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活动之评课记录____2012年4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课万人”活动之评课记录
上传者郭其浙
2012年4月13日,芦浦镇中心小学数学组一行十人,在校长金华棉、吴林法的带领下前往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活动。在本此活动中,数学组观摩了华应龙、席争光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带来的十余堂精彩课程,获益良多。14日晚,十人齐聚一堂,纷纷就此次学习表达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在表达与争论中,在反思与求索中,各教师的思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不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有各自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可以说,这次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振兴芦浦教育事业的决心。
为了能及时巩固学习心得,同时也向其他教师传达学习精神,特将本次评课活动概况记录,以此共勉。
一、发言人:周然
1、在“千课万人”的课堂中,华应龙老师讲得特别细、特别慢,一堂课也就简简单单的四、五个例子。本次讲课,华老师比以前讲得更慢。这让我反思,在追求“大容量”与“高效率”的今天,华老师的课堂究竟要传达一个什么信息?是让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消化与吸引吗?
2、这一次的课堂中,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不时穿插几句名言、诗词作为评价语。这样既能凸显一个数学老师的文化修养,还能引发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兴趣。也正是这一点,是当今大多数数学老师所缺乏的素养。
3、名师的课堂作业有个特点,既要把今天学的新知识融入其中,也要把从前所学的知识与新知识融会贯通。比如,郑桂元老师讲“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中有道:
这里有本今年(2012闰年)的日历:1、翻出自己生日的那一页,可能性是?
2、翻出4月31日的可能性又是?
3、翻出31日的可能性是?
4、翻出29日的可能性是?
那明年的日历本:5、翻出29日的可能性是?为什么分母也变了?
等等
从这道题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讲可能性的同时也复习了年月日的知识,
创意可见一斑。
4、现在我们还不能每一个例子都靠自己去设计,我们要做一个例题库,把好的设计思路储存起来。只有我们积累了相当的好的题目,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二、发言人:蔡中婷
1、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当丰富。当学生有错误时,以善意的语言提醒学生;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以真诚的话语肯定学生。教师的语言亲切真诚,学生乐于接受。比如:如果有个学生说话的声音小,普通教师会直接说:请大声点。而特级教师会说:孩子,你的回答很出色,应该让其他同学都分享你的智慧,大声说出你的想法吧。这样的评价语就非常自然而出色。
2、特级教师的新课讲得特别慢,讲得多而透彻;而我们普通教师的课讲得少,练习却很多。我平时在教学中就遇到过非常头疼的问题,新课讲得少,学生错误多,于是就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练习题中纠正错误,事倍功半。
而特级教师的新课讲得特别细小入微,这样就让学生在新授中就把错误给纠正了,以后在练习中就不会出错。
3、特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批评不多,即使错误了,也是以善意的态度来引导学生。我们往往没有这样的功力,无法对犯错的学生如此对待。
三、发言人:吴林法
我们听课观摩亦应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批判性地吸收,为我所用,不能盲目的仿效,易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走进“千课万人”,浸染名家课堂,我们应感悟当前最近的教育理念,如何构建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从而让课本知识成为学生储备。
纵观今天9节课,我总体感觉是下午的课堂比上午的课堂对我有用些,上午的课堂有“千言万语”的感觉。尤其是下午《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2节同课异构,让人触动。
1、华应龙老师的《猜想》一课,给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开启一扇窗户,让学生在充分猜想中,用心估算、用列举法验证等等数学的思考和方法。名家的思想与成就,我们无法否定。但我站在个人角度,有几个疑点。
(1)这节课有“千言万语”的啰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比例是否过多?
(2)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素材就是一个反例和正例,没有应用于拓展,是否有容量不足之嫌。尤其是反例:25.3X4.2=(25+0.3)X(4+0.2)=24X4+0.3X2,反复猜想是不容置疑的,但学生已有解决方法,还继续以教师的节奏来,致使半节课堂在此环节,是否欠妥。如果我上这节课,我会将葱白和葱绿的ppt放第一环节,以设疑式的情景导入开始,在迁移反例,导出正例,安排应用。请大家谈谈看法。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见仁见智。金鹏、梁淑琴认为就应该让学生多思考,当时只是一个学生懂,而其他很多学生还并不太懂,这时就应该让其他同学多多思考。我们的教育主要的问题就是过于“拔高”学生。
而张明行等老师认为,可能是当时华应龙想走教案,想学生的发展顺这自己的教案设计来发展。因为PPT在底下,华无法后退只能前进,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2、“计算器使用”一课中,我质疑的是:教师的重点没有放在计算器的存储和提取的体验和应用上,而是放在让学生欣赏、感受数学美。是否有失偏颇?
3、《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2节同科异构,可谓各显精彩。郑桂元老师的课堂以摸球为主线,渗透全面而一气呵成;席争光老师的课堂以中奖为情景,在应用环节更具深度。
(1)思想性。郑桂元老师的课堂突出公平竞争;席争光老师的课堂渗透:在生活中不劳而获是可能的,更大的可能是在于创造。
(2)旧知的迁移和用新知首尾相应。“一定、可能、不可能”是旧知,新知用1或100%来联系一定,用0来联系不可能,用0-1的范围来联系可能。非常精确。
(3)郑桂元老师在年月中的知识中拓展可能性,呈现数学的广度;席争光老师用“体育彩票”的中奖可能性来证明数学的深度。尤其是彩票的中奖可能性,是难题中的难题,在郑老师深入浅出的教学中,不仅四年级的学生顿悟,就连我这样的听课的老师也顿悟,一切皆有可能。
(4)疑点。郑老师在课堂上问: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中奖是一定的,那为什么数学课堂要研究呢?可能性又没有大于1的?使课堂冷场,幸有学生说:你买了一个西瓜,总不可能吃到2个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