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2013-1-9一、导入新课:《山羊兹拉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与羊之间情谊深厚、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那种“爱”的情感经历了一个逐步升温、渐次深化的过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礼拜二午睡时刻》(板书),看看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现人物怎样的“情感”。
二、相关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今天),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家长的没落》、《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历时1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是:“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三、内容探究:学生朗读课文,概述小说情节。
问1: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句话简要概述)明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问2:初次出场时,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她是一位贫穷苍老、矮小瘦弱、坚强镇定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贫穷——简陋的三等车厢、褴褛的丧服、漆皮剥落的皮包;苍老——眼皮上青筋暴露、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显得太老了一些;矮小、瘦弱——身材矮小孱弱;坚强、镇定——一直是直挺挺地靠着椅子、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绘肖像、写动作)从对她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为母亲的她为了家庭和生计日夜操劳、备尝艰辛的生活境遇。
问3:母亲带着女儿去祭拜死去的儿子,照理说,心情应该是悲痛的、激动的,但是她的神态却显得异常“镇定”。
这种“镇定”表现在哪些地方?明确:母亲的“镇定”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1、坐车时的举止、神情——一直是直挺挺地靠着椅子、镇定安详的神情;2、对女儿的吩咐——下车前三句命令意味甚浓、语气强硬的话语;3、与神父妹妹的对话——说话时的固执、执拗,声调很平静;4、介绍自己的身份——不动声色地说出自己是被打死小偷的母亲;5、回答姓名、住址——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作答;6、介绍儿子的情况——签完字后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而且还神色自如地继续说儿子是一个好人;7、勇敢面对世人——谢绝了神父兄妹俩的好意后,母亲挽着女儿迈着异常坚定的步伐向站满围观人群的大街走去,勇敢地面对世俗异样的眼光。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感受伟大真挚的母爱;学习本文的情感处理方法——节制胜于纵欲;理解小说的思想价值和多义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与封面比较、画时间轴等活动,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关注小说的人物、环境;通过细节分析,让学生参与并直接认知“节制”与“放纵”的表达,深入探讨“节制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镇定安详、坚强伟大、超越道德宗教”的母爱;探讨情感的处理方法——节制胜于纵欲。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理解“悲悯”情感;理解小说主题的多义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识记作家作品法国谚语说“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正如一部短小的黑白电影,在平静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展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二、文画比较,把握叙述节奏1.出示中文版小说封面,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比较中文版封面与小说有关情节是否吻合。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人)在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来到一个小镇(地)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事)的故事。
学会概括方法,注意“人时地事”在概括中的重要性。
3.比较中文版封面与小说有关描写吻合吗?⑴母女形象比较原文: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
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
(2023版)礼拜二午睡时刻 教案(新版)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暗地里"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附件]
[列出涉及的附件及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普通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上叫。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蹰,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涩。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很久。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子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墓。
明确:无奈的劝阻
通过母亲和神父形象的塑造,你觉得马尔克斯想传达一种什么主题?明确:母爱的博大,悲悯的可贵
《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说课稿

《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礼拜二午睡时刻》。
在这个课程中,我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一篇充满情感与生活气息的小说,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一、课程背景《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篇小说以一个母亲为儿子上坟的情节为主线,展现了深深的母爱。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拉丁美洲的炎热天气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地域风情。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和内涵,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尊严。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文本解读和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将以讲解、讨论和提问为主。
通过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小说的背景知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们简单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阅读小说,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2.文本解读:在学生们对小说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深入解读小说的文本。
我们将一起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同时,我们还将一起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3.课堂讨论:在文本解读之后,我将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
我们将一起探讨小说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同时,我们还将一起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主题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小结:最后,我将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总结和感悟。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和内涵,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
同时,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尊严。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中午休息时间的选择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呢?本文将会分享一份《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健康午休。
一、教学目标1.了解午间恰当休息的重要性。
2.能够根据个人的情况安排适合的午休方式和时间。
3.能够做出更好的午休决策,提高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教学重点1.了解午间恰当休息的重要性。
2.掌握午休方式和时间的设定。
三、教学方式1.讲授。
2.小组讨论。
3.实践。
四、教学内容1.活动开始:首先,向学生询问他们在中午休息时通常做什么,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休息的目的。
2.讲解知识点:向学生讲解午间恰当休息的重要性,包括身体散发出的“瞌睡”信号、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午休对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重要性等等。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为小组,探讨他们在午间休息时的个人选择和习惯,然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4.实践:在了解了各自的习惯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安排午间休息时间和方式,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将会掌握更好的午休知识和相关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同时,进行课后反思和总结,加强思考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改善自己的午间休息方式和时间。
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午间休息情况,帮助他们改善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午休习惯总之,合理的午间休息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非常重要,学生们应该了解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午休方式和时间。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小组讨论和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午间休息的作用,并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午休计划。
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午间休息情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做出积极的贡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教案教学设计《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教学目标:1.了解午睡的益处和必要性,养成午睡的好习惯。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讲课材料,但一份好的教案,也能决定一堂课的质量。
如何备好教案呢?以下文章“《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由为您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母亲形象,学习情感节制的处理方式。
2、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因为独特的艺术成就而让他获得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他就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他本人认为的“最好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提醒学生注意以下难读的字词。
褴褛(lán lǚ)、麇(qún)集、龟(jūn)裂、墁(màn)、执拗(niù)、揩(kāi)拭、蘸(zhàn)水、趿(tā)拉、撬(qiào)、一哄(hòng)而散、乱哄哄(hōng)2、思考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到一个荒凉的小镇去祭奠自己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母亲和女儿的到来受到镇子上人们的围观,得到神父和他妹妹充满善意的帮助。
三、鉴赏人物主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___________的母亲?1、速读课文,寻找相关描述:从穿着打扮角度:穿着褴褛的丧服、身上没有一点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从神情外貌角度: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显得太老了一些、安贫若素、镇定安详、不动声色、神色自如从内心情感角度:执拗、声音温和、忍住悲痛2、根据文意归纳概括:贫困、坚韧、镇定勇敢、有尊严、与普通的母亲不一样、伤心欲绝而又压制着自己的情感3、一位特别的母亲(1)找一找有关母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
《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学设计演示教学

《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并体会小说传达的超越道德、世俗、宗教的无所畏惧的母爱情感和悲悯情怀(二)体会小说手法中节制胜于放纵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小说是如何处理情感的认知二、教学重点体会小说手法中节制胜于放纵的力量,深入理解“悲悯情怀”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斐然的小说创作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一名记者问他“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一本书”时,他很干脆地回答:“一个目睹的形象!”他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
我总是先得有一个形象。
”那么《礼拜二午睡时刻》中他塑造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学生自由发言:母亲、神父、妹妹等)明确:母亲:有尊严、坚强、倔强、慈爱、执着、瘦弱(二)母亲为什么要在礼拜二午睡时刻去看望儿子明确:母亲的时间很急,“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午睡时刻,知道消息的人很少;这是个很远的小镇,母亲要坐火车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
(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明确:1.母亲一贯的作法: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苦难练就了母亲的坚强,不屈就。
2.母亲特殊的身份:她是一位小偷的母亲。
她是带着屈辱前去的,她如此镇静地前去,是因为她对儿子的爱护,她认为儿子是“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无论是怎样的儿子,在母亲的眼里都是最优秀的,“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母亲的镇静是在为儿子洗刷别人带给他们的耻辱,所以母亲必然是镇静的。
3.母亲所见的对象:神父。
作为神职人员,“神父”这一身份代表着宗教的某种权威,他的一举一动也许会被认为寓示着人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对“小偷”及“小偷”家属的态度也无疑将成为一种参照。
4.母亲面对的环境:“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
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
”“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
”母亲所面对的这一群人是充满着敌意的陌生人,他们爱看热闹,没有同情心,是冷漠的人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八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外国小说欣赏

语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3、了解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母亲的形象把握,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的基本元素——情感开始说起。
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乃至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那么,情感在小说中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许多经典作品能跨越时空,经久传诵不衰?不能不说是取决于思想情感的魅力。
小说《山羊兹拉特》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超越了人畜之间界限的恒久和谐的情感,《礼》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二、学生疑难探讨:在自读中你是否碰到了什么难题?三、自读材料补充:1、关于作者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1982年,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评语:“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2、代表作品《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突出特点:“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其代表作品常通过塑造非凡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使人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4、其他作品1955年- 《枯枝败叶(La hojarasca)》1961年-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1962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Grande)》1962年- 《恶时辰(La mala hora)》1967年-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1975年- 《家长的没落(El otoño del patriarca)》1970年- 《落难海员的故事(Relato de un náufrago)》1978年-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La increíble y triste historia de la cándida Eréndira y de su abuela desalmada)》1981年- 《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1985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1989年- 《迷宫里的将军(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1992年- 《奇怪的朝圣者(Doce cuentos peregrinos)》1994年-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1996年- 《绑架(Noticia de un secuestro)》二、初读小说,1、感受交流这些作品的标题总体上弥漫着怎样的氛围?“礼拜二午睡时刻”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阅读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3、了解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母亲的形象把握,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的基本元素——情感开始说起。
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乃至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那么,情感在小说中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许多经典作品能跨越时空,经久传诵不衰?不能不说是取决于思想情感的魅力。
小说《山羊兹拉特》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超越了人畜之间界限的恒久和谐的情感,《礼》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二、学生疑难探讨:在自读中你是否碰到了什么难题?三、自读材料补充:1、关于作者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1982年,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评语:“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2、代表作品《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突出特点:“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其代表作品常通过塑造非凡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使人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4、其他作品1955年- 《枯枝败叶(La hojarasca)》1961年-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1962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Grande)》1962年- 《恶时辰(La mala hora)》1967年-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1975年- 《家长的没落(El otoñ;o del patriarca)》1970年- 《落难海员的故事(Relato de un náufrago)》1978年-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La increíble y triste historia de la cándida Eréndira y de su abuela desalmada)》1981年- 《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1985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1989年- 《迷宫里的将军(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1992年- 《奇怪的朝圣者(Doce cuentos peregrinos)》1994年-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1996年- 《绑架(Noticia de un secuestro)》二、初读小说,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一、引言日本谚语: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作品,作者是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礼拜二午睡时刻》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千里迢迢去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故事简简单单,情节平平淡淡,但小说中蕴含的情感力量是震撼人心的。
只不过,此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
作家马尔克斯用内敛功夫,让情感包裹在形象中,从而含蓄地表达母爱的主题。
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很多同学根本不了解小说的创造意图所在。
预习课上,学生叫嚷这篇外国小说读不懂。
也难怪,他们正处在一个情感外露,敢爱敢恨的年龄,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与马尔克斯的内敛功夫相差甚远,他们如何能理解作品中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能如何读懂节制的叙事里隐藏的深意?作品节制的叙事,作家内敛的功夫,在教师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中,学生很可能只是充当了一回听众,一个看客而已。
不如让学生?放纵?一回——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细节,放手发动学生,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深入思考,积极探讨,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使他们的内心深受触动,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因此,我确立了要求学生欣赏情感这个主线,要求他们围绕情感去发现问题,挖掘体验作家内敛情感的魅力。
课堂上,我首先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名的学者曾参,有一个非常了解非常爱他的母亲。
一次,曾参有事外出未归,碰巧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走了,曾参的邻居于是报信给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杀人被捕了曾参的母亲不为所动,依旧一门心事织自己的布,不一会,第二个人来,不久第三个人来,都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选择了逃跑。
这个故事表明与伦理道德比拼,母爱显然难以承受之重。
高二语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高二语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背景与文化内涵;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与人物关系;3.能够运用相关的文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读;4.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主题进行深入理解;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与人物形象。
三、教学内容1.《礼拜二午睡时刻》概述;2.人物关系与角色分析;3.情节展开与发展。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午睡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午睡对人体和心理的影响。
步骤二:讲解《礼拜二午睡时刻》概述1.介绍作者、作品背景与文化内涵;2.解读作品名称的寓意。
步骤三:人物关系与角色分析1.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关系;2.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原因。
步骤四:情节展开与发展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与事件;2.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与关联。
步骤五:阅读与讨论1.学生独立阅读《礼拜二午睡时刻》;2.学生组织小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的理解。
步骤六:文学知识与写作任务1.讲解与《礼拜二午睡时刻》相关的文学知识,如叙事手法、语言表达等;2.给学生布置与作品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读后感、自由创作等。
步骤七:总结与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点评;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礼拜二午睡时刻》小说文本;2.图片、视频等导入教学材料。
六、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与积极度;2.学生写作成果的质量与创意。
七、拓展延伸1.邀请作家或文化名人进行讲座或交流活动;2.通过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等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高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文本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和拓展活动,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3篇

作者:陈丽霞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6期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品味爱的情感。
4应该拥有一种博大的爱: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教学重点: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教学难点:理解“悲悯”情感和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问:读了这篇小说,说说你们的感觉?通过让学生谈预习后的读后感,提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看不懂,母亲为什么叫她女儿不要哭?她儿子有没有偷?母亲怎么这么镇定?母亲为什么不号啕大哭呢?神父为什么会不安和脸红?镇上的人为什么围在这里……(带着疑问去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又使他们有较为明确的阅读目的。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一个中医家庭,从小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母经常给他讲一些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这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共30万字,因为独特的艺术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他就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
2、有关该作品的评价《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
——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3、请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该文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让学生逐步明确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三.精读课文,品析鉴赏1、分析细节,品味母爱。
(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提问:小说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母亲的?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讨论明确: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的刻画贫穷、苦难、坚强、伟大、镇定法国谚语:“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情感”话题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考察小说的情感元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状况。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拜祭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呈现的是拉美这块土地和生存在上的贫穷者的苦难,流露的是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说采用“节制胜于放纵”这一情感处理方式,达到了看似平静,地底下却是情感的熔岩崩突的效果。
《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由于情感上的特殊处理使得学生在理解外国小说主旨时还存在难度,许多学生读了几遍之后感觉还是不太懂。
所以要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以及认识到小说情感处理的方式还有比较大的困难。
在这一点上,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把握小说的内容,体悟人物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旨;②提高学生品评小说人物和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节描写品析,体悟母亲的情感和神父的温情,进而领会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的苦难,同情关怀生活中的弱者,激发悲悯情怀。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从简洁的文字中体会理解母亲这个苦难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即理解文章的主旨。
4 教学思路直接导入,亮出话题,明确本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以主问题“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体味母亲的内心世界”,感知母亲的情感,理解母亲的苦难及其母爱的伟大;通过小镇的人对母亲的态度和神父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对比体悟神父温情的可贵;从对上述三者情感的体悟中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悲天悯人;最后,总结提升感悟。
5 教学设计5.1 导入。
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其情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体味《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情感的魅力。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标题: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
2. 掌握正确的午睡方法。
3. 培养形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
2. 示范正确的午睡姿势和呼吸方法。
3. 介绍午睡的时间和时长。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例如:午睡可以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改善记忆力、缓解疲劳等。
2. 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午睡姿势和呼吸方法,例如:平躺在床上,用深呼吸的方式放松身体和大脑。
3. 示范(10分钟):教师示范正确的午睡姿势和呼吸方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
4. 介绍午睡时间和时长(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午睡的最佳时间和时长,例如:最好在午饭后的30分钟内进行午睡,时长不宜超过30分钟。
5. 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午睡练习,每人有10分钟的时间进行午睡。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午睡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正确的午睡方法和习惯。
四、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午睡方法和习惯。
五、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一段冥想或深度放松练习,增强休息和放松的效果。
2. 探究不同午睡时间或时长对身体和大脑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 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改善记忆力- 缓解疲劳正确的午睡方法:- 平躺在床上- 深呼吸放松身体和大脑午睡的时间和时长:- 最佳时间:午饭后的30分钟内- 时长不宜超过30分钟。
教学设计2:第13课 礼拜二午睡时刻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的母亲形象;慈爱、自尊、面对苦难时所表现的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初步理解拉丁美洲人的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赏析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
2.分析人物要从人物表现的细节入手,学生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3.感知母爱的伟大,宽容的可贵。
教学重点把握文本的母亲形象教学难点感知母爱的伟大,宽容的可贵。
教学过程一、导入法国谚语说“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正如一部短小的黑白电影,在平静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展现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同学们事先都阅读了这篇课文,请同学来说说看,小说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人)在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来到一个小镇(地)向神父借墓地钥匙,打算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事)的故事。
(注意为什么要这样概括?人时地事在概括中的重要性,要学会概括的方法。
)二、探究交流1.提示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注意两点:如果我们看不懂小说,不是小说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缺少对视野之外的东西的探求之心。
其实,学习和生活本身就是问题的不断提出与不断解决的过程!只要能够发现问题,就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2.学生交流:要求学生合作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悬而未解的问题。
3.结合学生小组交流后遗留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质疑解惑。
(1)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细节问题,解读母爱。
细节一:85页“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一段,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呻吟声。
(贫穷、饥饿、疲惫)细节二:86页“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好人、听话、生活带来的苦难)细节三:结合小说开头部分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86页对公墓钥匙的详细描写,小说的时代背景,分析小镇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以及小说题目的特殊含义。
环境:小镇凄凉,贫瘠。
小镇午睡的环境闷、热、静、困。
公墓钥匙:人死之后就沦为虚空,无人问津吗?生命的消逝只留下了一座座无人在意的矮矮的土堆与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
《礼拜二午睡时刻》精品教学设计

《礼拜二午睡时刻》精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和习俗,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描述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情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午睡习俗,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介绍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难点:让学生能够用中文描述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情景,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图片或视频展示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相关词汇和句型的板书或PPT。
2.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教学板书、课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猜测图中人们在干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习俗和传统。
学生观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词汇学习(20分钟)教师逐个介绍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相关词汇,如“午睡”、“睡觉”、“安静”、“窗户”等,让学生理解词义并进行朗读练习。
4.句型学习(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相关句型,如“在礼拜二的午睡时刻,人们在家里安静地睡觉”等,让学生掌握句型结构并进行模仿练习。
5.情景表达(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对话的方式描述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午睡习俗,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总结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词汇和句型,并通过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品味情感节制背后的东西
3、体会悲悯情怀: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教学重点: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教学难点:理解“悲悯”情感和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
一、整体感知
(1)故事梗概
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人)在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来到一个小镇(地)向神父借墓地钥匙,打算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事)的故事。
(注意为什么要这样概括?人时地事在概括中的重要性,要学会概括的方法。
)
二、预习疑问
学生提问:母亲为什么叫她女儿不要哭?她儿子有没有偷?母亲怎么这么镇定?母亲为什么不号啕大哭呢?神父为什么会不安和脸红?镇上的人为什么围在这里?……
师答疑:透彻理解本文只需明确四点:二个重点:母亲和神父的情感。
二个难点:小偷和午睡时刻的特点。
三、母亲克制情感
1.初次出场时母亲是什么样子?
确定:贫穷坚强
分析课文原句(抓重点词):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解析:安贫若素镇定安详,用坚强克制悲伤。
“直挺挺”的解读——不是放松的,是一种绷紧的状态,是对抗的一种姿态,是防御的一种姿态,她对抗的是什么?(外部、内部)对抗外部道德压力,对抗内部内心巨大的悲恸。
2.一般来说,失去儿女的父母亲们肯定是悲痛不已的,
我们先来看几幅图:
母亲失去了挚爱的独生子,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种悲痛,但是我们课文中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死,她显得怎么样?
镇定、平静。
3.对比故事:母亲面对道德与情感的纠结有何不同?
战国时期有名的学者曾参,有一个非常了解非常爱他的母亲。
一次,曾参有事外出未归,碰巧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走了,曾参的邻居于是报信给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杀人被捕了。
”曾参的母亲不为所动,依旧一门心事织自己的布,不一会,第二个人来,不久第三个人来,都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选择了逃跑。
明确:在情感与道德的纠结中,选择了躲避道德的压力。
在情感与道德的纠结中,礼拜二的母亲选择了情感,她顶着世俗的压力来为儿子扫墓。
勇敢的面对世人异样的眼光。
4.母爱的伟大毋庸置疑,在正常情况下,怎么表达它都是不过分的。
但在一个非正常的状况下,母爱因为儿子可能有的“污点”而失去了正常表达的可能,情感的洪流必须寻求其他的途径才能传达出来。
作者在处理人物情感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节制胜于放纵。
5.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地方,母亲是如何克制自己的情感的?
1)母亲是如何对待女儿的?
“拖鞋穿上!”
“梳梳头!”
“你要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小结:临近小镇,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在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说女儿其实也是暗示自己不许哭。
态度近乎粗暴,透露母亲的坚强执着,以及刚烈的性格特征
明确:以命令克制脆弱
2)分析结尾的作用?
这样写是为了突现作品的主题—人类伟大的情感—母爱。
当人群围观时,儿子给母亲带来的屈辱成为现实时,小说以母女俩直接走向墓地为结尾更突出了这位母亲的从容坦然,表现出其强忍着丧子的巨大悲痛,以超常的勇气直面人生,直面冷酷现实。
3)母亲是如何神色自如的回忆儿子的?
(学生查找)好人、听话、吃苦
明确:以回忆克制痛苦
4)她在神父面前表现怎样?
表现得不近人情的“固执”和“执拗”。
她的反常的“平静”“温和”“不动声色”的声音中压抑的是对一个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的爱。
母亲是如何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的?请说说她说这些话的神态
讨论:1.他们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时,去借用公墓的钥匙,为什么母亲已经两次说清楚了儿子的名字,神父仍然不明所以?为什么详细地写到钥匙生锈?
明确:神父不明所以有几种可能:1这个公墓的死者很少有家属来祭奠,神父根本没必要记住每一座
墓的名字所以想不起来2神父只知道有一座墓是前几天一个死了的小偷的,卡诺斯·森特诺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神父的意念中3除了他不知道前几天一个死了的小偷名叫卡诺斯·森特诺外,他压根儿就没想到小偷还会有亲人来祭奠的。
4神父的不明所以正好表明了他此刻站在道德的审判席上,母亲说卡诺斯·森特诺这个名字倒不如说小偷更让神父容易明白她要去谁的墓地。
钥匙锈说明很少人来祭拜这里的死者。
这里埋是都是被人漠视的生命。
2.马尔克斯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母亲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以及她说这些话的神态?母亲为何不低头反而“盯”着神父?神父为什么脸红?
明确:母亲为何不低头反而“盯”着神父?盯是一种质问责问:你为什么这么无视我儿子的存在?你配做一个神父吗?(母亲并不觉得丢脸,在母亲心里,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她很清楚,她相信自己的儿子即便成了小偷,那也是生活所迫,母亲理解儿子宽容儿子更维护儿子的尊严,她盯着神父,便是对世俗眼光的一种对抗。
)
神父为什么脸红?(1、可能意识到自己判断错了,下葬太匆忙了?2、可能为好奇的打量目光伤害了母亲而不安?3、在博大无边的母爱面前,神父为自己以普通人的眼光、普通人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待“小偷”和他母亲,神父代表的是宗教之爱,是博大包容一切的爱,可是神父并没有做到包容……)
教师小结:马尔克斯显然不想煽情,只是想克制地叙述一件本身无需渲染就令人震撼的事情,也许对这样的一位母亲煽情只是一种罪恶但是,从她简单的言行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妇女内心隐藏的悲痛是多么刻骨铭心也许你可以隐隐感觉到,这个妇女表面上平静地就像大地,但是内心却犹如地底下的熔岩,奔突激荡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三、神父悲悯情怀
1. 教师小结:这就是《礼拜二午睡时刻》里的母亲,她坚忍,克制,她安贫若素,镇定安详,其实,因为被母亲感动而产生悲悯的不止是我们,还有谁?【明确:神父】
2.他的悲悯情怀表现在哪些地方?神父有哪些变化?(请在文中找到句子)找出加以分析: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明确:神父的变化:从最初的冷漠到为不知死者姓名而感到羞耻,到开始怀疑上帝的意志;到第59段当人群围观时,为了避免母女俩受到更多的伤害,第65、66、67,一次次阻止母女去墓地,试图出手相助却又无能为力,可以看出神父心中道德的天平向母亲倾斜。
此外,还有细节描写,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
】
其实,这篇文章并不仅仅讲母爱,它更涉及到一种博爱,一种悲悯情怀。
3.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情怀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的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樊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
四、小偷
1.横尸雷薇卡太太门前的卡洛斯,究竟是不是小偷?
明确:同意小偷观点依据:凌晨三点撬门,打中鼻子。
不是小偷观点依据:草绳系腰,疲惫的声音。
饥寒交迫的路人。
教师小结:是不是小偷已经不重要,是小偷也罪不至死。
故事对比:发生在美国的奶奶偷面包喂养孙子受审的事件1935年,时任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曾在纽约贫民区的一个法庭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庭审。
偷面包的是一位老太太。
在法官问老太太是否愿意认罪时,老太太嗫嚅着回答:“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没吃到任何东西了。
”法官裁定:“我必须秉公执法,你可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是10天的拘役。
”10美元的罚金绝非这位穷苦老太太所能缴纳,因此她只能“选择”拘役。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审判结束后,身为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身,脱下自己的帽子,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面向旁听席上的人说:“现在,请每个人另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我们为我们的冷漠所付的费用,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与社区。
”在场的每个人都默默地捐出50美分。
教师小结:所谓穷人,不在于穷而在于被抛弃。
当我们的社会经济不太发达和福利制度还不完善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做到了最大的努力了呢?
与这件事情类似,文中的母亲不是被审判的人,而是一个审判者形象,她以自尊、坚忍的精神在拷问上镇上的人的灵魂
五、午睡时刻
为什么题目把时间设置为“午睡时刻” ?
本文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午睡时刻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性,是同情心,是悲悯之心。
正是午睡时刻所以才能带来如此强烈而震撼的情感冲击力。
小偷,被人们唾弃,而小偷的母亲似乎也要在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但是,马尔克斯为读者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即使在世人面前孩子一无所值,比轻如鸿毛更低贱,但是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是母亲永远的爱怜。
无边无际的母爱,无所畏惧的母爱,超越了道德,让读者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