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和白居易

合集下载

元稹与白居易

元稹与白居易

元稹与白居易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镇和白居易作为中唐的大家,不仅以新乐府运动标立地位,还在唱和诗领域功不可没.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是千古相传的佳话。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

他天资聪慧,十五岁便明经及第。

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其情之深、其意之厚,在当时的文人当中非他们俩莫属。

二人相识约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当年,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居易集》187页),诗一开始就这样说:“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接着又自注:“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倶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

”白居易年长元稹七岁,是年,白居易三十二岁,元稹二十五岁。

白居易和元稹有着相似的经历:803年,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校书郎。

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稹任监察御史。

810年,白居易改授京兆尹户曹参军;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元稹改授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在长安任主客郎中;元稹任祠部郎中。

829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生子阿崔;元稹生子道保。

白居易与元稹一起登科,一起在朝任职,又在同年被贬,同年生子,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文学素养,把他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人成为挚友后,无论谁在哪里,赠、寄、酬、唱、和、答诗总是不断。

大和二年(828年),共同编纂了元白唱和总集《因继集》共十七卷。

白居易与元稹间的诗文来往最多,下面选取几首看一看二人间情同手足的真挚友情。

元和十年(815年)八月,白居易遭到不公正对待被贬为江州司马,心里十分惆怅和伤感,常常夜不能寐。

他在赴江州的舟船上总是看元稹的诗,以慰藉受伤的心灵,在《舟中读元九诗》中写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 白居易在诗里以“灯残”和“眼痛”表示彻夜在读元稹的诗,尽管未写读后的感受,但是以暗中独坐和静听风浪作结,通过营造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感伤。

元稹与白居易的“旷世绝恋”

元稹与白居易的“旷世绝恋”

元稹与白居易的“旷世绝恋”白居易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结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将他们并称为“元白”。

两人之间经常有诗歌唱和,即使两人分处异地,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并发明了“邮筒传诗”。

白居易和元稹在公元802年相识,那年他们同时考上科举,一起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那年白居易30岁、元稹23岁,年龄相差7岁的两个人开始了长达30年的‘基情’。

可能同时参加了高考然后又考进了同一个大学,没准还分到同一个宿舍,然后就一见倾心,一眼万年,开启了至死不渝的‘基情’。

在一起作为校书郎的这段时间,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

有诗为证,从白居易的《赠元稹》中“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这几句,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一起花前月下,鞍前马后,吟诗作对的场景。

白居易在这首《赠元稹》的最后两句写到“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这是要私定终身了吗?就不怕别人说你们有龙阳断袖之好吗?公元809年,白居易升迁为左拾遗,元稹调任为监察御史。

白居易留守京城,元稹却要前往各地办案。

没有了元稹的陪伴,白居易是饭不想,茶无味。

从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怀》中的“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多能体会老白对元稹的思念。

一日,远在梁州的元稹非常想念好友白居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晚上就真的梦见和白居易一起游曲江、慈恩寺,醒来后便写了下面这首诗:《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必须打三个感叹号才能凸显神奇)白居易在这天真的和一群朋友在游玩曲江、慈恩寺这个地方,而且也在想着身在梁州的元稹。

有白居易的诗为证:《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可是啊,命运多舛。

元稹同学由于比较年轻,说话比较直,得罪了当朝的宦官。

公元815年,元稹三月被贬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被贬江州司马,真的是一对苦命鸳鸯啊。

元白之交典故

元白之交典故

元白之交典故
元白之交的典故源于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深厚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史书记载,元稹和白居易在长安城相识,并成为好友。

他们共同探讨诗歌创作,互相欣赏彼此的才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元白之交的典故主要是指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和书信往来。

他们时常以诗词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和共勉之意,这些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赞美。

他们的书信也充满了互相鼓励、关心和支持的话语,显示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元白之交的典故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形容真挚友谊的代名词。

它表达了朋友之间相知相惜、互相扶持的美好情感,也寄托了人们对友谊的向往和追求。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与白居易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与白居易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和白居易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

当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了“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李肇《国史补》卷下)。

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

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历任要职,并做过两年宰相,兼有政声和文名,“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新唐书》本传)。

在他现存的三百八十多首诗中,不乏清新可诵、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但其后期诗歌,大都是与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诸如《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长因呈许陈二阁老》、《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值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等等,从冗长的标题即可看出诗人们的交往概况。

这些诗的内容并不充实,艺术性也不强,却对贞元末年的诗坛风尚颇有影响。

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

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曹丕尝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典论. 论文》)。

然微之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辛文房亦云:"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唐才子传》),元稹初期作品在写实风格和音律方面都深受白居易影响,宗法其新乐府诗歌和讽喻写实的诗歌创作之风,在两者订交后,又以相互间的唱和而闻名。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白居易与元稹白居易与元稹都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不但过从甚密,而且文风和文学思想相近,世称“元白”。

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与元稹,快来看看吧。

一、生平与著述情况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因曾担任太子少傅,后世又称白太傅,白居易少时聪慧,五六岁就开始学作诗,二十二岁父亲去世后,更加勤学苦练,于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

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步入仕途。

元和元年为了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闭户累月,写成《策林》七十五篇。

应试后被补为县尉,任官期间写了《观刈麦》以及千古名作《长恨歌》。

元和二年,白居易调回长安,次年拜左拾遗,为谏官之职。

期间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仗义执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居江州初期,他写了表达其诗歌创作理论的《与元九书》,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召回朝,但他见到了是朝政的腐败,朋党倾轧,只好自请外调。

先后出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

在苏杭任上,他写有许多咏景名作。

大和元年,白居易回京,大和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看从此闲居洛阳,过上了“官隐”的生活。

会昌元年告病免官,会昌六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祖籍洛阳。

贞元九年,元稹明经及第。

贞元十八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的拔萃科考试,次年成绩公布,和元稹同在榜上的就有白居易。

元稹授秘书省校书郎。

之后不久便娶高门之女韦氏。

但他怀念初恋情人,遂写了《莺莺传》。

元和元年,元稹以第一名的成绩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左拾遗,频频上疏议论时政,终因获罪权贵而出为河南县尉,但还没上任就开始丁母忧。

元和四年二月授监察御史,三月充剑南东川详覆使。

元稹乘此机会,了解社会下情,访查官吏不法,弹劾东川节度使。

因此调回长安后被派分务东台即洛阳,不久其妻韦丛去世。

元稹为之写了《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最有名的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青春年少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于是二人“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二人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特别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怎么想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了。

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写: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还有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中一句“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写到了巫山云雨,而且是“云雨久旷”,真是我想多了?再看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的回应: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特别是白居易的《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天呀,“鸳鸾侣"这一下坐实了”云雨“了。

二、两地相思幸福相聚总是短暂的,二人踏上仕途以后便是分多聚少。

只能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元稹对白居易是“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白居易对元稹是“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一个是想起了对方的好仪容,一个是心里空落落了。

《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排行老九,古称元九。

元稹与白居易:比爱情还浪漫的友情

元稹与白居易:比爱情还浪漫的友情

元稹与白居易:比爱情还浪漫的友情唐朝是历史上最浪漫的朝代,诗人是唐朝最浪漫的那群人。

那唐朝诗人中最浪漫的东西是什么?答案莫过于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

《唐才子传·白居易卷》记载:(白)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大图模式他们两人,志趣相投,三观相近,千里神交,生死相念。

h1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五岁的元稹与三十二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任校书郎。

两人性格相近,政治抱负相同,在文学诗词上也有共同见解。

从这一年开始,元稹与白居易一见如故,书写了长达一生惺惺相惜不离不弃的友谊。

很多年后,回忆往事,白居易轻唤元稹的字,说道:“微之,犹记贞元岁月,你我同日授了校书郎,从此我便多了一位以心相交,情同金兰的知己人。

你与我说自己不愿再做那闲散官职,我心中也是这般想法。

何其有幸,能与你一起温习功课,备考制举。

有你在的日子不觉得枯燥,总有人在闲时陪我赏月饮酒,抚琴观雪。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代书诗—百韵寄微之》大图模式元稹听到友人的呼唤,回应道:“乐天,我也记得那年。

我们同为校书郎,名声传遍两郡之地。

可我不愿看着自己的才华抱负,被那狭小牢笼所困守。

何其有幸,在我追逐梦想的时候有你陪伴。

我对自己说,不能辜负你的信任与相守。

读书的日子哪有不枯燥的呢?我想了想,那些不枯燥的日子一定有你。

”昔岁俱充赋,同年遇有司。

八人称迥拔,两郡滥相知。

逸骥初翻步,鞲鹰暂脱羁。

远途忧地窄,高视觉天卑。

并入红兰署,偏亲白玉规。

近朱怜冉冉,伐木愿偲偲。

勇赠栖鸾句,惭当古井诗。

多闻全受益,择善颇相师。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大图模式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正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找到一个知己,而我早就遇到了你。

h1元和四年(809年)春。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介绍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里,友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白居易与元稹是唐朝时期闻名于世的两位文学家,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将探讨他们之间特殊而令人钦佩的友情,并解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和观念。

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官员,以其婉约派风格而闻名。

•元稹(779年-831年):同样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放派风格和酒体诗而知名。

建立友谊白居易与元稹在政府任职期间相识,并因共同热爱文学而开始交往。

他们通过互相赠送诗歌、书信以及面对面交流来加深彼此了解,在共同创作方面也积极合作。

这种互动促使两位文人逐渐认识到彼此的才华和品性,并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友情特质相互尊重与赞赏白居易与元稹彼此欣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相互给予肯定和赞美。

他们以平等、尊重、真诚为基础,从而培养出一种持久强大的友谊。

知音共鸣白居易和元稹在文学追求上有着相似的理念和观点,非常理解对方的写作方式和内心世界。

他们能够深入交流,并共同探讨诗歌、哲学、人生等话题,从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连接。

共同工作与合作两位文人不仅在创作领域中互相启发,还积极合作撰写文章、参与文化活动。

他们共同经历了各自政府职务带来的挫折和困惑,在困境中相互鼓励、支持和帮助。

友谊之道的启示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友情中的追求和实践。

他们的友情之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相互尊重与赞赏是友谊的基石,要真诚表达对朋友的欣赏和支持。

2. 与知音共鸣可以建立更深厚的连接,通过深入交流分享想法和感受。

3. 共同工作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友谊发展,创造共同成就,共同度过挫折。

结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谊代表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友情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的交往方式、相互尊重与赞赏以及共同工作合作体现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友谊之道不仅值得我们钦佩并效仿,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指导。

白居易与元稹,两个男人的旷世友情!

白居易与元稹,两个男人的旷世友情!

白居易与元稹,两个男人的旷世友情!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这样的一对至交好友,两人相识30余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据后人统计,两人来往通信1800多封,互赠诗篇接近1000篇。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唱和30余年,诗篇千首,恐怕也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极品”好友了。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公元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七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昔日好友成为同僚,从此更是形影不离。

可是后来因为经常有工作调动,白居易和元稹聚少离多,写信就成了两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

每次收到元稹的来信,白居易都会反复地看,一直看到眼睛疼才罢休。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也一样,每次收到白居易的来信,还没等看呢,眼泪就先下来了,吓得家里人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而他们之间直抒胸臆、倾吐思念的诗句更不在少数。

白居易被调往外地,元稹日夜思念,做了一首诗,表示:咱们分隔两地,我日夜想念,愿我们化为云雨,交汇在天际。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好不容易白居易调回长安,元稹又被调往外地。

白居易感叹:你一走,我发现整个长安都空了……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元稹在外地住旅馆,夜里看到桐花,想起了好朋友白居易: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

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

唐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去外地上任。

一天,白居易与友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一阵惆怅,他停杯叹道:“可惜微之(元稹字)不在,想必现在已经到了梁州了。

”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事倒也平常,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恰恰是和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些地方。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之间有着很深的友情,他们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一、相识与交往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代文坛的才子,他们在皇宫中相识并结为挚友。

起初,元稹在文坛上声名不显,而白居易却已是栋梁之材。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因此疏远元稹,反而展现出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之意。

白居易看中了元稹的才华和潜力,并决心帮助他在文坛上迅速崭露头角。

二、共同创作白居易和元稹经常一起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和文学心得。

他们共同努力,互相鞭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他们的共同创作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友情的考验白居易曾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官,流落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他在离别之际,请求元稹继续创作,不辜负他们共同的梦想。

元稹接受了白居易的请求,并随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此表达对白居易的敬意和友情。

白居易知道后非常感动,他在书信中回复元稹,表示对他的赞赏和感谢。

四、相互赞扬白居易和元稹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互相赞扬对方的才华和创作成就。

他们不仅在诗歌中互相赞美对方的才华,还时常用书信或对话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敬意。

这种相互赞扬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激发了他们更进一步的创作动力。

五、后人的评价白居易和元稹的文学成就被后人铭记,并被誉为唐代文坛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将元稹视为自己的知己和盟友,而元稹也深深敬佩白居易的文学才华。

他们的友谊展示了真挚的情感和合作精神,成为文学界一个美丽的传说。

总结: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之一。

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通过互相帮助和鼓励,互相赞扬和启发,让彼此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全面展现。

他们的友情不仅在文学上深深影响了对方,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摘要:一、元稹与白居易的相识相知二、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政治追求三、曲折的爱情经历四、离别与思念五、文学成就与传世之作六、永恒的友情与爱情传说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元稹与白居易两位诗人不仅共同创造了“新乐府”运动的高峰,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相识相知,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元稹与白居易的相识相知元稹与白居易的相遇,可谓是一见如故。

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以诗歌为武器,批判时弊,关注民生。

在政治上,他们同样有着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的抱负。

这样的共同追求,使得他们的友谊越发深厚。

二、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政治追求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超越了普通的文人交往。

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在政治道路上,他们携手共进,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努力为民请命。

即便在官场上遭受打压,他们也始终坚定信念,为正义发声。

三、曲折的爱情经历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经历同样充满曲折。

元稹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韦氏是他青涩年华的真爱,可惜因病早逝。

第二位妻子裴氏则是出于政治原因娶的。

白居易则与两位女子有过深厚的感情,一位是青梅竹马的杨氏,另一位是红颜知己薛涛。

四、离别与思念在漫长的岁月里,元稹与白居易由于官场变动等原因,曾多次离别。

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抒发彼此的思念之情。

在诗文中,他们也多次提及对方的离别与思念,感人至深。

五、文学成就与传世之作元稹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

他们共同创作的“新乐府”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批判时弊,还表达了对友谊、爱情等主题的关注。

其中,《离思五首》、《长恨歌》等作品,成为传世之作,流传千古。

六、永恒的友情与爱情传说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了曲折,但最终都未能与心爱之人白头偕老。

然而,他们之间的友情却成为了永恒。

在后世,两人的故事被传颂不已,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传说。

总之,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既有友谊的支撑,也有诗歌的传颂。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元稹与白居易之间,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下面一起看看元稹与白居易直接有着怎样的故事吧。

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白居易,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诗词,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是什么?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长安客》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

《长安客》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

《长安客》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一、白居易与元稹的背景介绍1.1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1.2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号连席,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唐代才子”。

二、白居易和元稹的相识2.1 在长安相识:白居易担任长安太守时,结识了元稹,两人在文学和政治上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很快成为了知音好友。

2.2 文学交流:白居易和元稹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两人经常交流诗文,互相鼓励,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艺术和技巧。

三、白居易和元稹的合作3.1 共同创作:白居易和元稹曾经共同合作撰写过一些诗歌和文章,他们的合作作品往往充满了深情和文学的精致。

3.2 影响力:白居易和元稹的合作作品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所传颂。

四、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4.1 知音好友: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深厚,他们在文学、政治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相互鼓励,成为了彼此心灵上的知音好友。

4.2 相互影响: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对彼此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互相激发了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五、白居易和元稹的遭遇5.1 官场风波:白居易和元稹都曾在官场上历经风波,遭受了政治斗争和排挤,但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5.2 对世态的感慨:白居易和元稹在他们的诗歌中经常表达对世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对真理和美好的追求。

六、白居易和元稹的成就和影响6.1 文学成就: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和文章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6.2 影响后人:白居易和元稹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后人,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七、总结7.1 白居易和元稹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追求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2 他们的合作、友谊和成就,不仅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文学榜样。

白居易和元稹:大唐第一“铁哥们”

白居易和元稹:大唐第一“铁哥们”

元稹、白居易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初识,后来又一起做了秘书省校书郎(官职名),成了同事。

两人一见如故,一起饮酒作诗,一起抨击时政……可惜好景不长,元稹因触怒权贵被贬,白居易仕途不顺,颠沛流离,两人就此天各一方。

不过这并不能阻隔他们的友谊,他们写诗互相勉励,互相扶持,一起在生活的漩涡里破浪前行。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元稹奉命出使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好友李杓直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后,又去李杓直家喝洒。

酒酣之际,白居易突然放下酒杯,对着众人说道:“微之(元稹)现在应该已经到梁州了。

”随即题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花开时,我们一起喝醉了酒,以白居易和元稹:文/子钧图/三角小猫工作室大唐第一“铁哥们”4消除这浓浓的春愁。

醉酒后,我们一起折了很多花枝当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工具)。

突然间想到你已离开了好久,算一下行程,你今天就该到梁州了。

元稹排行第九,白居易多次在诗里称他为元九。

巧的是,远在梁州的元稹梦见了白居易,还写下了《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我梦见与李杓直、白居易一起到曲江游玩,又到慈恩寺的僧院中游览。

突然惊醒时,换乘的马已经被人牵到了台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我这才想起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5有一次元稹生病了,白居易知道消息后很着急,马上寄药过去,还写诗安慰元稹:凭人寄向江陵去,道路迢迢一月程。

未必能治江上瘴,且图遥慰病中情。

意思是说,我让人寄了一些药给你,路途遥远,可能要一个月你才能收到。

这药也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病,就当是安慰病中的你了。

收到药后的元稹很高兴,他兴奋地写诗给白居易,告诉他:“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

”我的病不要紧,就是太想念你了,如果你能在我身边就好了。

两人之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公元810年,白居易在京城担任翰林学士(官职名)时,曾给远方的元稹写了首诗: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唐朝大诗人关系研究(一)

唐朝大诗人关系研究(一)

唐朝大诗人关系研究(一)白居易是元稹挚友,同科进士。

韩愈是孟郊死党。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朋党。

(一)柳宗元(773---819)47岁卒21岁中进士(793年)。

805年,到永州。

写《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05到815年,永州期间,写《捕蛇者说》,《小石潭记》另,《黔之驴》,没查到创作时间。

815年,《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诗人当时路过衡州(今湖南衡阳),写给弟弟柳宗直,促其启程返乡(然而其弟当年就去世了。

)此诗洋溢着一种枯木逢春般的喜悦、期望之情。

十载谪居,终于等到了还京的诏命,虽然还不知道将有何新的任命,但总算有了希望,因而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首句写思归故乡的热切心情;次句以楚树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

三四句敦促弟弟也快点启程。

由于心情好,就觉得天气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归,是很好的兆头。

诗人用欢快的语气掩住了十年谪居的"酸楚"(蒋之翘《柳集辑注》引刘辰翁语)。

他不知道再贬柳州的命运正等着他。

在后人看来,诗人真是天真得太可爱了。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二)元稹(779---831)53岁卒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14岁擢第(793年),(803年),24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白居易为其写墓志铭。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创作时间没查到。

《遣悲怀三首》做于811年,一说822年。

诚知此恨人人有⑽,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白居易(772-----846)75岁卒,18岁中进士(800年)788年,16岁时,应考习作。

亦是成名作。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这样的一对至交好友,两人相识30余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宝民诗歌史上有“元白体”之说,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将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元白体”,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是贞元十七年(801年)在长安相识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二人都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便一起住进华阳观学习。

元和元年(806年),二人在制科考试中双双胜出。

以后的岁月里,宦海沉浮、萍踪不定,二人聚少离多,屈指算来,二人在一起相处较长的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安应试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为官的两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

元、白二人不仅在文学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张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迈将《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时共同撰写的,《策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华阴县的敷水驿与宦官发生冲突(史称“敷水驿事件”),但由于宦官当时权势熏天,唐宪宗竟然将挨了打的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挺身而出,连上三书为元稹鸣冤,要求朝廷公正处理此事、以还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为元稹仗义执言,不但会得罪宦官,而且会得罪皇帝,但他不管这些,足见他与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的母亲去世,白居易为元稹的母亲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铭;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元稹当时身在江陵,无法亲自吊丧,便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并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说自己与白居易“坚同金石,爱等兄弟。

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什么关系

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什么关系

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什么关系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白居易被后人尊称为“元白”,那么白居易和元稹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白居易和元稹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白居易和元稹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之后,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就是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元稹与其分别,很是痛苦,写诗遥寄相思之苦,说我们认识有三年了,从来没有分开过,你这忽然被调走,我每天魂牵梦绕的,每天只能望着远处的山顶,不能与你一起相随,真想化作云和雨,一起在天边会和啊。

你看,连云雨之情都说出来了,真是赤裸裸地表达爱意啊。

其实,像云雨这样露骨的字眼,二人彼此唱和的诗篇中,还有很多。

不仅如此,二人还创了一个惺惺相惜,深交挈阔的佳话。

元和四年,白居易回京当了左拾遗的官,而元稹却是监察御史,这个官要全国各地出差办案,所以,二人不能经常在一起。

一次,白居易和好友一起游慈恩寺,席间,白居易惆怅无比,就写了一首诗给元稹,说忽然想起友人元稹去了远方,如果计算一下路程的话,应该到了梁州了吧。

说来也巧,二人真的是心心相印。

这一天,正如白居易掐指一算情况一样,元稹真的是到了梁州,而且晚上还做了一个梦,梦境和白居易白天游玩的情景一模一样,这个故事还演变成了后人夫妻之间相互思念的一个典故,可见元白之间真的是超越了一般的朋友关系了。

薛涛与元稹关系也许那天和元稹的相见,对薛涛来说本身就是个备胎的开始。

一个是翩翩公子,青年才俊,诗人中的翘楚,正如日中天;一个是风韵犹存,成熟魅力,营妓中的大姐大,正炙手可热。

一个是见花爱花的多情种,一个是感情真空期的痴情女,这样的相见注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男女之火,尽管年龄悬殊,尽管元稹当时是有妇之夫,郎才女貌,干柴烈火,怎能轻易舍得?薛涛好好的大姐大不当,偏偏被元稹这小子给迷住了,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元稹给毁了下半辈子。

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

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

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网上有人总结唐诗的特点:“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

”虽是戏谑之言,倒也精确地说出了唐诗常见的题材:田园、边塞、怀古和友情。

中国人情感流露含蓄应该是元以后的事,唐宋时期的`中国人特别是诗人,情感的表露之炽烈一点不亚于西方诗人。

譬如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搁在今天,那还不会让人怀疑他们之间“基情”满满呀?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元稹生于大历十四年(779),两人同年登科,在长安同朝为官,一有闲暇就在一起诗酒征逐,互相唱和的诗歌实在太多太平常了,那频次堪比今天的好友在微信和微博上相互点赞。

最离奇一次是两人的心有灵犀,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朋友圈里晒风光照,他们同一天作诗思念对方。

唐元和四年(809),元稹时任监察御史,奉旨前往东川,走到古梁州时,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诗中说我正梦见和白居易等朋友在京城曲江旁游玩,一起走进慈恩院。

突然屋外驿卒大声叫人去安排马匹等候老爷启程,梦醒了,才知道身在梁州。

而在长安的白居易同一天也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那一天,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好友李杓直喝酒,喝着喝着觉得少了元稹,有些遗憾,回忆起往日同醉的好时光,然后计算好友的行程,嗯,元九(即元稹)今天该到梁州了。

白居易和元稹

白居易和元稹

白居易和元稹
平心而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感情?应该是一对【难兄难弟】的关系!他俩是同时登榜《进士》,之后谈诗论赋而《志同道合》尤其是元稹大谈特谈欺骗姨表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的事情上,白居易虽未表态但他的弟弟白行简还很有兴趣的做了笔记。

此后元稹得罪了太监,白居易向皇帝上书力救元稹。

但两人同时遭贬为“司马”(闲职),元稹吸取了教训又去巴结太监却又升官。

此后元稹升至监察御史,去四川查案后又绕道成都骗取了著名的女诗人薛涛(时称女校书),並发誓要娶她。

可是当这个《浪荡子》玩腻了薛涛后,可怜的女校书的才女【望穿秋水】三年才撤底死心。

此间白居易还给薛涛写了一首诗,隐隐约约的提醒薛涛,但薛涛仍是不信。

至于元稹骗取名艺人刘彩春的故事老朽也不再啰嗦了。

总而言之白香山和元稹在诗赋上是《并驾齐驱》号称《元白》!但在品行道德上元镇差之白居易《十万八千里》。

汾淮居士。

元稹白居易

元稹白居易

元稹白居易
唐代诗坛,有这么一对极品好友,诗词唱和三十余年,往来诗篇千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那就是世称“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

公元803年,24岁的元稹与大他7岁的白居易,一起考上了公务员,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从此命运将二人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遭遇贬谪的事业低谷,亦或是亲人故去的脆弱关头,二人都相互陪伴,不离不弃,成为患难见真情的模范好友。

公元806年,元稹因触犯权贵被贬河南,不久收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于是回家丁忧。

元稹跟母亲感情很深,八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长大,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他的知识都是母亲教的。

元稹回家丁忧后又没了俸禄,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耿直的白居易挺身而出:你没工资,我养你呀,伯母的墓志铭,我来写吧。

这份深情,元稹记在心里。

5年后,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墓志铭是由元稹写的。

当时元稹被贬江陵,无法亲自吊丧,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

深知好兄弟守丧期间经济拮据,虽然自己手头也不宽裕,却三次寄钱资助白居易,总计有二十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和白居易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

当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了“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李肇《国史补》卷下)。

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

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历任要职,并做过两年宰相,兼有政声和文名,“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新唐书》本传)。

在他现存的三百八十多首诗中,不乏清新可诵、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但其后期诗歌,大都是与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诸如《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长因呈许陈二阁老》、《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值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等等,从冗长的标题即可看出诗人们的交往概况。

这些诗的内容并不充实,艺术性也不强,却对贞元末年的诗坛风尚颇有影响。

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

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曹丕尝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典论. 论文》)。

然微之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辛文房亦云:"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唐才子传》),元稹初期作品在写实风格和音律方面都深受白居易影响,宗法其新乐府诗歌和讽喻写实的诗歌创作之风,在两者订交后,又以相互间的唱和而闻名。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

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十年后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元和元年(806)又与白居易一起以制科入等,授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

元稹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

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或实地纠劾,惩治猾吏,也因此而多次遭贬,先后为江陵士曹参军、唐州从事、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末年回朝,历任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知制诰等,并于长庆二年升任宰相。

因与裴度发生冲突,为相仅四个月即被罢为同州刺史。

此后又任过浙东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等职,53岁得暴疾卒于武昌任所。

有《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馀首。

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

元和四年(809),他读了李绅写的20首“新题乐府”后,写下12首和诗。

李绅的原作今已无存,现只能从他的《悯农二首》等诗和元稹的和作来推测其面目了。

元稹的和诗虽都是写实之作,如《上阳白发人》写宫女的幽禁之苦,《五弦弹》借“弦”与“贤”的谐音,写任用贤才之事,《法曲》对“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习俗表示不满……”,但其中不少篇章却殊少情致,概念化倾向很强,且叙事繁乱,往往“一题涵括数意”(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古题乐府》)。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的代表作是写于元和十三年(818)的《连昌宫词》。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

诗的前半从“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的荒凉景象写起,引出“宫中老翁” 对此宫昔盛今衰的追述;后半借作者与老人的一问一答,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 的大问题,最后归穴为“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的题旨。

全诗以叙述为主,杂以议论,表现了明显的劝戒规讽之意,但不能因此就说这是一首讽谕诗。

从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看,此诗将史实与传闻糅合在一起,辅之以想象、虚构,把一些与连昌宫中本无关联的人物、事件集中在连昌宫中展开描写,既渲染了诗的氛围,也使得诗情更加生动曲折。

陈寅恪认为:“《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

”(《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为应制举,他与元稹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各种问题,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条目与白居易日后的政治态度和诗歌见解都有关联。

是年,制科入等,授盩厔尉,次年为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诤。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元和六年四月至九年冬,因母丧而回乡守制。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馀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早就存在着的佛、道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所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适意二首》其二)。

正可看作他心理变化的佐证。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贼,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

这次被贬,对白居易内心的震动是不可言喻的。

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这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他还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这种文学思想,从积极的一面看,可以促进文艺关注社会,反应现实,为民请命,对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有补偏救弊的意义;从消极的一面看,这种观点功利色彩过重,把诗看作纯然的社会政治工具,可能导致对艺术性的忽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应该是基于善的一面,也是由当时的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所决定的。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论述《元白诗分类》时,提及:“樂天与元九書乃元和十年十二月在江州司馬任內所作,而微之叙詩寄樂天書,據其中‘今年三十七矣’及‘昨行巴南道中’之語,知亦作于元和十年道通州以後。

雖其作書之時與樂天此書約略相近,然微之既自言其詩分爲十體,共二十卷。

乃年十六即貞元十年至年三十四,即元和七年之間之作。

又言,‘元和七年以後所爲,向二百篇,繁亂冗雜,不復置之執事前。

則是微之寫定其成爲十體二十卷……”,他把微之(即元稹)的诗分为㈠古讽,㈡乐讽,㈢古体,㈣新题乐府,㈤七言律师,㈥五言律师,㈦律讽,㈧悼亡,㈨五七言今体艳诗,㈩五七言古体艳诗十类。

其中讽喻诗和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理论不谋而合,元白的讽喻诗对于针砭实事,呈现事实风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他们的仕途带来了坎坷多艰的命运。

元稹25岁(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时,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俱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订交①。

在史书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们诗筒传韵的风雅趣事。

其间,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二人诗筒往来,唱和甚富,酬唱频繁。

所谓“诗筒”就是将诗放在竹筒内,以诗代书,往返传递,互致问候,互通章讯。

白居易《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拣得琅琊截作筒,缄题章句写心胸。

随风每喜飞如鸟,渡水常忧化作龙。

粉节坚如太守信,霜筠冷称大夫容。

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

”介绍了诗筒传韵的方式和内容,表达了他们喜欣、惺惺相惜的内心。

所谓唱和,就是你赠我酬,我唱你和。

据古籍资料显示:元白通江时期(元和十年三月三十日至十四年三月十日)的唱和诗计79首。

其中白居易42首(不包括其酬和元稹江陵时诗《放言五首》),元截诗37首。

在这些唱和诗中,元白对应唱和共有24个诗组,计诗81首(其中次韵相酬21个诗组,计诗55首),仅有白氏寄赠而无元氏答酬的诗歌12首,元氏有寄赠诗而白氏无诗答酬者6首。

就白居易来说,有元稹对应唱酬诗30首,另12首现存元集无元棋对应唱酬诗,就元稹来说,答酬白氏的诗篇31首(其中次韵相酬27首),另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水上寄乐天》、《得乐天书》、《相忆泪》、《寄乐天》、《凭李忠州寄书乐天》6首寄赌,而白氏似无诗酬和。

除诗歌外,俩人来往书信三件:即元和十年六月镇初到通州时有《叙诗寄乐天书》(对此白氏已有诗寄赠,元氏亦有诗回酬),白居易十年十二月有《与元九书》(未见元棋酬答),十二年四月十日有《与微之书》(元氏已有《得》诗酬答)。

②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后他们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虽路途遥遥,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

所谓“通江唱和”,也就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

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短则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元稹,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

这种次韵诗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既要严守原诗之韵,又要自抒怀抱,还要写上数百句,搞得不好,就会顾此失彼;但才力大者,则可借此争奇斗胜,施展才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