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以及治理思路分析

合集下载

债务风险化解思路(3篇)

债务风险化解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债务风险化解思路。

二、债务风险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容易引发债务风险。

2. 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以短期债务为主,缺乏长期债务支撑,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3. 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收益与债务成本不匹配,导致债务风险增加。

4. 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监管漏洞,难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三、债务风险化解思路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1)控制债务规模。

地方政府应严格遵循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避免过度负债。

(2)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增加长期债务比例,降低短期债务风险。

(3)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丰富债务品种,如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降低单一债务品种的风险。

2.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债务安全(1)加强项目论证。

对拟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论证,确保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强化债务资金监管。

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完善监管体系,防范债务风险(1)加强债务监测。

建立健全债务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债务风险。

(2)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高风险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3)加强债务监管执法。

加大对违规举债、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的处罚力度,维护债务市场秩序。

4. 推进债务改革,降低债务风险(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债务风险。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3篇)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政府性债务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通过举借债务筹集的资金。

然而,过度的债务积累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影响经济社会稳定。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现状、化解策略、政策建议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

一、我国政府性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7.5%。

其中,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为20.99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1万亿元。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性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过高,长期债务占比偏低。

这导致债务偿还压力较大,不利于财政风险的防范。

3. 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了低效项目,导致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

通过发行长期债券、调整债务期限等方式,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减轻债务偿还压力。

(2)优化债务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对债务资金投向的监管,引导资金投向高效、优质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推进债务置换(1)发行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将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为专项债券,降低债务风险。

(2)推广债务置换试点,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置换路径。

在部分地区开展债务置换试点,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置换路径,为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经验。

3.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和监管(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2)完善债务监管体系。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债务资金规范使用。

4. 创新债务融资模式(1)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化解政府债务的思考(3篇)

化解政府债务的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债务成因、化解路径、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化解政府债务进行深入思考。

一、债务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债务规模。

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失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积累了大量债务。

这些债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偿债压力。

3. 财政收支矛盾。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需求持续增长,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缺口,不得不举债。

4.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过于追求短期政绩,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化解政府债务的路径1. 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转化为债券形式,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2. 加强债务监管。

建立健全债务监管体系,明确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要素,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

3. 发展实体经济。

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偿债能力。

4. 严格财政纪律。

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管理,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防止新增债务。

5. 改革融资平台。

推进融资平台改革,明确政府与融资平台的界限,规范融资行为。

6.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三、政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债务管理规范有序。

2.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务健康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如果过快,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从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GDP 比重超过了40%。

这一巨额债务规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还债压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偿债困难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化解,就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偿还压力,采取了以债还债的方式,形成了债务链,将风险进一步扩大。

这种做法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步上升,给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既复杂又严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转移支付,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税收收入有限,转移支付不稳定。

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3篇)

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的持续增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偿债压力,也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地方债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与路径。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短期限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因此,应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限债务,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2. 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债券品种,如普通债券、专项债券等。

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扶贫债券等,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利率管制,使其与市场利率接轨,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二、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债务规模、债务期限等管理要求,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2. 完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要求地方政府定期公开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认知。

3. 强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三、调整财政分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民生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投资在地方债务中的占比。

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2. 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债务化解_措施(3篇)

政府债务化解_措施(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为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政府债务现状,探讨政府债务化解措施,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化解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政府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12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60%。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一是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导致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二是债务品种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券占比过大,国债占比相对较低。

3. 债务风险逐渐显现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一是偿债压力加大,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较重,偿债能力不足;二是隐性债务风险上升,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渠道举借的债务难以统计,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二、政府债务化解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控制短期债务规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以降低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适当增加国债发行规模,降低地方政府债券占比,提高国债在政府债务中的比重。

2. 推进债务重组和置换(1)债务重组。

对部分高风险地区和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债务利率,延长债务期限,以减轻偿债压力。

(2)债务置换。

通过发行新的债务品种,置换部分高成本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3.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止债务风险扩大。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发展地方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地方经济增长动力。

化解存量债务方案(3篇)

化解存量债务方案(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其中存量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化解存量债务方案。

二、现状分析1. 存量债务规模较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其中存量债务占比约60%。

2. 结构性问题突出: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期限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

3. 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加剧: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债务违约风险。

三、化解存量债务方案(一)优化债务结构1. 调整债务期限:根据项目收益情况,合理调整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

2. 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3. 优化债务品种:丰富债务品种,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风险。

(二)盘活存量资产1. 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政府债务与项目收益的分离。

2. 盘活存量资产:对闲置、低效的政府资产进行处置,提高资产利用率,增加政府收入。

3. 发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盘活国有资本,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三)加强债务管理1. 严格预算约束: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2. 完善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3. 强化债务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收入来源。

2. 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加强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我国地方债规模不断攀升,但在债务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地方债失控风险逐渐上升。

本文将就我国地方债失控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现状分析1. 债务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25.9万亿元。

隐性债务和隐性担保也日益增加,已经成为地方债务管理的一大隐忧。

2. 风险管控不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债务规模大、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隐性债务违规担保、透支预算等问题,致使风险不断积聚。

3. 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地方债务失控风险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负债累累难以还贷,导致信用风险加大,金融体系稳定性受到威胁,最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解决对策分析1. 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要解决地方债务失控问题,需要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

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和监管,健全市场化债务发行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和约束,提高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谨慎性。

2. 加强地方财政监管加强地方财政监管是解决地方债务失控的关键。

要完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预算法和财政法,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和约束,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合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3. 优化地方债务结构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是化解地方债务失控风险的重要途径。

应加大国债和专项债发行力度,控制隐性债务增长,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项目的审核和评估,推动地方债务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完善预算约束机制5. 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是化解地方债务失控风险的根本之策。

应推动地方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地方财政收支结构,提高地方自主财政收入比重,增强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地方债务问题与解决方案

地方债务问题与解决方案

地方债务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巨大,因此,地方债务问题成为了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地方债务的规模庞大、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健康、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发展。

本文将就地方债务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对于当前地方债务问题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一些借鉴。

一、地方债务问题的成因1.财政体制不合理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占据了太多的财政资源和权力,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

而地方政府面临着消化各种财政支出的艰巨任务,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短缺,不得不通过举债来融资。

2.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大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和项目,地方政府之间往往会通过扩大债务规模来提高自己的财政实力,这导致了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3.地方政府政绩压力在政绩考核中,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各种项目和政策来提高自己的政绩表现,而这些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来融资,以达到政绩目标。

以上几点是导致地方债务问题的主要成因,这些成因导致了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健康、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发展。

二、地方债务问题的表现1.债务规模庞大自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由上级政府审批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16.47万亿元。

而从债务的结构来看,隐性债务占比较高,包括了各种隐性债务,如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政府土地储备债务等。

2.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地方债务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规模较小,但隐性债务占比高,这给地方政府的未来财政稳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主要以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为主,融资成本高,而且不透明度较高,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成本的提高以及风险的不断积累。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化解思路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化解思路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化解思路【摘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偿还压力增大等。

其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等因素所致。

为化解这一风险,应加强预算管理与财政监督,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并探索多元化的债务融资渠道。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持续发展的债务偿还思路更是关键。

只有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才能确保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社会的持续繁荣。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思路、预算管理、财政监督、风险预警机制、债务融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化解思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国金融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逐年增加,风险逐渐积聚。

如何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根本原因,以及化解思路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与财政监督、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探索多元化的债务融资渠道等途径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本文将强调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债务偿还思路,并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能够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推动中国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但也导致了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性化和扩散化。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主要以融资平台公司等形式存在,债务风险往往隐性化并向其他领域扩散,给地方政府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监管制度不完善。

一些地方政府在债务融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融资渠道单一、风险管控不足等问题,导致债务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监管制度改善亟待加强。

化解债务思路(3篇)

化解债务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债务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体系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如何深化债务化解思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债务管理框架,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风险的成因、化解策略以及长期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1)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我国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权,但财权相对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投资冲动。

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投资,导致债务规模膨胀。

(3)监管不力。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缺乏透明度,监管不到位,导致风险难以控制。

2. 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债务负担加重。

(2)金融体系风险。

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过度放贷,导致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膨胀。

(3)金融监管不足。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风险传导至实体经济。

三、债务化解策略1.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1)优化债务结构。

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占比,降低融资平台债务规模。

(2)加强债务管理。

提高债务透明度,加强债务监管,防范风险。

(3)调整事权与财权。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财权,减轻债务压力。

2. 非金融企业债务化解(1)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

(3)推动企业重组。

通过企业重组、兼并等方式,降低企业债务负担。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债务管理框架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地方政府债务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风险。

(2)加强债务信息公开。

提高债务透明度,让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债务风险。

(3)完善债务风险评估体系。

科学评估债务风险,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1)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

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财权,减轻债务压力。

化解政府专项债务(3篇)

化解政府专项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化解政府专项债务。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方法与前景三个方面对化解政府专项债务进行探讨。

二、政策背景1. 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逐年上升。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为10.96万亿元,到2020年已增至17.96万亿元。

大规模的债务积累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增加了债务风险。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压力加大,甚至出现债务违约风险。

这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3. 国家政策调整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通知》等,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三、化解政府专项债务的方法1. 优化债务结构优化债务结构是化解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重要途径。

具体措施包括:(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以降低债务风险。

(2)优化债务利率结构,降低高成本债务比例,提高低成本债务比例,以降低债务负担。

(3)拓展债务资金来源,如发行企业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以分散债务风险。

2. 加强债务管理加强债务管理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风险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对债务风险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并化解债务风险。

(3)加强债务偿还能力评估,确保地方政府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

3. 提高财政收支平衡能力提高财政收支平衡能力是化解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基础。

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风险及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风险及对策分析

济师,2013(10).[2]束华琴.坚持支农支小的服务理念不变[J].时代经贸,2013(10).[3]胡东生.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三明市为例[J].福建金融,2012(06).[4]胡宗义.当前银行业机构“支农支小”工作存在的问题[J].今日财富,2009(10).作者简介:洪传尧(1977-),男,海南海口人,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从事货币政策、再贷款管理等业务。

李万业(1980-),男,海南海口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上接第78页)摘要: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风险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政府债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式及特点2013年12月审计署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0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占10.89万亿元,各级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分别为2.67万亿元和4.34万亿元。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涉及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债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1.1省本级政府及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债务量较大且集中。

省本级的债务涉及的主要部门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行业和部门,如2012年末S 省省本级的交通运输部门政府三类债务总额达2132.71亿元,占该省全省政府债务总额的近一半。

银行贷款为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且单笔债务的金额较大,2009年该省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向国家开发银行单笔贷款最大金额达到90.4亿元。

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基础设施要求的不断提高。

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本级主动承债成分较大,为了保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广州市财政局局长袁锦霞介绍截至2012年末,广州市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1738.37亿元,债务率为99.52%,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

政府财政债务化解报告(3篇)

政府财政债务化解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国家财政安全,本报告将对我国政府财政债务化解的现状、原因、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二、我国政府财政债务现状1. 政府债务规模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100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债务余额约为2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80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已成为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

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由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和政府购买服务支出构成。

其中,专项债务占比最高,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一般债务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主要用于购买公共服务。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债务规模过大,偿债压力加大;(2)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3)债务投向不合理,部分项目收益低、风险高;(4)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集中,偿债高峰期集中在2020-2024年。

三、政府财政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1. 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下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政府集中财权,地方政府承担大量事权,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依赖债务融资。

3.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为推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4. 政策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导致债务风险积聚。

四、政府财政债务化解政策1. 加强债务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1)严格执行预算法,加强债务限额管理;(2)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严禁违法违规举债;(3)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投向和用途监管。

2.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偿债压力(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2)优化债务投向,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3)推动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降低融资成本。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精品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精品

引言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财政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在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已形成相当成熟的运行模式,但中国历史上却几乎没有成功的范例。

经过多年累积,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在经济转型期迅速膨胀,目前的债务规模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债务风险也随之突现。

如何趋利避害,使地方政府性债务走上“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的良性循环道路,保证财政经济的相对安全运行,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防范和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政策的重心,更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定义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以往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是一个存量概念,包括建立在某一法律或合同基础之上的显性负债和政府道义上偿付责任的隐性负债。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来源1.债务资金的来源(1)银行借款在银行借款占比较大的国家,有的存在专门的银行负责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

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通常会有一到两家银行占据地方政府信贷举债市场的主导地位。

因此贷款申请条件比私人借贷者更宽松,而这可能会挤出私人投资。

同时,银行借的支持款是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一对一的客户关系,如果政府信息披露意愿较低或者缺乏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银行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功能不足以形成一些管理漏洞。

(2)债券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形式。

通常,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要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债券有几种分类方式:①按照偿债财源和地方政府的还款责任,地方债可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

一般责任债券是以发行机构的全部声誉和信用为担保,并以政府财政税收为支持的债券。

而收益债券则是与特定的项目,其还本付息来自于特定项目的收入。

②按照发行方式的不同,地方债又可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公募债券是指向社会公开发行,任何投资者均可购买的债券,它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转让。

私募债券是指向与发行者有特定关系的少数投资者募集的债券,其发行和转让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举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由于一些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债务风险也在逐渐积累。

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融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2.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相当高。

由于土地市场波动较大、政策调整频繁,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3. 基建项目盲目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发展步伐,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项目过多、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很多项目也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资金空转。

4.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去的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自主能力,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变相隐性债务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明确债券用途,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债券的使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增速,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推动土地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财政改革,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地方政府自有资金和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地方债务的化解(3篇)

地方债务的化解(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化解。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背景、特征、原因及化解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地方债务的背景与特征1.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加大,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难以满足支出需求。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兴起,使得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2. 特征(1)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

(2)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偿债压力。

(3)债务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较大,东部地区相对较小。

(4)隐性债务风险较大: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PPP项目等方式形成的隐性债务,增加了债务风险。

二、地方债务的原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大。

2.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受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难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需求。

3. 融资平台扩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债务规模的扩大。

4. 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风险增加。

三、地方债务的化解路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改革税收制度: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收入能力,降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2. 引入地方政府债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调研化解债务(3篇)

调研化解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调研,分析债务产生的原因,探讨化解债务的思路和措施。

二、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原因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70万亿元。

其中,政府债券余额约为50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约为20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债务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2. 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为弥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借债务,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增长。

(4)地方政府管理不规范。

部分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三、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思路和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政府债务规模。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逐步降低债务率。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配置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3)加强政府债券管理。

提高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程度,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2. 加大债务风险防范(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测、分析和评估。

(2)加强债务监管。

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3)提高债务透明度。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债务风险的认知。

3. 创新债务化解方式(1)盘活存量资产。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债务压力。

(2)推进债务重组。

对部分高风险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中国怎么化解债务(3篇)

中国怎么化解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防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化解债务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中国化解债务进行深入分析。

二、政策背景1. 债务风险上升: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上升。

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

2. 经济结构调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

3. 财政收入下降:受疫情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加剧了债务风险。

4. 国际环境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经济和债务风险防控带来挑战。

三、主要措施1. 调整债务限额:为防范债务风险,中国政府逐步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018年起,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实行“余额管理”,即当年债务限额不超过上年余额。

2. 优化债务结构:推动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合理化,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部分存量隐性债务,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债务压力。

4. 强化债务监管: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和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5.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6. 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化解债务提供有力支撑。

7. 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四、实施路径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化解债务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实施路径提供法律保障。

2. 完善债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和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现阶段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加剧,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等。

及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稳健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借债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也日益凸显,给地方政府运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债务风险的不断暴露,使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了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化解对策及可行性分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分析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比例限制,形成了一定的债务压力。

2.债务结构亟待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债务结构过于单一,依赖于部分集中的债务品种,风险集中度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以及治理思路分析系别工商管理系专业工商管理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2013 年 6 月XXXX制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义和分类(一)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要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依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承担的资金偿付义务。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省(以及省级政府)、地(或地级市)县(或县级市)、乡(镇)四级政府负债。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世界银行汉纳·普拉科瓦(HanaPolackova)发展和完善的财政风险矩阵模型认为,政府债务可以用两对概念的组合来表示,即政府债务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或有的,显性的或者隐性的。

据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以分为四项:显性的直接债务、隐性的直接债务、显性的或有债务和隐性的或有债务。

传统的财政分析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政府显性的直接债务上,对其余三种政府债务则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直接债务是指政府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回避的责任和应当履行的义务,是后果可以预见的负债.例如政府发行的债券、法律规定的未来养老金的偿付等等。

或有债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政府需要承担和履行的责任及义务.其出现与否取决于特定事件是否发生,而这一特定事件的发生可以内生于政府的政策(例如政府项目带来的道德风险),也可以外生于政府的政策(例如自然灾害)。

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政府债务所作的划分。

显性债务是指由国家法律或政府签订合同明确规定的必须由政府来偿还的债务,当债务到期时,政府有法律义务处理这些债务,例如主权债务的偿还以及难以履约的政府担保债务的偿还。

隐性债务与之相反,它代表了道义上的义务,这种道义义务不受法律约束,而是由公众的期望或政府压力决定。

在某些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经过事后的得失权衡,通常会对事件进行干预,承担事件的最终职责,以减少损失。

例如对银行破产后小储户利益的保护,对于未承保的自然灾害受害者的救济等。

按照这一分类,将我国地方政府经常发生的债务内容制成表(1)。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把地方政府所有的债务都囊括进来,并且,也并不是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存在这些项目的债务;此外,在或有债务中也还存在债务是否最终由政府负担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结合地方实际对具体的债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表1地方政府债务矩阵*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1、债务涉及面广、项目众多、规模庞大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出于各种动机,举债行为十分普遍。

目前,地方政府有据可查的或有债务项目就有10多项,主要包括:国债转贷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担保、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地方政府的各种拖欠、地方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等。

据有关统计(仅限于财政部门举借和偿还的显性债务)显示,2005—2009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达到8450亿元,占应偿还债务总额的57.2%,年均超过1690亿元[1]。

2、债务逾期率高,清偿困难*根据曹洪彬.试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风险控制,《经济经纬》,2005年第3期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离任或调任后对自己任期内的负债并不负责,再加上地方政府在债务关系中多属于强势一方,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程度极低,逾期不还少还的现象比较严重。

根据资料统计,中央政府转贷和地方政府自行借款等已到期但没有如期归还的债务中,73%是地方政府自行借款发生的逾期,此类项目的平均逾期率约三分之一[2]。

对于中央财政转借的国债转贷资金、专项借款以及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等,在地方政府不能主动按时偿还时,上级财政往往可以通过体制结算层层扣款的方式归还,但对大多数县级以下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收支缺口本来就比较大,特别是乡镇、村级债务大多因税改政策或历史原因,偿债难度非常大。

3、债务构成不透明、统计困难《预算法》实施以后,由于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与《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悖,大多数地方政府债务转为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从而处于地下和隐蔽状态。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更没有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各级地方政府的真实债务规模根本无法统计。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分析(一)金融体系软预算约束为政府举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地方政府债务中,几乎有90%的部分是当年在特殊的金融体制下基层政府从国有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借支的。

这成了目前化解地方债务工作中无法绕开的“历史遗留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和地方金融机构的清理整顿,目前在地市和县级政府债务的新增部分,仍然出自这一来源。

实际上,地方政府中的省级、地市级政府往往通过种种“创新”进行债务融资。

有的由地方政府出面担保或提供变相担保(如以地方人大会议通过《决议》的形式),要么直接为城市基础设施融资,要么为所属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我国地方政府的创造性很强,它们不仅以企业债券的名义发行实际上的市政企业债券,突破了地方政府不得预算赤字的禁令,又以各类投资建设公司吸收委托贷款的方式绕过了中央政府对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制度。

比如“政府项目工程贷款”,贷款数量一般很大,由地方政府出面组成银团招揽贷款,银行的希望寄托于政府信誉,其实质是变相发行地方债。

(二)财权与事权不对称1、财力向上集中从1994 年税制改革开始,各省每年均有预算赤字。

地方政府的赤字从1994年到2001年以16%的年增长率增加。

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是22%,2002年上升为54.9% 。

省级财政集中的财力从1994年的16.8%提高到2000年的28.8%。

在此情况下,省及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收支活动越来越依靠上级政府的财力补助。

在全国范围内,财力匮乏的区县一直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讨饭财政”,经常为提供辖区基本公共服务而负债。

2、事权向下分解但转移支付不规范尽管基层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但制度安排中它们承担的责任却是硬性的,而且都十分艰巨。

比较明显的有三个: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二是“农基会”历史债务;三是粮食补贴挂账。

一般而言,上级政府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是正常的。

可是这些规定在执行过程中还总是存在一些财力上移的机动调整,如将部分行业营业税(地方税收)改征增值税(中央分成75%)。

不仅如此,即使事前制定方案,上级政府往往对自己应该下拨的转移支付款也不及时拨付。

如有不少乡镇反映,他们要及时拿到从上级的拨款并不容易。

即使按规定应该正常的经费拨款,也常常因与下达给乡镇其他任务(如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或GDP完成数)挂钩而拖延[3]。

(三)缺乏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为了克服中央政府为地方提供隐性担保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地方政府通过过度举债享受债务短期收益而未来债务成本由中央政府承担,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都制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控,如果哪个地方政府可能出现债务风险,便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种类多,或有债务比重大,而政府债务统计口径又不统一,主要是直接债务,未包括全部或有债务。

这就使中央政府无法全面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从而使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指标无法运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建立,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控,使地方政府债务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政府状态[4]。

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思路(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拥有合法的举债权,但这种举债权通常又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在不同国家,地方政府举债权受到限制的方式和内容不尽相同。

但我国现行法律明文禁止地方政府负债。

法律的禁止使得地方政府负债在暗箱中运作,这样中央政府就很难掌握地方政府负债的真实情况,也很难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完善《预算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规范,既允许地方政府合法负债,使国内外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负债制定规则设定限度,防止其不负责任地盲目负债。

只有对地方政府适度负债给予法律通道,并建立科学的债务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责任机制一是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的责任机制,各省、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二是把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控制一些通过负债搞“形象工程”的政府行为。

三是组织专家对本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大规模地进行债务登记调查,不仅要了解政府应付未付的各类债务,还应深入国家外汇管理局了解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情况,深入人民银行调查了解政府名义的再贷款,调查了解金融机构向地方经济建设直接或间接发放的贷款,全面揭示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以及或有债务等,科学地编制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

四是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归口管理,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建立政府债务报告制度。

(三)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防止产生新的不合理债务政府债务规模应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相适应,年度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当年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地区,不得再直接或变相举债或担保。

除经国务院批准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提供融资担保,切实防止将市场主体经营性债务风险转嫁到地方政府。

乡镇政府及其下属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债,对特殊情况下确有必要的,必须严格按照从紧的原则,报县(市、区)政府批准。

对未按规定举借债务、违规对外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未按计划偿还债务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对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建立信息充分披露制度,提高债务风险的透明度,明晰界定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风险责任,将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责任量化到地区、部门乃至个人,建立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考核责任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内部预警体系,运用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红黄绿灯评估体系。

绿灯表示地方政府的各项债务指标均在安全线以内,地方政府可以继续举债;黄灯表示各项债务指标已接近国际警戒线,严格限制地方政府继续举债;红灯表示各项债务指标已突破国际警戒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

(五)提高政府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努力培植地方财源[5]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存在本身并不是坏事,适当的地方政府性负债能在多个方面发挥其有效作用,但是地方政府性负债必须有足够的未来资金来源予以保障。

因此努力培植好地方财源是降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最根本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