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探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
探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发布时间:2021-01-29T11:06:39.3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作者:涂桂香[导读] 高等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涂桂香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内容摘要:高等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在教育行业有着较高的地位,同时也因为在教育改革前,高等教育属于行政管辖,具有较为官方的本质和宗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在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是否引入市场化,一直处于热烈的讨论中。
文章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引入市场化的注意事项等来探讨高等教育如何引入市场化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机制当今,社会上掀起一股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大到民生的粮食,小到小区卫生管理,都在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干预,向市场经济的自由市场化转变。
高等教育作为一座诗书礼仪的象牙塔,招生需要名额、专业设置需要审批、领导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任免,因此还保留着大量的计划经济般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么高等教育到底需不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在国际上,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早已将市场化手段引入高等教育中,各高校虽然不同于企业,但根据当地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教育成本各高校自主决定设置专业课程和招生数量,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这为美国、西欧等成为发达地区奠定了教育基础。
1.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我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这就说明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在各行各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也需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共同进步,高效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后,大学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不再由主管部门完全控制或直接管理,依据领导者眼界思路、学习的方针政策和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运行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中走出自己独立的道路;同时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还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利弊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利弊分析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提出的。
新自由主义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强调独立自主的市场机制,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或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自主性和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品,其市场化强调将教育由国家包办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主导力量,高等院校根据社会需要自主地培养各种人才。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积极意义(一)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是政府单一渠道,公立大学的日常开支多数来源于政府拨款。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国家财政的教育开支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单一渠道的投资显然使政府越来越不堪重负。
在市场机制下,国家教育机构必须依靠自身品牌吸引投资者,其教育资金来之不易。
同时,“企业模式”下的顾客有权利自主选择学校进行投资或撤资,这就促使高校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通过引入多方投资者并建立多方共同监督机制,一方面国家教育机构将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将趋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市场机制具有灵活性、变动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弥补计划机制的不足,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对其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有效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
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将对高校实行放权,从高校管理的舞台逐渐退居幕后,对高等教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高校的职能将进一步扩大,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可以自主进行招生、学科设置和内部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改革,满足学生、企业等消费者的需求,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于一身,转变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等学校。
(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办学质量。
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处于市场中的各方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哈耶克自由思想的思考
政拨款 ,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 限。
表1 2 0 0 7 ~ 2 0 1 1 年高等 教育国 家财政性教 育经 费比例表 ( 单位 :万亿元 )
年份
20 07 2 008 2 009 201 0 201 1
全国高等教育经 费收入总额 国家财 政性 教育经费额
121 , 4 80, 6 63 14 5, 0 07, 3 74 1 65, 0 27, 0 65 1 95, 61 8, 471 23 8, 6 92, 9 36 82 , 8 02, 1 42 1 04, 4 96, 2 96 1 22, 31 0, 9 35 1 46, 7 00, 67 0 1 85, 8 67, 0 09
金 额 占比 金 额 占 比 金 额
企事业单位 委托经费
各种 收入 中转为科技经费 他
占比
占 比 金 额 占 比 金 额 占 比 金 额
( 一) 教 育经 费集 中来源于政府 ,限制 了高校办学的 自主性
在现阶段 ,中国高等教 育实行 以中央 、省 ( 自治 区 、直辖市 ) 两级政府办学为 主 ,社会各界 广泛参 与办学 的体制 ;在教 育经费 方面 ,实行 以国家财 政拨款 为主 ,多渠道 筹措教 育经 费的体
制 。但 就近年来的数据显示 ,高等教育 的办 学经费 ( 表1 )及科研 经费 ( 表2 )仍主要来 自国家财
化 内涵理解 的辩析H ,高 等教育 市场化的利弊分析盯 ,高等教育市场化 的趋势研究 们 ,高等教
育 市场化相关政 策研究n 卜 M 等 。可见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 化 的研究 ,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完
善 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现实困境的牵 动下 ,正逐步走 向深入 。
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的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的问题历史学院 10级赵粲然 1100200023 既然要讨论教育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什么事教育市场化,不搞清这个问题,就把中国教育改革所出的各种问题全推到教育市场化的身上,这是毫无道理的。
下面我们要讨论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市场化?教育市场化问题争论的焦点,不在“市场”的上,而是集中在“市场化”的“化”字上。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教育制度”和“教育是第三产业”的问题,早已成为中央政府行政的现实。
于是,学者们只好抓住“化”字做文章。
肯定市场、市场机制,否定市场化。
可“化”、不可“化”,该“化”、不该“化”,实际上,只是概念界定问题或理论视角问题,最严重也不过是个“思维惯性”问题,完全应该像接受经济领域市场化的说法一样,承认非经济或准经济领域市场化的现实,并运用市场化的概念演绎理论。
因为邓小平理论早已论证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功能和工具性质,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市场”属于“资本主义”的误解,宣告了“市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此外,接受市场与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的现实、排斥市场化的可行性,这样做,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根据。
因为“市场化”与“市场” 或“市场机制”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
从语言学角度看,名词或形容词加“化”字后缀构成动词,仅仅表示“(逐步地、全面地)转变成……(名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已。
“美化”、“恶化”、“数字化” 、“网络化”,是指向“美”、“恶”的性质,向“数字” 、“网络”的技术与产品的应用方向的“转变或转化”。
同理,“市场化”只具有“向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方向转化或变化”的涵义。
换句话说,“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的逐步运用与全面推广,仅此而已。
在经济学语境中,市场化或市场机制,意味着价格制度和竞争机制。
所谓价格制度,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描绘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认识到,形成于买者和卖者之间自愿交易过程中的价格,像一只无形的巨手,能够协调千百万参与交易的人们的行动。
辩论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辩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大学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也逐渐面临着市场化的压力。
有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来引导教育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要。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坚守纯粹的学术自由,不以市场为导向,不能让商业利益干扰教育的本质,这样才能培养真正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到底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吗?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辩论。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要。
市场的竞争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多样化、需求性强的,大学教育应当更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市场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通过调整教育内容和是时长,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市场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和就业质量。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应该坚守纯粹的学术自由。
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而非单纯的市场就业工具。
不能因为市场的需求,而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大学是思想的殿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该注重个性发展、自我成长,而不仅局限于商业利益的追求。
只有坚持学术自由,才能够保证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和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具有更大的价值的。
再者,市场导向的教育模式会增加教育的商业化程度。
教育应该属于公益事业,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是把教育当做一种产业或者商品来制造利润。
市场导向的教育模式会丧失教育的公益性质,增加学费等费用,降低教育的可及性,同时,教师为了追求升职和利益增加,也会出现过度的教育竞争现象,不利于公平。
如果大学教育一味追求企业化、商业化,必然会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才被挤出教育体系,这对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影响是负面的。
最后,总的来说,大学教育也应该向市场开放。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一、市场分析我国高校市场分析是指对高校教育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潜在机会和挑战等因素,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以下是对我国高校市场的分析:1.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我国高校市场规模庞大,每年吸引大量学生报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估计未来几年高校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2. 市场需求特点我国高校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再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3. 竞争格局高校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公立高校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民办高校、职业院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竞争。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
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教学方法来保持竞争优势。
4. 潜在机会和挑战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拓展市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高校还面临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的要求,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材培养。
二、市场营销策略基于对高校市场的分析,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市场营销策略:1. 品牌建设高校需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展示学校的专业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2. 市场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高校需要明确定位自己的目标群体,制定相应的招生政策和宣传策略。
例如,针对特定专业的招生,或者针对特定地区的招生。
3. 多渠道招生高校需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招生宣传,如学校官网、社交媒体、招生展会等。
同时,可以与中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校推荐生源。
4. 优质教学资源高校需要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现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各个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式上的分配。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律的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情况。
在市场配置方式中,市场支配学校,学校适应市场,市场调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市场对供求状况以及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办学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比较欠缺,在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经济体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1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首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与学生、教工与职工的比例不合理。
辩论会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带四辩总结(共5则)
辩论会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带四辩总结(共5则)第一篇:辩论会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带四辩总结市场具有滞后性,而大学教育需要有前瞻性,让具有前瞻性的大学教育跟着滞后的市场走无异于草地上发现一只兔子在追一条蛇,兔子想咬蛇一口这样荒唐的场面。
大家都是学生物的,知道生物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捕食者的数量是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变化而错后变化的。
我们可以将市场比喻为捕食者————蛇,因为他具有滞后性,把大学教育比喻为被捕食者,因为它具有前瞻性。
对方辩友一致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那不就像是兔子今年准备下崽,去问了一问蛇:你今年下几颗蛋啊?什么?下了5个蛋,哦,那位得多下点兔子!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事情么?让市场作为大学教育的导向无异于向路痴问路,向瞎子问颜色,向数学白痴问程序编写,我方不排除以上事例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几率,但是请问这些几率有多大。
关于乔布斯和马云成功的案例:他们并不是被市场领导着走向成功的,而是自己开发出了一片新的市场,或者说是带领着市场开发了一块新地。
人们在看到iphone之前并没有想到手机操作原来可以不用说明书,人们在马云成立阿里巴巴之前并不敢想想自己坐在家里也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乔布斯也说过,我们不做市场调研,因为市场不知道他需要什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正方可能提问的问题:最后我想阐明一点,导向具有不排他性。
怎么说呢?我方一再强调市场导向,但并未说市场是大学教育的唯一导向答:我方观点仅仅是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对方是不是多虑了?今天的比赛对方无非就是在告诉我们市场的弊病,什么盲目性啊,滞后性啊等等,那我就很奇怪了,对方是如何从市场的弊病推出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那?你方的逻辑似乎经不起推敲啊。
大学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学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并不是说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
一、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导向,更加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大学是一种教育,教育更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不是就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现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而办学,我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四、大学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反方一辩)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希特说过,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唤醒是学生的力量。
培育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是传承文明、发扬文化、造就健全的国民,培植社会资源。
具体说,大学教育包括:一、人文教育;二、科学研究与创新;三、塑造人类精神家园。
人格完整的人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所在。
尤其重要的是,在大学,学习的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全面发展。
所以,大学教育非但要与商业化大众化保持距离,更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向着理想的合理方向发展。
市场是商业性供求关系;导向是引导事物发展的纲领性标准。
那么假设,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的一套来治理大学,就意味着大学的一切,包括院系的设置、课题的选择、人事安排和聘用、职称评定,以及一切都得围绕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运行了。
那么大学教育就不能以文化传承和创造人文教育为指导,而变的急功近利,丧失文化殿堂的尊严和使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大学教育就得保持冷寂和自由。
哈佛大学校长2003年5月份来北大讲学时,讲到这样的话:“例如生物学研究,现在已经达到几千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但这种价值不是短短几年在市场力量的趋动下创造出来的,而是那些聚集在大学里最优秀的学者,美元任何束缚和导向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造和钻研的产物。
” 不应以市场为导向,而应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精神为导向。
这种精神并非凭空而产生的,而必然根治于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强烈要独立自主的精神中,这正是大学教育内在的一种真精神。
辩论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教育--即高等教育。
内容:以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的学历教育序列,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序列,以继续、终生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序列,以专业高端理论、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序列。
市场是商业性供求关系;导向是引导事物发展的纲领性标准。
大学教育特征:非基础教育,非义务教育,教学与科研双重职能的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共存、分流双向发展的教育,培养"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双属性人才的生产机构,提供公共和准公共、个性化教育服务的社会化产业。
应该--非必须的,指导性的,属于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的。
导向--引导的方向。
即指导性目标而非强制性目标作为发展趋势的主流价值、意义。
破题:大学教育应该、而不是必须"一刀切"地市场化,更不是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上都要实行市场经济标准、规则。
以市场为导向是保证大学教育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手段和主流趋势但不是绝对方向终极目标和唯一手段方法。
大学教育"市场"的含义是:大学是"高级人才产品"生产单位,它一直就有面向市场的内在需要。
大学同时是高等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单位(家庭、学生作为消费者),它一直就是个市场。
以市场为航标导向自己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常态和本位,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的需求决定了它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并不等于"完全地产业化、自由竞争化、私有化",因为教育本身既是产业而又兼具公共事业属性。
所谓"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是指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
"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历史由来和现实趋势从人类历史上看,国家的教育职能是极其有限的,国家承担起教育职能大致始于19世纪中后期,颠峰时期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其运作
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其运作【摘要】本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产业化将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强大的引擎。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必要的势能,另外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则要树立学校经营的观念,合理优化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体制学校经营一、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概念界定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建议把教育事业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
教育产业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顺应社会经济改革的潮流,引入西方教育经济学理念,在整个社会产业不断演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并最终确立下来的。
(一)教育产业教育产业思想的由来是基于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两个理念:(1)教育是稀缺资源;(2)通过教育产业运作,使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教育产业是指专门提供教育劳务这一特殊服务的机构集合体,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
确定教育产业最重要的依据是教育是否从事生产性活动。
我们都知道,人类对生产性活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在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始终占主导地位。
教育活动是提高人这个要素质量的主要手段。
因此,它应该算是生产性活动。
如果科技人员提高物品的性能的活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那么教师这种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活动同样是一种生产性劳动。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一项产业。
在目前,我们把它归入第三产业。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教育产业也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及实现方式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及实现方式【摘要】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指出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其次探讨了市场化的实现方式,包括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选择、发展市场竞争策略等方面。
在竞争机制下,高等教育机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学生选择。
学生选择高等教育机构的市场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他们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就业前景。
文章展望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未来发展,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高等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实现方式、竞争机制、学生选择、市场趋势、竞争策略、未来发展1. 引言1.1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改革方案。
高等教育市场化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高校的活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
高等教育市场化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贡献。
高等教育市场化不仅是一种教育改革方案,更是一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 正文2.1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向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转变。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市场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益分配将更多地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
高等教育市场化也包括了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资金。
大学市场化趋势初探
、
大 学 市 场 化 趋 势 的 必 然 性
我 们 认 为 ,在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和 高 教 体 制 改 革 深 入 推 进 的 今 天 ,面 对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面 对 加 入 WT 对 我 国 各 方 面 的 影 响 与 冲 击 , 大 学 市 场 化 趋 势 已 成 O 为必然 。 1 高 等 教 育 的 产 业 属 性 要 求 大 学 市 场 化 。 过 去 我 们 、 把 高 等 教 育 定 位 于 消 费 性 事 业 , 往 往 单 纯 强 调 其 社 会 功 能 , 忽 视 其 经 济 功 能 , 就造 成 了 大 学 办 学 与 市 场 需 求 而 也 脱 节 。随 着 改 革 的 深 入 , 等 教 育 的 产 业 属 性 得 到 确 认 。 高 高 等 教 育作 为 一 个 投 入 周 期 长 , 业 效 益 具 有 间 接 性 、 产 长 期 性 和滞 后 性 的 特 殊 产 业 , 同于 一 般 物 质 生 产 部 门 , 不 主
维普资讯
淮 北 煤 师院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学 版 ) 哲 第 2 3卷 第 4期
J u n l o ab i o l I d sr a h r C l g o r a f Hu ie C a n u ty Te c e s ol e e (hlsp yad S ca S i cs P i o h n oil ce e) o n
大 众化 转 变 、 免 费教 育 向 有 偿 教 育转 换 , 育 内容 、 法 日益 先 进 化 、 学化 , 等 教 育 效 益将 得 到提 高 , 从 教 方 科 高 高 等 教 育 市 场 体 系将 逐 步 完 善 。 实现 大 学 市 场化 趋 势 的有 序 发 展 , 须 充 分 发 挥 政 府 的 宏观 调 控 作 用 , 立 健 要 必 建
【精品】浅谈在教育国际化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
浅谈在教育国际化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是现实必需的。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并简要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必然;策略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必需和必然的。
一、什么是高职教育国际化(一)定义所谓国际化,就是不拘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局限,与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保持一个动态的、同时又是稳定的发展进步的状态。
而高职教育国际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在高职教育方面与其他国家交流沟通,以促进其发展。
它有个比较官方的定义: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高职教育以国内化甚至区域化为基础和前提,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高职教育国际化在发展中,更注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和相互对接;更注重各国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功能设定、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沟通、交汇与整合;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全球性观念大融合的真正体现,其实质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赵龙祥,2005)。
(二)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新,教育国际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面对这样的时代与现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显现出了它的十个主要特征:一是教育观念国际化。
浅析中国教育产业化
《浅析中国教育产业化》摘要:(1)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教育“产业化”可以扩大内需,引导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否定了教育产业化,可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质量下降、高收费乱收费、教育不平等、教育腐败等教育问题仍然没有消失摘要:现代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靠教育培养。
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
教育投资不足是当前一种客观现实。
本文理性地审视教育投资不足的表现和所造成的深层次社会影响,提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化新思路,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教育投资不足教育产业化二十一世纪,一个以经济、科技为主要竞争内容的时代正向我们发出挑战。
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什么?是教育。
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经济就谈不上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简单的道理,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证实,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有四根支柱支撑着教育事业的大厦。
这四根支柱是:社会舆论的支持,完善的教育立法,充裕的教育经费,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
专家们认为,这四根支柱的“硬件”,是教育经费。
针对教育经费不足,中国政府尝试了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但是,在中国GDP高速增长的今天,教育不公平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教育产业化成为热门议题。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一)资金投入不足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政支出,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教育体系。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世界和亚洲的平均水平。
(1)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
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
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探析
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探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是否应该继续实施精英高等教育成了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明确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高等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
标签: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要研究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存在性,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内涵。
接下来,分别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进行界定。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界定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Trow,1926—2007)教授提出了世界范围内富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他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毛入学率15%以下的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50%的大众教育阶段以及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的普及教育阶段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9.8%,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到了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增加到了30%。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大众化高等教育主要的思想理念在于教育公平化及功利化。
首先,由于教育公平化的影响,大众化在我国表现为大多数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允许大部分适龄青年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和培养。
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教育公平问题。
但与此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例如,高校数量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招生规模的增长,导致高校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人才培养质量。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影响引言近年来,中国高校教育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市场化改革是指在经济运行体系中,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改革。
这一改革对于中国高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市场化改革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影响,包括财政投入、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等。
财政投入的变化市场化改革让高校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全额拨款模式,转向了经费多元化的模式。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高校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收费项目、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
这种改革使得高校的财政状况明显改善,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然而,市场化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可能导致高校间的财政差距扩大,产生优质资源向富裕高校集聚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调控。
人才培养的创新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中国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市场化改革则提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引入市场经济理论等实用化知识。
同时,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供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缩小校企之间的鸿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质量的提升市场化改革促使高校在教育质量方面付出更多努力,以吸引更多学生和社会资源。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学校都在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
同时,市场化改革也鼓励高校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这种竞争和提升的趋势使得中国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国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
高校积极吸引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学术交流合作,推动办学理念的开放与多元化。
市场化改革也促使高校加强自身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一辩稿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权威解释,导向的意思是知道行动或发展的方向。
而我方认为市场在此不仅仅是狭义的经济市场,更是广义的人才市场。
要论何为以市场为导向,我方认为,以市场为导向即指在正确认识市场长期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以正确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为方向。
1.教育的结果应是使受教育者为社会所用。
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要迎接市场的挑战,而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当今的社会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
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
2.以市场为导向可以、节省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假设大学教育不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学校来说,毕业生就业难就导致了招生难,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将使整个大学教育萎缩,并伴以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而从整个社会来看,学生难就业不仅是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更会引起社会矛盾。
2011年10月05日,数千人游行华尔街,纽约警察局部署大批警力维持秩序,疏导交通。
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难就业问题。
3.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
学生苦读十多年,耗费了父母和自己无数心血,以市场为导向可以更容易找到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养活自己,实现自身价值,为追求自身理想提供物质保障。
假设大学教育不以市场为导向,毕业生将因为所学知识不符合市场需要而难以就业,造成青春、财力的浪费。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更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所以我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考试题型要点标准答案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题型要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名词解释1、教师职业道德答: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P286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2、教学道德答:教学道德是指在学校这个特定场所中,具有特定身份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一些行为准则,例如:精心备课、按时上课、仔细批改作业等。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
4、科研道德答:科研道德是一套规范科研人员科研行为的规则体系,在追求真理、应用科学成果为人类造福的过程中遵循相应的规范、承担相应的责任,反之,则不是科研道德。
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即通过对在职的高校教师讲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及其他再教育的方式,使教师能够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增强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二、简答题1、高等教育市场化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答:一)、高等教育市场化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带来新的机遇市场化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道德建设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同事市场化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高等教育市场化客观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高校教师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一种特定行业伦理规范,对市场化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活动起着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作用。
2)高等教育市场化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也为高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充实、更新与完善创造强大的发展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摘要】作为全球化教育改革之特质的教育市场化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
但有些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进行市场化改革,因为市场化会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宗旨。
本文拟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等来探讨实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政府干预
当今,世界上掀起一股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
美国、西欧、日本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加紧步伐,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更能面向经济的主战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解决难题。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我国政府曾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显然,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相得益彰,从而得到有
效、快速的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摆脱了政府的完全控制甚至是直接管理,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与运行,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意味着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能够通过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属于公共产品;它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增加才干,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地位,所以属于私人产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这种私人产品的性质表现得特别突出。
教育的私人属性决定了其能够走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课程专业、确定招生规模和聘用老师等,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通过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这样吸引更多的生源,以便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
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运转,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
”1]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它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要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因素的制约,它服从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图,更受于经济基础。
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单位,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作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才能与经济改革相得益彰。
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是现实所趋
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保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就难以发展。
一直以来,教育投资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完全靠财政的单一拨款,政府对学校的“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
这样一种局面的结局是,国力不堪重负,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条割化中僵硬,在僵硬中衰竭。
在我国,国力还不够强大、财政还不太宽裕,国家还不能满足每一个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
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
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
到了2000年,我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也才3849亿元,占CDP的2.5%。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从20世纪下半叶,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和迅速发展。
从1998年的108万人(实际报考约300万人)到1999年的160万人,2002年的320万人,2004年升至447万人,2005年跃至505万人,2006年计划招生预计达到530万人(实际报考约900万人)。
截至2004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9%跃至2005年的21%。
这导致了校园基础设施的供应紧张,如校舍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政府如果采取提高税率的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的话,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高税收政策常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让高等院校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主动出击,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或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行政约束过于严重,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都是由政府规定的,高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规模,这样高校难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导致高校“闭门造车”,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以前,我国实行“统包统配”,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样导致了人才不能得到合理配置,束缚了其才能的发挥,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甚至会产生有的毕业生
“高分低能”的现象,或才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就业的市场化,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业生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就不能在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很有可能被社会和市场所抛弃。
三、市场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功能
针对我国的财政压力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长期被束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种种弊端,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
(一)市场化使高校可以从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运作,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的捐款,或者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以及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二,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允许私人、民间组织或企业等其他组织投资办学,这样打破了政府办学的垄断地位,出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
多元化的投资有利于促成千姿百态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