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二、教材分析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包括《显微镜下的世界》《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地球的面纱》《探索宇宙》《生物与环境》六个单元。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道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式,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和作用,知道天气变化的原因。
知道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构成,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
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科学探究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能够设计和进行物体运动的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
能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天气变化和大气层的相关知识。
能够收集和整理宇宙探索的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
能够进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调查和实验,撰写简单的科学报告。
3. 科学态度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创新。
树立尊重证据、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共24张)教案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学生:象棋子、尺子、小车,木块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导语:同学们喜欢科学实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测后,演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快速弹出纸板,鸡蛋会落入杯中……师:那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鸡蛋会掉入杯中?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教师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小组自行探究,静止的物体特性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观察:其它棋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静止不动.谈话:这一次,同学们都做得很成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三、运动物体的特性谈话:那么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性。
谈话: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证明给我看呢?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可以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适宜的参照物;2、学会描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适宜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老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答复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2.学生讨论交流。
3.老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查阅资料,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9、静止和运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参照物:描绘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如何描绘物体的静止与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教学反思: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假如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消费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展效果。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方向、距离等。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物体运动。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吗?物体运动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物体运动有哪些种类?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四)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教师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测量物体运动速度(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速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吗?(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体运动速度。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数据分析1.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数据是否可靠?为什么?(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物体运动的观察与分析(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观察与分析。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观察和分析物体运动吗?(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观察和分析物体运动的方法。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9静止和运动
1、什么是物体的运动?举例?同步27页
2、什么是物体的静止?举例?同步27页
3、参照物课本27页
10 距离和时间
1、怎样描述时间?举例?同步30页
2、怎样描述距离?举例?同步30页
3、描述物体运动需要哪些量?课课练18页
11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什么是惯性?课本31页
2、了解运动惯性对人们有什么意义?举例? 同步33页
3、了解静止惯性对人们有什么意义?举例? 同步33页
4、惯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好处?课课练19页
5、惯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好处?课课练19页
6、惯性实验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举例?同步36页
2、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往往包含着多种相互联系的简单的运动方式,举例同步36页
13 动物的运动
1、在水中、陆地、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同步39页
2、马牛羊等四肢动物的四肢运动规律是什么?鸟飞行时翅膀运动的规律是什么?鱼游泳时
鳍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同步39页
10
1
1实验名称: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
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努力使体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运动的方式》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能判断运动以及分析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针对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物体的运动》导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
那么,你们仔细听,认真想,我们的教室、屋子外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那么,它们运动现象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后,我接着说,这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式不一样,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身边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有的物体上下动、有的物体左右动、有的物体绕着圈在动,然后通过“想办法让一根跳绳、一卷透明胶、三根橡皮筋运动起来”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并引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话题,在这一环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处理,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达,详细描述,以使学生头脑中笼统的想法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变量,为下面学习打好基础。
然后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相同的运动现象归纳出物体的运动特点,我随机引导学生概括出本节所学习的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手中的表格补充完整。
(每组完成一份教师课前准备的表格)。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上9.静止和运动

运动的物体
静止的物体
飞翔 的小
鸟
教室 内的 黑板
楼房
校园 中的 树木
飘动 的白
云
捕食 的鲨
鱼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A.向下运动 B.已向上运动 C.静止不动 D.水平运动
(4)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乘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
是( A)。
A.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运动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
静止的 C.以小船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D.以人为参照物,河
水是静止的
我来做一做
4.我来连一连。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下面的物体哪些是运动的?哪 些是静止的?请连线。
……
我来做一做
1.我来填一填 (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 (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 位置)发生了 变化。 (2)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地面 )为参照 物。月亮在云间穿行,这时我们是以(云朵 )为 参照物。 (3)我们来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要选好 (参照物 )。
我来做一做
2.当好小法官。 (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 (2)地球相对于太阳来说是静止不动的。(×) (3)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为参照物。(× ) (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可以不选择 参照物的。(× )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飞机在飞,火车在跑, 高山从我们脚下悄悄溜走, 大树从我们身边匆匆闪过。 …… 日出月落,斗转星移, 谁是运动的? 谁是静止的? 我们一起研究吧。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9.静止和运动
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韩桥小学六年级一班 丁仁富
你准备好了吗?
塑
玩具汽车
料
小鸟、云、踢球的 同学、球,跳绳的 同学和跳绳是运动 的。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9静止和运动

9.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他们对什么静止,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参照物,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等一系列问题都感到陌生。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帮助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认识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相对另一个物体来说。
知道物体运动的主要方式。
知道物体都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特性。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生活。
科学价值观: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小车(模拟实验用)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四: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类比法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那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个故事。
师:谁愿意起来讲一下?生讲故事。
2.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录像(播放录像:校园内学生活动录像和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录像)。
师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耍。
生:公共汽车在奔跑生:公路边还有树师:那你都发现了什么呢?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各种事物,判断该情景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观察图片,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汽车和人是动的,小树没有动……师小结:对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我们该如何判断呢?又如何描述呢?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生:静止和运动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研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
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学习目标吧请同学读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第三单元《12. 物体的运动方式》青岛版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方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2课。
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的认识存在于感知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创设具体、生动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玩玩具,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材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振动,主要有两种种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目标: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组合而成的。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命名并分类。
教学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教师:摆、风车、塑料盒子、皮球、纸筒、有关课件、报告单。
学生:纸、彩笔。
板书设计:运动的方式你小组研究的物体是: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吧!别忘了在上面画下物体运动的路线呦!。
六上12.物体的运动方式

你能想办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吗?
你能想办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吗?
钥匙环、 手绢、 塑料瓶 呢?
物体名称
运动方式
球 我会让球滚动起来 风车 我会让它转动起来 红领巾 我会摆动红领巾 木块 我会移动木块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运动轨迹怎么画?
运动轨迹画法:
移动:当一 个物体沿直 线从A点移 动到B点时, 这种方式就 叫做移动。
你能说一说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
3.我来当法官。 判断右面的 图片中分别是 哪种运动方式。 A 移动 B 移动 C 摆动 D 转动
你能说一说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
4.我来选一选。
(1)风车在风力作用下的运动方式叫(A )。
A.转动 B.飘动 C.摆动
(2)汽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有( ABC )运动方式。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韩桥小学六年级一班 丁仁富
你准备好了吗?
木块
塑料瓶
风车
塑料尺
铁架台
自学课本32-34页,思考问题 1 你能想办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吗? 2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运动轨迹怎么画? 3 你对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认识? 4 你能说一说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
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 在的,他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包含着 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你对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认识?
自行 车车轮 向前 ( 滚动 ), 自行车 向前 (移动 )。
你对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认识?
打开风扇, 扇叶会不停地 (转动 ),风扇 的头还会左右 ( 摆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3、能够准确地比较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4、分析探究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5、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陆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跃和奔跑,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难点: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多种动物的运动图片资料学生:搜集与动物运动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二)小组自行探究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
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
2. 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生:游泳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学生交流3. 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4. 了解蠕动。
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5.研究动物的运动规律。
(三)归纳交流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3课动物的运动》精品PPT课件

这些动物按其栖息环境 大体上可以分为:
水中 陆地 空中
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
乌贼的运动 方式:倒退
乌贼
水母的运动方 式:漂浮或倒退
鱼运动时起重要作用的: 鱼鳍
腹鳍: 掌握方向。
背鳍: 掌握平衡。
尾鳍: 像船桨,推动
水使金鱼前进。
臀鳍: 掌握平衡。
美丽
章鱼:
用八条长手臂(腕)在海底爬 行,借助喷水的推力游动
马陆
靠附肢的后推或前爬
蜈蚣
大象
狗
运动方式: 行走
四条腿动物的运动方式: ①猫在行走时一条腿向前运动,三条腿着地,使身体平衡。 ②猫行走时每条腿是按一定顺序移动的, 移动顺序是: 右前 → 左后 → 左前 → 右后 。 ③猫在奔跑时可以(一条腿、两条腿、四条腿都不)着地,使
身体平衡。
袋鼠
特点:后肢发达 运动方式: 跳跃
蜗牛:用肥大的腹足爬行,匍匐前进。
蚂蚁:
用三对足爬行,回巢时不走直 线,而是左拐右拐地走。
蚯蚓: 体表长着许多刚毛,防
止运动时打滑,通过身体前 部伸展带动后端的伸缩运动 前进
环节动物---蚯蚓
蝙蝠
蝴蝶: 拍动两对翅膀飞行
蟾蜍
狐狸
狼
青蛙
老鼠
蝙蝠 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蟾蜍 狐狸 青蛙 老鼠
刺猬 蛇 黄鼠狼
鱼的运动方式:游泳
游泳是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多种多样,它们的运动方 式又是怎样呢
活动: 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
【提出问题】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方式》》评课记录

《物体的运动方式》评课稿老师所执教的《物体的运动》这一课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本节课教师以其精练的语言、有序的组织、富有节奏的课堂进程,很好地实施了情境的创设、探究的展开、知识的拓展等环节,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微课堂把握和课堂交流拓展新知,是这节课的亮点。
讲究“层次性”是这节课的风格,问题的层次性、材料的层次性、探究深度(思维)的层次性、兴趣的层次性,所以学生学习时不疲惫,时间过得很快,教学效率较高。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当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本节课教师参与到了整个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发现去探索,培养了学生动脑思维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完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进行科学探究,预设怎样的目标较恰当。
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目标的预设也要动态生成,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前,通过微视频学习,他们有自己关于运动方式的原有经验,我们还是倾向于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就达到怎样的程度,重在经历探究的过程,感受一定的探究方法,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三、“以问题始至问题终”。
我们认为提怎样的问题、对生成性的问题怎样处理很重要。
是有的放矢还是不切实际,是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还是置之不理。
问题应该讲究开放性、目的性、生成性,尽可能把问题的“一切权利”――包括问题的开发、分析、思辨、整合、寻找答案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
“以问题始至问题终”应该成为我们科学探究学习的“常规”。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课实录导入环节:师:上课!师: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 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作业答案
一、
1. 运动静止
2. 光
3. 140
4. 惯性安全带
5. 游泳
6. 移动转动滚动摆动
7. 位置快慢
8. 位置
9.参照物
二、10. C 11.D 12.D 13.D 14.D 15.A 16.C 17.A 18.D 19.A
三、20.√21. √22. ×23. √24. ×25. √26. ×
四、
运动的物体静止的物体
飞翔的小鸟教室内的黑板楼房校园中的树木飘动的白云捕食的鲨鱼五、
28. 答: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当两个运动员的速度相同时,即保持相对静止,就容易接好棒,避免棒掉到地上。
29. 答:小华跑的快。
从百米赛跑我们可以看出,经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物体运动的越快;相反所用的时间越多,物体运动的就越慢。
30. 答:工人师傅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时,首先让铲子和煤一起向炉膛方向运动,当到达炉膛附近时,铲子受到工人师傅的拉力而停止运动,但是由于惯性,煤仍然保持原来的向炉膛运动的状态,所以铲子并不进入炉膛,煤也能飞进炉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生活中物体包括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描述物体运动要用到距离、时间和快慢等,利用物体具有惯性解释生活中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现象,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动物在陆地、水中、空中等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第九课静止与运动
1.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而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该物体静止。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概念,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
2.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只要发生了变化,这个物体就在运动。
3.宇宙间的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没有不运动的物体,也没有脱离物体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要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中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被认为是不动的物体。
5.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要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
通常我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
如无特别声明,一般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6.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会出现不同的结论。
7.解释下面几个现象:
①过山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②电梯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③逆流而上的船船舱中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④太阳、地球吧、月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⑤行驶的汽车中的司机和车上找座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⑥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⑦月亮在云中穿梭和云在月亮旁飘动到底是云在动还是月亮在动。
第十课距离和时间
1.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等知识。
2.可用以下两种方法测量、比较沿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①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跑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速度快,反之则运动的速度慢;②相同的距离比较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反之则运动的速度慢。
3.“测量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实验中用到的实验用品有:刻度尺(或米尺)、秒表(或手表)、小车等。
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具有惯性。
2.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定律是指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则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度量,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不是一种力。
所以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由于惯性”或“具有惯性”。
4.常见利用惯性的例子:
①跳远运动员利用助跑跳远;②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③投篮时松手后篮球飞入篮筐;
④射箭时射出去的箭持续向前飞;⑤泼水时水脱离水盆;⑥锤子松动了将锤炳在地上撞击几下;⑦骑自行车下坡时的滑行。
5.常见避免惯性造成伤害的例子:
①开车时需要系安全带;②坐公家车,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斜,启动时身体会向后倾斜。
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包含转动和移动)、摆动等。
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
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2.物体四种运动方式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3.一个物体沿直线从A点移动到B点,这种运动方式叫做移动即直线运动。
例如落下的雨滴、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上下的电梯、滑滑梯、推车子、锯木头时的木锯和按钢琴键盘时的琴键等。
4.一个物体围绕中心轴做圆周运动,但整体不发生位置变化,这种运动方式叫转动即旋转运动。
例如纸风车的运动、电风扇的运动、转椅的运动、水车的运动和汽车方向盘的运动等。
5.一个物体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作位置的移动,这种运动方式叫滚动。
例如汽车轮子的运动、玩漫步机等。
滚动既有转动又有移动,可以用“滚动=转动+移动”表示(但不能写成“转动+移动=滚动”,比如螺旋桨旋转着前进、直升飞机的旋翼旋转着上升、炮弹的运动和飞盘的运动等)。
6.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所做的运动叫摆动。
例如单摆的运动、荡秋千、跷跷板等。
7.很多物体在运动时表现出多种运动方式。
8.补充:把尺子放在桌子边上,一手压住,另一手拨尺子,尺子会振动起来。
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
1.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游泳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
2.动物的运动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既有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也有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还有在空中的运动方式。
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其运动方式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动物,也可能既具备在水中游泳的运动方式,又具备在陆地上行走的运动方式,如青蛙。
有的动物,既可以在空中飞行,也可以在水中游泳,同时也可以在陆地行走,如天鹅。
3.马是四肢运动的动物,四肢的常规运动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
4.猎豹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3千米,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5.动物的运动方式归纳:
①爬行:身体没有离开地面或贴近地面,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复制的运动将身体前移;
②行走:由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
③奔跑:由四肢支撑身体的动物,瞬间四肢会腾空离开地面;
④跳跃:仅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前进;
⑤飞行:四肢不接触地面,身体完全在空中,靠翼的扇动带动身体前行;
⑥游泳:置身于水中,划水而推动身体前行;
⑦蠕动:靠肌肉的收缩与地面或附着物摩擦前进,如毛毛虫、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