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
美的范畴 崇高
![美的范畴 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354e12ef0975f46527d3e1da.png)
B、崇高的五大来源
庄严的思想 激动的情感 藻饰的技术 精致的措辞 完美的结构 先天赋予
后天训练
C、崇高作品的创作和意象说
a、意:世人伟大庄严的思想与激 动的情感 象:通过意象创造出体现“意” 的艺术形象 b、创作条件 赞叹广阔宏大的事物 运用夸张和艺术想象
三、崇高的美育意义
个人 崇高是感性个体审美态度培养 的重要因素 社会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气物质 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 也是的崇高感的培养显得尤为 重要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 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 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 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美的范畴
第一节
崇 高
掷铁饼者
维纳斯
四种基本的审美范畴(形态) 崇 优 悲 喜 高 美 剧 剧
崇 一、崇高的内涵
高
来源于古老的希伯来文明 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 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 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蜀道之难,充满了恐怖,更加让人们感受到主 体的精神气魄,让人们不屈服于自然的心理获 得了满足,从而引起了愉悦感。其险恶的背景 在我们充满自信心的人类面前,依然可以从实 践上征服,或从精神上征服,从中获得美感。 而且从一个角度看,越是惊心动魄,越能调动 我们浓烈的兴味。它与恬静的床前明月光虽然 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同样能以其强烈鲜明的 感性形态给我们以美感。从作家创作心态的要 求与对艺术的效果的要求看,这种崇高的风格 与优美风格是相辅相成的。
崇高的名词解释简略
![崇高的名词解释简略](https://img.taocdn.com/s3/m/95be2a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0.png)
崇高的名词解释简略崇高,这个词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但对于它的确切定义,似乎很难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解释。
崇高往往被赋予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意义,它似乎超越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具有一种纯净、高尚的特质。
那么,对于崇高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解释。
从人文角度来看,崇高可以指的是人类的伟大和卓越。
伟大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马克思、孔子等,无疑被视为崇高的存在。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和追求,他们的伟业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崇高的崇拜之情。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崇高可能是指一个人的高尚品质、良知和道德。
一位乐于助人、宽容包容、勇于奉献的人,无论他的社会地位如何,都能受到别人的崇敬和尊重,因为这些品质表现了他的崇高。
从哲学角度来看,崇高可以指的是某种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或境界。
康德在他的哲学著作中详细阐述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让人感到敬畏和无限的存在。
当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时,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宇宙的巨大力量,这种感受可以使人们深深地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烦恼和短视。
崇高的体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它让人们超越个人的欲望和私利,融入到广阔的世界中去。
从美学角度来看,崇高可以指的是一种艺术作品或表演所具有的艺术境界。
某些音乐、文学、绘画作品给人以宁静、神圣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和完美。
这种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激起人们的情绪,引发内心的共鸣,久久难以忘怀。
这种艺术作品超越了物质的界限,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崇高。
综上所述,崇高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概念,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清楚。
人文、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都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揭示崇高的含义,但无论如何解释,崇高都与伟大、高尚、精神等价词紧密相连。
崇高是人类的理想与追求,是我们生活中追寻的目标和方向。
当我们感受到崇高时,心灵会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坚定地追求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无论是个人的品质,还是艺术的境界,崇高都是一个令人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中西美学论“崇高”
![中西美学论“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9e3c88c3240c844769eaee6f.png)
中西美学论“崇高”崇高,是一个词语,指雄伟高大的意思。
其基本解释为高尚;至高。
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
也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高大、高大;地位特殊,优越;高尚等。
同时又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在美学史方面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理论很多。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
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
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那么接下来,我是就“崇高”在西方的美学范畴和中国的传统美学来分析讨论。
首先,在美学中,“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和人格与道德行为中。
在简单的明了的自然界形态当中,“壮美”是崇高一词语的解释。
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可以使我们在大脑中形成一些不固定的形容词来描述我们所见之物。
其中,美丽、优越、雄壮等形容词就体现“崇高”的价值。
这里的“崇高”是每个人对事物的最基本的定义,也就是说,它只是事物所带给我们的一种片面看法,在事物形成与成长中不构成影响。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我想我们最难忘的应该有两点:一是大船失事后主人公和一只老虎在浩瀚的大海中的小船上被大风大浪吹打的情景;一是主人公在整个电影中和老虎的眼神交流的场景。
前面我们说到了,西方美学中,将自然面貌是看做“崇高”的一方面体现的,我相信这样的画面感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忘怀的暴风雨、海浪、小船、一个人和一只凶悍的老虎……那么,这一切是怎样和谐的构成在一起的?需要我们用现成的形容词来描述,这确有其是。
那么,在艺术作品当中,“崇高”的分量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审美与崇高
![审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711c133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4.png)
审美与崇高
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与理解,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评价。
崇高则是一种伦理上的
概念,指的是一种卓越、高尚、激情澎湃的情感状态。
审美与崇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
为美和崇高都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反应。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与崇高常常联系在一起,往往是作品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比如,
浪漫主义文艺作品常常强调自然美和崇高情感的体现,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浪漫的
情感。
同时,崇高情感也是希望人们可以体会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理想,这些对人类
和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情感和理想。
在哲学上,审美与崇高也有着广泛的探讨。
康德认为,崇高感是一种超越于个人利益的,并且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
崇高感给人一种超越感,使人看到了人类的真正价值和想
象力的力量。
同时,康德也认为审美观念是与理智有关的,并且需要通过感性的交流来传
递和理解。
但是,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审美和崇高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法体现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这种说法是有误的。
审美和崇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思想的反映,对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例如,文艺作品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崇
高情感则可以激发人们对正义、自由、平等等伦理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最后,审美与崇高虽然是主观的体验和评价,但是它们也可以是客观的,因为它们是
由文化和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生命经验等因素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探讨
和分析审美与崇高的本质和意义,来体现人类文化的精髓和人类价值的追求。
什么是崇高
![什么是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140c4b38376baf1ffc4fadc4.png)
第二节崇高一、什么是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
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优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自然美之中,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例如,奔腾咆哮的黄河,浩瀚无际的戈壁,巍峨雄伟的泰山,高耸入云的雪山等,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对象或者崇高的现象。
这些对象或现象给人的美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力量的美、雄伟的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也就是崇高之美。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也就是体积无限大的对象,如海洋、群山、天空等;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力学的崇高),也就是威力无比巨大的对象,如狂风、雷电、瀑布等。
社会美之中,也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类型。
例如,人工修筑的巨大水库,改造沙漠的重大工程,战胜洪水的惊险搏斗,扑灭大火的英雄事迹等。
在社会生活中,中外古今许多人物和事迹,一旦被作为审美对象时,也就具有崇高的审美属性,大禹为民治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就义,林则徐虎门禁烟,这些崇高的人物与行为,无不体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艺术美之中,更是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巨著,包括长达15000余行的《伊利亚特》和长达12000余行的《奥德赛》,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认识意义,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荷马史诗”作为神话与历史相结合的巨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及战后的历史,并且将神话作为历史的补充,在神的人化与人的神话种种故事中,体现出早期人类在巨大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深感自身的渺小。
这部巨著场面雄伟、风格崇高,马克思称它具有“永久的魅力”。
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具有伟大的气魄,秦汉艺术“显示出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ce8b0603d8ce2f00662349.png)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4)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503a4169eae009581bec66.png)
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大美、无形式、纯内容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是两个经常被对举的范畴,英国哲学家伯克认为“美”的对象是引起爱或者类似情感的对象,它对人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没就有像类似女性柔美的性质,相反崇高则是一种容易引起恐惧,带有痛感性质的对象,往往拥有巨大体积的、壮丽宏伟的、无限、突然等性质的物体,类似于代表力量的男性所具有的力量。
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
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伯克,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
”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
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
美必须是朦胧模糊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
美必须是轻巧娇柔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
何为崇高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崇高是属于美的范畴,有些学者则称之为壮美,无论是崇高还是壮美,他所带给人的感觉是与优美相异的。
就像我们无法用相同的眼光去欣赏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若用崇高和优美来定义他们的话崇高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在康德的定义(康德认为:美来自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来自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
崇高感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它仅能间接产生愉快。
自然景物的崇高就在于巨大、混乱、狂野、无秩序…,它们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中,美与崇高的命题被进一步深化了。
在康德看来美引起人们愉快的感觉形式,它协调了人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具有普遍意义。
而崇高表现的是与之不同的形态。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7ef0f345ccbff121dd3683b2.png)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咼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弓I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崇高的概念
![崇高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85f75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b.png)
崇高的概念崇高是一个伦理学和美学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激起人们敬畏和尊重的事物或观念。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他将崇高视为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特殊情感。
在康德的理论里,崇高是与美一起构成审美体验的两个基本元素之一。
崇高与美不同,美是针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知,是对形式和外在特征的欣赏;而崇高则是与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维过程相关联的,是关于价值和意义的感受。
崇高来自于人对自然界或人类精神创造力的仰慕和景仰,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强烈情感。
首先,崇高与人类的自由和理性思维相关。
康德认为,崇高的体验源于理智的触动,是人在面对庞大力量和无法完全理解的事物时产生的。
当人们在面对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或是在面临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思想时,会产生一种庄严和无法描述的情感。
这种情感来自于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远远超出我们的能力所及,而我们自身的存在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
崇高正提醒着人们,我们应当谦卑地面对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高贵思想和精神。
其次,崇高是一种挑战人的感官和感知的体验。
崇高不是美的体验,美是对有序、和谐和比例的欣赏,而崇高却是面对无序、巨大和无法理解的事物时的情感反应。
例如,当人们在海上观望到巨大的海啸或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时,会感到心灵受到震撼,这种感受就是崇高的体验。
面对这些庞大和强大的自然力量,人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但同时也体验到人类理性和创造力的巨大潜力。
崇高也与道德和伦理相关。
康德认为,崇高的体验是与人类理性和道德感应相关的。
当人们面对一些伟大的思想、行为或人格特质时,会感到一种愿意效仿和追求这些理想的强烈情感。
例如,悲剧中的英雄人物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激起人们的敬仰和尊重,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是人类理性和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最后,崇高也与技术和科学的进步相关。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和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可能性。
人们能够控制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美学里崇高的名词解释是
![美学里崇高的名词解释是](https://img.taocdn.com/s3/m/4d0ee07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b.png)
美学里崇高的名词解释是在美学领域中,崇高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它不同于美丽和可爱等正面的美好感受,而是指一种伟大和庄严的情感体验。
崇高之感,是在面对巨大力量和广阔无垠特质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它超越了个体的、有限的欣赏,而是将人的局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相对照,以此引发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敬畏。
崇高的出现常常伴随着四个主要元素:庄严、巨大、无限和艰难。
首先,庄严是一种尊严和尊重的感受,来自于面对一种威严力量或者神秘圣洁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其次,巨大指的是无限的纵深、广阔无垠的特质,从而让人感受到人类微小与世界无边的对比。
第三,无限是指那些无法计量的绝对特质,无论是宇宙的浩瀚、时间的无穷,还是自然的神秘,都具备着无限的特质。
最后,艰难是崇高中的一种情感色彩,指的是在面对巨大与无限时,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艰巨和困难的情感体验。
崇高的感知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它不同于审美上的享受,而是与一种超越个人的一种状态。
当人们以审美的视角去感受自然景色的壮丽、大自然的伟力、人类的伟大成就或哲学的宇宙观时,崇高的情感便会在内心深处激发。
例如,当人们对着壮丽的群山、翻滚的海浪或庄严的宗教建筑物时,内心会湧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和震撼。
崇高的审美体验既能够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也能够给人们力量和力量。
它能够让我们暂时忘记个人纠葛和琐碎的烦恼,使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得到升华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崇高的感受也能够给人们启迪和鼓舞,激励人们去努力追求卓越和更高境界。
然而,崇高并非只存在于自然景色和建筑之中,它也可以出现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都通过创作表达了他们对崇高的情感追求。
例如,在音乐中,略带悲壮的乐曲、庄重的交响乐以及高亢的合唱作品常常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崇高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蕴含着崇高的情感,从史诗般的叙述、庄严的文风,到突破常规的思想和人物形象,都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崇高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崇高虽然是一种超越于美丽和可爱的审美体验,但并不意味着美丽和可爱的感受是次要的。
崇高的意思是什么
![崇高的意思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7c2bc3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7.png)
崇高的意思是什么崇高的意思:指雄伟高大的意思。
同时又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自然界(不平凡)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品,也可以是人的现实活动,例如改造征服自然或社会斗争等。
英文解释lofty;sublime;high;elevation;eminence ;[lofty;sublime;high] 高尚;至高。
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详细解释高大,高。
《国语·楚语上》:“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 宋欧阳修《游儵亭记》:“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元虞集《记梦》诗:“梦行衡庐间,千仞过苍壁,崇高仰神明,深广下不测。
”地位特殊;优越。
《易·繫辞上》:“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玉璽戒诚信,黄屋示崇高。
” 李善注:“居黄屋,所以示崇高。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薛涛》:“其所作诗,稍窥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輒能攀附。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中:“庸人俗耳,见当世富贵崇高声名赫赫者,莫不震而惊之。
”高尚。
唐柳宗元《哭张后馀辞》:“子之崇高,无媿三事。
”三事,指事父、事师、事君。
巴金《灭亡》第十一章:“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在她底心中燃烧着。
”即嵩高。
嵩山。
《汉书·郊祀志上》:“﹝武帝﹞乃东幸緱氏,礼登中岳太室。
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石,以山下户凡三百封崈高,为之奉邑。
审美与崇高
![审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ec78fb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5.png)
审美与崇高审美与崇高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在人类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审美是指对美的欣赏和理解,崇高则是指超越俗世、超越日常生活的卓越品质。
这两个概念在人类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审美与崇高的概念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
审美能够让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使人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好感和情感,这种好感和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崇高则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卓越和卓越品质的追求,是对超越俗世的追求。
崇高让人们能够不断进步,追求更高的境界,使个体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和净化。
审美与崇高的概念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中,审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感受美,通过艺术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
艺术作品也具有崇高的品质,它们能够超越众人的世俗眼光,引领人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崇高的体现,它们可以激发人们对崇高追求的渴望,让人们深刻理解和感受崇高的意义。
审美与崇高的概念在教育和人格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学生们在审美的氛围中培养对美的敏感和理解。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崇高追求的渴望,让他们懂得追求卓越和卓越品质的重要性。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们能够培养出更高的审美情感和更崇高的追求,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和完善。
审美与崇高的概念在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审美情感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和道德伦理的建立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对卓越品质的追求成为了社会正气和和谐的重要因素,使社会风气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崇高的追求也能够影响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让他们更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提升,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进步。
审美与崇高是人类精神世界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和人格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
![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a465ee23240c844769eaeef4.png)
崇高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强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给主体以心灵的震撼,主体在心灵的震撼后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引起敬仰或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
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
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558fd2f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6.png)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概念。
在中国美学史上,相似的概念有优美和壮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一般而言,广义的美包括了一切审美现象。
它除了包括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之外,还包括了丑。
与此不同,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
它不仅排除了丑,而且还排除了崇高、喜剧和悲剧。
一般而言,优美和崇高相对。
优美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美。
如群山中涓涓的小溪,风中摇曳的百花,歌唱的小鸟等。
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与环境,都是和谐的。
优美的形式特征优美的事物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
它具有小巧、精致、轻盈、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如人们说小的就是美的。
这就是指小的就是优美的。
人们还说精致的东西是精美,秀丽的东西是秀美。
这里的精美和秀美也就是优美。
优美的事物虽然具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具有如下的根本的特点。
第一,单纯。
优美的事物不是杂乱的,而是单纯的。
如某一简单的线条,如蛇形线;某一简单的图形,如圆形。
还有某一单一的色彩等,如绿色和蓝则等。
优美的单纯主要是是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
第二,宁静。
优美的事物不是骚动的,而是静止的。
它表现了人和事物处于自身本性的寂静的状态。
即使它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也不是剧烈的,而是柔和的。
因,此优美的事物是一种静态、柔性的美。
如秋日蓝天上的白云,春天拂面的清风等。
优美的内容特征优美的事物主要表现了生活世界的和谐性。
一个事物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每个要素是独特的,因此是差异的。
但它们遵守一定的尺度,恪守自身的边界,并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
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和谐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智慧是不同的,但构成了一种无法割裂的关联。
在此关联中,三者是矛盾的。
但当它们化解矛盾并保持平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和谐世界了。
此时的世界呈现为和谐的美,也就是优美。
和谐的世界使人和物都能具有一种优美的特性。
人身心合一。
物也自在自得。
一种优美的艺术也就是表现了处于和谐本性中的人和物。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e1efc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f.png)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大美、无形式、纯内容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是两个经常被对举的范畴,英国哲学家伯克认为“美”的对象是引起爱或者类似情感的对象,它对人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没就有像类似女性柔美的性质,相反崇高则是一种容易引起恐惧,带有痛感性质的对象,往往拥有巨大体积的、壮丽宏伟的、无限、突然等性质的物体,类似于代表力量的男性所具有的力量。
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
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伯克,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
”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
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
美必须是朦胧模糊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
美必须是轻巧娇柔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
何为崇高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崇高是属于美的范畴,有些学者则称之为壮美,无论是崇高还是壮美,他所带给人的感觉是与优美相异的。
就像我们无法用相同的眼光去欣赏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若用崇高和优美来定义他们的话崇高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在康德的定义(康德认为:美来自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来自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
崇高感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它仅能间接产生愉快。
自然景物的崇高就在于巨大、混乱、狂野、无秩序…,它们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中,美与崇高的命题被进一步深化了。
在康德看来美引起人们愉快的感觉形式,它协调了人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具有普遍意义。
崇高概念
![崇高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4658211804d2b160b4ec09e.png)
崇高概念崇高,指雄伟高大的意思。
同时又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自然界(不平凡)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品,也可以是人的现实活动,例如改造征服自然或社会斗争等。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历史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行说明。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1729~1797)。
他在《我们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博克认为,当我们遇到痛苦和危险时,就自然产生一种以保全自己为目的的反抗力量,由于痛苦和危险的消除而产生的欢欣之情不同于积极的快感,凡是能引起这种以痛苦为基础的欢欣之情的东西,就是崇高的。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认为,崇高感是一种只能间接产生的愉快,它先经历一种生命力在一瞬间受到阻滞的感觉,然后立刻又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强烈的迸发,它在想象力的运用上是很严肃的,包含着惊讶和崇敬;崇高的对象固然可以引起恐惧,但崇高感毕竟不是起于恐惧,我们之所以把威力强大的对象称为崇高,并不是因为它可怕,而是因为它把我们的精神力量提高到超出平常的尺度,使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抵抗力,使我们有勇气去和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威力进行较量;我们的理性能力里有一种非感性的尺度,把无限性作为单位包括在它下面,与它相比,自然界的一切都变得渺小,因此在我们心中就发现一种对自然界的优越感。
论述崇高的审美价值
![论述崇高的审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4a953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a.png)
论述崇高的审美价值崇高是一种审美价值,它通常与伟大、壮丽、高尚等概念相关联。
崇高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超越平凡:崇高的事物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和琐碎,具有一种伟大和高尚的品质。
它们可能是自然景观、伟大的艺术品、杰出的人物或伟大的思想。
通过欣赏崇高的事物,人们能够超越日常的局限,感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和价值。
2. 唤起敬畏:崇高的事物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的敬畏之情。
敬畏是一种对伟大和超越自身的事物的尊重和钦佩。
当人们面对崇高的事物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有限,从而产生一种对更高力量或更高价值的敬畏。
这种敬畏之情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精神追求,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
3. 激发灵感:崇高的事物可以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它们展示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巅峰,为人们提供了榜样和启示。
通过欣赏崇高的艺术作品、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或了解杰出的人物,人们可以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从而创造出更加卓越的作品。
4. 培养品德:崇高的事物往往与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相联系。
它们可以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行为和品德,如勇气、正义、宽容、奉献等。
通过欣赏和追求崇高的事物,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成为更加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个体。
5. 促进社会进步:崇高的审美价值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崇高的事物往往代表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它们可以激励人们为了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崇高的审美价值可以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进步和高尚的方向发展。
总之,崇高的审美价值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超越平凡,唤起敬畏,激发灵感,培养品德,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欣赏和追求崇高的事物,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
崇高名词解释
![崇高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f3a06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5.png)
崇高名词解释崇高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代多个相关的意思。
首先,崇高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个行为、思想、品质或者理念具有高尚、伟大、高度道德和精神价值的特征。
它通常与高贵、崇高、庄严和正直等概念有关。
其次,崇高也可以指代一种能够引发人类情感和认知的特殊体验。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崇高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情感经验,当人们面对超越自身力量和能力的巨大事物或者力量时,会产生一种敬畏、震撼和敬重的情感。
这种情感经验常常与自我的无能感和自尊心的挑战相联系。
崇高的体验可以来自自然景观、艺术作品、宗教仪式、人类伟大行为等。
崇高体验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崇高常常与无尽的、庄严的、超越凡人的存在或力量有关。
感受到这种存在或力量时,人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从而体验到敬畏和敬重。
第二,崇高通常与美感和快乐感并存。
尽管人们在崇高面前会感到敬畏和恐惧,但是这种感受也常常伴随着美感和快乐感。
崇高体验使人感到宁静、欢悦和满足。
第三,崇高具有普遍性。
崇高的体验是人类通用的,它与个人的文化、信仰和背景无关。
不同的人在面对不同的崇高对象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是崇高体验本身具有普遍性。
第四,崇高能够激发和启示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崇高的体验能够引发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思考,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力。
崇高作为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和文化中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在哲学、文学和艺术中,崇高常被用来描述那些超越凡人、庄严伟大的事物和情感。
在宗教和道德伦理学中,崇高被认为是某些神圣而高尚的仪式和行为的特征。
在心理学中,崇高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心理体验,它与个体的自我感知和意识有关。
无论在哪个领域,崇高都是一个引发人们情感和思考的重要主题。
总之,崇高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可以形容某种高尚伟大的品质或行为,也可以指代一种引发人们情感和认知的特殊体验。
无论是作为形容词还是名词,崇高都与高度道德、庄严伟大、超越凡人和敬畏敬重等概念有关。
审美与崇高
![审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f7d8c8d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f.png)
审美与崇高审美与崇高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旨在探讨美的本质和人类对美的追求。
审美是一种从感性经验中获得的美感,它是由内在的、主观的感受构成的。
而崇高则是一种高度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向高度崇敬的情感,如敬畏、崇拜、感叹等。
审美与崇高密不可分,因为美是崇高的源头,崇高是美的高度体现。
首先,美是审美的核心概念,美在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然而,美的本质是独立的、客观的、普适的。
美不是单纯的色彩、形状、图案,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经验。
美是让人感到愉悦、享受、满足的事物。
美是每个人都能够感知和欣赏的,它让人们对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其次,崇高是一种高度的精神状态,它让人们对自然、人类和社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人们通过对宇宙的震撼、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伟大人物的崇拜等方式来获得崇高的体验。
崇高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感受。
崇高的经验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帮助人们建立更完善的人生哲学。
最后,审美与崇高的关系紧密相连。
美是崇高的源头,崇高是美的高度体现。
人们对自然、艺术和人类的发现产生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由美而产生的,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美和崇高的互动促成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社会,审美和崇高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艺术、模式、产品和服务都可以被呈现为美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崇高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美和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审美和崇高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对人类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的影响,更在于它们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建立更好的人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高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强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给主体以心灵的震撼,主体在心灵的震撼后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引起敬仰或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
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
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
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美学范畴——崇高。
《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
”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
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
”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
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自然的崇高产生与人的审美活动中。
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
如功利关系。
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自然性与
人性”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紧密的与和谐的沟通。
自然成为文化符号,高山体现着人文精神,瀚海变为充满生命的审美对象。
面对自然物的形式上的激荡、奔突、喧嚣、磅礴、粗砺,审美主体在心理上首先激发的是复杂的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受控的)。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冲突对立。
但是当着人类在人生实践中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认识到这类自然存在只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而不会构成现实的威胁时,人生实践就能够上升为以审美实践的方式对待这种自然物。
这意味着人类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对自然物的“占有”,也是人类的更高层次的自由人生的表现。
其实质就是“人性与人的尊严在粗野的自然面前所得到的实现和确认”,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利”。
换言之,“经过审美活动,人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冲突及和谐之中构成了特定的人生境界。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即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堕落。
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体验。
在此,世界不再是平常的,而是让人振奋的、给人以力量的;人生也不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充满向往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