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精选文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2024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2024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合同目录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依据1.2 适用范围1.3 基本原则第二章:组织架构2.1 组织结构设计2.2 职责分工2.3 管理层职责第三章:风险评估与管理3.1 风险识别3.2 风险评估3.3 风险应对策略第四章:内部控制活动4.1 审批流程控制4.2 业务流程控制4.3 信息系统控制第五章:信息与沟通5.1 信息收集与处理5.2 内部沟通机制5.3 外部信息披露第六章:内部监督6.1 监督机制6.2 内部审计6.3 监督结果的应用第七章: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价7.1 实施计划7.2 内部控制评价7.3 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改进第八章: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8.1 持续改进机制8.2 改进措施的制定与执行8.3 改进效果的评估第九章:违规责任与处理9.1 违规行为的界定9.2 违规责任9.3 违规处理程序第十章:附则10.1 合同的解释权10.2 合同的修改与补充10.3 其他事项第十一章:签字栏11.1 签字人员11.2 签字时间11.3 签字地点以上为2024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目录。
合同编号______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依据本规范旨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益。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
1.3 基本原则内部控制应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原则。
第二章:组织架构2.1 组织结构设计明确组织结构,确保职责清晰、权责对等。
2.2 职责分工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应明确划分,避免职责重叠或缺失。
2.3 管理层职责管理层应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监督负最终责任。
第三章:风险评估与管理3.1 风险识别识别和分析单位运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3.2 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3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避免、转移、减轻和接受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讲解
人力资源管理
1
招聘与录用
介绍招聘与录用的流程,确保选聘到适合组织需求的专业人员。
2
培训与发展
讲解培训与发展计划,提升员工技能和知识水平,进一步支持内部控制的目标。
3
绩效评估
说明绩效评估的重要性,为员工提供反馈和激励,增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实施挑战和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规范行》讲解
本演示将带您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背景、目的以 及实施挑战和建议,以提高您的内部控制水平。
背景与目的
为什么需要内部控制
解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 制的定义和强调其在确保 组织安全和可靠运作方面 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
概述内部控制应达成的目 标,如保护资产、防止欺 诈和错误以及促进合规性。
资金管理
说明资金流动的监控和管理, 包括银行账户管理、资金审 批和风险防范。
成本控制
解释如何控制和优化成本, 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
财务会计管理
1 财务记录与报告
讲解财务记录和报告的重要性,包括准确记录和及时报告相关财务信息。
2 财务审计
说明财务审计的目的和过程,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3 财务风险管理
• 挑战一: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 • 挑战二:信息系统与技术支持 • 挑战三:监督与反馈机制 总结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应对挑战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相关法律法规
讨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控制规范试行》的出台背 景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法 律约束。
内部控制规范内容
• 内部控制模块一:组织、授权与职责 • 内部控制模块二:资金收支管理 • 内部控制模块三:财务会计管理 • 内部控制模块四:人力资源管理 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主要内容,包括各个模块的关键要点和实施指南。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培训资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单位应该怎样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单位应该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旳内 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详细工作涉及梳理单位 各类经济活动旳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 析经济活动风险,拟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 部管理制度并督促有关工作人员仔细执行。 详细工作涉及下列七个环节:
(三)归口管理。 一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二是按照权责对等旳原则, 三是采用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拟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
员等方式, 四是对有关经济活动实施统一管理。 5项业务:收入、资产、政府采购、协议、信息系统
归口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照管控事项旳 性质与管理要求,结合单位职责、组织机构和岗位 设置,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旳前提下,明确单位内部各个业务旳归口管理责任 单位旳控制措施。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是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 二是明确划分职责权限, 三是实施相应旳分离措施, 四是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旳工作机制。
岗位与人相应,一般只能由一种人担任。所谓不相容岗位, 是指从相互牵制旳角度出发,不能由一人兼任旳岗位。 下列这几类职务属于不相容职务: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 保管与清查;会计工作岗位分离;计算机信息系统(CIS)部 门内,系统分析、程序设计、电脑操作和数据控制应分离
(三)内控实施好 1、单位领导注重,“一把手”工程 2、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比较健全,岗位职责 分明 3、制度建设比较完备,注重构建一系列相互 配合、相互支撑旳制度体系 4、主要经过信息化完毕
(四)单位内控预期到达旳效果 1、经过详细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进行控制 2、抓住主要问题,早发预警,以预防为主 3、保护资产安全,保护干部安全,两个保护
(二)明确业务环节 按照业务实现旳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将各个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是指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制定的内部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规则和程序。
一、内控目标:1.保证组织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3.管理和规范业务流程,确保事务的顺利进行。
4.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5.防范和减少内部和外部风险,保护组织利益。
二、内控原则:1.明确责任:明确内控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实行层级审批制度。
2.合理规划:合理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规范和流程。
3.内外部沟通:与内外部相关方保持沟通与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4.风险评估:评估和管理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和利用组织的资源,提高效益。
三、内控指标:1.管理人员:明确内控部门和负责人,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2.内部流程:建立和完善各个业务流程,确保流程规范、透明。
3.信息系统: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保护组织信息的安全。
4.人员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
5.绩效评估: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对内控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内控措施:1.制定内控制度:编制内控手册、规范和流程文件,确保内控的有效实施。
2.分工明确: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限滥用和失控。
3.审计监督: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组织的经营状况和内部控制情况实行公开。
5.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
五、内控审查:1.内部自查:建立内部自查制度,定期对内控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2.外部审查:接受外部审查机构的审计和监督,确保内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问题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评估报告:对内控情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向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汇报。
5.改进优化:持续改进和优化内控制度,提高内控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第一章总论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3、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有待加强4、对预算控制缺乏刚性(未逐笔核对,未涵盖所有项目)5、费用支出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审核不严,专项经费被挤占)6、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7、票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8、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二、内部控制的目标1、合法合规性2、资产安全性3、信息披露真实完整4、提高管理服务的效果5、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发展战略三、内部控制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1)在设计内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界线(2)在设计对象上,应当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全面控制(3)在设计的流程上,应当考虑各流程的风险控制点2、重要性原则3、制衡性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宫效率4、适应性原则:与单位规模相适应、与业务范围相适应、与竞争状况相适应、与风险水平相适应5、成本效益原则四、以COSO为框架的内部控制5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一)内部环境1、行政事业单位的法理结构2、内部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3、内部审计机制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5、单位文化(二)风险评估内容: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对单位内外风险进行分析、关注固有风险,特别是剩余风险常常使用比较分析法(横向和纵向比较)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三)控制活动常用的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四)信息与沟通:真实、及时、有用(五)内部监督:有效性五、内部环境(一)诚信和道德价值观1、领导的操守和道德价值观念具有杠杆作用:主要取决于单位领导。
管理者必须立言、立行以昭示其高水平的道德标准。
2、制定行为准则和其他原则:对员工精神规范、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组织管理以及违反守则的处理办法规定;对员工的廉洁、资产安全、保密等的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PPT83页
预算编制有目标 预算执行有监控 预算完成有评价 评价结果有反馈 反馈结果有应用
预算调整流程(举例)
业务部门
预算调整 申请
调整申请
业务部门负责人 或归口部门
财会部门
审核
审核
是否需财政 审批
预算执行
预算调整
预算工作领导小组
否 审批
财政部门
是 审批 国库指标额 度发布
预算业务控制——预算编制控制措施
■建立预算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分工 1.合理设置预算业务的管理机构和岗位 预算业务管理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业务管理工作机构:财会部门 预算业务管理执行机构:经济活动各部门 归口管理部门:承担跨部门的经济业务支出指导、审核 2.在建立健全预算业务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岗位在预 算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和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预算 编制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分析评价 ■明确预算业务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时间要求
收支业务控制——收入业务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一是明确收入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 二是明确收入业务的管理岗位及其职责权限 三是明确各类收入业务的工作流程、审批权限和责任
划分 四是明确票据、印章的保管责任、领用程序 五是明确与收入业务相关的对账和检查责任
收支业务控制——收入业务控制措施
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 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支出事项未经过适当的事前申请、审核和审批,支 出范围和标准不符合规定,导致预算执行不力甚至 发生支出业务违法违规的风险
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 金等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要点解析
Part
0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 具体应用
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
按照政策法规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确保预算的 完整性和准确性。
预算执行
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控制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和约束力。
预算监督与考核
建立健全预算监督与考核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评估和考核。
监督与评价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明确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 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由内部审计部门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 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强化外部监督
接受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及时报告和整改外部监督发 现的问题。
总结词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详细描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在实际操 作中难以有效执行。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 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题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总结词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 行科学评估。
实施内部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 构
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 配备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内部控制人员。
实施内部控制措施
根据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不相 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 控制等。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现经济活动信息 的全面收集、自动归集、信息共享和有效利 用。
THANKS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预算调整
决算 绩效考核
进行决算 绩效考核
五、业务层面——预算业务控制
一、预算业务有四个环节:预算编制、预算审 批、预算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
二、不相容岗位包括: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 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分析评价
控制措施:合理设置预算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
设置三个机构:1、决策机构,也可称预算管 理委员会,主要岗位和职责是审定年度预算编制草 案,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决算 执行报告,审批预算追加调整方案。一般是由单位 负责人担任领导、分管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 成员建立的集体决策制度。
➢ 岗位的分离: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的原理,结合单位的
实际情况,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1、成立由单位领导、财会部门等内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
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预算和资金使用方面重要事 项进行决策。 2、成立由单位领导、政府采购归口部门、财会部门和相关 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政府采购领导小组,负责对单位的 政府采购事项进行决策,政府采购归口部门负责具体执行 政府采购业务。 3、成立由单位领导和资产归口部门、财会部门和相关业务 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对单位的资产事 项进行决策,资产归口部门负责具体执行资产业务。 4、成立由单位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相关 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内部监督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对 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三)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1、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 议事决策制度具体体现为议事决策规则,包
括确定议事成员构成、决策事项范围、投票表决 规则、决策纪要的撰写、流转和保存以及对决策 实现规定贯彻落实和监督程序等。特别需要明确 试行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的范 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1. 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为了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效能,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档旨在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目的和原则,以及具体的内部控制要求和实施步骤。
2. 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目标、保护财产和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内部监督和信息沟通等手段,建立起的一套制度和措施。
3. 内部控制的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和财务稳定;•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效能;•遵循法律法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规范和合理性。
4. 内部控制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应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适用于各个环节;•效益性原则:内部控制应确保投入和产出的合理比例,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操作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控制要求,并能够有效执行;•统筹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考虑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利益,避免局部利益冲突;•审计检查原则:内部控制应具备内部审计和监督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5. 内部控制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包括:5.1 流程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按照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并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5.2 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应涵盖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管理风险等各个方面。
5.3 资产保护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保护制度,明确资产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相应的权限和审批程序,以防止资产的丢失、损坏和滥用。
5.4 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方面。
财务管理应遵守财经法规,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公共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将汇总整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内容,以便读者了解和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业务和人员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所有的业务和管理活动,涵盖全体员工。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单位的重要业务和管理活动,特别是风险较高的环节。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设置、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的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1.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等环节,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活动的要求和程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3.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全面登记和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4.合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对单位的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履行。
5.业务流程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明确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责任,确保业务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三、内部控制的实施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对内部控制负总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2.完善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规章制度。
3.强化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工作,对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应对。
4.推动信息化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某市交通局在采购管理方面,制定规范的采购流程,明确采购计划、采购方式、采购合同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加强采购监督,落实采购责任,确保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案例四:某市文化局的合同管理流程
总结词
严格合同审查、强化合同履行、完善合 同档案
VS
详细描述
某市文化局在合同管理方面,严格合同审 查,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 整性;强化合同履行,确保合同约定的各 项义务得到有效履行;完善合同档案,对 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为内 部管理和监督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管理效果
明确管理职责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避免 管理混乱和管理漏洞。
强化管理措施
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和管理水平。
优化管理流程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推动内部控制创新与发展
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践中探 索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 控制制度和方法,推动内部控 制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0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教育局的内部控制实践
总结词
注重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强化监督考核
详细描述
某市教育局在内部控制实践中,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规 范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案例五:某市环保局的内部审计制度
总结词
独立内部审计、强化审计监督、注重审计结 果运用
详细描述
某市环保局在内部审计方面,建立独立的内 部审计机构,实施独立的内部审计活动,强 化审计监督,对内部管理和控制活动进行全 面审查和评估;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将审计 结果作为改进内部管理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重 要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1. 组织管理:(1)建立关键岗位分管,指定责任人。
(2)组织机构健全,承担各项职责。
(3)建立专业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4)建立完善的行政作业程序流程。
2. 会计记录:(1)建立及时准确的会计记录。
(2)制定严格的会计凭证检查程序。
(3)实行分管会计控制,保证会计数据准确。
3.财务管理:(1)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监督制度。
(2)制定经济管理准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落实财务预算管理,实现财务管理持续性完善。
4. 信息系统管理:(1)重视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定统一标准。
(2)实行信息系统运行状况的定期监测及审计。
(3)确保信息安全数据传输和文档保管,实现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运行。
5. 保密管理:(1)建立机构保密责任制度,强化安全管理。
(2)建立保密审查制度,定期检查物品以及软件的保密情况。
(3)建立保密培训制度,加强员工的保密意识。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考虑到该机构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实际运营状况:一、组织管理:1、建立关键岗位分管和责任人安排,加强相关岗位的法定义务和责任落实;2、完善组织机构,按照正规的程序负责各项工作的承担;3、制定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规定和部门责任;4、建立完备的行政作业程序流程,便于业务处理和管理。
二、会计记录:1、实行实时更新的会计记录,保持交易记录的准确性;2、严格按照相关凭据检查程序,保证盘点准确;3、分管会计控制,确保会计数据准确真实。
三、财务管理:1、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管制度,防止资金滥用;2、制定经济管理规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贯彻预管理原则,实现财务管理持续性完善。
四、信息系统管理:1、严格把关信息工作任务,准确细致制定管理标准;2、实行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的定期监测和审计;3、保障信息安全,确保数据传输和文档保管。
五、保密管理:1、建立严谨的保密责任机构,制定相关安全管理规定;2、实行保密审查制度,及时检查物品和软件的保密状况;3、增强员工的保密意识,定期开展保密培训,提升保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解读主讲教师:孔为民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2013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发布,是2012年中国内控落地元年中又一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的事件,更是实现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三大突破:•首先是监管范围的突破。
•从企业到行政事业单位范围的扩大,监管对象包含了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其次是内控目标的突破。
•增加了“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实务的效率和效果”的新的控制目标。
•最后是内控规范结构的突破。
•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大要素的核心内容融合到“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等要求中,更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有益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改革和透明化,也为今后中小型企业内控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参考路径。
•新规范的发布,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供科学管理的标准与要求,对于今后政府提倡、公众期待的“阳光财政”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治理结构。
第一章总则制定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规范》第一条同时参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美国审计总署《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等相关规定。
适用范围《规范》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概括起来就是: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是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政协)组成单位,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台联、青联、工商联等8个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社会团体包括:中国作协、中国文联所属10个文艺家协会以及新闻工作者协会、对外友协、外交学会、贸促会、残联、宋庆龄基金会、法学会、红十字总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欧美同学会、黄埔同学会、中华职教社等。
“行政部门”—行政部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行政部门,主要是指包括国务院、省、市和县级的各级政府下辖的相关行政机关,是政府职能的实际承担组织,如财政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发改委、民政部门、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等。
广义上的行政单位不但包括各级行政机关,还应该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和团机关等单位在内的各种使用公共资金的行政类机构。
本《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行政单位就是这种广义上的概念。
“事业单位”一个是1998年国务院发布,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另一个是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定义为:“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我国的事业单位按照性质区分可分为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三种。
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将行政类事业单位划入行政单位,将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
行政单位的特征是依法设立,工作人员一般列为国家行政编制,活动经费由国家财政供给,均是全额拨款单位。
事业单位和政府以及政府部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尽管某些事业单位从事的活动涉及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但也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接受国家的委托。
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分为公办的非营利组织和民间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应属于公办(由国家机关或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非营利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在职能上存在重大差异,前者是依法行政,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后者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但其共同点是:使用的都是公共资金,由纳税人提供。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适用范围,面广、差异大,因此《规范》比较原则,抽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起源通常与独立审计师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当初作为一种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
如出纳与会计要分开、实物保管与记账要分开等。
其目的主要是保护现金财产的安全和账簿记录的准确。
经历了从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到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内控,比如赌场、黑社会、银行。
•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控制与激励。
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以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机制。
如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物账分离等;内部牵制是指每项经济业务处理的各个相关部分,都规定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分别掌管、相互制约,以防发生错误或舞弊的措施。
内部控制的特点:1.制衡性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
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方法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是:两个人有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概率要远少于一个人;两个人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要远少于一个人。
如高考成绩录入。
将530分录成630分。
2.流程化内部控制是将所有的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
将分散的管理制度有机地连接起来,就象生产线一样。
内控不是一项单一的制度,而是一个系统。
流程是借鉴了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方法论,使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
这样不易出现漏洞,而更加严谨肯德基的制作过程和中餐的制作过程,前者是流程化标准化,而后者则靠个人的经验。
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贯穿于所有的管理制度中,管理制度是内控这条线给穿起来的。
对一个组织而言,内控是in,而不是on。
内控是分散在公司、嵌入到公司里面。
内控手册与企业规章制度是什么关系?内控手册是通过流程把规章制度中的相关的控制要求放在流程上面进行关联和链接,从而能够支持按岗位、按流程的控制要求进行检索。
3.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均以风险管控为核心。
按流程节点分析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管控措施。
如资产的内部控制就是控制资产丢失、损失浪费的风险。
采购的内部控制就是控制质量和价格上的风险,防止商业贿赂。
因此,许多人难以区别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
内控在技术层面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控制标准控制标准就是各项制度和规章,将国家、省、市,以及各行业的规章转化为本单位的制度。
并形成控制指南。
如采购业务控制指南、差旅费控制指南、会议费控制指南等。
2.控制手段控制手段就是控制方法,如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化落地等手段。
◆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COSO报告:“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各层次实施旨在为实现其主要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定义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基本上是采用了COSO报告的定义。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成。
要求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并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也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就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如制衡原理、流程化、风险管理等。
但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内控不同,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受政体的影响很大,因此,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学,属于原创。
《规范》并非对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只限于经济活动,即资金活动。
如行政审批权的控制不在其中。
其特点是“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
包括:预算、采购、收支、工程、资产与合同六大业务活动。
通过对资金管控延伸到其他业务部门。
如工程、采购等业务部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政府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政府内部控制是为保证政府(机构或组织)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杜绝舞弊、浪费、滥用职权、管理不当等行为而建立的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及其所属部门(单位),政府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如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区别第一,要素角度的区别企业内部控制将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内容归纳为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从单位管理层级出发,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层级。
第二,风险方面的区别企业风险分为五大类,包括战略类风险、市场类风险、财务类风险、运营类风险和法律类风险。
企业主要是经营风险。
如产品卖不出去、钱收不回来、投资失误、资金链断裂等。
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防腐败保护干部。
控制不好会影响单位负责人的政治生命,影响单位的政治形象。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包括滥用职权的风险、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风险和道德寻租风险等。
第三,控制目标方面的区别企业内部控制是5大目标,即“合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虽然也是5大目标,但主要体现在“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上。
而没有提实现发展战略问题。
第四,监督机制方面的区别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如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内部审计。
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比较薄弱,因此,主要靠外部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内部监督的动力。
比如对经费的控制,都希望越多越好,都不想受到控制。
而企业实施内控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形象,会增加股东的效益,因此,董事会可以监督经营者,大家都自觉地去控制,实现各自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即五大目标:•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禁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要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