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虚词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

安师大附外语文组黄晓玲【教学设想】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候,对虚词“之”的用法使用比较费劲,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感分析外,应该也可以借助语法分析来让学生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字“之”在古代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运用;

2、掌握辨析“之”字在初高中文言文的用法;

3、学会通过归纳总结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文言文常见的两种题型:

1.翻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何陋之有

B.妾之美我者

C.当余之从师也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这样的题目中的“之”该怎么解释呢?

二、文言文“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

1、“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②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③渔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有时候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2、“之”作动词用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情”、“花”、“狱”、)或名词性短语时,“之”前面的词或短语来修饰其后面的名词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③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4)在倒装句中,作为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也可作为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三、课堂小结

总的来说,“之”的用法有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作动词,译为“到”,“去”

3、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