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虚词之教学设计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务虚”之道——文言虚词教学方法刍议
2 O l 3 — 0 4
离 巾 艾 喜 支教 审 曲 “ 器 虚” 之遭
— —
文言虚 词教 学方法刍议
文, 谭 杰 玉
摘
要: 文言文虚词教学有 多种教学方法 , 重点是教 师要利用这 些学习方式做 好教 法的转变和学法 的指导 , 让 学生在 知识 的实 际
运用 中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 。提 出了当前 文言虚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总结 了文言虚词的教 学方法, 为高 中文言文教学提供 了宝
成这 种 观察 分 析 方 法 , 对 虚词 有 更 为 明确 地 认 识 。 当然 , 要形成对
古诗文教学 中的词语解释令很 多学 生 “ 苦不堪 言” ,而对 于 应位置 的理 解能力 . 学生 首先要有相 关的文言 文知识基础 , 对对 “ 虚词 ” 来讲 , 词义多变 , 内容广泛 , 学生的理解 就更觉 困难 。首先 , 仗和文言文基础词汇有初步 的掌握。 学生 的学法死 , 多数学生学 习虚词 只死记硬背 , 根本应对 不了“ 一
3 匐 中求 意 法
词多义” 的虚词学习现状 , 学 生不能活学活用 , 多数是 因为对于古
虚词的理解离不开文章 内容 , 结合文章含义理解 虚词是最为
汉语虚词没有更 为灵 活的运 用能力。其次 , 学 生积累的古汉语 知 可取的教学和学 习方式 。结合句子含义来分析包括 两方 面 : ( 1 ) 组
贵 的建 议 。 关键 词 : 文 言虚 词 ; 教 法学法; 知 识 迁 移
文 言虚词是文 言词汇 中与文言实 词相对应 的另一个 主要 组 类旁通 , 有 利于形成 知识运用能 力。例如 , 较 为常用 的虚词 “ 之” 成部分 , 阅读文言文不能忽视虚词 , 它或者缓 冲音节 , 或者表示语 字。( 1 ) 作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 , 作宾语 。如“ 操蛇之神闻之”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教学重点:1. 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较复杂的文言文虚词。
2. 区分和辨别相似的文言文虚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主题,解释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文言文虚词(15分钟)1. 介绍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焉”、“乃”等。
2. 分析每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记忆虚词的用法。
三、练习虚词的运用(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运用所学的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2.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练习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展示练习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解。
四、虚词的辨析(15分钟)1. 介绍相似文言文虚词的区分方法。
2. 给学生发放辨析题,要求区分和辨别相似虚词。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正确辨别虚词的用法。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解释。
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记忆虚词的用法,并通过练习题进行运用和巩固。
通过辨析题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相似虚词,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文言文虚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六、文言文虚词在句中的功能(15分钟)1. 介绍文言文虚词在句中的不同功能,如语气词、助词、连词等。
2. 分析不同虚词的功能和用法,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掌握虚词在不同功能中的运用。
七、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15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学生做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对句子中虚词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评价标准: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能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讨论问题有深度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定适合学生程度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点。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编写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
4. 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第二课时:练习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第三课时:总结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第一篇: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文言文虚词练习(一)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04 全国卷)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04全国卷)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4湖南卷)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4浙江卷)⑤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05重庆卷)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05广东卷)1、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或修饰)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④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余知而无罪也③提刀而立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2、解析:B ①连词,表修饰②代词,你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假设3、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①吾恂恂而起()②城入赵而璧留秦()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黑质而白章()⑤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3、DBCAE4、说出下列各句中“而”的词类、用法和意思。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③ 劳而无所,必有悖心④而翁长铨,迁我京都,则汝朝夕侍母⑤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⑥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⑦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⑧余知而无罪也⑨子产而死,谁其嗣之⑩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⑵人而无知,与木何异4、①⑤⑦连词,表修饰;┅┅地,┅┅着。
或不译③表转折;却,但⑧代词,同“尔”,作宾语;你,你们⑥连词,表并列;又,还⑩连词,表因果;因此⑨⑵连词,表假设;如果②⑴连词,表承接;就,便④代词,同“尔”,定语;你的。
5、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无(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6、加点的何与例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A 何可胜道也哉B 何其衰也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D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D7、下面句中“何”字与“吏呼一何怒”中的“何”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7、D8、说出下列各句中“何”的词类和意思。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语义功能,并且没有明确实指的词语。
其作用是连接句子成分、表示语气、调整句子结构等。
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文言虚词,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目标:1. 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分辨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
3.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言文章。
4. 提高对文言语境的理解能力。
二、知识点:1. 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文言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种类:a) 助词:如之、者、乎等,用以连接或修饰实词。
b) 虚词:如耳、尔、非等,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
c) 结构助词:如所、之等,用以调整句子结构。
d) 经验助词:如有、无、实等,用以表示作者主观评价或推测。
2. 文言虚词的用法:a) 助词的用法和作用说明。
b) 虚词的语气功能和意义解析。
c) 结构助词的作用和使用。
d) 经验助词的应用和理解。
3. 文言虚词的辨析:a) 和实词的区别与辨析。
b) 不同文言虚词的对比分析。
4.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a) 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文言文阅读。
b)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和文法结构。
c) 推测文言文中的含义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解释: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3.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5分钟)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用法和意义。
(20分钟)3. 对比:通过例子和练习题,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和运用。
(15分钟)4. 练习: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练习。
(10分钟)5. 总结:总结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加深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理解。
(10分钟)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表现。
高考文言虚词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虚词》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常见的文言虚词。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和翻译文言虚词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难点: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手段●PPT展示:用于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多媒体教室:播放相关的历史文献视频,增强学生的理解。
●互动白板:用于课堂互动和即时练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景设置:教室的灯光调暗,屏幕上播放着古代文人墨客在竹林中吟诗作对的画面,伴随着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问题提出:在画面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文人在诗词中是如何巧妙地使用虚词来表达情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那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总是让我们心驰神往。
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他们的文字跨越千年依然生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文言虚词的妙用。
”学生:“老师,虚词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教师:“问得好!虚词虽然不像实词那样有具体的意思,但它们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修饰、表达语气等重要作用。
比如‘之乎者也’,你们熟悉吗?”2. 知识梳理(10分钟)讲解虚词分类:教师使用PPT展示文言虚词的不同类别,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并举例说明。
逐一讲解:挑选几个重要虚词(如“之、乎、者、也”),详细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例如,“之”字,可以作为代词、助词,甚至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起到桥梁的作用。
教师:“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虚词有哪些种类。
它们就像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的地得’一样,虽然小,但不可或缺。
”学生:“老师,那‘之’字算哪种虚词呢?”教师:“‘之’字非常有趣,它可以用在很多场合。
比如在‘之子于归’中,它是一个代词,指代人;而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它又起到了连接作用。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4.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注意到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虽然不表示实义,但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字词就是虚词。
2. 讲解:a. 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文言文虚词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作用: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语气、时态、关系等,对句子的意思起到很大的影响。
b.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向”。
例句:《论语·八佾》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庄子·逍遥游》中的“夫子不鼓盗钟,不听竽管之声,真吾道也。
”“者”: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物”。
例句:《孟子·告子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也”:表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夫子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 讲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例句:《楚辞·离骚》中的“彼苍者,天也。
”中的“者”指代“彼苍”,表示指代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片段,识别并运用所学过的虚词。
4. 总结: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2. 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文言文课文、虚词列表、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文言文课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 提问学生是否遇到过虚词,以及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Step 2:介绍常见文言文虚词(10分钟)- 呈现虚词列表,包括但不限于“之”、“乎”、“其”、“者”等。
- 逐个介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解释和分析。
Step 3: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15分钟)- 选取文言文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虚词,并解释其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虚词在句子中的修辞、衔接、指代等功能。
Step 4:运用虚词进行阅读和写作(2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文言文句子,填写合适的虚词。
-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Step 5: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延伸:1. 建议学生多读经典文言文课文,注意虚词的运用。
2. 鼓励学生参加文言文写作比赛,提高虚词的运用和写作水平。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作业评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写作。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虚词列表、例句解析等。
2. 练习题: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作业。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介绍、分析和运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教学设计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全面总结“之”的用法,并学习如何判断其用法,从而学以致用,更好的理解“之”
教学重点:归纳并判断“之”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授:
1.用作代词
可分几种情况: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这种情况往往在动词之后,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2、可作助词
可作结构助词译为“的”,也可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3、作动词
“到”“往”的意思(作动词时后面往往一般会跟一个地点的名词)
二、以《奕秋》为例作说明
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之:助词,的。
译文:弈秋是全国有名的下棋高手。
惟弈秋之为听。
之:主谓之间,不译。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一个之,代词,代弈秋的教导
第二个之,代词,代天鹅
译文: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教导。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两个“之”都作代词,代前面那个人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前一个人。
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巩固练习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去
3、学而时习之代词:代学习过的知识。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应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内容: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推荐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实践。
八、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不同类型的文言虚词。
3.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5. 第五课时:课堂练习和总结。
十、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寻找更多适合教学的资源和材料,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虚词》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第①句中“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②句“焉”用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第③句“焉”用在形容词之后,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样子”。
3.看标点。同一个虚词(主要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类虚词主要有“也”“矣”“乎”“焉”等。如: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第①句末尾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第②句末尾用了问号,“也”表疑问;第③句末尾用了叹号,“也”表感叹。
4.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好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为”“者”“乎”等。如:
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①句中“以”表凭借,可译为“凭借、依靠”,②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
(2)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表对象,“对”)
⒁与
1.与郑人盟:(介词,“和”“同”“跟”)
2.失其所与:(动词,“结交”“亲附”)
⒂之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结构助词,“的”)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教学设计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例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
)
例②:鞣使之然也。
(代物,作兼语。
)
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
)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
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①:顷之,烟炎张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虚词教学教案[推荐5篇]
虚词教学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虚词教学教案“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目标: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过程:一、引入:洪承畴的对联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
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
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
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
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
“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1 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宝藏,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均不可估量。
但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由于对其特有的文本结构和语法规则都不是很熟悉,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阅读难度。
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也许就是虚词的使用。
因此,明确虚词的用法和分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一、文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指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和独立作用的词。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多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而在文言文中,虚词不仅包括这些常见的虚词,还包括一些生僻的虚词,比如“乃”、“兮”、“焉”等。
虚词地位虽然较低,但是它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错用或不用会导致语法不通,从而影响文义的表达。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介词介词是连接词与词之间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方位介词”、“时间介词”、“方式介词”三类。
例如“于”、“乎”、“之”、“于是”等。
2.连词连词是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等类型。
如“而”、“然而”、“既……又……”、“故”等。
3.助词助词是在文言文中用来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
它可以区分人称、时态、语气等。
如“之”、“乎”、“兮”、“焉”等。
4.语气词语气词是表示说话人语气变化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问句、感叹、表示推测、估计等情感语气。
例如“何”、“噫”、“啊”等。
三、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1.介词的使用方法①方位介词用于表示空间或地点,如“于”、“从”、“向”等。
示例:今有官人,好没充耳;从此肆游,周流天下。
②时间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如“于”、“于是”、“乃”、“自”等。
示例:昔者先王之师出于东门,击于涂山之下。
③方式介词用于表示方法或手段,如“以”、“以及”、“因”等。
示例:吾闻古之善行者,皆弗师,自通达者而后兼学。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
当之字作助词时时情况有些复杂,它可以是结构助词也可以是音节助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4.之字如果被放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比如“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被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成了倒装句,那么这里的之字就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了。
5.之字还能标志定语后置呢,比如“马之千里者”,本来正确顺序其实是千里马,千里是定语移到后面则为定语后置。
三、课后小结
好啦,之字最常用的方法已经讲解完毕,屏幕面前的同学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个课后小测试吧!请同学自行暂停,完成习题,并在页面下载答案自行对照哦!今天周老师的课就上到这里啦,同学再见。
(三)助词
1.之做结构助词时,译为的。比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翻译为一做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实欲界之仙都,译为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之做音节助词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比如称善者久之,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这里的之都是为了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如果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话会取消该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变成一个短语,才能更好的镶嵌在句子中间,使其更紧凑,重点更突出。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要分成两个部分看。“予”和“爱”字已经是句子的主干了,那就必须把原本完整的主谓“莲”与“出”之间加上之子,取消它原本的独立性才能融入到这个句式中来。同样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这个道理。
(二)代词
1.当之做代词时,一般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一般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比如狼一文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指屠夫从后面将他的大腿砍断,也将它杀死了。这里的之代指前文出现的狼。第二句邻居京城氏有一个寡妇,他有一个男孩儿才刚刚换牙的年纪跳跳蹦蹦的前去帮助他们。这里的之代指愚公一家。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设计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用法。
2. 典型例句分析。
3.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用法及典型例句。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3. 实践法:让学生阅读文言文,识别虚词,分析句子结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虚词:讲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等。
3. 分析例句: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虚词辨析:让学生辨别句子中的虚词,并解释其意义。
5. 句子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虚词,构造文言文句子。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文言文,识别虚词,分析句子结构。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通过举例、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
安师大附外语文组黄晓玲【教学设想】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候,对虚词“之”的用法使用比较费劲,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感分析外,应该也可以借助语法分析来让学生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字“之”在古代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运用;
2、掌握辨析“之”字在初高中文言文的用法;
3、学会通过归纳总结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文言文常见的两种题型:
1.翻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何陋之有
B.妾之美我者
C.当余之从师也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这样的题目中的“之”该怎么解释呢?
二、文言文“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
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
1、“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②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
③渔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有时候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2、“之”作动词用
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情”、“花”、“狱”、)或名词性短语时,“之”前面的词或短语来修饰其后面的名词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③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③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4)在倒装句中,作为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也可作为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三、课堂小结
总的来说,“之”的用法有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作动词,译为“到”,“去”
3、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