支撑体住宅的形式特征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日本集合住宅支撑体分离长寿命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the skeleton of Japanese collective housing. Through a self-arranged data system, the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ual separation of housing support element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Finally, formal features and design points of new skeleton-infi ll housing are summarized and proposed.KEY WORDS/ Japan, housing, support, separation, long-life 1970年代,为了寻求更能体现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城市住宅供给原则,荷兰学者哈布拉肯(N John Habraken)提出作为开放建筑理论基础的“层级(Level)”理论,层级理论将城市和建筑分为城市部分(Urban Tissue)、支撑体部分(建筑主体Support)和填充体部分(室内装修Infill) 3个层次,各部分分别由政府部门、开发商和住户负责决策[1]。
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
中国建设报/2006年/7月/21日/第003版中国人居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刘东卫第一阶段大量建设时期 1950年~1970年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可谓日本集合团地的实验时代,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
最早的是大阪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的千里丘陵约1160公顷的范围内,配置了新干线和两条铁道线与大阪相连,在新城内设置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都市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本,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详细地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以后日本又相继建成了泉水新城、筑波科学园等大规模的把居住和都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城。
进入60年代后,日本的住宅总数已超过居民的户数,住宅政策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即从原来的“偏重数量”阶段转变为“提高质量”的阶段。
集合住宅的开发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开发区位上,郊外住宅开发逐渐被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所取代;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形态向着多样化居住形式转变,随着都心(都市中心)单身者、丁克族(Dinks)、三人家庭(夫妇+1子)的数量的增加,这些人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规模,对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必将增加。
配合都心的再开发,都心型集合住宅日渐增加,开发了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
如,单身的、多人合用的高龄者住宅、住宅中多设有工作空间的“SO鄄HO”住宅、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复合性集合住宅等。
战后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经济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业的产物,制造出了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大量的的板状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着城市的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讨。
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带来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转变,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日本集合住宅发展
面移除旧的内装,利用屋顶的轨道,类似于高层玻璃清洗这样的设施来实现。
新的行业从来就不是被人发明出来的,它不是无中生有,往往是由其它的产业中分化出来的。
有的时候是新生的,有的是衍生的,所以我想要向内装公司提出几点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原则。
包括从事填充或者是重新填充固定的简单高效能的基础设施结构的相关工作。
第一个原则,对现有的公司进行培养,现在的装修公司清楚地知道如何听从人们的需求,并且管理复杂性,维持它们的业务。
它们应该得到国家认证这样的支持,还有制造公司他们可以有经济的产品进入内装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
制造公司很难为消费者提供所有的内装服务原因是因为制造公司不熟悉建筑服务,而内装还是一种设计和建设的活动,只不过存在于建筑物的内部。
第二个原则,发展协调内装和基础建筑之间的交界。
这个过程需要格外的关注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这样才能使各个内装公司采取很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方案或者是其它的解决方案。
在这些努力的帮助下,内装产业才能繁荣发展。
第三个原则,鼓励智能化的产品。
将内装的产业进行标准化协调,将会有助于产业的发展。
这些更加智能的产品会减少人们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确保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价格竞争力和可选择性。
我们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内装中的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路径规划上,这些解决方案也是成功的内装系统的支柱。
开放式建筑必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命题,所有的发达经济体都认为防火构造应该是标准的做法。
我们已经吸取没有规范和执行防火构造而引起的灾难教训,也适用于地震灾害和气候变化的领域。
灾难由于不执行规范而发生,现在凭借各种激励措施零能耗、碳平衡建筑快速成为全球范围的流行趋势。
包括全新的全球化绿色经济系统,中国也是系统的主要合作伙伴,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让开放式的建筑成为新的二十一世纪必然趋势。
日本集合住宅发展芝浦工业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 南一诚日本一直在围绕如何提高集合住宅的可变性问题上进行着一系列研究与开发,在日本,相关的研究开发在国家与建设省的主导下,日本住宅工团、大学和民间企业共同合作展开的。
日本百年住宅的研究与探索
36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今天我主要介绍的是关于SI 住宅研究开发以及一些案例,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够给中国今后住宅供给合理化提供比较好的参考建议。
首先介绍SI 住宅研究开发的变迁,基于SI 住宅研究开发最早始于1960年,现在大家所知道的SI 住宅主要是起源于1980年,那个时候有一个CHS 的认定事业,叫做一百年住宅体系,从此之后开始了百年住宅研究项目,然后开始了SI 住宅的开发与研究。
通过SI 住宅的研究开发,由日本工团进行KSI 的供给,来提供长期优良性的住川崎直宏日本株式会社市浦设计总裁日本百年住宅的研究与探索宅,由此整理了这样的一套体系和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最初所采用的技术比较简单,就是对于中、高层住宅构造以及建造方法只是考虑了这一个环节,如图所示,1958年秦海高层公寓,它是一个框架体系,由三层两户结构所组成,这样可以产生内部大空间的设计。
如图所示,这个项目是泉北桃山台B 住区,1970年年代由精度大学进行研究的两阶段供给方式的这种体系,其实这种两阶段供给方式是分别承担着两种资产形成的任务,一方面是社会事业体系,体现在主体结构方面,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所有住户对于住宅多样性的需求,这是建设供给所提的另一方面的要求。
也就是一方面是国家事业体系,另一方面是社会事业体系。
从1970年开始,在公共住宅当中,以模块设计为基础,进行了NPS(新设计体系)的一种设计,到1981年,根据前面讲的创建百年住宅的认证事业制度,在民间就开始了长期耐用型的住宅建造方式体系。
包括民间在内百年住宅沿用了一百年以上的建筑理念,提高主体结构耐久性,以及内装部分的可变性,可以轻易的更换性能,同时也引入了刚才我讲的两阶段供给方式的理念。
百年住宅很大的特征及理念就是以长期、耐用型为目标,将主题部品以及材料耐用性进行整理,根据所有整理的信息,再整理出一个新的建造方法,另外就是将主体、内装、设备、管线进行分离,可以对部品进行更换、构建、维护。
日本集合住宅及老人居住设施设计新动向
周燕珉/ZHOU Yanmin日本集合住宅及老人居住设施设计新动向THE LATEST DESIGN TENDENCIES OF THE CLUSTERS AND THE LIVING FACILITIES FOR THE AGED IN JAPAN日本集合住宅设计新动向近年来,日本人的生活形态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家庭形态上,由于非婚化、晚婚化和离婚率的增大,使得传统的夫妇加子女的家庭形态有所减少,而单身户、夫妇二人户增加;夫妇双双就业的家庭比过去明显增加;由于家庭小型化的发展使得家庭户数增多;老龄户增多。
第二,在家庭内部关系上,从过去的相互依存型变为相互自立型,即出现了家庭关系的个人化和自立化;从以子女为中心的生活转变为重视成年人自己的生活;在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方面,既有依靠家庭内部互助形态,也有委托给外部社会设施的形态。
第三,在就业形态上,女性的就业率有所提高;以工作为中心的公司中心主义开始发生变化;采用弹性时间工作制的公司逐渐增多;居住与办公一体化、“在家上班”的工作方式开始出现。
第四,在生活意识上,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追求享受闲暇、健康、自然、舒适。
针对所有这些变化,日本的建筑师对集合住宅的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
第一,在住宅的户型设计上,开始打破传统的几室一厅形式,探索适应不同居住要求的新颖户型。
如面向老年人、能够适应老年人独立生活的住宅;面向单身或无子女夫妇的小户型住宅;适应在家办公的居室;适应相互扶助型生活的协同居住型集合住宅(各住户共同负担食堂、厨房、活动室、大厅等公用面积,形成部分集体生活)等。
第二,在住宅的结构形式上,开始考虑适应人生不同阶段需求而能够灵活改变室内空间的结构。
具体来讲,就是要让房屋的柱、梁和承重墙不妨碍住宅平面的可变性,即把带有永久性功能的部位和为适应居住者需要可变的部位分开考虑。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住宅的广义的耐久性的追求,即不仅保证房屋的结构坚固、抗震性好,而且保证住宅能够很好地适应居住者未来需求的变化(图1)。
日本集合住宅发展
竞 争 力 的产 品 方案 或 者是 其 它 的解 决 方 案 。在 这 些 努力 的帮助 下 ,内装 产 业才 能繁 荣发展 。 第 三 个原 则 ,鼓 励 智能 化 的 产 品。 将 内装 的 产 业 进行 标 准 化协 调 ,将 会 有 助 于产 业 的 发展 。 这 些 更加 智 能 的 产品 会 减少 人 们 对技 术 工人 的 需
开放 式建 筑 必 须成 为 二 十一 世 纪 的新 命题 , 所 有的 发 达经 济 体都 认 为 防 火构 造 应该 是标 准 的 做 法 。我们 已经 吸取 没 有规 范和 执行 防 火 构造 而
国家认 证 这 样 的 支持 ,还 有 制造 公 司 他们 可 以有
经 济 的 产 品进 入 内装 市 场 ,也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制 造 公 司 很难 为 消费 者 提供 所 有 的 内装 服务 原 因是
花 板 和 地板 之 间确 保 2 6 5 0毫 米 的 高 度 ,可 以保
证 这样 的 尺寸就 可 以制作 双层 的 地板 。使 得设备 的 管线得 以贯通 ,厨 房和 浴室 的 位置 可 以改变 。
这 是 日本 建 设的 第一 栋符 合法 律 的公 寓 ,位 于 日
本 的浦 和 ,我们 可 以创造 出满 足大 部 分家庭 的房
第 二 个 原则 ,发 展协 调 内装 和基 础 建筑 之 间 的交 界 。这 个 过程 需 要格 外的 关 注机 械 电气 和 管 道 系统 ,这 样 才能 使 各 个 内装 公 司采 取 很 多具 有
范 围 的流 行趋 势 。包 括 全新 的全 球化 绿 色 经济 系
统 , 中国 也是 系 统 的主 要 合 作 伙伴 ,我 们 需 要更 进 一步 让 开 放式 的 建筑 成 为 新 的二 十一 世 纪 必 然
集合住宅_日本中小套型住宅的典范
32集合住宅,本刊特稿 BENKANTEGAO日本集合住宅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很多共通之处。
日本地少人多,物资短缺,长期以来在住宅建设方面坚持小面积、适用舒适的理念,开展对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无论是住宅设计还是产品都做到了精细的程度。
所以,日本的集合式住宅不光适用、方便、舒适、健康,而且显得高档、有品位。
在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讨论小面积住宅的时候,日本集合式住宅和相应配套的产品认定、性能评价以及住宅产业化的一系列措施和已达到的水准,应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典范。
日本集合住宅的精细设计日本的集合住宅一直坚持小面积的方针,1951年以后每年都要推出标准化的设计,不断公布建设标准,并通过居住实态调查,把“食寝分离”、“就寝分离”、“干湿分离”和“公私分离”的理念融入到标准设计中去。
建立了nLDK 型套型设计模式,由n个卧室和起居室及餐室、厨房等空间组成,从而确立了集合住宅的标准模式,使关于集合住宅的研究进入了精细化的阶段。
按家庭人口为依据,用“家庭人数减去夫妇对数”来计算卧室数量,使集合住宅进入了保证居住实态和注重实留出适当的陈列品和花盆的地方,从而设计出有特征的空间。
住宅的室内充满了生活感、舒适感,并且对居住的隔音、采光、隔热、保温和空气质量等住宅性能特别关注,从材料、设备和建筑的处理等方面加以保证。
日式小面积住宅值得借鉴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日本,多数住宅套型专用面积都在90平方米以下,三居室的套内面积也基本上在80平方米左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争取较高的容积率节约土地,日本住宅的套型平面大多采用大进深总面宽小的住宅,较大三居室为8米左右,而进深则在11~13米之间,一居室、二居室的总面宽一般就在4.5~6.6米之间。
隔墙采用轻质装配显得十分灵活自如。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套型面积和开间进深与我国一味求大、求洋、求面子有很大的差距,那些浮夸、表象的作风实际上困扰了我们多年,日本成功的范例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開発可换气热水器(1965年)
金町駅前小区(公団 1968年)
开发了HPC工法(H型高强度钢与予制混凝土板组装施工 ) (1969年)
由KJ(公团住宅)标准部品(1960年)向BL标准部品(1974年)转变
第3期要点 • 由于人口往大城市集中,解决城市住宅不足成为最大的 課題。为此、城市开始第一期住宅建設五年规划 (1960)。 • 因地价高涨,开发了高层建筑技术,开始建設高层住宅。 • 设立了财团法人住宅部品开发中心(現在的财团法人 BL),在继续采用以前的KJ部品的同时,也开始采用民 间开发的先进部品,发展成为现在的BL部品。
关键词: 公营住宅(1951),公库住宅(1950),公团住宅(1955), 住宅建设 十年计划(1955), 优先住宅供给量(主要2DK, “团地尺寸”), KJ部品
・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960年代)、 郊外大量建设公有住宅 ・东京都运营管理的东村山团地(居住小区)
・60年代的集合住宅 3DK ・住户居住面积:35㎡
(参照下图)
3. 更换· 维修部品合理
把配管不埋入主体结构,确保管道· 配线专用空间,供水·排水双层管方式等
【Cencury Housing System 认定标准】(1988)
1. 方案·设计 、 · 适应家庭结构变化的设计 2. 尺寸 · 主体结构的模数 · 内部空间的模数 · 部品和接口的模数 3. 部品分类和耐用性的水平 · 主体结构,内装,设备分离 · 适应可变空间的部品分类 · 按耐用性水平的分类 5. 提高耐用性的水平 · 提高主体结构耐用性的措施 · 提高抗震性的水平 6. 住宅部品 · 采用通用体系部品 7. 维修和管理计划 · 保障主体结构耐用性的维管计划 · 互换部品的维修和管理计划 · 总结维修检查的项目·内容·方法 8. 供应体系 · 为用户方便编辑手册 · 适合售后服务体系·收费服务体系 9. 适应环境保护 · 环境共生
北砂五丁目组团(公団 1976年)
第4期前半期要点
• 达到了一户一住宅的目标。住宅建设开始从量向质转换,采用 标准设计已经满足不了需求者的需要。开始KEP (Kodan·Experimental·Project)设计体系研究。 • 由于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世界经济进入低增长时代,使用一 次性物品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意识被迫改变。 • 建设費用高涨。开发住宅节能技術的必要性得到高度认可。 • 通过建设大量公共住宅,民间的技术力量得到提高,从整体组 装工法变为合理的混合工法。
日本集合住宅技术的变迁 和百年住宅体系
东京被战火烧成了废墟
2DK型 43㎡ 3、4层 (1955年)
公团采用的当时最新型不锈钢洗涤台(1957年)
公営大阪古市団地(1953年)
第一期要点 • 战后,住宅大量不足(420万戸、当時住宅戸数的1/3) • 战败后,民主主义进入日本,开始摸索能与新社会相适 应的居住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及大学等发挥 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发明了叫做DK型住宅。 • 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制定了指导日本住宅建设的公营 住宅法及住宅金融公库、住宅公团机制。
4. 工法(结构,构件 检查口
つくばさくら団地 CHS住宅(例)
第4期後半期要点
• 经济进入稳定增长,住宅价格仍居高不降,住宅销售出现 长期滞销。 • 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开始研究能与高龄化社会相对应的 住宅、可更新改造的既有住宅、能满足生活方式多様化的 住宅等。 • 把KEP(公团实验住宅项目)的研究结果继承并发展,制 定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设计体系,对提高设 计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为降低成本,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效率,开发了新的建筑 方法(WR框架-板组合式 )。
关键词: 工业化,高层住宅,1973年190万户/年(最高年增长量),优先住宅供给量(主要3DK), 开放建筑论,设立财团法人住宅部品开发中心(1973),BL部品
公共住宅设计、部品与年代的关系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公共住宅标准设计】
现浇工法 Full・PC工法
关键词: 战后住宅的严重不足(不足量为420万户)、 DK型住宅标准设计(公共空间与个人空 间分开、 卧室与餐厨分开、厨房置于南侧(提高主妇的社会地位))、RC结构技术在 全国范围普及
KJ(公团住宅)部品(1960年)
现场预制吊装施工法(1958年)
草加松原小区(公団 1963年)
第二期要点 政府制定住宅建設十年规划(1955),为解决住宅不足 问题,以公共住宅为核心,开始大量建设。因为要优先 保证住宅的供应数量,所以当时主要以2DK型住宅为主。 通过采用标准设计和KJ部品制度(公団),实现了规格 统一的住宅部品的产业化生产,同时开发了PC工法(装 配式混凝土大板结构 )。
【部品工业化】 KJ部品(1960) 标准部品 (规格标准)
从经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
BL部品(1974)
认定部品 制造・销售 (性能标准) 施工・维修
BL-bs部品(2004)
可调式住宅案例
芦屋浜海边小镇 (公団、公社、県営、民間 《Pilot・House Project 技术考察比赛》
1979年)
【设计体系・性能承包】
现浇工法 现浇・PC复合工法
51C型 63型 SPH(1970)
CHS(1988) KEP(1973) 长期优良住宅(2009) KSI(1998) NPS(1975) 【整体化】 【体系化】 【多样的主题】【措施 全球环境 ・ 有关部品 对于健康】 OneSystem 环境共生 化 低碳 老年人 无氟煤气 生活方式 病态建筑 超高层 优良社会资源
关键词: 开始从量到质的转变,住宅建设体系研发(NPS,KEP), 民间系统化工法(Mixed工 法), 性能认定, 废除住宅标准设计,制定节能法
葛西清新南住宅 (公団
1983年)
葛西清新南住宅 (公団 1983年)
理 念
必需条件
·结构耐用性 ·互换性· 通用性
C H S
·建筑物的耐用年限
·功能的耐用年限
·空间 ·维修· 管理
·作 为 社 会 资 源 的 质 量
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 1988年)
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 1988年)
1. 长寿住宅
耐用性,抗震性,耐火性, 结构墙和地板的隔音性能· 保温性能
2. 适应生活方式· 家庭结构变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