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方程复习课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直线的方程复习课课件
所以直线方程为y=-x-1.
变式训练1.已知直线l1:y=-ax-2(a∈R).若直线l1的倾斜角为120°,则实数a的 值为_______;若直线l1在x轴上的截距为2,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得tan 120°= -a,解得a= ;3
令y=0,可得x= 2 ,
a
即直线l1在x轴上的截距为
(3)经过点C(0,5)且与x轴平行.
【解析】(1)y+1= 2(x+3). (2)倾斜角为120°,则斜率为- ,3所以该直线方程为y-1=- (x3- ). 2
(3)因为直线与x轴平行,故斜率为0,因此点斜式方程为y-5=0(x-0).
2.过点P(2 3 ,3)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方程为( )
【解析】(1)因为两直线y=(a+1)x-2与y=(a-1)x+1互相垂直,
所以(a+1)(a-1)=-1,即a=0.
(2)因为两直线y=-x+4a与y=(a2-2)x+4互相平行.
所以
a
2
2
即a1=,-1.
4a 4,
(四)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视察如图所示的直线l,思考下列问题:
1.直线l经过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两点,那么直线l的点斜
(k2A)D由=-题23 意.故知直,线kBACD=26的方02程为.因32y为+4A=D23-⊥(BxC-1,).所以直线AD的斜率存在,且
变式训练1.已知在△ABC中,A(1,-1),B(2,2),C(3,0),则AB边上的
高线所在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
【解析】kAB=2 1=3,
【解析】(1)因为A(0,4),C(-8,0),所以直线AC的截距式方程为 x y 1,
直线与方程复习 优秀教案
【课题】:《直线与方程》小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结与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章知识内容,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例题讲解和进一步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用代数的表达式来研究几何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师生和谐、互动的氛围中,轻松地、主动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行数学交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本章知识内容的梳理以及知识、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本章知识的灵活运用【课前准备】:Powerpoint或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PB 的倾斜角最大,PC 的倾斜角次之,PA 的倾斜角最小.这点可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去帮助理解.设PA 的倾斜角为α1,PC 的倾斜角为α,PB 的倾斜角为α2,α1<α<α2,12,,2παααπ<<,正切函数为增函数。
12tan tan tan ααα<<,∴152k -≤≤-解法二:可以实实在在地去求解,再来判断k 的取值范围.过A 、B 两点的直线为30x y --=,若要使直线y=kx +k +2与线段AB有交点,则方程组302x y y kx k --=⎧⎨=++⎩在[][]0,33,0x y ∈∈-或上有解,得5031k x k --≤=≤-,∴152k -≤≤-【思考】为什么只考虑[]0,3x ∈,是否还应当去考虑[]3,0y ∈-呢?例2.设△ABC 的顶点A(1,3),边AB 、AC 上的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210x y -+=,y=1,求△ABC 中AB 、AC 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讲评】为了搞清△ABC 中各有关元素的位置状况,我们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单图,帮助思考问题.设AC 的中点为F ,AC 边上的中线BF :y=1.AB 边的中点为E ,AB 边上中线CE :210x y -+=.设C 点坐标为(m ,n).在A 、C 、F 三点中,A 点已知,C 点未知,F 虽为未知但其在中线BF 上,满足y=1这一条件.则12132FFm x n n y+⎧=⎪⎪⇒=-⎨+⎪=⎪⎩∵C 点在中线CE 上,应当满足CE 的方程,则m -2n +1=0.∴m=-3. ∴C 点为(-3,-1).用同样的思路去求B 点:设B 点为(a ,b),显然b=1.又B 点、A 点、E 点中,E 为中点,C 点为(a ,1),131(,)22a E ++即1(,2)2aE +,E 在CE 上,∴1+a4102-+=解得5a =,∴B 点为(5,1). 下面由两点式,就很容易的得到AB ,AC 所在直线的方程 :20,:270AC x y AB x y -+=+-=.〖评析〗这题思路较为复杂,做完后应当从中领悟到两点: (1)中点公式要灵活应用;(2)如果一个点在直线上,则这点的坐标满足这条直线的方程,这观念必须牢牢地树立起来.四、拓展训练1.已知点A(1,1)和点B(3,3),则在x 轴上必存在一点P ,使得从A 出发的入射光线经过点P 反射后经过点B ,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 2.已知点M (4,2)与N (2,4)关于直线l 对称,则直线l 的方程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提倡学生进练习与测试1.如果直线0=++C By Ax 的倾斜角为45,则有关系式( )A.B A = B.0=+B A C.1=AB D.以上均不可能 2.直线,031=-+-k y kx 当k 变动时,所有直线都过定点( )A .(0,0)B .(0,1)C .(3,1)D .(2,1)3.过点(1,3)且与原点距离为1的直线有( )A.3条B. 2条C. 1条D. 0条4.设直线0123201832,06232=+-=+-=++y mx y m x y x 和围成直角三角形,则m 的取值是( )A .01或±B .或094-C .941,0或--D .941-或- 5.如果0<ac 且0<bc ,那么直线0=++c by ax 不通过(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6.直线l 与直线0632=-+y x 关于点)1,1(-对称,则直线l 的方程是( )A 、0223=+-y xB 、0732=++y xC 、01223=--y xD 、0832=++y x7.与两平行直线:1l :;093=+-y x l 2:330x y --=等距离的直线方程为 . 8.一束光线从点(1,1)A -出发,经x 轴反射到点(2,3)O ,光线经过的最短路程是 . 9.直线()0232=++-t y x t 不经过第二象限,则t 的取值范围是 .10.已知两直线01012211=++=++y b x a y b x a 和都通过点()3,2P ,则经过两点()()222111,,b a Q b a Q 、的直线方程是 .11.已知直线l 过点(1,2),且与x ,y 轴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 、B (1)求△AOB 面积为4时l 的方程;(2)求l 在两轴上截距之和为+3l 的方程.12.△ABC 中,A (0,1),AB 边上的高线方程为x +2y -4=0,AC 边上的中线方程为2x +y -3=0,求AB ,BC ,AC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答案与解析: 1—6.BCBCCD .7.设所求直线方程为03=+-c y x ,则10|3|10|9|+=-c c ,解得3=c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3x-y+3=0.8.点B (2,3)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C (2,-3),光线经过的最短路程与A ,C 两点的距离相等,故光线经过的最短路程为5.9.因为直线()0232=++-t y x t 不经过第二象限,所以232--t >0且2t-<0,解得∈t )23,0(. 10.因为两直线01012211=++=++y b x a y b x a 和都通过点()3,2P ,所以013201322211=++=++b a b a 和,即点()()222111,,b a Q b a Q 、的坐标都满足方程2x+3y+1=0,从而经过两点()()222111,,b a Q b a Q 、的直线方程是2x+3y+1=0.11.设直线l 的方程为),1(2-=-x k y k<0,则直线l 在x ,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k21-,2-k. ① 当△AOB 面积为4时,4)2)(21(21=--k k,解得k=-2,从而直线l 的方程为2x+y-4=0;②当l 在两轴上截距之和为+3(k21-)+(2-k )= +3,解得2-=k ,从而求得直线l 的方程2x-y-2-2=0.12.因为AB 边与AB 边上的高线方程x +2y -4=0垂直,所以由点斜式得AB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 y 21=-,即012=+-y x ;AC 边的中点M 在AC 边上的中线方程2x +y -3=0上,可设)23,(a a M -,则)45,2(a a C -,由点C 在AB 边上的高线方程x +2y -4=0上可求得1=a ,所以C (2,1),又联立AB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012=+-y x 和AC 边上的中线方程2x +y -3=0求得)2,21(B ,于是由两点式即可求得BC ,AC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0732=-+y x ,y =1.故AB ,BC ,AC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分别是012=+-y x ,0732=-+y x ,y =1.。
直线与方程章末复习课件
[例 1] (1)点( 3,4)在直线 l:ax-y+1=0 上,则
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
A.30°
B.45°
C.60°
D.120°
(2)已知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1,2),B(2,1),
中心 E(3,3).
①判断平行四边形 ABCD 是否为正方形;
②点 P(x,y)在平行四边形 ABCD 的边界及内部运动,
(2)单调性. 当 α 由 0°→90°→180°(不含 180°)变化时,k 由 0(含 0)逐渐增大到+∞(不存在),然后由-∞(不存在)逐渐增 大到 0(不含 0). 经过 A(x1,y1),B(x2,y2)(x1≠x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公式是 k=xy22--xy11,应用时注意其适用的条件是 x1≠x2, 当 x1=x2 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解:由点M(3,5)及直线l:x-2y+2= 0,可求得点M关于l的对称点M1(5,1),
同理可得点M关于y轴的对称点M2(- 3,5),如图所示.
根据M1,M2两点可得直线M1M2的方程为x+2y-7=0. 令x=0,得直线M1M2与y轴的交点Q0,72, 解方程组xx+-22yy-+72==00,,得两直线的交点P52,94. 所以点P52,94与点Q0,72即为所求.
归纳升华 利用直接求解法比较烦琐时,可从图形方面考虑,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求解,从而使问题变得形象、直 观,利于求解.
[变式训练] 点P(-2,-1)到直线l:(1+3λ)x+(1+ λ)y-2-5λ=0的距离为d,则d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析:直线l的方程可化为x+y-2+λ(3x+y-5)=0,
[例 2] 已知两条直线 l1:ax-by+4=0,l2:(a-1)x +y+b=0,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 a,b 的值:
高一数学《直线与方程复习课》(课件)
例题精析
1、求直线方程
【例1】
求经过点A( 2, 1), 且到点B( 1, 1)的距离为 3的直线方程.
【例2】
(1) 已知两条平行直线 3 x 2 y 6 0与6 x 4 y 3 0, 求与它们等距离的平行 线的方程.
( 2) 过点P ( 3, 0)有一条直线l , 它夹在两条直线 l1 : 2 x y 2 0与l 2 : x y 3 0之间的线段恰被 点P平分,求直线 l的方程.
2、对称问题与最值问题
【例3】
已知直线l : 3 x y 3 0, 求: (1)点P (4, 5)关于l的对称点 ; (2)直线x y 2 0关于直线l对称的直线方程 .
【例4】
已知点M ( 3, 5), 在直线l : x 2 y 2 0和y轴 上各找一点P和Q , 使MPQ 的周长最小 .
知识结构
从几何直观到代数表示 (建立直线的方程) 点 坐标 倾斜角 斜率 直线 二元一次方程
点斜式 两点式
一般式
从代数表示到几何直观 (通过方程研究几何性质 和度量)
两条直线的 位置关系
平行和垂 直的判定
两点间的距离
距 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间 的距离
平行 相交 (无交点) (一个交点)
3、数形结合的应用
【例5】
已知函数f ( x ) x2 2x 2 x2 4x 8,
求f ( x )的最小值, 并求取得最小值时 x的值.
【例6】
已知x , y满足x 4 y 3 0, 1 x 3, 求 y2 的取值范围 . x 1
备用题
求经过点P ( 2, 3)且被两条平行直线 3x 4 y 7 0和3 x 4 y 3 0截得的线段长为 5的 直线方程.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复习课
6.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已知 P1 (x1,y1)、P2 (x2,y2),x则 x1 x2 ______2____
已知 P1 (x1,y1)、P2 (x2,y2),则线段 P1P2 的中点 M 的坐标为
【基【础基自础测自】测】
__________
_y___y1__2_y_2__ .
5 、线已1、段知直PA1P线(2 4的,2中x0点)、5MyB的(坐61,0标7为)0、与C_坐_(0_, _标__3轴_)_,转__则成. 的三角形 直线的A面B 积的是方_程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斜率公式:k= y2 y1 . x2 x1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直线方程
应用
点斜式 y-y0=k(x-x0)
可判定直线过定点 x0 , y0
斜截式 y=kx+b
可判定直线不过哪个象限,最后结果表示法。
两点式
y y1 x x1 y2 y1 x2 x1
易作图
截距式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 RtΔ 面积 S= ab ,
A1B2-A2B1 ≠ 0
A1B2-A2B1=0 B1C2-B2C1≠0(或A1C2-A2C1≠0).
重合 k1=k2且b1=b2
A1B2-A2B1=0 B1C2-B2C1=0
(且A1C2-A2C1=0)
垂直 k1k2=-1
A1A2+B1B2=0
( (512、) )((( (5(的两 点、距12123距))) )点 到)距离5(5(的的离两点两 点、、 两间 直离33:距距为点到点 到 的 线 )) 距距条:离离两两 间直间 直距 的 离离平为为的线的 线条条 行离 距::距的距 的平平离线公行行 离距离 距公式l1:离离 线线公公式:A公公式式:llP11x1::式式::d+P=B2AA::_y=PPxx_+11_dd++_PPC_==_BB22_1___yy===____++0______CC______与___11___(==______xl00___2___2___:___与与______x___A___1ll___)___22x2___::___+_____;B___AA__(y___y__xx+___2__++___C;;BB___2yyy___=1++___0)2___CC___22≥__==__00__0__;≥≥00;;
必修2第3章直线与方程单元复习课件人教新课标
l1
x
x
l1//l2 k1 k2
k1
k2
l1//l2 ,
或l1和l
重合
2
2.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 一般式的灵活应用.
点斜式:y - y0 k(x,x0 )
斜截式: y kx b 两点式:y y1 x x1
y2 y1 x2 x1
截距式: x y 1
ab
3.应用直线方程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3.1.1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及其范围:0 180
2、直线的斜率定义: k tan a (a 90 )
3、斜率k与倾斜角α 之间的关系:
α 0 k tan0 0
0 α 90 k tanα 0
α
90
ta nαa n α(不
k不 不 存
90 α 180 k tanα 0
1.直线方程的两种情势: 点斜式:y y1 k(x x1) 斜截式:y kx b.
2.两种特殊情况:过点P(x0,y0)且与坐标轴平行的 直线的方程分别是:y=y0和x=x0.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x1≠x2 ,y1≠y2 )
y y1 x x1 y2 y1 x2 x1
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用代数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只需 写出这两条直线的方程,然后联立求解.
A1x B1y C10 A2x B2y C2 0
唯一解 无穷多解
无解
两直线相交 两直线重合 两直线平行
3.3.2两点间的距离
1、平面内两点P1(x1,y1), P2(x2,y2) 的距离公式是: | P1P2 | (x 2 x1 )2 (y 2 y1 )2y来自l1Al2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件
则由2ba× - -a02+ ×2 223- =3-×1b,+2 0+1=0,
得 B′163,3103.
设 m 与 l 的交点为 N,
由32xx--23yy-+61==00,, 得 N(4,3).
设直线 m′上的点为(x,y),由两点式得直线 m′的方程为3103y--313=16x3--44, 即 9x-46y+102=0.
【精彩点拨】 已知直线过定点 A,且与两坐标轴都相交,围成的直角三角 形的面积已知.求直线方程时可采用待定系数法,设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再 由面积为 5 列方程,求直线的斜率.
【规范解答】 由题意知,直线 l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为 y+4=k(x+5), 交 x 轴于点4k-5,0,交 y 轴于点(0,5k-4),
[再练一题] 2.已知点 A(2,2)和直线 l:3x+4y-20=0. (1)求过点 A,且和直线 l 平行的直线方程; (2)求过点 A,且和直线 l 垂直的直线方程. 【解】 (1)因为所求直线与 l:3x+4y-20=0 平行, 所以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3x+4y+m=0. 又因为所求直线过点 A(2,2),所以 3×2+4×2+m=0, 所以 m=-14,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 3x+4y-14=0.
[再练一题] 3.求直线 l1:2x+y-4=0 关于直线 l:3x+4y-1=0 的对称直线 l2 的方程. 【解】 解方程组32xx++4y-y-41==00,, 得yx==-3,2, 所以直线 l1 与 l 相交,且交点为 E(3,-2),E 也在直线 l2 上,在直线 l1: 2x+y-4=0 上取点 A(2,0),设点 A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为 B(x0,y0),
直线方程及其应用
(1)求直线方程的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要掌握直线方程五种形式的适用 条件及相互转化,能根据条件灵活选用方程,当不能确定某种方程条件具备时 要另行讨论条件不满足的情况.
6.[教学设计]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复习课_数学_高中
直线的方程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注意突出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坐标法”:用方程表示直线,运用方程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以及两条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
几何问题代数化,用数量关系表示空间形式、位置关系等等。
结合大量的例题,突出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部曲”。
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怕重复。
“坐标法”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数”与“形”的结合,在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以后,还可以画出其图形,验证代数结果;同时,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得到的数学结论,对结论进行代数证明,即用解析方法解决某些代数问题,不应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只强调“形”到“数”的方面。
而忽视“数”到“形”的方面。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解析几何这一数学学科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了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由于这一节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但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所以教学中既要放手给学生,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的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根据具体条件能求出直线方程。
难点: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对于不同条件的情况下选用不同的方程形式。
五、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问题1直线的倾斜角①一个前提:直线l与x轴_______;一个基准:取______作为基准;两个方向:x轴正方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②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_____.问题2直线的斜率(1)定义:直线y=kx+b中的_______ 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2)计算公式:若由A(x1,y1),B(x2,y2)确定的直线不垂直于x 轴,则k =_______ .若直线的倾斜角为θ (θ≠π2),则k = _______ 。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件(17张ppt)
方程组:
A1x+B1y+C1=0
A2x+B2y+C2=0的解
一组 无数解
无解
两条直线L1,L2的公共点 一个 无数个 零个
直线L1,L2间的位置关系 相交 重合
平行
5、3种距离
(1).两点距离公式 | AB | (x1 x2)2 ( y1 y2)2
(2)点线距离公式 设点(x0,y0),直线Ax+By+C=0,
a=1或-3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经过点P(2,-1)且与直线2x+3y+12=0平行;
2x+3y-1=0
(2)经过点Q(-1,3)且与直线x+2y-1=0垂直; 2x-y+5=0
.
(3)经过点R(-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 x+y-1=0或3x+2y=0
直线的交点个数与直线位置的关系
6
D.
π
6
B
3、直线的5种方程
名 称 已知条件
标准方程 适用范围
点斜式 点P1(x1,y1)和斜率k y y1 k(x x1) 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斜截式 斜率k和y轴上的截距 y kx b 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两点式 点P1(x1,y1)和点P2(x2,y2) 截距式 在x轴上的截距a
在y轴上的截距b
d | Ax0 By0 C | A2 B2
(3)两平行线距离:l1:Ax+By+C1=0,l2:Ax+By+C2=0 d | C1 C2 | A2 B2
点(1,3)到直线3x 4 y 4 0的距离为
中点坐标公式
x0
y0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件
求直线的截距
总结词:截距是直线与 y轴或x轴交点的坐标值 ,用于确定直线在坐标
轴上的位置。
01
当直线与y轴相交时, 交点的y坐标称为y截距
。
03
截距可以通过将y或x设 为0并解方程得到。
05
详细描述
02
当直线与x轴相交时, 交点的x坐标称为x截距
。
04
求直线上的点
详细描述
总结词:通过给定的条件和 方程,可以求解直线上的点
斜率的性质
斜率是表示直线倾斜程度的量, 当斜率为正时,直线向上倾斜; 当斜率为负时,直线向下倾斜; 当斜率为0时,直线垂直于x轴。
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的定义
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直线倾斜角是指直线与x轴正方向之间 的夹角,通常用α表示。
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 。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 180°), 也可以表示为[0, π)。
忽略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直线的斜率 是否存在,避免出现错误的结果。
计算错误
在求解直线方程时,需要注意计算的 准确性和细节,避免因为计算错误导 致答案不正确。
理解题意不准确
在阅读题目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的 要求和已知条件,避免因为理解错误 导致解题方向错误。
没有检验答案
在得到答案后,需要将答案代入原方 程进行检验,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详细描述:截距式方程中的a和b分别是直线与x轴和y 轴的交点的坐标,可以明确直线的位置关系。
02
CATALOGUE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
直线的斜率
斜率的定义
直线斜率是定义为直线倾斜角的 正切值,即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
数学必修2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
复习教案Biblioteka 复习目标1.掌握直线的倾斜率的计算公式。 2.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能够根据 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 距式公式,一般式求直线方程; 4.掌握判断两直线相交的方法;会求两直线交点坐 标 5.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 的几何问题. 6.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线线距离公式求 解两平行线距离
知识回顾
6.已知点A(1,2),B(3,1) ,则线段AB的垂直平分 线的方程 . 7.过点(2,4)可作在x轴,y轴上的截距相等的 直线共( )条 A 1 B 2 C 3 D 4 8.经过两点(-1,-4),(2,2)的直线方程是 ______________.
知识回顾
9.斜率为-3,在x轴上截距为2的直线的一般 式方程是_____________. 10.直线2x+y+7=0在x轴上的截距为a,在y轴 上的截距为b,则 a+b= . 11.过原点和直线l1:x-3y+4=0与 l2:2x+y+5=0 的交点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 12. 以点A(-3,0),B(3,-2),C(-1,2)为顶点的三角 形是( )三角形. A.等腰B.等边C.直角D.以上都不是
知识回顾
1. 经过两点A(-2,0),B(-5,3)的直线的倾斜角 ( ). A.45° B.135° C.90° D.60°. 2.过P(-2,m)和Q(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 ). A.1 B.4 C.1或3 D.1或4 3. 过点A(1,2),B(-3,2)的直线与直线y=1的位置 关系是( ). A.相交 B.平行 C.重合 D.以上都不对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复习课课件人教新课标
(4)当直线垂直于坐标轴时画图求解即可,不必用公式.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要注意把直线方程化成一般式的 形式;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先把平行线方程中x,y的 对应项系数转化为相等的形式,再利用距离公式求解,也可 转化成点到直线的距离求解.
[例4] 已知三条直线l1:2x-y+a=0(a>0),直线l2:-
∵坐标原点到l1,l2的距离相等, ∴4|a-a 1|=|1-a a|,a=2或a=23.
因此ab==-2,2,
或a=23, b=2.
专题四 点、直线间的距离 (1)两点P1(x1,y1),P2(x2,y2)间的距离公式|P1P2|= x1-x22+y1-y22. (2)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为d= |Ax0+A2B+y0B+2 C|. (3)两平行直线l1:Ax+By+C1=0,l2:Ax+By+C2= 0(C1≠C2)之间的距离为d= |CA1-2+CB2|2.
(3)与直线l:Ax+By+C=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可设为Ax +By+C1=0;与其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Bx-Ay+C2=0.
[例3] 已知两条直线l1:ax-by+4=0和l2:(a-1)x+y +b=0,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a,b的值.
(1)直线l1过点(-3,-1),并且直线l1与直线l2垂直; (2)直线l1与直线l2平行,并且坐标原点到l1,l2的距离相 等. [分析] 对于(1),由题意列出关于a,b的方程组求解; 对于(2),先得出关于a,b的关系,再由原点到l1,l2的距离相 等求解.
[解析] (1)l2即2x-y-12=0, ∴l1与l2的距离d= |a2-2+--121|2=7105, ∴|a+512|=7105,∴|a+12|=72, ∵a>0,∴a=3.
直线方程复习课
直线方程复习课(2)一、教学内容:直线方程复习课(2)二、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会求两条相交直线和夹角和交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三、教学重难点: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夹角公式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四、主要教法:讲授结合五、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投影仪六、教学过程及练习、作业、板书设计(授课后请用另颜色笔写教后记,练习和作业可用单元或课堂练习纸设计) 过程:1、 知识点回顾:a 、若直线11:1:b x k y l += 直线222;b x k y l +=: ⑴、21l l 平行于212b b k k ≠=⇔且 ⑵、21l l 垂直于121-=⇔k k ⑶、重合与21l l 2121b b k k ==⇔且b 、若直线0:1211=++C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⑴、1l ∥2l 122112210C B C B B A B A ≠=-⇔且或1221C A C A ≠ ⑵、1l ⊥2l ⇔ 02121=+⇔B B A Ac 、直线l 1和l 2的夹角公式:tan α=12121k k k k +-d 、点P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d=2200BA CBy Ax +++e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为/d=f 、直线系:共点直线系、平行直线系、垂直直线系2、 复习练习:(1)已知直线212:60,:(2)320l x m y l m x m y m ++=-++=且12l l ,则m 的值为( ) A 、3m = B 、0m = C 、0m =或2m = D 、0m =或1m =-(2)已知点(,)P a b 和点(1,1)Q b a -+是关于直线l 对称的两点,则直线l 的方程程为( ) A 、x+y=0 B 、x-y=0 C 、x+y-1=0 D 、x-y+1=0(3)若过点(3,2)M --的直线1l 与直线2:250l x y -+=的夹角为θ,且tan 3θ=,则1l 的方程是( )A 、50x y ++=B 、10x y -+=或7170x y ++=C 、10x y -+=D 、50x y ++=或7170x y ++=(4)若,p q 满足条件21p p -=,直线30px y q ++=必过一个定点,这个定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的方程一复习课的说课稿(五篇范例)
直线的方程一复习课的说课稿(五篇范例)第一篇:直线的方程一复习课的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直线的方程一复习课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编自练自查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求解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形结思想的能力;培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运用转化思想的能力;(3)德育目标: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学、乐学情感。
通过对数学客观规律的揭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重点:求直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3、难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求解问题。
4、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5、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反思式教学法。
6、教学步骤:(一)课前展示课题与相关知识(二)由三点坐标联想、发散自编习题并解答。
已知:点a、b、c的坐标分别为(3,4)、(6,0)、(-5,-2)。
可联想到:(1)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三个内角(2)三角形三边中线、高所在直线的方程(3)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所在方程。
(4)变题1:已知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坐标、一条角平分线的方程,求:第三个顶点的坐标与相关直线方程(5)变题2:已知三角形一个顶点及两条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方程,求相关量(6)变题3:已知三角形一个顶点及两条中线所在直线方程,求相关量(7)变题4: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及一条中线方程,求相关量(8)变题5:已知三角形一个顶点及两条高所在直线方程(9)变题6: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及一条高所在直线方程,(10)变题7: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坐标及垂心坐标,(11)变题8: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坐标及重心坐标,(12)变题9: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坐标及内心坐标························课堂小结、作业布置7、直线方程教法设计的几点说明:本节是“直线综合复习”第一节课,重点是与学生共同研究求解直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让学生自己考查自己,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直线的方程》复习课基础知识课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方程
复习课
1.点斜式
ɑ
y x
2.斜截式
ɑ
y x
3.两点式
y x
4.截距式
y • (0,b)
x
5.一般式
思考:怎么用?
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恰当形式的直线 方程,直接求出方程中系数,写出直线方程; (2) 待 定 系 数 法 : 先 根 据 已 知 条 件 设 出 直 线 方 程.再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 求系数,最后代入求出直线方程.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教学的设计及反思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教学的设计及反思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 一节课,若学生练得太多,老师固然轻松,但由于学生无法形成知识系统,学生会觉得这样复习乱而无益,收获不大;若老师讲得太多,重视技巧,忽略基础,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 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对复习感到厌烦,不但没有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还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劲头. 复习时,应对复习课的形式进行新的尝试,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把课本比较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链,建立知识点系统框架,着重培养学生对旧有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与应用知识能力,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很像美术上的素描手法. 素描可以用单色线条(也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或涂抹成面等方式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前段时间笔者用素描的方式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直线与方程(单元复习课)” . 本文围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反思过程,谈谈复习课教学的一点体会.一、教学内容分析平面解析几何联系着“代数学”和“几何学”,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基本了解平面解析几何的理论基础,掌握直线与方程的联系,并学会利用直线的方程解决相关几何问题的目的在解析几何中,直线是最简单的曲线,方程的形式也较为简单,相关的位置关系也是学生在初中已经获得的认知,因此,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应以理论依据为基石,熟悉方法为目的,使学生获得快速有效的发现问题本质并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整合,对直线与方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明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几个具体题目的分析与解答,锻炼学生自己构造题目,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情感态度:锻炼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与清楚辨析;(2)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难点:根据题设合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四、教学设计思路直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中较为重要和基础的内容,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想尽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添加条件,逐渐丰满题目,用素描的方式渐渐完成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 因此采取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思路:一道开放性问题开路f温故知新―师生讨论f借助三角形模型找点的轨迹f三角形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f平行四边形模型―一道综合题及其变式.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变式教学.五、教学过程1. 一道开放性问题开路(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与方程这一章,请问过一个定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生:无数条.师:平面上一个点不能确定一条直线,那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确定一条直线呢?教师活动:展现几何画板上的题目.设计意图:引出直线方程.问题 1 :“已知点A(5,-1 ),,请你加一个条件,确定一条过点A的直线,并求此直线方程”.稍后请学生回答.设计意图:由一道开放性问题开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联想. 开放性问题自由空间很大,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解答过程中熟练公式.一个问题融合了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形式和一般形式的相互转化,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及时点拨提醒四种特殊形式的适用范围. 学以致用,让学生体味知识的应用设计意图:应用学生自己添加的条件,逐渐丰富题目,串联知识点.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简单的圆的方程作图找轨迹方程. 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体验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利用已有知识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图实践.问题(2)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及复习直线的位置关系一一垂直. 问题(3)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及复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4)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 并且,后三问均可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教师活动:利用几何画板操作类按钮使每一个小问题逐一呈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生1根据三角形三顶点不共线,(1)点C为“直线AB外的任何一点” .问题(2)学生回答时忽略了三个点都有可能为直角顶点的分类讨论:以A为直角顶点时,C点是过A点且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除点A外);以B为直角顶点时,C点是过B点且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除点B外);以C为直角顶点时,C点是以AB为直径的圆(除点A、B外)•师生讨论,板书应用到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 几何画板演示如图 1.问题(3)三个点都有可能为等腰三角形顶点进行分类讨论:以A为顶点时,C点是以点A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的圆除直线AB与圆交点外;以B为顶点时,C点是以点B为圆心,以|AB| 长为半径的圆除直线AB与圆交点外;以C为顶点时,C点是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除线段AB中点外•师生讨论,板书求|AB|长应用到的知识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总结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六、教学反思在解析几何的内容中,直线是相对简单的曲线,但却是学生正式接触解析几何方法的开始,因此,对于概念的辨析与巩固是复习小结课的重中之重. 本节课的关键是利用直线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笔者基本上采取例一一练紧密结合的教学步骤,先将问题抛出,由学生自己在编题过程中归纳知识点,再经由师生共同分析题目、教师板演解题的规范过程,然后紧接着给出练习,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让学生自己考查自己,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整个课堂过程就如美术上素描一般,让学生自己添加条件,一点点丰富内容,最后画出整个知识点的脉络结构.。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
练习3:已知两直线 l1 : x ? my ? 6 ? 0
l2 : (m ? 2)x ? 32y ?? m 0
(1)当为
m何值时,直线
l
与
1
l
2
①平行; ②垂直
(2)求直线所过的定点
4.有关的公式
若P1 (x1,y1), P2 (x2,y2),
(1)、线段P1P2的中点M(x,y),满足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不垂直于 x轴的直线
两点式 点 P1 ( x1,y1 )和点 P2 ( x2,y2 )
在 x轴上的截距 a
截距式 在 y轴上的截距 b
y ? y1 ? x ? x1 不垂直于 x、y轴的直线 y2 ? y1 x2 ? x1
x? y?1 ab
不垂直于 x、y轴的直线 不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两个独立的条件 Ax ? By ? C ? 0 A、B不同时为零
A.k 1<k 2<k 3 B.k3<k1<k2 C.k 3<k2<k1 D.k 1<k 3<k 2
2、直线的方程归纳
名 称 已知条件
标准方程 适用范围
点斜式 点 P1 ( x1, y1 )和斜率 k y? y1 ? k(x? x1) 不垂直于 x轴的直线
斜截式 斜率 k和y轴上的截距 y ? kx? b
∵线段AB 的中点为 P(3,0)
x+y+3=0
∴
由中点公式得:
? ?? ? ??0
?
3?
?2x1 ?
x1 ? 2
2??
2
x2 (? x2
?
3)
解得
x1
?
11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要点梳理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 直线的倾斜角①定义:当直线 l 与 x 轴 相交时,我们取 x 轴作为基准,x 轴 正向 与 直线 l 向上的 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 线 l 的倾斜角.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 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 0°.
≤α<180° . ②倾斜角的范围为 0°
由于 A、B、C 三点共线,所以 a-3=1, 即 a=4.
3.过点 M(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 直线的方程为 x+y+1=0或4x+3y=0 .
4 解析 ①若直线过原点,则 k=-3, 4 ∴y=-3x,即 4x+3y=0. ②若直线不过原点. x y 设a+a=1,即 x+y=a. ∴a=3+(-4)=-1,∴x+y+1=0.
小结:
方法与技巧
1.要正确理解倾斜角的定义,明确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熟记斜率 y2-y1 公式: k= , 该公式与两点顺序无关, 已知两点坐标(x1≠x2) x2-x1 时, 根据该公式可求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当 x1=x2, y1≠y2 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 90° . 2.求斜率可用 k= tan α (α ≠90°),其中 α 为倾斜角,由此可 见倾斜角与斜率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牢记: “斜率变化分两段, 90°是分界,遇到斜率要谨记,存在与否需讨论”. 3.求直线方程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先设直线方程,再求直线方 程中的系数,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解
x y 方法一 设直线方程为 + =1 (a>0, a b 6 ,得 ab
b>0), 3 2 点 P(3,2) 代 入 得 + = 1≥2 a b ab≥24, 1 3 2 从而 S△AOB= ab≥12,当且仅当 = 时等号 2 a b b 2 成立,这时 k=- =- ,从而所求直线方 a 3 程为 2x+3y-12=0.
方法二 设直线 l 的斜率为 k,则直线 l 的方程 为 y-2=k(x+1),即 kx-y+k+2=0. ∵A、 B 两点在直线的两侧或其中一点在直线 l 上, ∴(-2k+3+k+2)(3k-0+k+2)≤0, 1 即(k-5)(4k+2)≥0,∴k≥5 或 k≤-2. 即直线 l 的斜率 k 的取值范围是 1 -∞,- ∪[5,+∞). 2
k 1 的中点)为 M - , . 2 2 1 k 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y- =kx+ , 2 2 2 k 1 即 y=kx+ + . 2 2 2 k 1 1 ∴k=0 时,y= ;k≠0 时,y=kx+ + . 2 2 2
[8 分]
[10 分] [12 分]
4.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P(-2,5),且斜率为 3 - ,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A ) 4 A.3x+4y-14=0 B.3x-4y+14=0 C.4x+3y-14=0 D.4x-3y+14=0
3 解析 由 y-5=-4(x+2),得:3x+4y-14 =0,故选 A.
5.已知点 M 是直线 l : 3 x y 3 0 与 x 轴的 交点,将直线 l 绕点 M 旋转 30 后,所得的 直线方程为 x
y2-y1 k= x2-x1
.
2.直线方程的常用形式 名称 点斜式 斜截式 方程
y-y1=k(x-x1)
适用范围
不含垂直于x轴 的直线 不含垂直于X轴 的直线
y=kx+b
截距式
x y + =1 a b
不含垂直于坐 标轴和过原点 的直线
Ax+By+C=0
一般式
(A2+B2≠0)
平面直角坐标 系内的直线都 适用
思想与方法 13.求直线方程时,要根据斜率存在与否进行 分类讨论
试题:(12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 ABCD,AB=2,BC=1,AB、AD 边分别在 x 轴、 y 轴的正半轴上, A 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将 矩形折叠,使 A 点落在线 DC 上.若折痕所在 直线的斜率为 k, 试写出折痕所在直线的方程.
x y 方法二 设直线方程为 + =1 (a>0,b>0), a b 3 2 2a 点 P(3,2) 代入得 + = 1 ,解得 b = a b a-3 2 1 a 9 (a>3),则 S△AOB= ab= =(a-3)+ 2 a-3 a-3 9 +6≥12, 当且仅当 a-3= 即 a=6 时等 a-3 x 号成立, 这时 b=4, 从而所求直线方程为 + 6 y =1,即 2x+3y-12=0. 4
5+x0 ∵M 在 y 轴上,∴ =0,x0=-5. 2 y0+3 ∵N 在 x 轴上,∴ =0,y0=-3,即 2 C(-5,-3). 5 (2)∵M0,-2 ,N(1,0). x y ∴直线 MN 的方程为 + =1. 1 5 - 2 即 5x-2y-5=0.
1.选择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形式 2.涉及斜率注意存在与否,涉及截距 注意是否为零
失误与防范
1 .求直线方程时要注意判断直线斜率是否存 在;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每条 直线都存在斜率. 2 .根据斜率求倾斜角,一是要注意倾斜角的 范围;二是要考虑正切函数的单调性. 3. 利用一般式方程 Ax+By+C=0 求它的方向 向量为(-B,A)不可记错,但同时注意方向 向量是不唯一的.
直线与方程复习(第一讲)
• 大邑中学高二年级数学组
熊康
考点要求
• 1.考查直线的有关概念,如直线的倾斜角、斜率、 截距等;考查过两点的斜率公式. • 2.求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方程(点斜式、截距式及 一般式等). • 3.本讲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复习时要掌握直线方 程的几种形式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会根据已知条 件求直线方程. • 4.注意熟练地画出图形,抓住图形的特征量,利 用该特征量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
作业:学案上课后巩固作业
谢 谢!
规范解答 解 1 (1)当 k=0 时, 此时 A 点与 D 点重合, 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y= .[2 2
分] (2)当 k≠0 时,将矩形折叠后 A 点落在线段 C D 上的点为 G (a,1),[4 分] 所以 A 与 G 关于折痕所在的直线对称, 1 有 kA G ·k=-1, k=-1⇒a=-k. [6 分] a 故 G 点坐标为 G (-k,1), 从而折痕所在的直线与 A G 的交点坐标(线段 A G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 α的 正切值 叫做这 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 k 表示,即 k= tan ,倾斜角是 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 函数 k tan( [0, )) 的图像为: k
2 O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经过两点 P1(x1,y1),P2(x2,y2) (x1≠x2)的直线 的斜率公式为
本题型小结:
题型三
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
例 3 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P(-5, -4),且与两坐 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5 ,求直线 l 的方 程.
注意
斜率不是距离
由题意知直线不过原点, 且与两坐标轴都相交, x y 可设直线 l 的方程为a+b=1, ∵直线 l 过点 P(-5,-4), - 5 -4 ∴ a + b =1,即 4a+5b=-ab. 1 又由已知有2|a|· |b|=5,即|ab|=10, 5 4 a + 5 b =- ab , a=-2, 解 方 程 组 得 或 |ab|=10 b=4
4.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若点 P1、P2 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且线段 P1P2 的中点 M 的坐标为(x,y),则
x1 x2 x 2 y1 y2 y 此公式为线段 P1P2 的中点 2 ,
坐标公式.
5.求直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1)直接法:选择适当形式的直线方程,直 接求出方程中的系数。 (2)待定系数法: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设出 目标方程,构造关于系数的方程 ( 组 ) 求系 数。
直线 PB 的斜率
02 1 kPB= 3 (1) =- .
2
当直线 l 绕着点 P 由 PA 旋转到与 y 轴平行的位置 PC 时,它的斜率变化范围是[5,+∞); 当直线 l 绕着点 P 由 PC 旋转到 PB 的位置时, 它的斜率 1 -∞,- 2. 的变化范围是 1 -∞,- 2 ∪[5, ∴直线 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
3.过 P1(x1,y1),P2(x2,y2)的直线方程 (1)若 x1=x2,且 y1≠y2 时,直线垂直于 x 轴, 方程为 x x1; (2)若 x1≠x2,且 y1=y2 时,直线垂直于 y 轴, 方程为 y y1 ; (3)若 x1=x2=0, 且 y1≠y2 时, 直线即为 y 轴, 方程为 x=0 ; (4)若 x1≠x2,且 y1=y2=0 时,直线即为 x 轴,方程为 y=0 .
a=5, b=-2.
解
y x y 故所求直线 l 的方程为 5+4=1 或5+ =1. -2 -2 即 8x-5y+20=0 或 2x-5y-10=0.
x
变式训练 3 直线 l 经过点 P(3,2),且与 x、y 轴 的正半轴交于 A、 B 两点, 且△AOB 的面积 最小(O 为坐标原点),求直启迪: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把所 需要的条件求出即可.
变式训练 2 在△ABC 中,已知 A(5,-2)、 B(7,3),且 AC 边的中点 M 在 y 轴上,BC 边 的中点 N 在 x 轴上,求: (1)顶点 C 的坐标; (2)直线 MN 的方程.
解 BC
5 + x y - 2 0 0 (1)设 C(x0, y0), 则 AC 中点 M , , 2 2 7 + x y + 3 0 0 中点 N . , 2 2
审题视角
(1)题目已告诉直线斜率为 k, 即斜
率存在.(2)从题意上看,斜率 k 可以为 0,也 可以不为 0,所以要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