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封建制度衰落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在这条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链环——封建社会中,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封建雏形到秦汉统一,再到宋元明清,中国的封建帝制始终相对稳固,古老的帝制曾让中国有过辉煌的过去,而近代的中国却备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以致灭亡。在近代长达八十年的新旧社会制度较量中,我们古老的国度历尽沧桑,中国人民受尽磨难,而顽固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向灭亡,永久的沉入历史的深渊,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那么这些,从何谈起呢?
从内因方面来看,它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内部的衰微和破败,自己将自己推进了历史的深渊。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符合客观规律。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如果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必然失去其稳定性,当制度动摇了,社会便不再稳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废除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社会[1]。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扭转和违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亦是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它始终不曾改变起封建压迫剥削的本性,然而人民不可能始终臣服与奴役和屈辱之下,于是人民奋起反抗,最终,推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2]。因此社会制度的更迭往往是由人民的意愿决定的,反之,一种制度想要长时间地生存下去,就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否则就只能进入历史的博物馆。
第二,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束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天子”的称号自居,采取愚民政策宣扬“君权神授”思想,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隋、唐以后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官僚阶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流动性,但同时皇帝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更好地控制人民。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国的社会制度逐渐走向僵化从而导致了最后的覆灭。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对封建统治者的维护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也加重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藩王作乱﹑以及封建集团内部的斗争激烈不堪。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使得农民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万恶的封建地主身上,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承受着繁重的赋税徭役,并失去了自身的人身自由权。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剥削的不断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一阶级矛盾随着晚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更大大地加深了,因而晚清政府走向覆灭其实早已埋下祸根。
第三,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新思想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谋求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其中,“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等就曾是其真实的表现形式,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培养君主的“顺民”。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从而为封建统治奴役人民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武器。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实行政治高压政策,禁止人民的反抗。他们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自隋炀帝一直沿用的科举考试制度通过冗长陈旧的八股制根本无法为统治者选拔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人才,这对知识分子来讲是一个错误的诱导。广大读书人只知道埋头苦读,参加考试,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这种形势下塑造的最多只是一个个可悲的考试的工具,通过这种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让其写书,诵读四书五经或许可以,又怎么能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呢?更不能期望其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什么杰出的贡献了。到了清末江河日下,摇摇欲坠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觉醒后发动的“戊戌变法”中,则提出修改国家法规制度,“变而不革”,希望靠光绪这个“好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当时法规的种种弊端,却没有认清封建社会体制的本质,对封建政权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妄想通过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在当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朝,侵犯了守旧派贵族的权利,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再加上其改革措施急于求成,缺乏必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是不可能成功的。
另外,中国在步入近代后,政治制度上一如既往不曾革新,文化思想一脉相传更是趋向僵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依旧稳固地存在着,大部分的民众依旧守在自己仅有的田地上自食其力。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无法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供必要的生产工具和销售市场。加上自然经济的自我保护性质对西方渗透进来的先进生产方式产生强烈的抵制,使得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加上高傲的中国人夜郎自大的心态,拒绝和外界的交流,尽管后来魏源,林则徐,洋务派等人物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打开了和西方交往的大门,但这只是封建士大夫们在庞大却又落魄不堪的帝国将要覆灭前的垂死挣扎罢了,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大势有如滔滔江水奔流向东无法挽回,从此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终结的速度不断加快,最终掉入历史的深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
从外因方面来说,世界历史在进入近代后,东方和西方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在古代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中国却始终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其走上了资本扩张的道路,已